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标七上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闻名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5396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新课标七上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闻名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版新课标七上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闻名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版新课标七上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闻名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版新课标七上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闻名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版新课标七上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闻名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人教版新课标七上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闻名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人教版新课标七上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闻名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人教版新课标七上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闻名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人教版新课标七上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闻名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新课标七上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闻名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新课标七上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闻名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新课标七上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闻名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新课标七上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闻名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新课标七上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闻名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2016)第14课《沟通中外闻名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海南华侨中学  许亚鹏

【课程标准】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设计理念】

1、怎样通过一种优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历史课堂鲜活起来,使历史教学成为一个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动态开放的过程。

2、按照新课程理念,教材不过只是一种教学资源,而且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自己教学设计的需要,整合教材,结合其他相关的教学资源开展有效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本课总体设计思路】

    鉴于教学对象是初一的学生,而且本课在现在展开教学,初一学生还没有接触过关于汉朝的任何历史知识,包括本课的所有历史背景,所以我想本课的设计越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越能够通俗易懂,越能够浅显地让学生让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解并感受本课的情感教学目标,就更容易有效地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

   基于以上考虑,我设计以重游丝绸之路为主线,把烦琐复杂的历史知识融入到轻松愉快的旅游活动中,整节课按照“重游丝路”“探寻丝路之源”“丝路的末落”“丝路的未来”四个环节来设计。

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增长了知识,完成了课程标准的教学任务,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动口、动脑等多项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

(1)了解西域;张骞;张骞通西域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路线、作用等基本史实。

(2)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汉朝疆域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等,初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3)能够正确认识张骞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初步培养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正确认识、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4)通过设计丝绸之路导游词的设置,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语言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组织教学,扩大知识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2)调整教学顺序,重组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的理解。

(3)通过分小组讨论,加强同学之间互相协作、沟通的意识。

(4)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5)与相关的地理、语文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从而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2)通过学习张骞等人为报效祖国,百折不挠、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强化爱国意识和刚毅坚强、开拓进取的意识。

(3)通过对丝绸之路意义及启示的探讨,认识到丝绸之路是中国的骄傲;认识到交流的重要,开放改革关系一个国家和民族有兴衰。

(4)探讨丝绸之路兴衰落原因;夹带西部大开发问题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关注西部开发,学以致用。

【教学重难点】

1、一是张骞通西域,二是丝绸之路。

对于课标中要求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我把重点定在学习张骞通西域的历史意义和张骞的优秀品质上。

对于丝绸之路,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制作。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2分钟)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西部的自然、人文景致等一系列图片,同时播放《梦驼铃》音乐插曲,让学生深切感受我国西部大漠特有的风光,然后提问:

大家想不想到哪里去旅游观光啊?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多媒体课件打出本课课题《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二、讲授新课

1、重游丝路(14分钟)

教师:

看到黄沙万里的大漠,听到悠悠的驼铃声,此时此刻,想必大家都想去看一看那美丽的风光,听一听那如醉的歌舞,请问谁知道这块神秘的土地在哪里呢?

在古代,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呢?

生:

在西部,古代叫做西域。

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出西域的含义——现在甘肃玉门关、阳光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看图、听音,不如我们自己去感受,此刻就让我们踏上旅游之路一起去探寻吧!

教师:

可是谁又知道这条道路叫什么道路呢?

生:

丝绸之路。

教师:

为什么会叫丝绸之路呢?

生:

……

教师:

对,很明显,这条路与丝绸有关系。

古代很多人把中国的丝绸从这里运往西方以及更远的地方,所以得名“丝绸之路”。

教师:

接下来我们就要踏上旅途了,但是我们知道我们一般旅游途中遇到朋友,我们都会送上礼品以便纪念,请问你会选择从中原地区带什么物产作为礼物?

同时,期望带什么西域特产回到中原?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葡萄、核桃、水稻、小麦、丝绸、石榴等等物品,请学生自己选择,然后展示《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对照今天中国疆域图,让学生指图讲解。

(学生自己写讲解词)

生:

(模拟讲解词)首先,我代表个人祝大家旅途愉快!

