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严法师静思语.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716208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5.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证严法师静思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证严法师静思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证严法师静思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证严法师静思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证严法师静思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证严法师静思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证严法师静思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证严法师静思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证严法师静思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证严法师静思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证严法师静思语.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证严法师静思语.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证严法师静思语.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证严法师静思语.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证严法师静思语.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证严法师静思语.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证严法师静思语.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证严法师静思语.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证严法师静思语.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证严法师静思语.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证严法师静思语.docx

《证严法师静思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证严法师静思语.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证严法师静思语.docx

证严法师静思语

太阳光大、父母恩大、君子量大,小人气大。

口说好话、心想好意、身行好事。

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成功是优点的发挥,失败是缺点的累积。

不要小看自己,因为人有无限的可能。

手心向下是助人,手心向上是求人;助人快乐,求人痛苦。

多做多得。

少做多失。

甘愿做、欢喜受。

心中常存善解、包容、感思、知足、惜福。

做该做的事是智慧,做不该做的事是愚痴。

脾气嘴巴不好,心地再好也不能算是好人。

知识要用心体会,才能变成自己的智慧。

爱不是要求对方,而是要由自身的付出。

我们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可能是自己。

要比谁更受谁.不要比谁更怕谁。

每天无所事事,是人生的消费者,积极、有用才是人生的创造者。

要用心,不要操心、烦心。

为自己找藉口的人永远不会进步。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地上种了菜,就不易长草;心中有善,就不易生恶。

