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和重点方向.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30396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49.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和重点方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关于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和重点方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关于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和重点方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关于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和重点方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关于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和重点方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关于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和重点方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关于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和重点方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关于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和重点方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关于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和重点方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关于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和重点方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关于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和重点方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关于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和重点方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关于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和重点方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和重点方向.docx

《关于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和重点方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和重点方向.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和重点方向.docx

关于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和重点方向

关于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和重点方向*

陈从喜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北京,100812)

我国从1998年开始引进,到2002年引起国家高层重视,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全国推行。

本文综述了国外循环经济概念产生的背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对循环经济的需求、循环经济引进和研究情况以及国家推行循环经济的重点方向,以期对国土资源领域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宏观的背景参考。

一、国外循环经济概念产生的背景

循环经济的概念是1965年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K.E.Boulding)提出的,主要针对的日益遭受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

他是受当时发射宇宙飞船的启发而分析地球经济的,从而提出了宇宙飞船经济。

为了生存,飞船必须不断重复利用自身有限的资源,才能延长运转寿命。

地球好比是宇宙中一个孤立无援的系统,与太空中的飞船一样。

两者的共同特征都是不断消耗其内部的有限资源,一旦资源殆尽,就会毁灭。

因此,在这样的经济中,人必须在一个循环的生态系统中找到他的位置。

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开始进入后工业化时期。

在全世界仅有不到五分之一人口进入现代化社会的情况下,资源的短缺和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继续增长的重大约束。

循环经济的提出启发了关于资源与环境的国际经济研究。

1972年罗马俱乐部在发表的第一份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中指出,自然资源,尤其是稀缺自然资源,将制约发展直至最终将使其停止而达到增长的极限。

这份报告首次正式向世界发出了警告:

“如果在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方面按现在的趋势继续下去,这个行星上的增长极限有朝一日将在今后一百年中发生”。

1983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开始研究“没有极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于1987年提出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研究报告。

报告提出了按生态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全球资源战略研究开放实验室开放课题成果之一

据2004年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报告

系统的自然规律,循环利用自然资源,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报告专门用一章《公共资源管理》来探讨通过管理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再生和循环。

发展循环经济较为成功的国家之一德国,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制定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

德国政府在1972年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1996年又重新制定了《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该法成为德国发展循环经济总的“纲领”。

2000年,德国政府制定颁布了《可再生能源促进法》,根据该法,开发再生能源的公司企业可以获得政府的经济补助。

在这一法律的鼓励下,许多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取得了明显成效。

日本的循环经济是先有总体性的再生利用法,然后再向循环经济的具体领域推进。

20世纪90年代,日本政府制定了废弃物处理、再生资源利用、包装容器利用和家用电器循环利用、化学物质管理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2000年,日本通过了《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和《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制定了各种产品具体的标准,其中主要包括:

《促进容器与包装分类回收法》、《家用电器回收法》、《建筑材料回收法》、《食品回收法》以及《绿色采购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发,为日本建立循环经济型社会搭建起了稳固的社会法律框架,规范了在这一问题上的社会行为。

美国早在1976年就颁布实施了《资源保护回收法》,目前,有半数以上的州,如加利福尼亚、新泽西、俄勒冈等州政府制定了不同形式的再生循环法规。

1990年加州通过了《综合废弃物管理令》,要求通过资源削减和再循环减少50%废弃物,未达到要求的城市将被处以每天1万美元的行政罚款。

加州规定玻璃容器必须使用15~65%的再生材料,塑料垃圾袋必须使用30%的再生材料;威斯康星州规定塑料容器必须使用10~25%的再生原料;由7个州组成的州际联盟规定40~50%的新闻纸张必须采用再生纸。

1975年7月,法国政府制定了第一部《垃圾处理法》,指令各地区15年内实现生活与工业垃圾的统一收集和运输,并将其分成日常及危险两类,送到指定地点分别处理。

1992年7月,法国政府又制定了第二部《垃圾处理法》,指令各地区10年内实现垃圾分类及回收再利用。

该法律体现了新的环保观念,要求充分做到垃圾的循环再利用。

2002年12月,法国政府将废旧轮胎列入国家强制回收项目,责令法国境内的轮胎生产与销售商自2003年起,每年投放市场多少吨新轮胎,次年必须回收吨数相等的旧轮胎,回收费用全部由生产和销售商承担。

英国、比利时、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在上世纪90年代也相继颁布和实施了有关废弃物减量化、再利用和安全处置的法律。

