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8109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46.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

《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

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第一单元  北国之声

第一课时《美丽的家乡》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歌曲《美丽的家乡》。

2、过程与方法:

演唱二声部时能做到音准到位,声音和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重点:

学会歌曲《美丽的家乡》。

教学难点:

用二声部演唱歌曲《美丽的家乡》。

教学准备:

电子琴、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1、播放歌曲录音,导入教学。

可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首作品的感受。

2、教师介绍歌曲的出处。

简要介绍歌剧《傲蕾一兰》的主要内容,并播放歌剧片段,让学生深刻感受歌曲的意境。

3、播放范唱录音或教师范唱。

4、让学生跟着录音或在钢琴伴奏下轻声哼唱第一段歌谱,要注意唱准附点音符、十六分音符以及重音的位置。

5、唱熟第一段曲谱后,填词演唱。

6、教师教唱第二段曲谱,依次学习两个声部,唱熟后,可用钢琴弹一个声部唱一个声部。

7、教师可将全班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演唱两个声部并互换声部练习。

练习时要注意音准以及声音的和谐。

8、教师伴奏,请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

9、可组织学生表演唱,并作评价。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欣赏《驯鹿》《冬猎》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欣赏《驯鹿》《冬猎》这两首作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这两首作品,了解月琴、柳琴的音色、演奏特点、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乐曲所描绘的北方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生活。

教学重点:

欣赏这两首作品,了解月琴、柳琴的音色、演奏特点。

教学难点:

了解月琴、柳琴的表现手法。

教学准备:

电子琴、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1、播放北方少数民族生活的录像片段,导入教学。

2、介绍这两首作品的出处、作者。

3、欣赏《驯鹿》

(1)播放录音,让学生谈谈乐曲描绘了怎样的情景以及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教师总结。

(2)展示月琴的乐器图片或实物,向学生介绍月琴的音色、演奏方式以及表现手法。

(3)再次播放录音,并播放鄂温克族人的生活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音乐。

(4)请学生拍手或拍腿,用× ×× ×× │ × ×× 0× × │的节奏为A段音乐伴奏。

4、欣赏《冬猎》

(1)播放录音,让学生谈谈乐曲描绘了怎样的情景以及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教师总结。

(2)展示柳琴的乐器图片或实物,向学生介绍柳琴的音色、演奏方式以及表现手法。

(3)再次播放录音,并播放鄂伦春人的生活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音乐。

(4)让学生谈谈书上所列两段主题分别是以什么样的速度、情绪演奏的,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5、将这两首作品连起来欣赏,请学生谈谈这两首作品有何异同,并比较月琴与柳琴的演奏方式有何不同。

6、请学生自选一首作品创编舞蹈动作进行表演,并作评价。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长城放鸽》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唱歌曲《长城放鸽》,升记号的练习。

2、过程与方法:

会用指挥手势帮助演唱弱起小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用抒情、豪迈的情绪和优美的声音来演唱歌曲,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点:

 

对歌曲的难点进行练习,如升记号处进行练习。

教学难点:

升记号的处理。

教学准备:

电子琴、录音机、磁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布置了两个作业,请学生查找有关长城的资料,请个别学生讲讲自己查找资料的过程,如何利用网络查找资料。

再请个别学生说说自己查找到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长城的历史、有关景点等。

 

二、忆唱歌曲:

复习两首歌曲《长城谣》、《孟姜女哭长城》,对比两首长城歌曲的风格特点有什么不同。

 

三、学唱歌曲:

教师播放课件《长城放鸽》,让学生初步感觉歌曲的特点。

提问:

你觉得这首歌曲的情绪怎么?