尽多少本份,就得多少本事。

屋宽不如心宽。

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

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得多,而是因为他计较得少。

吃苦了苦、苦尽廿来,享福了福、福尽悲来。

静坐常恩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并非有钱鱿是快乐,问心无愧心最安。

要批评别人时,先想想自己是否完美无缺。

小事不做、大事难成。

人生最大的成就是从失败中站起来。

口说一句好话,如口出莲花;口说一句坏话如口吐毒蛇。

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

一、孝顺二、行善。

道德是提升自我的明灯,不该是呵斥别人的鞭子。

欣赏别人就是庄严自己。

时时好心就是时时好日。

得理要饶人,理直要气和。

受人点水之恩,须当涌泉以报。

对父母要知恩,感恩、报恩。

一句温暖的话,就像往别人身上洒香水,自己会沾到两三滴。

我们要做好社会的环保,也要做好内心的环保。

滴水成河。

粒米成萝,勿轻己灵,勿以善小而不为。

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

一个人不怕错,就怕不改过,改过并不难。

人的心地是一畦田,土地没有播下好种子,也长不出好的果实。

-

有智慧才能分辨善恶邪正;有谦虚才能建立美满人生。

君子为目标,小人为目的。

人生不一定球球是好球,但是有历练的强打者,随时都可以挥棒。

人事的艰难与琢磨,就是一种考验。

做好事不能少我一人,做坏事不能多我一人。

真正的爱心,是照顾好自己的这颗心。

待人退一步,爱人宽一寸,就会活得很快乐。

能付出爱心就是福,能消除烦恼就是慧。

是非当教育,赞美作警惕。

闲人无乐趣,忙人无是非。

人的眼睛长在前面,只看到别人的缺点,丝毫看不到自己的缺点。

信心、毅力、勇气三者具备,则天下没有做不成的事。

改变自己是自救,影响别人是救人。

发脾气是短暂的发疯。

忘功不忘过,忘怨不忘恩。

有心就有福,有愿就有力,自造福田,自得福缘。

自己害自己,莫过於乱发脾气。

能善用时间的人,必能掌握自己努力的方向。

犯错出忏悔心,才能清净无烦恼。

有多少力量就做多少事,不要心存等待,等待才会落空。

天上最美是星星,人生最美是温情。

君子如水,随方就圆,无处不自在。

稻穗结得越饱满,越会往下垂,一个人越有成就,就要越有谦冲的胸襟。

站在半路,比走到目标更辛苦。

修行要系缘修心,藉事练心,随处养心。

不要随心所欲,要随心教育自己。

有时当思无时苦,好天要积雨来粮。

虚空有尽.我愿无穷,发愿容易行愿难。

好事要提得起,是非要放得下,成就别人即是成就自己。

能干不干,不如苦干实干。

人要自爱,才能爱普天下的人。

为人处世要小心细心,但不要「小心眼」。

不怕事多,只怕多事。

人生没有所有权,只有生命的使用权。

谎言像一朵盛开的鲜花,外表美丽,生命短暂。

一个缺口的杯子,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它,它仍然是圆的。

愿要大、志要坚、气要柔、心要细。

有愿放在心里,没有身体力行,正如耕田不播种,皆是空过因缘。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布施如播种,以欢喜心滋润种子,才会发芽。

君子立恒志,小人恒立志。

人要知福、惜福、再造福。

难行能行,难舍能舍,难为能为,才能升华自我的人格。

唯其尊重自己的人,才更勇於缩小自己。

【做人的开始】每一天都是故人的开始,每一个时刻都是自己的警惕。

【时间成就一切】时间可以造就人格,可以成就事业,也可以储积功德。

【时日莫空过】一个人在世间做了多少事,就等於寿命有多长。

因此必须与时间竞争,切莫使时日空过。

【为善竞争】人生要为善竞争,分秒必争。

【蒙蔽的自由】人常在什麼都可以自由自在的时候,却被这种随心所欲的自由蒙蔽,虚掷时光而毫无觉知。

【时间如钻石】时间对一个有智慧的人而言,就如钻石般珍贵;但对愚人来说,却像是一把泥土,一点价值也没有。

【生命在呼吸间】佛陀说:

「生命在呼吸间。

」人无法管住自己的生命,更无法挡住死期,让自己永住人间。

既然生命去来这麼无常,我们更应该好好地爱惜它、利用它、充实它,让这无常、宝贵的生命,散发它真善美的光辉,映照出生命真正的价值。

【是否发挥了良能?

】人间寿命因为短暂,才更显得珍贵。

难得来一趟人间,应问是否为人间发挥了自己的良能,而不要一味求长寿。

【行善要及时】行善要及时,功德要持续。

如烧开水一般,未烧开之前千万不要停熄火候,否则重来就太费事了。

【时间无法遮挡】怕时间消逝,花了许多心血,想尽各式方法要遮挡时间,结果是:

浪费了更多时间,且一无所成!

【停滞不前,终无所得】人都迷於寻找奇迹,因而停滞不前;纵使时间再多、路再长,也了无用处,终无所得。

【一鼓作气】我们到哪里都应该有一个目标、起点,要朝目标往前走到底;不要停在半路,停在半路比走到目标还辛苦。

就好像爬山的人,要不就留在山下,要不就一鼓作气到山顶上。

否则停在半山腰中,石头若滚下来,岂不是很危险?

【稳住最终目标】人的一生中,难免会有灰蒙蒙、气冷冷的时侯,只要能将最终目标稳定住,就能像冬天的太阳一样,感觉很温暖。

【活出生命力】人的生命,要永远保持像春天一样,不断涌出生命力,不断发挥它的功能,才是活著的人生!

【职业与志业】所谓职业,是为生活而工作,是被动的办事;办公时间按一般上下班打卡,能不迟到早退,公务就算完成。

而志业则是没有上班时间,更没有下班时刻,虽然不需打卡,却是分秒善尽义务,一切都出於自愿。

【做好事是义务】做好事总是要腾出时间,这是人生的目的,也是应尽的义务。

【生存的真谛】天下、国家、社会、家庭之所以不得太平、安宁、和睦,皆因人人只知争取生存,而不探究生存的真谛。

【代代传承慧命】生命只有数十年,慧命却永远不灭。

每个人都有代代传承的子孙,要留下美的回忆与爱教育给怹们,这就是史迹的慧命常存。

【皈依的目的】昄依的人要有个皈依的目的,就像在茫茫大海中,到底船只将驶向哪一个方向?

