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市场理论与行为金融.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52621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2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效市场理论与行为金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有效市场理论与行为金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有效市场理论与行为金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有效市场理论与行为金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有效市场理论与行为金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有效市场理论与行为金融.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有效市场理论与行为金融.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有效市场理论与行为金融.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有效市场理论与行为金融.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有效市场理论与行为金融.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有效市场理论与行为金融.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有效市场理论与行为金融.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有效市场理论与行为金融.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有效市场理论与行为金融.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有效市场理论与行为金融.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有效市场理论与行为金融.doc

《有效市场理论与行为金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效市场理论与行为金融.doc(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有效市场理论与行为金融.doc

八有效市场理论与行为金融

第八章有效市场理论与行为金融

有效市场假说(EMH)是现代资本市场理论的重要基石。

许多经典的现代资本市场理论,如马柯维茨的均值-方差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定价理论、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或与之密切联系的。

有效市场假说存在三种形式:

弱式有效、半强式有效和强势有效,这对资本市场理论研究和投资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效市场理论越来越受到行为金融理论的挑战。

这种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理论方面的挑战,即针对有效市场的三个前提条件提出了质疑,认为投资者是有限理性的,投资者的非理性并不一定相互抵消,套利存在风险;二是金融市场实践的挑战,大量的金融异象如日历效应、羊群行为等无法用传统经典的理论模型进行解释。

行为金融的兴起,预示着学术界对理性人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并转向其他领域的解释。

8.1有效市场理论

8.1.1有效市场的含义

有效市场也称效率市场或市场的有效性。

有效市场可分为有效运行的市场和有效定价的市场,相应的市场效率可分为运行效率和定价效率。

运行效率是证券市场的内部效率,反映证券市场的组合效率和服务效率,并以证券市场能否在最短时间和以最低交易费用为投资者完成一笔交易来衡量效率状况。

定价效率也称外部效率或外部有效,反映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即证券的合理和证券定价会使证券投资的收益率等于厂商和储蓄者的边际收益率,从而使资金资源得到最优配置。

定价效率是以证券价格和信息的关系为切入点,以所有价格反映所有有关信息为核心,以价格变动的随机性和零超额收益为衡量标准。

这里所讲的有效市场是从定价角度讨论的,其含义包括:

1、价格反映信息

在一个有效市场:

首先,证券价格在任何时候都反映与证券定价相关的信息;其次,证券价格对相关信息的反映是充分和及时的;再次,证券价格对信息的反映是动态的进行和展开的;最后,证券价格反映的信息是指投资者可获得的信息。

也就是说,如果在任何时候所有投资者可获得的信息都能够很快的在证券价格中动态的得到充分的反映,就说明市场是有效市场或者说具有充分效率的。

图8-1显示了在有效市场中股票价格对新的信息的反应。

这里给出了作为收购对象的194家样本企业的价格反应。

在大多数收购中,收购公司往往支付一个超过现有价格的较大的溢价水平,因此收购意向的披露往往造成股价陡涨。

图8-1说明,股票价格在消息向公众披露的当天有较大上升,然而在消息披露之后,价格并没有进一步的显著变动,这意味着价格已经在交易日当天反映了新信息的影响,包括收购溢价可能的程度。

图8-1收购前后的异常累积收益率:

目标公司

(收益率经过调整,以消除总体市场变动的影响)

2、证券价格是证券内在价值的最适评估

证券价格的内在价值是由众多因素决定和影响的,这些因素构成了证券市场所有可能获得的信息。

由于价格充分反映所有相关信息,因而在一个有效市场上,证券价格在任何时点上都是证券内在价值的最适当评估,证券价格围绕其内在价值随机波动并总会达到均衡,证券价格的进一步变化只能依赖于新的信息的披露。

但这并不意味着证券价格在任何时候都与其内在价值完全重合,原因在于市场上总是不断有新的信息出现。

在新的信息出现并导致证券的内在价值产生变化之初,证券价格将与其内在价值发生偏离。

如果证券市场是一个有效市场,那么,每当新的信息出现时,价格调整会很快到位,它对均衡价格的偏离会在最短时间内得到纠正,因而证券价格总是沿证券内在价值线呈随机波动状态。

3、价格随机游走(randomwalk)

