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百字赏析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81840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65.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百字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诗歌鉴赏百字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诗歌鉴赏百字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诗歌鉴赏百字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诗歌鉴赏百字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诗歌鉴赏百字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9页
诗歌鉴赏百字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9页
诗歌鉴赏百字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9页
诗歌鉴赏百字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9页
诗歌鉴赏百字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9页
诗歌鉴赏百字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9页
诗歌鉴赏百字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9页
诗歌鉴赏百字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9页
诗歌鉴赏百字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9页
诗歌鉴赏百字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9页
诗歌鉴赏百字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9页
诗歌鉴赏百字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9页
诗歌鉴赏百字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9页
诗歌鉴赏百字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9页
诗歌鉴赏百字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9页
亲,该文档总共6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百字赏析文档格式.docx

《诗歌鉴赏百字赏析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百字赏析文档格式.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诗歌鉴赏百字赏析文档格式.docx

43.肖德藻《登岳阳楼》

44.王维《送沈子福归江东》

正文

1.原诗

[中吕]满庭芳

周德清

披文握武。

建中兴庙宇,载青史图书。

功成却被权臣妒,正落奸谋。

闪杀人望旌节中原士夫,误杀人弃丘陵南渡銮舆。

钱塘路,愁风怨雨,长是洒西湖。

译文

孙长江

(岳飞)文武双全。

正是他率领着爱国将士,浴血奋战,屡破金军,收复中原的大片失地使得敌人闻风丧胆,萎靡不振的南宋小朝廷因此才有了一点复兴的气象,他的功绩垂之于青史。

可是他的功名却遭到了那个误国害民的卖国贼秦桧的妒忌,秦桧与畏敌如虎的宋高宗赵构互相勾结,狼狈为奸,一日里降了十二道金牌,把他从抗金的最前线召了回来。

岳大将军正好落入了投降派设下的一个圈套。

中原的那些盼望王师到来的忠义之士被抛闪得好苦啊!

丢弃了祖先陵墓而仓皇南渡的小皇帝赵构本就没有收复中原的意思,岳飞被害死之后,收复之事就更无从谈起了,误国害民啊!

且看那通往风波亭的钱塘路上,风刮得那般凄怨,雨下得如此哀愁,这就是苍天在为岳大将军哭泣,湖水也在为之动容啊!

百字赏析文

本曲可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以叙事为主,后半部分转入抒情。

前三句,大处落笔,将岳飞的一生功业,尽括其中。

一个“却”字,承前反跌,写岳大元帅的悲剧性结局。

可谓言虽简意则赅,辞虽俭意却丰。

“闪杀人”、“误杀人”的口语入诗,更将诗人胸中如浪翻如涛卷,那难以抑制的悲愤之情推向了高潮。

全曲最终以“愁风怨雨洒西湖”作结,更有如神来之笔——栖霞岭下,西子湖畔,一代英烈埋骨地,天若有情雨为泪,一年三百六十日,“长是洒西湖”。

2.原诗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①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注】江岭,指的是大庾岭,过此即是岭南地区,唐代罪人往往流放于此。

家住襄阳的我特地到洛阳访问才子袁拾遗,可惜可叹可悲的是,他却在江岭做了流人。

(大庾岭古时多梅,又因气候温暖,梅花早开)听说那里的梅花早早就开放了,可是,流放岭外,怎如这虽无花却有故知的北国呢!

一首短短的五言绝句,将诗人于洛中访友人不遇的遗憾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与牵挂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前二句对偶,既写出了对友人的崇敬和景仰,又暗写出了造访不遇的原因,可谓“一箭双雕”。

江南好,江南梅花开虽早,但怎比北国之春来得更浓更亲更有味!

南国之春真的就不如北国吗?

否!

只因友人“做流人”,只因家乡有故知。

巧用衬托与反接,才使得这样一首怀人诗如此读趣盎然,如此回味无穷吧!

