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5《青藏高原一株柳预习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37365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5《青藏高原一株柳预习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5《青藏高原一株柳预习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5《青藏高原一株柳预习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5《青藏高原一株柳预习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5《青藏高原一株柳预习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5《青藏高原一株柳预习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5《青藏高原一株柳预习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5《青藏高原一株柳预习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5《青藏高原一株柳预习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5《青藏高原一株柳预习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5《青藏高原一株柳预习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5《青藏高原一株柳预习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5《青藏高原一株柳预习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5《青藏高原一株柳预习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5《青藏高原一株柳预习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5《青藏高原一株柳预习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5《青藏高原一株柳预习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5《青藏高原一株柳预习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5《青藏高原一株柳预习教学设计及反思

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

15青藏高原一株柳

《青海高原一株柳》预习单:

班级:

姓名:

一、认真写字。

自学生字并描红仿写。

先在课后本上描红,再在下面的田字格里仿写一个,做到正确、规范。

书写后自我检查并订正。

纠正写错的字:

把不满意的字再写一个:

三、填合适的词。

()的柳树()的蓝天()的树叶()的云团  ()的原野()的青山()的河川()的风景  ()的精神

三、阅读课文,填空。

  

 1、这株柳树大约有,浓密的树叶。

树杆和树枝,。

叶子,,自然使人。

它,。

2、这株柳树没有,也没有,而是,  以,终于。

命运给予它的是,它却。

四、思考: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课题是“青藏高原一株柳”,作者为什么又用了许多笔墨写到家乡灞河边的柳?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并规范书写本课6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艰苦卓绝”、“起死回生”、“不可思议”“望而生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和初步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的能力,这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学习基础。

结合本文特点和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依据新课标对本学段的要求,制定以上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指名读等形式了解学生掌握生字、新词情况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帮助学生读懂课文的重点词句。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用默读、圈画、讨论、交流、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边读边想象的方式,并充分利用多媒体以及学生搜集的资料,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参与,踊跃交流探讨、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情境,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3.结合课后题4,指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课题是“青藏高原一株柳”,作者为什么又用了许多笔墨写到家乡灞河边的柳?

4.通过拓展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领悟作者的人生慨叹。

5.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及时做出评价。

四、教与学的准备:

教师:

1.《青藏高原一株柳》教学多媒体课件。

2.教师多读一些与柳树有关的文章,以便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生:

1.完成预习单(见附件),按照已掌握的预习方法提前预习好课文。

2.课前布置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入课文。

1.回忆写柳的古诗,介绍柳树常识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2.在古典诗歌中的柳树形象可谓“婀娜多姿、风情万种”。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关于柳树的文章。

出示课题:

青海高原一株柳。

学生读题目。

3.板书课题,学生质疑并讨论

(1)本文能不能用“一株柳”做题目?

(相机介绍:

青海高原位于世界屋脊东部,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它平均海拔三千米以上,在高原上常年是冻土。

有的地方夏秋两季连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年平均气温很低,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二十几度,……)

(2)用“青海高原一株柳”做题目有什么好?

(设计理念:

通过质疑,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

既培养学生了善于动脑的好习惯,继而鼓励学生大胆地、自觉地去读书。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提出自学要求

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课文比较长,词语丰富,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书莫放“拦路虎”,我们一起来解决阅读中的障碍(老师想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谁来?

粗实坚硬苍郁深沉

广袤无垠寸草不生青石嶙峋

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艰苦卓绝

 

(1)出示字词:

(2)读词语(点名读齐读)

(3)这些词语中,你读懂了哪些,除了这些之外课文里里还有哪些不懂的请提出来。

(认真预习,是学好课文的一个关键)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读书中,相机指导学生真正把书读正确,读流利。

只有读通了,读熟了,才能进行阅读理解。

因为会读书对学生来说是要培养的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

2.指名读课文。

思考:

青海高原有一株什么样的柳树呢?

[预设:

神奇、给人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顽强的、唯一……]

板书:

神奇顽强

出示: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

(一齐读,读出神奇,二齐读,读到心里。

(这一环节既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又培养了学生学习抓住重点句子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四)精读感悟,走近青海高原一株柳

1.如此高寒而又缺水的恶劣环境下,却长着这么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

这株柳树长得怎么样呢?