一定要有个目标。

而为人皈依者一定要负起责任,比如眼见船只已经快迷失了,赶快亮起灯塔的灯他们知道方向,这就是责任。

【慧命永存】生命无常,慧命永存;爱心无涯,精神常在。

【有愿才有希望】愿是成功的起点,愿也是希望。

人生最需要的就是愿,一切事业要成功必须有愿。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依愿力而行,最后才能圆满成佛。

「人」如无愿,就无希望;没有希望,就无法成就事业。

【愿力并行】佛教提倡「愿」、「力」并行,若仅是空口谈愿,却不以实际行动表现,永远都无法满「愿」。

【发大愿】发愿--必须发利益众生的大愿,并且随时随地身体力行。

【真正的普度】真正的普度是发大心、立大愿,普爱一切众生。

【愿大、志坚、气柔、心细】愿要大,志要坚,气要柔,心要细。

【深入了解佛法】有些人不了解佛法,以为有苦恼或不幸的人才需要宗教;以为佛教是消极、逃避现实的,这是错误的观念。

其实是有知识、有志节,要追求宇宙真谛、深讨生命奥秘之士,需要了解宗教--尤其是佛教。

【真正的洒脱】人生难得洒脱,要洒脱必须拥有宗教精神及人生目标,才能得到真正有意义的洒脱!

【运动家精神】佛教徒应具足运动家的精神,只要肯精进,一定可以到达终点--佛的境界。

【宗教的力量】宗教的力量,不仅能鼓舞人们的身心,并能带来心灵的净化。

【心胸光明磊落】世间事都是相对的,只要我们以真诚的爱心待人,以光明落的心胸任事接物,则人生到处都充满真善美。

【礼敬诸佛】正信的佛教徒称「礼敬诸佛」,不只是「拜佛」,而是要学佛陀的大慈悲和大智慧。

【佛教的绝对论】欲以出世精神做入世志业,必须抱持:

「绝对要任劳」、「绝对要忍怨」、「绝对要有爱」、「绝对心存快乐」……,这是佛教精神的「绝对论」,也是与世间法「相对论」所不同之地方,更是利生事业臻至完美境界之关键。

【救世的良药】佛法是救世的良药--因为世间的众生,常处於病与贫的状态中。

无论天然灾害或人为祸乱,都是因为不调和而引起的病态;既然产生病态,即需治世的良药,佛法就是最好的良药。

【拾己为人】佛教的真正精神在於不为自己,一切只为众生求安乐,宁可拾己,以自己的牺牲使他人得到安乐。

【人人都有菩萨心】人人本具一颗菩萨心,也具有和菩萨同等的精神与力量,此力量即慈悲与智慧的力量,它恒藏在人人内心的本性。

【菩萨行者】菩萨行者心怀慈悲,常起利益众生的念头,无论到任何地方,心都无畏惧。

因此,若能做到以爱待人、以慈对人,则不惹人怨,亦能结好缘。

【学习大无畏】行菩萨道,要经常接受考验。

遇到困难与危险时,要学佛陀大无畏、大勇猛的精进精神,心无怖畏、志不退缩,不断向前迈进。

【欢喜别人成就】我们应为别人的成就生欢喜心,视他人的成功犹如自己的成就,这就是菩萨心。

常常抱持利益众生之心,就可永远不离喜乐。

【惟慧是业】菩萨之情广大无边际,能包容宇宙,能无限量地爱一切众生,丝毫不求众生的回报。

菩萨常念知足、安贫乐道,所追求的只是智慧,所以说「惟慧是业」--依智慧而行动,这是凡夫与菩萨不同的地方。

【发挥良知良能】人人都有佛性,只要能发挥良知良能,没有一个人不能去救人、去造福人群;这分救人之心,就是菩萨心。

【如何成就道业?