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感情来演唱歌曲(抒情、自豪、豪迈等) 

四、学习歌谱: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视谱练习,鼓励小组向老师提出问题,什么地方需要得到帮助,教师可以直接辅导也可以让其他小组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五、学习歌词:

在熟悉歌谱的基础上,学生自学歌词,遇到难点请老师帮助。

 课后小结:

 

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进行灵活处理。

有些可以让他们回去查资料。

有些可以让会的同学帮助。

有些老师堂上要马上解决的,如音高关系等等。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银色的马车从天上来啦>>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用明亮的声音、欢快的情绪学唱歌歌曲<<银色的马车从天上来啦>>。

2、过程与方法:

用多种艺术形式体验冬天在雪地里锻炼的欢乐情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听赏与跟唱歌曲<<踏雪寻梅>时.体验歌曲所表现的冬天的情景,培养自己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学会快乐演唱歌曲<<银色的马车从天上来啦>>

教学难点:

感受与理解音乐,大胆地进行演唱与表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冬之景

1、 师生律动《铃儿响叮当》

 师:

欢快的音乐中,让我们一起走进快乐的四十分钟吧!

2、 生 猜 谜 语:

      小小白花天上栽,千变万化六个瓣。

                   一夜北风花盛开,飘呀飘呀落下来。

  师:

大家猜猜,这是哪个小天使?

  生:

小雪花

3、欣赏视频《雪花的快乐》

   师:

雪花蕴含着我们的热情与渴望,浓缩着人类艺术的精华。

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诗人——  徐志摩的音乐诗歌《雪花的快乐》吧!

4、 板书《银色的马车从天上来啦》

   师:

片片雪花从天而降,它像银色的马车从天上来啦,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歌曲《银色的马车从天上来啦》。

(师板书)

(二)、冬之礼——学唱歌曲<<银色的马车从天上来啦>>

1、听赏歌曲<<银色的马车从天上来啦>>

师:

想一想冬爷爷给大家带来什么礼物?

歌曲的情绪怎样?

2、朗诵歌词

 

师:

你们喜欢冬爷爷送的礼物吗?

冬爷爷为什么要送礼物给你们呢?

他有什么愿望?

请大家一起朗诵歌词吧。

3、 师热情范唱

4、掌握节奏

师:

你们发现旋律中,那种节奏用得最多?

(学生讨论)

2/4  X-︱X  X  X︱  X  X︱X_-‖

师生拍手练习节奏

师:

节奏模仿了什么?

表现了什么?

生:

模仿了马车上的铃铛声,表现力小朋友收到冬爷爷的礼物后,高兴的心情。

5、 学生听唱歌曲两遍,自己试着学唱歌曲第一段

 师:

让我们音乐声中感受一下收到礼物后的快乐心情吧!

6、 师生分析旋律的特点

 师;第一段旋律共有两乐句,它们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生:

同头异尾

师:

大家发现第二段旋律的音区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旋律有这样变化?

要表现什么?

请同学们再唱一遍,然后回答。

生:

音区变高,表现了小朋友勇敢、坚定、不畏严寒的意志,旋律的舒展表现了小朋友洁白无瑕的情怀。

师:

太棒了,让我们用坚定的信念和纯洁的情怀去迎接小雪花吧!

7、学生随琴齐唱歌曲

8、学生以多种方式表演唱歌曲

 师生接唱   小组唱   男女比赛    领唱  学生个人上台展示并演唱......

教师激情鼓励,并评价,让学生之间评价。

师:

同学们不但收到了冬爷爷的礼物,还记住了冬爷爷的叮嘱。

老师也被你们的歌声给打动了,让我也和你们一起去迎接小雪花吧

9、 师生一起走进儿歌,再次感受歌曲的快乐。

                   纷纷扬扬小雪花

                   姿态万千好潇洒。

 

                   不辞辛苦为大家,

                   勇敢锻炼意志发。

   

(三)、冬之乐——听赏与跟唱〈〈踏雪寻梅〉〉

  师:

冬天是寒冷的,但意志坚强的人却不畏严寒,尽情享受着冬天的美丽和快乐。

让我们随着〈踏雪寻梅〉的歌声,边听边唱,走出教室,走进冬天,去雪中锻炼意志,共享欢乐,共度好时光吧!

