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教学实习指导资料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3968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244.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壤教学实习指导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土壤教学实习指导资料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土壤教学实习指导资料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土壤教学实习指导资料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土壤教学实习指导资料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土壤教学实习指导资料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土壤教学实习指导资料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土壤教学实习指导资料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土壤教学实习指导资料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土壤教学实习指导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土壤教学实习指导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土壤教学实习指导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土壤教学实习指导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土壤教学实习指导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土壤教学实习指导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土壤教学实习指导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土壤教学实习指导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土壤教学实习指导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土壤教学实习指导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土壤教学实习指导资料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壤教学实习指导资料Word下载.docx

《土壤教学实习指导资料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教学实习指导资料Word下载.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土壤教学实习指导资料Word下载.docx

土壤路线调查分布规律及其与4天

标准地土壤林木生长关系

第三阶段

室内资料整理每人写小结一篇

写小结1天

实习期间遇雨,日程作适当修改、压缩,必要时插以讲课、讨论报告等项目。

三、组织和工具配备:

实习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对全组进行组织和分工,每班由一位教师指导,教师对该班实行全面负责,每组配备工具及用品如下:

品名数量品名数量

铁锹1pH指示剂1

十字镐1布袋(附标签)若干

手锄1地形图1

罗盘仪1剖面记载表若干

背包1小刀1

纸盒若干皮尺1

布尺1测高仪1

四、实习中几个注意问题

(一)在土壤实习过程中全体同学,特别是组长、班长要充分发挥组织作用,不仅要有很好的组织性、纪律性,而且还要有很好的分工合作,实习中每一个环节都要轮流操作到。

(二)实习期间做实习笔记。

内容包括资料摘要,野外土壤剖面观察记载,调查区林木生长情况,土壤性状以及心得体会等等,格式不限。

(三)遵守国家法令,爱护林木,注意防火,注意安全,爱护仪器用具。

对发下用品必须专人保管,不得遗失或损坏。

必读资料:

1.教学实习指导书

2.南林大下蜀林场地质图、地形图或紫金山地质图、地形图。

土壤教学实习参考资料

一、林业土壤调查方法

土壤调查的目的是摸清土壤底细,它是合理利用和改良土壤的基础工作,在林木生产上,森林资源综合考察,森林经营规划,林场和苗圃设计,造林和更新等工作中,都需要进行土壤调查。

(一)宜林地土壤调查

工作任务的确定根据土壤调查的任务和要求,确定调查的方法和土壤图的比例尺。

大区域的土壤图,比例为1:

50万-1:

20万

小区域的土壤图,比例尺为1:

10万-1:

5万

林场及林垦调查土壤详图,比例尺为1:

1万

试验场土壤详图,比例尺为1:

5000

准备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调查队(或组)的组织

每队(或组)包括若干小组,每4-6人为一组,野外工作时,各小组独立工作。

2.工具用品的准备

3.底图的准备

根据调查地区范围及预定土壤图比例尺。

选定相应的比例尺的地形图,作为绘制土壤图的底图,底图应仔细阅读,以熟悉调查区的地形情况。

1.参考资料的搜集和阅读,包括:

①过去的土壤调查资料

②地质资料,特别是地质图

③植被和林业资料

④气象、水文资料

野外工作各小组应首先在一起工作,进行路线调查(踏查)。

以便摸清地形。

地质情况和土壤分布规律及林业生产关系,统一调查项目的标准,然后各小组分开进行土壤填图工作。

1.路线调查(踏查)

在工作地区选择一、两条最有代表性的路线进行踏查,踏查的目的是初步查明当地土壤的类型、形态、性质、分布规律及各类型土壤与林业生产的关系:

踏查路线的选择要求:

①通过工作地区的地质条件、地形条件,植被条件不同的全部或大部地段,在山区可选择一条与等高线垂直通过不同地形、植被类型的路线,同时要通过山谷、山顶和不同坡向坡度。

②踏查路线要通过土壤条件不同的全部或大部分地段。

③交通方便。

④路线最短。

在选择调查路线时,可将地形图和地质图结合起来考虑:

例如,在地形图和地质结合来考虑:

例如,在地形图上看到山坡两边等高线不一样,一边较密,一边较稀,密的一边沟较多,稀的一边等高线较平滑、山脊线上有陡崖,这就表示一个单斜山的地形,等高线稀的一边岩层较硬,而且为层面坡,密的一边岩层较软,而且是断面坡,两边的土壤类型和林森林生长状况就必然不同:

踏查的技术要求:

①挖掘及观察记载主要剖面,主要剖面的深度,在平地上为1~2米,在山坡上以超过树木主要根系分布层并能确定母质情况为度,在平地上可根据微地形、土色、植被等变化来设置主要剖面,在山区应根据地质条件的变化、坡度的变化、不同的地形部位等设置主要剖面。

②观察地形、地质、植被和土壤类型的关系

③挖掘检查剖面和定界剖面,确定土壤界限,检查部面是为检查土壤性状的代表性而设置的,它的深度只要能确定全剖面最主要的特征就可以了,通常为60到80厘米,定界剖面挖在两种土壤类型检查部面之间的地段,一般是在地形、地质情况发生突然变化的界线附近,只要能确定土壤类型之间的分界线就行,通常为30到40厘米。

④采集土壤的纸盒标本和分析标本。

纸盒标本可用于初步比较和确定土壤类型的异同。

⑤采集必要的岩石和植物标本

⑥各类土壤野外定名和评定

⑦根据踏查结果作出各类土壤检索表和土壤分布规律,也要考虑在当地影响林木生长最显著的土壤性状。

2.调查填图

在跳查的基础上,如有必要,可用地形图作底图来填制宜林土壤图,如调面积大,土壤变化较复杂,可将调查面积分成几片,由几个小组分别进行填图,填图时每片设一两条路线,每条路线挖掘相应的主要剖面,在平地上,是每隔3-6平方公里设置一个主要剖面,如遇变化较复杂,可考虑适当多设主要剖面。

设置主要剖面时,还要考虑图的比例尺大小,小比例尺(五十万到十万分之一)不考虑小地形变化,只要在主要地形部位设置主要剖面即可,但大比例尺(五万以下)则要注意小地形变化。

在不同的小地形上都要设置主要剖面,例如,地坡地就要分上、中、下坡,均应设置主要剖面。

在这个基础上,每片面积选定几条填图路线,沿线挖掘检查剖面和定界面,确定各类型土壤的界限,然后使它连接起来,在1:

10000土壤图上,大于1cm㎡土壤类型均绘出,拼图时土壤界线的误差不应大于1cm。

填图时,在山区应走几条垂直于等高线的路线,在平地应走辐射状,之字形的路线,或按方格进行填图,每天所绘土壤界线必须连续或闭合。

各类型土壤之间的分界线有一定规律。

例如,当地形等高线分布较均匀时,土壤界线大都平行等高线,若地形等高线分布不均匀,则土壤界线大都以一个锐角斜穿等高线。

在山谷土壤界线比等高线更凹进一些,在山嘴、土壤界线比等高线更凸出些,土壤界线垂直于等高线的情况比较少见,只有在地质条件突然变化的地方,例如岩出露,断层线附近或多次剥蚀堆积的地形,才会有这种情况。

室内工作野外观察土壤剖面和填图之后,要进行比土和拼图工作,最后确定土壤类型和绘成土壤草图,选择土壤标本进行理化分析,在这个基础上编制土壤图及说明书(或土壤调查报告),土壤图说明书(或土壤调查报告)应包括以下的内容:

①前言:

地埋位置与行政位置、工作要求、工作时间、所用地形图及比例尺、工作成员及组织情况等。

②自然条件:

地形、水文、植被、气候和土壤母质的简要叙述。

③土壤论述:

土壤分布规律,各土壤类型的主要性态及生产性能,利用改良现状及意见,附土壤典型剖面记载表,土壤检索表及面积统计表。

④其它

⑤总结式摘要

(二)标准地土壤调查

标准地土壤调查的意义通过宜林地土壤调查,可以摸清土壤资源。

但是,如果不了解在当地要件下条树种对土壤的要求以及土壤性状对林木生产的影响,那末宜林地土壤调查的资料在制订造林和经营计划时还是用不上的,所以,在进行宜林地土壤调查之前或同时,还要进行标准地土壤调查,以查明树种的土宜和土壤的生产力,在这方面必须做大量深入的调查工作,不能仅以局部小地形小片林分的情况或居民点周围单株树木的生长情况来说明问题。

