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材培训讲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90873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55.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想品德教材培训讲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思想品德教材培训讲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思想品德教材培训讲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思想品德教材培训讲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思想品德教材培训讲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思想品德教材培训讲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思想品德教材培训讲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思想品德教材培训讲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思想品德教材培训讲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思想品德教材培训讲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思想品德教材培训讲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思想品德教材培训讲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思想品德教材培训讲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思想品德教材培训讲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思想品德教材培训讲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思想品德教材培训讲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思想品德教材培训讲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思想品德教材培训讲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思想品德教材培训讲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思想品德教材培训讲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思想品德教材培训讲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思想品德教材培训讲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想品德教材培训讲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思想品德教材培训讲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为此,本教材坚持能力立意,以具体的活动为载体,以一定的知识为线索,突出情感和能力的培养,把新课程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以一定的道德认识为基础,突出道德情感、道德能力的培养和道德行为的养成。

如在我国基本国情、基本制度教学中,不仅介绍国情、制度,而且在这过程中突出社会责任感、社会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基础性、拓展性、选择性相统一。

教材把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作为基础性学习目标,同时在一些方面一些知识点上适当拓展延伸,以丰富学习内容,扩展文化视野。

设计的活动、拓展的内容突出选择性和开放性,并给不同地区师生保留发挥余地、必要空间,以适应不同地区课程资源、文化环境、教学水平的差异,以给学生自主选择、探究创新的空间。

如第一课有关社会变化感受、第二课有关中华文化的介绍,以及其他各课主题的切入,都有此特点。

即各课课文的情境设计,均为例证性的,有待老师们创造性理解和发挥。

——认知、探究、实践相统一。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蓝本和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而教学内容的最重要源泉,在于广阔的社会生活。

因此设计的活动不仅注意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更突出问题探究和实践体验,为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有意义的教学情境。

本教材各课课文都坚持以话题引领活动,以活动探究主题,每一课还有课外实践活动。

二、《思想品德》教材的主要特点(思想品德教学行为的基本要求)

一是整合知识,引领参与。

以学生逐步扩大的生活场域整合学习主题,让教材(课堂)成为学生真正感悟社会、体验人生的开放对话平台。

根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精神和实质,不是按年级机械排列和划分,而是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逐步扩大的生活场域,参照对城乡学生的抽样调查分析,从中提炼和整合形成相应的学习主题,以相对独立的主题串联各年级的学习内容。

把课标涵盖的“三个层面”(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与“四个领域”(道德、心理、法律和国情教育)贯穿、渗透在每个年级、每个单元(主题)乃至每一课的教学之中,由此构建框架结构和内容体系,形成具有全新理念的教材,使新教材真正成为一种生活的、鲜活的、综合的对话文本。

据此,教师也应有“整合”知识,与学生共同参与、发现体验的意识。

二是建构知识,认知社会。

坚持正确价值观念引导,强化国家/公民意识,让教材(课堂)成为学生建构良好品性、生活态度、价值取向的互动坐标。

思想品德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的思想品德为主要任务”,《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法律意识,进行“三观”教育(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达成“四有”新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等,在教材中,我们把这些相关的正确价值观念,以国家—公民意识来贯穿、融通。

在这些方面,老师应有与学生携手同行、共同成长的意识。

国家是公民的国家,学生良好品性的构建、生活态度的认知、价值取向的追寻,都要有国家观念;

公民是国家的公民,公民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平等主体,培养学生的公民主体意识,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也是打造民族精神、复兴中华大业的要求。

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强化国家—公民意识,是思想品德课程独特价值的体现,也是我们这套教材的“魂”。

三是知识延伸,拓展反馈。

注重对矛盾冲突的探究,尝试“问题解决”,让教材(课堂)成为学生走向真实生活、走进现实社会的行动课程。

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程的追求。

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超前与文化转型和心理变革的相对滞后,影响着社会系统的整体变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念中的个体主义、自主倾向逐渐显现,社会心态中的利益意识、成就动机不断强化,如此等等。

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可以说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矛盾和困惑,这是不能掩饰也无法回避的。

新思想品德教材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参与当代中国整个社会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重建的职责,只有把“问题解决”的权利交给学生,学生才会开始对自己全面负责,学生才能最终成为“理智的决策者”。

新课标教材借助问题情境的设置,将现实生活中复杂的情况加以提炼或缩微,让学生探究、思考、判断、选择,实施“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从被动承受到主动解决。

问题解决是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的整合。

“问题解决”的探究和思考过程,必定是其自我管理的过程;

“问题解决”的判断和选择过程,必定是其自我决策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自我管理和决策能力,进而形成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正是现代社会公民的核心素质。