生听赏与跟唱〈〈踏雪寻梅〉走出教室。

(四)、结束全课。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五十六朵花

第一课时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加深学生对少数民族善良、朴实、豪放、能歌善舞的特点的认识。

2、知识与技能:

学会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

3、过程与方法:

在唱歌、伴奏、跳锅庄舞诸项音乐活动中能大胆投入、热情表现。

教学重点:

十六分音符的学习,加深学生对少数民族善良、朴实、豪放、能歌善舞的特点的认识。

教学难点:

在唱歌、伴奏、跳锅庄舞诸项音乐活动中能大胆投入、热情表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

教学过程:

1、导入

《五十六朵花》这一单元从低年级一直延伸到高年级,一方面是加强民族团结的需要,另一方面,从学习音乐的角度来看,学习各少数民族的音乐实在是太有必要了。

我国有56个民族,除汉族外的55个民族都称为少数民族,他们中有很多能歌善舞的民族,其音乐、舞蹈丰富多彩,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中的宝贵财富,所以我们从小就应当学习、了解它并热爱它。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歌曲是《吹起羌笛跳锅庄》,老师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羌族。

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这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居住地,因此各个民族的文化也就相互影响,歌中唱的“羌笛”是羌族的民间乐器,但跳的“锅庄舞”却是藏族的民间歌舞,从中也可以看出各民族文化的融合。

羌族也用汉文,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他们世世代代从事农业生产,但在改革开放后也兴办起自己的制革、水泥、木材、化肥厂,另外,羌族的绣花和编织也是非常有名的。

同学们请看羌族人民的服饰(出示图片),再看羌笛的图片(出示图片)。

羌笛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就有了,唐代诗人王之焕就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著名诗句。

现在的羌笛都是双管,可以吹出七个不同的音,羌笛在羌族人民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每到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羌寨里就处处响起羌笛的声音。

我们再来看跳锅庄的图片(出示图片)。

锅庄是一种藏族民间歌舞,羌族人民也经常跳锅庄,在羌寨只要听到哪里在跳锅庄,不论男女老少都会高兴地参加进去,可见羌族人民对锅庄舞的热爱,锅庄舞的主要动作是弓腰、甩袖,边唱边舞,我们等会儿也来学几个锅庄舞的动作,请大家也像羌族人民一样,高高兴兴地参加进来。

2、学唱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

(1)欣赏歌曲范唱录音(两遍),请同学们说说听后的感受。

(2)集体朗读歌词。

(3)随录音轻声哼唱歌词。

(4)学唱前16小节歌谱,引导学生“发现”后面8小节与前面8小节基本相同。

(5)背唱第一段歌词,并随伴奏带放声歌唱。

3、用课堂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1)由学生讨论选用四种课堂打击乐器作伴奏,声音相似的可只选其中一种,例如三角铁与碰铃、舞板与木鱼。

(2)前16小节的基本节律是“××│ ×× ×│”,后8小节的基本节律是“×××│ ×× ×│××│ ×× ×│”,最后3小节可与旋律的节奏相同。

(3)由部分学生(约15人左右)演奏,其余学生随伴奏带歌唱,再依次换部分学生演奏。

4、学习几个锅庄舞的动作,欢快起舞

(1)根据录像或图片,随教师学会一两个锅庄舞的动作。

(最好将教室里的课桌撤掉,学生可以在原位学习舞蹈动作。

(2)随录音做动作。

(3)边唱边跳。

(4)男女同学各站一排,随歌声起舞,男女同学动作可以不同。

(5)部分学生用打击乐器伴奏,其余学生围成一个大圆圈,随歌声欢快地跳起锅庄舞。

5、小结:

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跳锅庄舞带给我们的欢乐,也初步了解了羌族,但这仅仅是开始,请同学们在课外收集羌族和锅庄舞的有关资料并互相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瑶族舞曲》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专心欣赏、听出《瑶族舞曲》三个部分速度和音乐情绪的不同,并能顺利完成课本上的填写练习。

2、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背出《瑶族舞曲》的主要主题,并能用课堂乐器演奏。

3、过程与方法:

能随《瑶族舞曲》的主题音乐做声势练习。

教学重点:

听出《瑶族舞曲》三个部分速度和音乐情绪的不同。

教学难点:

能背出《瑶族舞曲》的主要主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去了羌寨,这节课我们要去瑶寨访问。