标准地土壤调查方法以土宜调查和土壤生产力评定为目的而进行的标准地土壤调查,须考虑地形、地质、土壤和林木生长的不同情况,以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标准地,每一块标准地的面积不少于0.1公顷,或者株数不少于l00株。

标准地的形状一般多采用长方形或正方形。

在标准地上要进行测树工作,确定林令和求树高乎均值,并记录最大或最小值,必要时还应作解析木和树木根系调查。

每一标准地都要挖土壤剖面,主要剖面在优势树种林冠下距树干基部一米以外的地方挖掘。

以挖至根系分布层以下并能确定母质为度.二般情况下主要剖面应设置在靠近标准、地中心有代表性的匀称地段内,如小地形复杂时应设置对照剖面.对照剖面的深度以能验证主要剖面性状为准,如土壤剖面性状与林分情况出现反常现象时,也要挖掘对照剖面,以资

证实,土壤剖面要进行观察记录。

如果要观察树木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情况,可将土壤挖在树干下并向两侧延伸,然后进行观察。

各个标准地的测树资料和土壤调查资料要进行对比分析,从中查明树种的土宜和土壤的生产力,这种对比工作,可以按土壤类型来进行.也可以从中找出在当地具体条件下对林木生长影响明显的土壤性状,必要时可以用生物统计方法探讨土壤性状与林木生长的相关关系。

土宜和土壤生产力评价举例以杉木的土宜为例,我院林学系在南京附近东善桥林场作过一次标准地调查。

根据l5块标准地的材料分析,以安山岩或凝灰岩的堆积一残积厚层土壤为最宜,这种土壤为壤质或重壤质轻粘质,土层厚度大于1米,杉木主要根系伸到l米左右的深度,l5~l6年生的杉木林,平均树高8.4~9.6米。

安山岩、玢岩或长石砂岩上发育的土壤,质地虽为壤质,但因为土层浅薄,剖面为A—C型,A层厚度仅20~40厘米,杉木生长较差,l5年生杉木平均树高仅3米左右,至于二级阶地上厚层粘盘土壤,则土层深度都

大于l米,但因为土壤有坚实的粘盘层,既直接妨碍杉木根系生长,又因滞水丽使杉木受害。

在粘盘层之上还有40厘米左右壤质土层的地方,杉木根系即在上层(特别是l8厘米以上)沿水平方向伸展,还能勉强成林,l4年生平均树高4.6米,但在造林后8~l0年主梢生长受抑制,基部出现大量萌条,在林冠层下仿佛组成了“第二林层”,从土壤表层起为粘盘层的地段杉木根系很难伸展,又因栽植穴不透水,杉苗多因积水而死,保存率仅30%这些成活的杉株也一再枯萎和萌条,生长极差,高度不到l米,有些地方勉强成林,l4年成杉木平均树高仅2.9米。

由此看来,在南京附近杉木造林以排水良好的厚层壤质土壤为最适宜。

关于土壤生产力评价问题,也曾对南京附近的石质山地作过一些尝试,在土壤类型调查马尾松林或麻栎林标准地调查的基础上,把土壤的生产力分为四级:

第一级,上等,有30~50厘米厚含砾质的壤土复盖的红红粘土或厚层棕褐色壤土,林木生长良好,l6~18年生麻栎萌生林(下同)平均树高l2.9~13.1米,39年马尾松林(下同)平均树高为14.9米,第二级,中上等有30~50厘米石质土复盖的厚层红色粘土或厚层的红色粘土和棕褐色粘土,林木生长中等,麻砾林平均树高Il0.4~ll米,马尾松林平均树高l3.8米,第三级,中下等,厚层石质土或粘盘层裸露的土壤。

林木生长较差,麻砾林平均高8~8.5米,马尾松平均树高11.5米:

第四级,下等,薄层石质土。

土层厚度小于50厘米,麻栎散生,平均树高l8米,马尾松林平均树高6.5米拳。

二、地形图读法

地表面各种高低起伏的天然形态,如山地、丘陵、陡崖。

洼地等称为地貌,地表面上各种自然物体和人工建造的物体如河流、森林、道路、桥梁、村庄等称为地物,反映地面上的貌、地物的位置和特征的图,称为地形图,它是土壤调查工作中常用的底图,现将读地形图的一般方法

