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3读3练读练测10周第6周附答案795448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5029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99.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3读3练读练测10周第6周附答案795448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3读3练读练测10周第6周附答案795448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3读3练读练测10周第6周附答案795448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3读3练读练测10周第6周附答案795448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3读3练读练测10周第6周附答案795448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3读3练读练测10周第6周附答案795448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3读3练读练测10周第6周附答案795448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3读3练读练测10周第6周附答案795448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3读3练读练测10周第6周附答案795448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3读3练读练测10周第6周附答案795448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3读3练读练测10周第6周附答案795448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3读3练读练测10周第6周附答案795448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3读3练读练测10周第6周附答案795448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3读3练读练测10周第6周附答案795448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3读3练读练测10周第6周附答案795448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3读3练读练测10周第6周附答案795448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3读3练读练测10周第6周附答案795448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3读3练读练测10周第6周附答案795448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3读3练读练测10周第6周附答案795448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3读3练读练测10周第6周附答案795448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3读3练读练测10周第6周附答案795448Word下载.docx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3读3练读练测10周第6周附答案795448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3读3练读练测10周第6周附答案795448Word下载.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3读3练读练测10周第6周附答案795448Word下载.docx

思想之独立,是科技创新的前提,也是建立创新中国之需。

一个人的真正成熟,不是年龄的增大,而是心智的成熟。

不惟命是从,而有自己的思想,敢于辩证地看问题,就是心智成熟的体现。

我们应该鼓励更多的中学生,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如此以往,中国的科技园里定会繁花似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心在那边山水间

谭 谈

冬日的太阳醒得迟。

已是七点半,天空还是迷蒙一片。

太阳还躲在雾里,这座小城也还躲在雾里。

我走出招待所的大门,才发现,我们的住处,傍着一条小河。

我悠闲地走上小河上的桥。

这时,太阳在白雾里浮动着一张苍白的脸。

天空亮了许多。

小城的街道、铺面,也渐渐变得清晰了。

只有桥下的小河,还羞答答地躲在一片白雾里。

我伏在桥栏边,朝下望去,只见一缕缕似轻纱、如白絮的水雾,在河面上飘动,升腾。

仿佛,这桥下游动的,是滚烫的水,是一条沸腾的河,升腾在河面的,是一股股热气……

小河的雾终于散了。

小河的“庐山真面目”出现在我的面前。

桥下缓缓流动的河水,碧蓝碧蓝。

那哪是水啊,像是液体碧玉啊!

水底的卵石、丝草、游动的小鱼,都看得真真切切。

这是一条穿城而过的河,这是一条21世纪初的穿城而过的河啊!

这样的清澈,这样的纯净,朋友,你相信吗?

暖暖的冬阳里,我登上了县城西面的莲花山。

俯瞰山下,平舟河在这个四周环山的盆地里,拐了一个“S”弯。

河道将这个盆地分成了两条相拥相抱的“鱼”,如一个阴阳太极图。

东边的“鱼头”里,坐落着一片各种年代修筑的建筑,那是平塘县城的老城;

西边的“鱼头”里,崛起一片崭新的楼房,那是县城的新城。

平舟河水如碧玉,拥抱着这片城区。

人们给了她一个美丽的名字:

玉水金盆。

这水,这城,真美!

这天上午,我们乘车去县城西北角的掌布乡桃坡村的浪马河峡谷。

下车后,沿着一条水渠往前走。

那渠水明亮得能看得见渠底细小的沙石。

这可是天然的纯净水,有人弓下身子,合起双手就捧水喝起来了。

是啊,往往许多美好的东西,都藏在这深山之中。

大约步行了六七里路,我们便进入一条河谷。

两边,陡峭的石崖耸立。

崖缝中,蓬生出一丛丛藤一样的小竹,贴着崖生长着。

也许是没有土壤,缺乏营养,它们的枝干十分细小,而叶子却十分翠绿,表现出它们顽强的生命力。

导游告诉我:

那是藤竹,别处很少见到它们,而这浪马河峡谷里,遍地都是。

沿着河谷往前走,三步一奇观,十步一惊喜。

在一块斜卧的石壁上,布满了一个一个恐龙蛋似的圆石。

开初,我以为那斜卧的石壁是人们用水泥制作的。

俯下身子细心察看,它确是天生的一块岩壁呀!

