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市场化改革之批判.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58429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教育市场化改革之批判.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基础教育市场化改革之批判.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基础教育市场化改革之批判.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基础教育市场化改革之批判.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基础教育市场化改革之批判.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基础教育市场化改革之批判.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基础教育市场化改革之批判.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础教育市场化改革之批判.doc

《基础教育市场化改革之批判.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教育市场化改革之批判.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础教育市场化改革之批判.doc

基础教育市场化改革之批判

摘要:

伴随着国际教育市场化改革的思潮,市场作为一股强大的驱动力也推动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在市场经济道路上前行,但教育的市场化改革与基础教育的公益性是根本相悖的,基础教育改革市场化不仅使参与教育活动中的“人”异化,而且更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本文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市场化改革的倾向应受到遏制。

关键字:

教育市场化;基础教育;教育改革

在国际教育市场化思潮的影响下,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教育市场化成为近些年来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市场作为一股强大的驱动力,不断推动着教育改革向市场化的道路上前行。

“全面推行教育的市场化改革”、“教育市场化势在必行”等已经成为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十分流行的话语。

笔者不否认市场的确有促进基础教育发展的积极因素,但是就目前各国教育市场化的情况来看,基础教育改革市场化道路已不可避免地引发出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

基础教育改革究竟应该何去何从?

教育到底能否市场化?

如何看待当前我国出现的教育市场化倾向?

笔者认为,正确认识教育市场化对我国基础教育带来的影响,对于我国政府制定正确的教育政策,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教育市场化的内涵

关于教育市场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总体来说是主张要依靠市场手段来筹措和配置教育资源,把教育推向市场,变成一种由市场法则支配的商业性活动,其实质是教育的营利化和学校的企业化。

教育市场化是将市场机制引入到教育领域中,市场成为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通过市场机制自发调节教育供求双方在市场中的行为,使教育达到供求均衡的状态。

路娜,夏永红.教育市场化的内涵、机制及政策取舍[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2.

在市场制度的基础上,学校类似于市场经济中以资本赢利为最终目的的私人企业,根据利润大小调整经营决策,教育的消费者—家长(学生)和学校在教育市场上遵循市场法则,依据价格信号和供求关系进行等价交换。

提倡教育市场化的人认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应该适应世界趋势,走市场化道路,只有像市场一样,全面引入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建立起由市场调节、社会力量参与的新体制,才能增强教育改革的效果,才可以摆脱我国基础教育学校资金普遍不足、制度不灵活等发展困境,在艰难的现实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总之,基础教育市场化就是要以市场为基本手段把基础教育导向市场化发展的轨道上来,让学校在市场这个大环境中完成从政府的“家养”到市场的“野生”的转变。

二、教育市场化使基础教育的公益性面临挑战

市场活动的本质追求的是工具性价值,即市场推崇物质价值、功利价值和经济价值等,而对于精神价值、文化价值等的关注很少。

市场是以实现个人利益为主要方式的活动,是“利润驱动型”的活动,市场本身就是以满足一部分人的利益为出发点的。

以追求利润为直接目的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的这种追求最大利益化,导致生产者和经营者都会努力通过市场的积极运作,来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总之,“利益”是市场活动最为关注的。

教育的社会公益性是指教育是一项具有社会公益性的事业,即教育是超出个人利益和集团利益的社会整体利益。

张艳敏,梁东荣.公益性视野下的英美教育市场化改革[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4.

