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网考试25电力网络分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1232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83 大小:1.8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电网考试25电力网络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国家电网考试25电力网络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国家电网考试25电力网络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国家电网考试25电力网络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国家电网考试25电力网络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国家电网考试25电力网络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3页
国家电网考试25电力网络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3页
国家电网考试25电力网络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3页
国家电网考试25电力网络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3页
国家电网考试25电力网络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3页
国家电网考试25电力网络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3页
国家电网考试25电力网络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3页
国家电网考试25电力网络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3页
国家电网考试25电力网络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3页
国家电网考试25电力网络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3页
国家电网考试25电力网络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3页
国家电网考试25电力网络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3页
国家电网考试25电力网络分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3页
国家电网考试25电力网络分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3页
国家电网考试25电力网络分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3页
亲,该文档总共8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电网考试25电力网络分析.docx

《国家电网考试25电力网络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电网考试25电力网络分析.docx(8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家电网考试25电力网络分析.docx

国家电网考试25电力网络分析

电力网络分析讲义

第一、二章

第一部分:

本组选用IEEE30节点作为分析对象,首先,根据标准数据,画出电力网络图,如图1所示。

然后根据网路图,本单元计算了网络的关联矩阵、节点导纳和节点阻抗矩阵以及添加和移去一条支路的处理。

图1IEEE30节点电力网络图

一、计算关联矩阵:

为了计算关联矩阵,首先对网络进行节点和支路进行编号和标注方向,尤其是道-支关联矩阵,要求支路必须有方向。

选取树枝和连枝,重新编号,如图2所示。

图2有向图

利用Matlab编程,可直接求出节-支关联矩阵A:

然后根据关联矩阵之间的关系,可分别求出回-支关联矩阵、割-支关联矩阵和道-支关联矩阵。

1.回-支关联矩阵B:

和A的关系:

 

2.割-支关联矩阵Q:

和A的关系:

3.道-支关联矩阵T:

和A的关系:

具体程序如下:

functionIEEE30

[x,y]=xlsread('C:

\DocumentsandSettings\Administrator\work\30节点数据.xls','sheet3','A2:

C51');

A=zeros(30,50);A1=zeros(31,50);

fors=1:

50

start=x(s,2);

tail=x(s,3);

zong=x(s,1);

A1(start,zong)=1;

A1(tail,zong)=-1;

end

%去掉参考节点的最后一行,降阶

fors=1:

30

forj=1:

50

A(s,j)=A1(s,j);

end

end

fprintf(‘节-支关联矩阵A=%8.5f\n')

A

fors=1:

30

forj=1:

30

AT(s,j)=A(s,j);%树支

end

end

fors=1:

30

forj=31:

50

AL(s,j-30)=A(s,j);%连支

end

end

BL=eye(20);QT=eye(30);

BT=-1*(AL')*inv(AT');

B=[BT,BL];

fprintf('回-支关联矩阵B=%8.5f\n')

B

QL=-BT';

Q=[QT,QL];

fprintf('割-支关联矩阵=%8.5f\n')

Q

TT=(inv(AT))';

TL=zeros(30,20);

T=[TT,TL];

fprintf('道-支关联矩阵T=%8.5f\n')

T

运行结果如下:

A=

B=

Q=

T=

二、计算节点导纳(阻抗)矩阵

在本节中,本组采用了两种方法对网络进行求解节点导纳矩阵Y,法一,先求解网络的不定导纳矩阵,然后去掉参考节点或者地,形成定导纳矩阵;法二,根据导纳矩阵的定义,利用网络直接求出Y。

通常阻抗导纳矩阵有三种求解方法,即部分网络法、追加树枝支路法和追加连枝支路法,但是由于Y满秩,所以可以通过直接求逆得出阻抗导纳矩阵,简单快捷。

下面是两种方法的程序:

方法1:

functionIEEE30b

[B,y1]=xlsread('C:

\DocumentsandSettings\Administrator\work\30节点数据.xls','sheet1','A2:

I44');

n1=30;%节点数

n2=41;%支路数

Y=zeros(n1,n1);%创建节点导纳矩阵

forj=1:

n1

form=1:

n2

ifB(m,2)==j&B(m,3)~=0%支路首段与节点j相连,并且不是补偿电容支路

ifB(m,4)==0%支路无变压器,是线路支路

Y(j,j)=Y(j,j)+1/(B(m,7)+i*B(m,8))+i*B(m,9)/2;

p=B(m,3);

