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训练31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56301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0.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训练31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课标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训练31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课标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训练31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新课标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训练31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新课标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训练31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新课标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训练31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新课标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训练31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新课标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训练31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新课标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训练31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新课标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训练31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新课标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训练31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新课标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训练31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新课标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训练31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新课标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训练31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新课标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训练31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训练31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

《新课标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训练31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训练31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课标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训练31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

新课标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训练31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考点训练31 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题组一 基础小题]

1.(2018·中原名校质检)北宋儒学大师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把“阳变阴合”这个根本矛盾作为引起事物发展的原因,在万物变化发展中使用了阴阳、动静、刚柔、始终、生死、善恶等一系列用语。

据此可知《太极图说》(  )

A.属于唯心主义哲学B.带有封建迷信色彩

C.汲取了佛、道思想D.完成儒学重建任务

答案 C

解析 材料把“阳变阴合”作为引起事物发展的原因,具有一定的唯物色彩,故A项错误。

《太极图说》讲的是万物发展的变化,不能体现迷信色彩,故B项错误。

从材料“阴阳……生死”等一系列用语可知,汲取了佛、道思想,故C项正确。

心学的出现标志着儒家信仰重建任务完成,故D项错误。

2.(2018·河北唐山期末)朱熹反复提到:

“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

”王阳明则强调:

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炼”,同样可以成为圣人。

从中可知(  )

A.儒学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

B.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特点

C.伦理道德是儒学的主要内容

D.成圣是理学的终极目标

答案 B

解析 明末清初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排除A项;朱熹认为日常行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王阳明认为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炼”成就圣人,说明二者的思想都注重人们的日常行为,呈现出世俗化特点,故B项正确;C、D两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3.(2019·山东宁阳阶段检测)宋儒扫除汉唐传注之学,弃传求经,通过研究经典“本文”,直接探求圣人“本意”、经典“本义”,发掘经典中所蕴含的儒学价值,“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这反映出宋儒(  )

A.否定传统经学B.重申儒家义利观

C.强调主体意识D.批判周孔之道

答案 C

解析 材料“扫除汉唐传注之学,弃传求经”,直接探求圣人“本文”和“本义”,可知宋儒并非否定传统经学,排除A项。

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由“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可知,宋代儒学强调主体意识,C项正确。

宋儒探求“本文”和“本义”,可见并非批判周孔之道,排除D项。

4.(2018·山东宁阳阶段检测)汉代的儒学是经学,孔子依附于六经;宋以后则是先“四书”后“六经”,使孔子真正取得了独尊地位。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罢黜百家的结果B.宋明理学的影响

C.科举制度的繁荣D.民间书院的兴盛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分析可知,从汉代到宋代“孔子真正取得了独尊地位”说明孔子的思想在宋代影响很深,主要是由于宋明理学宣扬“理是三纲五常,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孔子取得了独尊地位,故选B项。

A项是汉代儒学措施;C项不是材料中现象的主要原因;D项属于民间教育发展,排除。

5.(2018·广东东莞期末)在中国古代,儒学只是把道德作为一种现成的、肯定的价值与行为,缺乏对伦理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的论述。

所以,一旦时代变动,其可靠性就会遭到质疑。

能弥补这一缺陷的是(  )

A.荀子以法律强化道德的约束力

B.董仲舒将德治与大一统相结合

C.理学使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D.明清之际强调道德的实用价值

答案 C

解析 理学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弥补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的论述,故C项正确;A项不涉及“天经地义”的信息;B项没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D项中是对传统儒学批判。

6.(2018·山东济南一模)王守仁也谈“格物致知”,但他所说的“致知”是“致良知”,“格物”是“正行”,“格者,正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

这说明王守仁(  )

