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94987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0.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完整版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完整版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完整版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完整版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完整版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完整版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完整版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完整版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完整版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完整版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完整版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完整版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完整版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完整版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完整版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完整版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完整版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完整版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完整版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

《完整版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版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

完整版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

 一、《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

襄主曰:

“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

“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

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

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注释:

①赵襄主:

赵襄子。

御:

驾车。

王子期:

古时善于驾车的人。

②逐:

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

③易:

更换。

后:

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

④调:

谐调。

⑤诱:

引导。

⑥此……所以:

这就是……的原因。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 2、术未尽也(    )

3、先则恐逮于臣(    )    4、夫诱道争远(    )

二、翻译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3.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

导读:

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2、《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

管仲曰:

“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

“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③地,遂得水。

注释:

①管仲、隰(xī)朋:

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

孤竹:

古国名。

②迷惑失道:

迷路而找不到归途。

③掘:

挖。

1、解释加点的词

1、春往而冬反(    ) 2、迷惑失道(    )3、遂得水(    )

2、翻译

1、管仲曰:

“老马之智可用也。

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3、文中故事是成语的来历,现比喻

导读:

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参考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

(一)、赵襄主学御  

全文译文:

赵襄主向王子期学习驾车,学了不多久,就和王子期驾车比赛,换了三次马,三次都落在了后面。

襄主说:

“你教我驾车,没把技术全教给我。

”王子期回答说:

“技术是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误。

凡是驾车赛马,最要紧的是马套在车上舒适安顺,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之后才可以追上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

现在您落后时想赶上我,领先时又怕被我赶上。

实际上赶马上路,远途竞赛,不在先就在后,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

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

1、1、.向  2、穷尽  3、被  4、发语词

二、1、技术已经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

 

2、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才可以追上那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

 

3、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

三、驾车讲究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注意力在前方目的地,而赵襄主却将注意力集中在王子期身上。

赞成。

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同样的道理。

 

(二)、老马识途  

全文译文:

管仲、隰朋跟从齐桓公去征伐孤竹国,春天出发,冬天返回,迷了路找不到归途。

管仲说:

“老马的智慧能够利用。

”于是放开老马,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归途。

走到山中,找不到水喝,隰朋说:

“蚂蚁冬天居住在山的南面,夏天居住在山的北面,蚁窝上的土高一寸,下面七八尺的地方就会有水。

”于是按此挖掘,果然找到了水。

一、1、通“返”,返回  2、道路  3、找到二、1、管仲说:

“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

”   

2、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

三、老马识途 有经验, 能带领新手工作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

(二)

一、《学者有四失》①

  学者有四失②,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③,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④。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⑤。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注释:

①选自《礼记·学记》。

②失:

过失,缺点。

③失则多:

意思是,失之于学得过多。

④止:

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

⑤心之莫同也:

心理各有不同。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或失则多

(2)、然后能救其失也_________

(3)、或失则易_______________(4)、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下列句中的“之”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是(  )

A、教者必知之B、虽与之俱学

C、此四者,心之莫同也D、学而时习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2)、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3)、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二、《杨布打狗》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

天雨,解素衣,衣缁衣①而反。

其狗不知,迎而吠之。

杨布怒,将扑之。

杨朱曰:

“子无扑矣,子亦犹是②也。

向者使③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矣?

注释:

①缁衣:

黑色的衣服。

②犹是:

像这样。

③使:

假使。

阅读训练

1、下面加点的“之”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

A、杨朱之弟曰布B、迎而吠之 

C、莲,花之君子者也D、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衣素衣而出_______________   

(2)、衣缁衣而反_______________

(3)、子亦犹是也

3、翻译句子。

(1)、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

(2)、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矣?

