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4《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实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4988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4《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实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必修4《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实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必修4《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实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必修4《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实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必修4《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实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必修4《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实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必修4《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实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必修4《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实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必修4《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实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必修4《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实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必修4《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实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必修4《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实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必修4《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实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必修4《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实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4《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实录.docx

《高中语文必修4《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4《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实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必修4《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实录.docx

高中语文必修4《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实录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实录

导入:

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黄州、赤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而在黄州,在赤壁的日子,是他生命中最有转折意义的日子。

他在此徘徊,在此寻觅,在此反省,亦在此升华。

请同学们齐读:

大屏幕显示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奏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师:

在前段时间,我们学过了《赤壁赋》,对于其中阐释的哲理,有很多同学不能很好的理解。

所以今天我们来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算是对《赤壁赋》的后续和补充吧。

师:

要了解一个人,就要和他相识、相知、相遇,要了解一个诗人也是如此。

今天我们在此与苏轼相遇,与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相遇,下面请大家自由的、大声诵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

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

师:

下面请同学来诵读一下

生1读

师:

正音:

“纶”的读音guan,“酹”的读音lei

生2读

师:

大家发现两位同学的诵读中有一个字的读音不同?

生齐答:

“了”的读音le和liao

师:

那么这个字应该读什么呢?

我们通过比较诵读来确定。

先读le了,再读liao

生齐读1遍le

生齐读2遍liao

师:

大家说应该读什么啊?

生:

liao

师:

为什么呢

生2:

liao有韵味,读来朗朗上口

师:

大家同意吗?

生:

同意

师:

那么我们就读liao,再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诵读一遍吧。

生3读(虽然是女生,可是很大方,声情并茂)

大家鼓掌,

师:

大家为什么给他掌声呢

生4:

因为她读的有气势。

师:

那本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啊?

生5:

豪放、激昂.

生6:

有气势。

师:

这也是豪放词的特点。

下面请大家大声齐读诗歌,注意读出气势!

学生齐读。

师:

本词是一首怀古词,上阙写什么啊?

生:

上阙写赤壁的景色。

师:

下阙呢?

生:

下阙是抒发感情的。

师:

这也是怀古词的一般模式。

大家看,上阙了什么景物?

生齐答:

大江、浪、故垒、赤壁、乱石、惊涛、雪浪

师:

请大家自读诗歌,选取其中你最喜欢的写景物的句子,进行赏析。

学生自读上阙、思考,同位交流。

师:

下面哪位同学来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7:

我喜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写出了大江东流而去的气势,而且还联想到了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让我们觉得时间过的很快,象流水一般。

师:

你的赏析中提到了时间和空的对接,同时这句话给我们什么洋的感觉?

生7:

感觉很空阔,好像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

就如同电影之前的铺垫一样。

师:

很好!

感觉很细腻。

你能为我们朗读一下吗?

生7读。

学生鼓掌。

师:

还有哪位同学来发言?

生8:

我喜欢“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我觉得写得很有气势。

师:

你能具体说一下怎么体现的气势吗?

生8:

我觉得“乱石穿空”的“穿”字的好,写出山的高大,有力量。

生9:

乱字写出了山石多而杂,高而陡峭

师:

这一句写抬头仰望,从作者的视觉来写的。

生10:

“惊涛拍岸”的“拍”字,写江水象人一样主动拍打岸边,有力度,有灵性。

生11:

我觉得“惊”字写出江水的汹涌澎湃。

师:

这句从听觉角度来写的,俯耳倾听,滔滔的江水拍打江岸。

生12:

我觉得“卷起千堆雪”好,好像看到了浪花象雪花一样,滚滚而来。

师:

有无修辞?

生12:

比喻。

从颜色方面。

雪的洁白和浪花相似。

师:

这句是作者放眼望去,浪花翻飞,如千层雪浪一样映入眼帘。

你能为大家诵读一下吗?

生12读,第一遍感情不很够,又酝酿,第二遍很好。

师:

大家说“江山如画”呢?

生13: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写出大自然景物的美好,象美丽的画一样。

师:

作者慨叹“江山如画”时,心情应该怎么样的?

生14:

应该高兴,还应该有些伤感吧。

师:

为什么有些伤感呢?

