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9887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89.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单元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第七单元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第七单元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第七单元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第七单元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第七单元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第七单元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第七单元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第七单元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第七单元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第七单元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第七单元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第七单元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第七单元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第七单元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第七单元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第七单元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第七单元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第七单元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第七单元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单元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docx

《第七单元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单元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七单元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docx

第七单元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

第七单元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

7*1维护受教育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进一步了解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知道九年义务教育的具体内容;同时,明确自己在受教育方面应尽的义务,

能力目标:

增强在受教育方面的权利观念和意识,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增强学生在自觉履行受教育义务的观念,自觉地接受和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受教育是适应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是把自己培养成社会人才的重要手段。

形成和强化青少年学生珍惜受教育机会的愿望和情感。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从国家法律的角度对受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珍惜自己受教育机会,并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增强依法维护自己受教育权利的能力和履行受教育义务的自觉性。

二、【教学对象分析】

①针对的问题:

八年级学生正是九年义务教育的享受者和履行者。

但因较大的学习分化,部分学生成绩不理想,产生一定程度的厌学情绪。

②学生的需要:

学会认识接受教育既是权利又是义务,从而珍惜受教育的机会,认真完成学业。

三、【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表现如下:

①联系实际。

实际生活中侵害学生受教育权利的行为和事件目前是比较突出的,但却并未引起一部分学生、家长、社会的重视,正因为如此,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明辨是非。

让学生就身边事学法讲法,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②正反结合:

选取案例要注意正反面协调,以防给学生错觉,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程度问题,要正确认识。

③突出实践:

目前保护公民的受教育权利的法律概念已经为大众知晓,欠缺的是维权意识和维权行动。

所以课堂要注意突出实践性,从而加强行为实践训练,这样的行为活动也有利于强化维权意识。

四、【对教学重难点的认识】

(1)重点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珍惜受教育的机会。

(2)难点九年义务教育

为突破重难点,教师可以充分开发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如可以布置学生课前进行侵害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和不履行受教育的义务的现象等方面内容的调查,为课堂教学服务;也可以利用课本中的材料资源;还可以师生共同进行实践探究,通过教师系统的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受教育既是他们的权利,又是他们必须履行的义务。

(具体内容见第四部分资源共享)

五、【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受教育是我们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课时:

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第三课时:

珍惜受教育的机会

六、【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受教育是我们的权利和义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从知识和学习两个方面来阐述教育是享受和创造文明生活的必要条件,了解我国法律关于公民受教育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帮助学生树立维权意识。

能力目标:

运用多种方法收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例,培养观察能力。

通过对有关受教育权的典型案例的讨论交流,培养合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通过对比是否受教育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所造成的不同结果,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教育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通过对教育作用的分析,增强我们热爱学习的意识,以及自觉运用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发现、创造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从理论上弄清受教育不仅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可以增强受教育的义务感,增强接受义务教育的自觉性。

故本框的重点是理解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这也是本框的难点。

●○课前准备

教师:

收集相关资料、图片,制作成课件。

学生:

收集“知识改变生活”或“学习成就未来”的典型事例。

综合设计思路

课前调查:

制作一份“我为什么要学习”的调查表

爸爸

妈妈

 

老师

 

同学

 

1、导入:

73岁的汪侠老人上大学之事。

各抒己见:

爷爷考生和爷爷学生为什么要重回课堂?

这个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活动目的:

使学生明白我们的国家正迈入知识经济时代,我们的社会正成为学习型社会。

小结:

我们只有不断地接受教育,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才能使自己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七嘴八舌:

联系我们所学的科目(语文、英语、历史、绘画、防火知识……说一说掌握知识对我们以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小结:

要让短暂的生命发光、有尊严有意义地度过一生,必须接受教育。

对个人来说,知识改变命运。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这一问题,还可补充我国文化程度与失业人数的比较图来说明。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将教育对人的作用和学习经验联系起来,从而体会到接受教育的好处。

从公民自身的发展来说,受教育是我国公民应该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

3、我来演:

出示案例:

“父亲不让女读书  少女与父对公堂”,思考:

(1)孩子上不上学只是个人的私事吗?

(2)如果是谢友兰自己不想上学,她就可以不上学吗?

活动步骤:

(1)找两个学生表演。

(2)小组讨论与交流。

小结:

受教育是一项基本的人权,是每个公民都享有的一种机会和一项权利,任何人都无权剥夺,包括自己的家长。

同时,接受义务教育也是公民的一项法定义务,必须履行。

(设计意图:

通过角色扮演,帮助学生认识到接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同时也是公民的义务。

4、等式填写:

人口-教育=?