大自然的神力,在这浪马河谷里,让人叹服!

这山,这石,多奇!

我们在平塘,生活了两天。

第三天,我们要走了。

我们在两天里见到的,只是这个“世界地质奇观旅游县”千百处神奇中的一奇。

许多许多神秘与神奇的风光,还躲在全县那千百座山峦之中。

据说,甲茶的瀑布群,是在世界称绝的。

限于时间,我们这次便无法见识了。

这是一种遗憾。

人生,总是有许多遗憾的啊!

好在这一次,蒙三十万平塘人民的厚爱,我们获得了一种崇高的荣誉。

平塘县人民政府授予我们平塘县“荣誉县民”的称号。

平塘,成了我的又一个故乡。

故乡,是每个人生命的根。

我将把生命的根,深深地扎在这块土地上,我也会常回家看看。

这样,那一个一个的遗憾,将成为一种诱惑,吸引着我回家,去揭秘一处处神奇,去探视一个个美景,也为这块目前还贫瘠的土地,去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平塘,深埋在我心里。

(选自《贵州日报》,有删改)

1.本文以“心在那边山水间”为题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此为题目,既点明了写作对象,又揭示了文章主旨,表明了作者对平塘山水的无比喜爱的情感。

同时,通过指示代词“那边”,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结合文本,准确理解题目中关键词“那边”等的含义,从而理解题目的含义。

其次要结合文本,明确文章题目对揭示文章主旨以及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真 相

江 峰

从我住进病房的那一刻起,对面床上的那对夫妻便一直小声地争吵着,女人想走,男人要留。

听护士讲,女人患的是胶质细胞瘤,脑瘤的一种,致癌率极高。

从他们断断续续的争吵中,一个农村家庭的影子渐渐在我面前清晰起来:

女人46岁,有两个孩子,女儿去年刚考上大学,儿子念高一;

十二亩地、六头猪、一头牛,是他们全部的家当。

医院的走廊里有一部插磁卡的电话,就安在病房门外三四米远的地方,由于手机的普及,已经鲜有人用了。

楼下的小卖部卖电话卡,几乎每个傍晚,男人都要到走廊上给家里打电话。

男人的声音很大,虽然每次他都刻意关上病房的门,可病房里还是听得清清楚楚。

每天,男人都在事无巨细地问儿子,牛和猪是否都喂饱了,院门插了没有,嘱咐儿子别学得太晚影响了第二天上课,最后,千篇一律地以一句“你妈的病没什么大碍,过几天我们就回去了”作为结尾。

女人住进来的第四天,医院安排了开颅手术。

那天早晨,女人的病床前多了一男一女,看样子是那女人的哥哥和妹妹。

女人握着妹妹的手,眼睛却一刻也不离开男人的脸。

麻醉前,女人突然抓住了男人的胳膊说:

“他爸,我要是下不了手术台,用被褥把我埋在房后的林子里就行。

咱不办事儿,不花那个冤枉钱,你这回一定要听我的啊!

”女人的声音颤抖着,泪,哗哗地淌了下来。

“嗯,你就甭操那心了。

”男人说。

晶亮的液体一点点地注入了女人的静脉。

随着女人的眼皮渐渐垂下,男人脸上的肌肉一条条地僵硬起来。

护士推走了女人,男人和两个亲戚跟了出去。

只过了一会儿,男人便被妻哥扯了回来。

妻哥把男人按在床上,男人坐下,又站了起来,又坐下,一只手不停地捻着床头的被角。

“大哥,你说,淑珍这手术应该没事儿吧?

”男人定定地瞅着妻哥,脸上的神情看上去像个无助的孩子。

“医生说了没事儿就应该没事儿的,放心吧!