3.原诗

绝句

杜甫

迟日①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日:

即春日。

语出《诗经·

豳风·

七月》:

“春日迟迟。

春日融融,江山一派秀丽景象;

春风吹拂着花草,馨香无限。

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小燕子正在繁忙地飞来又飞去,衔泥筑巢,生机一片;

日丽沙暖,成双成对的鸳鸯,悠然自适地沐浴在静谧的沙滩上。

本诗首句从大处着笔,描绘出初春灿烂阳光下,明净绚丽的春景,虽为粗笔勾勒,笔底却春意骀荡。

二句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春的百花、浓郁的芳香,表现明媚的春光。

在这明丽阔远的图景之上,作者又选择到了初春中最常见又最具有特征的景物来勾画春景。

泥融土湿,燕子归来,飞来飞去,衔泥筑巢;

日丽沙暖,鸳鸯静睡。

一动一静,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相得益彰。

短短的一首绝句,将诗人“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定居草堂后的安适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4.原诗

如梦令

秦观①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①秦观,字少游。

一生因党祸遭到惨重打击,多次被贬。

绍圣三年(1069年),他自处州再贬。

这首《如梦令》词,就作于此时。

长夜在沉寂中消逝,沉静得如同水一样静静流淌。

寒风阵阵吹来,驿站的门紧紧地关闭着。

睡梦被惊醒,一只老鼠正在窥看着油灯,想偷吃灯油;

破晓时分的霜天里吹送进来的寒气透进被里。

没有觉意啊,没有觉意,门外马在嘶鸣人已起,新的一天里的旅途奔波又开始了!

秦观的一首《如梦令》寥寥三十三字,尺幅之内,写遥夜,写驿亭,写窥灯鼠,写晓寒霜,有听觉,有视觉,有味觉,抒羁旅情怀,抒漂泊况味,抒人生感慨……非大手笔怎能如是之从容。

“沉沉”二字有何稀罕,此处相叠,竟传夜之长;

“如水”一喻,更为常见,此刻,却道出夜之深,夜之凉,夜之流逝。

一个小小的细节——梦破惊见鼠窥灯,驿亭之破败,心绪之凄冷,前途之渺茫,无一没有说着。

“马嘶”“人起”,“无寐”之人,苦恨有多少?

词人未点破,读者心怦然。

5.原诗

送别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下马,饮酒饯别送友人,问君要到哪里去?

君言:

“平生不得志,想要归卧南山陲。

”啊,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寻问了,尘世间的功名利禄总有尽头,只有那山间的白云永没有穷尽之期足以供你娱乐消遣了!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离愁别苦,离天恨海,都是别时语。

王维的这首送别诗,无一“恨”,无一“愁”,无一“苦”字,粗看平淡无奇,细品则词浅意深。

“下马”为友人饯行,才问及友人“所之者为何”,这就“奇”,“奇”在“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不得意”这也奇,轻描淡写般,不仅交待了友人归隐之因,更将官场仕途之暗,友人洁身自好之清,“冰炭不可同器,非隐不可”之坚,传得委婉,透明淋漓。

“南山者”靖节先生“采菊处”也,这更奇,不仅点明友人去处,更惹人联翩浮想。

尤奇者,当属全诗结句“白云无尽时”,悠悠的白云,将友人鄙视官场鄙视尘世功名的情怀与节操,衬托得何等高洁!

6.原文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睛,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四月天,雨后乍晴,清明而和暖;

雨中,对着门的南山,蒙蒙中只见一轮廓,此刻,雨过天晴,历历分明。

春尽夏来,已不见那因风起舞的柳絮,惟有那向日葵对着太阳开放着。

一首平白如话的小诗,既无险字,也无丽词,似乎一览无余。

初夏时节,一场清雨刚停,对着门的南山又清清楚楚的展现在眼前。

随风飘舞的柳絮杨花已不见,向日葵对着太阳在开放。

这其实只是字面上的意思。

作为政治家的司马光决非如此浅薄;

甚至用不着细细咀嚼,便可知其所指,其所托,其所寄寓着的深意。

风风雨雨,雨雨风风,我(诗人)也永不会像柳絮一样没有固定的操守,而会永远像向日葵一样忠心于国家。

正所谓“事难显陈,理难显罄,每托物连类以形之”,言在此而意在彼,托物而言志罢了。

7.原诗

秋浦歌(第十四首)

李白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红彤彤的炉火照彻了天地,红星四溅,紫烟蒸腾。

健美强壮的冶炼工人啊,在这样的一个明月夜里,一边劳动,一边歌唱,嘹亮的歌声使那寒冷的河水都荡漾了起来。

李白的千古绝唱《秋浦歌》(第十四首),一开篇,便将一幅色调明快、气氛热烈的冶炼场景,捧献在了读者眼前。

前两句中“照”、“乱”二字,看似平易,实为难得。

“照”,透彻,卓然;