瑶族的服饰非常漂亮,也是一个善于歌舞的民族,我们今天要欣赏的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就是由瑶族民歌《瑶族长鼓舞歌》改编而成的。

瑶族遍布我国的南方,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海南等省区都有瑶族的身影,他们大多住在山区,因此,被称为山地民族。

瑶族虽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不过,他们在与外人交往时,都使用汉语。

瑶族以农业为主,精于织染和刺绣。

他们本民族的节日也很多,瑶族人民特别尊敬祖先,吃饭前都要念祖先的名字数遍,表示祖先尝过后子孙才能受用。

让我们来看看瑶族人民的服饰(出示图片)和他们载歌载舞欢度节日的情景(出示图片)。

二、欣赏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

1、《瑶族舞曲》描写在节日之夜,瑶族人民载歌载舞尽情狂欢的情景。

乐曲分为三个部分,课本中列出的是第一部分中的两个主题,主题A非常优美动听,主题B矫健活跃。

现在我们先来学唱主题A。

学生随教师琴声轻声歌唱,反复多次,要求边学唱边记忆。

2、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

这一部分先有一个简短的引子,随即主题A多次出现,描写身着盛装的瑶族姑娘们翩翩起舞,气氛逐渐热烈。

主题B进入后,速度加快,刚强矫健,描写小伙子们也加入到歌舞的队伍中。

请学生静静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提示两个不同主题的进入。

3、欣赏乐曲的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乐曲调性发生了转变,拍子也变成四三拍子,旋律安宁,深情委婉,与瑶族特有的柔美舞姿结合起来,很有诗情画意,仿佛是人们在亲切地交谈。

学生欣赏乐曲的第二部分,教师可用微小的指挥动作提示这是三拍子的轻柔舞曲。

4、欣赏乐曲的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是第一部分的重现,但气氛越来越热闹,并加了一个结尾,结尾的音乐速度更快,力度更强,表现歌舞达到高潮,全曲在热烈欢畅的情绪中结束。

学生欣赏乐曲的第三部分。

5、完整地听赏一遍《瑶族舞曲》

教师可用指挥提示音乐情绪的转换,也允许学生在欣赏时身体有所反应,甚至轻声哼唱。

三、用主题A作声势练习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上的图示:

●跺脚、△捻指、×拍手、摇手。

2、先随音乐练前8小节,只用跺脚(左脚)和拍手两个动作。

3、再练后8小节。

前4小节,学生在手腕上套上自制的手铃套(需在课前准备好)摇手,使手铃发出清脆的响声。

最后一小节是最难的,摇手、捻指与跺脚三个动作同时出现,其中摇手要持续两拍的时间,但只要稍加练习,也就不难做到了。

4、将整个练习连起来做几遍,其中也可穿插小组或个人做。

四、用课堂乐器演奏主题A

1、再将主题A背唱几遍,在此基础上,学习演奏,注意调高要改成l=C。

如用口琴演奏可使用手震音的技法。

2、在多次练习的基础上,由教师指挥,全体学生齐奏,力求节奏整齐、音色优美,使学生陶醉在自己演奏的音乐声中。

3、加入课堂打击乐器。

4、部分学生演奏,部分学生用打击乐器伴奏,部分学生做声势,气氛一定很热闹。

小结:

这节课我们不但欣赏了优美动听的《瑶族舞曲》,还亲自演奏了乐曲的主题,相信这一优美的主题将永远留在同学们的脑海之中。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欣赏《木鼓歌》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以欢快活泼的情绪、饱满而富有天性的歌声演唱《木鼓歌》,表现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2、能力目标:

在歌曲有休止符的地方加入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培养学生感受、听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活动过程中体验歌曲、合作学习的愉快心情。

 

教学重点:

了解木鼓,准确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旋律音准,多种节奏型准确, 

教具准备:

电子琴、木鼓图片、木鼓舞视频、鼓类乐器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播放《木鼓舞》的视频 

同学们听一听看一看视频中人们在做什么?

他们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绪呢?