今天将由我陪同大家度过这丝绸之旅。

我们的出发地是有着三千余年文明史的十二朝古都、六大古都之首的西安,西汉时称为长安,别号西京。

往西将要穿过的是美丽富饶的河西走廊,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风吹草低见牛羊”景象。

到敦煌,艺术宝库的壁画要观赏:

仙女反弹琵琶,载歌载舞;飞天身披长带,凌空飘拂。

西出阳关,浮想联翩,“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再往西,进入美丽的新疆大地。

新疆有三宝:

牛粪、马粪、芨芨草。

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新疆的娘子戴翠花。

万古荒原塔里木,蕴藏着丰富的气和油。

它的北部是天山,天山的美景看不完,还有猴哥取经的火焰山,塔里木中间的沙漠拉玛干,新月般的沙丘起伏绵延。

楼兰遗址在眼前,出土的干尸“木乃伊”,黄金分割的身段,面容俏丽天下属第一,它的名字叫“楼兰女”。

戈壁滩,风蚀地形到处见,野骆驼、野马、野驴子跑得欢。

葡萄、石榴、核桃、苜蓿远从西域传入中原。

穿过两河流域的巴格达,来到终点站古罗马(大秦)。

根据学生的讲解,教师简要综述:

丝绸之路的起点在长安,随着悠悠的驼铃声,古代的商人和使节从长安出发,沿着河西走廊,到达敦煌(点出莫高窟),在这里丝绸之路分为南北两道,北路出玉门关,经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指着地图点出千佛洞)、喀什,然后到达中亚、西亚甚至俄罗斯等地区;南路出阳关,经楼兰古城、塔里木盆地、和田等地,经伊朗(安息)到达罗马(大秦)。

在讲解过程中,注意将古今地名的对比跟学生讲明,提醒学生掌握其中比较重要的地名。

 

☆★※另一种做法:

学生分为四个组(即四个旅行社),每个组(旅行社)派出一个代表简单介绍西域大漠的风光,然后全班评比出讲的最好最精彩的,然后选择这个旅行社开始假日西域之旅。

(具体做法依据上课具体情况而定)

 

通过学生的讲解,老师的讲述,学生们都已经基本了解了丝绸之路的概况。

 

提问:

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处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

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什么问题?

通过学生回答总结:

新疆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从这些地方考古发现的汉代的丝织品、钱币、和陶器,不仅证实了当时丝绸之路的存在,而且说明当时我国的对外贸易已相当繁荣。

也就是说在丝绸之路开辟的同时,还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让学生指明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

 

提问学生:

丝绸之路本来就存在吗?

引出鲁迅的名言: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从而提问学生:

你知道丝绸之路是怎样形成的吗?

引出第2个问题——探寻丝路之源。

2、探寻丝路之源(12分钟)

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我认为不需要照本宣科,首先通过提问引出张骞,然后展示以下表格,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并填写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史实。

时间

目的

结果

公元前138年

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军事目的)

未成但了解了西域

公元前119年

访问西域各国(友好交往目的)

完成使命西域各国回访长安

 

多媒体再次展示关于大漠的图片;多媒体展示《渭城曲》《凉州词》,简要解释并提问:

面对从来没有人走过的路,张骞面临着哪些困难,那他有没有退缩呢?

那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我们要学习他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呢?

生:

要经过千里荒漠,自然环境险恶,有被沙漠吞没的危险。

生:

随时面临饥饿寒冷,风餐露宿,生活艰难。

生:

必须要经过匈奴控制的地方,有被匈奴杀掉的危险。

生:

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献身精神、爱国精神、…………

 

接下来,提问:

张骞出使西域有什么重要意义,为历史发展做出了什么贡献?

从第1个问题——重走丝路,引出张骞的贡献:

沟通了西域各国与汉朝的联系,最重要的是开辟了丝绸之路。

屏幕打出“张骞始开西域之迹——《汉书》”。

解释深化理解。

 

过渡:

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之后丝绸之路的开通,西域各国与汉朝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往来日趋频繁,而由于汉王朝非常强大,经济文化发达,所以西域各国纷纷归附。

几十年之后时机成熟,西汉设立了西域都护。

(护,是带兵监护。

都护,是总监护)西域都护是官职名称,西域都护府是地方机构名称,与郡同级。

通过提问点明设置西域都护的时间及意义——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同时多媒体展示汉朝疆域的变化图,以深化记忆。

