高三语文考前适应性训练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9907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38.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考前适应性训练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三语文考前适应性训练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三语文考前适应性训练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三语文考前适应性训练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三语文考前适应性训练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三语文考前适应性训练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三语文考前适应性训练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三语文考前适应性训练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三语文考前适应性训练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三语文考前适应性训练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三语文考前适应性训练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三语文考前适应性训练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三语文考前适应性训练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三语文考前适应性训练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三语文考前适应性训练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考前适应性训练二.docx

《高三语文考前适应性训练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考前适应性训练二.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语文考前适应性训练二.docx

高三语文考前适应性训练二

高三语文考前适应性训练

(二)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27分)

1.(6分)(2017·海南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传统美学所讲的“意象说”主张“美在意象”:

美在“象”外之“意”,言外之情。

任何一件美的文艺作品,其本身或为声色,或为言词,都是有“象”的(“在场的东西”).能体悟到“象外之意”“词外之情”,就是一种美感。

此种美不是低层次的感性美,而是深层次的意境美、精神美。

“意象说”突破了美在声色之类的局限性,深刻地揭示了美之为美的本质内涵,不仅值得中国美学继承和弘扬,而且也值得世界美学借鉴。

但为什么要深入到象外,才能达到此种美的境界呢?

“意象说”没有做论证。

我根据“万有相通”的哲学本体论认为,原因就在于,任何一件美的作品,都是作者凝聚了作品背后无尽的联系之网的结晶。

这背后无尽的联系之网,说得通俗具体一点,就是指形成作品本身的背后的人、事物和社会历史背景等。

我们对一件作品的欣赏,不过是把凝聚在作品这一点“在场的东西”中无尽的内涵(“不在场的东西”)展现在想象中,点点滴滴地加以玩味;不过是回归到形成作品的母源,从母源中,我们对作品获得了一种“原来如此”的醒悟,从而产生了一种满足感。

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美的愉悦”“美的享受”。

这种愉悦和享受不是感官的娱乐或感性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满足,思想上的满足。

杜甫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为什么能引起美感?

“山河在”是一点在场的东西,但形成此“在”之背后的东西,则是什么都“不在”。

正是这什么都“不在”构成这“在”的内涵(此即司马光的解读:

“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我们欣赏这诗句时,就回归到这“在”的母源﹣﹣什么都“不在”,自然倍感凄凉。

但这里的凄凉绝非现实生活中的凄凉可以比拟,它是审美意义下的凄凉,它超越了现实生活中凄凉的现实性,给欣赏者引发了一种对“在”的内涵的醒悟,这种醒悟就是审美的愉悦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梵•高的画《农鞋》,为什么能引起人的美感?

海德格尔做了生动的说明:

是农鞋这点“在场的东西”引发观赏者回归到了其背后一系列“不在场的东西。

’_一农夫为了面包而日日夜夜地在崎岖的道路上奔波,一年四季风风雨雨对农夫的摧残,以至社会的贫穷、落后、不公,等等,这些都是构成农鞋上几个破洞的母源。

观赏者正是从这一回归中获得了某种醒悟,从而也得到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满足。

我们经常爱用“玩味无穷”这样的字眼来形容我们对一件优秀作品的欣赏。

“玩味”之所以能达到“无穷”的地步,其根源就在于隐藏在作品背后“不在场的东西”是“无穷的”。

中国传统文化重含蓄之美,其实就是把作者的情或意隐藏在作品的表面形象或言词背后,让鉴赏者自己去领会、体悟,从而获得一种醒悟的满足感。

(摘编自张世英《美是“玩味无穷”的精神愉悦》)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说”,在今天仍然有价值,不仅值得中国美学继承和弘扬,而且值得世界美学借鉴。

B.文艺作品的作者运用“万有相通”的理论,把形成作品本身背后的人、事物和社会历史背景等凝聚成结晶,创作出美的作品来。

C.“在场的东西”就是美的作品中的“象”,“不在场的东西”就是美的作品中的“象”外之“意”,言外之情。

D.如果隐藏在作品背后的“不在场的东西”是“无穷的”,那么这个作品欣赏起来就可能给人一种“玩味无穷”的感觉。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欣赏一件美的作品,通常是展开想象,把凝聚在作品背后无尽的内涵,一点一滴地进行仔细体味。