 

(生答他们聚在一起边敲鼓边跳舞)(表现了喜庆、热闹、欢快的一种情绪) 

大家通过他们身上的服饰猜一猜这是哪个民族的?

(佤族) 

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所以他们不只是跳木鼓舞,而且还唱木鼓歌呢,他们边歌边舞,场面非常热闹。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歌曲《木鼓歌》就表现了这种欢乐歌舞的场面。

(出示课题) 

二、感受歌曲 

1.初听歌曲,感受歌曲的速度与情绪是什么样的?

(中速、欢快)     

2.介绍木鼓。

 三、学唱歌曲 

(1)(出示节奏)节奏练习(注意第二条节奏的变化) 

(2)老师范唱(自弹自唱)(出示歌谱)让同学们再次感受歌曲的速

度与情绪 

(3)学唱歌谱 

把“0” “0”符号指出来(衔接语:

同学们看这是个什么符号(休止符)休止多长(一拍---V))注意难点(可两小节两小节教唱)、完整视唱歌谱,下滑音记号的唱法。

 

(4)填词演唱第一段歌词(让学生自己提出难点,教师帮助解决) 

(5)完整演唱第一段歌词(歌曲的速度与情绪、对休止符\下滑音记

号的处理,) 第一段同学们唱的真好,第二段能不能试着跟琴唱出来呢?

 

(6)听录音跟唱歌曲(默唱), 

(7)跟伴奏有感情的完整演唱歌曲(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在学熟后

跟伴奏)老师给与鼓励 

四、加入伴奏巩固练习 

 同学们唱的非常好,那咱们趁热打铁尝试在歌曲有四分休止符“0“的地方,设计一些简单的节奏,为歌曲伴奏,使歌曲更加有动感,咱们的自制乐器(或者老师发一些乐器响板、双响筒、沙锤等)带来吗?

 

(1)讨论:

同学们设计伴奏方式,比如 X   XX 

(2)

(2)为自己伴奏  在演唱过程中加入伴奏。

 

(3)(3)为同学伴奏  找几位同学领唱,其他同学伴奏 

(4)为老师伴奏  老师也想让同学们为我伴奏一下,好吗?

谢谢同

学们(这一环节看情况加或不加) 

五、小结与拓展 

今天咱们学习了少数民族佤族的木鼓歌,知道了佤族最重要的打击乐器是“木鼓”,初步了解鼓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欢乐。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歌曲《阿喽喽》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阿喽喽》。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这首歌曲的歌谱。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为歌曲设计多种演唱形式。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这首歌曲的歌谱。

教学难点:

能为歌曲设计多种演唱形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要到贵州的彝乡去走一走了!

贵州是一个多山的省份,彝族人民有不少居住在山区,那里有不少的梯田,过去都是靠人力挑水或用水车来浇灌梯田,现在呢?

大家看一看《阿喽喽》的歌词,“流水上山坡”!

流水为什么会上山坡呢?

(学生回答:

用抽水机将低处的水抽上来或是电力灌溉)。

同学们说得很好,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建起了好多中小型的水电站,山乡有了电,就能引水上山了。

今天我们要学唱的歌曲《阿喽喽》就是从儿童们的角度歌唱这一山乡巨变的。

二、学唱歌曲《阿喽喽》

(1)听赏范唱录音数遍,使学生对歌曲有初步的印象。

(2)讨论歌词,理解歌词,特别要理解歌词中“它是我指路,它听我的话”中“我”字的含义,这个“我”不是指一个人,而是指整个彝乡的人民。

(3)跟着范唱录音轻声学唱歌词。

(4)跟着伴奏带放声歌唱,要求唱出自豪、热情的感情,但要控制好声音,防止喊唱。

学生演唱时教师可以指挥来提示速度和强弱。

三、学唱歌谱

这是课本上的要求,在已经唱会歌词的基础上学习歌谱是不难的,教师既可用琴声带领,也可采用教师大声唱谱学生轻声唱谱的方式,不论用何种方法,都应要求学生边唱谱边挥拍(或击拍),以增加唱谱时理性的成分。

