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复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7092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复习.docx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复习.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复习.docx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复习

课内阅读姓名_________

《观潮》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

再近些,只见(),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按原文填空。

2、、这段话是按()顺序来写的。

分别把浪潮比作()、()和(),让我们仿佛看到钱塘江大潮的____、______、_____。

3、这段话从()和()两方面来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4、照样子写词语:

若隐若现无缘无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浩浩荡荡隐隐约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记叙的就是一次______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作顺序)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___而___、_______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________到_________再到又_________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作者热爱________、热爱____________的情感。

《鸟的天堂》

(一)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gāngàn)的数目不可计数(shǔshù)。

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chuícuí)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一部分数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榕树正是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chànshàn)动。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1、“缝”用音序查字法应查(),再查音节();用部首查字法应查(),请用它的另外一个读音组词()。

2、从括号里选出正确的读音,用横线标出。

3、从文段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靠近——()面貌——()振动——()

4、不可计数的数的读音是(),用“——”画出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的原因的句子。

5、读第一自然段,我感受到了这是一棵()的榕树。

6、读第二自然段,我感受到了这是一棵()的榕树。

朗读时应读出()的语气。

7、“真面目”在文中具体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一部分数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作者在这里强调的是“________”,请在这句话中应该重读的一个词下面加上小圆点。

(二)起初周围是静寂的。

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

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

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chǔchù)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yīngyìng)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当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划(huáhuà)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我感到一点儿留恋。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dedídì)确是鸟的天堂啊!

1、在文中带点字的正确读音下面画“√”。

给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加上标点,并写出一对反义词()---()。

用横线画出这段中写鸟的形态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写鸟的姿态的句子。

2、“应接不暇”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横线在文中画出表示“应接不暇”的句子。

3、“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这句话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是作者在()第()次来到“鸟的天堂”,看到______________情景。

4、这段话中描写鸟的形态的词有()、(),描写鸟的颜色的词有()、(),描写鸟的动作的词有()、()、()。

三个“有的”构成了______句,让我们不仅知道了鸟的()多、()多,还能感受到它们生活的()。

这段话是()态描写。

5、四次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作者引用_________,指_______,表示一种特定的称谓,是对大榕树的一种夸张的形容;而课文题目和最后一句话中不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因为作者亲眼见到被人们誉为“________”的_______后,感到鸟儿们的生活十分____、_____,真像在______中一样,所以在作者心里,大榕树是确确实实的________。

6、本文作者是________,表达了作者对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和______。

《古诗两首》1、《题西林壁》是___代诗人______在游()时题在()墙壁上的一首诗。

诗人分别从()、()、()、()、()、()这几个角度观察了庐山。

“题”的解释:

(),“疑”的解释:

(___、______),“缘”的解释:

()

这首诗告诉我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游山西村》的作者是()代的(),诗人以()字贯穿全诗,诗中()字写出了农家款待客人用尽其所有的盛情。

表现农家热情好客的诗句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诗句的最后一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爬山虎的脚》 

(一)爬山虎刚长(chángzhǎng)出来的叶子是_____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_______的。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那此叶子绿得那么______,看着非常______。

叶尖一顺儿朝(cháozhāo)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chóngzhòng)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kòngkōng)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1、在括号内选择正确的读音并把文段补充完整。

2、写出下列的近义词。

均匀()拂过()引人注意()

3、用波浪线画出本段的过渡句。

4、给句子中的“一”选择正确的答案。

A、数量一;B、一律,没有例外;C、满、全;D、表示最少。

(1)叶尖一顺儿朝下。

()

(2)不留一点儿空隙。

()

(3)一阵风拂过。

()(4)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

()

5、长大后的叶子有三个特点:

一是颜色();二是叶子的方向是();三是在墙上铺得很(),既没有()也()

(二) 以前,我只(就是说仅仅是)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

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①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②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③茎上长叶柄(bǐnbǐng)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④爬山虎的脚长在茎(jīnjīng)上。

爬山虎的脚触(cùchù)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

使它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脚地往上爬。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zháozhe)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的手指不费(花费费用)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1、在文中的括号里用“√”选出正确的答案。

2、写近义词。

痕迹()牢固()逐渐()

3、写反义词。

弯曲()仔细()萎谢()

4、给“能”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有能力的;②能力,才能;③能够。

(1)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

()