B.欣赏作品时,能够获得一种“原来如此”的醒悟,这“原来如此”就是指回归到形成这一件美的作品的母源。

C.杜甫诗句中的“山河在”是作品中的“象”,这“象”的内涵,就是司马光的解读:

“山河在,明无余物矣”。

D.《农鞋》画里的农鞋上的几个破洞,之所以能使观赏者得到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满足,是因为“象”外有“意”。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美学所说的美的本质,不是指声色之美这类低层次的感性美,而是指意境美、精神美这类深层次的美。

B.深入到美的作品的“象”外之“意”中,才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思想上的满足,即感受到“美的愉悦”“美的享受”。

C.有些美的作品中的凄凉与现实生活中的凄凉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前者具有审美意义,使欣赏者产生审美的愉悦感。

D.把“在场的东西”隐藏在表面形象或言词背后的作品具有含蓄之美,领会到作品中的情或意,是一种深层次的欣赏。

2.(9分)(2020高三下·深圳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以及全域旅游的加速发展,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得以持续增强,而以文化旅游为代表的新型业态也得以迅速崛起。

文化旅游1.0时代主要依托的是老祖宗留下的资源,文物发掘、遗迹保护、古建修复、文化恢复是这一阶段最主要的开发形式。

文化旅游2.0时代不以有限资源而以无限创意和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无中生有、变废为宝”是主要特征,文旅产业的智造业属性得以彰显,不断迭代成为必然的选择,“永远建不完的迪士尼”即是文化旅游2.0的典型代表。

值得高兴的是,国内一些优秀的文旅企业,如无锡灵山、华强方特、宋城演艺、华夏文旅等也已经初步建立起以创意和科技为驱动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文化旅游2.0时代的先行者。

可以说,未来,谁拥有了创意和科技创新能力,谁就是文化旅游2.0时代的赢家。

(摘编自肖建勇《中国文化旅游发展报告2017》)

材料二:

(资料来源于《2016~2022年中国在线旅游行业市场运营态势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材料三:

大众旅游的旅游者并不是历史学者、文化学者,也不都期望以旅游来“阅读”中国文化这部恢弘的历史长卷。

所以,在依据资源本身的文化类型进行产品组合时,应考虑到资源的功能性转换,使整个线路切合场景活动特点和旅游者的审美习惯,否则就可能脱离市场。

毫无疑问,文化旅游产品应该具备相应的主题。

主题越鲜明,越典型集中,越富层次感,就越有利于分层次、多视角地进行产品的设计和展示,使其内涵得到充分发挥,达到应有的广度和深度。

文化旅游是一段时间有限、场景集中的经历与体验。

旅游者在有限的时空中获得文化旅游的体验和感知,因此,文化旅游产品就必须用典型、形象、通俗、有趣的形式去展现文化,才算是选位得当。

文化旅游不仅是一种文化观赏活动,也是一种文化介入和文化参与活动。

崇尚参与和亲身感受是现代旅游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有必要研究为旅游者提供亲身感受和亲自参与的机会的有效措施,以便旅游者进入体验旅游目的地文化的角色当中。

(摘编自张国洪《中国文化旅游理论、战略、实践》)

材料四:

随着旅游者对旅游活动内容的文化性需求不断提高,以感知异域文化特色、体验异域文化氛围为目的的个性化旅游正在成为旅游消费的主流,旅游目的也从单一的观光活动向更富于知识性的文化旅游转变。

因此,选择文化旅游的开发模式,要结合区域特色、旅游者的消费需求,以及业态的发展趋势,开发出特点鲜明且具有体验性、创意性的文化旅游产品。

但是,由于文化旅游带来的经济利益,很多城市开始竞相开展文化旅游,这其中出现了效仿现象,更有甚者,为了文化旅游利益而争夺历史文化发源地。

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原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让历史文化遗产沦为金钱的附庸,那文化旅游也就失去了意义,更无特色可言。