简单介绍如下:

比例尺在制图时将地面距离缩短的倍数叫比例尺,即图上某一线段的长度(用l表

示)与地面相应水平线段的长度(用L表示)之比,通常用分子为l的分数式表示:

式中M是缩小的倍数。

如地面上两点间的水平距离为100米,在图上的长度为0.1米,则这张图的比例尺为

或以l:

1000表示

知道了图的比例尺,应用上式可以将图上的任一线段长度算成地面上相应线段的水平距

离,如在1/5000图上量两点的长度为3·

45厘米,在地面a、b两点的实际水平距离为

L=I.M=3.45厘米×

5000=1.72.5米

同样,如实地水平距离172.5米,化算成图上的相应长度为

另外,为了用图方便和避免图纸伸缩的影响,常在图的下方绘一图示比例尺,图示比例尺的基本单位一般为l厘米,要在图上量取某线段相应的实地水平距离。

方法是:

用两脚尖分别对准该线段的两端点,然后把两角规的两尖移到图示比例尺上,使右尖对准尺上某一部分划数,使左尖置于零分划左边刻有细分划的基本单位中,在尖所指整分划数上加左尖所指细分划数即为图上相应的实际水平距离,如图l—l,右尖所指整分划数为60米,左尖所指的细分划数为6.2米,两数相加得66.2米就是图上所截线段相应的实地水平距离。

图1

比例尺的大小是根据分数值的大小而决定的.分母越大,分数值越小,比例尺也就越小,如:

等高线

1.什么叫等高线.地面的高低起伏通常是用等高线表示的,将地面上高程相同的各点连接成一条曲线.这条曲线是一条水平的曲线,如果把不同高程的若干水平曲线投影到平面上,则平面上的投影曲曲线叫做等高线,如图2—2:

图2—2

2.等高线的特性

①每一条等高线都是封闭曲线,但它也不一定在一张图上闭合(图2—3)

②两条等高线不能相遇合而为一,因为同一地点不可能有两个不同的高度,除非是在垂直的断崖陡壁的地方,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等高线才能重合,但这样的地方我们不是利用等高线来表示,丽是利用其他符号来表示的。

③在同一幅图内等高线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稀疏的地方表示缓坡。

等高线之间的距离相等的表示均匀的坡度(图2—4)。

3.用等高线来表示地貌的基本形状

地貌的起伏形状多种多样,但构成其整体的基本形状大致为下几种:

①山头山的最高部分,山头等高线的特征为一组外圈低,内圈高的闭合曲线(图2—5)。

②盆地(洼地)盆地等高线特征与山头等高线相反,为一组外圈高,内圈低的闭合曲线(图2—6)。

③山脊山脊是从山顶向一定方向倾斜延伸的凸起部分象鱼的脊背骨,在地形图上以山顶为准等高线向外凸出,备等高线凸出部分的顶点连线称为山脊线,雨水落在山脊上,被山脊分开流向两边,所以山脊线又叫分水线,分水线和等高线垂直相交。

(如2—7)。

④山谷两山这间的凹地叫山谷,以谷顶为准,等高线向里凹入。

山谷最低点的连线,因为它起集水作用:

所以山谷线又叫集水线,集水线也和等高线垂直相交(图2—8)。

④攀部鞍部是相对的两个山脊和两个山谷所会集的地方,形如马鞍部,其特征是两个方向对称高起,而另两个方向对称低下,鞍部的等高线由两对近似对称的等高线组成’。

鞍部的中心位于分水线上(图2—9)。

表示地形的其它一些符号等高线是表示地形起伏的基本符号,但是不可能把地面上一切的现象都能表示出来,在地形图上除了等高线以外,还需要其他一些地形符号来表示地面上的情况,这些符号的式样或大小也是根据地物和地貌的特征以及比例尺的大小而规定的,这些符号有专门制定的“地形图符号’’用书,所以我们不多介绍,只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例如我们常见到在地面上由于多年雨水冲刷,把地面上冲成一个深沟,这样一个深沟就利用符号来表示如图2—10所示。

