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81600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朱自清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朱自清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朱自清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朱自清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朱自清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朱自清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朱自清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朱自清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朱自清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朱自清Word格式.docx

《朱自清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朱自清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朱自清Word格式.docx

自谦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的我”的朱自清,从未与他所处的时代隔离。

用文学写人生,变成了他写作的当然宗旨。

他还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第一次提出“意在表现自己”的美学创作原则,敢于同古代散文“文以载道”发起挑战。

无论写景,叙事都包含着浓郁的感情,景中有情,景为情设,情从景出,以事写景,情景融合,以情动人,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

一、朱自清散文创作的思想内容和风格变化。

(一)早期:

诗情画意的清新隽永。

谈到现代散文,绝对无法忽视朱自清的存在。

纵观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史,“五四”时期的散文成就对现当代散文的创作影响最大。

而这一时期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则要首推朱自清了。

其实朱自清自1916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就开始新诗创作而在文坛上赢得声誉。

直至1923年以后,他转向以撰写散文为主。

而诗的清新、含蓄直接影响了他早期散文创作风格,所写散文自然不失其诗人本色。

郁达夫说,朱自清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

”[2]他的早期散文作品,正是因为受其早期诗歌创作的影响,颇有些“诗人的散文”味。

他用真挚的感情,写真实的见闻和感受,记真实的景物,发表真实的议论,丰富并扩展了散文表现生活实感和内心世界的能力,使其散文取得了感人的力量。

尤其朱自清早期的写景散文,语言凝练明净,细腻秀丽,善于精雕细刻,准确、具体的表现描写对象的特点。

细腻的抒写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追求逼真的艺术效果,如诗如画,读后余香悠远。

叶绍钧在《朱佩弦先生》中称朱自清早期散文真挚深厚、清幽,被视为“文体的完美”。

在其作品中朱自清能够通过认真观察,把自己内心的感情融化在自己描写的见闻之中,情景交融,很有意境。

并用一连串的比喻和联想,细腻委婉的勾勒出美丽的景色。

在描写大自然的时候,总深深抹上自己的感情色彩,显得那样具有诗情画意,耐人寻味。

朱自清早期写景抒情的散文备受推崇,观察细致准确,描写精工传神,五彩缤纷的想象构成了浓郁诗情及漂亮縝密的艺术风格。

一些脍炙人口的写景佳作,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都是一幅幅美妙的画,都是一首首精美的诗。

而这些作品的创作正是来源于作者的诗心和细心观察、体会。

“诗”与“画”的统一,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情感是散文的生命。

无论写景叙事议论,都须有作家浓厚的情感作灵魂,否则技巧再高明,语言再华丽,也不过是腊制美人。

朱自清的散文是“求真”“求诚”的,读他的散文总觉得有一种亲切与真诚充溢其中。

这就是朱自清散文追求的一种平淡自然的写实风格。

《绿》描写了梅雨潭和它的绿色。

作者循着游踪,先写山岩、瀑布和梅雨潭,一路写来,层次井然。

作者坐在梅雨亭上,景色尽收眼底,云在头上流着,草丛透着绿意,瀑布冲下,撞击在岩石之上,飞花碎玉般落下,恰如朵朵白梅,又如点点杨花,如此描绘静观景物,真如工笔画一般,读来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接着写梅雨潭的“绿波”,朱自清采用比喻、拟人、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将潭水的颜色、涟漪、光泽以及柔嫩、纯洁各种形态,活脱脱的描绘出来,使人感到它有醉人的绿,迷人的美。

作者将倾慕、欢欣、眷恋之情融汇在这一片绿色中,以声情并茂,赏心悦目之景,表现了大自然勃勃的生机和心头无限向往之情。

文笔从容有致,情调逸雅婉曲,颇显清秀之美。

《春》以强烈的感情,清新的笔触,铺陈出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画面。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每一幅图都是朱自清从自身的视点出发,用充满诗意的心去体会去想象去描摹,将春之魂魄,春之神髓抽将出来,运用生动的拟人和新鲜的比喻,细腻的描绘了烂漫无尽的春色,以完整的构思与优美的意境,将春天的景色描绘地气韵生动,惟妙惟肖。