A.主张用伦理道德去规范自己的行动

B.认为人的意念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C.批判程朱理学否认孔孟的至高权威

D.承认个人私欲倡导个性自由发展

答案 A

解析 材料“格者,正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反映了王守仁主张用伦理道德去规范自己的行动,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人的意念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批判程朱理学否认孔孟的至高权威的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王守仁承认个人私欲倡导个性自由发展,故D项错误。

7.(2018·广东茂名二模)洪武八年(1375年),诏百官闻父母丧,不待报即可奔丧,并解职守制三年;匿不举哀或不离职者,过期则发配为民;守制期满再起用时还要进行考核。

丁忧(守制)时如工作需要,皇帝可以“夺情”令其继续任职。

这些规定(  )

A.体现了明代政治与伦理相结合

B.加强了政府对官吏的严格考核

C.说明忠孝观念主导了官僚思维

D.表明皇权凌驾于政府权力之上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丁忧制强调了伦理纲常中的忠孝观念,故A项正确。

B项是断章取义,故排除。

“主导”的说法是对材料的过度解读,故排除C项。

D项说法材料没有涉及,故排除。

8.(2019·湖南师大附中期中)明末的李贽是一个“离经叛道”的“异端”人物。

对“离经叛道”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彻底否定孔子之道B.大力批判道家学说

C.倡导民主共和思想D.挑战宋明理学权威

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李贽主要是反对盲从孔子,而不是彻底否定孔子,故排除A项;李贽反对的是传统儒家思想,不是道家学说,更没有倡导民主共和思想,故排除B、C两项。

李贽反对盲从孔子,挑战了宋明理学的权威,故选D项。

9.(2019·湖南师大附中月考)下面分别是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图和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图。

由此可知,黄宗羲认为

(  )

A.应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度

B.君主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C.应建立平等和谐的君臣关系

D.统治者应重视对百姓的教化

答案 B

解析 从两幅结构图看,在黄宗羲理想的社会治理结构中,学校是议政和教化万民的核心机构,对君主专制有抑制作用,而在传统社会治理结构中,君主高高在上,没有任何牵制力量,故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B项符合。

从图二中政府包括君、臣看,黄宗羲并没有否定君主制度,故排除A项。

材料无法体现和谐的君臣关系,故排除C项。

统治者并不直接教化万民,故排除D项。

10.(2018·广东清远一中月考)明代思想家王夫之在批评理学“损人欲以复天理”时,提出了“理欲一体”“以性正情,以义制利”和“尊公轻私”的主张。

这说明王夫之(  )

A.彻底否定理学的“理欲”观

B.继承和发展了传统价值观

C.极力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D.认为私欲是理的物质基础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王夫之在批评理学时,提出“理欲一体”“以义制利”和“尊公轻私”等主张,既有对传统道德观的继承,又反对“灭人欲”,承认合理的性、情,并提出解决的办法,故B项正确。

A项“彻底否定”与材料不符,排除。

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排除C项。

材料不能体现私欲是理的物质基础,排除D项。

11.(2019·广东普宁月考)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

“两淮岁课百余万,安所取之?

取之商也……若束缚之,急使之,一无乎所顾,今天下安得岁增民间百余万粟。

输九边以为兵食者乎?

”这反映出顾炎武(  )

A.萌发民本思想B.倡导工商皆本

C.提出轻徭薄赋D.主张经世致用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两淮岁课百余万”“取之商也”“若束缚之”“天下安得岁增民间百余万粟”可知顾炎武认为不应该束缚商业发展,再结合所学可知,B项正确。

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赋税和学术问题,排除C、D两项。

12.(2018·四川阆中期中)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应予以改革,强调治理天下成功的标准应当是广大百姓的快乐与否。

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

A.儒学统治地位已动摇B.儒学出现了趋时更新

C.正在酝酿着社会转型D.君主专制逐渐被削弱

答案 B

解析 儒学统治地位动摇于新文化运动时,故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应该予以改革,应以百姓的快乐与否作为成功治理天下的标准,这是对儒家传统民本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故选B项;黄宗羲的观点在当时君主专制强化的背景下属于非主流思想,不能仅凭他的一个主张就推论出中国当时正酝酿着社会转型,故排除C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D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题组二 模拟小题]

