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第二单元备课.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015129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2.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下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六下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六下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六下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六下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六下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六下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六下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六下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六下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六下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六下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六下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六下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六下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六下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六下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六下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六下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六下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下第二单元备课.docx

《六下第二单元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下第二单元备课.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下第二单元备课.docx

六下第二单元备课

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中华民风民俗”,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在编排上采用了“一篇精读课文+三篇略读课文”的方式。

精读课文《北京的春节》描绘的是节日风俗。

作者老舍先生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

三篇略读课文《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分别从戏曲、建筑和生活习俗等方面介绍了不同民族的特点。

认真研读本组教材,不难发现两组文章有以下特点:

(一)注重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第二组文章这方面的特点很明显,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俗等各个角度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画。

但像这样人文主题较为鲜明的文章,千万不要上成品德与社会课,要抓住语文课的核心价值,把学习的重心从关注内容转到揣摩分析语言与学习表达方式上来。

(二)注重前后知识的有机衔接

六下年级,既要对小学阶段前面的知识进行巩固,又要为升入中学的学习进行准备,而这个单元,在前后知识的衔接方面,体现得较为充分。

教材呈现方式上的继承和发展。

如《北京的春节》后面,链接了梁实秋的《过年》片段和斯妤的《除夕》片段,渗透了对比阅读的理念。

学习方式上的继承和发展。

如本单元中要求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个方面,运用以前学到的方法开展调查活动,既是对以前开展综合性学习方法的巩固,又为初中大量运用调查、搜集资料的方法进行了铺垫。

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积累,对以前已学过的方法,加以复习,并在新学课文时进行巩固。

(三)注重学习方法的掌握运用

从单元导语到课后思考题,从口语交际·习作到回顾·拓展,各个部分都力求凸显单元的学习重点:

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总结、拓展、交流,形成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

导语中对学习方法进行了提示:

“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开展调查活动,搜集资料,了解身边的民风民俗。

”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应考虑课型特点,精读课文,重在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揭示规律,然后把学到的方法和规律迁移到略读课文,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二组课文以介绍性的语言为主,侧重于谋篇布局及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在教学设计时适宜于整体把握,以模块的方式整组设计,推进教学进程

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提出的阅读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们可以把这两组课文的阅读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朗读、默读、列表格等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能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

3、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详写和略写的表达方法;

4、通过对比、积累等方式,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表达的生动,谋篇布局的巧妙;

5、初步了解一些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6、通过对语言的理解、品味,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感受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三、教学重难点:

1、能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

2、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详写和略写的表达方法。

4、教学措施

(一)品味语言,关注课文的表达方法。

(二)立足整体,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五、教学进度

教学内容

教学时数

备注

6、北京的春节

2课时

7、藏戏

1课时

8、各具特色的民居

1课时

9、和田的维吾尔

1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习作训练二

3课时

回顾拓展二

1课时

复习二

1课时

第一、二组评估

3课时

 

6、北京的春节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合作研讨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看看这两幅图片,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

…….

  师:

同学们肯定都预习过课文了,这两幅图绘出的确实是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场景。

老师找了一首关于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的歌谣,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喇叭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

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师:

同学们读了这首儿歌,有什么感受?

  生:

……

  师:

老舍先生有一篇文章,也写了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题目就叫:

老北京的春节。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

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自己做好记录。

  1.整体感知:

  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⑴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

如:

  腊月:

农历的十二月。

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

除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

  初旬:

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

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

  ⑵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如:

  空竹:

可以看看录像或图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

  逛天桥:

不是逛我们平常说的人行天桥。

天桥是老北京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

天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可以买卖各种东西等。

  残灯末庙:

结合注释,联系课文内容,可以知道是指春节结束的时候。

三、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

  1.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

  2.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一会儿大家汇报。

  3.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

  ⑴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找出的答案,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做上记号,呆会儿一起讨论。

  ⑵同学们在了解老北京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的同时,有没有发现课文的写作顺序?

(时间顺序)

  四、自由朗读,练习难读的句段

  1.自由练读:

  师:

通过阅读与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

现在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的熟练准确。

  2.展示朗读:

  五、结束语与作业布置

  师: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了不懂的地方,练习了难读的语句。

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生字新词,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抄写,准备在下节课听写。

第二课时

  一、认读生词。

媒体出示:

色味双美、万象更新、有声有色、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各形各色、张灯结彩。

  二、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师:

上节课我们填写了表格,一起进行了汇报交流。

现在同桌互相说说:

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主要写了什么?

