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94199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9.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docx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docx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1)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2)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争夺欧洲大陆的霸权)、俄奥矛盾(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英德矛盾(殖民霸权和海上霸权))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3)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4)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5)导火线(直接原因):

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两大阵营:

三国同盟:

德、奥、意三国协约:

英、法、俄

2.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1)客观条件:

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

(2)可能条件:

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3)现实条件:

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交战双方:

同盟国:

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协约国:

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国。

4.时间:

1914年——1918年

5.主战场:

欧洲

6.主战线:

西线(决定性作用):

英法比——德东线:

俄——奥匈德南线:

7.经过:

第一阶段:

1914年主动权在德方实施“施里芬计划”西线马恩河战役,(首次重大战役)东线俄军进攻东普鲁士战役,德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第二阶段:

1915—1916年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三大陆战一大海战:

西线的凡尔登(时间最长最惨烈)、索姆河战役(坦克)(规模最大)和东线的俄军夏季攻势;英德日德兰海战(最大的海战);

第三阶段:

1917—1918年美、中等国参战(原因、影响);俄国退出战争(原因、影响);1918年11月德宣布投降

8.为什么在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

(1)美国与英法存在着传统的历史文化联系

(2)美国与协约国之间巨大的贸易贷款联系

(3)俄国二月革命后的战争形势变化

(4)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参战契机

9.分析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1)经济实力处于劣势;

(2)军事战略上的失误;

(3)内部与国内矛盾的尖锐;

(4)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10.结果:

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来分析原因)

1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

(1)导致世界格局变化:

西欧相对衰落和美日崛起

西欧的相对衰落体现在:

①经济受重创:

曾经领先世界的西欧,生产水平远低于战前,相对衰落,中心地位受挑战;

②精神遭打击:

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

③英国更衰落:

战前已丧失工业第一强国地位

美日的崛起体现在:

①美国:

战后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从伦敦转向纽约

②日本:

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由债务国变债权国

(2)战争引起革命与独立的浪潮

参战国的革命与独立:

①俄国十月革命:

取得成功影响欧美工人运动

②德国与匈牙利:

分别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和匈牙利革命,是失败的伟大尝试;

③中东欧政治版图发生剧变:

一战摧毁了四个帝国—德俄奥匈奥斯曼,诞生了一批独立国

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涨:

①原因:

列强的奴役与掠夺,激化民族矛盾;宗主国放松控制引起的本国新兴阶级力量的壮大;

②影响:

奠定了二战后摧毁殖民体系的基础;

(3)战争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补充人教版)

①一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飞机进入实用阶段、汽车取代马车、缺乏原料国家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等等;

②一战促使政府机构改变职能: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职能加强;

③一战改变的人们的思想观念:

人民要求和平的反战运动高涨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社会主义理想和观念的影响。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㈠巴黎和会

1.背景

(1)同盟国战败投降,成为战胜国宰割的对象。

(2)战胜的协约国之间,实力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

2.时间:

1919年初——6月28日

3.地点:

凡尔赛宫

4.参加国:

27个战胜国的代表。

5.操纵国:

美、英、法:

英国劳合乔治、美国威尔逊、法国克里蒙梭

6.各国目的:

(1)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十四点原则”参加会议,企图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建立国联,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

(2)英国奉行“势力均衡”政策,既要削弱德国海军力量,剥夺它的海外殖民地,勒索战争赔款,维护其庞大的殖民帝国及海上优势。

在欧洲联合美国遏制法国称霸,因此英国不主张过分削弱德国。

在东亚支持日本以牵制美国。

(3)法国为重建欧洲霸权,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索取尽可能多的战争赔款,坚决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乃至肢解德国。

(4)意大利希望落实参战时协约国的承诺,扩大领土。

(5)日本企图使它战时从德国手中夺取的太平洋岛屿和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合法化。

7.主要问题:

对德和约问题(中心)、中国问题(山东问题)、建立国联问题。

8.性质:

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9.结果:

签订《凡尔赛和约》

(1)时间:

1919年6月28日。

(2)内容:

①领土:

重新划分德国疆界;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区由国际联盟代管,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15年;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占领15年,东岸划定非武装区。

②殖民地:

德国放弃海外殖民地,由英法等战胜国瓜分;

③军事:

德国废除义务兵役制,只保留10万陆军;

④赔款:

德国要支付大量赔款给协约国(未确定总额)。

(3)性质:

在牺牲弱小民族利益基础上,宰割德国的掠夺性条约

10.影响:

(1)暂时调整了列强在西方的统治秩序,开始建立凡尔赛体系

(2)严厉限制和削弱了战败国德国,引起德国的复仇情绪,埋下了产生罪恶的种子

(3)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4)英法获利最大

(5)美国受到抑制

(6)民族自决权得到一定的肯定

(7)牺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国家的利益

㈡凡尔赛体系的构成与国际联盟

1.凡尔赛体系的构成:

《凡尔赛和约》和对奥、保、匈、土的和约和国联盟约(已列入了《凡尔赛和约》)。

2.影响:

(1)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2)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上述地区的矛盾,使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3)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民族国家;

(4)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欧洲地位削弱,美苏日崛起;

(5)其中又隐含了很多矛盾,不能长久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

3.系内的矛盾:

(1)战败国和战胜国矛盾:

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性的惩罚:

德国滋生强烈复仇情绪;

(2)战胜国列强之间:

分赃不均:

美意不满;

(3)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与列强矛盾:

牺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国家的利益:

中国“五四”爱国运动、土耳其凯末尔革命等。

4.新的民族矛盾:

列强主要考虑削弱战败国和实现自己的利益来安排领土,没有按照民族自决的原则

5.实质:

是帝国主义战胜国掠夺战败国和相互妥协基础上的帝国主义国际体系

6.国际联盟:

(1)背景:

①一战的巨大损失使人们渴望建立能维护和平的国际体系;

②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倡导建立国际联盟盟约,以此领导世界;

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世界成为一个整体

(2)时间:

1919通过了国际联盟盟约,并被列入《凡尔赛和约》。

1920年生效正式建立

(3)总部:

瑞士的日内瓦

(4)主要机构:

会员国全体代表大会;国联行政院;秘书处

(5)宗旨:

“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并且声称要裁减军备,制裁侵略

(6)盟约原则:

维护和平、集体安全、委任统治。

(7)操纵:

英法。

由于美政治军事实力有限,攫取世界霸权的计划落空加上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势力强大。

美国参议院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也拒绝参加国联。

(8)解散:

二战时名存实亡。

联合国成立后,1946年宣告解散

(9)实质:

英法控制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10)性质:

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11)活动:

①1924年组织缔结了和平解决争端议定书《日内瓦协定》;

②在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其有关机构或组织发挥了大量;

③用30年代英法控制的国联对法西斯侵略采取绥靖政策

(12)评价:

①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为以后联合国提供了多方面有益的经验;

②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裁军和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③没有给世界带来持久和平,阻止新的世界大战(原因)

㈢华盛顿会议

1.背景

(1)巴黎和会留下遗缺,亚太地区的矛盾没有真正缓和;

(2)战后美日英国在亚太地区的争夺发生了严重的利益冲突;

(3)为争夺霸权,美、英、日三国的海军军备竞赛;

(4)中国掀起反帝爱国运动

2.发起国:

美国

3.目的:

为了缓和它们之间的矛盾和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平息中国反帝怒潮。

4.时间:

1921年11月—1922年2月。

5.参加国:

美、英、日、中、法、意、比、荷、葡九个国家。

6.操纵国:

美、英、日。

7.主要议题:

英日同盟问题、海军军备竞赛问题、中国问题

8.内容:

(1)《四国条约》

(1)签订国:

美、英、法、日。

(2)内容:

A缔约各国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

B英日同盟终止。

(3)影响:

①对美:

拆散了英日同盟,扫除了在太平洋的称霸障碍。

②对英:

维持了与美日的表面关系,后英日矛盾日渐激化。

③对日:

同盟解散利益受损,但一战的获利大多承认,也获得与欧美列强平起平坐地位。

(2)《五国条约》

(1)签订国:

美、英、日、法、意

(2)内容:

分别规定了它们各自的主力舰和航空母舰的总吨位。

(3)影响:

①对美:

它的海军力量同英国并驾齐驱,抑制日本势力膨胀

②对英:

丧失了海上霸权

③对日:

受到抑制,但英美不得在其附近建立海军基地,实际了日本在这一区域内拥有战术上的优势。

总评:

是第一个裁军协定,暂时缓和了大国的海军军备竞赛,但没有根本解决问题,不能制止战争

(3)《九国公约》

(1)签订国:

美英法日中意荷比葡九国。

(2)内容:

①形式上宣称“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

②再次确认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3)影响:

实质上“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为美国进一步侵略中国创造了条件

9.影响:

(1)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补充和继续,,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构成华盛顿体系。

(2)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它的海军力量同英国的海军力量并驾齐驱,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又达到抑制日本势力膨胀的目的。

(3)日本,英等国受到抑制。

(4)中国是最大的受害国。

(5)最终形成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即凡—华体系。

10.中国山东问题的解决:

日中在会外签订条约,把日本在山东的权利归还中国

11.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异同

(1)相同点:

①背景:

在大国力量对比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召开的世界性会议。

②过程:

会议都是由少数帝国主义国家操纵的,充满矛盾和斗争。

③结果:

会议签订了带有大国强权色彩的一系列条约;都涉及中国问题并侵犯中国主权;条约体现了一定程度的民族自决原则,形成了大国主导下新的世界体系。

④作用:

新的国际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

(2)不同点:

巴黎和会是一战的战胜国宰割战败国的分赃会议,成立了新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主要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西方的矛盾,形成了凡尔赛体系,英国和法国成为会议的胜利者;华盛顿会议遏制了日本在远东的侵略势头,主要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形成了华盛顿体系,美国成为会议的主导者和胜利者。

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

㈠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原因:

(1)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具体原因:

①劳动人民的日益相对贫困,供需矛盾扩大

②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市场供需矛盾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

③过度的股票投机活动掩盖了生产和销售之间矛盾,增加了市场的不稳定(直接原因)

2.爆发标志与表现:

1929年10月,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崩溃,股价狂跌,大量股票被抛售;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农产品价格猛跌,大量农产品被销毁

3.特点:

(1)范围特别广(地区从美——世界;部门从金融——工农各部门)

(2)持续时间特别长(1929~1933年)破坏性特别大

4.影响:

(1)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社会危机①广大人民强烈要求改变生活状况,示威、游行和罢工斗争不断;法西斯分子乘机兴风作浪,扩大政治影响

(2)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改善本国经济形势,加紧在国际市场上争夺,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②各国为尽快摆脱困境,还进一步加强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

5.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1)原因:

①历史原因:

A缺乏民主传统,专制主义、军国主义势力非常强大;

B掠夺性的《凡尔赛和约》,激发了其民族复仇情绪

②现实原因:

经济危机的打击严重,垄断资产阶级倾向于建立一个独裁的强权政府

③直接原因:

纳粹党打着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招牌,进行蛊惑人心的宣传,获得人民、军队、资产阶级广泛的支持。

(2)建立:

①时间:

1933年初,

②标志:

希特勒正式出任德国总理

③影响:

德国走上了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的道路。

标志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3)内外政策

(1)政治①一党独裁统治

②1934年,兴登堡总统去世,希特勒集总统、总理和军队最高统帅于一身,成为国家元首,实行个人独裁。

德国成为“德意志第三帝国”

③迫害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

(2)经济:

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及与之相关的民用工业,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3)军事:

撕毁《凡尔赛和约》,重建了空军,扩充陆军,建造军舰

(4)对外关系:

1933年退出国联;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

(5)文教领域:

进行严密控制,用纳粹党的说教钳制人们的思想。

6.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1)原因:

①历史原因A缺乏民主传统,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建立强权政治。

B不满华盛顿体系对其的压制

②现实原因:

经济危机的打击沉重(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国内市场狭小,资源极度贫乏)阶级矛盾尖锐,引发政治危机。

统治阶级亟需。

③直接原因:

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推动。

军部法西斯分子发动了侵略,制造了一连串暗杀事件、加强了左右政局的能力。

(2)建立:

①时间:

1936年。

②标志:

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受军部控制)

③影响:

推行对外扩张、对内独裁的政策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

(3)内外政策:

①政治:

禁止工人罢工,限制人民言论、结社、新闻和出版自由。

②军事:

加紧扩军备战。

③外交:

制定《基本国策纲要》积极准备扩大侵略战争

7.对比日本和德国在建立法西斯专政有何异同?