13.(2018·陕西黄陵中学模拟)程朱学派与陆王学派虽然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但他们在理想方面却存在着一致性。

其一致性表现在(  )

A.重建儒家文化,以安定社会维护统治

B.融合释、道、儒观念,以达三教一统

C.强调经世致用之功,致力于政治改革

D.将理学向下通俗化,促庶民大众觉醒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重建儒家文化,以安定社会,维护统治秩序,A项正确。

宋明理学融合释、道、儒观念,是思想融合的体现,而不是三教一统,B项错误。

明清进步思潮强调经世致用,没有致力于政治改革,C项错误。

理学的世俗化,有利于借儒学思想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促庶民大众觉醒,D项错误。

14.(2018·广东深圳二模)元中叶以后,程朱理学上升为官学。

元代编修的《宋史》以程朱一系为“道学”,不列陆九渊一派;元末张九韶所撰《理学类编》仍将陆九渊心学排斥在外;明代王阳明折衷二家之说,使用“理学”的概念。

据此可知(  )

A.理学成为宋明时期儒学的主流

B.陆九渊的心学缺乏理论基础

C.王阳明混淆了理学和心学概念

D.理学和心学的主张不可调和

答案 A

解析 材料“理学上升为官学”“道学”“使用‘理学’的概念”说明“理学”成为宋明儒学的主流,故A项正确。

“心即理”就是陆九渊的理论基础,故B项错误。

从材料可知,王阳明调和了两家学说,故C、D两项错误。

15.(2018·东北三省三校二模)先秦以来的人性理论大多对人性之私进行了否定与批判,主张“去私心,行公义”。

宋明理学人性论更视“私”为邪恶,强调公私之辨。

而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则明确提出人性自私说,肯定个人物质利益、欲望的合理性,强调个体的价值与地位。

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

A.社会风气败坏,世人追求享乐

B.产生了近代启蒙思想

C.商品经济发展,专制统治强化

D.政府放松了思想控制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肯定个人物质利益”“强调个体的价值”等信息,结合所学明朝经济发展和政治统治状况等知识分析,C项正确。

强调个人利益和价值不能体现风气败坏,故A项错误。

材料与近代启蒙思想主张建立资本主义民主政权不符,故排除B项。

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16.(2018·湖南衡阳二模)黄宗羲素有“中国伏尔泰”之称誉。

他痛斥君主专制是天下最大的祸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进而主张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同时他又指出,“有明治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这反映了黄宗羲(  )

A.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B.接受西方主权在民思想

C.主张恢复宰相制度

D.未跳出明君贤吏的窠臼

答案 D

解析 根据“有明治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可知,黄宗羲认为,政治变坏是从明太祖废除丞相开始的,在他看来,丞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君权,说明黄宗羲未跳出明君贤吏的窠臼,D项正确。

近代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A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西方主权在民思想近代才传入我国,B项时间不符,排除;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题组三 高考小题]

17.(2014·全国卷Ⅰ)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答案 C

解析 材料显示唐高祖因认为自己是老子后裔,规定道教第一、儒学第二、佛教第三;武则天为打击李氏势力,令佛教地位高于道教;后来唐武宗大规模“灭佛”是为了削夺寺院劳动力与财富。

在此过程中,只有儒学的地位没有重大变动,最为稳固。

故答案为C项。

18.(2014·全国卷Ⅰ)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

答案 D

解析 在理学家看来,“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理学家认为,人性本善,但由于后天环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就会产生过度的私欲,即人性本善,但习相远,因此人们只有战胜后天的私欲才能恢复本善之性,故D项符合题意。