Y(j,p)=-1/(B(m,7)+i*B(m,8));

else%支路有变压器,是变压器支路B(m,4)==1

k=B(m,6)/B(m,5);

zt=B(m,7)+i*B(m,8);

y=1/(k*zt);

y1=(k-1)/(k*zt);

y2=(1-k)/(k*k*zt);

Y(j,j)=Y(j,j)+y+y1;

p=B(m,3);

Y(j,p)=-y;

end

elseifB(m,2)==j&B(m,3)==0

Y(j,j)=Y(j,j)+i*B(m,9);

elseifB(m,3)==j%支路末端与节点j相连,并且不是补偿支路

ifB(m,4)==0%支路是线路支路

Y(j,j)=Y(j,j)+1/(B(m,7)+i*B(m,8))+i*B(m,9)/2;

p=B(m,2);

Y(j,p)=-1/(B(m,7)+i*B(m,8));

else%支路有变压器,是变压器支路B(m,4)==1

k=B(m,6)/B(m,5);

zt=B(m,7)+i*B(m,8);

y=1/(k*zt);

y1=(k-1)/(k*zt);

y2=(1-k)/(k*k*zt);

Y(j,j)=Y(j,j)+y+y2;

p=B(m,2);

Y(j,p)=-y;

end

end

end

end

fprintf('节点导纳矩阵Y=%8.5f\n')

Y

Z=inv(Y);

fprintf('节点阻抗矩阵Z=%8.5f\n')

Z

方法2:

functionIEEE30a

%节点导纳矩阵

yb(1,1)=5.2246-j*15.6467;yb(2,2)=1.2437-j*5.096;yb(3,3)=1.7055-j*5.1974;yb(4,4)=8.1954-j*23.5309;yb(5,5)=1.1360-j*4.7725;yb(6,6)=1.6861-j*5.1165;yb(7,7)=6.4131-j*22.3112;

yb(8,8)=2.954-j*7.4493;yb(9,9)=3.5902-j*11.0261;yb(10,10)=6.2893-j*22.0126;yb(11,11)=-j*4.8077;yb(12,12)=-j*1.7986;yb(13,13)=-j*9.0909;yb(14,14)=-j*4.8077;yb(15,15)=-j*3.9063;yb(16,16)=-j*7.1429;yb(17,17)=1.5266-j*3.1734;yb(18,18)=3.0954-j*6.0973;yb(19,19)=1.9520-j*4.1044;yb(20,20)=2.4910-j*2.2509;

yb(21,21)=1.8678-j*4.3794;yb(22,22)=1.8077-j*3.6914;yb(23,23)=3.0757-j*6.2188;yb(24,24)=5.8824-j*11.7647;yb(25,25)=1.7848-j*3.9854;yb(26,26)=3.9560-j*10.3174;yb(27,27)=5.1019-j*10.9807;yb(28,28)=2.6193-j*5.4008;yb(29,29)=16.7746-j*34.1277;yb(30,30)=1.9683-j*3.9761;yb(31,31)=2.5405-j*3.9544;yb(32,32)=1.4614-j*2.9892;yb(33,33)=1.3099-j*2.2876;

yb(34,34)=1.2183-j*1.8127;yb(35,35)=1.9693-j*3.7602;yb(36,36)=-j*2.5253;yb(37,37)=0.9955-j*1.8810;yb(38,38)=0.6875-j*1.2940;yb(39,39)=0.9121-j*1.7234;yb(40,40)=1.4440-j*4.5408;yb(41,41)=4.3628-j*15.4636;%普通支路数据

yb(42,42)=j*0.0468;yb(43,43)=j*0.0844;yb(44,44)=j*0.0246;yb(45,45)=j*0.0271;yb(46,46)=j*0.0311;yb(47,47)=j*0.0427;yb(48,48)=j*0.0187;yb(49,49)=j*0.0259;yb(50,50)=j*0.0279;

%由支路阻抗数据,求节-支关联矩阵A

A(1,1)=1;A(1,2)=1;A(2,3)=1;A(3,4)=1;A(2,5)=1;A(2,6)=1;A(4,7)=1;A(5,8)=1;A(6,9)=1;A(6,10)=1;A(9,11)=1;A(6,12)=1;A(9,13)=1;A(9,14)=1;A(12,15)=1;A(12,16)=1;A(12,17)=1;A(12,18)=1;A(12,19)=1;A(14,20)=1;A(16,21)=1;

