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考点汇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005509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2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实验考点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初中物理实验考点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初中物理实验考点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初中物理实验考点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初中物理实验考点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初中物理实验考点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初中物理实验考点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初中物理实验考点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初中物理实验考点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初中物理实验考点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初中物理实验考点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初中物理实验考点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初中物理实验考点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初中物理实验考点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初中物理实验考点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初中物理实验考点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初中物理实验考点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初中物理实验考点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初中物理实验考点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初中物理实验考点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实验考点汇总.docx

《初中物理实验考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实验考点汇总.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物理实验考点汇总.docx

初中物理实验考点汇总

初中物理实验中考考点

□1.声音的产生

考点精讲: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气体、液体和固体振动都可以发声,如泉水“叮咚”是泉水振动发声;气球破裂时发出的“爆响”是空气振动发声。

2.转换法:

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物体,我们可以通过该物体的各种效应或表现来判断它的存在及性质,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如在“探究声音的产生”实验中,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泡沫塑料球被音叉弹开(或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会溅起水花)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2.真空不能传声

考点精讲:

实验中一般无法达到绝对真空,但可以通过铃声的变化趋势,推测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这种方法称为“理想化实验”,具体过程如下:

(1)把闹钟放在密闭的玻璃钟罩内,用抽气机抽出罩内空气,随着罩内空气的减少,听到铃声逐渐减小;

(2)拧开进气阀,让空气慢慢进入玻璃钟罩,随着罩内空气的增多,听到铃声逐渐增大。

根据以上实验现象,通过推理可以得出结论: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特别提醒:

真空不能传声,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推理得出的。

□3.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考点精讲:

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应控制发声体振幅相同,如将钢尺按压在水平桌面上,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大的力拨动钢尺,观察钢尺振动频率的快慢并比较音调的高低。

□4.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考点精讲:

音叉发声时的振幅不容易观察,可以用乒乓球的振动来放大,具体做法如下:

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音叉(敲击的力量不同,振幅就不同),然后与细线悬吊且静止的乒乓球接触,观察乒乓球的振幅,并比较声音响度的强弱。

也可以用钢尺探究:

在设计实验步骤时,应注意控制发声体振动频率一定,如将钢尺按压在水平桌面上,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仅改变拨动力量的大小,观察钢尺的振幅大小并比较响度的强弱。

□5.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考点精讲:

法线是为了科学、准确地描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而引入的“辅助线”,因此法线必须用虚线表示;另外法线既是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夹角的角平分线,又与反射面垂直。

实验步骤:

(1)如图甲所示,先使E、F成为同一平面,使入射光线沿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观察从镜面反射的光线,用笔在纸板上画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甲乙

(2)改变入射光线的角度,重复步骤

(1)两次;

(3)取下纸板,用量角器测量NO两侧的角;

(4)如图乙所示,将纸板NOF向后或向前折叠,纸板上还能看到反射光线吗?

(5)如图甲所示,让入射光线沿FO方向射向平面镜的O点,观察反射光线的传播路径;

分析:

1.现象分析及数据处理:

分析步骤

(1)和

(2)发现: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一直分居于

法线的两侧;分析步骤(3)中的三次实验数据会发现:

反射角的度数等于或基本等于入射角的度数。

步骤(4)中纸板NOF向后或先前折叠后,与纸板NOE不再在同一平面内,此时也不能再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步骤(5)中,入射光线沿FO方向射向平面镜,反射光线也沿OE的方向射出,说明光发生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2.实验结论:

(1)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可概括为:

“三线共面,两角相等,法线居中”。

(2)发生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误差分析:

本实验测量的三次数据中,可能并非每次反射角都等于入射角,可能某次测量中数据有微小的差异,这是由于量角器不够精确,或我们读数时造成的误差,但趋势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易错点:

(1)分清反射角和入射角:

反射角和入射角都是指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切不可将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当成入射角和反射角。

(2)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

入射光线靠进法线时,入射角减小,反射光线也靠近法线,即反射角也减小,因此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

(3)“三线”合一:

当入射光线垂直射向平面镜时,反射光线沿原路返回,此时反射光线、法线与入射光线重合,即“三线合一”,如右图所示,此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

(4)多次实验的目的:

本实验中进行了三次测量,目的是广泛收集实验数据,排除偶然因素对实验结论的影响,使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

(5)反射角与入射角的逻辑关系:

因为先有入射光线,然后才有反射光线;同样的道理,先有入射角,然后才有反射角,也就是说,入射光线决定反射光线,入射角的大小决定反射角的大小,所以在光的反射定律中,我们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只能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6.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考点精讲:

1.器材的选用:

(1)要注意查看是否有光屏、光具座(或刻度尺)、火柴等;

(2)使用的凸透镜的焦距不能太大或太小,一般5~20cm为宜,因为如果焦距太大,成实像时像与物间的距离太大而不易操作;如果焦距很小,则对应的物距和像距都很小,测量数据时同样不易操作。

(3)蜡烛的高度不宜太高,原因是不好调节烛焰、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

在光屏上得不到像的四种原因:

(1)蜡烛、凸透镜、光屏没有在同一直线上;

(2)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没有在同一高度上;

(3)光屏和蜡烛在凸透镜的同侧;

(4)蜡烛在凸透镜一倍焦距处或一倍焦距内。

3.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及规律:

物距

成像特点

像距

应用

成像示意图

1

u>2f

倒立、缩小的实像

f

_____

2

u=2f

倒立、______的实像

v=2f

测算焦距

3

_____

倒立、放大的实像

v>2f

幻灯机

4

u=f

不成像

测算焦距

5

u

正立、放大的虚像

_____

规律一

实像都是倒立的,并且物像异侧;虚像都是正立,并且物像同侧。

规律二

1倍焦距是实虚像的分界点;2倍焦距是放大、缩小实像的分界点。

(巧记口诀:

1倍焦距分虚实,2倍焦距分大小)

规律三

成实像时,物像异侧,物距变近像变大,像距也变大;成虚像时,物像同侧,物距变近像变小。

(巧记口诀:

物像异侧,物近像大像距大;成虚像时反变化)

规律四

物距大于像距

照相机

物距小于像距

投影仪

巧记口诀:

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物近像大像距远,物远像小像距近;实像异侧倒,虚像同侧正。

□7.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考点精讲:

1.实验器材的选用: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便于准确确定像的位置;

(2)需要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目的是便于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2.实验步骤的设计:

一般考查7个方面:

(1)如何探究像和物等大?

首先将玻璃板竖立在水平桌面上,点燃一支蜡烛立在玻璃板前,透过玻璃板可以看到它的像;然后拿另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竖立在玻璃板的后面,并适当移动,直到看上去它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好像也点燃了。

(2)探究像距等于物距:

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出像到玻璃板的距离和物体到玻璃板的距离。

(3)探究像是虚像?

可用光屏探究,因为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4)本实验采用了什么研究方法?

等效替代法。

(5)实验设计是否合理?

不论探究像和物等大还是像距和物距等距,都要多次改变蜡烛的位置,重复实验,目的是广泛收集实验数据,使结论更科学合理。

(6)如果点燃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的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的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其原因是玻璃板和桌面不垂直。

(7)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黑暗环境中进行。

3.实验结论:

像与物等大;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左右相反;像是虚像。

总之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概括为“虚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

特别提醒:

平面镜成虚像的原因:

平面镜所成的像不是有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而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如右图所示。

□8.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考点精讲:

1.实验器材的组装:

首先根据酒精灯火焰的高度,确定放烧杯支架的位置(让外焰加热),再根据温度计确定挂温度计支架的位置(让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固体充分接触,且不能接触容器底或容器壁)

2.隔水加热(水浴法)的原因:

(1)防止温度升高过快;

(2)使固体均匀受热。

3.为了方便测出蜡熔化时的温度,在做蜡的熔化实验前,可先将蜡熔化,后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插至蜡的中心位置,再让蜡凝固。

或者将蜡烛切成碎块,然后将温度计插至碎蜡的中心。

□9.探究水的沸腾

考点精讲:

1.实验目的:

(1)观察水的沸腾现象;

(2)探究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2.避免加热时间过长的方法:

(1)用温水,不要用冷水;

(2)给烧杯加个盖子,防止热量散失;(3)增大酒精灯的火焰;(4)减少水量。

3.沸腾现象:

水沸腾时,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剧烈的汽化,同时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上升时逐渐变大;同时听到气泡破裂时的“爆响”。

4.沸腾的特点:

液体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10.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考点精讲: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实验应采用“控制变量法”:

研究蒸发跟液体的温度关系,应控制液体的表面积和空气的流速相同;研究蒸发跟液体的表面积的关系,应控制温度和空气流速的相同;研究蒸发跟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的关系,应控制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相同。