(2)小红的爸爸是一位种田能手。

()

(3)我们应该多方学习,掌握多种技能。

()

给“新鲜”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食物没有变质;②植物没有枯萎;③少见的,稀罕的;④空气经常流通,不含杂类气体

(1)那此叶子绿得那么新鲜。

()

(2)今天我碰到了一件新鲜事。

()

(3)新鲜的草莓味道就是不一样。

()(4)森林中的空气真新鲜啊。

()

5、第一自然段中①至④句的顺序混乱了,请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

____________

6、用波浪线划出文中的比喻句。

这个句子是用_______比喻__________。

7、选择关联词填空。

因为...所以...虽然...但是...如果...就...

(1)()我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不知道它怎么能爬。

(2)()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不能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3)()爬山虎的脚没有触着墙,()不几天就萎掉了。

8、把描写爬山虎怎样爬墙的动词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选段第一自然段填空:

(1)爬山虎的脚生长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爬山虎的脚的形状:

________________(3)爬山虎的脚的颜色:

____________

《蟋蟀的住宅》

(一)在朝着阳光的堤(dītí)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如果)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

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

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nènnèng)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

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

这就是蟋蟀的平台。

当四周很(安静宁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zìzhì),但是墙壁很光滑。

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

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càozào),很卫生。

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1、划去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和词语。

2、比一比,再组词。

既()扑()燥()堤()嫩()

即()朴()躁()提()懒()

3、写出反义词。

粗糙()简朴()平整()

4、用横线画这段话中的一个比喻句,这句话是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_。

5、照样子写词语:

弯弯曲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画出一个拟人句,并仿写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理解文章。

(1)蟋蟀出来吃草,它不吃洞口地方的那丛草的原因是()

A、那丛草好看B、那丛草遮阳C、那丛草可以遮蔽洞的出口

(2)以上来两段文字的观察顺序是(打勾):

A、从远到近B、从左到右C、从外到内

8、选文第一自然段是从()()()()这几个方面来写蟋蟀的住宅的。

其外部特点是( )、()、( )和(),内部特点是( )、( )、( )、( )。

(二) 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

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

用它强有力的后足踏地。

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pūpù)开。

工作做得很快。

蟋蟀钻(zuānzuàn)在土底下干(gàngān)活,如果感到疲劳,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cháozhāo)着外面,触须轻微地摆动。

不大一会儿,它有进去继续工作。

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住宅的重要部分快完成了。

洞已经挖了有两寸深,够宽敞的了。

余下的是长时间的整修,今天做一点,明天做一点。

这个洞可以随天气的变冷和它身体的增长而加阔。

即使在冬天,只要气候温和,太阳晒到它住宅的门口,还可以看见蟋蟀从里面不断地抛出泥土来。

1、在文中括号内用“√”选择正确的读音。

2、“它用前足扒土”的“扒”读音、意思正确的一组我认为是( )

A、bā抓住,把着B、pā用耙搂,聚拢C、bā刨开,挖D、pā扒窃

3、蟋蟀盖房子是在____________(季节)。

4、找出第一自然段中写蟋蟀建造住宅的动作的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填空:

( )地铺开()地摆动( )地抛出( )的土块( )的住宅

6、“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填关联词:

A:

蟋蟀的出名(  )由于它的唱歌,( )由于它的住宅。

B:

( )它的工具是那么简单,( )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C:

蟋蟀( )自己一点一点挖掘,( )肯随遇而安。

8、这篇课文选自_____国著名的________家________写的《   》

9、写出下面句子的修辞手法。

A:

在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

B:

蟋蟀有特别好的工具吗?

没有。

()

C:

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

D: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

《白鹅》

(一)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和()中。

“高傲”是指极其骄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

这句话是文章的_____,起到_______的作用,集中概括了鹅高傲的具体表现。

同时,它也是_________句,起_________的作用。

(二)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

大体上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有()之相;鹅的步调(),()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它常()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有时()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1、用“——”画出本段的中心句。

2、用“~~~”画出一个比喻句,这个句子是把_____比作_____。

3、这段话从()和()两个方面写了鹅()的特点。

《猫》猫的性格()有些古怪。

说它老实吧,它()有时很乖。

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

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谁怎么呼唤,它()不肯回来。

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尽职。

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把老鼠等出来()!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