“乱”,热烈,亢奋。

第三句中的“赧”,本为因害羞而脸红,李白不会不知;

可用于“赧郎”,就将冶炼工人健美、强壮、勤劳、朴实、热情、豪放、乐观,以及在炉火映照下的情趣,传达得无一遗漏。

末句“歌曲”又起,“寒川”不“寒”;

并非是那歌声有多美,倒是诗人情怀中滚涌着惊叹,奔涌着兴奋,喷涌着歌颂!

8.原诗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欲发又开封。

客居在洛阳城里,眼见得秋风又起;

想写一封家书,告慰家人,真的千愁万绪,感慨万端。

只恐怕匆匆写来,说不尽心中的思念;

行人就要上路了,匆匆拆开信封,再看一看啊,有没有漏掉什么重要的话!

如小溪般清澈,如大海般深沉,这就是乡情、乡思、乡恋与乡愁。

写思乡之情,偏选在他乡之秋,秋风思归嘛!

于是,诗人只是淡淡一笔,“洛阳城里见秋风”,轻轻撩拨了一下,全诗便被龙笼罩在了也浓也淡的愁绪之中。

“偏是有家归不得”,写封家书吧!

匆言匆语,怎写得尽心中一个“苦”字!

“行人临发又开封”,一个细节——细小的动作,何其微妙,何其传神!

古人说:

“以一目尽传精神。

”张籍的《秋思》一诗,可谓得其神哉!

9.原诗

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雨打船声。

荧荧青灯之下,细细读君诗卷;

诗已读尽灯已残,可天还未亮。

读君诗,忆君人,眼虽痛,灭灯犹独坐;

耳边是一片逆风吹雨吹打船舷声。

元九,元稹也;

白香山挚友也。

扁舟一叶,青灯一盏,读挚友诗,情有多深?

意该多厚?

诗人未言及,只一句“诗尽灯残天未明”,便传达出无尽的情思。

灯已灭,人暗坐,风吹雨,雨打船,身世飘零之感,宦海沉浮之苦,如锥如刺,深深地灼着读者的心,由不得你不动心,不动情!

这也许就是“白诗”的魅力所在吧!

似乎一切都是信手拈来,可那“拈来”的一切聚集在一起,便有了力量,有了力度,有了可夺魂能夺魄的艺术感染力!

10.原诗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小松刚刚破土而出,既矮又小,被掩没在深深的草窠中,可它那长满松针的头,却在一个劲地向上冲;

如今啊,越长越高,已经高过了蓬草和蒿草。

时俗之人啊,面对着这样的小松,决然看不到它正是那日后高可参天的巨松!

(得不到爱护,得不到关心的小松不屈不挠地生长着。

因为它深知,时俗之人)只有在自己高可参天时才会道一声“高”!

作为咏物诗,杜荀鹤的《小松》可谓一绝。

深深的草窠中,一株小小的松树蓬勃茁长,自己已经感到了成长的快乐;

“而今渐觉出蓬蒿”,多么兴奋,又多么自信!

读至此处,读者甚至都要为小松的迅速成长欢呼雀跃了,可是诗人却将笔锋一转,直呼道: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是多么不正常、不公正的社会现象啊!

小松还小,虽怀着凌云壮志,但有谁肯为它倾洒热情?

小松不畏惧冷落,甚至嘲讽,终于高可参天,曾经冷落它的人,此刻,又会是怎样的一副嘴脸,诗人不讲,读者已经清楚的看见了他们——也许就端坐在我们生活着的环境中的某一个角落里!

11.原诗

田家

欧阳修

绿桑高下映平川,赛罢田神笑语喧。

林外鸡鸣春雨歇,屋头初日可花繁。

高高低低的桑树,掩映着平畴万里;

田神赛事已经结束,可笑语仍喧喧。

林子外面一声鸡鸣,打破了乡间生活的宁静,也更增添了田园生活的的恬静;

一场春雨,匆来骤去,瞧哇,屋檐上,刚刚露头的太阳将它那如金如锦的余晖泼洒在繁花丛中,多么静谧,多么绚烂!