因而,“问题解决”必将促成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评价体系的重建,使思想品德课程的“人文性”和“实践性”更加彰显。

三、《思想品德》九年级教材的结构体系

教材编者在构建整个初中三年思想品德教学体系时,既忠实于课程标准,又按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了再创造,期望达成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目标。

为了更好地体现从学生生活逻辑出发,根据思想品德教育的需要,不拘泥于课程标准已有的内容顺序,按生活逻辑与科学逻辑相统一的原则,教材对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进行了调整、合并,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综合化的调整和整合。

按相近的生活和学习内容,整合成相关的单元主题,以主题模块的方式呈现标准内容,以期提升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知识内容分布(包含了三个层面和四个领域):

心理健康

道德

法律

国情教育

成长中的我

认识自我

自尊自强

学法用法

我与他人

交往与沟通

交往的品德

权利与义务

我与国家和社会

积极适应社会

承担社会责任

法律与社会秩序

公民与国家

三个年级的教学内容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总体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考虑到初三学生的认知基础、身心特点和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考虑到初三学生即将结束义务教育阶段,进入新一轮选择和分流,九年级教材比较偏重于个人与国家和社会,偏重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基本制度,更多地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国际视野,培养学生认知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为青少年学生逐步走上社会、扩大社会交往、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打好基础。

由下表可以看到,三个年级教学内容的安排,整合了上述三个层面的关系,同时也有所侧重,分别侧重于第一、第二和第三个层面,九年级教材则侧重于第三个层面(我与国家和社会),同时兼顾第一第二两个层面(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并注意与七、八年级教学内容的衔接。

因此,由于活动主题、知识板块独立性和完整性的需要,在个别内容上与前两个年级难以避免地会有所重复,如关爱他人、乐于助人,忠于职守、承担责任,民族文化,改革开放,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等。

但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从不同的视角、更高的层次来展开教学内容,开展问题探究。

《思想品德》各年级教材知识结构(每个年级都体现了三个层面、四个领域的学习要求):

年级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第五单元

第六单元

七年级

自尊自信

善于交往

学会学习

热爱生活

遵纪守法

爱我中华

八年级

自立自强

亲近师长

学会负责

分清是非

与法同行

复兴中华

九年级

亲近社会

合作诚信

崇尚法律

情系祖国

走向明天

初中三年教学内容分为17个单元,分别由2至3课组成。

其中九年级共5个单元12课,35课时。

另外每课设计一次课外实践活动,分别安排2课时用于活动的指导、交流、评价等,全书总计59课时。

根据教材的总体规划,九年级教材主要安排五块内容,体现对学生的引领:

第一单元,亲近社会,做一个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人。

第二单元,合作诚信,做一个诚实守信、善于合作的人。

第三单元,崇尚法律,做一个遵纪守法、懂法用法的人。

第四单元,情系祖国,做一个热爱祖国、奉献祖国的人。

第五单元,走向明天,做一个开拓进取、立志成才的人。

教材设计体现开放性、选择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特点,教师可以也应该根据本地本校实际情况,根据单元主题和教材思路,选择材料载体,设计教学情境,组织自主合作探究活动。

每课的课外实践活动,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文化环境和教学条件,同时设计了几个专题或几个方案供学生选择,教师可以根据本地本校情况,将教材相关课文内容与课外实践活动相关要求有机整合,实施教学,更鼓励学生自己选择活动主题,自己设计活动方案。

 

(二)《思想品德》九年级(全一册)教材课文分析和教学建议

以下分课介绍课文内容。

需要说明的是,达成理想课堂的教学设计,应该是“三备”:

一是备教材,在课标背景下备相关知识的理解;

二是备社会,根据知识延伸要求和指向备相关问题;

三是备学生,切合学生知识阅历备相关载体和思路。

由此构成“案例选择,情境设计,问题探究”的教学过程形式。

以下叙述,仅仅是着眼于三维目标的实现,分析提炼教材观点。

第一单元亲近社会

第一单元亲近社会,是九年级《思想品德》起始单元。

根据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结合初中生在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和不断进取所面临的问题,本单元结合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范围,着眼于亲近社会、服务社会,认同并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以及坦然面对挫折的需要,着力引导学生从思想、行为上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和进步。

主要内容着眼于引领学生切实关注社会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祖国的变化,加深对当代中国的认识,增强关心社会的兴趣,培养亲社会行为的技能与习惯;

引导学生感悟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对个人情感的影响,提高中华文化认同感,做民族文化的弘扬者;

帮助学生进一步自觉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勇于创新的优秀品质,促进个人健康成长;

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学习压力和考试焦虑问题,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本单元包括三课:

1.成长在社会,2.融入民族文化,3.笑对生活。

第1课成长在社会

本课教学目标,在于引领学生感受生活的发展变化,增强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

养成社会生活中的正确态度,培养亲近社会的技能和习惯。

为此帮助学生跳出家庭和学校,放眼更广阔的社会舞台,全面了解人类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客观认识我国现实社会生活,认真体会、感悟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逐步养成关心社会的兴趣和自觉服务社会的情感。

主要内容:

了解社会变化,领略现代文明,正确认识与对待社会发展中的成果与困难;

把握人与社会关系,培养关心社会、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

懂得社会公德,克服“看客”心态,提升社会生活中的明辨是非能力;

了解个人责任,学会忠于职守,知道奉献社会、关注他人的途径及意义,注重培养和提高社会活动能力。

第一课包括“感受社会变化”“关心社会发展”“学会亲近社会”“自觉服务社会”四个框题,以及“争做志愿者”的课外实践活动。

以下介绍本框题需要关注的主要观点。

第一框题感受社会变化

1.人类社会尤其我国现阶段人们生活的变化发展与进步。

2.几千年人类文明不断发展进步的道路。

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4.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文明进步道路中的问题与挑战。

(专门设置“探究”,引导学生以两点论的辩证思维方法全面认识我国现实生活也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

5.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第一框题通过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对比,让学生感受社会变化,通过中外有关史实介绍,引发对时代进步趋势,以及对现代文明进步与危机的思考,引导正视问题,真正适应社会。

第二框题关心社会发展

1.探究人与社会的关系:

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社会。

2.每个人都必须关心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可以从关注时事政治做起。

第二框题在第一框题的内容基础上,首先通过探究,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社会的关系,引发学生去关心社会的发展,接着具体指导学生如何去关心社会发展,即从关心时事入手,期望触发关心和思考,为将来能够以实际行动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做好心理和知识准备。

第三框题 学会亲近社会

1.亲近社会的含义及其重要意义,克服冷漠情绪和“看客”心态。

(不应自我孤立于社会群体之外,理智地对待一些可能的突发事件,不做看客,也不莽撞行事)

2.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以及遵守社会公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明白判断是非的标准,提高自身素质,更好亲近社会。

第三框题和第四框题是行为指导。

本框意在帮助了解并掌握亲近社会的三方面具体要求,或称之为适应时代进步的技能。

具体到位的理解显然还需要以亲身体验的实践探究为基础。

第四框题自觉服务社会

1.人生价值的实现,与祖国命运、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2.作为社会成员、国家公民,我们需要以实际行动,负起自己的责任,履行应尽义务。

3.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每个成员,应当乐于奉献:

以合适方式积极回报他人和社会。

第四框题更深入地提出亲近社会需要忠于职守,乐于奉献。

要引导学生明确,应当学习和建树现代社会的行为规范(职业道德和法律规范),不能视敬业规范为机械刻板,切忌浮躁。

第一课教学建议:

1.坚持正面教育,用好教材,积极干预,统一思想。

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实际,需要坚持正面引导。

为此需要在课标框架内,准确理解并创造性实践教材内容的有关思路方法,在不回避矛盾问题的前提下,引导全面认识社会,并注意优化指导。

2.充分使用事例,多用事例,选好事例,思考事例。

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参照教材思路,以广阔的社会生活为背景,选择恰当材料和设置教学情境,以期优化教学实效。

3.重视情感体验,以情感人,设置情景,情理交融。

教师应以自己的深厚人文素养及人格魅力,与学生平等和谐对话互动,以期最大限度发掘学生的健康发展潜力。

有教师高素质基础上创设的和谐氛围,才有学生潜能发挥的自由度。

4.强调行为指导,指明方向,反复操练,重在坚持。

来源于生活,服务于实践,是书本知识的生命力所在。

有关教学内容的长效性在于,师生共同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这也是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新理念的核心内容。

5.坚持过程性教学评价。

注意全面考察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尤其要注意观察学生在各主要教学环节对典型案例分析的情感与态度,以及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由此体现的价值观。

【以下各课的过程性教学评价要求大致相同】

6.以实际行动亲近和融入社会。

参照研究性学习的形式与方法,以及上述教学建议的第四和第二点的有关精神,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除了教材设定的“社区调查”和“助残行动”之外,也可引导学生根据本地本校实际,另外设计和实施“争做志愿者”活动。

还要注意到,本课及全书各课的具体教学过程,均应创造性理解和实践教材编制的基本思路:

活动引领主题,引导和指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师生共同做负责任的公民。

第2课融入民族文化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责任心,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在实践中不断创新,适应时代要求,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不断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力求切实融入中国社会,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三个框题内容围绕“融入民族文化”的主题,从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到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再到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形成了一个密切联系、层层深入的整体。

了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明确自己承担弘扬民族文化、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义务和责任;

懂得民族、国家的命运直接影响我们的情感,明确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具体要求;

了解外来文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明确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提高自己辨别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了解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内容,领悟继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第2课包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做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者”等三个框题,以及“弘扬民族文化”的课外实践活动。

第一框题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1.文化形成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力量,是民族和国家生存的前提条件。

2.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世界文化进入中国,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可逆转的趋势。

第一框题由名字说文化,进而介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引领学生增强承担弘扬民族文化、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义务和责任。

第二框题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1.明确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必要性,以及相关的具体要求。

2.懂得民族、国家的命运直接影响我们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责任心。

3.了解外来文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明确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提高自己辨别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4.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5.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第二框题在第一框题的内容基础上,强调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一方面把自己的情感同民族文化、祖国命运紧紧相连,增强民族自豪感、责任心;

另一方面直面外来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第三框题做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者

1.民族精神的含义,以及民族精神对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性。

2.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3.适应时代要求,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

4.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精神的极大丰富和发展。

5.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努力践行。

第三框题又在第二框题的基础上,强调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转化为具体的行为,由承载民族精神的中华世纪坛的介绍切入,引导学生认识民族精神,了解践行民族精神的要求,从而立志弘扬并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

第二课教学建议: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本课的教学内容,重在引导学生感悟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需要学生的自主参与才能取得实效。

因为,就本课主题而言,有学生的愿意了解,才可能深刻理解。

至于有关知识性内容的接受,实际上不是教学目的所在。

2.采取情境式教学法。

本课有关教学过程的实施,可以视为引领学生实际亲近社会的重要平台和载体,需要师生的共同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姿态,结合广阔的社会生活背景理解和感受。

为此,可以结合所在地区的社区资源,认识和理解民族文化及民族精神。

3.积极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课外实践活动“弘扬民族文化”,提供两个活动方案供选择,意在通过社会调查、问题探究、方案设计等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领悟继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由此达成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

第3课笑对生活

本课旨在引领学生认识挫折的不可避免性,以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挫折,养成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

为此需要承认并理解,生活在社会中,难免有挫折和困难。

由于中学生生活主要内容的特点,需要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考试焦虑,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进而逐步养成敢于战胜挫折、勇于创新进取的优良品质。

了解挫折的含义及产生挫折的原因,理解挫折的双重作用,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增强耐挫能力;

认识正确学习观念的重要性,懂得正确学习观念的具体要求和培养方法;

认识人的生活态度和心理承受能力与困难和逆境之结果两重性之间的关系,领悟提高心理承受力,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的重要意义。

第3课包括“人生难免有挫折”“勤奋学习刻苦学习”“战胜挫折开拓进取”三个框题,以及“当一回心理咨询员”和“重走长征路”的课外实践活动。

第一框题人生难免有挫折

1.感受生活中的挫折:

了解挫折的含义及造成挫折的因素,认识挫折的不可避免性。

2.挫折也是财富:

理解挫折的双重作用,以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难免发生的挫折。

第一框题“人生难免有挫折”,主要讲生活在社会中,难免有挫折和困难,不同的人面对挫折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我们应积极面对挫折。

第二框题勤奋学习刻苦学习

1.了解正确学习观念的重要性,懂得培养正确学习观念的具体要求和培养方法。

2.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考试焦虑问题。

3.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增强学习能力,学会逐步完善自己的学习习惯。

第二框题“勤奋学习,刻苦学习”,主要讲中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应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考试焦虑问题,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第三框题战胜挫折开拓进取

1.领悟提高心理承受力,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的重要意义。

2.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应对挫折,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

3.每人都有创新潜能,都能够发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学生更应养成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

第三框题“战胜挫折开拓进取”,主要讲要以正确的方法战胜困难和挫折,认识人的生活态度和心理承受能力与挫折两重结果的关系,培养敢于战胜困难,勇于创新进取的优良品格。

学生阶段的创新,主要是自我超越和比较群体的相对创新,每个人都应该看到自己的潜能。

第三课教学建议:

1.借鉴前人、他人的宝贵财富。

收集“战胜困难和挫折,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的事例,引导学生讨论伟人、明星、老师、父母以及自己遇到过的挫折经历,帮助学生认识挫折和逆境是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时常遇到的,它既可能成为人生经历中的宝贵财富,也可能成为成长发展中的障碍,从而善于用名人、先进人物战胜挫折的事迹和名言激励自己。

2.指点和引领学生健康前行。

引导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