”妻哥安慰着男人。

二十分钟后,男人又出去了,过了一会儿,又被妻哥扯了回来。

如此反复了五六次,终于,女人在大家的簇拥下被推了回来。

女人头上缠着雪白的纱布,脸色有些苍白,眼睛微微地闭着,像是睡着了。

手忙脚乱地安排好了女人,男人又出去了,回来时,手里拎了一包东西。

一向都是三个馒头几片榨菜便打发了一顿饭的男人,这次破天荒地买回了一兜包子。

男人不停地劝妻哥和妻妹多吃点儿,自己却只吃了两个,便端起了水杯。

那个傍晚,不知是忘了还是其他原因,男人没给家里打电话。

晚上,病房里的灯一直亮着。

半夜,我起来去厕所,看到男人坐在妻子的床头,像尊雕塑般一动不动地瞅着女人的脸。

第二天上午,女人醒了,虽不能说话,却微笑着瞅着男人。

男人高兴地搓着手,跑到楼下买了许多糖,送到了医生办公室,送到了护士台,还给了我和邻床的山西老太太每人一把。

女人看上去精神还不错,摘掉氧气罩的第一天,便又开始闹着回家。

男人无奈,只得像哄孩子似的不停地给女人讲各种看来的、听来的新鲜事儿,打发时间。

一切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每天傍晚,男人又开始站到楼道的磁卡电话旁,喋喋不休地嘱咐起了儿子。

还是那么大的嗓门儿,还是那些琐碎的事儿,千篇一律的内容我都能背出来了。

一天晚上,我从水房出来,男人正站在电话旁边大声唠叨着:

“牛一天喂两回就行,冬天又不干活儿,饿着点没事儿,猪你可得给我喂好了啊,养足了膘儿,年根儿能卖个好价钱。

你妈恢复得挺好,医生说再巩固几天就能出院了……”

男人自顾自地说着,一边的我看得目瞪口呆。

那一刻,我惊奇地发现,电话机上,根本没插磁卡!

撂了电话,男人下意识地抬头,看到我脸上错愕的表情。

“嘘——”男人的食指放在嘴边,示意我别出声。

“大哥,这会儿不担心你家的猪和牛了?

”我一脸疑惑地瞅着男人,小声问了一句。

“牛和猪早托俺妻哥卖掉凑手术费了!

”男人低低地回答,随即冲我做了个鬼脸儿,用手指了指病房的门。

我恍然大悟。

(有删改)

2.小说以“真相”做标题,意蕴丰富。

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用这个标题的效果。

答案 意蕴:

①事件真相。

小说首先制造的是一系列的假象——“男人”每天打电话,最后才知道电话是空打的。

夫妻关系演绎了人间真实的故事,扣人心弦。

感情真实。

夫妻之爱,质朴纯正;

夫妻恩爱,相濡以沫。

②社会真相。

人间有真情,世间有大爱。

农村经济的不发达让人担忧。

效果:

富有启示性,具有悬念感,引人入胜。

谁的电话

何 燕

老葛终于赶在快递公司下班前把月饼寄出了。

团圆之夜,主任看老葛一人在家,便请他到自己家喝酒。

主任还说,他要好好向老葛学习怎样教育孩子。

老葛老来得女,为了女儿小若能考出好成绩,可谓劳心劳肺,烟不抽酒不喝,挣断脊梁筋大手大脚为小若买书,送学习班。

用别人的话说,这些年,老葛为了孩子活得极其不男人。

小若的高分数给老葛长了不少脸,从玉城小学到玉城高中,多少次家长会,老葛都被请到主席台就坐。

高考后,老葛还被请去演讲。

“老葛兄,在做父亲方面,我要向你学习。

来,我敬你。

”主任举起酒杯,老葛惶恐地站起来,主任“吱”的一声把酒喝了下去。

老葛觉得主任喝得很有型,很有风范,很男人。

搁以前,主任是不用正眼瞧自己的,更别提敬酒。

老葛也想大男人一回,像主任一样“吱”的一声喝下去,可刚喝一半,就被呛住了,憋红着脸直直地僵着。

等缓过了劲儿,老葛才喝下剩下的半杯酒。

“老葛兄,你教子有方呀,你家小若九年时间就完成了十二年的学习,现在进的还是名牌大学!

”主任竖起大拇指,“连跳三级。

“哪有?