生14:

因为下文说“一时多少豪杰”,我觉得作者不只是在赞美,更有和自己对比的意思。

师:

同学们理解的非常好。

大家看,这些景物的共同特点可以怎么概括?

生15:

宏伟.

生16:

阔大,有气势。

生17:

壮阔。

师:

这就是豪放词的特点。

词字晚唐五代以来,一般写儿女情长,闺情蜜怨,离情别绪,苏轼把诗的题材和感情融入到了词中,带给当时的人们和今天的我们感动和惊喜。

请同学们酝酿一下,再次诵读诗歌,注意读出气势。

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范读。

生18读。

大家鼓掌。

师:

你能给大家说一下你为什么这样读吗?

生18:

我觉得最有气势的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应该慷慨激昂,第一句我觉得语气应该稍微舒缓,“故垒”一句好像回忆一样,应该有悠远的感觉。

最后应该感叹语气。

生19:

我觉得最后一句不仅是感叹,还应该有伤感惆怅的感觉,所以语气是稍微复杂的。

师:

两位分析的太棒了!

很好的诠释了上阙。

你能把最后一句个我们念一下吗?

生念,,比生18有进步。

师:

下面我们大声感情诵读上阙。

生齐读。

师:

苏轼面对大自然如此雄伟的画卷,不禁由衷的感叹“江山如画”,想到了“一时多少豪杰”,他想到了谁?

生齐答:

周瑜

师:

哪个词提示我们作者要怀想周瑜了?

到哪里结束?

生齐答:

从“遥想”开始,到“灰飞烟灭”结束。

师:

三国是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作者为什么只把周瑜作为歌颂的对象?

请同学们自读下阙,思考一下,词中可以看出一个什么样的周瑜?

同学自读、思考,然后讨论。

生20:

我认为周瑜很潇洒。

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可以看出来。

师:

这是从人物的衣着、外貌、肖像来刻画人物的。

生21:

周瑜很有指挥才能,年少功成。

他指挥了赤壁之战,“樯橹灰飞烟灭”,很有英雄气概。

生22:

“”谈笑间”还可以看出周瑜从容不迫,指挥若定。

师:

这是从人物气质、风采等角度来刻画的。

还有哪句话没有分析到?

生23:

“小乔初嫁了”,可以看出英雄美女相伴。

师:

苏轼仅仅为了写美女英雄吗?

生24:

我觉得还应该表达周瑜年轻有为,风流倜傥。

师:

在苏轼笔下,周瑜是一个功成名就、年少有为的青年将领。

历史上的周瑜不仅如此,而且为人谦和,待人忠厚,精通音律,所以有“曲有误,周郎顾”一说。

面对如此一个英姿勃发的周瑜,假如苏轼和周瑜见面了,苏轼会对周瑜说什么?

假如你是周瑜,你来对周瑜一句话吧。

生25:

周瑜,你好。

生26:

我很崇拜你啊

生27:

小乔很漂亮吗?

师:

这样问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情感?

生27:

羡慕。

师:

苏轼对周瑜处了羡慕、崇拜之外,还会有什么情感?

生28:

还有伤感。

因为周瑜年纪轻轻,功成名就,而苏轼却壮志难酬,没有用武之地。

而且年龄47岁了。

师:

是啊!

所以,此时的苏轼心情是怎样的?

我们来提炼核心词。

生29:

羡慕、崇拜

生30:

惆怅、失落、愤懑、不如意等。

师:

所以苏轼感慨“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多情应笑我”是倒装句式,“应笑我多情”,可以是苏轼自我解嘲,也可以理解为周瑜“笑我多情”。

这里,“笑”是嘲笑吗?

生31:

不是,我觉得周瑜应该安慰、理解他。

师:

也就是说,两个大英雄如果见面,生发的应该是朋友间的关爱于慰藉,英雄间的惺惺相惜啊!

诗人慨叹“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那么诗人此时到底处于什么样的境地,使得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我们来回顾一下余秋雨先生的《苏东坡突围》,请同学回答一下,文章中写苏轼遭遇了那些变故?

