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希望打造世界级的农牧企业最终稿doc.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9738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864.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希望打造世界级的农牧企业最终稿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新希望打造世界级的农牧企业最终稿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新希望打造世界级的农牧企业最终稿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新希望打造世界级的农牧企业最终稿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新希望打造世界级的农牧企业最终稿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新希望打造世界级的农牧企业最终稿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新希望打造世界级的农牧企业最终稿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新希望打造世界级的农牧企业最终稿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新希望打造世界级的农牧企业最终稿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新希望打造世界级的农牧企业最终稿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新希望打造世界级的农牧企业最终稿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新希望打造世界级的农牧企业最终稿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新希望打造世界级的农牧企业最终稿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新希望打造世界级的农牧企业最终稿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新希望打造世界级的农牧企业最终稿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新希望打造世界级的农牧企业最终稿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新希望打造世界级的农牧企业最终稿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新希望打造世界级的农牧企业最终稿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新希望打造世界级的农牧企业最终稿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新希望打造世界级的农牧企业最终稿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希望打造世界级的农牧企业最终稿doc.docx

《新希望打造世界级的农牧企业最终稿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希望打造世界级的农牧企业最终稿doc.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希望打造世界级的农牧企业最终稿doc.docx

新希望打造世界级的农牧企业最终稿doc

新希望——打造世界级农牧企业

统稿人:

纪海燕审稿人:

庞连义

一、百年梦想——民营企业有希望……………………………………朱华静(约2000字)

(一)、集团介绍

(二)、从西部田埂走向世界

二、战略导向——突出主业适度多元…………………………………朱华静(约10000字)

(一)、从战略转型角度看发展历程

(二)、战略转型特点

三、产业链整合——打造核心竞争力…………………………………纪海燕(约7000字)

(一)、产业链整合的意义

(二)、产业链整合的途径

(三)、产业链整合的具体行动

四、技术创新——成就中国饲料大王……………………………………刘光艳(约5000字)

(一)、技术自主创新的内涵

(二)、自主技术创新的过程及其关键要素

(三)、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情况

(四)、自主知识产权

(五)、以企业为主体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体系

五、信息化管理——战略发展的有利支撑…………………原杰、刘光艳(约7000字)

(一)、明确的信息战略规划

(二)、多方面构建EPR信息系统

六、新希望——企业实践社会责任的典范………………………………李庆磊(约6000字)

(一)、对股东:

创造更多的价值

(二)、对消费者:

提供安全、优质的产品和良好的服务

(三)、对员工:

用三大文化关注成长、培养能力

(四)、对养殖户:

双赢发展

(五)、社会公益

全文约38000字

打造世界级农牧企业——新希望

一、百年梦想——民营企业有希望

(一)、集团简介

希望集团是经中国国家工商局评定的最大的私营企业,2003年实现了132亿元的产销值。

刘永好先生是该集团创业者之一并任集团总裁,刘氏四兄弟各占其1/4股权。

新希望集团创立于1982年,以农业产业为主导,主要从事饲料、乳业及其他食品业、金融与投资业、房地产开发、基础化工、现代商贸与物流等业务。

经过24年的发展,在国内外共拥有210家各类企业、一家上市公司和3.5万名员工,已连续多年成为中国企业500强之一、四川省民营企业10强第一位,并被评为中国最具生命力企业之一。

集团控股上市公司四川新希望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深交所代码000876),公司由上市前的总资产1.59亿元,增至2005年的总资产约38.4亿元,净资产近17.7亿元。

企业由4家增加到近40家。

去年被中国权威的评估公司中证亚商机构评选为上市公司50强第23位。

(二)、从西部田埂走向世界

1982年,刘永言、刘永行、陈育新(刘永美)、刘永好四兄弟辞去公职,变卖手表、自行车等家产凑了1000元钱开始创业。

他们从养鹌鹑开始,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成立了育新良种场,大大改善了传统的生产方式。