绿绿的桑树,高高低低,掩映着一马平川的万里平畴;

一场赛会结束了,笑语仍喧喧。

春雨如稣,是倦了?

是累了?

谁知道,反正该歇歇了;

林外一声鸡鸣,打破了山野的宁谧。

屋檐上,刚刚露头的太阳将余晖泼洒在繁花丛中……纯白描的手法!

无渲染,无夸饰;

景却真,景却奇。

读这样的诗句,“如饮醇醪,不觉自醉”;

只因“醇醪”,不辣嘴,不上头,没人劝,自己就贪杯……欧阳修可谓是描摹田园生活农家乐的大手笔!

12.原诗

焚书坑

章碣

竹帛烟销帝王业,关河空锁祖龙①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史记·

秦始皇本纪》集解引苏林语说:

“祖,始也。

龙,人君象。

谓秦始皇也。

刻在竹上,写在帛上的书籍,化作了烟化作了灰消失了,秦始皇的帝业也随之灭亡,险峻的函谷关,滔滔的黄河,也“锁”不住始皇帝的宫殿。

焚书的灰烬还未冷却,殽山以东的各路起义军便风起云涌,(莫要以为书是祸乱的根源啊!

)刘邦、项羽,一个在市井厮混,一个是行伍出身,他们可都不是读书人!

《焚书坑》一诗所讽之事可谓重大,所用之墨却极为俭省。

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意欲愚民,意欲息乱;

可事与原违,民未愚,乱未息,到头来“反害了卿卿性命”。

章碣更可谓是一个“冷嘲热讽”的大师。

“关河空锁”、“坑灰未冷”已将始皇帝“施暴不仁”必亡之命运讽到了极致,一句“刘项原来不读书”,更将嘲讽推向了高潮!

作者虽未点破“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不仁者不终”,但一切尽在不言中。

13.原诗

途经秦始皇墓

许诨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龙盘虎踞一般的墓地啊,高高耸起的墓顶上,绿树层层;

它的气势即使高如云端,最终也要像断裂帛缕,必然灭亡。

同样的青山,同样的秋草,同是帝王埋骨地,就连路人参拜的也只是汉文帝的陵墓啊(只因他的谦和、仁义与节俭)!

对比永远是最好的表达方式。

许诨的《途经秦始皇墓》之所以流传千古,大概就得益于此!

一开篇,诗人极写始皇之墓高大巍峨,帝王之气之霸跃然纸上。

对句中只一个“崩”字,就实中带虚、虚中有实地把一个不仁不慈的君王最终必亡的命运揭破;

揭得痛快,讽地淋漓,仿佛都听得见那裂帛一般的凄凄声响,穿过了历史的长河。

三、四两句最妙,同样的青山,同样的秋草,同是帝王埋骨地,一边无人问津,一边是“路人唯拜”,反差之大,皆因对比生!

14.原诗

竹枝词九首(其九)

刘禹锡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山顶上,开满了红的桃花白的李花,如火如霞;

白云朵朵,缕缕炊烟,那是山顶人家。

山村妇女们就像在云里走,花中行;

来来往往担水忙;

银钏金钗,丁冬作响。

农夫们正在田间烧荒肥田,长的刀,短的笠,好一幅田家农忙图!

如果说起句,还仅仅是点明了地点,表明了节令,渲染出了绚烂气氛的话,那么本诗的第二句则不可轻读。

读着它,自然而然就想到了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白云生处有人家”来。

“云间”——那是仙境,“烟火”——回到人间;

诗人就是这样似乎在不经意间把读者带到了一种亦仙亦俗、亦幻亦真的妙境之中。

在这样的背景之上,诗人又借用借代的手法,将恍若“桃源”中人担水烧荒肥田的繁忙而快乐的田园生活写得如闻起声——环佩丁冬作响,如见其人——阡陌之上往来于桃红李白的花间。

好一幅令人醉、让人恋、惹人神往的田园风情画!