人口+教育=?

(活动目的:

让学生较直接地感受到像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要实现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腾飞,必须依靠教育。

得出:

从国家的发展对公民的要求来说,受教育是一项应尽的义务。

5、学知导行:

就当地情况,查找侵害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和不履行受教育的义务的现象。

第二课时:

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进一步了解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知道九年义务教育的具体内容。

能力目标:

通过典型案例的讨论引导和教学启示,初步培养维护自己受教育合法权益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从国家法律的角度对受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增强依法维护自己受教育权利的能力和履行受教育义务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时的重点是义务教育的含义和特征;难点是履行受教育义务的自觉性。

●○课前准备

教师:

收集相关资料、图片、制作成课件;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一些数据和资料。

学生:

查阅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对义务教育的法律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综合设计思路

1、漫画研讨:

(问题设计:

①小军的父亲能要求儿子不上学吗?

为什么?

②小亮能拒绝上学吗?

为什么?

小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2、启思园:

①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从2005年起,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

②材料:

从2006年秋季开始浙江省城乡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

(问题设计:

从以上两段材料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为何现阶段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所有学习费用不是全部由国家负担的?

3、材料研读:

《浙江省统计局关于2003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据抽样调查,2003年末浙江省全省常住人口4679.6万人。

浙江省全省小学在校学生340.29万人,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到98.49%、99.85%,均比上年有所提高。

初中招生60.72万人;初中毕业升高中段的比例84.6%,比上年提高0.53个百分点。

(设计意图:

让学生懂得在我国,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地区都要普及义务教育,人无例外、地无例外、校无例外。

4、献计献策:

正在上八年级的学生小芳家庭出先了变故,妈妈因与爸爸赌气而离家,不知去向。

爸爸又常常出去赌博而不做工养家,也不管小芳的生活。

新学期要开学了,小芳向爸爸要书本费,爸爸不但不给,还训斥她:

“义务教育不是不收费吗?

怎么又要我给钱!

上学要花钱,就别上了,你也不小了,就去打份工,挣钱养家吧。

(问题设计:

小芳的爸爸这样说对吗,为什么?

如果你是小芳,为了争取读书的机会,应该怎样说服自己的爸爸?

活动步骤:

(1)找两个学生表演,关键在小芳与爸爸的对话上。

(2)将学生分成两个组,一组讨论小芳爸爸的一言一行,是否违反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一组讨论小芳应该怎样为自己争取受教育的权利,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3)全班交流,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起来发言,然后同学之间再做补充。

(指导学生抓住义务教育的两个特征展开讨论。

(活动目的: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及应如何保障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可补充材料:

民工子弟在杭州市明珠实验学校的读书生活;“录取通知书迟到一年,湖北一女生告赢母校”(见附录)。

5、学知导行:

访问在外打工的青少年、家长或其他长辈,有没有经历过想上学而无机会的痛苦。

第三课时:

珍惜受教育的机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受教育既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

能力目标:

增强学生自觉履行受教育义务的观念,自觉地接受和完成义务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懂得受教育不仅关系个人的前途和利益,更关系国家的命运和利益,培养学生的义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使学生懂得珍惜受教育的机会。

●○教学重点和难点

受教育既是我们的权利,又是我们应履行的义务;故本课时的重点是珍惜受教育的机会,难点是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课前准备

教师:

搜集相关案例并制成课件。

学生:

查找发生在身边的不珍惜学习机会的现象。

综合设计思路

1、故事导入:

真实故事《一根稻草两种命运》

2、flash歌曲《我要上学》

3、人生AB剧:

苏明娟的今昔对比。

(问题设计:

现在的苏明娟过得好吗?

如果苏明娟最终没有得到接受教育的机会,现在她又会过得如何?

4、活动设计:

与没有书读的孩子做比较,找找我们的优势和差距

(活动目的:

感受没有书读的孩子对上学的渴望和期盼。

引导学生更珍惜国家赋予我们的受教育的权利。

5、我思我行:

(1)请列举校园里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

(如上课迟到、不按时完成作业、破坏课堂纪律、旷课逃课等。

(2)这些行为会带来什么危害?

作为同龄人,你准备怎样规劝他们?

(3)出示:

漫画《难……》(见附录)。

这一漫画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

设置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件场景,让学生就身边事学法讲法,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增强学生热爱学习的意识。

6、反躬自省:

你在履行受教育义务时,做得怎样?