】欲成就菩萨道业,必须拥有不畏心劳、不惧身苦的精神毅力,勇往直前,方能达成。

【清水之爱】菩萨的爱像一杯清水,可以从上透视到底,没有一点色彩,此即「清水之爱」。

【真菩萨】菩萨不是土塑木刻的形象,真正的菩萨能做事、能说话、能吃饭,能寻声救苦随处现身。

【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在於功能而不是形象,形象没有价值。

【欢喜付出】要做菩萨,就要发恒常心。

菩萨决不把「付出」当成苦事,而是抱持游戏人间的欢喜心去付出。

【扮演自己的角色】人间如舞台,人人都在舞台上扮演各自的角色。

【真正的灵感】寺院中木刻、石雕的佛菩萨像,只是供我们摄心,真正灵感的佛菩萨在每个人的心中。

【爱惜人身】一切功德由时间所累积,一切功德由我们身体行动所成就;所以,我们要好好爱惜人身。

【及时行善】要好好利用我们的身体,趁能自由说话、走动的时候,赶快多做利益人群、宣扬佛法和导人向善的事。

【遵从良医】人都有生老病死,有身体就有病痛。

佛陀曾说:

「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

」既知有病,就应遵从良医的诊断治疗,免除身体苦患。

【一生的行为】人一生的行为,不管是善是恶,皆由时间所累积。

【身是载导器】人对躯体有两种看法:

一、太爱自己,珍宠得过分,舍不得善加利用;二、太轻视自己,轻视得近乎折磨,以为身既是「不净物」又何必重视,因而忽略了身是「载道器」。

其实,只要好好发挥身体的功能,不但处世大业能够成就,佛道也将不远。

【赤裸裸地来去】人出生时,是一身赤裸裸地来;在世间忙碌了几十年,到最后也是一物不带而赤裸裸地走!

【人生的创造者】每天无所事事,是人生的消费者;积极付出,才是人生创造者。

什麼都没做,就是空过的人生;若能不断付出利益人群,就是大好的人生。

【活生生的人生】身为佛弟子,就应学习佛陀的精神,为需要帮助的人服务,并与众生同苦乐。

能做到人我一体,就是「成功的人生」,亦可称为有意义、有感情,真正「活生生」的人生。

【多疑之苦】一般凡夫太爱自己,就会处处与别人计较、事事多起疑心,常怀疑别人所说的话是不是讽刺自己?

别人所做的事会不会对自己不利?

像这种人,就是把「人事」当「是非」,会生活得很痛苦。

【人痛如已痛】要突破小范围的爱,将爱心普及一切众生,视众生的苦痛如自己的苦痛,这才是佛教所倡导的爱。

【化小爱为大爱】爱本来就无穷无尽,扩大可以利益天下,增长慧命;缩小则成自私自利,增长恶业。

【点亮心光】一个人要先点亮自己的心光,才能引发别人的心光。

人要真诚苦干才能领导别人,而非光靠能干。

待人要以宽大的心胸去接纳、包容--发广大心,普爱一切众生,使周遭都笼罩在大爱氛围中。

【清净的法爱】佛法要人间化,必须先净化人间;要净化人间,必须先身体力行净化自己。

如何净化呢?

就是培养清净的法爱。

所谓的「法爱」,就是对普天下众生,都能心生敬爱、觉情,而且爱得无所求、爱得很普遍。

【普爱天下】以佛陀普爱天下众生之心为己心。

佛陀能为一切众生牺牲,我们也能为济助众生的志业不惜辛劳付出。

【缺爱症】现今社会有一种通病--「缺爱症」。

大家若能先由自我做起,充足自己的爱心,然后互相付出,将这分爱充足於社会,社会能祥和。

【太太的责任】爱心、慈心、悲心是女性的优点,如何引导先生做好事、走好路,是做太太的责任。

【不要执著小爱】有些人的爱只执著於自己的眷属,倘若眷属不能符合自己的要求,就容易产生怨恨。

【痛苦的根源】凡夫的爱欲及渴望永无止境。

不断地追求物质享受与声色逸乐,有如汹涣的波涛,一波未平!

