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教案完美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56973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木兰诗》教案完美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木兰诗》教案完美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木兰诗》教案完美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木兰诗》教案完美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木兰诗》教案完美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木兰诗》教案完美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木兰诗》教案完美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木兰诗》教案完美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木兰诗》教案完美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木兰诗》教案完美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木兰诗》教案完美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木兰诗》教案完美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木兰诗》教案完美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木兰诗》教案完美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木兰诗》教案完美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木兰诗》教案完美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木兰诗》教案完美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木兰诗》教案完美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木兰诗》教案完美版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木兰诗》教案完美版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木兰诗》教案完美版文档格式.docx

《《木兰诗》教案完美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木兰诗》教案完美版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木兰诗》教案完美版文档格式.docx

②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1.引导:

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各写出了什么?

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明确:

第一部分(1—3段) ―――替父从军(从军缘由)——详写

第二部分(第4段)―――十年征战

出征前的准备——略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 

——详写   详写女儿情态

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   略写英雄气慨

第三部分(5—6段)―――凯旋辞官——详写

家人迎接——详写

木兰改装——详写

第四部分(第7段)―――结尾附文

2.诗的结构是按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的。

3.分析第一部分,写木兰决定替父从军。

(1)文章一开始写的是什么?

为什么这样安排?

文章一开始写的是木兰的忧愁情态:

“唧唧复唧唧”,而不是直接写木兰从军的原因。

这样写有两个好处:

①引起读者悬念——木兰为何优?

为何愁?

②能使文章简洁。

如果从起因开始写,将相当复杂。

(2)木兰的身份是什么?

“当户织”一句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辛勤劳动的女子,而不是侯门小姐,这为下文替父出征奠定了基础。

(3)木兰到底为何如此忧虑呢?

(让学生自读第二段找答案,然后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讲述。

) 

原来此时国家有战事发生,召木兰的父亲入伍,可是父亲年纪大了,家里又没有成年的男子可代父亲入伍。

那木兰可以替父从军,又愁什么呢?

古代歧视女子,女子没有地位,要求她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准抛头露面,法律不允许女子入伍。

是否毫无办法?

聪明的木兰想出了什么主意?

女扮男装。

女扮男装,冒着很大的风险,一是怕别人识破,更主要的是上战场面对的将是死亡,但木兰一片孝心,为了自己的父亲,死有何惧?

大家对照自己想想,你是怎样对待父亲的呢?

与木兰一比,是否有所感悟?

(4)思考一下这两段叙述木兰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人物在这段时期心理活动起伏很大,同学们试着把握一下。

忧虑(唧唧复唧唧)——反复思考——下定决心(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5)第三段,写木兰紧张地做准备工作,迅速从家出发和奔赴战场途中的见闻感想。

先就“愿为市鞍马”做文章,用排比的句子,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要啰嗦地写呢?

为什么不写在一个地方买齐?

这样写有以下几个作用 

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

b战事紧迫。

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

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6)思考:

赴边途中是详写还是略写?

(略写)详写什么?

(心情。

通过几个地名的转换,便概括了整个行程:

家——黄河——黑山。

两次在“黄河”和“黑山”宿营的描写极婉转地形容出一个初离父母出征的少女的新奇感受,听到黄河流水,听到燕山胡骑,都不由让她想起父母的呼唤,对父母的思念情深意长。

教师范读第一部分,并指导学生背诵。

黑体部分为学案参考答案: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十二卷”是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心情。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运用对偶、反复修辞方法。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4.分析第二部分。

高度概括木兰十几年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战斗生涯。

这段只有六句,却写了三个阶段——途中、战中、战后。

(l)读课文。

找出哪句写途中,哪句写战中,哪句写战后?

途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战中——朔气传金拆,寒光照铁衣。

战后一一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我们重点欣赏写“战”中的两句。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两句十个字,就写出了十几年的战斗生涯,可谓字字千金。

这两句的含义是什么?

写出了怎样的意境?