教育是一种国家行为,不完全是个人及其家庭的投资或消费行为,因此不能完全由市场规则来支配。

社会公益性是国内外对教育属性和价值特征的基本判断和普遍共识,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更应强调教育的社会公益性。

教育不像其他商品,教育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

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通过对个体传递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促进个体身心发展,使个体社会化,并最终使社会得以持续发展的一项公益事业。

教育活动和市场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完全对立的。

学校的教育活动从根本上说不能像市场那样谋求经济利益,获得高额利润,而是为了造福他人、社会乃至整个人类,开发人的潜能,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创造各种基本条件的事业。

如果按照市场化的机制去办教育,必定会使基础教育的公益性大打折扣,这也必然会对基础教育带来一系列负面的影响。

我们不能把市场观念用于一切地方、一切领域,教育的性质和其对人类社会的意义,决定了它应保持必要的独立、清醒和冷静。

三、教育市场化使参与教育活动中的“人”异化

(一)校长的异化

很多人认为在教育市场化的过程中政府放权了,学校管理更加校本化了,因而校长在教育市场化的过程中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殊不知处于教育市场化中的校长们需要面对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压力,压力反而更大了。

一方面他们要疲于应付政府的各项要求,即完成国家对于学校各方面的要求和任务;另一方面他们又要忙于学校自身的“经营”,要经营好学校并确保它在教育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能够获得生存和发展。

鲍尔在对英国教育市场化的校长进行研究后发现,“校长似乎被无数的地方教育当局的检查和压力淹没了。

校长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他们主要兴趣在课程革新上,现在却要跑东跑西伺候别人。

”[英]斯蒂芬·J.鲍尔.教育改革———批判和后结构主义的视角[M].侯定凯,译.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07.

在应对市场方面,校长们也是显得力不从心的,他们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他们原来不熟悉的工作。

“校长们要更多地考虑财政预算问题,与此相应的是,与以前相比他们投入到教学领导岗位的精力将会减少。

”[英]杰夫·惠迪,萨莉·鲍尔,大卫·哈尔平.教育中的放权与择校:

学校、政府和市场[M].马忠虎,译.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71.

校长已经完全由一名教育工作者转化成为了一名企业管理者,也就是说校长现在所关心的问题已经从教育教学问题转向了财政和管理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校长俨然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企业家。

鲍尔曾引用了一位中学校长的一段话较有利地印证了这一观点:

“我刚刚敲定一项校舍维修的计划,这是一项新的计划,它比地方教育当局规定的多出3000多个项目,而且价格更便宜。

这的确是一项不错的计划。

是的,这就是我所能做的一切,我会为自己深谙下水道、水泵、电力之类的东西而感到惊讶,但麻烦在于这样做让我无法完成那些在我看来是对校长很重要的事情。

每天至少巡视一次教室,看看学生的作业等等,过去我就是这样做的。

”[英]斯蒂芬·J.鲍尔.教育改革———批判和后结构主义的视角[M].侯定凯,译.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29.

我们不禁要问:

现在的中小学校长有多少还在从事一线教学工作?

每位校长每天研究教育教学花去的时间占到总工作时间中多大的比例?

美国学者布赖克等人认为成功学校的校长应该“把教学问题作为长期关注的焦点”。

杨小微.全球化进程中的学校变革———一种方法论视角[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74.

然而在教育市场化的背景下,“对学校校长的评估不再建立在专业性权威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管理技能的基础上。

”[英]斯蒂芬·J.鲍尔.教育改革———批判和后结构主义的视角[M].侯定凯,译.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5.

而这里所提到的管理技能显然是指驾驭市场而不是驾驭师生从而驾驭课堂和教学的能力。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不难看出,校长(特别是薄弱学校的校长)的处境更加艰难了,教育市场化带来的是学校管理者及其管理方式的非教育性,这种负面影响不得不令我们担忧。

(二)教师的异化

教师在学校办学压力的影响下,不再单纯的将学生视为教育教学的对象,转而将学生视为能给学校和自己带来利益的顾客。

在教育市场化的过程中,教师的权力不是越来越大,反而是越来越弱化。

学校的管理使教师的行为受到了很大的束缚,教师变得服服帖帖。

“在教育市场化的变革中,学校为了求得生存与发展,为了能够在学校间的竞争中获得市场,不断向教师施加教育教学以外的很多其他负担。

”[英]杰夫·惠迪,萨莉·鲍尔,大卫·哈尔平.教育中的放权与择校:

学校、政府和市场[M].马忠虎,译.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11.