11-19都是测量密度的

实验,个别难度较大

□11.天平、量筒、水测量固体密度:

实验步骤:

①调节天平在水平位置平衡;

②用天平测出固体的质量m;

③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体积为V1;

④将固体浸没在水中,记下体积为V2;固体的密度为:

注意:

用量筒、量杯来测量物体的体积时,视线要与液面齐平。

若量筒和量杯里的液面是凹形的,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液面是凸形的要以顶部为准。

□12.天平、量筒、烧杯测量液体的密度(易错实验)

实验步骤:

①调节天平在水平位置平衡;

②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待测液体的总质量m1;

③将烧杯中的待测液体倒一部分到量筒,记下量筒内待测液体的体积为V;

④用天平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质量m2;待测液体的密度:

□13.天平、烧杯和水测石块密度(缺少量筒)(较难)

方法一:

1、用天平测石块质量m1

 2、烧杯中装满水,测出质量m2

  3、将石块放入烧杯中,溢出一部分水后,测出烧杯、石块及剩余水的质量m3,

表达式:

方法二:

1、在烧杯中装适量水,用天平测出杯和水的总质量m1

   2、用细线系住石块浸没入水中,使石块不与杯底杯壁接触,用天平测总质量m2

  3、使石块沉入水底,用天平测出总质量m3

表达式:

□14.量筒测石块密度(缺少天平)(较难)

方法一:

一只溢水杯、几只小烧杯和清水,

步骤:

①在溢水杯中装满水,先将小烧杯漂浮在水面上,再将小球轻轻放在小烧杯中,同时用另一只小烧杯承接玻璃球放入杯中时溢出的水,用量筒量出溢出水的体积V1;

②先在量杯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读数V2;把玻璃球浸没在水中读出体积V3;

表达式:

方法二:

1.量筒中放适量水,把小烧杯口朝上放在量筒中(漂在水面)记下水面刻度V1

2.石块轻放到小烧杯中,待水面静止记下水面刻度V2

3.将石块从小烧杯中取出,轻投入量筒中浸没记下水面刻度V3

表达式:

□15.弹簧测力计测石块密度(利用浮力)

实验器材:

弹簧测力计、玻璃杯、石块、棉线、水

实验过程:

1、用测力计测出石块在空气中的重力G1

   2、用测力计测出石块浸没入水中的重力G2

表达式:

□16.刻度尺测石块密度(与杠杆组合利用浮力)

实验原理:

杠杆平衡条件

实验器材:

杠杆、烧杯、石块A、B、刻度尺、水、细线

实验过程:

1、在调平的杠杆两端分别挂上石块AB,调节AB位置,使杠杆再次平衡;

   2、用刻度尺量出力臂L1、L2;

   3、使A浸没在水中,调节B的位置至杠杆再次平衡,量出力臂L3.

表达式:

□17.天平、烧杯、水测定牛奶的密度。

步骤:

1、用天平称出烧的质量M1;

   2、往烧杯内倒满水,用天平称出总质量M2;

   3、倒去烧杯中的水,往烧杯中倒满牛奶,用天平称出总质量M3。

表达式:

□18.弹簧测力计、水、小石块、细线测液体密度(较难)

步骤:

(1)先用弹簧秤测小金属块在空气中的重力G;

  

(2)将金属块完全浸没在水中,读出弹簧秤的读数F1;

  (3)将金属块完全浸没在待测液体中,读出弹簧秤的读数F2;

表达式:

□19.刻度尺测液体密度(利用杠杆以及浮力知识,另外还有一密度已知的金属块)(很难)

说明:

找一根直硬棒,用细线系在O点吊起,硬棒在水平位置平衡,然后将已知密度为ρ的金属块B挂在硬棒左端C处,另外找一个重物A挂在硬棒右端,调节重物A的位置,使硬棒在水平位置平衡,此时重物挂在硬棒上的位置为E。

(1)用刻度尺测出OE的长度Lo;

(2)把金属块B浸没在油中,把重物A从E处移动到D处时,硬棒再次在水平位置平衡;

(3);

(4)利用上述测量出的物理量和题中的已知量计算ρ油的表达式为:

□20.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的原因:

让小车到达水平面时获得相同的______;

(2)为何小车在毛巾表面运动的距离最近,在木板表面运动的最远?