诗意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产生如沐春风,如在春中之感,堪称绘春、颂春的绝唱。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清艳的夜景也为之减色”,“月色冷清清的随着我们的归舟”,“森林的水影,如黑暗张着巨口,要将我们的船吞了下去”。

情从景出,秦淮河的灯月交辉,画舫凌波,与游览者的快意,渴慕之情相协调,由歌妓卖唱引起的张惶、矛盾、怅惘、幻灭的情思油然而生。

还有那烟一般轻,梦一般美的荷塘月色则浸透着作者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疏朗的荷花,清幽的香气与淡淡的月色,同作者意欲摆脱人世烦恼而偷得片刻的逍遥的情怀融洽无间。

幽静的小路,风致的荷叶,洁白的荷花,飘香的荷塘,脉脉的流水,不能朗照的月光与作者内心的愁绪,相交织组成一曲和谐的旋律。

这些结构凝练,意境幽美,语言清丽,文采斐然,不仅显示了艺术构思的縝密精巧,而且表现出写景抒情的工妙技巧。

从上述朱自清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朱自清早期散文创作风格中的“漂亮、縝密”,尤其体现在他早期写景抒情的散文中,显示了很感人的艺术成就,实在是民族生活、民族文化的土壤上生长起来的一枝奇葩,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中期:

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1927年北伐战争的失败使朱自清陷入极大的痛苦、惶惑和颓唐之中,当他走进古典文学研究的“象牙之塔”时,散文风格也随之有所转变。

于是,他的散文最以绵密、醇厚的情致感人,并注重縝密、自然的构思,文字由优美、典雅转向质朴、清俊,而富于口语味。

因时局的变迁淡化了他的革命意识,减退了当年的热情,给与他更多的是痛苦,加上家境衰败,娇妻的亡故和多子的拖累,这一切给与他太多的磨难和艰辛。

于是他的创作一改往日的借景抒情而走上了以创作为解脱痛苦和烦恼的路径。

朱自清中期散文创作一改前人风格,从娇柔造作、华而不实的风气中摆脱出来,并从鲜活的口语中吸取营养,感情不改其真,具有鲜明的口语性,自然亲切,雅俗共赏。

1931年朱自清远赴欧洲游行后,还写下了《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两部散文游记,文中客观描述欧洲国家名胜古迹,谨慎的介绍两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写出了朴实的风俗人情。

尤其在语言方面,作者在白话口语的基础上提炼富有表现力的艺术语言,那流畅自如的旋律,轻松活泼的节奏,那字字推敲的选词灵活多变的句型,十分精美。

作者对西欧文化艺术的热心了解和细致考察,以敏锐的感觉,准确地表现和生动的描写,达到了清淡、自然的境界。

朱自清用他的笔倾诉人间朴实的亲情、友情,他抓住了“我的生活”这个源头活水,来撷取生活,反映生活,要求于每事每物,必须拆开来看,拆穿来看,无论锱铢之别,锱渑之辨,总要看出后己。