咱们拿起笔,去课文里画一画它的样子,写一写自己的想法。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从感受高原环境出发,把体会高原生活环境的残酷作为学习的基点,组织学生的阅读,利于激发学生读的热情,提高阅读的质量。

体会到这株高原柳的强大生命力。

2.学生交流后,出示幻灯:

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

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

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锻铸。

3.理解关键词语。

两合抱粗:

同桌演示,没有同桌的请找家长。

百十余平方米:

请家长估量一下教室的面积。

生铁铁锭:

幻灯出示后,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粗实而坚硬。

苍郁、深沉:

联系生活实际来谈感受。

锻铸:

从偏旁理解字义,再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形容。

学生答后,教师总结:

难怪作者要说,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大的强大感召。

(设计理念:

通过理解关键词语,体会青海高原环境的恶劣。

让学生充分感受环境的艰难,为下文理解柳树在这里生长的不容易,做好铺垫。

4.请学生练习朗读,读好柳树的外形。

师:

你能把这株柳树的外形读好吗?

读出它的感召力来。

学生个别读,齐读。

5.面对这样一株柳树,你有什么感叹?

学生自由说后,师引导:

作者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不由得发出了这样一声感叹:

(出示带“哦”句。

你能说说,作者此时此刻,到底在想什么吗?

句式训练:

哦,。

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哦”的读音。

6.你读懂了作者的心,就更能读好作者所表达的这句话了。

幻灯出示: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你知道,这句话里的“畏”是什么意思吗?

(对,就是敬畏。

这么一株神奇的柳树,怎能不令人望而生畏呢?

让我们一起读出自己的敬畏之心。

)学生齐读。

7.同时出示第一、第二小节两句。

师:

把它和第一小节放到一起,就构成了课文的开篇。

你能明白作者这样写的妙处吗?

学生交流后,请同学们齐读。

(设计理念:

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借助搜集的资料,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补充,互相探究,对问题就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最后全班交流,促进学生进一步探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第二课时

(四)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引读课题青海高原一株柳。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青海高原的环境非常苍茫和恶劣,课文中用了这些词。

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

悲壮和苍凉简洁而开阔

 

读一读,读出它们的画面来。

谁能读出青海高原的这些特点?

(设计理念:

学生边读边想象着这悲壮苍凉的画面。

为了让学生感受青海高原的柳树生长环境之艰难,我出示了几组描写青藏高原环境的词语,多种方法指导朗读体会青海高原环境的恶劣。

让学生充分感受环境的艰难,为下文理解柳树在这里生长的不容易,做好铺垫)

3.就在这干旱而又寒冷的青海高原上,却有着一株柳,一株作者在高原见到的唯一的柳,一株让作者发出这样感叹的柳:

(出示: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一起读。

——你们突出了什么关键词?

(“神奇“)

4.过渡:

它的“神奇”体现在哪儿?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这株柳树,用明亮的眼睛看,用敏锐的心来感受。

轻轻打开课本。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五)精读,感悟柳树形象的“神奇”。

1.快速找到直接描写这株柳形象的段落。

(第五自然段)

2.自己读一读这段文字,读出文字背后的画面来。

3.这段有四句,你挑一句感受最深的来读,并且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准备一下。

A、“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

(1)“两合抱粗”有多粗啊?

咱们两个来演示一下。

(2)这么粗壮的柳树在江南可以看到吗?

(难)而且树阴有百十余平方米,咱们教室大概有五十平方米,也就是说有两个多教室这么大的树阴,你说这课柳高大吗?

真是太高大粗壮了。

这是一“奇”。

(设计理念:

“神奇”“奇迹”是两个关键词,是全文的文眼。

抓住这两个词,就可以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这两个词就能十分顺利地带着学生去感受“眼中之柳”的神奇,感受“心中之柳”的顽强。

整堂课中的回忆主要内容、想象抗争的情景、感悟文章的中心等环节都直接或间接地指向这两个中心词。

B、“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

(1)这句是写它的引答树干和树枝,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从哪里感受到它坚硬?

(“生铁铁锭的色泽”)你们看到过铁锭吗?

这个铁锭现在不太容易看得到了,很硬,颜色很暗淡,我这有幅图片,【出示】大门上的把手,它跟铁锭是“同胞兄弟”,看看它的颜色怎样?