教师们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控制和评估,需要填写大量的各种数据和表格,为学校的办学宣传承担着自己的那份责任,以此来保住自己的工作。

大量琐碎的工作使得教师很难静下心来潜心研究教育教学,很难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发展。

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教育市场上的资源显然是有限的,教育市场化也必然导致了教师间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而进行愈演愈烈的竞争,教师间的竞争往往导致了教师之间有效的合作减少或形式化。

教育市场化改革必然会加剧教师之间内部的分化,教师往往把为保住自己的饭碗而从事的竞争看得比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更为重要。

(三)家长的异化

在教育市场化改革中,在学校眼里,家长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或政治资源,抑或两者都存在的更为重要的双重资源。

在经济资源方面,“家长的价值要根据他们能带给学校多少金钱资源来衡量。

”[英]杰夫·惠迪,萨莉·鲍尔,大卫·哈尔平.教育中的放权与择校:

学校、政府和市场[M].马忠虎,译.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6.

这样必然导致了身处弱势群体的家长在参与孩子在校学习的意见中失去了话语权。

市场只为一部分人而存在,教育市场同样也不例外,因此,在教育市场化过程中,家长变成了顾客,顾客在衡量各种条件后可以选择学校,看似家长的权利更大了,但其实质也只是一部分携带资源的家长才有资格进行选择,所以说选择是有条件的,选择只是在为一部分而服务。

(四)学生的异化

教育是培养“人”的过程,如果教育市场化能给学生带来益处,那么教育活动中的其他人的异化便显得微不足道。

但是这种假设显然是说不通的。

当参与培养学生的校长、教师和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不良的异化,学生又怎么可能会从中受益?

我们认为如果教育市场化改革给校长、教师和家长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那么这诸多的负面影响必将会全部施加到学生身上,使学生最终成为教育市场化改革中最大的牺牲者和受害者,从而失去了教育本身的意义。

教育市场化改革对学生的最大影响莫过于将学生看成了促进学校竞争的商品。

学生不再被看作是充满个性的人,每个学生都是被看作是维持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顾客和商品。

在教育市场化中暂时胜出的优质学校会设置很高的门槛来录取更多优秀的学生,这样能保证他们获得更好的教育产品,从而在竞争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他们会拒收那些“问题”学生,因为这些问题学生不但不会给学校带来有益的资源,反而会在某些方面为学校消耗资源,教育产品的前景更是不乐观的。

由于学校的自主招生权放宽了,优质学校对招生过程的每一步都建立了具有强烈倾向性的程序和标准,这样的招生就能过滤掉许多“问题”学生,优质学校的工作重点把培养优质学生转移到了招收优质学生上,这种做法显然是没有意识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同时,优质学校通过设置较高的入学门槛来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一时间教育腐败问题被频频曝光,教育成为了仅次于医疗事业的又一大暴利行业,教育乱收费问题更是屡禁不止,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教育过程中学生没有被当成“人”,而是被看成了在市场中可以获得利益的商品。

四、教育市场化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

西方国家自80年代以来掀起了教育市场化改革,很多国家都“提倡把市场竞争的某种形式作为学校改革的基础”。

[美]罗伯特·G.欧文斯.教育组织行为学[M](第七版).窦卫霖,温建平,王越,译.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74.

但是迄今为止所有对教育进行市场化改革的国家在教育公平方面都未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一)教育市场化加剧了城乡教育的差距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教育的城乡发展已经严重失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已经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推行教育市场化必将加剧我国教育城乡发展的不均衡。

教育市场化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这种利益主要指经济利益。

在我国地区之间,特别是城乡之间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前提下,教育市场化必然会造成“马太”效应,使发达的地方更加发达,落后的地方更加落后。

远离城市的乡村地区、边远地区、经济和文化基础薄弱,教育本身就因为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文化基础等原因处于劣势,而教育市场化无疑会使本处于劣势的农村教育境况更加恶劣。

