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模块三 第11单元 第25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8198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71.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模块三 第11单元 第25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版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模块三 第11单元 第25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版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模块三 第11单元 第25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版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模块三 第11单元 第25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版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模块三 第11单元 第25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版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模块三 第11单元 第25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版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模块三 第11单元 第25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版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模块三 第11单元 第25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版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模块三 第11单元 第25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版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模块三 第11单元 第25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版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模块三 第11单元 第25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版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模块三 第11单元 第25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版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模块三 第11单元 第25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版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模块三 第11单元 第25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版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模块三 第11单元 第25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版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模块三 第11单元 第25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版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模块三 第11单元 第25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版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模块三 第11单元 第25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版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模块三 第11单元 第25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版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模块三 第11单元 第25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模块三 第11单元 第25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

《版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模块三 第11单元 第25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模块三 第11单元 第25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模块三 第11单元 第25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

版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模块三第11单元第25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第25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考点1

哲思明理——宋明理学

(对应学生用书第204页)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背景

1.政治条件

经历唐末五代的分裂动荡,为巩固政治局势,需要整顿人心;统治者重文轻武,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有利于儒学的发展。

2.物质条件

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迅速发展,科学文化取得巨大成就。

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3.思想条件

魏晋南北朝以来,出现了儒学、佛教、道教三教合一的局面。

北宋儒学家既复兴儒学,抨击佛道,同时又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二、思想主张

代表

哲学观

认识论

道德观

程朱理学

二程(程颢、程颐)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而后有物

提出“格物致知”,把知识、道德、天理联系起来

把天理和封建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朱熹

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陆王心学

陆九渊

“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

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将人心与心外无物联系起来

王阳明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致良知”“知行合一”

将人心与道德联系起来

三、评价

1.积极

(1)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积极影响。

(2)具有和谐意识。

强调人与自然、家庭、国家的和谐意识。

(3)具有忧患意识。

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4)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立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消极

(1)成为统治阶级禁锢人民思想,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2)其所宣扬的礼教和“安分”“守命”思想成为劳动人民沉重的精神枷锁。

(3)“存天理,灭人欲”思想,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

(4)等级观念、重男轻女、重礼轻法、轻视自然科学、轻视个体自由等观念,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轻巧识记]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史料一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

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子语类》

史料二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史料解读]

(1)史料一反映了朱熹继承发展了“二程”思想,提出了天理论。

史料第一句话总括,三个省略号后的部分为内涵的外延。

分别说明了“理”是万物的本原,“理”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本体存在,人世间的伦理纲常是“理”的具体化。

(2)史料二反映了理学的特点与积极作用。

句号前为理学的特点,句号后为理学的作用。

从关注生活和道德追求两个角度分析理学的积极意义。

[史料运用]

(1)史料一体现了理学精神的精髓。

文天祥被俘期间,宁死不屈,与陆秀夫和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从文天祥身上我们能感悟到怎样的理学精神?

今天我们该如何对待宋明理学?

[提示] 精神: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崇高的气节。

态度:

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2)根据史料二,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

[提示] 积极作用:

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

原因:

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

[史论归纳]

理学的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

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

宋明理学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

宋明理学的佛道化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陆王心学

 

史料一 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

——《象山先生全集》

史料二 (王阳明)进一步发展、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与程朱理学形成分庭抗礼之势……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发明本心”的思想,主张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以自己的内心为最高权威,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体现出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萌芽。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史料解读]

(1)史料一反映了陆九渊认为“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即可,实际上是主张用本心去体验天理。

解读史料时,要注意看史料的出处,从史料一的出处《象山先生全集》可以看出史料一是陆九渊的观点。

“满心而发”说明了陆九渊主张用本心去体验天理。

(2)史料二中“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以自己的内心为最高权威”“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反映了王阳明的主张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范畴。

[史料运用]

(1)结合史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理学和心学在寻求“理”的方式上有何不同?

二者在本质上的区别是什么?