A、B两项分别属于孟子和荀子对人性的认识,而非宋明理学家“对人性的新认识”,排除;C项与理学思想不符,排除。

19.(2017·浙江高考)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

上述思想(  )

A.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

答案 A

解析 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主张都是反对君主专制,是在思想上走向近代化的先声,故A项正确。

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主张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没有脱离儒学的范畴,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明清儒学是对宋明理学的批判继承,但还没有形成新的思想理论体系,故D项错误。

20.(2016·江苏高考)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

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

由此可见,李贽(  )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李贽的做法“离经叛道”,说明其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故选C项。

李贽的做法与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无关,排除A项;“收女弟子”无法说明李贽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李贽的怪异行为无法体现其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排除D项。

[题组一 基础大题]

21.(2018·重庆七校期末)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

在哲学本体论上,他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标准的三纲五常。

他认为,人性本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在认识论上,“格物致知”。

“物”就是天理、人伦、圣言、世故。

朱熹认为,如果放弃对天理的追求,“兀然存心乎草木、器用之间,此何学问!

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成饭也。

——摘编自张岱年著《中国哲学史大纲》

材料二 “天地,一夫妇也。

是故有天地然后有万物。

夫妇之为物始也如此。

”……“夫妇人不出阃(kun,三声。

指古代女子居住的内室)城,而男子则桑孤蓬矢(有远大志向之意)以射四方,见有长短,不待言也。

……谓见有短长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

”夫而不贤,则虽不溺志于声色,有国必亡国,有家必败家,有身必丧身,无惑矣。

而彼卑卑者乃专咎于好酒及色,而不察其本,此儒所以不可议于治理欤!

——摘编自张建业主编《李贽文集》

材料三 李贽是晚明思想启蒙的旗帜,一位以“奇谈怪论”闻名天下的狂人和奇士。

他崇尚真奇,鼓倡狂禅,揭露封建社会“无所不假”“满场是假”的虚伪现实,反对儒家的泛道德主义,建立了以“童心说”为核心的新思想体系。

他的学说使他处于时代矛盾的焦点上,在朝野引起了激烈争论,以致于理解他乃是理解晚明政治走向、社会风尚和思潮变迁的一大关键。

——摘编自许苏民著《李贽的真与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在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上的主要观点,并分析指出其精华与糟粕。

(2)根据材料二概括李贽的妇女观。

指出这些观点在当时的进步作用。

(3)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贽的学说是如何体现“晚明政治走向、社会风尚和思潮变迁”的。

答案 

(1)观点:

本体论上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认识论上是“格物致知”。

糟粕:

天理就是三纲五常,这是唯心主义;“存天理,灭人欲”违背人性,对后世产生了消极影响。

一味强调封建天理,轻视对于“草木”“器用”的科学研究,是一种思想上的误导。

精华:

强调控制人欲,遵循正确道德规范的要求是对的。

(2)妇女观:

肯定妇女对人类社会的作用;认为男女在智力上平等;批判了把国家败亡的罪过归之于妇女的观点。

作用:

批判了封建礼教;宣扬了男女平等;有利于个性解放。

(3)体现:

反映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走向衰落;是商品经济发展条件下平等风尚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反映;反映出儒家思想的日趋活跃和反封建民主思想的萌芽。

解析 第

(1)问,观点:

根据“在哲学本体论上,他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得出本体论上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根据“在认识论上,‘格物致知’”得出认识论上是“格物致知”。

糟粕:

根据“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标准的三纲五常”分析得出天理就是三纲五常,这是唯心主义;“存天理,灭人欲”违背人性,对后世产生了消极影响。

根据“兀然存心乎草木、器用之间,此何学问!