小学跳了两级,初中才跳了一级。

”老葛打着酒嗝习惯性地回答。

这话回答主任是头一回,可回答三亲六戚左邻右舍像背九九乘法口诀。

小若成长的这些年,老葛跟他们也只有这几句话了。

从孩子一驻扎在婆娘的肚子里,老葛就开始忙胎教,接下来忙这教忙那教,一忙就是十六年。

“爸爸,爸爸,你是我的大树!

”主任的电话铃声响了起来。

主任看了一眼,把电话掐了。

“老葛兄呀,不怕你见笑,作为家长,我是失败的。

我儿今年连三本都考不上,现在还拒绝复习,跑去读什么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主任的电话铃声又响了起来,主任看了电话一眼,又想掐掉。

老葛问:

“谁的电话?

毛毛吗?

接吧!

主任一接通就说:

“毛毛,你如果不回来复习,别想我搭理你。

“老爸,别气坏身子,中秋节快乐!

”电话那头传来毛毛的声音,“收到我给你寄的月饼了吗?

你尝尝跟家里的有啥区别。

老葛摇了摇微晕的头,看见月光从天空洒下来,像银色的缎子,扯都扯不断。

老葛责怪自己,早一天给小若寄月饼就好了。

这时,老葛的手机也响了起来。

老葛一看电话,脸上沟壑纵横的皱纹笑成了一团,像地球仪上密密麻麻的经纬线:

“我家小若的!

喂,小若呀……”老葛愣了一下,看了看主任,乐呵呵地说,“知道了,今天中秋节,我很快乐,你也要快乐!

”说完,老葛埋怨,“这孩子,真浪费,千里迢迢打电话就为了祝我中秋节快乐!

“小若懂事,不像毛毛。

你看他都这年龄了,还把我手机接他电话的铃声设成《爸爸去哪儿》……”

老葛的手机又响了起来,是短信!

老葛看了一眼就删了,边删边说:

“是婆娘的。

不管她,来,咱俩继续喝,不醉不休!

两个男人继续喝。

中间,老葛的手机又响了起来。

老葛看了一眼,没接。

小若吗?

”主任说。

老葛摇晃着接电话:

“喂,喂,你说什么……我不是,你打错了!

”说完,捣鼓了几下手机,又灌起酒来。

酒局残余,老葛喝得醉醺醺的,手机再次响了起来,主任嘟哝:

“谁的电话呢?

”拿起老葛的手机一看,来电显示:

“讨债的,别接!

老葛人虽醉,可脑里还记得小若刚才的电话和信息。

小若第一次来电话,只说了一句:

“喂,这个月打一千!

”就挂了。

过后又发来一信息:

“还是打一千一吧,我看中了一条裙子!

看老葛不回信息,小若第二次来电话:

“看到信息了吗?

打一千一!

”老葛气急地说:

“打错了!

”话还没说完,那头已是忙音。

老葛一气之下,把小若的电话备注名改成:

老葛醉倒下去时,除了脑里回现出小若给自己长脸的高分试卷外,耳边也回荡着小若这些年简洁的话语:

小学时“我得了第一”,初中时“我又得了第一,汇三百”,高中时“我还是第一,汇六百”,到现在的“打一千”。

没有问候,也没容老葛说话。

像刚才,老葛多想跟小若说说你妈病了,我在医院忙了两天……当然,也有老葛不想说的,那就是他把家里唯一的月饼快递了。

老葛也想跟主任说,在做父亲方面,他要向主任学习。

可醉了的老葛什么都没说出来。

3.有人说,小说的标题“谁的电话”应该改成“寄月饼”,你是否同意?