图10一a表示地面上有一个很大的冲沟,图10一b是地形图上表示冲沟的方法。

图ll—a表示地面上有二个小山头,山脚下是一个很陡的崩土,崩土下是条河,河的另一卑是许多沙滩。

图ll—b用许多小点子表示岸边的沙滩,用纵横较密的细线来表示另一岸边的陡岸。

在野外要确定自己在地形图上所站的位置常用交会法先使地图的方向同地面方向一致(一般地形图上方为北否则另有箭头↑表示>

先在地面上找出一个地物(例如居民点),然后把地图放在平板上,并把平板抬高到眼睛的位置放平稳,使图上该地物(例如居民点)的符号和地面上相应的地物同视线联成一条直线,并用铅笔

沿直尺绘下直线来,不要移动图的位置,只把身体移转为45·

,对准另一地物(例如高程点的三角架),以同样方法绘下另一条直线,这时两直线在图上的交点,就是自己所站的位置(必要时可设置第三条交会直线来检查其可靠性),如果自己是站在已知的道路上,那么只要找另一个地物,该直线与图上已知的交叉就是自己的位置。

在难得找到作为目标的地物时,

也可以根据实际地形在图上来判断自己的位置,这时地形图的方向也首先必须与实际方向一致。

三、地质图读法

地史和地层

据推算,地球的年龄迄今约为60亿年,而地壳年龄约有40一45亿年。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整个地球表面在内力和外力作用下,不断进行矛盾运动,经历许多复杂的变化。

有时大陆沉为海底,有时海底隆起又变为大陆,有时发生地壳褶皱运动,有时岩浆活动,有时岩层被剥蚀搬运,有时因堆积、固结而形成新的岩层,现在我们看到的地质状况,只是这种地质运动在目前表现出的结果,地质学文献中把地球的地质分为五大时期,叫做“代”,在“代”内所沉积的岩层称为“界”。

“代"

又分为若干“纪”,第一“纪”内所形成的岩层称为“系”。

“纪’’再分为“世"

,相应地“系"

又分为“统”。

最后,,由于各地地层形成的特点不同,所以实际上地质图的地方性地层单位常用“群"

和“组”等来表示。

时代单位:

代——纪——世

地层单位:

界——系——统

由于地质图上都是以地层符号表示的,因,此,要学一点地史和地层的基本知识,才能看懂地质图现将通用的地质时代表和南京地区综合地层柱状图列于下,以供读地质图时参考。

岩层的倾斜和断裂岩层在形成时一般都近于水平,但由于地壳运动的结果,往往变为倾斜的,岩层倾斜的状况.用走向、倾向和倾角来表示(图3—1)。

图3-1石产状要素

a倾角

在地质图上.岩层的倾斜是用黑线符号表示的.例如,

向西南,倾角35。

,符号所在位置是实测岩层露头的位置。

表示走向是西北东南,倾由于地质图一般是用地形图作底图所以.注意一一下地质图上岩层倾斜的符号与地形倾斜的关系,就可以判断出一些山的性质.例如岩层倾斜符号在一个山坡上基本一致。

那就一个单面山.有一面山坡为层面坡,另一.面为断面坡,在这种情况下.两面的土层厚度和水分条件都会有很大差别:

反之,如果一个山的两面山坡的岩层性质相同,而倾斜方向相对或相反,那就是一个褶皱山,两面山坡的土壤条件差异较小,在较大范围内,不同地层的对称重复排列也表示褶皱构造=r此外,若地质图上各地层分布的轮睇线与地形等高线的曲折基本相一致,那就表示水平地层,各个坡面

同等高的土壤条件差异不大,但坡上和坡下可能有较大的变化,水平地层有时也用一+一符号来表示。

岩层发生断裂和位移所形成的构造称为断层,地质图上用

(正断层)

(逆断层)

(性质不明或推测的断层)等等符号表示。

这些符号大都用红线。

符号所在位置就是断层线的位置,在断层地带常形成块状山,陡岩、陡峻的山谷或内宽外狭的瓶状谷.并常是地下水的通水道。

断层所形成的山坡,自山地到平原,地形突然降落,没至延伸到山足或山嘴,在这种地区,坡上部的土壤多是天然的梯级状分布,而在其下面的土壤往往是地质剖面线在地质图上常常可看见有一根或几根贯穿全面图的黑色直线(或折线),在这直线(或折线)与图边的交点上注上A,B等字样,这就是地质剖面线,通常夸地质图的下方附有沿着这条剖面线的地质垂直剖面图,地质剖面图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当地的地层及其倾斜状况。