[提示] 不同:

“格物致知”和反省内心。

区别:

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的主张是如何传承和发展儒学思想的。

[提示] 继承了孟子的“性本善”思想,否定了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说,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

[史论归纳]

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项目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不同点

理学思想

“理”是世

界的本原

“心”是万物的本原

方法论

强调“格

物致知”

“发明本心”或“致良知”

道德观

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

主张人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

主义思想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相同点

本质

都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们的自然欲求

内容

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都继承了孔孟“仁”“礼”,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

影响

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1.(2017·济宁高三模拟)在《唐代墓志汇编》的志文中,常见墓主蒙童(初入学塾的儿童)时“幼挺岐嶷(幼年聪慧)”、“宣慈惠和(博爱众人)”、“弱不好弄(弄:

玩耍)”、“蔚然老成”的表现,同样的描述在唐代高僧传中也比比皆是。

由此可见唐代(  )

【导学号:

02990094】

A.志文往往夸大墓主的品德言行

B.佛教思想深刻影响日常生活

C.儒家的礼教规约备受社会推崇

D.儒佛两种文化已完成了融合

C [志文存在虚夸成分,但是并不全是夸大,故A项错误;材料中“博爱众人”并不仅仅是佛教的思想,且这一时期佛教的传播主要集中于社会的上层,影响日常生活的说法不准确,故B项错误;材料中志文对墓主的推崇以及当时对高僧也往往如此称赞,说明当时社会上推崇儒家的礼教等思想,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佛教和儒家思想的融合,故D项错误。

]

2.(2017·南阳高三模拟)在“穷理”方法上,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

两人在学术上所提出的最重要的命题是“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这说明两位思想家(  )

A.在对“理”的看法上观点迥异

B.把“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

C.具有典型主观唯心主义特征

D.对外部认识方法上大体一致

B [据材料“两人在学术上所提出的最重要的命题是‘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可知,两位思想家在对“理”的看法上观点迥异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据材料“两人在学术上所提出的最重要的命题是‘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可知,两位思想家把“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据材料“在‘穷理’方法上,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可知,两位思想家具有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特征,故C项错误;据材料“在‘穷理’方法上,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可知,两位思想家对外部认识方法上是有分歧的,故D项错误。

]

3.(2017·天津和平区高三质检)《论语》在汉代不受重视,只被看做辅助读物,《孟子》在北宋之前连经书都不算,南宋朱熹对《论语》《孟子》加以解释后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经典。

这表明(  )

A.四书为阐发孔孟思想而作

B.魏晋战乱使儒学传统断绝

C.理学是儒释道三教融合的产物

D.传统儒学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D [四书通过阐发孔孟思想,是为了规范社会秩序,维护专制统治,故A项错误;魏晋战乱,儒学地位受到冲击,儒学传统断绝的说法有误,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论语》和《孟子》从不受重视到成为核心经典,反映了儒学的复兴,材料不涉及三教融合,故C项错误;据材料“南宋朱熹对《论语》《孟子》加以解释后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经典”可得出传统儒学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更加凸显了儒家的纲常伦理原则,顺应统治的需要,从而成为核心经典,故D项正确。

]

4.(2017·衡水中学高三摸底)王阳明曾颇有感触地说:

“功利之说,日浸以盛,不复知有明德亲民之实,士皆巧文博词以饰诈,相规以伪,相轧以利,外冠裳而内禽兽,而犹或自以为从事于圣贤之学。

如是而欲挽而复之三代,呜呼其难哉!

”为此,他提出(  )

A.“知行合一”B.“心外无理”

C.“格物致知”D.“工商皆本”

A [材料强调的是功利之说盛行,人们表面和实践的不统一。

知行合一的意思是强调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与题目内容相吻合,故A项正确;心外无理强调世界的本原在心,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主张,故C项错误;工商皆本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提出的主张,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

考点2

儒学新象——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对应学生用书第206页)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背景

1.政治:

明朝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社会吏治腐败,奸佞当道。

2.阶级:

江南一带的市民工商业者已有相当强的经济实力,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3.思想:

道学家为抬高自己,把孔子奉为神圣。

二、概况

1.李贽的离经叛道

(1)主要思想:

破除对儒家经典的迷信,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2)作用:

反传统、反权威、反教条,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易错提醒]       道学家不同于道家