因为毛巾表面粗糙,摩擦力大,而木板表面比较平滑,摩擦力小,说明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_;

(3)结论:

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力,将永远运动下去(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21.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甲(正确)乙(错误)丙(正确)

(1)实验中经常选用小车(图甲)或小卡片(图乙)为研究对象,而不选用木块(图丙)等物体,原因是小卡片的重力很小,小车与桌面的滚动摩擦力很小,都可以忽略对实验的影响,而木块与桌面的滑动摩擦力较大,会影响实验效果;

(2)小车(或小卡片)的平衡状态:

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3)如何探究两力大小相等?

两侧放等质量的钩码,小车(或小卡片)静止;放不同质量的钩码时,小车运动;

(4)如何探究两力在同一直线?

将小车或小卡片扭转一定角度,两侧放等质量的钩码,小车不再静止。

□2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控制变量法”:

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时,应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改变压力的大小;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关系时,应控制压力相同,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

因为根据二力平衡可知,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

(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和接触面积的大小等因素无关。

□23.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考点精讲:

1.杠杆平衡:

指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

2.实验过程:

(1)实验室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在水平位置静止时进行的,这样做的目的有二:

一是为了便于测量力臂,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力臂恰好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如图12-20-15所示;二是使杠杆的自重对杠杆平衡不产生影响。

(2)在实验中要多次改变力和力臂进行实验,目的是为了广泛、全面的收集实验数据,避免偶然因素对实验结论的影响,使实验结论更科学,更准确。

3.杠杆平衡的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用公式表达:

F1

L1=F2

L2。

□24.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考点精讲:

1.实验方法:

(1)控制变量法:

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关系时,应控制受力面积相同,改变压力的大小;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受力面积的关系时,应控制压力相同,改变受力面积的大小。

(2)转换法:

通过观察被压物体形变的大小来判断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

2.实验结论: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变式实验:

“端午节”吃完了咸鸭蛋,王聪同学将几个蛋壳按不同方式放置在桌面上拍打,发现有的蛋壳“脆弱”,有的蛋壳“坚硬”。

他想蛋壳能够承受压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于是找来了一张大的纸板模拟蛋壳进行研究,作出以下猜想:

猜想1:

纸板承受压力的大小可能与纸板的形状有关

猜想2:

纸板承受压力的大小可能与纸板的大小有关

为了研究猜想是否正确,王聪在这张大纸板上分别裁出两张大小为40cm×10cm的小纸板A、B和一张大小为40cm×20cm的小纸板C,并准备了弹簧测力计、两个相同的木块、若干重物,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步骤一:

将纸板A用两木块支撑起来,如图14-21-19甲,在中间不断增加重物,直到它塌下去,记录此时重物的重力G1;

步骤二:

保持两木块的距离不变,将纸板B弯成拱形,如图14-21-19乙,在拱形纸板的上面不断增加重物,直到它塌下去,记录此时重物的重力G2;

步骤三:

保持两木块的距离不变,将纸板C用两木块支撑起来,如图14-21-19丙,在纸板的中间不断增加重物,直到它塌下去,记录此时重物的重力G3。

图14-21-19

(1)比较数据发现G2>G1,可以验证猜想(填写序号)是(正确/错误)的。

利用上述结论,王聪对水库大坝的形状进行设计,设计的四种大坝形状俯视图如图14-21-20所示,请你把最合理的设计图的字母标号填在括号内()

(2)比较实验数据G3与可验证猜想2;

(3)王聪受步骤二现象的启发又提出新的猜想:

猜想3:

拱形纸板承受压力的大小可能与拱形纸板拱起的程度有关。

为了研究猜想3,请你帮助王聪在上述操作的基础上继续设计实验方案:

步骤四:

在这张大纸上再裁出的小纸板D,。

在拱形纸板的上面不断增加重物,直到它塌下去,记录此时重物的重力G4;比较实验数据G4与G2的大小,可以研究猜想3。

图14-21-20

□25.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考点精讲:

1.压强计的使用:

(1)当金属盒上的橡皮膜受到压强时,U形管两边的液面出现高度差,如图所示;液面的高度差越大,说明橡皮膜受到的压强越大;

(2)若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入液体后U形管液柱没有出现高度差,可能是橡胶管与U形管密封不好。

2.采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步骤:

(1)将金属盒分别放到同种液体某一深度的各个方向,观察U形管内液柱的高度差;

(2)将金属盒分别放到同种液体的不同深度,观察U形管内液柱的高度差;(3)将金属盒分别放到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观察U形管内液柱的高度差。

□26.托里拆利实验

考点精讲:

1.实验原理:

大气压强等于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因为水银柱的高度由大气压强决定的,所以当管子倾斜、上提、下压或换成粗的(或细的),管内水银柱的高度不会变。

2.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

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若未灌满,则测量结果偏小。

3.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10.3m,玻璃管太高,不好操作,故不能用水进行实验。

□27.探究浮力的大小

考点精讲:

1.实验器材:

要注意查看是否有两种液体;是否有弹簧测力计。

2.设计实验方案:

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因此在实验中应采用“控制变量法”:

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ρ液的关系时,应控制V排相同;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V排的关系时,应控制ρ液相同。

3.本实验中计算浮力的大小时,采用“弹簧测力计法”:

F浮=G-G视。

□28.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

考点精讲:

1.实验器材的选用:

要注意查看是否有刻度尺、弹簧测力计等。

2.实验原理的考查:

η=

×100%

3.猜想与假设的提出:

猜想很多,一般有:

猜想一:

滑轮组机械效率可能与动滑轮的重有关;猜想二:

滑轮组机械效率可能与提升的重物有关;猜想三:

滑轮组机械效率可能与绳重有关;猜想四:

滑轮组机械效率可能与摩擦有关。

4.实验步骤的设计:

(1)需要测量的物理量:

钩码的重G;钩码上升高度h;细线移动距离s;弹簧测力计示数F;

(2)注意事项:

①实验过程要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

②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测量应该在运动过程中进行读数;

③钩码提升高度h、绳子自由端所通过距离s可由竖直放置在旁边的刻度尺直接读出,也可以根据s与h的关系求出;

④绕线方法和重物提升的高度不影响滑轮机械效率。

5.表格的设计:

拉力F/N

细线移动距离s/m

钩码重G/N

钩码上升高度h/m

机械效率η

1

2

3

6.结论:

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

动滑轮的重;提升重物的重;绳重;摩擦。

□29.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考点精讲:

1.实验方法:

(1)转换法:

本实验通过观察小纸盒运动距离的远近判断动能的大小;

(2)控制变量法:

①在探究动能和质量的关系时,控制了铁球的速度相同,改变了铁球的质量,即让质量不同的铁球从斜面的相同高度滚下,如图15-24-6甲、丙所示;

②在探究动能和速度的关系时,控制了铁球的质量相同,改变了铁球的运动速度,即让同一铁球从斜面的不同高度滚下,如图15-24-6甲、乙(或丙、丁)所示。

甲乙丙丁

图15-24-6

2.实验结论:

质量一定时,物体的速度越快,动能越大;速度一定时,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由此可知动能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特别提醒:

(1)让铁球从斜面的相同高度滚下,目的是让铁球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相同;

(2)质量和速度是影响动能大小的两个因素,其中速度对动能的影响更大。

□30.用若干大小不等的铅球,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实验方案:

①将质量不同的铅球从同一高度释放,落至地面,观察地面砸出坑的深浅;②将质量相同的铅球从不同高度释放,落至地面,观察地面砸出坑的深浅;

(2)判断物体重力势能的大小的方法:

根据铅球对地面的作用效果(或引起地面形变的大小、砸出坑的深浅、砸出坑的大小),作用效果越明显,物体的重力势能越大,反之,重力势能越小。

分析:

影响重力势能的大小的因素有两个:

质量和高度,当研究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的关系时,应控制物体的高度相同,改变物体的质量,因此使用大小不等的铅球;当研究重力势能与物体的高度的关系时,应控制物体的质量相同,改变物体的高度,因此使用大小相等的铅球。

铅球对地面的作用效果越明显,说明铅球对地面做的功越多,即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31.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考点精讲:

1.实验器材的选用:

要注意需选用多个不同规格的小灯泡。

目的是便于多次实验,广泛收集实验数据,使结论更科学,更准确。

2.实验步骤的设计:

不论是串联还是并联,都不能仅凭一次实验得出结论,必须换用其他规格的小灯泡,多次实验。

3.实验结论的总结:

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等于干路中的电流。

□32.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考点精讲:

(一)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1.实验器材的考查:

需要多个不同规格的小灯泡,目的是更换不同规格的灯泡进行多次测量,使得出的物理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

2.设计实验:

(1)如图6-8-7所示,将两只灯泡L1、L2串联在电路中;

(2)分别将电压表并联在图中的AB、BC、AC之间,并读出电压表的示数;

(3)换上另外两个不同规格的灯泡,再次测量AB、BC、AC之间的电压。

UAB/V

UBC/V

UAC/V

第一次测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