柱状地质剖面通常在地质图的一角上.都绘有柱状地质剖面图表,即把这个地区从地下到地表,自最老到最新的全部地层的种类、厚度、时代、岩石的性质,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等列成一张表,并绘上地层的图案,相应的符号和颜色。

这些符号和颜色与地质图上是一致的。

通常地层的每一个系用一种颜色,系内不同的组用同一颜色的深浅来表示,一般浅颜色表示较新地层,深颜色表示较老地层,地层符号能通常用拉丁字母附数码来表示。

拉丁大楷字母代表“系”,右边所附的数码代表“统”“组”(参看表3—2)。

柱状地质剖面图表是阅读地质图的重要指南,我们要知道地质图上某一地点的岩层情况,可以根据该点上标明的符号和颜色,在柱面图上查到有关地层的种类和岩性的描述。

岩浆岩在地质图上,侵入岩分布的地区一·

般是用较浓的颜色和希腊字母Y来表示。

在江苏省内,花岗岩和一些酸性斑岩常构成馒头形的丘岗,具有凸坡型的山坡,有时也由于岩石沿裂隙(节理)崩塌丽形成陡崖,江苏省内花岗岩形成的土壤。

特点是土层薄,质地轻,易受冲刷。

喷出岩通常是编入柱状地质剖面图的地层系统中的。

例如江苏省地质图上的玄武岩,在柱状地质剖面图内是雨花台组之上,下草湾组之下的位置上。

以上所述仅是最基本的知识,比较详细的介绍见郑威编的<

怎样看地质图>

,1957年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

四、地形记载规范

地形对于土壤的形成,性质和林木生长有密切的关系。

土壤调查中常用的地形名称和含义如下:

大地形这类地形的面积极广阔,其中每种地形都占据比较大的地段,而且海拔高度变化很大——从数米到数百米以上,常用的名称有:

1.山:

是指显著突出于平地上并具有山顶,山坡和山麓的高地,根据山的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可分为低山(海拔高度在200米到700—800米,相对高度200—500米,中山(海拔高度在700—3000米,相对高度在500—1000米)的高山(海拔高度在3000米以上,相对高度1000米以上)。

2.山岭:

是指具有明显的山坡和分水线的绵延较长的高地b’

3.山脉:

是向一个方向延伸的山岭系统,由许多条间夹着山谷的山脊组成。

4.山顶:

是山的较高部分。

山顶呈长条状延伸时就叫山脊,山顶的形状是复杂的,一般为尖顶、圆顶和平顶,因而也有尖顶山、圆顶山(或馒头山)、平顶或方山(四面为陡坡顶部平坦)之分。

5.山坡:

是山地中的倾斜地面,是山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可将整个山坡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

记载坡地时,更要测量其坡向和坡度。

6.山麓:

是山坡的坡脚地方,是和周围平地交界的过渡地带:

7.倒石锥:

是岩石碎块,在自身重量影响下,崩塌或散落在山坡某处,形成上尖下圆的锥形体,其面积可大可小。

8.山谷:

是指山地中线状的凹地,这是个广泛的概念.如为暂时性水流侵蚀而成者称为沟谷,而有经常性流水者即为河谷,谷部又分谷底和谷坡两部分。

9.冲积锥:

是指山地谷沟出口处形成或大或小的锥状或扇状的堆积地形。

地层系统

地层名称

代号柱状图

厚度

(米)

岩性描述

出露地点

新生界

第四系

全新统

近代沉积物

各地不一

砾石、砂、粘土、细砂等现代冲积物,分布于长江两岸,由间冲沟,坳谷、大小湖畔,有的地方夹有泥炭层。

各地皆有

更新统

下蜀组

20-30

分布广泛,多组成阶地,棕红或灰黄色、粘重,柱状结构发育,具铁锰胶膜和结核,以及钙质结核。

富产腹足类化石具古土壤痕迹。

燕子矶汽车站、泰他新村汽车站

“网纹红士”

0-5

分布零星、为棕红色,混有较多基岩碎屑的粘土,偶见豆粒结构

清凉山、笆头山等地

雨花台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