随机游走是数学和统计学上用来描述数列上相互独立的一系列元素随机的和不可预测的运动过程的一个术语。

随机游走用于描述证券价格变动方式和特征时的含义是,证券价格的未来运动轨迹如同一系列随机数字的运动一样不可预测,每次价格变动都是独立的,其变动方向都是随机的。

于是证券价格的每一次波动都与前一次价格的变动毫无联系,对下一次价格的波动也没有任何影响。

4、零超额收益

如果证券价格能在很短时间内充分反映所有可获得的信息,从而价格与内在价值的偏离很快消失,证券价格不存在套利空间,并且新的信息披露引致的价格变动完全是随机的和不可预测的,那么,投资者无论使用何种分析方法,采用何种操作策略,都不可能获得超额收益。

超额收益是指超过采用简单购买并持有策略所获得的正常收益之外的收益,而正常收益是与投资风险相对称的合理的收益。

零超额收益并不意味着投资者在证券投资活动中不能获得任何收益,否则就不会有人进行证券投资;同时,也表明等量一定获得等量利润,只是表明投资者只能获得与风险对称的收益。

此外,这里所说的零超额收益是从长期统计平均角度而言的,并不排除某些投资者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套利以及利用某种方法在个别投资活动中获得超额收益,排除的是投资者通过某种既定的分析模式或操作策略长期反复的获得超额收益,即排除市场存在且投资者也能够把握战胜市场的规律。

8.1.2有效市场的类型

有效市场是证券价格充分反映所有可获得信息的市场,而所有信息可分为历史信息、公开信息和内幕信息三类,依据这三类不同的信息,根据信息在股价中的反映程度,可将市场效率状态划分为三个层次:

1、弱有效市场

弱有效市场对应的是历史信息集。

所谓历史信息是指过去发生的信息,主要指股票价格、成交量等历史资料。

有效市场理论认为,如果市场是弱有效的,则当前的股票价格已充分反映了所有历史信息,即投资者已充分的利用了历史信息的价值,一切隐含在历史信息中的可能赚钱的交易都被市场充分实现,从而证券价格不存在任何套利空间,充分体现了证券的内在价值。

这样以来,任何投资者无论使用何种方法去分析历史信息,都不可能从中获取超额收益。

这就意味着根据股票价格和成交量变动等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和操作的技术分析方法毫无用处,是一种徒劳之举。

因此,对投资者而言,采用长期投资或购买并持有策略可能是在这种情形下的最佳选择。

2、半强有效市场

半强有效市场对应的是公开信息集。

所谓公开信息是指证券市场所有已披露的信息,既包括证券交易的各种历史资料,也包括证券市场每时每刻在披露的各种信息,如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盈利状况、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政府对经济运行的调控信息等。

有效市场理论认为,如果证券市场是半强有效的,则当前股票价格既充分反映了历史信息,也充分反映了即时披露的所有相关的公开信息,这意味着证券价格对信息的反映速度非常快,使股票价格向其内在价值或均衡价格的复归能迅速完成,从而现有的市场价格不存在任何套利空间。

如某公司在某时刻公布了一条利好消息,该消息内含的投资价值可使股价从消息公布前的每股10元上升到12元,如果该消息公布后的瞬间,该公司的股价就由10元上升到12元,就说明市场是半强有效的。

由此可见,衡量一个证券市场是否为半强有效市场的关键是股票价格对最新的公开信息的反映速度,也即股票价格趋向其内在价值的速度。

半强有效市场对价格反映信息所要求的条件比弱有效市场更严格。

如果一个市场是半强有效的,那么基于公司财务状况、经营状况、经济运行状况等影响证券价格的基本因素进行分析,并试图通过这种分析去战胜市场的基本分析方法就失去了相应的价值,即基本分析方法不可能为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

如果考虑到这个过程所需要的分析信息等成本,结果可能是得不偿失。

3、强有效市场

强有效市场对应的是内幕信息集。

所谓内幕信息是指对股票的内在价值进而对股票价格有显著影响、仅为少数人知晓并掌握的尚未公开的信息。

如某采矿公司突然发现一个矿产品位很高且开采并不困难的矿源,这一信息在公布之前仅为公司核心层的少数人知晓并掌握,诸如此类的信息就是内幕信息。

有效市场理论认为,如果市场是强有效的,则股票价格也能充分反映内部信息所内含的投资价值,并在这个过程中很快消除股票价格的套利空间,从而利用内幕信息也不能获取超额收益。

