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七讲.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59326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4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第七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社会心理学第七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社会心理学第七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社会心理学第七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社会心理学第七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第七讲.doc

《社会心理学第七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第七讲.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心理学第七讲.doc

第七讲社会态度

一、态度概述

1.定义与特点

⑴态度的概念:

态度是习得的、影响个体对特定对象作出行为选择的、有组织的内部准备状态。

⑵态度的特点:

l态度是习得的,可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形成后,不易改变(态度的抗变性)。

l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可不等于行为本身。

l态度总有一定的对象,并具有价值判断的成分。

l态度具有感情色彩。

2.态度的心理成份:

⑴认知成份:

指人们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包括有关的事实、知识和信念。

它是态度其余部分的基础。

⑵情感成份:

指人们对态度对象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情感情绪。

它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

⑶行为倾向成份:

指人们对态度对象所预备采取的反应,具有准备性质。

它会影响到人们对态度对象的反应,但不等于外显行为。

图7.1态度的心理成份及其关系

认知成份

事实

信念

观点

知觉

理解

情感成份

评价

情感

情绪

行为倾向成份

意向

倾向

偏好

(资料来源: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P96,北大出版社,2002)

外显行为

3.态度的功能与作用:

⑴态度的功能:

认知功能、动机功能、价值观表达功能、自我防御功能(时蓉华,《社会心理学》,297-298,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⑵态度的作用:

l态度影响社会认知:

研究者将普林斯顿大学和达得毛斯大学两校队足球赛录像分别放给两校学生看,结果普林斯顿大学生发现达得毛斯球队犯规次数比裁判实际上指出的多两倍,而达得毛斯大学生则相反,则更多地指出普林斯顿球队犯规而未受罚的次数。

显然,这是两校学生维护各自学校荣誉的立场和期望本校球队获胜的积极态度造成认知判断上的偏差的例证(Hastorf&Cantril,1954)。

l态度影响耐力:

W.E.Lambert等(1960)曾作过一个"会员群体对耐痛力增长特色的效应"实验。

他们以基督徒与犹太教徒大学生为被试,使用一种类似血压计的改装耐压器(在充气皮绑带上置一尖突起,绑在被试手臂上,充气后会使人产痛感。

当被试无法忍受时会说"受不了",这时松开绑带并测定充气量,作为耐痛力的指标)来测定耐痛力的水平。

实验前告诉被试,测试目的是为了确定正常人耐痛的程度。

初测时,仅仅是记录两教派群体各人的耐痛水平。

休息时,对基督教徒的一半学生被试说:

"据某一报告认为,基督徒的耐痛力不如犹太教徒";而对犹太教徒的一半学生被试说:

"据某一报告认为,犹太教徒的耐痛力不如基督教徒"。

结果,再测时发现,那些被告诉上述话语的两组被试,其耐痛水平都显著提高,而其余未被告诉上述话语的两组被试,其耐痛水平与初测结果无显著差别。

研究者认为,这种戏剧性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休息时实验者的指导语激起各半组被试对自己宗教群体的效忠态度所致。

这个实验表明,一个人对自己所属的群体有认同感、荣辱感、责任感,并时时能被激起效忠态度,就会表现出巨大能量与挫折耐力。

事实上也是如此,历史上许多爱国者与革命者之所以能表现出惊人的毅力与不怕牺牲的精神,都是和他们具有崇高信念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效忠态度分不开的。

l态度影响学习效果。

了解学习意义,对学习活动怀有兴趣,因此对学习采取认真、积极的态度,就会更好地理解与记忆学习材料;否则就会得到相反的效果。

这似乎是一种常识。

当然,学习态度端正,也不一定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因为学习过程中,还存在着其它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如智力,策略等。

这里不妨介绍一下,态度在学习中的过滤作用(theroleoffilter),即学习者对某些事件所持的社会态度,也常影响着他对有关事件的论述材料内容有筛选地去掌握并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

琼斯(E.E.Jones,1956)等做过一项实验。

研究者选择对"白人与黑人分校学习"有不同态度的大学生作被试,第一组为反对分校者(即反对歧视黑人者),第二组为赞成分校者(即有种族歧视者)。

然后让两组被试个别地朗读11篇主题为"反对黑人与白人分校学习"的文章,读后请两组被试分别将读过的文章内容、尽量完整的写出来。

结果发现,第一组学生所记忆的材料数量(即成绩)远优于第二组。

这也就是说与读者社会态度相吻合的材料,易被吸收、同化和贮存、提取;而与读者的社会态度(包括信念、价值观)相反的材料,则往往被忽视或曲解。

显然,态度在学习过程中起着过滤器的作用,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l态度影响工作效率:

一般说,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喜爱并有良好的态度,就会努力去工作,产生高效率。

但事实比这种设想更复杂。

A.H.Brayfield和W.H.Crockett(1955)曾对此进行了长期的调查研究,发现企业员工对工作的态度(满意不满意)与生产效率之间并无必然的相关。

如对工作感到满意的员工,有的效率高,有的则一般或不高,这是因为后者受工人群体内部隐存的社会标准(socialnorms)一一"不过高也不太低"的生产指标所制约,他们不愿离群,故有意降低效率以求与大家一致。

而对目前工作不满意的员工,由于其它动机(如为了维持生计、受人尊重或自我表现等)的支配,往往也能提高工作效率。

当然,如果整个群体都较了解工作的意义,对工作满意而有积极的态度,比持有消极态度的群体,则会有更高的效率。

二、态度与行为

1.早期的研究: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左右

lLapiere的研究:

态度与行为不一致

lGallup的民意测验:

成功地预言了罗斯福总统的当选→如果方法得当,通过态度来预测行为是可能的。

lSherif的研究:

参加禁酒组织的人自己也不喝酒;是否参加学生选举的行为与是否赞成学生的政治活动有密切关系。

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

lMinard的研究:

发现白人工人对待黑人工人的反应在工作中与工作后具有有趣的差异:

40%的白人的态度和行为是一致的,60%的白人在工作中似乎摆脱了偏见,但在工作后,尤其在社团中,其行为明显受种族意识的影响。

2.60、70年代的研究:

lWicker(1969):

“你还想要孩子吗?