(暗淡,发黑),感觉它的质地怎样?

(坚硬)。

说树干和树枝像它一样的色泽,像它一样粗实而坚硬,奇怪吗?

(3)提到“柳”,它素来以“柔”著称,不是都说“柔柳”吗?

可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却这么坚硬,这是第二“奇”。

C、“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特锻铸。

(1)叶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绿得这么……这么……是暗绿色的,我们平原上的柳树是这个颜色吗?

(嫩绿、草绿、鲜绿)这又是一“奇”。

(3)谁来读读它的这一“奇”?

D、“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1)这句给你什么感觉?

(很高大生命力强……)

(2)“巍巍然”和“撑立”让我们有这样的感觉。

(设计理念:

抓住柳树生长环境中的关键词句,抓住柳树生长过程中熬干旱,躲严寒,抗风雪,斗雷电的关键词句,在老师的引领下,反复诵读,从而不仅让这株柳树的高大形象深深地映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更让这株柳树不屈不挠与艰苦环境抗争的精神永记孩子们的心中。

4.我们分别读了这段的四小句,感受到了这株柳形象上的“神奇”,请你连起来读这段,整体感受一下。

——谁来通过朗读带我们走近这株“神奇”的柳呢?

——你们能读好吗?

我和你们一起读一遍。

(六)引发想象,感受柳树生长过程的“神奇”。

1.过渡:

那么,这株柳的“神奇”是不是就指它外形方面这三点呢?

(不是)去默读六七两个自然段,你一定会找到答案。

2.这两个自然段都是写什么?

(作者想象这株柳的生长过程)它的生长过程体现了“神奇”吗?

(体现了)拿出笔来,把其中反映它“神奇”的语句画下来并读好它。

(设计理念:

感悟柳树的精神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证明。

学生只有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课文内容的引领下想象青海柳与恶劣的环境抗争的一个个画面,才能真正感受到柳树精神的顽强。

3.交流。

A、“风从遥远的河川把一粒柳絮卷上高原,随意抛散到这里,那一年恰遇好雨水,它有幸萌发了。

风把一团团柳絮抛散到这里,生长出一片幼柳,随之而来的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

(1)读了这句,这株柳的“神奇”之处在哪?

(1.种子随意散落却有幸萌发2.其他柳树苗子全毁了而唯独它存活了下来)

(2)怎么能说不神奇呢?

(3)来,我就请你,还读这段话,不过要把体现这株柳“神奇”的关键词读好,来,试试!

B、“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1)说说你读这段的感受。

(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一岁就是指柳树没有能活满一年的。

(2)但是这株柳树呢?

(造成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3)不光柳树,别的生物也活不到一年,你们知道高原上的干旱和寒冷有多严重,连续两个季节不下一滴雨,最冷的时候零下几十度.,在这样的环境下,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棵留下来了,而且长得高大粗壮,神奇吗?

把他找到的这段一起读一读。

C、“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

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1)你们对这一段也特别有感受吧?

请大家再去认真读这段,哪个词语或句子让你特别有感触?

(2)交流。

(抓住“一次又一次摧毁,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说明它经受了许多许多困难。

“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

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

”感受到这株柳树为了生存经受过的无数次的雷轰电击。

(3)由此可见,这株柳所处的环境非常——恶劣。

残酷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没有体验过,你们肯定想象不到它有多可怕。

你们听。

【播放录音】师激情描述:

狂风呼啸,雷电交加。

大雪纷风,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仿佛看到这株柳树那种可怜无助的样子了,你脑海中的柳树正在经受着怎样的摧毁?

它又怎样面对的?

(学生想象:

一阵狂风吹过来,把柳树吹歪了,然后它又靠自己的精神站立了起来;险些连根拔起;一阵狂风吹来,树干都断了;每一次经受风雪的时候,都是差一点点被冻死,但是又奇迹般地活了过来;柳叶都被吹得四分五裂……)

(4)这株柳树就在经受这样的摧毁,但它害怕了吗?

(没有)而是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被劈断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

(5)让我们再合作来读这一段:

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而又――……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4.同学们,让我们不妨像作者那样,也来发挥我们的想象。

当这株柳树在高原的风雪雷电当中苦苦抗击的时候,它的同类,那些平原柳树它们此时此刻可能在干什么?