同时,他们拓展营销渠道,将鹌鹑及鹌鹑蛋销往全国。

在经营的压力下,他们想到过退缩,也想到过将企业捐赠给政府。

但是风雨中,刘氏兄弟坚持了下来。

1986年,当时的科技部部长宋健为刘氏兄弟题词“中国经济的振兴寄希望于社会主义企业家”。

从此“希望”成为了刘氏兄弟事业的品牌。

经过了艰难的起步阶段,到1990年,刘氏兄弟的企业已经由最初的7个人增加到300多人,资产规模也从1000元增加到1000万元,销售收入达到1亿元。

这时,他们毅然开始了产业调整,把多年积累下来的资金全部投向饲料产品的研究与生产,并于1992年组建了希望集团。

依靠先进的技术、过硬的产品质量、创新的营销手段和带动广大农民致富的决心,他们把希望品牌推向四川,推向全国。

到1995年时,希望集团已经拥有员工6000人,资产规模10亿元,销售收入20亿元,成为中国饲料企业百强第一位,中国500家最大私营企业第一位。

企业的持续发展和规模的壮大离不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1992、1995年,刘氏兄弟两次重新划分规范了希望集团的产权。

1995年至1997年间,在南方希望资产的基础上,刘永好组建了新希望集团。

在23年的发展中,新希望秉承“与客户共享成功,与员工共求发展,与社会共同进步”的理念,始终致力于中国农牧业的发展。

农牧业是新希望的根基和核心产业。

新希望引入先进的理念、优秀的人才、领先的技术和优质的产品,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做大做强农牧业,实现了高速的和可持续的发展。

2005年,新希望集团与山东六和集团进行了强强联合,形成了新的格局。

六和集团是中国农牧业的一个领先企业,从事饲料、饲养、屠宰、生物、兽药等产业。

经过强强联合,新希望集团年产饲料600万吨,在中国饲料行业居第一位,集团年销售收入200亿元,成为中国最大、亚洲领先的农牧企业。

在发展农牧业的同时,新希望也抓住机遇,投资了金融、房地产、化工等产业,取得了良好的投资回报。

新希望投资的中国民生银行是中国成长性最好、资产质量最高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资产规模超过7000亿元。

新希望还是联华信托投资公司的大股东,民生人寿保险公司的主要股东。

新希望房地产开发的中高档城市住宅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取得了很好的回报。

新希望与国际金融公司等机构组建的成都华融化工是中国最大的高纯度氢氧化钾生产企业。

新希望投资生产的磷钙产品在国内居前列。

新希望还在中国中西部地区建设大商汇项目,开展商贸物流。

良好的投资回报为新希望继续发展农牧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坚实的基础。

未来,新希望将继续以农牧业为主,在整个农牧产业链进行全面发展,通过饲料、饲养、屠宰、肉食加工、乳品、种禽、种畜、生物、兽药等产业,做大做强新希望的农牧业。

同时继续在金融、房地产、化工等行业有所发展。

在未来,通过我们的努力,争取将新希望打造成为以农牧业为主、在几个产业协调发展的规范、环保的世界级农牧企业。

在公司治理和管理方面,新希望进行了大量的规范和创新。

非持股董事进入了新希望集团董事会;由内部培养和社会引进的职业经理人形成了新老结合、经营和技术人才结合的管理团队;作为投资控股的集团公司和作为经营主体的事业部相分离,形成权责清晰的企业组织架构。

从西部的田埂上走来的新希望。

从创业初的1000元到今天的百亿资产,从4个兄弟到3万多员工,从四川的乡土企业到遍布全国的企业集团,新希望所走过的道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艰难而又充满机遇的过程。

与中国改革开放一道起跑的新希望,正生机勃勃地与中国经济一道成长!

如今的新希望正在为成为百年企业而不懈努力。

二、多元化专业化视角下的战略转型

新希望集团作为我国在饲料行业建立较早,发展最快,规模最大,引领我国饲料行业发展潮流的龙头民营企业,以其富有传奇色彩的成长经历引起各界的关注。

国内对其研究的文章已经很多。

本文在广泛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对新希望集团的实地调研,首先从新希望集团的多元化和专业化战略转变这一视角对其发展历程进行梳理。

(一)、从战略转型角度看发展历程

1、创业和生存(1982~1987):

第一桶金的挖掘

80年代初期,刘家四兄弟萌发了经商的念头,经过多方面探索,最终选择了养殖业。

1982年他们利用1000元启动资金建立了“育新良种场”,主营养鹌鹑。

当时他们紧抓国有企业对赚钱“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时机,开足马力育种、孵雏、卖饲料,全方面供应鹌鹑养殖业。