强有效市场既然可以实现证券价格对内幕信息的充分反映,那么自然也就充分反映了历史信息和公开信息,也就是说,强有效市场的证券价格充分反映了所有有关信息,其信息是完全的。

在这样一个市场上,一切投资分析都是徒劳的,投资者不可能找到一种获取超常收益的有效方法。

显然,强有效市场是一个极端的假设。

因为利用内幕信息不能获得超额收益是不现实。

像在前面采矿公司的例子中,如果内幕人士在消息未公开因而股价并未上升之前大量购进该公司股票,一旦消息公布,股价上涨,就可能获得高于其他投资者的超额收益。

这样以来,在内幕消息公布之前,公司股票价格存在明显的套利空间,超额收益即来自内幕人士的套利行为。

这种内幕交易违背了各国证券市场公认的“公开、公平、公正”的三公原则,因而各国证券市场监管机构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防范和惩治内幕交易。

8.1.3有效市场的理论基础

有效市场理论是建立三个逐渐放松的假设之上的:

1、投资者理性,即投资者能够在市场上确定出每种证券的基本价值,根据证券未来的现金收入流量的风险调整后进行证券估值。

当投资者确定各种证券的基本价值后,他们就会对影响证券的各种信息进行快速反映,无论好消息还是坏消息都能被市场迅速吸收,并在股价运动中体现出来。

如市场遇到利好消息时,股价迅速反映而及时得到提升,相反,利空信息会导致股价迅速降低。

这样,在一个由完全理性的投资者组成的市场中,有效市场就成为一个竞争性市场均衡时出现的结果。

2、即使某种程度上某些投资者非理性,非理性部分也能相互抵消,即有效市场理论是否成立并不依赖于投资者的理性。

在很多情况下,投资者并非完全理性,但市场仍然被认为是有效的。

当市场上存在非理性的投资者时,由于他们在市场上的交易是随机进行的且交易策略相互独立,他们之间的交易很可能相互抵消掉他们的非理性造成的错误定价,这样,证券价格就会一直保持在其基本价值附近。

当然,这有较大的局限性,有赖于非理性投资者的非相关性这一关键假设。

3、市场力量,即套利行为会消除来自同方向的非理性操作。

根据套利的基本思想,只要市场上存在偏离基本价值的证券错误定价,且能找到可替代的证券,套利者就可以在卖出高价证券后同时买进相同或相似的价格偏低的证券,这样使高估的证券重新回到其基本价值之上。

实际上,如果存在这样的可替代证券,套利者之间的逐利竞争又使得他们的行动非常迅速有效,这样证券价格就不可能较大程度的偏离其基本价值,套利者自己也无法获取更多的超额收益。

对被低估的证券同样如此。

可见,尽管市场上大量存在非理性的投资者,并且他们的需求相互关联(交易策略呈同方向),但只要存在近似的可替代证券,通过套利行为就可以有效阻止证券价格长期或大幅度高估或低估,使证券价格与其基本价值保持一致。

8.1.4有效市场假设的检验和结果

1、弱有效市场的检验

弱有效市场假设证券价格的变动不存在任何可以识别和利用的规律,完全是随机的。

研究证券市场弱有效的方法有两类:

一是检验证券价格的变动模型,二是设计一个投资策略,将其所获收益和简单的购买持有策略所获收益相比较。

对弱有效市场的检验主要侧重于检验前后期的价格或收益率变动是否存在自相关关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检验方法是随机游走模型和过滤检验。

1)随机游走模型

随机游走模型的依据是证券价格不可能长期的、系统的偏离证券的内在价值或均衡价格。

因此,在弱有效市场中,证券价格时间序列将呈现随机行为,即价格的前后变化没有关联性。

随机游走的一般模型是:

Pt为证券在t天的价格,Pt-1为证券在t-1天的价格,εt为随机项,且有:

如果证券市场达到弱有效程度,则Pt与Pt-1之间是相互独立的,或者说其相关系数为0;反之则不等于0。

但是,证券价格的前后期变动客观上存在依赖关系,即后期价格总是在前期价格上递增或递减。

因此,要证明前后期价格的显著非相关性很困难。

为此,一般采用收益指标而不是价格指标,也就是检验证券的前期收益率或收益水平与后期收益率或收益水平之间是否相关,即证券收益率是否具有随机特征。

模型为:

rt为证券在第t天的收益率,rt-1为证券在第t-1天的收益率,εt为随机项,且有:

证券价格和收益的随机特性,在20世纪初就有人注意到了。

利用随机原理对证券市场进行效率检验则始于法玛,他在1965年将道-琼斯30种工业指数股票分为正向变化、负向变化和零变化三组,以检验股票价格变化是否存在自相关性以及是否有可利用的趋势,结果表明,并不存在与弱有效市场相矛盾的现象,此后不少学者对美国、英国及欧洲股市进行了弱有效检验,绝大多数结果都支持了弱有效市场假说。

除了计算短期内股票收益率的序列相关外,还可以进行执行检验(也称为操作检验)。

假设有一系列价格变化,每个价格变化如果是价格上升则为加号(+),如果价格下降则为减号(-),则出现了一组加减号,当两个连续的变化是相同的,一个run就产生了,两个或更多连续的正的或负的价格变化构成一个run。

当价格反向变化时,如果一个负的价格变化之后紧接着是一个正的价格变化,这个run就结束了,另一个新的run就开始。

检验独立性,可以将给定序列中run的个数与随机序列中run的期望值进行比较。

2)过滤检验

过滤检验是指通过采用过滤原则买卖证券,以期获得超过简单购买并持有策略的收益率。

所谓过滤原则,即将股票价格作为买入卖出股票的指示器,如果价格上升,表明股市看好,则买入一定比例的股票,如果价格下降,表明股市看跌,则卖出一定比例的股票。

具体而言,当股票价格上升X%时,立即购买并持有股票直至价格从前一次上升时下跌X%;当股票价格从前一次下降中上升X%时,立即卖出持有的股票并同时做一卖空,此后再买进平仓。

这一过程不断重复进行。

如果股票价格时间序列存在系统性的变化趋势,使用过滤原则将会获得超额收益。

在过滤原则中,X%称为过滤程度,其可取的值,不同的研究者有所不同,一般在0.5%~50%之间。

最先使用过滤原则进行检验的是美国学者亚历山大。

他在1961年的论文中将1897~1959年的道-琼斯工业指数和1929~1959年的标准普尔工业指数为样本数据,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的时间序列(1897~1914、1914~1929、1929~1959),然后设定11个过滤程度,分别为5%~50%不等。

但其结果并不支持弱有效市场假说,因为有一定的超额收益产生。

亚历山大的研究结论被认为是没有考虑佣金对收益的影响。

1966年,法玛等人以1957~1962年的道-琼斯工业指数30种股票为样本,比较过滤原则与简单购买并持有策略的收益,结果是:

如果不考虑佣金等交易费用,采用过滤原则方法有28种股票的收益低于购买并持有方法的收益;如果加入交易费用,则30种股票均低于购买并持有方法的收益。

当X%<1.5%时,30种股票的收益均高于购买并持有策略的收益,但加进交易费用后,其超额收益基本上不复存在。

此后运用过滤原则对美国和英国等股市的检验,大多都支持弱有效市场假设。

2、半强有效市场的检验

对半强有效市场检验的主要方法是事件研究,即观察某一事件(如拆股、购并、股利政策的变化等)的发生对证券价格变化的影响。

其基本思路是通过考察某一事件如拆股发生前后股票收益的变动情况,并以是否存在累积残差来反映拆股事件是否会产生超额收益。

如果事件发生前后股票价格没有异常波动并明显偏离其内在价值,则累积残差项应围绕零值波动,平均值为零;如果事件发生前后股价出现异常波动,则累积残差项将有所反映。

累积残差项通常称为累积额外收益。

利用事件研究检验半强有效市场,最早始于Fama、Fisher、Jesen和Roll对拆股的分析,他们在1969年发表的论文选择了拆股前29个月到拆股后30个月的期间,研究对象为全部拆股、拆股后股利增加和拆股后股利减少三类,结果表明,在拆股之前,股票收益高于预期收益,但拆股后的收益没有任何显著变化,这说明市场能够对拆股及其收益的影响在事前作出正确的预期,并对股票价格作出迅速调整。