请简要说明。

答案 (示例一)同意。

①从情节来看,因为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中秋之夜,小说中又多次写到“寄月饼”,既写了老葛为女儿寄月饼,也写了毛毛为父亲寄月饼。

②从艺术手法看,“寄月饼”一事让两个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③从人物形象看,围绕“寄月饼”一事,表现了三个人物不同的特点:

老葛对女儿无微不至而令人心酸的爱,毛毛的懂事体贴,小若的冷漠自私。

④文章反复写“寄月饼”一事,层层深入地展现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揭示了小说的主旨。

(示例二)不同意。

“谁的电话”在小说中至关重要。

①以“谁的电话”为题,能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②从艺术构思来看,“谁的电话”曾在文章中多次出现,“电话”将两个在异地求学的孩子联系起来,使小说的场景、情节集中。

③“谁的电话”引出两个父亲对待孩子来电的不同态度,也生动地表现了两种不同的心理;

主任因儿子成绩不好而愧怍,因儿子重亲情而欣慰;

老葛接电话时因女儿冷漠自私而难堪、气恼。

④电话的内容让两个孩子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成绩优秀情商低,一个成绩不好但情商高,从而引发人们对两个家长的教育方式的思考,有利于表现文章的主旨。

锦书谁寄

东 西

人是怀旧的动物,什么消失了就怀念什么,什么消失得越快便怀念得越迅速,比如我就怀念过麦芽糖、弹弓、军衣、气枪、鞭炮、压岁钱、爱情以及白日梦……不要伤感,因为这种怀念是明摆着的,只要生活在时间的链条里,谁都逃不过去。

但有些怀念却在悄悄地孕育,即使对象还没有完全消失,却已经让我怀念了。

书信,正是这么一种值得怀念的对象。

我平生收到的第一封信,是在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

一天,老师把一封信递给我。

那是来自部队的信,上面赫然写着我的乳名。

我哆嗦了半天,才把信封撕开,原来信是我从未见面的表哥寄来的。

他当兵了,挎驳壳枪了,所以要把这个喜讯告诉我父母,而我的父母大字不识一个,他只好让信在我这里拐一个弯。

这封信被我读了一遍又一遍,然后揣在心窝子的旁边,不时地按一按,生怕它丢掉。

它除了能给我走夜路壮胆之外,还使我对山外边有了大胆的设想,当时我是多么希望能像表哥那样,成为一名光荣的士兵。

后来,我外出求学,书信成了我跟家里讨钱的惟一工具。

我的信一去就是一两个月,犹如石沉大海,基本上得不到回音。

于是我的思绪就跟着那封信一遍遍地走,想象它怎么到达县里、乡里、村里,再怎么到达我姐夫的手上,我姐夫又如何如何地读给我父母听……我知道不等信读完,父母的眉头早就紧锁了,他们不知道向哪里去找钱,猪还没有出栏,木耳还没长起来,鸡又发瘟了,粮食本来就不多……在我这头,信是希望,是期待,甚至是温暖;

然而在我父母那一头,信也许就是钢刀,就是恐吓,就是一张张罚款单。

好在我的父母都能咬紧牙齿,一次次完成我的罚款任务,才让我有了今天。

所以,不是全部的信都是美好的,但却值得我去回忆,值得我去感激。

写信最多的日子,是在初恋的岁月,我跟恋人分居两地,几乎每天一封。

当看到好的小说我会在信里谈感想;

当工作上稍有成绩,我会在信里大吹特吹……而她的工作和生活也是通过信件向我呈现。

这样的通信常常使我没有时间概念,几天前发生的事情往往要在我收到信件的时候才知道,也就是说她经历的我也会经历一遍,已经消失的事件因为书信便存活下来。

这是文字的力量、书信的力量,它让我们分享喜悦,共渡难关。

在当时,我几乎把文字当作最有力的工具,就像一个名人说的:

书生报国无他物,惟有手中笔如刀。

所以我选择写作,以为拥有了文字就是天底下最厉害的人。

但是错了,当我像暴发户那样拥有一部砖头似的手机时,才知道一个声音的时代已经来临。

你只要在手机上按下一串数字,就可以听到千里之外的呼吸,方便了,近了,世界变成村庄了。

我们在“喂、啊”声中,把一切摆平、搞定,书信的仪式、期盼的心情、遥远的想象、纸上的墨香统统地被声音覆盖,说话更直接,心灵更草率,仿佛吃快餐,只为填饱肚子。

再也不会有人像李白那样“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连回味的时间都不曾空出。

这几乎是集体性的叛变,哪怕我这样专门从事文字工作的人,也因为图方便,不再愿意拿起笔来写信。

于是,我对书信除了抱歉就是怀念。

几年前,我因为向作家叶兆言(叶圣陶之孙)约照片,收到过他的两封来信。

那信是用一种特制的书画纸写成,竖式,每页八行。

明明他年长于我,却在抬头处称为我兄;

明明我是小辈,他却在落款处称自己为弟。

这是多么谦逊的表达!