适应了市场的需要,刘氏兄弟的买卖越做越顺,不仅净赚了1000多万利润,掘到了“第一桶金”,还获得国家星火科技成果二等奖,名利双收。

2、第一次战略转型(1988~1996):

进入和发展饲料产业

如果说,从育鸡苗到养鹌鹑是刘永好兄弟经营空间的扩展,那么,从搞养殖到开发饲料生产,则是使家庭作坊经营向现代化规模经营的大步跨越。

1987年夏天,刘永好出差到广州,偶遇广东农民排长队购买泰国正大颗粒饲料,令他惊奇不已。

他观看了饲料,索要了说明书,回成都后向几位兄长介绍了生产猪饲料的前途。

经过认真研究,刘氏兄弟发现,饲料生产利润高,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当时鹌鹑市场已经饱和。

于是四兄弟当机立断,用“希望饲料公司”取代了“育新良种场”专业户成了私营企业,并在古家村买下10亩地,投资400万元建起科研所和饲料厂。

经过近两年的反复试验、筛选,从33个配方中优选出来的“1号乳猪饲料”脱颖而出,产品面世,很快在四川农村产生轰动。

它与“正大”质量上相差不大,价格却比洋饲料低,一下子打破了正大集团及其洋饲料垄断中国高档饲料市场的局面。

在很短的时间内他们又建起了年产10万吨的猪饲料厂。

1990年1月,希望饲料的销量猛增到4000吨,超过了正大成都公司的销量。

1991年,希望集团的产量和销售收入都增长了1.5倍左右,已经拥有过亿资产,并且与正大集团在西南势均力敌。

1992年,他们注册成立希望集团。

1996年3月,新希望集团成立。

由于本文以新希望集团为研究对象,所以期间希望集团四兄弟的分行划地就不详述了。

3、第二次战略转型(1996~2003)从专业化战略到多元化战略

 刘永好以新希望集团为平台,实行了一系列对饲料、金融投资、地产、乳业等行业的整合。

可以说,新希望集团在此阶段实行的是一种相关多元化和不相关多元化并行的战略,目的是既要做出公司在涉及行业的领先优势,又要发挥集团的协同效应,并做大集团的规模,所以公司在相关行业和不相关行业进行了以产业和资本为纽带的快速扩张。

 金融:

1996年2月,民生银行成立的时候,新希望集团出资5000余万元入股。

除了民生银行,也试图寻找一些新的融资途径。

2001年投资6000万元,参与发起设立中国民生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民生保险主要股东之一。

2003年底,他的新希望集团又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进入信托行业。

2005年3月份,其控股子公司新希望投资有限公司与世界银行集团所属国际金融公司(IFC)签署正式合作协议,同意IFC出资4500万美元增资新希望投资,但是新希望及四川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不再追加对新希望投资有限公司的投资。

增资完成后,将主要在国内收购包括银行在内的优质金融类资产。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往往由产品投资者变成了产业投资者、战略投资者,这需要庞大的金融资本来做后盾。

 房地产:

1999年7月,新希望投资16个亿的成都锦官新城开盘,创下三天销售1.4亿元的纪录。

同年,新希望在上海拿到了世纪公园旁的一块黄金宝地,开始运作上海四季全景台花园。

接着,大连新希望花园项目也开始启动。

2003年,新希望集团依靠其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资金优势、品牌价值,强势介入商贸物流领域,并在中国中、西部选择具有商业潜力的地区,投资建设“大商汇”商贸物流项目,拟发展成为中国商贸流通行业的航母。

 乳业:

2001年新希望投资3850万元,控股组建四川新阳平乳业有限公司,占55%股权。

在并购战略指导下,从2002年4月到2003年4月,新希望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耗资4亿多元投入乳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强势并购,通过收购、兼并、改组、合作等方式控股或参股了12家当地排名第一或第二的地方乳品企业。

2002年4月,新希望集团成功收购安徽白帝乳业公司;6月和7月,通过控股和参股成都华西乳业公司和重庆天友乳业集团,在资产和市场规模上名列西南区域乳业公司第一;8月,组建长春新希望乳业有限公司,控股杭州双峰乳业公司;9月,控股河北天香乳业公司、杭州美丽健乳业公司和青岛琴牌乳业公司;12月收购云南邓川蝶泉乳业公司;2003年3月,控股昆明雪兰乳业公司。