A(15,22)=1;A(18,23)=1;A(19,24)=1;A(10,25)=1;A(10,26)=1;A(10,27)=1;A(10,28)=1;A(21,29)=1;A(15,30)=1;A(22,31)=1;A(23,32)=1;A(24,33)=1;A(25,34)=1;A(25,35)=1;A(28,36)=1;A(27,37)=1;A(27,38)=1;A(29,39)=1;A(8,40)=1;

%输出节点对应的A元素值

A(6,41)=1;A(1,42)=1;A(2,43)=1;A(3,44)=1;A(4,45)=1;A(5,46)=1;A(6,47)=1;A(7,48)=1;A(8,49)=1;A(28,50)=1;

%对地电容支路

A(2,1)=-1;A(3,2)=-1;A(4,3)=-1;A(4,4)=-1;A(5,5)=-1;A(6,6)=-1;A(6,7)=-1;A(7,8)=-1;A(7,9)=-1;A(8,10)=-1;A(6,11)=-1;A(10,12)=-1;A(11,13)=-1;A(10,14)=-1;A(4,15)=-1;A(13,16)=-1;A(14,17)=-1;A(15,18)=-1;A(16,19)=-1;A(15,20)=-1;

A(17,21)=-1;A(18,22)=-1;A(19,23)=-1;A(20,24)=-1;A(20,25)=-1;A(17,26)=-1;A(21,27)=-1;A(22,28)=-1;A(22,29)=-1;A(23,30)=-1;A(24,31)=-1;A(24,32)=-1;A(25,33)=-1;A(26,34)=-1;A(27,35)=-1;

A(27,36)=-1;A(29,37)=-1;A(30,38)=-1;A(30,39)=-1;A(28,40)=-1;A(28,41)=-1;

Y=A*yb*A';

%6条变压器支路按变比发生变化处理,设原变比为1,变化后变比为t:

1,即变压器在原边侧

T1=[961.0155];%变压器支路1的首节点、末节点及变比

T2=[6100.9629];%变压器支路2的首节点、末节点及变比

T3=[1241.0129];%变压器支路3的首节点、末节点及变比

T4=[28270.9581];%变压器支路4的首节点、末节点及变比

Y(T1(1,1),T1(1,2))=Y(T1(1,1),T1(1,2))+(1-1/T1(1,3))*yb(11,11);Y(T1(1,2),T1(1,1))=Y(T1(1,1),T1(1,2));%Yji'=Yij'=Yij+detaYij

Y(T1(1,1),T1(1,1))=Y(T1(1,1),T1(1,1))+(1/(T1(1,3)^2)-1)*yb(11,11);%Yii'=Yii+detaYii

Y(T2(1,1),T2(1,2))=Y(T2(1,1),T2(1,2))+(1-1/T2(1,3))*yb(12,12);Y(T2(1,2),T2(1,1))=Y(T2(1,1),T2(1,2));

Y(T2(1,1),T2(1,1))=Y(T2(1,1),T2(1,1))+(1/(T2(1,3)^2)-1)*yb(12,12);

Y(T3(1,1),T3(1,2))=Y(T3(1,1),T3(1,2))+(1-1/T3(1,3))*yb(15,15);Y(T3(1,2),T3(1,1))=Y(T3(1,1),T3(1,2));

Y(T3(1,1),T3(1,1))=Y(T3(1,1),T3(1,1))+(1/(T3(1,3)^2)-1)*yb(15,15);

Y(T4(1,1),T4(1,2))=Y(T4(1,1),T4(1,2))+(1-1/T4(1,3))*yb(36,36);Y(T4(1,2),T4(1,1))=Y(T4(1,1),T4(1,2));

Y(T4(1,1),T4(1,1))=Y(T4(1,1),T4(1,1))+(1/(T4(1,3)^2)-1)*yb(36,36);

%2条并联电容支路,按支路的添加来修改Y矩阵

l1=[100j*0.19];%要添加支路1的首末节点及对应的支路导纳

l2=[240j*0.04];%要添加支路2的首末节点及对应的支路导纳

[m,n]=size(Y);