这就是人生痛苦的根源。

【爱河千尺浪】爱河千尺浪,苦海万重波!

求不得是苦;求得之后仍不满足,禁不起爱欲的鼓动及外界的诱惑,继续永无尽期地渴求,以致人生痛苦耐!

【建立家庭伦理】台湾的离婚率不断逐年攀升,衍生不少社会问题。

希望人人都能先由自身建立正常的家庭伦理,再去影响其他的家庭。

【爱其所爱】在感情发生问题时,要以大爱之心爱其所爱;也要退一步,用宽广的心接受眼前呈现的一切,这才是有智慧的爱。

【爱人与被爱】爱人与被爱都是幸福的。

但是这分爱必须「清净无杂染」--付出者无所求,接受者不贪婪;施与受者都无烦恼,彼此皆自在。

【无色彩的爱】无色彩的爱--「时」不计长短,「地」不分远近,「人」不分宗教与种族,只要有苦难,我们看得到、听得到、做得到,都应尽量去付出,决无希求回报的心念。

爱得普遍,爱得透彻,爱得乾净俐落,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纯净真爱。

【说一丈不如行一寸】人有二耳、二眼、一口、双手、双脚,此中道理:

是要人多听、多看、少说话、多做事。

修行贵在身体力行,说一丈不如行一寸。

【多增一分真我】一切的修行法门,如坐禅、念佛等,都是为了收摄心念。

「修行」,主要是多改掉一分假我,多增加一分真我。

【从自我做起】想拥有一个清净的社会并不难,但需先从无数个「我」与「你」开始做起。

想要求整体的美,也必须从个体开始;有无数个美的个体,才会有大整体的真善美。

同样的,向往生活在菩萨的世界,自己就必须先学习做菩萨。

【修德】修德--是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累积而成,并抱持恒久心,於平常的言行举止中不离佛法教育;如此,才是真正的学佛修德。

【知羞耻】一个人只要有惭愧羞耻心,自然不做丧理败德的事情。

所以,修行学佛一定要惭愧心,知羞耻。

【诚於内,形於外】一个人的修养如何衡量?

应是在诚於内,而形之於外。

待人接物、言谈举止……,一切行动都充分表现内在的修养。

【救世先救心】要救世必须先救心,心诚则身端行正;要家庭和睦,必须先从个人的修养开始做起,然后再以一个和睦家庭去教化、影响其他的家庭,则家家和睦,社会安详和乐。

【深思熟虑每包话】时时刻刻注意自己所说话,每一句话都要深思熟虑,是否合情、合理、合法?

是否利益众生,开导人心,使人开解烦恼?

【问心无愧】修行要抱持一个原则与信念--为佛教、为众生,行为要光明正大,再大的委屈与打击也要忍受,凡事做到问心无愧的地步。

【人群磨练】人的习性不同,各如其面。

修行必须走入人群,和不同习性的人互相磨练、适应,并圆融共处、和睦相待。

【最坚强的人】行忍辱的人,是一个最坚强的人,任何人与事都击不倒他;能忍,才能成就天下大事。

【不毁谤同道】修行除了自度之外,还要度人;时时刻刻培养善根(智慧)、慈悲(福德),绝对不侵犯、毁谤他人,尤其不侵犯、毁谤同道者。

【不伤害别人】人往往为了爱自己而损害别人,所以佛陀教导我们:

修养的第一个条件,就是不去伤害别人。

【彼此感恩、行善】社会是群体的,只有一个人好或只有一个人向善还不够;希望拥有一个好家庭、好社会,就必须人人行善、彼此感恩。

【个人是社会的起源】社会形态源自於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源自於个人的修养。

若能先培养好个人修养,进而料理好家庭,社会秩序自然能渐上轨道。

【何谓修行?