丹麦1990年通过实施了《废弃物处理和回收法》,2002年的废弃物再利用率提高到65%。

2003年2月,欧盟颁布了有关发展循环经济的法规:

《废弃的电器电子产品管理指令》和《禁止在电器电子产品中使用有害物质的规定》,这两项法律要求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打印机、CPU、主板、鼠标、键盘、手机等业务,必须在2005年8月13日以前建立完整的分类、回收、复原、再生使用系统,并负担产品回收的责任;从2006年7月1日起,除个别情况外,禁止使用铅、水银、镉、六价镉和某些溴化阻燃剂等物质。

二、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背景

正确认识基本国情和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树立科学发展观,是按照中国国情走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的前提。

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1.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以大众消费时代为特征的工业化加速时期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到2003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9030元人民币。

按照当时官方汇率计算,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达到1090美元。

用这一指标来衡量,我国已经从一个农业国进入了快速工业化阶段。

按照西方经济学关于工业化阶段的划分,在人均GDP1000~3000美元的阶段,产业结构将进入急剧变动时期。

首先,从人均收入水平和产业产出结构特征来看,我国已经基本进入了工业化四个阶段(起步、起飞、加速和成熟)的第三阶段,即工业化加速时期。

进入这一时期的标志是人均收入水平已经满足基本食物、住房和穿着的消费,汽车进入大规模生产和家庭消费,家用电器快速普及。

其次,我国劳动力供给的“无限性过剩”与国际化先进的科学技术供给在一种压缩型工业化过程中激烈碰撞,使得我国的生产高速增长与失业率上升并存。

一方面,我国需要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体系,以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质量,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大量劳动力需要就业。

解决这一尖锐矛盾需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以便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保证社会安定。

第三,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必然带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自1998年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每年都保持了1.5至2.2个百分点的增长,截至2003年底,全国城镇化率已达40.53%。

与此同时,我国城市数量也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93个增加到662个,其中超大、特大城市已达46个。

城市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城市经济对我国GDP的贡献率已超过70%。

城市化快速发展产生了两个转移,一是农民向城市转移,即人口由低生产率区域向高生产率区域转移,二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即劳动力由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转移。

显然,这两个转移都将会促进生产率提高,而生产率的提高是人均收入提高和经济增长的根本源泉。

这将会使得国内需求不断增长,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大的动力。

2.重化工产业主导将是未来一个时期经济高速增长的基本特征,但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将会更加尖锐,新结构危机压力将会增大

未来一个时期内,国内投资和消费都将对重化工产业形成强大的需求拉力。

在投资领域,城市化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都将对重化工产业形成巨大的需求。

在消费领域,居民的需求增量将在很大程度上集中于汽车、住房等以重化工产品为基础的产品上。

经济增长对能源、钢铁、有色金属、水泥、化工等高能耗、高污染排放的产品的依赖性将会很强。

从出口需求的角度看,中国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低廉,具有市场竞争力,但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生态环境和廉价劳动力为代价的。

这表明,未来我国的生态环境压力将会日益加大。

图1中国1978年以来钢产量情况

资料来源:

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汇总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经济增长有三分之二是对生态环境透支的基础之上实现

的。

应该看到,在我国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脱离作为经济外部的没有经济价值的自然存在形态,转而成为经济内部的生产要素和生活要素之一。

符合人们健康需求的良好生态环境已经不再是天然的产物,需要投入资源进行不断的“再生产”。

良好生态环境的高度短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重大结构问题。

结构危机由过去的经济内部产业结构失衡转变为经济整体增长与原来的“外部条件”之间的失衡。

这是一种新的结构问题,有的学者称之为新结构危机。

美国学者布朗则称之为“环境泡沫经济”。

图2中国1978年以来水泥产量情况

资料来源:

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汇总

图3中国1978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对比情况

资料来源:

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汇总

3.二元经济结构将会长期存在,生态环境问题会加剧二元结构导致的社会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加大。

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为2913元,两者相比为2.57。

1985年以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拉大。

到2003年,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上升为5674元,两者相比上升为3.23。

在收入差距扩大的情况下,生态环境破坏将会加剧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生活质量差距。

高收入人群通过更多占有人造的物质财富,通过更多的物质享受和医疗保健,可以补偿环境污染给生活质量带来的损失。

低收入人群没有能力选择生活环境,对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健康损害没有谈判能力去争取医疗保健补偿。