“朔气传金拆”意为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

朔风凛烈,刁斗声声,月光映雪,木兰未眠。

想一下,她在想什么呢?

思父母,思姐妹,思家乡,甚至思念她的织机…… 

木兰又在做什么呢?

从“寒光照铁衣”一句可以看出,木兰正穿着铠甲,和战友们一道在边防线上巡逻,随时准备为保卫祖国而战。

(3)木兰在战场上表现如何?

文章中没说,但我们想一定是智勇双全。

根据:

①这么多年,女扮男装本被发现。

②从下文的暗示中也可以看出来: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

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

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

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

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

(五)布置作业 

1.想像一下,木兰在战场上会遇到什么情况?

她会怎样处理?

2.为什么把战争过程写得如此简略?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1.分析第三部分。

(1)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高官;

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情操。

  

(2)在这部分有一个疑点:

木兰归来后,因战功赫赫,于是“可汗问所欲”。

可木兰的回答是什么呢?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为什么做出这种选择呢?

一般的看法是:

木兰不慕荣华富贵,愿回家与父母团聚。

但我认为这里还有别的更深层的原因,大家能否结合你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了解来挖掘一下?

学生讨论后明确: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男主乎外,女主乎内”是封建礼法定下的一条戒律。

木兰可以在非常时期秘密地代父从军并发挥她那潜在的智谋和才能。

然而,她却不能随着战争转入和平,继续在朝廷为治理国政而做出贡献。

封建礼法加在妇女身上的镣铐是难以解脱的。

木兰的还乡,决非什么不慕功名富贵的问题,也不是什么热爱劳动的问题,而是封建社会压迫、歧视妇女的必然结局。

其他的故事也反映过这一点,如黄梅戏《女驸马》等。

木兰只有辞受封爵、解甲归田这惟一道路可走。

  

(2)从“爷娘闻女来”到“不知木兰是女郎”,写木兰到家,受到热烈欢迎。

显出女郎面目后,令战友们惊惶。

这段首先用三组复叠句式极力铺写木兰抵家时家人欢腾的情景: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姐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这几句写出了不同人物的特点,形象非常生动。

(3)作者省略了木兰回家后亲人相聚、畅叙别情的热烈场面,你能否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像,进行扩写?

亲人们会说些什么?

做些什么?

(4)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①为何不先脱战袍,后开门窗?

木兰离开养育她成人的家已经十多年了。

十几年来,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这个家, 

思念家中的亲人。

现在,她又回到了她所热爱、思念的家,一进家门,还来不及卸下戎装,就开门开窗,因为她对这个家庭的一切都感到惬意,都充满感情。

②“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又反映了木兰的什么心理?

一是回到家心情舒畅;

二是爱美之心,木兰亦有,表现了她对和平生活的热爱和对正常人生的向往。

从而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富真实。

③这几句木兰还原“本来面目”与哪个地方照应?

与开头交待木兰是女儿身照应。

2.读最后一段的附文,你能领悟到什么?

最后一段是木兰对战友们的“惊惶”作的回答,也是作者对木兰的深切赞美。

这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和互文见义的手法,说无论是“雄兔”还是“雌兔”,都是“脚扑朔”、“眼迷离”的,它们在一起跑动的时候,你怎么能分辨雄雌呢?

这幽默风趣的比喻,表现了木兰的稳重机智,又使这首诗的结尾余音袅袅,悠扬不尽!

更给我们提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女子若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她们的智慧、谋略和才能并不比男子逊色。

你还能再举几例吗?