4、学习语文重在积累。

请你写出两个含有“狗”的成语。

5、狗只认衣冠而不认人,这不足为怪。

读了本文后,你认为这则故事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参考译文: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

(二)

(一)、《学者有四失》

译文:

学习的人往往有四个方面的缺点,教育者必须知道(它)。

人们学习,有的缺点是学得太多(而不去实践),有的缺点是学得太少,有的缺点是把学习看得太容易,有的缺点是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

这四种人,心里各有不同。

(教育者)知道了他们的不同心理,然后才能补救其不足。

做教师的,就是要发扬(他们)的长处,补救他们的缺点的啊。

1、

(1)、有的人

(2)、补救(3)、把……看轻(4)、发扬 

2、C 

3、

(1)学习的人往往有四个方面的缺点,教育者必须知道(它)。

(2)(教育者)知道了他们的不同心理,然后才能补救其不足。

(3)做教师的,就是要发扬他们的长处,补救他们的缺点啊。

二、《杨布打狗》

译文:

杨朱的弟弟叫布,他穿着白色的衣服出门。

天下雨了,他脱去白色的衣服,穿着黑色的衣服回家来。

他家的狗不知道,冲上来对他狂叫。

杨布很生气,准备打狗。

杨朱劝阻说:

“请不要打它啦,你也会像它这样。

先前假如你的狗是一身白色出去,又一身黑色回来,难道你能不感到奇怪吗?

1、B 

2、

(1)、动词,穿;名词,衣服

(2)、同“返”,回来(3)、这样

3、

(1)、请不要打它啦,你也会像它这样。

(2)、先前假如你的狗是一身白色出去,又一身黑色回来,难道你能不感到奇怪吗?

4、鸡鸣狗盗鸡零狗碎

事物是千变万化的,要想正确地认识事物,就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事物,更不能被一时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要抓住事物的本质。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三)

一、《鲁人曹沫》①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庄公好力②。

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

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③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④而盟。

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

“子将何欲?

”曹沫曰:

“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

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

”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

管仲曰:

“不可。

夫贪小利以自快⑤,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①这里所选的是《史记》中《刺客列传》的第一部分。

②好力:

喜欢勇士。

力,有力之士。

③遂邑:

今山东宁阳县。

④柯:

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

⑤快:

快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乃献遂邑之地以和 

(2)、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

(3)、曹沫三战所亡地(4)、欲倍其约       

(5)、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2、翻译句子。

(1)、子将何欲?

(2)、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

3、读了此文后,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刺客有了怎样的认识?

二、《马价十倍》①

  有人卖骏马者,比②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

“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④之费。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⑤而马价十倍。

注释:

①选自《战国策·燕策》。

《战国策》,西汉末年刘向校正编订。

共三十三篇,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刘向,除编订《战国策》外,还编有《说苑》等书。

②比:

副词,接连地。

③还:

通“环”环绕。

④朝:

早晨。

⑤一旦:

一天。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往见伯乐曰

(2)、愿子还而视之

(3)、去而顾之(4)、伯乐乃还而视之

2、与“去而顾之”中的“去”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去死肌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C、.则有去国怀乡D、黄鹤一去不复返

3、从下面选出与“去而顾之”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后狼止而前狼又至B、学而时习之 

C、峨冠而多髯者D、出淤泥而不染

4、本不懂得货色,而“名家”说好就认为好,人云亦云,这样不加分析地盲目地虚推、崇拜对吗?

请谈谈你的看法。

一、《鲁人曹沫》

译文:

曹沫,是鲁国人,凭借勇力侍奉鲁庄公。

庄公喜好勇士,曹沫为鲁国将军,与齐国作战,三战三败。

鲁庄公害怕了,就献上遂邑这块地方求和,但仍然用曹沫为将。

  齐桓公答应和鲁国在柯地会盟订约。

桓公与庄公已经在坛上订了盟约,曹沫手持匕首胁迫齐桓公,桓公左右没有人敢动手,问道:

“你想干什么?

”曹沫说:

“齐国强鲁国弱,而贵国侵犯鲁国也太过分了。

现在鲁国城墙塌坏就能压到齐国国境上,大王一定要考虑考虑这件事!

”桓公于是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

桓公说完话,曹沫就扔掉匕首,走下盟坛,朝北回到群臣的位置上,脸色不变,言辞从容如故。

桓公大怒,要背弃自己的誓约,管仲说:

“不可。

贪图小利来使自己快意,在诸侯中失去信义,失去各国的帮助,不如给它。

”这样,桓公就割还了侵占的鲁国领土,曹沫三次战役所失去的土地,全部都还给了鲁国。

1、

(1)、来

(2)、在(3)、失去(4)、通“背”,违背(5)答应 2、

(1)、你想干什么?