因此,生态环境的破坏实际上放大了二元结构导致的社会不公平。

4.经济发展的区域差距将会继续存在,缩小地区差距的难度将会加大

由于历史、地理和资源禀赋的原因,我国东西部差别较大。

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东西部差别越来越大。

20世纪80年代,东部GDP占全国的比重平均为48~49%,中部约31%,西部为20~21%,东部∶中部∶西部为1∶0.64∶0.42;而20世纪90年代,东部GDP占全国的比重平均为49~55%,中部下降为27~30%,西部下降为17~20%,东部∶中部∶西部为1∶0.55∶0.36;而到2003年,东部GDP占全国的比重上升为57.1%,中部下降为

26.76%,西部下降为16.14%,东部∶中部∶西部为1∶0.47∶0.28;而且这种下降趋势依然明显。

图4中国东、中、西部地区GDP占全国的比重

数据来源:

据《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数字推算

5.中国经济增长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会不断增大,贸易摩擦将会日益上升,这将逼迫中国加速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

到2003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钢铁第一大国、水泥第一大国、家用电器第一大国、电话第一大国、服装第一大国。

但是,在产品产量猛增的同时,我们面临着两个问题。

一是资源和能源对进口的依赖性日益上升,二是高新技术产业核心技术空心化。

例如,作为钢铁第一大生产国,我国的铁矿对进口的依赖将会逐步达到50%左右,2003年石油对进口的依存度为36.5%,未来也将达到50%。

中国资源和石油进口增加将会提升整个国际市场的价格,中国低价格原料和制成品出口增长将会压低国际市场价格,这必将导致我国与其他相关国家之间发生更多贸易摩擦。

我国核心高新技术的空心化将会抑制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制约民族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例如,我国是DVD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

我国DVD生产商利润仅每台几元,但却要向国外交技术使用费每台14元。

这两个问题将会逼迫国内企业降低资源消耗,发展循环经济,加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从而加快中国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进程。

按照现行的发展模式,中国资源产出率低,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

2003年,中国GDP约占世界的4%,但重要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很高,石油为7.4%、原煤31%、钢铁27%、氧化铝25%、水泥40%。

中国消耗每吨标准煤实现的GDP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

这种浪费型发展模式使煤、电、油、运“荒”声一片。

2004年,国家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但资源瓶颈问题依然突出。

宏观调控的基础还不巩固,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极有可能反弹,煤、电、油、运依然紧张。

快速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面临的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迫切需要引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三、国内循环经济概念的引入和研究进展

1.学术界和政府均重视循环经济

引进循环经济的理念的目的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废物循环利用、再生利用,促进可持续生产与消费结合。

中国学者以诸大建为代表,于1998年较早将循环经济概念引入国内。

在政府层面上,开始是国家环保总局积极倡导在中国发展循环经济。

谢振华在光明日报发表《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一文,反映了我国政府的环境主管部门对于国家环境与发展问题在更高层次的新的战略认识。

这篇文章不仅对循环经济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上,而且在人类经济活动的技术范式层面和经济学层面上有了深入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引起国家高层的重视。

江泽民同志在2002年全球环境基金成员国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只有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持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可持续发展才能得以实现”。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而循环经济模式正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最高形式。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进一步指出:

“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到区域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4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进一步提出要加强资源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利用好我国优势矿产资源。

环境保护工作要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加快推行清洁生产,加大治理污染的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

温家宝总理提出重点抓好节约利用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使用资源放在优先位置,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当前,要突出抓好节煤、节电、节油、节水和降低重要原材料消耗工作。

要大力推广节能降耗生产技术工艺,开展清洁生产。

建立城乡废旧物资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系统,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和无害化处理率。

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和社会消费等环节,加快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

2004年初,北京市成立了地区性的循环经济促进会。

该会将为全国和首都区域的重大项目做项目研究、方案论证和决策咨询,对国家和北京提出重大资源和经济决策的建议,促进企业节水、节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推进产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

2004年9月,国家发改委召开了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并且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

2004年11月,全国人大环资委、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单位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

2000年以来,全国已经批准建立了8个生态经济试点省,辽宁省等一些省市已经作为循环经济试点省市得到中央有关部门批准,并进入了规划实施阶段。

与此同时,一批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试点工程在全国推开。

这表明,循环经济的概念已经得到了中国最高决策层的认知,并已经向着实践的层次推进。

2.国内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有所不同

循环经济从国外引进以后,有一个逐步认识和中国特点结合的过程。

目前有几种观点介绍如下。

第一类观点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定义循环经济,主张人类的经济活动要遵从自然生态规律,维持生态平衡(如曲格平)。