穆桂英,李清照,武则天…… 

女同学不宜妄自菲薄。

第四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

二、人物赏析,品读探究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例:

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勤劳孝顺

b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d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e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机智、谨慎

——花木兰形象:

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2、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3、详略分析:

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作用:

(在内容上) 这种写法从表面上看,似乎刻画儿女之情多,而描绘英雄之气少。

但从实际效果看,诗中所刻画的种种儿女情状,正多方面地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这一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动人。

木兰的机智勇敢无须赘述,一句“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就概括出来了。

这样,儿女情与英雄气融合得天衣无缝,更是相得益彰。

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样安排是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来进行详略安排的,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

一般的就略写。

4、语言品味:

请同学们试着找出诗中语言精炼的句子,并感受其特点。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

三、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

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

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

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

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

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和会见亲人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十年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前者只有四句,后者也仅有六句,详略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2、拓展延伸:

①自由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②完成练习册的练习

四、主题

《木兰诗》描述了我国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歌颂了女英雄木兰勤劳朴实、刚强勇敢的性格和不爱功名、不慕富贵的高尚品德。

配套练习题答案:

(一)1.木兰回家的欢乐情景。

2.①扶将②理③磨④开坐脱着理帖3.与家人团聚、重温和平的女儿生活的喜悦心情。

4.归家的喜悦和故物的亲切。

5.不仅写出了伙伴惊讶情态,还从侧面写出了木兰的英雄气概。

个性化教学设计

停机叹息 

深明大义

毅然从军 

勇敢坚强

匆忙购置 

准备出征

思亲情切 

征途艰苦

长期征战 

胜利归来

功成身退 

不慕荣华

回到家乡 

换回女装

双兔为喻 

谨慎机警

——巾帼英雄形象:

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

   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教学理解与补充

资源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册

3、改写《木兰诗》

课后反思

二十四课古代诗词三首

《木兰诗》说课稿

  说教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古诗,学生在初一年级上册已接触过古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诈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本诗为民歌,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说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

  新课标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有所了解,我个人理解,就是要使学生对古诗文要"

想读"

、"

会读"

熟读"

解读"

至于本课,语文通俗,所以计划以"

背诵"

为重点。

  学生分析

  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因此,对学生现状的分析必不可少。

《木兰诗》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13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20世纪90年代,受经历和知识水平所限,对本诗中作者要表达的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层次,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设置教学过程,精心安排问题,做到兼顾全体---"

优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饱,次等生吃了"

比如简单的问题,由全体学生同步完成;

稍难的,学生间讨论,教师点拨;

难点,则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探讨。

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回应学生当堂提出的各种问题,就此展开新讨论,或安排课后的活动。

  确定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内容:

  知识目标:

1.文言知识,初步了解一些文言句式。

2.初步了解民歌的特点和常用的修辞手法。

3。

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4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1。

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其效果。

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背诵古诗。

研读刻画木兰定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理解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

  教学难点:

  了解本诗的一些句式,并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并提醒学生在翻译时要注意体现。

  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法指导----依据"

三有利"

原则

  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思维。

  ②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发展。

  ③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体操作模式: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教法

  ①诵读法:

古诗教学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调、节拍,力求声情并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

  ②复述法:

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

  ③鉴赏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鉴赏本文繁简相宜、形象丰满的写作特色。

  ④讨论探究法:

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竞赛法:

针对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开展竞赛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说教学过程本课分两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了解北朝乐府民歌;

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疏通文意,整体把握诗歌;

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理清情节发展脉络,强化背诵。

  第一环节:

导入

  教师给学生唱《红色娘子军》主题歌,让学生结识巾帼英雄-----花木兰。

  第二环节:

作品及背景介绍

  将课前准备的文字资料分发给学生,通过学生自己搜集来的材料,简介背景,激发兴趣。

  第三环节:

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首先播放课文朗读带,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初步感知诗意。

(投影显示多音字、通假字、形近字及本课新字词。

)然后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注意体会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等,尤其注意朗读节拍的把握。

接着让学生自己练读诗歌,力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

  第四环节:

默读诗歌,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文句,理解诗意。

  首先让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工具书,试译全诗。

然后把全班分为6个学习小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互动合作,讨论交流,理解词句,讲解诗意。

如果有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来,全班共同商讨解决。

再将全班分为A、B两组,展开课堂文言知识竞赛,每道测试的单号为A组必答题,双号为B组必答题。

底分为100分,错一小题扣5分,分别纳入小组计分,小组竞赛完毕,教师针对学生回答,酌情点拨。

  第五环节:

复述诗歌,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强化背诵

  先选几位同学复述本诗的故事情节,其余同学评点,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总结,画出思路图。

然后依据;

思路图,背诵思路强化背诵。

然后再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指导背诵。

(如:

教师背上半句,学生背下半句、男女同学竞赛或组与组之间竞赛)。

最后全体学生集体背诵。

  第六环节:

布置作业

  让学生课后搜集花木兰的相关资料,将《木兰诗》改写成剧本。

目的是让学生强化背诵,通过自编自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迎接校园文化艺术节。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检查背诵,研讨赏析,对诗歌进行美点追踪,合作探究,就最想解决而自己又没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展开讨论;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求求知的能力。

检查背诵

  通过个体抽查、滚动式背诵、集体背诵的方式检查。

研讨赏析

  先请同学用一句话评价《木兰诗》。

任选一个方面,说说它带给读者的美感,教师归纳学生的评价,组织学生一起走进《木兰诗》世界,尽情领略作品展示的奇异美,总结出这篇文章主要是故事的传奇美,不朽的形象美,凝练生动的语言美,壮美的爱国情,繁简相宜、详略得当。

合作研讨,探究思考

  先要求学生提出自己最想解答的问题,然后教师归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板示,并交给全班讨论解决。

学生有可能提到:

为什么"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

木兰到底姓什么呢?

木兰的姐姐为什么不去从军?

等问题。

有些问题可留给学生课后去自己查找,有些可当堂解决。

说话训练

  要求学生以"

我心目中的花木兰"

为题说一段话,谈谈自己对花木兰的认识和思考。

小结

  结合对本诗的理解,在背诵中结束本诗的学习。

  1.把"

整理成文,收集在自己的成长记录袋中。

  2.画出我心目中的花木兰。

  说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我将板书设计成这样,主要是理清课文思路,让学生根据这个简单的示意图把课文的故事情节复述下来,强化背诵。

  代父从军

征战沙场建功受赏辞官还家

观刈麦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

你们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观刈麦》,它包括教材的分析,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方法的采用,教学过程的安排四个方面。

一、教材分析

《观刈麦》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反映农民疾苦而写的一首叙事诗。

他描写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把叙事与心理描写融为一体,手法高妙。

随之借一位贫苦农妇之口,诉说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

作者触景生情,将农民的辛劳贫苦和自己对比,表达出对农民深切的同情,实现了叙事与抒情高度统一。

文章语言通俗生动,构思精巧缜密。

编者将其安排在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六单元诗词拔萃单元,主要让学生领略诗人的艺术才华,品味诗词的语言,感受诗词的意境,体会其蕴含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的设置

《新课程标准》指出:

初中的教学应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语言的艺术。

我认为要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应该从诗歌的音韵、所展现的画面、意境、情感等方面切入。

这样才能使学生动听,动情,动心,达到欣赏的目的。

基于此,我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以下几点:

1、知识目标:

诵读课文,理解诗中场面描写的作用;

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的感情;

通过比较阅读,了解劳动人民的矛盾心理,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的能力,初步形成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4、过程和方法:

初读赏音韵,再读品语言,三读悟情感。

以读引领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其中把理解场面描写的妙处定为本课的重点,把理解农民复杂矛盾的心情定为本课的难点,以诗句的赏析作为突破重难点的切入点。

三、学情分析

1、学法分析:

由于七年级的学生缺乏特定的情感体验,文本距离现在城市学生的生活较远,所以学生难以理解劳动人民的辛苦贫困,教师宜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激活学生原有的情感体验,进而联系课文去理解感悟(农民长时间弯腰低头割麦,虽已力尽却不愿休息,为了抢收,把疲劳和炎热置之度外,可即便这样,收来的粮食还不一定够交税,今日的拾麦者不就是昨日割麦的农民吗?

这样启发引导,)学生易于接受。

于漪老师曾说:

语言文字中蕴涵的语音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