生32:

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生33:

在黄州生活艰苦,住在破庙中。

生34:

还要自己动手耕种,开始时候家里人也不在身边,很孤独。

生35:

朋友不理他,写信出去也没有人回信。

生36:

还有小人陷害他。

生37:

在监狱里受折磨。

师:

是啊,苏轼遭遇了“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朋友背弃,经过长途押解,在狱中受残酷折磨,死里逃生,而且相濡以沫的妻子离他而去。

种种的不幸加在了这个孱弱的文人身上。

我们应该怎么理解他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有人说“人生如梦”“是消极的,“酹江月”是作者借酒浇愁吗?

同学思考讨论。

生38:

我认为有消极里面。

因为苏轼遭受了这么大的变故,他肯定有这样的想法。

我觉得他或许有死的想法呢。

同学笑。

师:

不是或许,是的确有。

在《苏东坡突围》中,当被长途押解时,他几次寻死,却因为看管严密而没有成功。

生39:

我不同意他的看法。

我觉得他不是在借酒浇愁,而是在寻找精神的出路。

他不想这么沉沦下去,曾经有过的雄心壮志虽然被消磨了,但是他没有破罐子破摔,反而想过去的就过去吧。

生40:

我也这么认为,苏轼可能想,论成败,人生豪迈,大不了从头再来。

同学笑。

生41:

我觉得苏轼即使消极,即使借酒浇愁,也是人之常情。

应该允许他如此。

毕竟在他身上的磨难也太多了。

生42:

而且,以前亲密的好朋友也不理解他,肯定郁闷啊!

师:

非常人性化啊!

生43:

我觉得苏轼有消极的成分,但是更多的是积极乐观的心态。

他年轻时候也很顺利,可是到后来有了很多的变故,有他自身的原因,也有朝廷外在的因素。

所以他想,实在不行就算了吧。

我在大自然中寻找寄托吧。

师:

大家讨论的非常热烈。

我们来看,苏轼感慨“人生如梦”,梦是美好的,但又是虚幻的、短暂的,作者慨叹人生如梦,是不是不能自拔就此沉沦?

面对眼前的传说中宏大的古战场,想起意气风发的一代骄子周瑜,再对照经历坎坷挫折老而无成的自己,他的这一个动作-----酹江月,包含的心里其实是很复杂的。

生44:

他应该有对周瑜等英雄人物的赞美钦佩。

生45:

还应该有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悲凉吧。

师:

是啊!

苏轼也想有所建树,为国家效力,也想功成名就,可是当这一切变得渺茫,变得不可能的时候,他失望、他彷徨,然而可贵的是他并没有就此沉沦,当自己的苦闷不能排解时,就借助一杯薄酒来释怀吧。

向大自然寻找永恒的寄托。

让自己溶解在广阔博大的大自然中,与江月共舞。

所以作者在《赤壁赋》的第四段中说到,“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同学们来齐背诵一下。

同学齐背。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师:

我们古代文人,当自身境遇不理想时,往往寄情于山水中,在大自然中寻找精神的寄托,获得新生。

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苏轼啊?

生46:

我看到了一个豁达的苏轼。

生47:

我看到了一个乐观的苏轼。

生48:

我看到了一个潇洒的苏轼。

生49:

我看到了一个豪放的苏轼。

师:

是啊,我们现在所体味到的是苏轼精神的自由,胸襟的洒脱,情感的豁达。

下面请同学们再自读下阙,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

请一位同学起来范读。

生读。

(声情并茂。

这个同学非常善于抒情朗诵。

同学鼓掌。

师:

请同位点评一下。

生50: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读出了作者的羡慕,语调稍微舒缓一点,“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读的很有气势,好像让我们看到了那场动人心魄的战争,“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作者回到了现实,看到了自己的落魄,应该有灰心,失落的感觉,所以他读的有些消沉。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语调比较前一句有所回升,既然已经这样了,就坦然面对吧。

我觉同位这一句读的不是很好。

师:

那你能来为大家范读一下吗?

生50读。

学生鼓掌。

师:

同位分析的很棒。

朗读的非常有感情。

下面我们感情齐声诵读下阙。

学生诵读下阙。

师:

请大家推荐一位同学来为我们诵读全篇,好不好?

生齐答:

李储光!