补充小字部分的内容——班超经营西域。

本目是小字内容,但东汉与西域交往的情况也十分重要。

所以我让学生当堂自学并简单介绍班超和甘英经营西域的情况,有时间再让学生介绍其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成语故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已学过的成语故事。

最后在教师帮助下,学生归纳得出:

班超是张骞之后又一位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甘英在中外交流史上也功不可没。

 

过渡:

丝绸之路的开通、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及班超经营西域等等,促使我国汉朝与西域各国不断加强交往与联系,可以说张骞、班超、甘英等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再次展示楼兰古城的照片,提问:

从楼兰古城的遗迹大家不难想象,在几百乃至一两千年前这里曾经有过一个非常漂亮的国家,这里也曾经是丝绸之路上的焦点,但是今天看到的却是什么呢?

引出第3个问题——丝路的末落。

3、丝路的末落(6分钟)

在我提问后,学生自由回答。

紧接着多媒体打出材料:

新华网乌鲁木齐2004年10月22日电长期以来,人为滥牧、滥采、滥樵使沙漠边缘脆弱植被遭到破坏。

在甘肃、内蒙古、新疆、宁夏等省(区)的腾格里、巴丹吉林、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及毛乌素沙地边缘风沙区,生态治理速度赶不上沙化速度,导致土地沙化严重。

据国家林业局公布的最新数据表明,包括西北风沙区的全国沙化土地达174.3万平方公里,并以年均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同时出示有关环境破坏的图片和古楼兰遗址图片。

提问:

从文字材料和以上的图片中你想到了什么?

组织学生开展讨论:

通过学生的回答及教师的总结使学生树立起一定要善待自然,促进人类和谐发展的生存观,包括把学生提出的解决风化等问题的具体措施作以总结,从而渗透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

过渡:

两千多年前丝绸之路的开通在我国历史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我国汉王朝对外交往的不断发展,那么今天虽然它末落了,还有利用的价值吗?

如果有,我们应该怎么做?

引出第4个问题——丝路的未来。

4、丝路的未来(4分钟)

自由讨论,教师肯定并简要概括,比如说重修道路、加强丝路周边国家的联系、西部大开发、旅游等等,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西部大开发和对外开放政策的正确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我国目前西部大开发的观点认识和措施建议。

最后利用多媒体展示:

新华网乌鲁木齐2004年10月12日电两千多年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开辟了举世瞩目的“古丝绸之路”;今天,处于经济快速增长阶段的中国正全力打造一条“新丝绸之路”。

中国交通部副部长黄先耀今天表示将修建从陇海线和兰新铁路、连云港至霍尔果斯国道主干线,沿“古丝绸之路”不断向西延伸,经中亚和欧洲诸国直通大西洋,构成了对亚欧大陆经贸活动发挥巨大作用的“新丝绸之路”。

新华网消息:

在今年初举行的第二十八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期间,有代表提出将丝绸之路申报为世界遗产的想法。

据专家预测,如果申报成功,沿线城市将迎来新的旅游热潮。

 

三、小结(1分钟)

今天,我们了解了丝绸之路的冰山一角,从中感受到了丝绸之路沿线美丽的风光,了解了张骞、班超为加强汉朝与西域的联系做出的巨大贡献,经历了丝路的沧桑与没落,也热情地展望了丝路的美好未来。

相信丝路这个名称以后将与我们越走越近!

让我们共同期待昔日的丝路能成为今天沟通东西方的商贸之路、文化之路、交流之路、对话之路!

四、拓展作业

如何让承载千年古史的丝绸之路,重现昔日的辉煌。

请你写一份开发丝绸之路的计划书。

五、课堂练习

    1、张骞出使西域时,汉朝在位的皇帝是

A.汉文帝     B.汉景帝     C.汉武帝       D.光武帝

   2、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在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三国时期

   3、对丝绸之路作用的认识,错误的是

       A.加强了汉与西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

       B.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C.是汉朝与外界联系的惟一一条通道

       D.这条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仍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板书设计】

一、重走丝路

西域

二、探寻丝路之源

       张骞  西域都护  班超

三、丝路的末落

   沙化  环保

四、丝路的未来

   西部大开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