(学生想象:

现在在沐浴着阳光;在肥沃的土地里汲取着营养;可能在吮吸着甜美的雨水;听着游人的赞美;在微风中轻轻摇摆着婀娜多姿的身姿;在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同是柳树,生活的环境却不同,作者的家乡灞河也以柳树而闻名,闭上眼听同学读灞河的柳树,待会儿说说它给你什么印象。

【指名配乐朗读第八自然段】问:

灞河的柳树是怎样的呢?

(极易生长)具体表现的语句。

同是柳树,生活的环境却如此不同。

可青海高原上这株柳树抱怨了吗?

(没有)让我们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这段话中的最后一句话,里面有两个数字不知道引起了你们的注意吗?

一个是九十九,一个是一。

从这两个数字中,你又读出了什么?

(九十九告诉我们它经历的困难那么多,“一”让我们知道生存的希望十分渺茫)可是,它放弃了吗?

(没有)捧起书,一起读最后一段,读出你的感受来,读出对这一株柳的敬畏和赞美,读出它的生命伟力。

(设计理念:

从字面到精神,再次强调了柳树生长在青海高原上是一个奇迹,想象高原柳树在命运不公的情况下,生长如此高大靠的是什么?

让学生明白高原柳树生存下来,并壮大起来,靠的是“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1、读着这样的柳树,我想起了一个人,一个我们学过的课文中的人物——司马迁,他就像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在蒙受不白之冤之后,忍辱含垢,终于写成了不朽的巨著——《史记》。

读着这株柳树,我还想起了一句名言: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你想到了哪个人,想到了哪句名言了吗?

【交流】

(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一些逆境中奋斗的人物,感受到了作者在高原柳树身上体会到的人生启迪。

3.我有三句话要送给大家【出示】

(1)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2)只有扼住命运咽喉的人,才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3)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都要勇敢面对,成为生活的强者!

我愿,它能成为你生命中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设计理念:

本着“以人为本,以读为主”的教学理念,立足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能力的培养,将学生动起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清文本内容,感受文本内涵,使读与思紧密结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4.总结。

(1)今天,我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去了青海高原,看到了那里唯一的一株柳树。

引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2)此时,我相信,这株神奇的柳树也已经深深地扎根在我们的心田,让我们永远记住它————“青海高原一株柳”(读题)

5.小练笔:

以“烈日炙烤着大地,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刺骨的寒风割过人们的脸颊;北风卷着漫天的飞雪呼啸而来;一声惊雷在天空砸响,闪电从天幕劈下来”为提示语,让孩子们抓住柳树的心理活动和动作展开深入描写。

(设计理念:

一直以来追求的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书声朗朗,也要静思默想,更要写写练练。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亦在深入感悟柳树的不屈抗争精神的时候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让孩子们走进柳树的内心。

(七)板书设计:

青海高原一株柳

外形

神奇顽强

生长过程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引导学生以重点词为突破口,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

如抓住“两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体会柳树的高大,抓住“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体会柳树的“粗实而坚硬”,抓住“绿得苍翠,绿得深沉”感悟柳树不一样的绿。

特别是对“锻铸”一词的理解,不仅理解其本意,更结合文意让学生明白是“持久的干旱,严酷的寒冷,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在“锻铸”着这棵柳树,从而深入领会柳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2.创设情景引领学生诵读文本,在反复诵读之中升华情感。

全篇课文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精典,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读有所获,读有所感?

为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抓住柳树生长环境中的关键词句,抓住柳树生长过程中熬干旱,躲严寒,抗风雪,斗雷电的关键词句,在老师的引领下,反复诵读,从而不仅让这株柳树的高大形象深深地映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更让这株柳树不屈不挠与艰苦环境抗争的精神永记孩子们的心中。

不足之处:

为了追求课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课堂容量偏大,整节课有赶的现象,有些地方学生说得还不够充分。

另外在深入地与文本对话的同时,如果能兼顾一下作者的体验,让孩子们不仅能走进这株柳树的内心,更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与作者产生共鸣,相信这节课会更厚重。

教学建议:

教学时,老师一定要统酬安排时间,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情感的同时,巧妙地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解决问题,不失时机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切实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