师:

好,那就请李储光为大家诵读吧。

生读。

(声音浑厚,情感把握到位。

博得了同学和老师的掌声。

师:

苏轼在寂寞中反省过去,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哗,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回归于青纯和空灵,习惯于淡薄和宁静,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伴随着射向黄州的那道神秘的天光,一个伟大的苏轼就此诞生。

大家应该背过诗歌了吧?

请大家一起大声背诵诗歌,体味苏轼情怀。

生齐背。

(基本能背过,很有气势,也很有感情。

师:

布置作业,回去做完学案,写作练笔《苏轼,我想对你说》。

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

老师再见!

双生

高中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反思

 

12月05日,星期五下午第一节课下课铃声响起,我的青岛市公开课《念奴娇赤壁怀古》落下帷幕,可是这节课并没有结束,因为它留给我的思考延续至今。

苏轼在他的人生中反省着,升华了,而对于我而言,又何尝不是呢?

套用现今流行的一本小说名字,我的教学反思也叫《双生》。

教研室周老师提出了本次公开课的要求,我和另外一位老师在我校一起来各上一节课,课型要体现诗歌必修和诗歌选修的不同。

所以针对高一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力图对诗歌必修课模式有一个较为全面而实用的挖掘,让学生真正领悟诗歌,学到诗歌鉴赏的方法。

在课堂中我采用情境导入法、诵读指导法、探究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特别是在复杂情感的体会方面设计了一些活动,以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本节课有一些收获,也有一些有待商榷之处。

收获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以诗歌诵读法贯穿课堂。

琅琅的读书声应该一直是萦绕在语文课堂上的。

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一优良的传统模糊了,甚至要消失殆尽了。

2008年暑期的全省教师培训,各位专家的讲座引起了我的注意。

使得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语文课堂,发现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淡化了学生的诵读热情。

而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

在必修一讲解《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对于这样一篇经典的老课文,我采取了和以前不同的处理方法,不去按部就班的讲解文章结构,归纳主旨,而是采用诵读法,让学生充分理解马克思与恩格斯深厚的友谊,以读代讲,以读促讲,效果很好。

所以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设计上,我也采用了诵读法。

在初步感知时,要求读准字音。

本词是豪放词的代表作,景物描写扣人心弦,在赏析景物时,边赏析,边试读,力求体味苏轼豪放词中景物描写所蕴涵的壮阔美,然后同学齐读,要求读出气势。

在分析形象时候,同学范读,体味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

这里有苦闷、郁愤和不平,这里有乐观、旷达和自信,各种情感交织在一起,构成该诗在情感上的复杂变化。

突出地表现了诗人的精神的自由,胸襟的洒脱,情感的豁达。

展示了诗人力求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当最后诗歌讲解结束时,学生评价同学的诵读,哪里该激昂,哪里该舒缓,有板有眼,学生已经真正走入了诗歌,走进了苏轼。

这不正是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吗?

收获之二:

在教学过程中,突显学生对话参与意识。

一直以来,好像语文的工具性发挥到了极致,诱使了教学中的简单化。

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语文世界中诗意的美、丰富的内涵,几乎被抛之一边。

语文世界被收缩于抽象的考试说明之中,很多时候我们不得已只能把语文课上成应考训练课。

新课标要求学生应该有主体参与意识,训练表达能力,提高鉴赏评价能力。

课堂上要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思维训练,课堂上要给予学生思考的话题和时间,让学生的思想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

所以在课堂上对于苏轼和周瑜两位大英雄的见面,我们设计了对话环节。

刚开始设计时候是有四个小环节,一是苏轼对周瑜说,二是周瑜对苏轼说,三是周瑜苏轼两个人的对话,四是我对苏轼说。

在后来的试讲过程中和周老师讨论,觉得这四个环节其实有些是重合的,不需要面面俱到,所以进行了删减。

保留了第一个环节苏轼对周瑜说一句话,第二三环节删掉了,把第四环节换成了填空“我看到了一个------的苏轼”形式,提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学生在对话中自然就提到了苏轼对于年轻有为的周瑜的羡慕和崇拜,对于自己生不逢时、老而无成的感慨,对于自己悲惨境遇的失落、惆怅。

也就为下一个环节把握情感奠定了基础。

收获之三:

导语和结束语的精心设计

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师更应该追求教学过程的诗意设计。

导入的表达是为了在第一时间营造一个诗意的意境,以渲染诗歌学习的气氛。

我用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巧妙引出,--------

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黄州、赤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而在黄州,在赤壁的日子,是他生命中最有转折意义的日子。