暂且不说称谓,单凭那纸、那字你就感受到了一种尊重,书香之气扑面而来。

也许这就是信的最后贵族,留住它便是对书信的最高尊敬。

4.本文以“锦书谁寄”为题,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化用诗句“云中谁寄锦书来”,显得典雅;

(2)“锦书谁寄”可为“谁寄锦书”,预示当下书信作为交流媒介的衰退;

(3)表达作者对书信的怀念,点明文章主题。

大漠里的旗帜

刘建超

她来看他,是为了离开他。

他不知道,兴奋紧张地搓着一双皲裂粗壮的手,这么远,天啊,你怎么来了?

她看着他,看着相恋10年,那个曾经帅气充满诗意的小哥,如今粗犷得像工地上的装卸工,她还是没有忍住泪水,晶莹的泪珠在白嫩的脸颊冰冷地滑落。

她下了火车乘汽车,走了三天三夜,又搭乘过往的大货车颠簸了一天,才在一望无际的荒漠中看到了他居住的那个小屋。

西部边陲的一个养路站,只有一个人的养路站,养护着近百公里的国道。

她和他在大学相识,他们都是学校野草诗社的。

他俩相恋了,就因为都喜欢泰戈尔的诗,生如夏花,死如秋叶,还在乎拥有什么?

在校园的雁鸣湖边,他轻轻地吻了她,说过不了几年,我将成为中国诗坛的一面旗帜。

浪漫似乎只在校园里才蓬勃畸形疯狂地蔓延。

当毕业走上社会,才知道校园的美好都被现实无情的铁锤砸得粉碎。

为了寻找工作,他和她早把诗意冲进了马桶。

他的父亲是养路工,在西北。

父亲生病期间,他去了父亲生活的城市照顾父亲,父亲去世后,他竟然接过了父亲手中的工具成为了一名养路工。

大漠荒烟,千里戈壁,他给她写信,描绘着他眼前的风景,天空虽不曾留下痕迹,但我已飞过。

我真的感受到泰戈尔这句话的含意了。

她感受不到那些诗意,没有他在身边的日子寂寞无聊。

家里人给她介绍男朋友,她都拒绝了。

可是,她也不确定自己究竟能等到个什么样的结果。

一年一年的春花秋月,把他们推向了大龄的边缘。

经不住妈妈的哭闹哀求,她妥协了,去见了妈妈公司领导的儿子,小伙子很精干,谈吐也很睿智。

她就模棱两可地处着,心中还是牵挂着远方的他。

她要了断同他的情缘,这样下去对谁都不公平。

她给他带了大包的物品。

他笑着说,我这啥都不缺,啥都不缺。

她环顾四周,煤气炉,木板床,米面油,咸菜。

他笑了,似乎恢复了校园里的神气,玩笑说,孟子曰: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这些我都具备了,就等着天降大任了。

晚饭,稀饭,馒头,她带来的熟制品。

他居然端出了一盘鲜绿的青菜。

在这一抹黄的沙丘,见到鲜绿的青菜,她都舍不得动筷子。

你一个人不寂寞吗?

她说。

不寂寞,白天养路,晚上看书,看你的信。

我能背下来泰戈尔诗集,也能背下来你写的每一封信。

夜晚,她躺在床上,他躺在地上。

荒漠的风狼一样嚎。

第二天风和日丽,天蓝如洗。

她搭上了一辆过路的货车。

司机是个很健谈的小伙子,踩上油门也打开了话匣子。

小伙子说,这个养路站就像是他们跑长途车的司机的驿站,加油加水,填饱肚子。

养路站就他一个人,他还学会了修车补胎。

几千公里的路段,就他养护的这段路最好。

在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