从这一角度出发,循环经济的本质被规定为尽可能地少用和循环利用资源。

第二类观点是从生产的技术范式角度定义循环经济,主张清洁生产和环境保护,使生产过程的技术范式从“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开放(或称为单程)型物质流动模式转向“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

其技术特征表现为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再生化。

其本质是生态经济学,其核心是提高生态环境的利用效率(如诸大建、解振华、张坤等)。

这类观点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经济形态,但它们所说的经济形态实际上是技术层面上的物质循环模式,而没有涉及生产关系和生产要素问题。

第三类观点是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首先是将循环经济看作一种新的生产方式,认为它是在生态环境成为经济增长制约要素、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一种公共财富阶段的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是建立在人类生存条件和福利平等基础上的以全体社会成员生活福利最大化为目标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曹凤中、吴季松)。

这类观点特别强调,“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再生化都仅仅是其技术经济范式的表征。

其本质是对人类生产关系进行调整,其目标是追求可持续发展。

四、我国当前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方向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规划,到2010年,中国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

国家发改委提出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和重点有五个方面。

一是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

对矿产资源开发要统筹规划,加强共生、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实现综合勘查、综合开发、综合利用;加强资源开采管理,健全资源勘查开发准入条件,改进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实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积极推进矿产资源深加工技术的研发,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矿业的优化与升级;开发并完善适合我国矿产资源特点的采、选、冶工艺,提高回采率和综合回收率,降低采矿贫化率,延长矿山寿命。

大力推进尾矿、废石的综合利用。

二是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加强对钢铁、有色、电力、煤炭、石化、化工、建材、纺织、轻工等重点行业的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管理,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努力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益。

电动机、汽车、计算机、家电等机械制造企业,要从产品设计入手,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以及有利于产品废弃后回收利用的技术和工艺,尽量采用小型或重量轻、可再生的零部件或材料,提高设备制造技术水平。

包装行业要大力压缩无实用性材料消耗。

三是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

加强对冶金、有色、电力、煤炭、石化、建材、造纸、酿造、印染、皮革等废弃物产生量大、污染重的重点行业的管理,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

综合利用各种建筑废弃物及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源,推广沼气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推动不同行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耦合,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加快城市生活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和垃圾资源化利用。

充分发挥建材、钢铁、电力等行业废弃物消纳功能,降低废弃物最终处置量。

四是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

积极推进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废旧纺织品、废旧机电产品、包装废弃物等的回收和循环利用;支持汽车发动机等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体系;在严格控制“洋垃圾”和其他有毒有害废物进口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发展资源再生产业的国际贸易。

五是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

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鼓励使用绿色产品,如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等;抵制过度包装等浪费资源的行为;政府机构要发挥带头作用;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逐步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KennethE.Boulding,TheEconomicsoftheComingSpaceshipEarth,1966.http:

//dieoff.org/page160.htm

[2]KennethBoulding,TheEconomicsoftheComingSpaceshipEarth-?

FromEnvironmentalQualityinaGrowingEconomy[M].TheJohnsHopkinsPress,1996,121~132

[3]TheLimitsofGrowth,aReportfortheClubofRome’sProjectonthePredicamentofMankind.UniverseBooks,NewYork,1974

[4]WorldCommissionon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OurCommonFuture.OxfordUniversityPress,NewYork,1987

[5]ConsultationsonaCanadianResourceRecoveryStrategy,SummaryofIqaluit/NunavutConsultationHeldatIqaluitonJune14,2002

[6]ExecutiveSummary,U.S.RecyclingEconomicInformationStudy,PreparedfortheNationalRecyclingCoalitionbyR.W.Beck,Inc.

[7]OrldwatchInstitute.BuildingaNewEconomy:

TheChallengeforOurGeneration.http:

//www.worldwatch.org/press/news/1998/01/10/

[8]OysteinDahle,Board,FromCowboyEconomytoSpaceshipEconomyPresentedintheAGSAnnual

Meeting

2004

in

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ōteborg,Sweden.http:

//www.ags.chalmers.se/AM2004/Plenary%20Session/

[9]褚大建,可持续发展呼唤循环经济[J],科技导报,1998(9)

[10]褚大建,从可持续发展到循环经济[J],世界环境,2000(3)

[11]

中国网,

2005-1-20

国家领

导人谈

发展循

环经济

[12]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11-3(3)

[13]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14]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05年3月5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Z]。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5

[15]解振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小康社会[N],环境与发展报,2002-12-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