(设计意图:

让学生再认识受教育机会的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的珍惜受教育的机会)

7、送给自己一句学习座右铭。

(设计意图:

丰富教学内涵,最终促使知识的内化。

●○附录

1.苏明娟的今昔对比

1991年,《中国青年报》记者解海龙按下快门拍摄了苏明娟求学的照片,作为希望工程的宣传照。

从此,这个金寨县8岁的小女孩明亮的“大眼睛”和渴望求学的目光,就和希望工程一起,打动了无数热心希望工程事业的人的心。

1999年,苏明娟被金寨一中破格录取,开始了自己的高中生活。

在高中,她不仅学习努力,还是班上的团支部书记、校团委的宣传委员、校学生会主席和团中央委员,由于是希望工程代表的特殊身份,她还参加了不少相关的公益活动。

曾被评为省级优秀学生干部。

2002年,她成为安徽省一个专门资助贫困学生上大学的“爱心助学金”项目的形象大使。

十多年年间,苏明娟和所有接受希望工程捐助的学子一样,受到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爱,她接受希望工程的捐助完成了小学、初中、高中的学业,并被评为希望工程的“全国希望之星”。

2002年7月,苏明娟参加了高考,被安徽大学录取。

这对于“大眼睛”苏明娟来说,将是人生一个新的开端。

2.放羊娃的故事

在西北昏黄的天幕下,有这样一段学者和放羊娃的对话:

“你放羊做什么?

“挣钱”

“挣钱做什么?

“娶媳妇”

“娶媳妇做什么?

“生娃”

“生娃做什么?

“放羊”

短短的一段对话,述说了放羊娃的一生,从放羊到放羊的轮回中间只有简单的挣钱、娶媳妇、生娃三个环节。

我们不去考究这个轮回在此之前已经轮回了多少个轮回,以后还要轮回多少个轮回,单纯从生存的意义上来讲,这给我们有什么启发?

刚刚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一种悲哀,一种对生存的厌倦。

难道我们的生活就那么简单?

我们不甘心那么简单的轮回,却又无法为自己找到一个更好的轮回。

这种轮回对于正处于对人生与未来充满渴望和憧憬的热血沸腾的少年来说,是一种生存的悲哀。

3.如何从人口大国变成人力资源强国

我国目前的现状是人力资源总量大,但质量偏低 人力资源地域差异明显,尤其是中国西部的文盲率偏高。

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相当于世界70年代的平均水平,比发达国家至少滞后十几年。

在我国适龄人口中,80%以上是初中或初中以下的文化程度。

到2001年,中国受本科以上高等教育人数占总人口的13.9%,日本则是37.5%。

劳动力文化层次低,产业和行业间的人力资源矛盾突出,行业间发展不平衡。

文化程度较高的人才集中在计算机、金融、保险、房地产等行业。

截止到2000年底,农林牧副鱼的从业人员中,小学文化程度的要占到43.1%,其中文盲11.8%。

各行业中,职业人员的结构也不尽合理;专业人员比重低。

城乡劳动力文化差距大。

目前,城镇人口的文化程度处在初中、高中阶段,农村处在初中、小学阶段。

所以说,劳动力文化素质的不均衡性相当严重。

因此,要赶上发达国家,首先要在教育上入手。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却不是人力资源强国。

人力资源的开发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也是标志。

中国要在今后20年赶上发达国家,首先要开发人力资源,而人力资源的开发成功与否取决于教育。

换言之,要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把教育大国建成教育强国。

 

4.父亲不让女读书  少女与父对公堂

江西于都县银坑镇一名十三岁的农村女孩因父亲剥夺了其受教育权而走上法庭,要求恢复其受教育权,继续完成学业。

这位女孩叫谢友兰,2001年小学毕业以优异成绩顺利升入初中。

可是,她的父亲谢明军却要求女儿辍学在家务农。

谢友兰自小就渴望长大后上大学,父亲的偏见让她很伤心。

为了读书,她请外婆、表哥等亲戚说情,可固执的父亲就是不答应。

小友兰急中生智找到了村里的干部,但是,当村干部找到谢明军劝说他让谢友兰读书时,谢明军却说:

“孩子上不上学,是我家的私事,别人管不着。

”最后,在村干部的帮助下,谢友兰将其父亲告上了法庭。

于都县法院受理后,一审判决谢明军立即恢复谢友兰的受教育权,有义务让谢友兰完成学业,并对谢明军作出教育批评,要求他当庭向女儿道歉。

5.民工子女的读书之路

北京市丰台区南苑乡槐房村是外来打工人员的聚居地,来自河南农村12岁的孙小燕和8岁的弟弟孙向阳随着父母两年前来到了北京。

父母在工厂里打工,十天半个月才能回家一次,奶奶带着姐弟俩挤在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里。

早上6:

00点钟,姐弟俩便起了床,洗漱之后,小燕便不停的向外张望。

过了一会,一个女孩子匆匆来到小燕家中。

来找小燕的女孩叫小娟,是小燕的同学。

小燕把自己头天晚上写好的作业交给了小娟,托她带到学校让老师批改。

看着好朋友能背着书包去上学,小燕心里很难受。

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小燕就读的打工子弟学校槐房实验小学被丰台区教委查封了,而小娟随着实验小学搬迁到了十几里外的大兴县。

因为路途远,学生们每天都要乘坐班车去上学。

小燕姐弟俩因为交不起每学期增加的200元车费失学在家。

姐姐小燕正在读四年级,弟弟向阳今年读二年级。

失学以后,姐弟俩每天在家坚持自学,按照课文的要求写作业。

虽然他们对课文的内容似懂非懂,但他们仍然读的非常认真。

6.录取通知书迟到一年湖北一女生告赢母校

秦春梅,家住随州市曾都区尚市镇战士村。

2000年,她参加了高考,因始终没有收到录取通知书,两个月后,秦春梅南下打工。

2001年6月18日,秦父从2001年6月9日《随州日报》上得知,女儿被武汉某师范学校录取。

6月23日,秦春梅的父母终于在秦春梅的班主任那里找到了普通高校录取通知书,通知书上要求秦春梅于2000年9月15日报到。

此时离报到时间已过了9个月,曾都区第四中学为秦春梅出具介绍信,请求武汉市某师范学校让秦继续到校学习,可是该校未能批准。

因为学校未按时送达通知书使自己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秦春梅非常气愤。

2001年8月,秦以侵犯自己受教育权为由,将母校告上法庭,请求法院责令四中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5万元。

法院审理后认为,秦父请求其班主任在录取通知书寄到后,通知其有关亲戚转告,并留下了相关地址和联系电话,班主任对此给予了承诺。

班主任收到秦春梅的录取通知书后,在拨打了一次电话没有接听后,便再也没有进行联系。

而且秦春梅填写的收件人地址是学校地址,曾都四中对此未提出异议,表明其同意代收录取通知书。

2002年9月1日,曾都区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判处曾都区第四中学赔偿秦春梅精神损害抚慰金2万元。

7.漫画《难……》

7*2维护财产权

一、【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公民的财产所有权和智力成果权。

2、教学难点:

公民的财产继承权。

二、【学生分析】

1、针对的问题:

作为正在接受教育的未成年人,他们尚未参加劳动,没有创造物质财富,但他们同样拥有属于自己的财产,如通过继承得到的遗产,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取得的智力成果等,同样具有财产权,这些权利都得到了国家相关法律的认可和保护。

但由于这些学生年纪尚轻、缺乏社会经验,他们并不是都能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2、学生的需要:

学生缺乏相应的法律常识,不懂得如何去保护自己应有的合法财产。

因此,很有必要进行这方面的学习。

三、【综合设计思路】

第一课时公民的财产所有权和继承权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公民的财产所有权的含义、财产继承的两种方式。

教学难点:

如何保护公民的财产所有权不受非法侵害、如何理解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是受到国家法律特殊保护的。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案例分析、情景体验、小组讨论。

◎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过程

一、财产所有权

成语导入:

“拾金不昧”

师:

哪位同学解释一下这个成语?

(学生回答)“拾金不昧”指拾到钱财不藏起来据为己有。

师:

现实生活中,对于拾金不昧的人社会是怎样评价的呢?

(学生回答)略

师:

的确正如同学们说的,拾金不昧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

对于拾金不昧的人我们不仅

要大力表扬而且政府和有关部门还会给予他们特殊的奖励。

就在我们感叹好人有好报的时候,我在某一报纸上看到了这样一则内容:

出租车司机李某应旅客王某的要求将其送往火车站。

王某下车时不小心将钱包丢在了出租车上。

李某发现后,打开一看,内有5000元现金。

此时,他正好从收音机里得知某大学的学生因患白血病而向社会求助。

李某就产生了将这笔意外之财捐给患病的学生的想法,于是就将这拾到的5000元现金寄给了这位大学生用以治病。

师:

看到这儿,你会怎样评价这位出租车司机的行为?

(学生说这个司机善良、有爱心,但是不应该未征得失主的同意自行处理其财物。

师:

看来大家是很能辩证地看待这位出租车司机的行为的。

丢钱的王某肯定是心急如焚,相信他会找到司机李某。

那么如果你是失主,当你找到李某听到他将5000元捐给了白血病患者的消息后,你会做出什么反应?