】所谓修行,即「修」心养性,端正「行」为,常存惭愧心勤勉精进。

如修学而不精进,不知反省自己,就是没有惭愧心;心无渐愧者,行为必然不端,遑论修心养性?

【福至心灵】有量就有福,有福心就灵,是谓「福至心灵」。

【不要小心眼】为人处事要小心、细心,但不要「小心眼」。

【步入解脱门】平常要多调伏自己的心念,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若能降伏「忧烦」的魔军,看淡世间的利欲,得时不贪著,失时无挂碍,这才是步入解脱门。

【时时尊重他人】若想在世间成就事业,一定要先成就自己的品德;要成就品德,必须先从「随时随地尊重他人」的基础做起。

【练心】人生在世,常会接触复杂的人事;所谓「修行」,就是要藉复杂的「人与事」来练心。

【不散播是非】无意间的散播是非,虽然没有伤害别人的身体,但是却毁坏别人的名誉与形象,这种罪过比伤害别人的身体还严重。

【启发自我觉性】修行,得靠自己精进地启发自我灵明的觉性,不能期待不劳而获的成果。

【以众人为重】学佛要注重道与理,关心人及事。

能以众人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在日常人事中自我磨练,以毅力、勇气突破障碍,才是真正学佛的精神。

【苦修】苦修,是清心少欲、磨练吃苦的心志。

【放弃忧愁惶恐】人一旦生活在忧愁惶恐中,就很容易丧失自信心而陷入怯懦与逃避的深渊。

【不谈神通怪力】除了对人与事必须信实外,讲经说法也要合情合理,不可谈神通怪力、耸重人心的言论;如此,才能提高正信的智识水准,引导众走善道。

【修学三要】修学者三要:

一、要有赤子之心--直心是道场。

二、要有骆驼的耐力--工作时,要有骆驼般的耐劳和耐力。

三、要有狮子的勇猛--努力精进如狮子的威猛。

【同参】同参,是同修间彼此相互切磋、去除习气,唯存清净佛心的意思。

【同道】同道,是指同修间若有错误的行为,可彼此更正、相互惕厉之意。

【圣人无梦】古人说:

「圣人无梦」,是形容圣人并不把梦当一回事,精神不执著於梦境,不理会梦中事,每天睡醒之后就面对现实的生活。

【修行修心】修行人的心境,要如「鸟过白云,鱼跃水面」般--空中无迹,水面无痕;不为消逝事物而烦恼,心境安然而自在。

【戒、定、慧三学】戒是不起心动念,守住本分,戒掉一切名闻利养的贪念;「定」是遇到任何困境,都能守持志节、临危不乱;「慧」是能运心转境,於平静中突破重重困难。

【四重德行】修行者为完成「德行」,日常生活不可离「四重」,即「言重、行重、貌重、厚重」。

「言重」即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能鼓励人心向上,并解开众生的心结;所以「言重」则「有法」。

「行重」即行仪庄重,举止有节;是故「行重」则「有德」。

「貌重」即待人接物能刚柔并济,令人欢喜亲近又不致轻浮,亦即孔子所说:

「温而厉,威而不孟」,涵有「温、良、恭、俭、让」之威德;故言「貌重」则「温威并重」。

「厚重」即心宽意厚,善解人意,常怀欢喜心,乐於利益人群;所以「厚重」则「人人皆欢喜」。

【善用钱财】钱会害人,但是钱也会救人。

我们要好好利用钱去救人,不要被钱所利用。

有钱有势的人,若不知节制欲望则烦恼无量;若不将名利看淡,精神生活必然空虚无所依止且苦患无量。

【财欲是祸水】世间人为了财物,造作无量罪业,所以有句话说:

「财欲是祸水。

」学佛应认清:

世间财物只是给予人们资生而非典藏,要能提起慈悲心、欢喜心、勇猛心而行善嘉舍布施。

【理财四分法】佛陀曾教我们理财四分法:

一、四分之一奉养父母,二、四分之一教育子女,三、四分之一用於家庭,四、四分之一投入社会公益事业。

【坦诚相待】多数人为了追求名利,往往对人都不坦诚,谄曲逢迎、处处巴结;人若不能坦诚相待,是件多麼痛苦的事啊!