M1=zeros(m,1);M2=zeros(m,1);

ifl1(1,1)~=0

M1(l1(1,1),1)=1;

end

ifl1(1,2)~=0

M1(l1(1,2),1)=-1;

end

ifl2(1,1)~=0

M2(l2(1,1),1)=1;

end

ifl2(1,2)~=0

M2(l2(1,2),1)=-1;

end

Y=Y+M1*l1(1,3)*M1';Y=Y+M2*l2(1,3)*M2';%Y'=Y-Ml*yl*Ml'

%最后的节点导纳矩阵:

display('节点导纳矩阵如下所示')

Y

Z=inv(Y);

display('节点阻抗矩阵如下所示')

Z

计算结果:

三、添加和移去一条支路

(一)添加一条支路:

相当于在原网络的支路l上并联一个yi的支路

本组选择在原网络上添加支路9-11

(二)移去一条支路:

相当于在原网络的支路l上并联一个yi的支路

本组选择在原网络上添加支路6-10

程序如下:

%//////////////////////移去支路6-10////////////////////////////////

[m,n]=size(Y);

l3=[610-5.2246+i*15.64678];%要移去的支路的首末节点及对应支路导纳

M3=zeros(m,1);

ifl3(1,1)~=0

M3(l3(1,1),1)=1;

end

ifl3(1,2)~=0

M3(l3(1,2),1)=-1;

end

Y=Y-M3*l3(1,3)*M3';

display('移去支路后新的节点导纳矩阵如下所示:

')

Y

计算结果:

%//////////////////////添加支路9-11//////////////////////////////

l4=[911i*9.0909];%要添加支路首末节点及对于支路导纳

M4=zeros(m,1);

ifl4(1,1)~=0

M4(l4(1,1),1)=1;

end

ifl4(1,2)~=0

M4(l4(1,2),1)=-1;

end

Y=Y+M4*l4(1,3)*M4';

display('添加支路后新的节点导纳矩阵如下所示:

')

Y

计算结果:

第三章

本节主要做的内容有:

节点优化编号;三角检索存储;Y因子分解的两种方法;求解稀疏线性方程组;Y因子分解图论描述。

一、节点优化编号

1、Tinney-1编号方法:

具体操作:

按出线度由小到大进行编号,相同出线度节点先后随意。

优缺点:

简单但编号效果较差。

右图:

Tinney-1方法编号Y有向图。

A、Tinney_1优化编号实现:

du=zeros(1,30);

form=1:

30%统计节点出线度

forn=1:

30

du(m)=du(m)+Y0(m,n);

end

end

du

min=1;

Min=du

(1);

Du=zeros(2,30);

forn=1:

30

form=1:

30%取最小出线度节点

ifdu(m)

Min=du(m);

min=m;

end

end

form=1:

30

ifdu(m)==Min

Du(1,n)=m;

Du(2,n)=n;

n=n+1;

du(m)=100;

Min=100;

end

end

end

%Du

%------新节点编号--------

Y1=zeros(n1,n1);

form=1:

30

forn=1:

30

Y2(m,n)=Y(Du(1,m),Du(1,n))

end

end

B、优化后Y的非零元分布显示:

x=[1:

30];y=[1:

30];

he1=1;mnx=0;

form=1:

30

forn=1:

30

ifabs(Y1(m,n))>0

Y0(m,n)=1;

mnx=mnx+1;

x(he1)=m;

y(he1)=n;

he1=he1+1;

end

end

end

mnx

figure

(2);

axis([130130])

scatter(x,y,'k.')

采用非零元分布显示更加直观了解Y矩阵原始矩阵出线度及节点关系。

C、Y的非零元分布图:

优化前Y非零元分布图

 

 优化后Y非零元分布图

2、Tinney-2编号方法(又称半动态节点优化编号方法)

具体操作:

按最小出线度编号,编号过程中及时排除已编节点发出边对未编节点出线度的影响,新生成的边计入后续节点的出现度。

优缺点:

方法较简单,程序复杂度增加不多,效果较好。

本部分编号为手动计算得。

右图:

Tinney-2方法编号法Y图

A、优化后Y的非零元分布图:

二、Y三角检索存储

1、Y的存储格式:

1、散居格式——修改灵活,检索困难;

2、按行(列)存储格式——修改困难,检索灵活;

3、三角检索存储格式——适合确定的稀疏矩阵;

4、链表存储格式——修改储存灵活。

2、三角检索存储格式:

⏹U—按行存储Y的上三角部分的非零元素的值

⏹JU—按行存储Y的上三角部分的非零元素的列号

⏹IU—存Y中上三角部分每行第一个非零元的序号(行首地址)

⏹L—按行存储Y的下三角部分的非零元素的值

⏹IL—按列存储Y的下三角部分的非零元素的行号

⏹JL—按行存储Y的下三角部分的非零元素的行号

⏹D—Y的对角元素的值,检索下表不需要存储

3、编程实现Y的三角存储:

[m,n]=size(Y);geshu=0;

fori=1:

m

D(1,i)=Y(i,i);

end

IU(1,1)=1;time(1,1)=0;

fori=1:

m

cishu=0;

forj=i+1:

m

ifY(i,j)~=0

geshu=geshu+1;

cishu=cishu+1;

U(1,geshu)=Y(i,j);

JU(1,geshu)=j;

end

end

time(1,i+1)=cishu;

end

[size2,size1]=size(U);

fori=2:

m

IU(1,i)=IU(1,i-1)+time(1,i);

end

IU(1,size1+1)=size1+1;

JL(1,1)=1;time1(1,1)=0;geshu=0;

forj=1:

m

cishu1=0;

fori=j+1:

m

ifY(i,j)~=0

geshu=geshu+1;

cishu1=cishu1+1;

L(1,geshu)=Y(i,j);

IL(1,geshu)=i;

end

end

time1(1,j+1)=cishu1;

end

[size4,size3]=size(L);

fori=2:

1:

n

JL(1,i)=JL(1,i-1)+time1(1,i);

end

JL(1,size3+1)=size3+1;

 

三、Y的LDU分解

方法1:

数值分析的方法—直接按规格化运算后,再进行消去运算,采用全部数据都循环的方法编程。

方法2:

三角检索存储基础上因子分解—在排零存储的基础上,只取非零元U(k)和l(k)进行计算,省去非零元的判断,进行稀疏矩阵的因子分解。

1、因子分解Y->Y’(L*D*U)两种方法对比:

由Y’非零元分布图可以看出,两种方法果是一致的,间接证明程序正确性。

2、优化编号的效果

原始矩阵Y因子分解Tinney_1优化后Y1因子分解

两图对比易知,节点优化编号大大增大了U矩阵的稀疏度。

3、两种优化编号效果对比

Tinney_1优化后Y1因子分解Tinney_2优化后Y2因子分解

由程序结果知,图上总出线度为144:

140,Tinney_2结果上要优于Tinney_1节点优化编号。

四、利用因子表求解方程组

具体实现:

1、前代过程

b=I;z=b;

fori=1:

n-1

forj=i+1:

n

z(j,1)=z(j,1)L(j,i)*z(i,1);

end

end

2、除法运算

fori=1:

n

y(j,1)=z(j,1)/D(i,i);

end

3、回代过程

x=y;

forj=n:

-1:

2

fori=j-1:

-1:

1

x(i,1)=x(i,1)-U(i,j)*x(j,1);

end

end

五、Y的图论分析

导纳矩阵的稀疏结构可利用图来描述

1、利用图来描述导纳矩阵Y

2、利用图来描述导纳矩阵的因子矩阵U

3、参考习题3.10,分析因子分解过程

右图为Tinney-1优化编号方法下

因子分解后U的赋权有向因子图。

 

第四章

第四章主要内容:

(一)补偿法求网络方程的修正解

1、前补偿

2、中补偿

3、后补偿

(二)因子表的修正算法

1、因子表的秩1修正(阶次不变)

2、系数矩阵阶次变化时的因子表修正

3、因子表的局部再分解

一、补偿法求网络方程的修正解

1、矩阵求逆辅助定理:

若令nxn阶非奇异矩阵A发生如下变化:

式中,M、N为nxm阶矩阵,a为mxm阶非奇异矩阵,且m≤n,则有:

,其条件是

可逆。

如果已知A的逆

,则可根据上式利用

直接求解出

的逆。

2、补偿法网络方程的计算:

N维电力系统网络方程为:

当结构或参数发生微小变化而节点注入电流不变时,新的网络方程可写为:

,即:

,利用矩阵求逆辅助定理有:

,其中,

(可逆)。

方法一:

后补偿

方法二:

前补偿

方法三:

中补偿

三种方法计算量的比较:

(m=1)

v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