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成饭也”得出一味强调封建天理,轻视对于“草木”“器用”的科学研究,是一种思想上的误导。

精华:

根据“人性本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得出,强调控制人欲,遵循正确道德规范的要求是对的。

(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天地,一夫妇也。

是故有天地然后有万物。

夫妇之为物始也如此”可以得出肯定妇女对人类社会的作用;据材料二“夫妇人不出阃城,而男子则桑孤蓬矢以射四方,见有长短,不待言也。

……谓见有短长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

”得出认为男女在智力上平等;据材料二“夫而不贤,则虽不溺志于声色,有国必亡国,有家必败家,有身必丧身,无惑矣。

而彼卑卑者乃专咎于好酒及色,而不察其本,此儒所以不可议于治理欤!

”得出批判了把国家败亡的罪过归之于妇女的观点。

第二小问,从批判了封建礼教、宣扬了男女平等、有利于个性解放等方面回答。

第(3)问,“政治走向”反映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走向衰落;“社会风尚”是商品经济发展条件下平等风尚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反映;“思潮变迁”反映出儒家思想的日趋活跃和反封建民主思想的萌芽。

[题组二 模拟大题]

22.(2018·山东潍坊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黄宗羲那里,改变君权过重,由于皇帝胡作非为而“丧天下”的办法,已开始放弃了二程、朱、王专门要求“正人心”和“格君心之非”,而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这可以看做“内圣”之学有了向外的新开拓。

明中叶以来,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

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吹起,除学术本身的发展逻辑外,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各行各业的分化兴起、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等,都表明当时社会结构、时代氛围和意识形态开始有了某种重要的变动,这可能是使理学内部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不但是黄宗羲,还有好些人都有“工商皆本”的观念,与自秦汉以来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开始有了离异。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黄宗羲在明亡之际,不能不思考亡国亡天下的道理。

他提出了相当接近民主制度的设计,以为君民之间,不是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

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的自主权。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儒学“新开拓”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相当接近民主制度”设计的构想,并简要指出其思想对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答案 

(1)表现:

由强调道德修养转向关注社会现实;主张建立制度限制君权;实事求是的考证学术风气兴起;提出工商皆本思想。

原因:

儒学经世思想传统的影响;封建专制统治腐朽;商品经济发展;理学僵化;近代科学的传入。

(2)构想:

天下为主,君为客;君臣平等;限制君权,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废“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

影响:

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一“放弃了二程、朱、王专门要求‘正人心’和‘格君心之非’”“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得出由强调道德修养转向关注社会现实;根据“改变君权过重”“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得出主张建立制度限制君权;根据“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吹起”得出实事求是的考证学术风气兴起;由“好些人都有‘工商皆本’的观念”得出提出工商皆本思想。

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二程、朱、王专门要求‘正人心’和‘格君心之非’”得出传统儒学有限制君权的传统和经世致用的功用即儒学经世思想传统的影响;根据“改变君权过重,由于皇帝胡作非为而‘丧天下’的办法”得出封建专制统治腐朽;根据“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得出商品经济发展;由“学术本身的发展逻辑”结合所学明清八股文的出现得出理学僵化;根据“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得出近代科学的传入。

(2)问,第一小问构想,根据材料二“以为君民之间,不是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

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的自主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天下为主,君为客;君臣平等;限制君权,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废“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等方面思考作答即可。

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方面思考作答。

[题组三 高考大题]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5·江苏高考)材料一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2015·天津高考)材料二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

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1)根据材料一,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

(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

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质。

答案 

(1)作用:

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

原因:

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

(2)目的:

经世致用(明道救世)。

意义:

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之先河。

(3)特质:

延绵不断(尊重传统);兼收并蓄(与时俱进)。

解析 第

(1)问,作用:

根据材料一中“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概括。

原因:

根据材料一“两汉的粗糙儒学”“佛道思想中的精粹”“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等信息,结合所学分析得出。

(2)问,目的:

根据材料二中“明道”“救之”“致用”等得出经世致用。

意义: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即可。

第(3)问,根据材料一“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得出尊重传统,根据“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得出兼收并蓄,根据材料二“知天下之势……则思起而有以救之”得出与时俱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