想去除这些痛苦,就必须把得失心转为诚实心,坦然地取诸社会并用诸社会--从社会取得有意义的钱财,为社会做有意义的事;如此,光明磊落而坦坦荡荡,不是更快乐而自在吗?

【布施就是修福】布施就是修福。

钱财,若舍不得用而存在金库做守财奴,就与穷人没有两样;但是如果用得不当也会有害身心,甚至祸国殃民。

若能用在有意义的地方,则是修福积德的大好机会。

【身外之物如火】身外之物如「火」天寒地冻时,近火虽可取暖,但太靠近却很危险;若看不开、放不下,犹如手拿烧红热铁,必然被烫伤。

世间名利又好比白雪,看起来很美,喝起来也很清凉,但握久了手也会冻伤。

众生颠倒,明知财物、名利伤人身心,却仍甘於被伤害。

【培养慈悲】学佛,最重要的是培养慈悲心。

若失去了慈悲心,就是失去佛教的精神。

【反省过失】常能反省自己而无过失,即得解脱自在。

【拜佛要学佛】信佛而不学佛,就是迷信;拜佛而不学佛,就是愚行。

【做好人间事】学佛的人,应正视「生」与「死」。

把握做人的机会做好人间事,则家庭和乐,社会安宁。

人和地吉,就能免除天灾人祸,达到消灾延寿、福禄绵长的境界。

【端正见解】端正自我的见解,需用正确的理智、思想透视人生无常的道理。

不管是贫、是富,也不管人间物质的贵贱增减都没有得失心,皆能安然自在,这就是「学佛的正见」。

【用佛心看人】学佛的修养,是要每个人保持平等心,看见任何人都能起欢喜心。

用佛心看人,人人都是佛。

【天天洁净心地】过年前,人人会将屋子内外整理、粉刷得焕然一新。

做人也要时时刻刻把坏的淘汱掉,让心地天天清新洁净。

而学佛的人,更要心如过年一样,日日除旧布新。

【受法】听法后,能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谓之「受法」。

【爱心是福种】佛教谈因果福报,但并非有钱才能造福;若能时体念佛心、观照自己,并以一分亲切爱心去关怀别人,这分爱心便是造福的种子。

【启发自我】人若能启发自我的本性与天职,自然做任何事都会觉得轻松而无怨言。

【人心与佛性】心与性是一样的,於佛称为「性」,於人叫做「心」。

譬如一杯白开水叫「水」,加上茶叶就叫「茶」,加上咖啡则叫「咖啡」。

其实同样是一杯水,但咖啡与茶都是水「以外的东西」。

【化解烦恼】学佛,就是要善加化解烦恼,以及善解别人的不悦与刻意伤害。

【何谓功德无量?

】佛教徒常说「功德无量」,是指对该做的事从不计较,无限量地做、及时地做,而且不求回报,此即真正无量的大福报,亦即所谓的「力德无量」。

【时间累积功德】学佛一定要从最基本、自己做得到的功夫做起,不要错过时机。

功德是由时间累积而成,「路」愈早走愈早到达,「德」愈早修愈早完成。

【注重实行】学佛所注重的不只是理论、学问,还要能身体力行。

【不能逃避责任】逃避责任,寻求一生的清闲,就无法延续自己的慧命。

【选择要正确】心一定要专,选择必定要正确;若朝三暮四,时时从头开始,将永远停留在原地而跨不出一步。

【道心不可断】学佛者,道心不可断。

道心断,明灯暗;明灯暗,智慧失,就会招来障碍道业的因。

修行人当看好心念,莫让外境灭了心中的明灯。

【为需要的人付出】人生若能被人需要,能拥有一分功能为人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