(摘编自桑彬彬、黄敏《我国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持续增强,一方面促使文化旅游迅速崛起,一方面推进大众旅游和全域旅游稳步发展。

B.文旅企业如果想要成为文化旅游2.0时代的赢家,就必然要以无限创意和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和核心竞争力。

C.从2015年旅游主题类型选择来看,50.7%的中国在线自由行用户偏好文化体验游,以21~40岁中青年群体为主。

D.文化旅游产品越能分层次、多视角地进行设计和展示,使其内涵得到充分发挥,也就越能切合不同旅游者的需求。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依靠传统资源发展文化旅游并非新型旅游业态最主要的开发形式,未来的文旅产业更彰显其智造业的属性。

B.文化旅游崇尚文化参与,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十有必要进行研究,为旅游者提供亲身感受和参与的机会。

C.要让旅游者在一定文化场景中获得深刻丰富的体验和感知,必须用典型、形象、通俗、有趣的形式展现文化。

D.大众旅游的旅游者注重观光游览,而历史学者、文化学者更期望借助旅游来“阅读”中国文化这部历史长卷。

(3)中国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如何?

通过哪些途径可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3.(12分)(2020高三下·汉中月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朗读者

杨军民

买完车票,时间尚早,她找了一处座位坐下来。

一抹阳光从敞亮的车站候车室窗户射进来,亮丽而温暖。

她再一次掏出手机确认一下时间,习惯地将手机装入夹克衫左下侧的口袋。

从放在座位右侧的旅行袋里掏出一本书,翻到夹着书签的那一页,专注地读起来。

很久没有读过带入感这么强的小说了。

她立即被作者细腻的笔触带入了十八世纪苏格兰高原一个伯爵府邸的傍晚,高高的府邸台阶上,走下来一位十五岁的少年。

在作者情景交融的笔触下,那座府邸像一幅精美的油画,恬淡静美朦胧。

没有任何预兆的,少年被碎石路上轻微的声响惊扰,悚然回首,一个身材颀长的白色身影向他逼近,包裹了他,让他惊恐晕眩继而陷入一种不能自拔的留恋之中……小说如静静的山涧涌出一股溪流,清澈却水花四溅,宁静却暗流奔涌,细腻的心理描写,悬疑的构思,唯美的景色描写,像面对一桌丰盛的美味大餐,够香够味够爽……

这时候,有一个穿着一身黑衣的少年坐在了她的身边。

她用眼睛的余光感受到了他的存在,她却已经被小说的情节感染得无力自拔。

少年坐在她的身旁玩手机,游戏的音量开得很大,像一个小型音箱里在发生着一场激战。

少年看似盯着手机,眼睛的余光却机警地观察着周围。

候车室的人不少,也不多,焦急奔走的,引颈张望的,每个人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情,匆忙的节奏里透露着井然。

少年眼睛更贴近了屏幕,右手脱离了手机,那是一双女人般纤细瘦长的手,比之于妇女丰腴饱满的手指,他的手略显骨感,灵活而有力量。

少年似乎更专注于手机的游戏。

那只手却忽然如离弦之箭,只觉白光一闪,她装在口袋里的手机已经被他灵巧地掠过来,落入了他的口袋。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会觉得那双手不是他的,他对手机的专注度始终未有丝毫懈怠,那只手却在执行着与他的神情丝毫无关的事情,像极了孙悟空的分身术。

当他心神归一的时候,他又用眼睛的余光看一下四周。

发生了什么吗?

似乎没有。

少年好像已经很深地沉溺了,眼睛依然盯着手机,缓缓起身,准备离开。

“对于这些留守的孩子,对他们,我们有什么可以责怪呢?

他们在最需要父母的时候,父母却在异乡打工,他们的心灵得不到爱抚,他们像案板上的鱼,干涸而挣扎。

柔弱一些的孩子因此沉默消沉,刚强一些的孩子会把渴望变成叛逆,甚至会徘徊在犯罪的边缘,他们只是以这些行为来表现自己的无所谓,掩饰心中对爱的渴望。

他们带刺,但刺里包裹着一颗温热坚强的心哪!