儒学中以正统自居的理学家被称为道学家,宋明理学也被称为“道学”;而道家是春秋晚期老子创立的思想流派,其部分思想后来成为道教的教义。

2.三位进步思想家

代表

主要思想

作用

黄宗羲

①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顾炎武

①提出经世致用思想

②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

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王夫之

①世界是物质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②事物是可以认识的

③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概念阐释]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现实,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

经世致用把学术研究和当前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往往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

三、评价

1.积极影响

(1)反对君主专制,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走向衰落的历史趋势。

(2)重视工商业,反映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

(3)批判地继承了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形成了具有反封建性质的早期启蒙思想。

2.消极影响

(1)由于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弱小,早期的民主思想缺乏物质基础,不占统治地位。

(2)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本质上属于传统儒学的范畴,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思想。

明清进步思想的特点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史料一 则千万其人者,各得其千万人之心;千万其心者,各遂其千万人之欲。

是谓物各付物,天地之所以因材而笃也,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也。

今之不免相害者,皆始于使之不得并育耳。

若肯听其并育,则大成大,小成小,天下更有一物不得所者哉?

……夫栽培倾覆,天必因材,而况于人乎?

强弱众寡,其材定矣。

强者弱之归,不归必并之;众者寡之附,不附即吞之,此天道也;虽圣人其能违天乎哉!

——李贽《明灯道古录》

史料二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

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尸,而抑非一姓之私也。

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

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

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史料三 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

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

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顾炎武《日知录》

[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中“则千万其人者,各得其千万人之心;千万其心者,各遂其千万人之欲”强调人都有自然本性,要顺应人性,使其自由发展。

“强者弱之归”“众者寡之附”表明李贽把“强凌弱,众并寡”看做是天理,承认自由竞争。

(2)史料二的关键句是“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实质是抨击君主专制的“私天下”。

(3)史料三中“分天下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说明顾炎武倡导分权,反对君主“独治”。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一,说明李贽如何看待“人性自由发展和自由竞争之间的关系”。

[提示] 个性的自由发展,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自由竞争,会导致弱肉强食的现象,李贽认为这种自由竞争是天道之常,肯定自由竞争的合理性。

(2)根据史料二、三,说明王夫之和顾炎武的思想有何共同之处。

[提示] 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天下“共治”,带有一定民主色彩。

[史论归纳]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及表现

特点

表现

反传统、反教条

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他还提出男女平等和“万物皆生于两”的观点,令维护名教传统的士大夫们十分惊惧

反封建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

当时的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这些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

提倡“经世致用”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主张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对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的认识

 

史料一 清初之儒……最有影响于近代思想者,则《明夷待访录》也。

……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

史料二 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史料解读]

(1)史料一体现了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对近代民主革命的深远影响。

史料第二个省略号之后的语句点明了其思想的深远影响,体现了对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起到了启蒙作用。

(2)史料二反映出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仅停留在批判的层次上,并没有提出新的思想,因此也没有促进明清社会的转型。

[史料运用]

(1)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对传统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不是对传统儒学的否定,而是继承和发展,它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主张如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等都具有进步意义,是儒家思想在新时期的新发展。

(2)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明清时期中国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不能提出“新的社会方案”的主要原因。

[提示] 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薄弱(或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史论归纳]

明清之际思想未推动社会转型的原因

(1)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

(2)政治:

专制集权制度压制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

(3)思想文化:

礼教纲常,文化专制,阻碍早期民主思想的传播。

以上因素决定了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跳不出传统儒学的范畴,决定了它在推动社会变革方面的作用是有限的,不能成为时代的主流思想。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1.(2017·长沙一中高三模拟)明末清初反理学思潮高涨的社会原因是(  )

A.民间抗清斗争的迫切需要

B.士人集中总结明亡的教训

C.理学束缚人性和思想发展

D.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传播

C [明朝以理学作为统治思想,因而反理学思潮会对明朝统治构成威胁,并不是民间抗清斗争的迫切需要,故A项错误;B项仅在知识分子中有体现,题干要求的是社会原因,故排除;明末清初僵化的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严重束缚人性和思想发展,因而出现反理学思潮,故C项正确;明末清初传入中国的“西学”主要是西方自然科学,非西方民主政治思想,故D项错误。