即通过观察,分辨与剖析,去同求异,把握特征。

朱自清的文章不大谈哲理,只是谈一点家常琐事,虽是像淡香疏影似的不过几笔,却常能把那真诚的灵魂捧出来给读者看。

这就丰富并扩展了散文表现生活实感和眉心世界的能力,使其散文取得了感人的力量。

朱自清的散文往往是精雕细琢,禁针密线。

他最善于从多角度,以新颖贴切的比喻、比拟来尽兴的描物绘形。

所写物事不仅逼真、活脱,而且具有一种生动繁富的美感。

对父亲的爱,我们在《背影》中已能深刻感受到,《背影》是朱自清誉满文坛的代表作,叙写的是一些朴实而生动的感情细节。

在叙事中,融进了真挚的情感。

在通常的情况下,要表现人物的感情,往往要写这个人的正面,写他的表情、眼神等,唯恐给人印象不直接。

但在这篇作品里,作者却不写父亲正面形象而写了为儿子送行,并艰难的替儿子买来桔子的父亲的“背影”。

通过一系列动词的运用抓住一瞬间的强烈感受,以及在离别时候,明知父亲很哀伤,他不特地从正面去细致观察父亲的表情,只在父亲转过身去时,表面装着毫不经意,而实际上是很注意地从侧面或背后去看父亲,这就是儿子对父亲无限感怀的深情,文章质朴简约,毫不雕饰,全以真挚、深厚的骨肉至情感人。

所以,作者以背影为中心来写,正是他抒情真实的地方,真正写出了作者的生活感受,真挚情致。

对女儿的爱,在《儿女》中,作为五个孩子的父亲,作者深为负担之重而苦。

人到中年,更愧疚以前未能好好做父亲,深悔昔日对孩子的体罚和斥责,思索对儿女的教育之道,层层深入的表现了作为父亲对儿女的无限挚爱。

只为家贫而成聚散,作者愈是追悔自责,其骨肉至情则愈见深切。

行文全以日常口语娓娓叙说,读来亲切有味,勾画儿女情态生动、欲活,文字尤为准确、生动,字里行间都饱含着浓浓的亲情。

对妻子的爱,在《悼亡妇》中更足以体现,作者撷取了爱妻生前的许多片段,正是这些片段的娓娓道来表现了作者对亡妻的沉痛的悼念之情,读后令人潸然泪下:

“无论日子怎么坏,无论是离是合,你从来没对我发过脾气,连一句怨言也没有……老实说,我的脾气可不太好,迁怒的事有的是,那些时候你往往抽噎着流眼泪,从不回嘴,也不号啕。

”“你的肺已烂了一个大窟窿了,大夫劝你到西山静养,你丢不下孩子,又舍不得钱,劝你在家里躺着,你也丢不下那份家务。

”朱自清能够从自身经历发掘开去,用真心记录着生活的喜怒哀乐,我们也能从这些琐琐碎碎的小事中读出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受到一种亲切的感动。

(三)后期:

以写社会生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散文。

朱自清后期散文创作,所谈的都是现实问题,思想激进,锋芒毕露,光彩烨烨,其思想特点是努力而且自觉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指点东西,发表议论。

朱自清是诗人,是作家,也是民主战士。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有一类散文充分的体现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如果说鲁迅的文章是匕首,是投枪的话,那么朱自清的这类散文就是软鞭和藤索,这软鞭和藤索毫不留情的抨击者当时的黑暗政府,鞭挞者日本帝国主义,以及从电车上的小事到卖掉儿女的思考,无不体现着朱自清那“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3]的对国对民的忠心。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自清带着沉重的心情,殷切的期待,有意的仿效鲁迅,写了许多杂文。

这时期的文章,大多讨论有关人生社会的问题,秉承他一贯尊奉的“为人生”的初衷,而又更增添了较浓厚的思辩色彩与哲理意味,显示了很高的艺术功力。

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创作对象的转移,使朱自清后期的散文一改往日的清新、朴实,也不像以前那样采用大量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而是用简洁的笔触,直接写出自己的看法。

在《白种人—上帝的骄子》一文中,作者由于喜欢小孩子,对电车的小白种人多看了几眼,而小白种人看见“我”在看他,有意识的换了原有的祥和的面孔,变成一脸的粗俗与凶恶,“仿佛眼睛有话似的:

‘咄!

黄种人,黄种支那人,你—你看吧!

你配看我!

’他已失了天真的稚气,脸上布满着横秋的老气了!