”三年后发现,当时做肯定回答的台湾已婚妇女,64%生了孩子,做否定回答的19%生了孩子。

lMirer(1974):

分析了从1952-1964四次总统竞选活动期间进行的大规模调查。

导致更多的研究都试图去探明决定产生更大或更小一致性的条件。

3.当代的研究:

80年代以来

l态度影响行为

Lippa(1990)指出,态度能影响行为,但态度是行为反应的中介。

所以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

行为尤其受情境的影响,一致不一致与情境有关。

例如,与不喜欢的人是否坐在一起?

Birnbaum和Benne(1983)指出,行为是态度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参图7.2,详见:

时蓉华,《社会心理学》,299,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lFishben和Ajzen(1975,1980)的合理行动理论:

首先要了解行为者的意向。

意向受二个因素的影响:

一是对行为的态度;二是主观规范。

行为取决于二因素的强度之和。

一般态度预示一般行为;

特殊态度预示特殊行为;

态度测量与行为之间时间间隔越小,一致性就越高。

三、有关的理论

1.学习论

⑴强化论

⑵社会学习论

2.诱因论:

诱因的相对强度决定着个体的态度

3.认知相符理论

⑴Heider(1958)与Newcomb(1961,1968)的平衡理论

lHeider的P-O-X模型

lNewcomb的A-B-X模型:

⑵认知失调论(Festinger,1957,1959)

寻求认知协调的途径:

改变、调整、增加。

例如,吸烟。

四、影响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的原因

Hovland和Janis的态度改变模式:

1.宣传说服者变量(信息源)

⑴可信性:

专长性、可靠性

⑵喜爱性:

吸引力、赞扬与尊重、相似性

2.信息沟通

⑴态度的差异:

中等差异为佳

⑵恐惧唤起

⑶单方面信息与双方面信息

⑷新颖与重复

⑸信息渠道

3.信息接受者变量

⑴承诺与信奉

⑵预防注射

⑶人格因素

4.情境因素

五、态度改变的策略

1.“登门槛”效应(the“foot-in-the-door”effect)

"登门槛效应"原意指推销员只要能把脚踏进人家的大门,那最后就能成功地让人家买他的东西,实现推销的目的。

后来社会心理学家通过研究,沿用"登门槛"的说法,用"登门槛效应"一词来泛指在提出一个较大要求之前,先提出一个小的要求,从而使别人对较大要求的接受性增大的现象。

最初的实验方法验证"登门槛效应"存在的是社会心理学家J.L.Freedman和他的助手(Freedmanetal.,1966)。

研究者让两位大学生访问郊区的一些家庭主妇。

其中一位首先请求家庭主妇将一个小标签贴在窗户上或在一个关于美化加州或安全驾驶的请愿书上签名,这是一个小的、无害的要求。

两周后,另一位大学生再次访问家庭主妇,要求她们在今后的两周时间里在院内竖立一个呼吁安全驾驶的大招牌,该招牌很不美观,这是一个大要求。

结果答应了第一项请求的人中有55%的人接受这项要求,而那些第一次没被访问的家庭主妇中只有17%的人接受了该要求。

后来的许多研究都证明了"登门槛效应"的存在。

心理学家P.Pliner和她的助手(P.Plineretal.,1974)研究发现,如果直接一步提出要求,多伦多城郊居民愿意为癌症学会捐款的比例为46%,而如果分两步,前一天先请人们佩戴一个宣传纪念章(每个参与者都同意),第二天再请他们捐款,愿意捐款的人数百分比几乎增加一倍。

日本社会心理学家原岗的研究也揭示,若直接到居民区请求家庭主妇给予饮料解渴,要求被接受的比例为45.5%。

如果分两步,先提一个较小的要求,然后再提出要喝饮料,则78.5%的家庭主妇愿意提供帮助。

这些实验说明人们都有保持自己形象一致的愿望,一旦表现出助人、合作的言行,即便别人后来的要求有些过分,人们也愿意接受。

这种效应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当顾客选购衣服时,精明的售货员为打消顾客的顾虑,"慷慨"地让顾客试一试,当顾客将衣服穿在身上时,他会称赞该衣服很合适,并周到地为你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当他劝你买下时,很多顾客难于拒绝;有经验的教师在作学生工作时也是这样,他总是先让学生承诺完成一件比较容易的任务,待到任务完成后,他再接着提出更大的要求。

2.“门面”效应(the“door-in-the-face”effect)

如果对某人提出一个很大而又被拒绝接受的要求,接着向他提出一个小一点的要求,那么他接受这个小要求的可能性比直接向他提出这个小要求而被接受的可能性大得多,这种现象被称为"门面"效应。

R.B.Cialdini等进行过"导致顺从的互让过程:

门面技术"的研究。

研究者要求大学生花两年时间担任一个少年管教所的义务辅导员,这是一件费神的工作,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谢绝了。

他们接着又提出了一个小的要求,让大学生带领少年们去动物园玩一次,结果50%的人接受了此要求,而当实验者直接向大学生提出这一要求时,只有16.7%的人同意(R.B.Cialdini,J.E.Vincent,S.K.Lewisetal.,197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