他们的研究结果也显示,拆股后股利随之增加的股票的额外收益要大于拆股后股利随之减少的股票,且后者的累积残差在拆股后迅速下降。

通过事件研究实证检验半强有效市场所考察的事件,除了拆股外,还包括公司购并事件,大宗股票交易事件,会计信息事件等。

大部分研究结果都显示对半强有效市场假设的支持,但也有一些相反的意见。

3、强有效市场的检验

强有效市场假设是指那些比一般投资者掌握更多信息的人也无法获得超额收益。

掌握更多信息的人,首先是指那些知晓内幕信息者;同时,专业机构投资者由于比一般投资者具有获取信息的更强的能力和更多的方式,因而也被视为掌握更多信息的一类,比一般投资者更多的信息则被称为私人信息。

因此,早期对强有效市场的检验主要集中在对内幕人士和专业机构的私人信息检验。

这些检验主要观察那些具有私人信息的人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进行投资时,能否获得超额利润。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两类:

一是对内幕人士从事股票交易的收益检验,几乎所有研究结论都显示内幕人士从事股票交易可以获得超额收益,这些结果几乎都不支持强有效市场假设;二是对专业机构或人士能否获得超额收益的研究,一般认为他们能够比一般投资者获得更多的信息和资料,能够发现一些在股票价格中未曾反映出来的信息,或者比一般投资者更快的消化信息,并感知信息内含的投资价值,因而他们的投资收益应优于一般投资者,但大量的研究发现,他们的投资业绩并不突出,如对证券分析师的研究表明,考虑了交易成本之后,根据推荐所获信息进行投资无法获得超额收益;对专业基金经理的研究表明,大部分基金的业绩低于直接采取购买并持有策略所产生的业绩,当考虑经纪人佣金、基金佣金费和管理成本时,约有2/3的共同基金的业绩不如整个市场的业绩,这一类研究结果又表现出对强有效市场假设的支持。

4、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弱有效性检验

自上证和深证两个交易所成立后,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历史很短,但发展速度非常快,不过几乎没有人认为我国股市已成熟到考察其是否为半强有效或强有效市场的程度,因而对我国股市的效率检验主要集中在弱有效层次上,一般有三类结论:

一是认为我国股市尚未达到弱式有效;二是明确肯定或基本肯定我国股市达到弱式有效;三是认为我国股市处于从无效市场向弱有效市场过渡的一种中间状态,或认为暂时无法得出我国股市是弱式有效的结论。

8.1.5对有效市场理论的质疑

尽管大部分对有效市场的实证检验都认为美国英国等欧美股市已达到弱有效甚至半强有效,从而支持有效市场假设,但也有一部分实证研究表明股票市场存在某些可获得超额收益的现象,从而对有效市场假说提出了质疑。

1、周末效应和年末效应

周末效应是指每周周一的股票价格最低而周五的价格较高,因而如果周一买入周五卖出,可获得一定的超额收益的现象。

1973年,Cross首次研究了周末效应的问题,最有代表性的是French在1980年对1953~1977年间标准普尔500股票每日收益率的研究,结果显示周一的负收益率非常明显,而周五的收益率则较高,如下表。

1953-1977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中值

-0.1681

0.0157

0.0967

0.0448

0.0873

标准差

0.8427

1.7267

0.7483

0.6857

0.6600

t检验

-6.823

0.746

4.534

2.283

4.599

观察值

1170

1193

1231

1221

1209

对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迄今未有令人满意的解释。

通常的解释是公司一般选择周五公布利空消息,以使这类消息能在周六和周日两日闭市期有所过滤和缓冲,从而避免股价的剧烈波动。

但问题在于,如果周末效应是一种规律,则人们应当能够很快发现并利用它谋利,从而使这一现象消失,而这一现象却长期存在。

年末效应与周末效应类似,不同的是表现为年末股价格下跌,年初又回升。

具体而言,在每年的12月,公司股票特别是小公司股票和那些股票在当年已经下跌的公司股票的收益呈下降趋势,而在次年1月,这些股票的价格又重新迅速回升,从而12月份成为当年股票价格最低的月份,1月份则成为全年股票价格最高的月份。