(学生回答)

师:

让我们看看王某的做法:

王某上了火车后发现钱包不见了,经回忆,钱包可能丢在了出租车上,于是他根据票上的车号找到了李某,要求返还钱包中的5000元现金。

李某说钱已经捐给了患白血病的大学生,自己并没有得到利益,并拿出汇款存根为凭证,因而拒绝返还钱款。

王某向人民法院提起了诉讼,要求李某返还5000元现金。

师:

你支持王某的行为吗?

为什么?

(支持)

师:

好,让我们来看看法院最后做出了怎样的处理?

法院依据《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经调解后,李某自愿返还王某3000元,王某愿意放弃剩余的2000元。

对于这个结果,有的同学可能会想拾金不昧为什么还要赔偿,这是否有悖情理,法院做出如此处理的依据是什么?

要解决大家头脑中的这个疑问,就需要我们从公民的财产所有权问题说起。

板书:

公民的财产所有权

师:

同学们每天都在教室里上课,相信大家最盼望的就是放假了。

那么,一年365天,你最喜欢过哪个节日(法定节日)?

(学生回答)

师:

春节期间大家一般可以收到多少压岁钱?

(学生回答)

师:

好。

假设春节期间你收到了1000元压岁钱,你会如何安排这些钱呢?

(学生回答)

师:

你会把这1000元放在哪里?

(学生回答存银行)

师:

看来同学们年纪虽小但却十分具有理财思想。

近期央行根据国内经济形势调高了存贷款利率,相信你这时存钱会给你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师:

从我们拿到这1000元到现在,在这个过程中你对这1000元都做了哪些事呢?

其实将大家做的这些行为后面加上一个“权”字就是我们财产所有权的全部内容。

财产所有权即:

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占有权:

公民对属于自己的财产的占有权,就是对财产的实际控制权。

使用权:

公民对财产的使用权,就是根据财产的性能和用途加以利用的权利。

收益权:

公民对财产的收益权,是指公民在其经营、使用的财产上取得经济利益的权利。

处分权:

是指公民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处理其财产的权利,即公民决定其财产的命运的权利。

它包括事实上的处分权和法律上的处分权两种形式。

师:

了解了财产所有权的含义之后,回过头我们再看看刚才那个案例中法院的处理结果,谁能将法院作出处理的理由给我们大家试着分析一下。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师:

好!

了解了财产所有权的含义。

下面请大家想想在生活中你都对周围的哪些财产享有所有权呢?

(学生回答)

师:

刚才大家列举了那么多属于自己的财产。

下面请看图片,看看这些财产的所有权都归属于谁?

(出示图片:

学校的桌椅、路边的电话亭等。

师:

我们如何划分财产归属的种类呢?

(学生回答)

师:

我们可以将财产分为个人所有、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

由此可见,不是所有的财产都属于公民个人,我国法律规定属于公民个人的合法财产有哪些呢?

讨论引入公民合法财产的范围: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公民的个人财产包括:

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储蓄、生活用品、图书资料和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以及其他合法财产。

这个规定强调了合法性。

过渡:

了解了财产所有权和合法财产的范围,那么生活中我们的合法财产受到侵犯应该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看家庭盗窃现场的图片)

师:

如果你放学回家,看到了图片中的情形,你的反映是什么?

(家中被盗了)

师:

看到如此情景,你接下来会做什么?

(打电话告诉家长,或直接打110报警)

师:

由同学们对刚才情景所作出的反映,我感到大家还是很有法律意识的。

即在自己财产受到侵害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应该说依靠法律是保护公民合法财产所有权的最有利的武器。

过渡:

法律保护合法财产的所有权

为了切实保护公民合法财产所有权,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现实生活中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具体手段有哪些呢?

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案例:

案例:

农民甲于1991年3月2日,在县城农贸市场以600元买了一只毛驴。

1991年3月4日,甲一时疏忽,毛驴从家中走失。

这只毛驴恰被邻村农民乙发现并将其赶回了自家。

乙对其邻居说这只毛驴是刚从集市上买来的。

1991年3月23日,乙赶着这头毛驴到集市上去卖,正好经过甲家门口,当即被甲认出。

甲即向其索要。

乙拒绝返还,在争执不下的情况下,甲遂向县人民法院起诉。

我们请左边二组同学注意,如果你是案件中的甲,你怎样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

我们请右边二组同学注意,如果你是法官,你又会做出怎样的处理?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师:

以上通过民事法律手段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所有权是最普遍的做法。

我国法律对财产所有权的保护方式主要有两种:

①通过民事法律手段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所有权,这是最普遍的做法。

当公民的合法财产受到侵犯时,公民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确认所有权、请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