(2)、现在鲁国城墙塌坏就能压到齐国国境上,大王一定要考虑考虑这件事。

3、他们“为知己者死”的道德准则和守志不屈的人格魅力。

(言之成理即可)

二、《马价十倍》

译文:

有个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在市场上站着卖马,结果没有一个识马的。

  他前去拜见伯乐,说道:

“我有一匹骏马想要卖掉,可是接连三天在市场上站着卖,没有人来问一声,我希望您去围着马转一圈看看,离开的时候再回过头来看一看,我愿意献给您一早晨的费用。

”  

伯乐于是去市场上环绕着马看了一圈,离开的时候又回头来看了看,结果一天之中马的价钱涨了十倍。

1.

(1)、拜见

(2)、尊称对方,您(3)、回头看(4)、于是

2、A3、B4、不对。

应该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四)

一、《屈而不信》①

  孟子曰:

“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能信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③,为指之不若人也。

指不若人,则知恶④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⑤不知类⑥也。

注释:

①选自《孟子•告子上》。

②信:

同“伸”。

③不远秦、楚之路:

不以去秦国去楚国的路途为远。

④恶:

厌恶。

⑤此之谓:

这就叫做。

⑥不知类:

不知轻重主次。

1、下列句中,“则”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   B.指不若人,则如恶之 

C.心不若人,则不知恶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2、.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如有能信之者

(2)则不远秦、楚之路

3、翻译句子。

(1)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

(2)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

4、“此之谓不知类也”“此”指代什么?

“不知类”应该怎样理解?

二、《两虎相斗,必有一伤》①

庄子②欲刺虎,馆竖子③止之,曰:

“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

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

”卞庄子以为然,立须④之。

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

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注释:

①选自《史记•张仪列传》。

②庄子:

此指卞庄子,春秋时鲁国的勇士。

③馆竖子:

旅馆的童仆。

④须:

等待。

1、解释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两虎方且食牛

(2)卞庄子以为然

(3)馆竖子止之(4)有顷,两虎果斗

2、解释句中加点的“之”。

(1)馆竖子止之

(2)从伤而刺之

3、下列句中加点的“之”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辍耕之垄上B、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C、从伤而刺之D、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翻译句子。

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

5、你想到的与这则故事意义相近的成语是。

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提示:

可从人和动物两个角度来回答)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四)参考答案:

一、《屈而不信》

1、C(C项中的“则”当“竟然,却”讲;A.B.D.项中的“则”当“就”讲。

) 2、①“信”是使动用法,使……伸直。

②“远”是意动用法,以……为远, 3、

(1)如果有能使它伸直的人,(这个人)就一定不以去秦楚的路为远(而去求治),这为的是一个手指头不如别人。

 

(2)(一个)手指头不如别人,就知道厌恶它;内心不如别人,竟不知道厌恶(它),这就叫做不知轻重主次。

4、“此”指代“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

“不知类”的意思是“不知轻重主次”。

译文:

孟子说:

“现在有(个人),(他的)无名指弯了,不能伸直,并不疼痛碍事。

如果有能使它伸直的人,(这个人)就一定不以去秦楚的路为远(而去求治),这为的是一个手指头不如别人。

(一个)手指头不如别人,就知道厌恶它;内心不如别人,竟不知道厌恶(它),这就叫做不知轻重主次。

二、《两虎相斗,必有一伤》

1、①正②代词,“这样”;③阻止④过了一会儿2、①代词,代庄子②代词,代老虎3、AD.(AD.动词,到,赴;B.助词,的;C.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4、从受伤的老虎下手刺杀,一下子便会得到刺杀两虎的名声。

5、提示: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可从人(庄子)的角度亦可从动物(老虎)的角度回答。

如:

人要善于动脑,力争做事,一举两得,事半功倍;人与人之间、动物之间都要相互团结,相互依存,否则就难以长久生存。

译文:

卞庄子要刺杀老虎。

旅馆的童仆劝阻他,说:

“两只老虎正要吃一只牛。

吃得香甜时一定要争起来。

一争必定要拼斗,一拼斗就会大的受伤,小的被咬死。

从受伤的老虎下手刺杀,一下子便会得到刺杀双虎的名声。

”卞庄子以为这话对,就站着等待它们。

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斗了起来,大的受伤,小的被咬死。

卞庄子就从受伤的老虎下手刺杀,一下子果然获得杀双虎的功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五)

一、《床头捉刀人》

  魏武将见匈奴使①,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②,使崔季珪代③,帝自捉刀立床头④。

既毕⑤,令间谍问曰:

“魏王何如⑥?