当然,我们也不能怨责那些父母,他们抛下心疼的孩子,带着一腔怀念奔走在流水线上,他们想奠定一些经济基础,他们眼睛里是产品,心里却只有他们的孩子。

孩子是他们的信念,每日把疲惫的身体搁在床板上的时候,在疲惫留给他们的哪怕最短暂的间隙里,一定,一定,是他们的孩子在眼前晃动。

这是一种牺牲,一种无畏呀!

我们无力改变,就让我们拿起电话,哪怕只能说一句话。

那么,父母说孩子,爸妈想你了!

那么,孩子说爸妈,我想你们了!

世界或许会因为这一句话而充满阳光……”

她忽然念出声来,声音不高不低,临近的人都可以听得见,听得清楚。

那声音情感饱满,像春风吹拂着树梢,像划破云翳的一缕阳光,像母亲抚摸着婴儿……

准备起身的少年聆听着,前后左右的几个人聆听着,车站的喧闹似乎凝滞了,只有她温和而清晰的声音在环绕。

少年关小了手机的音量,静静地听完了她的朗读。

默默地站起来,走出了车站大门,隔着玻璃窗,她看见他把手机把在耳朵上。

也许,铃声响起的那边,是他的父亲或他的母亲。

她这么想着,眼睛有些湿润。

作为一名做留守孩子专访的记者,她一进门就看见了那个孩子,桀骜不驯的眼神,须臾不离的手机,一只耳朵下晶亮的耳环。

她把手插进左下边的口袋,手机好好地躺在那里,手机是温热的,有她的体温,当然也有他的。

时间到了,她准备着行囊,走向站台入口。

那本被合上的书,翠绿的硬质封皮上,写着《茨威格中短篇小说选》几个仿宋大字。

(《安徽文学)2019年1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朗读者”为题,巧妙借用当前广为人知的电视节目的栏目名称,标题的趋同化既展现了阅读化人的巨大力量,又引起了读者的注意。

B.“从放在座位右侧的旅行袋里掏出一本书,翻到夹着书签的那一页”,这既照应了题目,也为后文黑衣少年坐在她的左侧偷窃手机作好了铺垫。

C.文章第三段两次描写少年用“眼睛的余光”观察周围,揭示出他偷窃行为害怕引起别人注意的戒备心理,也表现了少年缺乏自信和安全感的紧张和焦虑。

D.手机是“她”与少年的连接点,小说开篇切入女主人公“掏”“装”手机的动作细节,在后文少年的“掠”与“还”中传达出“朗读者”洗涤灵魂的力量。

(2)文章第二段说“她”“很久没有读过带入感这么强的小说了”,实际上作者正是借助这种“带入感”巧妙地构筑了这篇小说的情节,请结合作品简要梳理。

(3)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段有多余之嫌,你的看法呢?

请结合文本说明自己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11分)

4.(11分)(2019高二下·云南会考)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荆卿曰: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柯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柯曰: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樊於期乃前曰:

“为之奈何?

”荆柯曰: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

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B.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C.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D.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2)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B.“卿”,古代高级官职或爵位的称谓。

文中称荆轲为“荆卿”是对他的敬称。

C.“足下”是我国古代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

战国时也用以称君主。

D.“长者”,我国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对年纪大、辈分高、德高望重的人称“长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

B.太子在大军压境之际,心生恐惧,向荆轲说明燕国的处境,也含有催促荆轲行动之意。

C.荆轲三问樊於期,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

D.荆轲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而樊於期将军就显得头脑简单,无勇无谋,轻信人言。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②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8分)

5.(8分)(2016高三上·双峰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送杨少府贬郴州

王维

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①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

青草瘴②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

【注】①若为:

怎堪②青草瘴:

《番禺杂编》“岭外二三月为青草瘴”。

(1)

下面是对诗歌的解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眼前秋景,虚写别后之景。

B.“青草瘴时过夏口”一句,点明送别的时间,说明作者是春天送别杨少府的。

C.本诗想象朋友被贬后路途遥远,景物凄凉,山水险恶等种种艰难,表达了对朋友未来命运的担忧。

D.诗中以屈原比杨少府,赞扬了杨少府一心爱国爱民,却无端受冤被贬,表达了诗人的愤愤不平。

E.诗歌借助贾谊吊屈原的典故,把杨少府之才与贾谊相比,肯定了友人的才华。

(2)