在此基础上,组建了新希望集团的乳业“联合舰队”。

在2003年4月后,再未能并购到新的乳业企业,同年10月,新希望集团乳业并购行动停止。

 化工:

2001年新希望与IFC联合组建中外合资化工生产联营体——成都华融化工有限公司。

 能源:

2003年7月29日,新希望集团联手香港中华煤气,与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签署深圳燃气集团有限公司股权转让及增资原则性协议。

中华煤气与新希望按照同股同价的原则分别以现金出资。

其中,新希望占股10%,中华煤气占股30%。

 自公司1996年成立以来,公司已经由单一从事饲料生产和销售的小型企业发展成为以饲料、乳业、化工为主业的农业产业化大型企业集团,目前拥有40多家控股公司和参股公司,总资产由上市之初的1.5亿元发展到目前的40亿元,净利润也从4000多万元增加到2004年的14000万元。

4、第三次战略转型(2004至今)从多元化战略到专业化和国际化战略

新希望集团目前已成为我国最大、亚洲领先的农牧企业。

在党和政府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建设新农村的历史性机遇前,作为我国著名民营企业的新希望集团及时做出重大战略调整:

从2005年开始,新希望加大农牧产业的投入,立志通过几年努力,将新希望打造成为规范、环保的世界级农牧企业。

另一方面,新希望对集团总部进行重组,重新配置资源,更新观念,完善系列战略设计,以便发挥更好的价值创造功能。

与此同时,2005年4月,新希望与山东六合集团实现了强强联手,新希望成为拥有1.3万员工的这家大型畜牧业企业的大股东,外界评价新希望此举是“正式宣布向农牧产业回归”。

新希望的乳品板块全面整合12家兼并重组企业的优势,大力发展高水平奶源基地,集团的乳业已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到2005年底,新希望集团已有170家下属企业,员工3.5万,当年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上缴税金4.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和24%。

在新希望集团的产业结构中,以饲料、养殖、屠宰、肉食品加工、乳制品等为主体的农牧产业所占的比重达到68%。

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表示,中国的农牧产品有巨大的市场,中国一定能产生世界级的农牧企业。

新希望将继续加大农牧产业的投入,5年后年销售收入将达到500亿元,争取成为中国第一批世界级农牧企业。

(二)、战略转型特点

1、第一次战略转型放弃养殖业进入饲料业

(1)转型背景分析

在刚创业的时候,中国经济还处于有较浓厚的计划色彩的短缺经济时代,对大部分产品的需求都很大,这时只要努力去生产有需求的产品,市场都可以消化。

由于养殖业的相对技术、资金要求不高,因此进入门槛很低,随着农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养殖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另一方面,养殖业刚性的生产周期容易受市场的快速的需求变化的冲击。

从产业特征分析,养殖业的发展比饲料加工业更不容易形成规模,即产业中没有哪一个企业能占有足以影响其他企业和整个产业的较大的市场份额。

虽然当时的养殖业已是成熟阶段,但只有许多中小型企业,但却没有哪一个能成为领袖企业,没有哪一个能改变产业状况。

 1988年刘氏兄弟成立希望集团,进入饲料加工业的时候,泰国的正大集团,美国的嘉吉、普瑞纳等外资饲料加工集团已进入中国市场,希望集团一开始就面临强大竞争对手。

但此时的饲料加工业在中国正处于成长初期,快速发展的养殖业使饲料加工前景看好,巨大的市场机会给了竞争者们共同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此时的希望集团也只能是一个相对新兴的行业中的开拓者,

(2)转型过程分析

在刚进入饲料行业时,希望集团面对强大的现代国际行业竞争者和日趋饱和的养殖业,它急需解决两方面的问题,如何抢占国内市场和如何处理养殖原有产业。

和国际公司相比实力有限,面对饲料行业的高速发展,希望集团只能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一种业务,一类市场中去,所以只能采取集中化战略,这就意味着企业的活动范围相对较小,所以必须采取科学的管理方式,以最高的效益和最经济的价格提供高质量的产品。

1992年到1995年是饲料加工业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由于养殖业在这段时间已进入相对饱和阶段,产量数倍于几年前,市场对养殖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粗放式放养己无利可图,而养殖业对饲料加工业的需求越来越大。