(1)相同点:

都利用了经济危机这一有利时机;

都有军事封建性的历史传统;

都是垄断资本家的需要和选择;

都对内独裁对外扩张,都有冲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束缚

(2)不同点:

德国有一个法西斯政党——纳粹党;有一个突出的领袖——希特勒;通过国会大选的方式夺取政权。

日本既没有法西斯政党、也没有突出的领袖,而是依靠军部法西斯势力在天皇的支持下控制政权。

㈡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

1.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

2.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

(1)原因:

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后,于1935年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埃塞俄比亚发动侵略

(2)时间:

1935年——1936年

(3)结果:

意大利吞并了埃塞俄比亚

(4)失败原因:

①意强大装备先进,准备充分,训练有素,埃弱小埃塞俄比亚武器装备极其落后。

抗意战争领导方面有错误

②西方大国绥靖政策的影响

3.西班牙反法西斯战争

(1)背景:

①西班牙人民阵线1936年在大选中获胜、成立共和国后,采取了一些进步措施,打击法西斯势力。

②佛朗哥等反动军官发动叛乱,内战开始。

③德意全力援助叛军,公开进行武装干涉,使原来的内战变成了一场西班牙人民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民族战争

(2)时间:

1936年——1939年。

(3)各方政策和态度:

①英、法等——“不干涉政策”,

②苏联、国际纵队——国际援助。

(4)结果:

共和国政府被颠覆,建立了以佛朗哥为首的法西斯独裁政权。

(5)败因:

内:

力量有限外:

西方绥靖政策。

4.特点:

反法西斯侵略为中心各国纷纷建立反法西斯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主要特点)

5.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

(1)背景:

①法西斯国家获得了巨大的财力、人力资源,占据了许多战略要地,实力大增。

②由于英、法、美等国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也使法西斯国家更加有恃无恐。

(2)原因:

在侵略扩张过程中,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与英法美等国的矛盾日益加剧。

出于共同的利益需要,法西斯国家进一步勾结,互相支持利用.

(3)结盟招牌:

“反共”(利用与苏联的矛盾欺骗英法美等国)

(4)过程:

1936年德意签订《德意志议定书》形成柏林—罗马轴心,1936年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意加入。

形成轴心国集团。

(5)影响:

德、意、日三国轴心形成,从此,法西斯国家互相支持,肆意扩大侵略战争,世界大战迫在眉睫。

㈢走向世界大战

1.英、法、美的绥靖政策

(1)目的:

①,避免战争,保住既得利益

②祸水东引。

(2)实质:

自私自利,姑息养奸(利己主义)

(3)主要推行者:

英、法、美

(4)对象:

德意日法西斯国家

(5)表现:

①对1931年日入侵中国,国联未真正制裁日本

②对意入侵埃塞俄比亚,国联只进行有限的制裁,美推行“中立”

③对德意入侵西班牙,英法采取“不干涉政策”,美推行“中立”政策

④对德破坏《凡尔赛和约》听之任之1935年起,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后又吞并苏台德区。

1939年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⑤制造幕尼黑阴谋,使绥靖政策达到最顶峰(为何这样说)

⑥二战爆发后,进行奇怪战争

(6)影响:

①牺牲了弱小国家的利益。

埃塞俄比亚亡国了,西班牙共和国政权被颠覆了,中国东北变成了日本的殖民地

②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助长了法西斯的气焰,增强了法西斯的实力;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③使许多反对法西斯侵略的国家如苏联对英、法等国心存芥蒂,不利于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对敌

④最后英、法等国不得不首先吞下这枚自己种的苦果

2.《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原因:

①英法与苏社会制度矛盾尖锐

②《慕尼黑协定》签订后,苏联对英、法更加不信任。

集体安全落空

(2)目的:

苏联为了自己国家的安全;德为了避免两线作战,解除后顾之忧。

(3)时间:

1939年8月,

(4)内容:

双方互不侵略者对方,并划定了两国在东欧的势力范围。

(5)后果影响:

①对苏联:

A使其赢得了备战的时间

B苏联靠牺牲东欧小国换取了自己暂时的和平,这是对法西斯势力的又一次绥靖,损害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

C一定程度上麻痹了苏联,使其未作充分的战前准备。

②对德国:

避免了东、西两线作战,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1.全面爆发——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1939年9月)

2.波兰溃败原因:

①法西斯德国发动突袭:

闪电战,军事力量强大。

准备充分

②波军武器装备陈旧,战术落后、布署失当并依赖英法

③英法宣而不战,致使波兰孤军奋战④苏联趁火打劫,建立东方战线,入侵波兰

3.法国溃败原因:

(1940年6月)①法国推行绥靖政策,纵容德国侵略扩张而自身士气低落,自食其果;军事回想落后对装甲兵和航空兵的战术熟视无睹;对德进攻方向判断失误;统治集团的失败主义和投降主义占据主导地位;不能有效组织人力物力

②德使用闪电战;采用曼施坦因方案,出其不意;单线作战

③意大利趁火打劫

4.敦刻尔克撤退:

1940年5月底6月初。

德使用闪电战;采用曼施坦因方案,英法军队被困,后大部分撤回英国,为未来的反攻保存了有生力量

5.不列颠之战(1940年7月—10月)主要是空战,最终粉碎了德国的阴谋,10月间,希特勒取消了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使其侵略计划首次受挫。

㈤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

1.苏德战争的爆发及其影响:

(1)原因:

①消灭苏联是希特勒称霸欧洲和世界决定性的步骤;

②1940年9月签订了日德意三国军事同盟;

③控制了欧洲14个国家和地区,占有了强大的军事资源

(2)时间:

1941年6月22日

(3)影响:

苏德战争的爆发,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的扩大。

战争初期,德军进展顺利,到11月,占领了苏联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2.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及其影响:

(1)原因:

①侵占中国和东南亚是日本长期发以来的既定目标

②法西斯德国在欧洲的一系列胜利刺激了日本的动野心

③欧洲战事正酣为其提供了大好机会

④1940年8月,日本公开提出“大东亚共荣圈”计划,日本的政策严重损害了美英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利益

⑤1940—1941年,日本占领了印度支那,美英等国宣布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严重打击日本。

美日矛盾激化

⑥日本军部决定趁美国尚未准备就绪,发动突然袭击,取得战争主动权。

日本把美国太平洋舰队看作是日本“南进”的最大障碍,认为只有消灭这支舰队,才可放心大胆地南进

(2)时间:

1941年12月7日

(3)影响:

日本以微小代价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

日军偷袭珍珠港后,美英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

与此同时,日本出动陆军,向东南亚各国和西南太平洋各岛发动进攻。

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3.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及意义。

(1)原因:

①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对全人类的安全和民主构成严重威胁,已成为全世界人民最凶恶的敌人。

②苏德战争的爆发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直接促成

(2)目的:

联合行动,抗击侵略,捍卫独立与自由

(3)过程:

①1939年通过新的《中立法》

②1941年3月通过《租借法案》,加强了对英国等国的援助

③美英确定“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④苏德战争爆发后,美英立即宣布支持苏联

⑤1941年秋,罗斯福和丘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

表示了两国反对纳粹暴政,重建世界和平的决心。

⑥9月苏美英三国在莫斯科签订了关于美英以武器供应苏联的议定书三国开始联合行动。

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初,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各国保证用自己全部的经济、军事力量来对法西斯国家作战,不与敌人单独媾和。

《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

(4)性质:

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5)意义:

①大大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人力,物力)

②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团结协作、互相支援和配合,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进程

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1.莫斯科战役:

(1)时间:

1941年9月底-第二年初。

(2)结果:

苏军取得了莫斯科战役的胜利。

(3)胜利原因:

①莫斯科军民团结一致,在斯大林领导下英勇抗击

②苏联从东部大量增援部队

③天气严寒,德军缺乏御寒设备。

(4)影响:

消灭苏联的“闪电战”计划破产了。

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全世界人民受到鼓舞,德军无力发动全面进攻,苏德战争开始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2.斯大林格勒战役:

(1)原因:

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下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