]

2.(2017·泉州高三适应性练习)《四库全书总目》载:

“贽书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惟此书抨击孔子,另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尤以罪不容诛者,其书可毁。

”材料中“其书可毁”意在(  )

A.维护理学的正统地位

B.强调理在生活中的作用

C.突出对孔子思想顺从

D.深曝其罪恶以警示后人

A [从材料内容可知,由于李贽“抨击孔子,另立褒贬,凡千古相会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冲击理学的地位,故为维护理学正统地位,要毁掉李贽的著作,故A项正确;材料中李贽反对的不是“理”在生活中的作用,所以毁书的目的不是强调理的作用,故B项错误;从“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可知,李贽不是抨击孔子而是对传统的思想礼教的反对,C项不是毁书的主要意图,错误;从材料中可知,毁书防止李贽思想的影响力扩大,而不是为了曝其罪恶以警示后人,故D项错误。

]

3.顾炎武在《亭林余集·三朝纪事网文序》中指出:

“士当求实学,凡天文地理兵农水火及一代典章之故,不可不熟究。

”这反映的精神实质是(  )

A.民贵君轻B.天人感应

C.格物致知D.经世致用

D [材料没有探讨君民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中找不到君权产生原因的分析,故B项错误;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而不求科学之真,故C项错误;“士当求实学,凡天文地理兵农水火及一代典章之故,不可不熟究”体现了对生活实际问题探究的重要性,属于经世致用的思想,故D项正确。

]

4.(2017·淄博高三诊断)王夫之在明亡后一直以明朝遗民自居,坚决不与清朝合作。

清朝末年的革命者将王夫之视为反清排满的象征而大加宣传。

与此同时,清政府也将王夫之视为“忠君守礼”的典型,下诏予以追褒,并从祀文庙,加以供奉。

这表明(  )

【导学号:

02990095】

A.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

B.历史评价受现实政治的影响

C.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

D.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

B [王夫之的行为体现出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但是与材料中不同的立场观点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呈现的是清朝末年的革命者和清政府的不同的认知,革命者需要树立榜样继续抗清,清政府则是缓和民族矛盾,维护统治,故B项正确;题干不是说历史人物的多面性,而是评价人的观点的多样性,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并非客观公正的问题,而是立场不同,观点不同,故D项错误。

]

(对应学生用书第208页)

2010~2017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考纲

卷别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全国卷Ⅰ

2015·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2014·唐代三教合一潮流;2014·宋明理学;2013·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________

全国卷Ⅱ

________

________

全国卷Ⅲ

________

________

全国卷

2012·宋明理学——心学

考情分析 全国卷对本讲内容的考查坚持和追求学科素养培养、学科能力培养方向,注重引领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导向。

试题对知识的考查更多地体现出综合性、灵活性的取向,注重通过知识的整合和迁移考查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

高考命题探究——找规律

立足史料实证——创新情境灵活考

1.(2012·全国卷)理学家王阳明说:

“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  )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王阳明的身份及关键信息“以求尽其心”。

材料中王阳明把传统观念中一直视作末业的工商业放在与士“同道”的高度,故排除A项;王阳明主张“四民异业而同道”,故排除B项;作为心学的代表人物,王阳明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其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道德修养,C项错误。

D项正确。

]

2.(2010·全国卷)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

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A [“心外无物”为唯心主义观,“形者,有生之本”为唯物主义观,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

3.(2011·全国卷)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

“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

C [解答本题时,要抓住题干关键词句“天子之所以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思想的实质是反对君主专制。

A项说法反映的是顾炎武的爱国思想;B项反映的是民本思想;C项反映的思想是民治(法治)而非君治(人治),与题意相符;D项是孟子的仁政思想,民贵君轻既主张民治,也主张君治,和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有所不同。

]

[名师点拨] 全国卷注重知识的整合和用史料实证创设情境来灵活考查,一般杜绝机械地考查“死”的知识点和低水平的“点对点”的试题。

试卷以材料的形式提出问题,重在考查学生研读史料、分析史料、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