在这时完全退出养殖业是明智的。

希望集团除了坚持原有的集中战略外,也进行了横向一体化战略。

在饲料行业的黄金时期,行业内的每个企业都可能获利,为了在将来的成熟阶段保持竞争优势,迅速的扩大占领市场是企业的第一选择。

而扩张的常用手段则是兼并。

 希望集团在1992~1995年通过一系列的资本运作,在自己投资办新厂的同时,兼并了大量亏损的国营或私营的饲加工厂,向这些企业注入资金、机制、品牌、技术,并大都做到了新厂当年出效益,被兼并厂当年扭亏。

1992年1月28日,希望集团独立投资1300万元在重庆江北县人和镇建立了第一个分公司——重庆希望饲料有限公司。

1992年底,希望集团拥有3家企业,1993年增至8家,1994年17家,1995底扩充至35家,被评为“中国饲料工业百强第一名”。

到2000年时,新希望有68家企业,东方希望有67家企业,做到了在中国大地“每一百公里就有一个希望工厂。

”希望集团从“西南饲料大王”变成了“中国饲料大王”。

集团没有付出太多的成本就把企业做大,但兼并比自己投资建新厂在管理和操作上的矛盾在黄金期过后可能会显现,所以集团存在着一定的发展风险。

在抢占市场和冒发展风险两者之间,急于做大的希望集团选择了后者。

因为非此则根本不能与在大陆市场上大规模扩张的正大集团正面较量。

从理论上分析,虽然横向一体化对单个企业来说本身并不会直接导致生产规模和市场份额的扩大。

这是因为企业在兼并另一个处于同一生产阶段的企业之前,这两个企业就已经存在了,兼并的结果只是原本属于两个企业名下的生产规模和市场份额,经过一体化行动后只属于一个企业了而己。

只有当一体化发生在其中一个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但由于各种原因企业自身己经丧失继续有效利用现有生产规模的能力,而且相应于这一生产规模的市场需要仍然存在的情况下,一体化才会显示出对社会总体而言的生产规模和市场的扩大。

另外,如果在一体化过程中经过合理化调整,去除了原有两个企业在独立情况下重复的活动,或是原本存在的不合理的流程和活动组织,一体化才会产生协同效益。

可见,一体化战略与企业的组织调整和组织变革是分不开的。

而希望集团选择的兼并对象,正是上述已经丧失继续有效利用现有生产规模能力的同行。

既确保了自身增长,又减少了竞争对手。

2、第二次战略转型

(1)转型背景分析

  中国饲料产业在度过最初的黄金时代后,于1990年代后期进入了过度竞争期。

饲料加工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进入障碍小,在市场未饱和时有较高的投资回报,这种高回报推动着企业的高成长,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竞争者,导致市场迅速饱和,销售利润和投资回报率不断下降稀释(如表1)。

面对此现象,刘永好早在1995年就开始为上市公司思考和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其间作过多种尝试。

正是大环境的逼迫,使刘永好在这10年间,进入了关键的金融投资、房地产、快速消费品、化工制造业,并获得了可喜的成绩。

以下分行业来分析新希望多元化的特点。

表1 中国饲料加工业2000年最主要经济特性概览

市场观模

年销售收入1855亿元RMB,总销量为6373万吨

竞争角逐的范围

主要是区域性的竞争。

生产商很少将其产品销往以生产商为中心100公里以外的地区,因为长距离运输成本相对饲料成本来说很高

市场增长率

年增2%一3%

所处生命周期的阶段

成熟期

行业中公司的数量

大约有13000家公司,20000个生产基地,共有1.3亿吨的生产能力。

公司市场份额最高为8%

进入/退出难度

进入壁垒小,主要有两种一一新建一个最小有效规模的工厂所需的资本(建筑成本为50万元),以及能否在工厂的100公里半径范围之内建立一个客户群

技术/革新

新技术应用较多,变革较为迅速,但饲料成本最大部分为原材料成本。

最大的变化是产品品牌一一最近每年都有大量的新品牌出现.但行业的增长大部分来自于老产品

(2)转型过程的分析

金融我国的金融行业目前仍处于“拓荒”阶段,这一行业将会持续快速成长。

目前的金融行业,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四个子行业,都对民营企业开出了或大或小的门。