因此在年末买入股票然后在年初股价回升后卖出,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一定的超额收益。

对年末效应的一种代表性解释是税收因素,即某些上市公司为减少税收而在年末有意识的出售股票,因此造成股票价格下跌;同时,投资者可利用这一效应调整自己买卖股票的时机以获得一定的好处。

但与周末效应相似,如果这是一种有规律性的现象,投资者就可以发现并利用进行套利,从而使这种现象无法长期存在。

2、小公司效应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发现了一种现象,即在剔除风险因素后,小公司股票的收益率要明显高于大公司股票的收益率,这种现象称为小公司效应。

将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全部股票按公司规模大小进行分组并计算每组的平均收益率,结果显示公司规模最小的一组的平均收益率比公司规模最大的一组高19.8%;还有研究显示小公司股票的平均收益率比根据CAPM预测的理论收益率高18%;有学者发现小公司效应主要发生在每年1月,从而与年末效应结合在一起。

盈利公告发布后的价格波动

按照有效市场理论,任何新信息都应该体现在股票价格的波动中。

当利好消息发布时,股票价格应迅速上升,但有一种令人费解的市场异常现象就是股票价格对公司盈利状况公告并不敏感。

要评估盈利公告中新闻内容的价值,可通过将公司发布的实际盈利同在此之前公众对它的预期盈利进行比较,实际盈利与预期盈利之间的差额就是异常盈利。

Foster、Olsen和Shevlin(1984)根据异常盈利的大小,将一批样本公司的盈利公告归为10个类别,并计算出每一类股票的意外收益。

一段时期内的意外收益是经过该时期市场收益率与组合β值调整的、由该类别中所有股票构成的组合的收益。

意外收益衡量了在该时期既定的市场条件下的预期状况。

下图反映了每个类别的累积意外收益。

盈利公告所引起的累积意外收益

结果表明根据异常盈利进行的排序与各个类别的意外收益之间的确有着很强的相关关系。

在盈利公告发布当天(时间0),意外收益是比较大的(累积意外收益有较大的增长)。

异常盈利为正的公司的意外收益也为正,异常盈利为负的公司的意外收益也为负。

但在盈利发布日之后,异常盈利为正的公司的累积意外收益继续增长,而负的异常盈利的公司仍然继续维持负的意外收益。

市场对盈利信息的反应是逐步的,因此,意外收益的反应也会持续一段时间。

这样以来,单个投资者只需要等待盈利公告日发布的信息,并购买正的异常盈利的公司的股票组合,就可以获取意外收益,但这在有效市场中显然是不可能的。

一些研究表明,盈利公告发布后的证券价格的运动可能与交易成本有关,但难以解释异常盈利较高的公司在盈利公告发布后的意外收益总额也比较大。

8.2行为金融理论

在传统金融学分析框架下,金融市场是信息有效并完全竞争的,投资者是以理性、无偏差的方式设定其主观概率,CAPM、APT和EMH都是建立在投资者理性因为的基础之上的。

但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的研究发现了一些违背定价理论与有效市场假设的异象,学术界对理性人假设的合理性和传统资产定价理论提出质疑,并转向寻求其他领域的解释,如以心理学为研究基础的投资者决策分析,重视投资者心理因素对市场价格行为的影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卡纳曼和特维斯基(1979)提出的前景理论,证明了投资者在预期效用最优化问题中应考虑到行为偏差,这为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卡纳曼因此也获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行为金融学就是在对传统资本市场理论的质疑和挑战中发展起来,是应用心理学及决策科学研究成果研究金融问题的学科,它研究人类的认知缺陷如何系统的影响投资决策,从而引起投资行为偏离理性决策,分析投资者投资行为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8.2.1行为金融理论对传统金融理论前提的批判与挑战

传统的金融理论以人的决策是以理性预期、风险回避、效用最大化及相机抉择为假设前提,承认市场是有效的,理性的投资者总是能抓住每个由非理性投资者创造的套利机会淘汰非理性投资者。

但行为金融理论充分考虑到了投资者的有限理性,认识到人的实际决策过程并不能很好的遵从于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