我因此宁愿称他为‘小西洋人’。

他伸着脸向我足有两分钟,电车停了,这才胜利的掉过头,牵着那大白种人的手走了。

”作者要把这件亲身经历的事写出来,就是要唤醒大家:

我们之所以被白种人轻视,完全归根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我们国家经济长期滞后且又被侵略的原因。

他在用笔告诉国人:

1840年以来的中国历史其实是帝国主义的侵华史。

如果说鲁迅的《药》是唤醒国人的一剂猛药,那么这篇《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则是一剂明目散,让国人真正的看清自己,看清国体。

那字里行间所流露的不正是朱自清对国对民的赤胆忠心吗?

在《生命的价格—七毛钱》一文中,作者将亲眼看到的七毛钱就可以买到一个小女孩的事记录了下来,同时对小女孩的未来悲惨命运作了层层的思考与剖析。

他指出:

造成这种惨痛的悲剧的罪魁祸首,既不是小女孩的父母,也不是那该死的人贩子,而是那让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那丑陋无比、残酷无比的反动统治者。

作者将这个在旧社会司空见惯的事重视起来,发掘出来,使人痛心,使人警醒。

这也正源自朱自清的拳拳的爱国之心,爱民之心。

抗战胜利的前后,昆明掀起了民主运动的热潮,朱自清又有了更深的思想意识,他的态度更激进,他热烈的呼喊“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

这时期的朱自清思想成熟,已经成为一名激进的民主斗士。

当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杀害后,他不但依然出席他的追悼会,还肯定闻一多对民主运动做出的贡献,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凶残和卑劣,表示了继续斗争的决心。

在《论轰炸》中,朱自清呐喊着民族和国家的心声:

“咱们的民族,咱们的国家,像涅槃的凤凰一样,已经从火里再生了!

”文章通过说古论今,字里行间干预者政治,通篇充溢着鲜明的政治色彩。

二、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1、构思缜密,布局精巧。

  散文的艺术魅力,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构思方面。

朱自清的散文在构思上是十分讲究的。

缜密而严谨,新奇而精巧,营构合理。

“设眼有致”。

  散文具有“文眼”,这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

唯有“眼”题旨才会有隐显意境,才会有虚实,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会有疏密。

  朱自清的散文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设的。

并且充分地使之成为构思的“焦点”。

也成为将作品的思想与艺术辩证统一起来的“凝光点”。

  2、浓郁的抒情色彩。

散文是长于抒情的文体,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尤应抒写“作者心灵的歌声”。

朱自清的“文章之美”是与他的抒情艺术分不开的。

他的作品有着浓郁的抒情色彩。

①融抒情于叙事之中,追求一种“真挚美”。

  在散文的创作中,朱自清常用的是“写实主义”的方法,注意抒写自己的真切感受。

在那些偏重于叙写“身边琐事”,儿女情长的散文中,如《给亡妇》、《儿女》等,都善于通过娓娓动人的叙事将自己所经历的事情“情意化”,质朴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以此获得另一番抒情的“声色”。

  作者将自己的真挚情感与叙事结合起来,不是简单的凑合,而是“情”与“事”交融。

通过一系列的典型生活细节,抒写自己的衷情,真切自然而不空泛。

其生活细节自然而然地成为感人的“抒情细节”。

  朱自清偏重于叙事的散文感情委婉细腻、诚挚、真切,“另有一种真挚清幽的神态”。

正是因为他在抒情与叙事结合中追求着一种“真挚”的特色。

②抒情与描写相结合,追求一种“绘画美”。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偏重于借景抒情的作品占较大的比重。

在这些作品中,他善于用重彩工笔描绘各种风景画、风俗画,他重视以形传神,尤重形似,主张“以形为本”,“不求形似就无所谓逼真”,孜孜以求的是一种绘画的美。

他的写景作品确实也做到了“融情入景”。

秦淮歌月,荷塘月色,梅雨瀑布(《绿》),悠悠春风,潇潇春雨,青青春草,艳艳春花(《春》)------经过作者感情的融注,都带上了“个人”的色彩,现出一种绘画美,使感情的抒发也愈具真切、细致。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写景散文的代表作品,作于一九二七年七月。