这首歌曲的歌谱中有四处用了3/4拍,课本中已经提示,一定要引导学生注意,如边唱边挥拍,这四个小节应用四三拍子的图式挥拍。

四、为歌曲设计演唱形式

这首歌曲活泼风趣,曲调也有丰富的变化和对比,这就为设计多种演唱形式提供了可能,例如可将领唱(包括男声或女声领唱)、女齐、男齐、齐唱穿插起来演唱。

下面是方案之一,供参考,教师应启发学生设计出多种方案,通过对比演唱,确定最佳方案。

(齐)阿喽喽,阿喽喽,流水上山坡喽阿喽哩喽。

(女齐)它是谁指路哎?

它听谁的话哎?

(男领)哎,它是我指路,它听我的话。

(男齐)你见过没有?

你信不信?

(女齐)你信不信?

(男领)哎!

(齐)你哟信不信啰?

唱第二段歌词时,将男领改为女领,男齐与女齐对调,就会有一种新鲜感了。

师小结: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看大戏

第一课时唱歌《看大戏》。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习歌曲《看大戏》。

2、过程与方法:

设计歌曲的念白节奏,正确演唱歌曲。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河南豫剧唱腔特点。

教学重点:

学习歌曲《看大戏》,正确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设计歌曲的念白节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豫剧《花木兰》──谁说女子不如男

感受豫剧的唱腔风格。

二、学习歌曲《看大戏》

1、初听:

体会乐曲的情绪,感受乐曲的风格。

2、这首歌曲采用了哪种戏曲的音乐?

3、哼唱歌曲旋律:

注意过门、变化音以及拖腔的正确演唱。

4、学生自主设计念白的节奏。

5、完整演唱歌曲。

三、欣赏学生提供的音响材料

可以用听赏判断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总结本单元的学习情况。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欣赏《花木兰》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使学生了解河北梆子的历史、表演特点以及主要剧目。

2、知识与技能:

欣赏《花木兰》,进一步感受河北梆子的音乐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比欣赏豫剧《花木兰》,学习了解豫剧的历史、表演特点以及主要剧目。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河北梆子的历史、表演特点以及主要剧目。

教学难点:

对比欣赏豫剧《花木兰》,学习了解豫剧的历史。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教师课前要了解各小组的学习情况:

戏种以及相关知识等有关资料的准备情况。

二、导入:

播放歌曲《看大戏》

提问: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什么戏剧?

今天哪个小组的同学向大家介绍他们学习的内容?

三、小组介绍:

豫剧

1、发展历史

豫剧,原名“河南梆子”,俗称“河南讴”、“讴戏”、“土梆戏”,是一个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大剧种。

有关它的文字记载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清代末年,它已流传于河南全省的腹心地域。

建国后更以罕见的速度发展壮大,遍及河南城乡各地,并流布台湾、新疆、甘肃、陕西、湖北、山西、山东、河北、四川、江苏等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

至80年代中期,豫剧从演出团体、从业人数、观众数量等诸多方面跃居全国300多个地方剧种之首。

2、艺术特点

豫剧的特点是生活化、平民化,质朴本色,雅俗共赏。

3、音乐特点

豫剧属于梆子腔系统,音乐以“高亢粗犷、豪迈激越”著称。

豫剧形成以来就是个重唱的剧种,故有“宁唱十句戏,不道一句白”的艺谚。

在豫剧演唱中,仅以嗓音而论,大致以真声为主,假声为辅。

后来又逐渐出现了真假声并用。

所谓并用,一种是在中音区用真声,高音区用假声。

另一种则是真声唱字,假声行腔,俗称“阴阳腔”。

再就是近年来普遍采用的称作真假声结合的唱法,这种唱法根据唱腔与演员个人的条件灵活使用真假声。

不同的唱法也与豫剧音乐的地区、流派、行当有关。

4、代表剧目

《拷红》《花木兰》《朝阳沟》《好队长》《打金枝》等。

5、优秀演员

豫剧的代表人物有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豫剧五大名旦”,代表五大风格流派。

常香玉,豫剧表演艺术家,河南巩县人,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