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中的100个人物.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60625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总结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中的100个人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总结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中的100个人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总结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中的100个人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总结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中的100个人物.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总结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中的100个人物.doc

《总结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中的100个人物.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总结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中的100个人物.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总结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中的100个人物.doc

1、利托尔诺:

《论各人种的教育演化》、沛西•能《人民的教育》——教育的生物起源学说;

2、孟禄:

《教育史教科书》——教育的心理起源学说;

3、叶澜:

《教育概论》——教育的交往起源学说;

4、《中庸》:

“修道之谓教”;“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5、荀子: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土,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环境决定论”;《荀子》: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荀子·尽心上》: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一词最早出处;《荀子·劝学篇》: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道德”二字最早合用;

6、《学记》:

①我国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教育文献,相传是孟子的弟子乐正克所作;②“教学相长”“长善救失”;③“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的政治功能;④“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主体性原理;⑤“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7、昆体良(古罗马):

《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

8、《说文解字》: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9、舒尔茨:

提出“人力资本”理论;

10、孔子:

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知新”、“性相近,习相远”;④最早强调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思考,主张学习,思考和实践相统一,将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

11、墨子:

①兼爱,非功,亲知,闻知,说知;——推理得到的才是真实的知识;②“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环境决定论”;

12、老子:

一切回归自然;

13、朱熹:

“明天理,灭人欲”;“循序渐进、熟读深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儆持志”;《四书集注》《童蒙须知》《小学》——宋代以后封建社会学校的法定教材;“宽著期限,紧著课程。

14、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

“产婆术”;“助产士”;

15、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

第一个提出学前教育;第一次提出“四科”(算数、几何、天文、文学);“寓学习于教育”的最早提倡者;①《理想国》、《法律篇》;②“天赋说”;③最早提出“创造力是无意识”的观点;

16、亚里士多德:

最早提出德智体和谐发展的思想;“我爱老师,我更爱真理”;《伦理学》、《政治学》

17、培根:

①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与其它学科并列;②提出了创造力的“理性意识”学说;

18、夸美纽斯(捷克):

①《大教学论》;②最早提倡“班级授课制”,提出“直观性”教学原则,强调教师的作用;③提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明确指出教育中必须尊重人、按照人的自然天性塑造人。

19、康德(德国):

首开教育学讲座;“教育是‘人最应尽力的最大而最难得问题。

’”

20、赫尔巴特:

①《普通教育学》——被誉为教育学独立的标志;②建立了“四段论”教学体系,强调教育、教学的科学基础是心理学;③最早阐述和论述教学的教育性规律;④“教师中心论”的代表;⑤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形成阶段理论”,即: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从而使班级授课制基本定型。

洛克(英国):

①“白板说”——认为儿童“是一张白纸或一块蜡,可以随心所欲的做成任何样式”;②主张绅士教育;

22、卢梭(法国):

①《爱弥尔》——自然教育思想;《新爱洛绮丝》;②提出“天赋人权”的社会契约论;③提出了“回归自然”的口号;④“教育要遵循儿童的本性,让他们身心自由的发展”;⑤“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变坏了”;

23、裴斯泰洛齐(瑞士):

《林哈德和葛笃德》——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

24、乌申斯基(俄国):

《人是教育的对象》;

25、斯宾塞(英国):

①《教育论》——主张用实证方法研究教育;②《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国外最早出现“课程”一词的著作;

26、梅伊曼:

①首先提出了“实验教育学”思想;②《实验教育学入门讲义》、《实验教学论》,囊括了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全部内容;

27、拉伊:

《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

28、杜威(美国):

①《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既生长”“教育既改造”;②提倡以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③提出“做中学”思想;④创办“芝加哥实验”;⑤提出问题解决的“五步骤观点”;

29、凯洛夫(俄国):

《教育学》——我国翻译的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30、布鲁纳(美国):

①《教育过程》——提出“学科结构”和“发现法”思想;②提出了“认知发现学习理论”(认知心理学的学习观);③提出三种不同的认知表征形式:

动作表征、形象表征、符号表征;④总结知识学习的获得过程包含三个过程:

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换、知识的评价;⑤在教学中提出了结构教学观、发现法教学模式、螺旋式课程改革模式

31、布鲁姆(美国):