当时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中国陷入空前的黑暗之中。

在现实面前,作者彷徨了,他明白“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4]。

但两条路他都不愿走,于是走中间道路,以求暂时逃避现实。

这篇作品借谈月色掩映下的荷塘景色,来反映作者自己体味的“独处的妙处”,摆脱现实烦恼,追求刹那间的宁静以求超脱。

  在这里,作者将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起来,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

荷塘上,月色下,种种景物,色彩是多样的,情态也各不相同,但都扣住一个“淡”字的韵味。

淡淡的月光,薄薄的青雾,象牛乳中洗过了似的花叶,隐隐约约的远山,斑驳稀疏的树影,淡淡的云,微微的风,缕缕清香,这些都是轻淡的。

“蛙声”“蝉声”的衬托,“酣眠”“小睡”的比喻,情态也交融在一个“淡”字上。

总之,光、影、色、香都是轻淡的,共同形成静美淡雅的韵味,表现出作者的闲情与作者希求恬静的心境相吻合。

其中包含着作者淡淡的欣慰,更包含着作者淡淡的哀愁。

  ③抒情与议论相交错,追求一种“理趣美”。

  “理趣”就是诗与政论的结合所产生的一种抒情美感。

朱自清在偏重于“融情入理”的散文中,继承了韩柳杂说的“理趣美”,又颇受鲁迅杂文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在叙事中有论理的美,在论理中有抒情的美。

他的《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讽刺男女分座的陋习)等,缘事而论,将叙事与议论结合起来,将矛头指向旧社会制度,社会陋习和反动的军阀政府虽然诙谐中含有批判的锋芒,满腔的诗情常常通过热情的呼唤、痛快的议论表现出来。

  朱自清的抒情是与叙事、描写、议论交织起来的。

因作品的立意和题材的不同,而显示出多姿的抒情美、真挚“美”、绘画美、理趣美,偏重于描写的写景篇章则是细致绮丽,偏重于议论的杂感则见机智深沉。

  3、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艺术语言。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基调是朴素的,有一种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美。

  首先,作者注意修辞,语言优美,用字遣词功夫颇深,如《荷塘月色》中用“泻”形容如流水一般自上而下普照的月光情态,用“浮”形容薄薄的雾气轻盈的情态,准确而传神。

同时,作者善于作比喻、通感等手法,如用“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比喻荷花,用听觉印象的“渺茫的歌声”比喻嗅觉印象“缕缕清香”作通感修辞,用听觉印象的“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比喻视觉印象的“光与影”。

作通感修辞,文中还有了不少叠词,如“淡淡的”“田田的”“亭亭的”“蓊蓊郁郁”“高高低低”“隐隐约约”等,使行文气势悠扬婉转,舒徐不迫,富于音乐的旋律美、诗意美,再如《春》。

总之,朱自清是“五四”以来最有影响的散文作家之一。

在艺术上影响更大的则是他早期一些叙事、写景、抒情、言志的散文,其文字风格不一,而均注重写法上的“漂亮和縝密”,被誉为“美文”的模范,在当时起到了对旧文学示威的作用。

在语言的口语化方面则要算上他中期的散文的突出成就。

后期的散文不乏揭露黑暗现实之作,或抨击黑暗当局的罪恶,或表现对被压迫者,被损害者的真诚同情,显示了他的爱国热情和善良品质,朱自清不愧为中国现代散文的一代宗师。

注释:

[1]《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

导言》,郁达夫,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2]《蝶恋花》,柳永

[3]《荷塘月色》,朱自清

参考文献:

1、《中国现代文学史》,吴宏聪.范伯群,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出版

2、《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吴宏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

3、《朱自清散文选》,朱自清,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