15.原诗

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荫。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孤桐啊,天生就有着森森的资质,孤高自傲拔地而起几百寻。

高入云霄,它始终不会让自己屈服;

根扎大地虚怀若谷。

虽然年事已高,但它的根更强壮,夏日里的阳光越是猛烈,它的树阴就更加浓郁。

清明时节,孤桐老是想着解脱一切愠怒,哪怕被砍斫成一把五弦琴,它也心甘情愿。

诗人以孤桐自况,明咏物,暗抒情。

“孤高”——写心志,“凌霄”——述追求:

“岁老”——歌老当益壮情,“解愠”——咏宽容豁达怀。

“愿斫五弦琴”一句,更将诗情推向了极致:

“孤桐”,高而且大,壮而且强,但却甘愿被砍斫为五弦琴一把,颂奏清明之乐音,真把个老臣坚强不屈、老而弥坚、甘于奉献之情之心之意,抒发得淋漓酣畅!

16原诗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注释】接舆,楚国隐士。

接舆是他的名字,平时“躬耕以食”,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称楚狂接舆。

在《论语·

微子》记载:

他曾以《凤兮歌》讽刺孔子,谓: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并拒绝和孔子交谈。

冬天去了,寒山忽而变得葱翠;

岁月匆匆,转眼间已是秋水潺湲。

倚着手杖,伫立在茅舍门外,迎风谛听着暮色中寒蝉吟唱。

渡头上,人已稀,唯见落日西沉;

村子里,谁家院,一缕孤烟起。

好你个裴迪,又上演起接舆酒醉,狂歌在我陶潜樽前。

苏轼说: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真不愧为用画笔作诗、用诗笔作画的大师。

本诗开篇只两句,就将辋川之山水,四时之景色用极俭省的笔墨尽描而出。

接下来,写柴门之外,闲居之人,倚仗临风,听那暮蝉声声……闲居之乐,就是这样不露声色地倾吐出来。

继而又用两句诗我我们勾勒了一幅“田园暮色图”:

渡口上,落日熔金;

村子里,炊烟袅袅,好美好静好惬意!

此番境界中,与友人衔杯对酌,怎的能不醉?

又怎能不放狂歌?

因厌恶官场而热爱自然,因自然之美而更厌官场之丑,也许就是王维写这首诗的初衷吧!

17.原诗

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

多病所需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清澈的江水,环抱着村子静静流淌,漫长的夏日,小小江村中,每一件事都是那么闲雅。

自由自在飞来又飞去,那是在我草堂梁山做巢的燕子;

追逐嬉戏,上下翻飞,亲亲热热,那是水面上的鸥鸟。

老妻在纸上画着棋盘,小儿敲针作鱼钩。

除了多病的身体需要的只是药物外,陶然于“万事皆幽”的江村,我还有什么奢求呢?

一组清新明快的短镜头,构成了一幅自然纯朴的大画面!

首句写景,大处落墨,一曲清江,爱怜般地“抱”着江村。

二句当为总领:

长夏日,江村中,事事皆“幽”。

于是,颔、颈两联便紧扣一“幽”字,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表面上看只写了四景,堂上燕,水中鸥,老妻乐,稚子趣,实则已然“笼天地于形内”,江村夏日里的千种乐事万般趣事却无一没有道着!

尾联二句笔锋陡转,点明题旨:

陶醉于此番美景中,诗人又怎能不“多病”必须吃药,“此外更何求”呢?

18.原诗

南乡子

李珣

乘彩舫,过莲塘。

棹歌惊起睡鸳鸯。

游女带香偎伴笑。

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

乘坐彩舫,渡过莲塘。

桨声起,歌声杨,惊飞塘中睡鸳鸯。

游女们体香暗透,依偎相伴,春心荡漾,窃笑不止。

怎奈娇羞腮凝丹,竞相折取团荷叶,托词遮阳以遮面。

一幅“南国水乡图”,清新淡雅,趣味盎然;

有声有色,声色交织;

有动有静,动静结合;

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细品咂,这一切竟然是在寥寥30字的方寸之间完成的,非大手笔谁能如是?

词中的八个意象,彩舫、莲塘、棹歌、鸳鸯、游女、团荷和晚照,似一浪高过一浪,在读者的心头轻轻滑过,留下的却是不灭的影像,这已经令人称奇,更妙处,“竞折团荷遮晚照”——一个小小的细节,便将游女们的绰约之姿、娇媚之态、闲适之怀,抒写得淋漓尽致!