市场化改革不利于农村教育的发展,只会使原本就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教育在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使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甚至造成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形成相互的“隔离”,从而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由于教育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人们受教育的等级差别必定加剧社会的等级差别。

让教育听凭市场召唤,优胜劣汰,那么,农村地区本已落后的教育就会“雪上加霜”,城市地区的发达教育就会“锦上添花”。

这样的教育实际上就是在为加剧社会的不公平推波助澜。

(二)教育市场化加剧了同地区学校间的差距

教育市场化的竞争必然会有竞争的输赢,从而产生所谓的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

优质学校作为市场竞争中的胜利者势必会提高门槛,录取更多优秀的学生,而这些优秀学生作为良好的教育产品又会使优质学校在新一轮的竞争中获胜。

竞争只看重最终的结果,对于学校来说主要指升学率,优质学校通过招收优质的学生,使自己的产品在竞争中获胜,而优质学校本身是通过怎样的教育教学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了提升已经被忽视了。

我们说招生行为是市场行为,教育教学才是教育行为,教育市场化行为把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前者而不是后者。

“最好的学校不是那些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学校,而是那些能充分地筛选和选择学生的学校。

”[英]斯蒂芬·J.鲍尔.教育改革——批判和后结构主义的视角[M].侯定凯,译.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50.

是学生成分而不是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使得学校走向成功。

[英]杰夫·惠迪,萨莉·鲍尔,大卫·哈尔平.教育中的放权与择校:

学校、政府和市场[M].马忠虎,译.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05.

因此,优质学校关心的对象是两类人:

一是学习基础好的学生,二是能给学校带来资源的家长。

学校更关心的是学校每年的收支盈余和学校未来的发展前景,办学校和办企业从本质上讲已经没有了什么根本区别。

和优质学校相比,薄弱学校的处境便岌岌可危。

他们无法与优质学校进行竞争,为了维持学校的生计,扩大学校的招生,薄弱学校在资金短缺的基础上还要在市场上对学校进行推销和宣传,虽然这种推销和宣传和优质学校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据统计,英国学校每年用在花里胡梢的广告上的费用高达2800万英镑。

资金被用在大量增加的行政事务以及市场运作策略之中,学校办学出现了注意力转移。

试问如果投放到学校的资金没有到达教学领域(即教师和课堂),那么它的效用手否值得怀疑?

“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诱发了‘择校’与高收费现象的生成,同时,‘择校’与高收费则进一步加剧了学校之间的差距,由此形成了一个怪圈。

”朱家存.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21.

而这种怪圈便会推动同地区学校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俄罗斯学者V·萨多维奇1998年在北大百年校庆的讲演中曾说:

“教育正以社会不能接受的方式向全面‘商业化’发展,这将削弱整体的文化构成和社会发展。

”V.萨多维尼著,蒋凯译.大学与社会[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9,6.

学者约翰·麦默蒂曾指出教育准则与市场在目标、实施动机、实施方式以及评价标准等方面是完全对立的,任何一种将市场准则运用于教育领域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教育的确要适应经济的发展,但在此过程中,教育应该保持其自身的独立。

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人们渴望通过教育来改变命运的愿望愈加强烈。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世界乃至我国的基础教育被刻上了太多市场的烙印,以使我们忘记了教育自身固有的意义,即教育利国利民的公益性质。

朱自清先生在《教育的信仰》中谈到“不论是办学校的,做校长的,当教师的,都应该把教育看成是目的,而不应该把它当作手段。

如果把教育当作手段,其目的不外乎名和利,学校就变成了‘学店’,教育就变成了‘跛的教育’,而‘跛的教育’是不能行远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发布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指出:

“不论教育系统的组织情况如何,其非集中程度或多样化情况如何,国家都应对公民社会承担一定的责任,因为教育是一种集体财产,不能只由市场来调节。

综上,教育是事关国家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公共事业,教育作为公共服务的基本领域,其公共性、公益性不仅不应弱化,相反应得到加强。

因此,基础教育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教育市场化改革。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