”匈奴使答曰:

“魏王雅望非常⑦,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导读]:

匈奴使者并不知座中的曹操是假的,但慧眼识英雄,决非平凡之才。

曹操当机立断派人追杀他,也是防患于未然。

[注释]:

①魏武将见匈奴使:

曹操将要接见匈奴的使臣。

魏武,即魏武帝曹操。

匈奴,古代北方一少数民族。

②雄远国:

威震远国。

③崔季珪:

崔季珪,名琰,字季珪,据说长得很有威仪。

④帝自捉刀立床头:

床,古时一种坐具,不是卧具。

⑤既毕:

指接见完毕。

⑥雅望非常:

高雅的风采很不一般。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 ) 2、使崔季珪代()

3、帝自捉刀立床头( )4、魏王何如()

5、然床头捉刀人( )6、魏武闻之()

二、填空

“魏武将见匈奴使”的“使”,词性为,解释为;

“使崔季珪代”中的“使”,词性为,解释为________。

三、翻译句子

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四、在匈奴使者眼中崔季珪“雅望非常”,但曹操却是气度非凡。

说明曹操虽“形陋”,但英雄气质自然流露,非崔季珪可比。

你对曹操的看法是怎样的?

二、《太宗罢朝》

  大宗曾罢朝①,怒曰:

“会杀此田舍汉!

”文德后②问:

“谁触忤陛下?

”帝曰:

“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③。

”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

“皇后何为若是?

”对曰:

“妾闻主圣臣忠。

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

妾幸得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导读]: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可见魏征正言直谏很多。

尽管如此,也经常会触怒太宗。

文皇后能在太宗盛怒之时,指出“君圣臣忠”之道并朝服以贺,也算是独具卓识之人。

[注释]:

①太宗曾罢朝:

唐太宗有一次曾在上朝时中途散了朝。

太宗,指李世民。

罢朝,指因生气而散朝。

②文德后:

即长孙皇后,李世民之妻,死后谥文德,故称。

③不自得:

不痛快。

指意见被反对而窝火。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会杀此田舍汉(  )  2、谁触忤陛下(   )

3、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  ) 4、皇后何为若是()

5、岂过魏征()6、安敢不贺()

二、翻译

1、岂过魏徵,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2.妾幸得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三、用“‖”标示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

四、读完本文后,你有何感想,请你谈一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五)参考答案:

一、《床头捉刀人》

译文:

曹操将要接见匈奴使臣,认为自己的相貌丑陋,不足以威震远国,便让崔季珪代替,自己握着刀在床边侍立。

接见完毕,派间谍问使臣:

“魏王这人怎样?

”匈奴使臣回答说:

“魏王高雅的风采很不一般,但是床头握刀的人,这才是一个英雄。

”魏武帝听到这些,派人追杀了这位使臣。

答案:

一、l、认为2、代替3、握4、怎样5、但是6、代词,这句话

二、名词使者;动词让

三、译:

魏王高雅的风采很不一般,但是床头握刀的人,才是一个英雄。

四、言之有理即可。

二、《太宗罢朝》

译文:

唐太宗有一次曾在上朝时中途散了朝,发怒说:

“定要杀掉这个庄稼汉!

”长孙皇后问:

“谁冒犯了您?

”太宗说:

“难道有超过魏徵的吗?

经常在朝廷上同我争辩,使我难堪不痛快。

”长孙皇后退下去穿上上朝时的礼服,戴上风冠站在太宗旁,太宗吃惊地说:

“皇后为什么这样?