他在此徘徊,在此寻觅,在此反省,亦在此升华。

”然后请同学们齐读:

大屏幕显示的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奏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为课堂提供了一种惊心动魄引人入胜的开端。

结尾以诗化的语句作结-------

“苏轼在寂寞中反省过去,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哗,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回归于青纯和空灵,习惯于淡薄和宁静,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伴随着射向黄州的那道神秘的天光,一个伟大的苏轼就此诞生”。

然后让学生背诵“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这是为了让学生能把《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相勾连,把两篇课文的精神内涵融入到一起。

通过教师高层次的点拨,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苏轼情怀,激发学生对意义人生的探求愿望,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

教师有自己独到的感悟,体现了教师也是文本的学习者。

同时表达教师对生命和生活的理解,言传身教,引领学生有更高层次的追求与感悟。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尽管我的设计力求完美,但实施过程还是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争议之一:

在讲解到“多情应笑我”时,我是这样处理的。

我给学生讲有的版本是说苏轼在自我解嘲,还有的版本是说周瑜应“笑”我,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个问题,如果周瑜“笑”苏轼,那么是嘲笑吗?

学生回答不是,应该是理解、安慰、关心等。

有的老师提出来说,关于“笑”这个问题有争议,是不是不要给学生定论。

而我认为在课上给学生提供几种版本,然后采用假设法来引导加以运用,是完全可以的。

因为我要给学生的不是探讨究竟谁“笑”,谁对谁错,而是通过这样一个中介跳板让学生顺理成章的明白苏轼此时的复杂的心情。

事实上,我认为课堂上达到了目的。

争议之二:

在最后讨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环节时候,在讨论之前我给学生时间讨论了在《苏东坡突围》中所涉及到的苏轼的经历,让学生讨论在文章中都写了苏轼经历了哪些变故。

有的老师提出异议说这样会不会打断学生把握情感的思路,让学生思维有一个短暂的停顿。

而我的本意是让学生知人论世,在更深刻的了解背景的基础上,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因为在《赤壁赋》中已经对苏轼有了了解,所以我想没有必要把作者简介、背景知识在郑重其事的放在课堂开始,在讨论把握情感这一环节前加上,只是作为回忆和补充,为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作为铺垫。

所以我认为这一环节应该是紧扣课堂环节来进行的,因为后来学生的讨论回答,正是基于这些回顾的背景知识和《苏东坡突围》中所涉及的经历有感而发的。

当然就我自身而言,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过分考虑教学模式的完整性,自己发挥的空间受到了一定限制。

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时,教师引导需要加强,而且老师讲的内容还是有些多,语言还需要锤炼,应该完全可以做到再精要些。

最后拖延了下课时间。

与苏轼的相遇结束了,但是我觉得与诗人的对话并没有结束。

他曾经豪情满怀“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他吟唱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在经历了那么多挫折之后“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及至最后苏子豁然开朗“吾与子之所共适“的是“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伟大的苏轼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和失意面前,没有沉沦,而是在大自然中探索实现人生价值实现永恒的方式。

我们古代很多失意的知识分子不也正是这样吗?

所以儒道佛集于一身的苏轼是历代文人的人生典范。

这种精神和处世态度对于我们而言,不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吗?

我们不一定非要去隐居,寄情山水,但是当各种困难来临的时候,我们是否会觉得遭受的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磨难?

是否会痛哭流涕,不能自拔?

我们能否在不断的反思与努力中强健自己的精神体魄,去迎接人生的风风雨雨?

是不是也会如苏轼一般从容洒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大开大合、大波大浪之后,有了心灵的休憩与安定,淡薄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于是,我释然。

公开课已经结束,不管经验也罢,不足也罢,已经过去了,重要的是我曾经全心全意投入的思考的过程。

现在我要做的,是好好总结、好好享受它带给我的思考。

当我认识到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时候,是不是也说明我正在进步呢?

虽然不能说我经历了一次涅槃,可是它的确是一个新的起点,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是一次再生。

希望我的学生们今后在他们的生涯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坦然,也能在苏轼精神的召唤下,“一蓑烟雨任平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