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四、默写(共1题;共5分)

6.(5分)(2017高二下·汪清月考)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表达了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美好节操。

②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认为要想做到“而无车马喧”就必然是:

________。

③李煜《虞美人》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形象地写出愁绪绵绵不断的一句是:

________。

④《赤壁赋》中慨叹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五、选择题(共3题;共7分)

7.(3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两项是()

A.每个赛季开始前,各家俱乐部都需经过预算审核,确保球员的工资不超出球会承受能力,以保证俱乐部的可持续发展,寅吃卯粮的情况基本杜绝。

B.他挥舞着手臂,一边走向教练席,一边口中振振有词,接着气哄哄地坐在了板凳上。

这一刻,我们看见了一个暴怒的穆里尼奥。

C.我是做西餐的,英文还可以,但和身边的全球顶尖人才和总部的美国人比还是差太多了,每次和总部沟通写邮件时我都胆战心惊,生怕言不及义。

D.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数据显示,北京房价在两年内首次出现了下降。

但室如悬磬的小屋动辄还是几百万。

E.中国从来是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既然川普给面子,那中国也会投桃报李。

8.(2分)(2016高三上·昭通期末)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12月9日,韩国国会以234票比56票通过对总统朴槿惠的弹劾案.该弹劾议案进行了向议长提交弹劾动议案、在野党进行提案说明、议员5分钟自由发言等

B.“苦”当选台湾年度代表字.这一年有很多天灾人祸,台风一个接一个,大家重建家园很苦,救难人员也很辛苦,是辛苦的一年

C.2017年度,“国考”共有120多个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计划招录2.7万余人

D.近日,蒙古著名说唱歌手阿玛日满达•苏赫巴特尔因在舞台上穿带有纳粹标志“卐”符号的服装,被一名俄罗斯外交官殴打至休克

9.(2分)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日本自卫队在有关军事用语上玩弄文字游戏,刻意有别于国际上通行的用语,目的是     其军事性、战斗性。

②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这就是神话和传说之间的     。

③联合国是     主权国家     能参加的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A.掩盖 界限 只要/就    

B.掩饰 界限 只有/才    

C.掩盖 界线 只有/才    

D.掩饰 界线 只要/就    

六、语言表达(共2题;共10分)

10.(5分)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光是人类的好朋友,①                          。

然而,光一旦变成污染,②                          :

比如过强过滥的光、变化过于迅速的光会破坏植物的生长规律,会影响人的生理与心理正常。

现在,国内不少城市还在不惜重金打造一座座“不夜城”,而这些所谓的“不夜城”恰恰是光污染的重灾区。

看美国大片,总以为纽约是一座不眠的美丽城市。

其实纽约对夜间强光和霓虹灯的照明时段和适用地段都是有严格规定的。

由此可知,③                 ,光是可以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而不是制造光污染的。

11.(5分)(2019高二下·青冈期末)下面一段文字有语病,请选出其中的四句并加以修改。

①节食和强制限食,并非与肥胖作斗争的好办法,②重要的是要选择科学的营养。

英国的原则值得借鉴,进食的时间应尽量拉长,③每道菜要有很大间歇,④这样可以避免不过量进食。

因为当体内血液中的糖减少时,人就会觉得饿。

⑤如果先吃一块小食品充饥,然后休息15至20分钟,⑥这期间血液中的糖就会增加,饥饿感就会减少。

⑦英国人的科学进食法就这么简单,⑧这也是英国人体态优雅的结果所在。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27分)

1-1、

1-2、

1-3、

2-1、

2-2、

2-3、

3-1、

3-2、

3-3、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11分)

4-1、

4-2、

4-3、

4-4、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8分)

5-1、

5-2、

四、默写(共1题;共5分)

6-1、

五、选择题(共3题;共7分)

7-1、

8-1、

9-1、

六、语言表达(共2题;共10分)

10-1、

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