①《教育目标分类学》——将教育目标分为三个基本领域:

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②把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六级:

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32、巴班斯基(前苏联):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33、赞可夫(前苏联):

“教学与发展”理论;

34、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

“全面发展理论”;“没有聪明能干的教师,就没有集体。

”——说明教师个体劳动的重要性;“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

”——主体性原理;

35、根·舍因(德国):

“范例教学”理论;

36、蔡元培:

①提出《对应教育方针之意见》,包含有德、智、体、美四育因素,体现了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②“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美德。

37、陶行知:

①提出了“生活教育论”,包括“生活既教育”“社会既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部分;②“千教万教,教人求真”;③“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38、杨贤江(化名李浩吾):

《新教育大纲》——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39、“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

卢梭、裴斯泰洛齐、康德、马斯洛、萨特;

40、“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

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涂尔干;

41、李秉德:

把我国课堂常用的教学方法分为五类,有:

①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②直观感知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③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④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⑤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发现法)。

42、华生(美国):

《行为主义》一书中指出:

“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地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

”——“环境决定论”;

43、“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代表人物:

卢梭、裴斯泰洛齐

44、“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代表人物:

杜威、克伯屈

45、“当代人本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

马斯洛、罗斯杰

46、“学科中心主义课程理论”代表人物:

布鲁纳、施瓦布

47、“学生中心主义的课程理论”代表人物:

杜威、罗杰斯

48、“社会中心主义的课程理论”代表人物:

康茨、拉格和布拉梅尔德

49、孔颖达:

“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我国最早“课程”一词的出处;

50、加里宁:

“教师一方面要贡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吸取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

51、伊拉斯谟:

最早正式使用“班级”一词(文艺复兴时期);

52、贝尔、兰卡斯特:

19世纪初期在英国创立“导生制”,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53、加德纳:

提出“多元智力理论”,追求教学的“个性化”。

54、桑代克:

①《教育心理学》——最早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的奠定,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独立,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确立为四个板块:

人性问题、动物学习心理、教学测量评估、个别差异。

②提出了“联结主义学习观”理论(行为主义的学习观),提出学习的实质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的过程,总结出学习的规律为:

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③提出“共同要素说”——技能的迁移理论;

55、泰勒:

被被誉为“课程评价之父”。

56、詹姆斯:

《同教师的谈话》——强调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告诉教师: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必须与心理学所提及的原理相一致”。

57、冯特:

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这门实验新科学的正式创立。

58、霍尔:

①创办了《教育心理学》杂志,在儿童心理学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②“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遗传决定论”

59、卡特尔:

从心理统计和测量领域开创了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

60、房东岳:

1908年翻译的《教育实用心理学》,是我国出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书籍。

61、廖世承:

1924年编写了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62、潘菽:

1963年主编的《教育心理学》讨论稿,标志着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63、罗伦茨:

首先提出个体发展的“关键期”概念。

64、高尔顿:

《天才的遗传》中指出:

“一个人的能力乃由遗传得来,其受遗传决定的程度如同机体的形态组织之受遗传决定一样”——“遗传决定论”

65、维果斯基:

①提出“教育要走在发展的前面”和“最近发展区”思想;②强调学习要在“学习的最佳时间”内的观点;③创立了“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学派(维列鲁学派);④认为人的发展受三个因素的制约:

社会文化—历史因素、个性因素、社会实践活动因素。

66、格赛尔:

提出“自然成熟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理论,“双生子爬梯”实验。

67、皮亚杰:

①提出“发生认识论”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理论;②是第一个系统地追踪研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心理学家,1932年出版的《儿童道德判断》一书,是心理学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里程碑;③创立了临床研究法(谈话法),设计了“对偶故事”;④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是:

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平衡(主要因素);⑤把个体的认知阶段分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6岁)四个阶段。

68、埃里克森:

提出“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把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

69、威特金:

提出个体认知方式的差异为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的差异。

70、卡根:

提出个体认知方式的差异为沉思型与冲动型的差异。

71、吉尔福德:

提出个体认知方式的差异为辐合型与发散型的差异。

72、L.M.推孟:

1916年制定了《斯坦福—比纳量表》。

73、韦克斯勒:

编制了《韦氏智力量表》,其中包括言语和操作两个分量表。

74、荣格:

最先提出了“内—外向人格类型”学说,根据人的心理活动的倾向性把性格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

75、斯金纳:

①提出了“操作强化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的学习观);②把行为分成两类:

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③设计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被誉为“教学机器之父”。

76、班杜拉:

①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的学习观);②被誉为是一位“行为主义的认知心理学者和行为主义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者。

”③认为学习的实质是:

观察模仿学习;④提出了著名的“三元交互作用论”;⑤提出“品德发展理论”,强调“替代强化”的作用;⑥最早提出学习动机的“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将影响人行为的因素即强化作用分为三类:

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77、加涅:

①提出了“知道学习理论”(认知心理学的学习观);②《学习的条件》、《教学设计原理》——代表了20世纪末科学心理学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极大成就;③提出学习的要素包括:

学习者、刺激情境和刺激、记忆、反应;④将学习划分为:

言语信息、智慧技能、动作技能、态度;其中智慧技能的学习中分别为:

连锁学习、辨别学习、具体概念的学习、定义概念的学习、规则的学习、高级规则的学习;⑤按知识学习的结果将知识分为:

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五类;⑥提出“智力技能层次理论”,把智力技能分为五个层次:

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高级规则;

78、安德森(美国):

①提出了“认知表征学习观”理论(认知心理学的学习观);②认为心理表征的实质是知识表征,知识表征的模式为单一性编码、多重性编码两种;③依据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和作用,将知识划分为有关“是什么”的知识——陈述性知识与有关“怎么做”的知识——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又可分为:

智慧技能、动作技能和认知策略两类。

79、索里:

把学习类型分为五种:

联想性学习(经典性条件作用)、尝试学习(工具性条件作用)、模仿性学习、顿悟性学习、含有推理的学习;

80、奥苏伯尔:

①将学习分为:

机械学习、意义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②按知识学习的难易程度将知识分为:

表征、概念、命题、规则、高级规则五类;③将陈述性知识学习分为三类:

符号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④提出“认知结构论”——技能的迁移理论;⑤提出问题解决的“四阶段观点”,包括:

呈现问题情境命题,明确问题目标与已知条件,填补空隙过程,解答之后的检验;⑥提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

认知驱动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组成,这三种内驱力就是学习需要的三个组成因素;⑦同奥苏贝尔为同一人,中文翻译不同;

81、梅耶:

将学习分为:

语义性学习、程序性学习、策略性学习;

82、麦卡尔:

总结出学习策略包括:

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83、布瑞安:

最早用实验方法证明“高原现象”存在于练习的进程中。

84、加里培林:

提出“智力技能按阶段形成理论”,将实际动作的内化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动作的定向阶段、物质或物质化动作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85、贾德:

提出“概括说”——技能的迁移理论;

86、弗洛伊德:

①精神分析的创始人;②提出影响深远的“无意识本能”学说;③认为个体道德发展由彼此相关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的;

87、克里斯:

提出关于创造力的“认知的初级加工”观点;

88、华拉斯:

提出了创造过程的“四阶段理论”学说,认为任何创造性活动的过程都包括:

准备阶段、酝酿阶段、明朗阶段、验证阶段。

89、福克:

总结出创造力的“产生探索模型”,把创造力划分为生成阶段和探索阶段两个阶段;

90、斯滕伯格:

提出了“创造力投资学说”,被公认为代表了“创造性研究领域的最新成就”;

91、科尔伯格:

①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创立者;②开创了美感“认知发展教育运动”和“价值澄清运动”;③设计了“道德两难故事”;

92、路易斯·拉斯:

《价值与教学》——提出品德心理的发展理论“价值澄清理论”;

93、马斯洛:

提出人本主义的“需要层次理论”;

94、麦克兰德、阿特金森:

将莫里的思想发展为“成就动机理论”;

95、德韦克:

提出“成就目标理论”;

96、海德:

最早提出动机的“归因理论”;

97、罗特:

提出“控制点理论”,将人划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

98、马杰:

①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提出了“行为目标的阐述理论与技术”,②并提出写得好的行为目标应具有三个要素:

①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或说什么);②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③规定符合要求的作业标准。

99、罗森特:

提出良好教师的人格素质具有以下四个维度:

成就取向、人际取向、课堂行为、组织才能。

100、拉托斯:

提出了“教师素质结构葱形图”。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