19..原诗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①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释】《诗·

”后以“迟日”指春日。

春日迟迟,园林依旧,昔日游赏处,竟成今际伤怀地,悲哉;

花团似锦,鸟语啁啾,曾经赏心悦耳,奈何今春听来却似边关苦吟,愁也。

独自怜惜京城人,惶惶南窜,怎就不能像湘江水滚滚北流去!

一股浓烈的悲愁,从如此平白的诗中滚涌而出;

一腔苦涩的怨愤,从如此浅近的诗句中倾泻而出,不能不说得益于诗人对反衬、对比、对偶等手法的纯熟运用。

昔日之欢游,春日之花鸟,美哉乐哉!

正因有了这美好的一切,才更衬得今日之漂泊,无限凄凉,而今作“流人”,无比惆怅。

后二句诗中,对比与对偶的运用——“人南窜”、“水北流”,不仅在形式上极尽工巧,而且在思想内容上更是“点睛”——脉脉“湘江水”,默默无语自由自在北流去;

惶惶“京国人”,仆仆风尘逼不得已作“南窜”——宦海浮沉不得已之哀,仕途失意难抗辩之慨,就是这样滚涌倾泻而出的!

20.原诗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新年到了,都还没有看到鲜花的芳姿,时已二月,才在惊喜中一睹芳草的萌芽。

白雪,却嫌春色归来迟,故意穿过庭院中的树木,飘飘洒洒,漫舞成花。

空灵——如花瓣一片,明快——似小曲一支!

韩愈的《春雪》一诗就是这样的一片花瓣,一支小曲。

寥寥28字,方寸之内,盼春之急切,见春之惊喜;

丰富之想象,昂然之情趣;

景与情,真与幻……无不道个正着,非大手笔孰能如是!

最令人称奇处是韩愈的炼字之功。

“都”,传盼春之切;

“惊”,写春归之喜;

“嫌”,巧用拟人,赋无情之雪以人格;

“穿”字最妙,片片非雪似飞花,飘飘洒洒,轻盈之态,绰约之姿,宛然就在眼前,似乎伸出手去,就可以接得三片两片。

21.原诗

[中吕]朝天子

徐再思

里湖,外湖,无处是无春处。

真山真水真画图,一片玲珑玉。

宜酒宜诗,宜晴宜雨。

销金锅,锦绣窟。

老苏,老逋,杨柳岸梅花墓。

里湖,外湖,西湖没有一处不是生机盎然的。

真山,真水,宛如一幅天然水墨丹青,水之澄,又如一片剔透美玉。

面对满眼旖旎风光,最适宜诗酒唱和;

无论晴空万里,还是细雨蒙蒙。

西湖啊西湖,你是一个黄金都会被你熔化的销魂锅,更是一处锦绣铺就的仙人窟。

多少文人雅士为你倾倒,苏轼,林逋;

君不见,杨柳岸边是苏堤,孤山之上梅花墓,

清丽——如温风一缕;

典雅——如古曲一支。

西湖美,春之西湖更美。

照理说,该泼浓墨,宜用重彩,才绘得出“西湖春景图”。

可诗人却仅仅用了46个字,若蜻蜓点水,淡然几笔,竟将读者置于“里湖”畔,“外湖”中,苏堤上,孤山下;

赏梅花灿灿,感柳丝飘飘,沐迟日融融,味烟雨蒙蒙……何以致其然,只因诗人用白描手法,传西湖之神;

融苏诗典故,壮诗歌意境。

最奇者,“宜酒宜诗,宜晴宜雨”,干脆撇开西湖景,却写尽西湖绝胜处!

22.原诗

南乡子·

望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登上京口北固亭,我要眺望何处呢?

啊,中原大地,万里江山,风光无限。

古往今来,天下兴亡,到底发生过多少故事呢?

太多了,多得就像滚滚长江东逝水。

孙仲谋年少就指挥千军万马,占据东南征争战不休。

天下英雄谁是孙仲谋的敌手呢?

只有曹操、刘备。

(刘景升父子皆豚犬耳)生个儿子就应像孙仲谋那样。

力主抗金,恢复中原,构成了“一生襟抱未曾开”的抗金名将、爱国词人辛弃疾词的一大主题;

但朝廷软弱无力,偏安一隅,于是愤怒与悲慨,威武而雄壮,激越却无奈,就又构成了辛词的感情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