只要依靠广泛的社会资源与精密的部署,在此行业有所作为的空间很大。

新希望集团进入金融业的目的主要是分散资金风险和增加原有产业的竞争力。

刘永好曾表示,新希望集团对金融业频抛绣球的主要动机是“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

饲料行业渐趋微利化。

而参股民生银行,新希望每年通过分红就可以获得百分之十几的回报率,股权增值的收益更是惊人。

刘永好曾说: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农业面临着国际上巨大的挑战,必须抢时间把自己做强做大。

而金融业原来是国家垄断的行业,现在逐渐向民营企业放开,正处在转型过程中,我们认为这里面的机会非常大。

民生银行作为非国有的商业银行,其体制决定了它可以不承担政策性和指令性的贷款,因此贷款风险比其它国有商业银行要小。

民生银行不仅收益稳定,而且效益良好。

1996年底成立的民生银行,在不到5年的时间内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各项存款余额从1997年底的135.93亿元增长到2000年6月底的391.2亿元,增长了187.8%。

1997年底各项贷款余额为52.15亿元,2000年6月底各项贷款余额为243.59亿元,增长了367%。

资产总额比1996年底增长了471%,1999年税后利润比1996年增长135%。

同时净资产收益率也呈逐步增长趋势(如图1)。

 投资民生银行,给新希望集团带来了很大好处。

第一,新希望作为民生银行的大股东,民生银行强大了,无疑可以提高新希望集团的品牌和信誉。

第二,民生银行的治理结构相对比较先进,对新希望集团的公司治理有借鉴意义,也为引进国际战略合作伙伴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第三,民生银行的业绩和分配都很好,新希望投入的资金到05年已有了10倍的回报(如表2)。

第四,培养了人才,通过参与民生银行董事会、监事会以及最高战略委员会的工作,充分了解了上市金融机构的运作轨迹和它的管理程序、办法、手段和措施,有助于新希望集团提高解决复杂的金融问题的能力。

这对于新希望集团以后在金融领域继续投资和提高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大有好处。

 新希望在投资金融业方面得到了丰厚的收益,这为它在其它产业的发展,尤其饲料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资金保证。

 

图1 民生银行97~00年净资产收益率

 

表2 民生银行01~05年业绩

房地产相对于日后为上市公司带来近半壁江山利润的民生银行股权投资、联合IFC收购华融化工、入股联华信托等“动作比较大”,需要耐心等待与长期运作的项目来看,刘永好进入房地产业是投资决策最快、回报收入最快的项目。

刘永好认为“被压抑的房地产市场肯定会有爆发的时候。

”但令刘永好没有想到的是,1999年与成都统建办携手的“锦官新城”一出手,即引发市场热烈回应。

接下来大连的“新希望花园”虽然仅16万平方米,但几个月便销售达2000多万元。

2001年,新希望集团的房地产收益首次超过饲料主业的利润。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新希望的房地产开发大多没有用贷款或贷款极少,全靠自有资金开发。

仅成都锦官新城就先后投入11.6亿元,上海四季全景台花园投了6亿元。

从2004年开始,新希望的房地产项目才陆续进入资金回收的“收获期”。

可以说新希望发展地产的模式是,以“滚动开发”的方式缓慢而踏实地前行。

新希望一进入房地产行业就尝到了暴利行业的甜头,先后推出的项目都赚得了高额利润。

但由于集团只用自有资金开发,资金回收期拉的太长,在同时期的房地产企业中未能崭露头角。

乳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牛奶生产呈快速增长之势,总产量已从1980年的114万吨,发展到2000年的827万吨,平均发展速度为9.9%(图2)。

同时,由于乳品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食品,国家十分支持乳业发展并出台了相应的支持性产业政策。

中国乳业正处在高速成长期,乳业市场前景光明,产业环境良好,此时进入乳业并争取在乳业做大符合国家和人民利益,能得到上上下下的一致支持。

新希望集团有心打造大农业产业链,从事奶牛养殖及牛奶加工及销售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集团进军乳业目的是形成以饲料为基点,打通上下游的产业链,形成种植业(饲料原料)—饲料(规模化生产销售)一养殖业(畜禽畜牧及配套服务)一食品(规模化深加工及销售)及乳业(规模化深加工及销售)这样具有鲜明新希望集团特色且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

图2 1980年以来我国牛奶产量变化图

新希望以并购方式进入乳业,一年内并购了12家企业,跨越了9个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