”长孙皇后回答:

“我听说皇上圣明臣下才忠诚。

现在您圣明,所以魏徵才能直言。

我有幸能在后宫充数,怎敢不为您祝贺呢?

一、1、定要2、触犯3、穿戴4.这样5、难道6、怎么

二、1、难道有超过魏徵的吗?

经常在朝廷上同我争辩,使我难堪不痛快。

        2、我有幸能在后宫充数,怎敢不为您祝贺呢?

三、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四、言之有理即可。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六)

一、《请君入瓮》①

  周兴与丘神勣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②之。

俊臣与兴方推事③对食,谓兴曰:

“囚多不承,当为何法?

”兴曰:

“此甚易耳!

取大瓮,以炭四周炙④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

”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

“有内状推⑤兄,请兄入此瓮!

”兴惶恐,叩头伏罪。

〔导读〕:

本文写的是来俊臣“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及周兴作法自毙的故事。

〔注释〕:

①瓮(wèng):

大坛子。

②鞫(jū):

审讯犯人。

③推事:

研究事情。

④炙(zhì):

烧烤。

⑤内状:

宫内递出的状辞。

推:

追究,检举。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  2、囚多不承

3、当为何法     4、因起谓兴曰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之”。

1、太后命来俊臣鞫之2、以炭四周炙之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兴曰:

“此甚易耳!

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

2、因起谓兴曰:

“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

四、来俊臣请周兴入瓮,是采用了的方法。

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孔融被收①,中外惶怖②。

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

二儿故琢钉

戏③,了无遽容。

融谓使者曰:

“冀罪止于身④,二儿可得全不⑤?

”儿徐进曰:

“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寻亦收至⑥。

〔导读〕:

八九岁的孩子能在家庭遭难时毫不惊恐,很是了不起。

说明孩儿的明理聪明,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株连迫害的罪恶。

〔注释〕:

①孔融被收:

建安十三年,融因触怒曹操,坐弃市(被判死刑)。

②中外惶怖:

朝廷内外非常惊恐。

中外,指朝廷内外。

③二儿故琢钉戏:

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

琢钉,古时一种儿童游戏。

④罪止于身:

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

意思是不涉及家属。

⑤二儿可得全不:

这两个孩子可不可以保全他们生命?

⑥亦收至:

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孔融被收2、冀罪止于身

3、二儿可得全不   4、寻亦收至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2、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

三、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说明它的比喻义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六)参考答案:

一、《请君入瓮》

周兴和丘神勣合伙谋反,太后让来俊臣来审讯他。

来俊臣趁着跟周兴一边吃饭一边研究事情的当口,对周兴说:

“犯人大多不肯招供,应当采取什么办法?

”周兴说:

“这很容易,拿一个大坛子,用炭火在周围烤,让犯人进到里边,什么事敢不承认!

”“来俊臣于是找来一个大坛子,按周兴的方法周围升起炭火,站起来对周兴说:

“宫内有人递出状辞检举你谋反,请兄进到这大坛子里去吧!

”周兴惊恐万状,连忙叩头认罪。

一、1、正在,正当  2、承认  3、应当  4、于是,就

二、1、代词,代周兴2、代词,代囚犯

三、l、周兴说:

“这很容易!

拿一个大坛子,用炭火在周围烤,让犯人进到里边,什么事敢不承认!

”   

2.于是站起来对周兴说:

“宫中有人递出状辞检举你,请你进到这大坛子里去吧!

四、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孔融被逮捕,朝廷内外非常惊恐。

当时孔融的儿子大的九岁,小的八岁。

两个儿子还和原来一样在玩琢钉游戏,一点害怕的样子都没有。

孔融对使者说:

“希望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两个儿子可以保全性命吗?

”他的儿子从容地进言说:

“父亲难道见过倾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不碎的鸟蛋吗?

”不一会儿逮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

一、1、逮捕 2、希望 3、同“否” 4、不久

二、1、父亲难道见到过倾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不碎的鸟蛋吗?

  

2、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一点害怕的样子都没有。

三、覆巢无完卵。

比喻整体遭殃,个体不能幸免。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七)

一、乐以天下,忧以天下①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②,王曰:

“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③曰:

“有。

人不得,则非其上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