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者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它还会丰富多腔的叫唤,长短不一,粗细各异,变化多端。

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

这可都凭它的高兴。

她若是不高兴啊,()谁说多少好话,它()一声不出。

它什么都怕,总是藏起来。

()他又那么凶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1、用~~~画出中心句。

在括号内按原文填空。

猫的古怪性格体现在既____又_____,既_____又_____,既_____又_____;高兴时_________,不高兴时_______;既_____又______。

2、画横线的句子中所填的词写出了猫等老鼠的____与____,突出地表现了猫的_______。

3、用双横线画出具体描写猫高兴时的表现的句子。

4、描写猫的叫声的词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梅花”指的是________,表达了作者对猫的______之情。

6、《猫》的作者是著名作家(),原名(),字()。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之情。

本单元我们还学了他写的《》

《长城》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是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的山岭。

多少劳动人民的()和(),才()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的()。

1、照原文填空。

2、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

这篇课文不但表现了长城的_______与_______,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____、_____和____,抒发了作者的_________和对___的____之情。

3、划线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这些动词说明作者已经来到了长城上。

“很自然的想起”是说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所震撼,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5、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多少”表示(),包含了作者无数的感慨;“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的(),与文章开头()相呼应;()字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的不容易;整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之情。

《古诗两首》1、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______诗,都描写了_______时的________之情。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作者是()朝的()。

在诗中()(谁)送()(谁)去()(地方)。

诗的前两句(),后两句()。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________的感情,也写出了________的_________。

3、《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朝的诗人()。

这首诗描绘的是()在()送()去()的情景。

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从()、()两个词语可以看出诗人送别朋友的时间是()季节。

《搭石》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

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在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才肯离去。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

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头,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

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

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

每当上工下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用横线画出这两段话的中心句。

给这两段加上小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波浪线画出说明“紧走搭石慢过桥”的原因的句子。

3、按要求写出词语:

近义词:

构成()唯独()谴责()轻快()平衡()

反义词:

懒惰()谴责()平稳()满意()

4、圈出老人摆放搭石的动作的词,体现了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优秀品质。

5、在第二自然段中添加标点。

6、照例子写词语(四个):

清波漾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叶老先生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缩短不少。

我们的交谈很(),()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

他()之中蕴含的(),()之中包含的(),把我小小的心()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如同一片()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

我非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与()都堪称(chēngchèn)楷模的大作家。

他跟我的谈话,让我好象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mómú)懂得了:

()就是这样做的,()的()就是这么写的。

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

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

1、按原文填空,并给文中的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2、在第二自然段中找出一对近义词。

()——()

3、用横线划出一个比喻句。

这句话把_________比作_________。

4、叶圣陶先生是一位______________的人。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用“~~~”划下来。

5、我感到庆幸的原因是()

A:

“我”的作文《一幅画像》获奖了。

B:

“我”能到大作家的家里做客,很荣幸。

C:

我第一次见到的作家竟是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

6、用双横线画出我认为意义非凡的原因的句子。

7、“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这句话的含义是()

A、爬山虎的颜色很绿,让人难以忘怀。

B、叶圣陶先生接见我,教诲我的情景,令我终生难忘,激励着我努力学习、刻苦写作。

8、课文是作家()为了纪念()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了()年()先生给“我”(),并()这两件事,使“我”()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_________、对人_________,堪称____的____和_____。

《飞向蓝天的恐龙》

(一)说到恐龙,人们往往想到凶猛的霸王龙或者笨重、迟钝的马门溪龙;谈起鸟类,我们头脑中自然会浮现轻灵的鸽子或者五彩斑澜的孔雀。

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但近年来发现的大量化石显示:

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1短文中“自然”的意思是()

A自然界B自然发展,不经人力干预C表示理所当然

2文中的“二者”指_______________,“毫不相干”是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段话主要想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文段中的一对反义词()__()

4反复朗读,体会句子的异同。

A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经过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B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AB两句中,_____句更好,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

让我们穿越时空隧(suì)道,访问中生代的地球,看看这一演化过程吧!

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两条后腿粗壮有力,能够支撑(  )整个身体。

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  )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  ),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

骨骼中空,身体轻盈;脑颅(  )膨(  )大,行动敏捷(  );前肢越来越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