媒体出示:

表格

  1.写作顺序:

时间顺序。

  2.主要内容:

  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

人们在腊八那天要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却截然不同,到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

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三、分清详略,练习朗读

师:

看来上节课同学们学得很认真,那么在老舍先生写到得时间里,哪些时间写得详一些,哪些地方写得简略一些呢?

  1.分清详略:

  ⑴默读思考: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⑵集体交流:

明确作者详写的是“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部分。

师板书:

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

  2.练习朗读:

  师:

下面请同学们朗读详写的四个部分,注意读得正确、流利,等会请大家展示展示。

  ⑴自由练读。

  ⑵展示朗读:

  师:

好,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展示朗读。

你觉得自己哪部分读得好,就读哪个部分。

(在朗读、评价、集体练习中达到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目标。

  四、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师:

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

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交流。

 (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的同时,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交流重点如:

  1.腊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A指名交流。

⑴熬腊八粥:

B教师小结语言特色:

抓住重点语句,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

媒体出示: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C同学们,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话。

师:

你还喜欢哪个时间,印象最深的是那个地方?

  ⑵泡腊八蒜:

A指名交流

B师:

老舍先生的语言非常简练,“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C媒体出示: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生齐读。

师:

你们还喜欢那个地方呢?

2.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A生生交流。

⑴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

  “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

  ⑵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B师:

深入地读课文,我们不得不佩服老舍先生描写十分的细腻。

同学们,我们读读这段话,仔细的体会体会,感受一下这除夕的热闹。

C生自由读课文

D师:

好同学们,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读这段话吧!

  3.正月初一,主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⑴与除夕“截然不同”:

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

  ⑵人们的活动:

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

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

师:

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轻松自在。

那么元宵这天,哪个同学喜欢?

起来汇报汇报!

  4.元宵,主要通过对灯的描写来体会:

⑴指名交流。

⑵指名朗读本段,学生勾画出写灯的语句。

  ⑵师:

从写灯的句子中,你们感受到什么呢?

  灯的数量多:

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

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

  ⑶师:

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一个总起句,一个总结句,这样的段落结构叫做——总—分—总。

作者运用总—分—总的结构着力描写元宵张灯结彩的热闹氛围,就是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五、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师:

刚才我们一起走进了腊八、除夕、初一、元宵这四个详写部分,了解到了北京人过春节的一些风俗习惯。

现在我们回到全文来想一想,老舍先生,为什么要这样有详有略的写呢?

生:

这四天是春节中比较重要的几天。

也可能是这几天的风俗最多也最有趣。

师:

老舍先生在介绍从腊月初八到正月十九这一个多月的背景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个部分,这就让这四天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这也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六、阅读链接,课外拓展

1、师:

同样是写春节,写法却有不同,同学们我们来看看课文后面的阅读链接,看看它和《北京的春节》在相关部分的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生默读阅读链接。

3、师:

同学们发现这这三篇文章的不同之处吗?

生交流。

4:

师:

同学们,同样是写除夕,三篇文章却不相同,在以后的写作中我们也要灵活地运用这种写法,努力写出个性,写出特色。

下课以后同学们可以结合单元导语的提示,去搜集节日、服饰、饮食、民居这些方面的材料。

 

七、当堂训练

  媒体出示:

⑴腊八这一天要做的事。

⑵孩子们为过年做的准备。

⑶大人们为过春节做的准备。

⑷过小年。

⑸小年后的准备。

⑹除夕夜。

⑺大年初一的景象。

⑻铺户开张。

⑼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景象。

⑽春节结束。

详写的内容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略写的内容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些内容可以和并成(   )段,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7、藏戏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方法:

自读研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藏戏的有关图片,配乐介绍:

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它简单到没有舞台灯光和道具,仅一鼓一伴奏;复杂到每个角色都要带着象征身份的面具;它漫长到要演出三五天还不会结束……藏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传承下来。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藏戏是怎样形成的,有着怎样的特色。

2.板书课题

2、预习导读

1、认真读课文前的预习提示,了解阅读要求。

2、自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

3、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

3、读文,理清思路

1.藏戏同其他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演三五天还没有结束。

三、朗读品味,了解藏戏的特点

(一)读第一部分,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

1.找读前三自然段,说说你都听出了什么。

(藏戏有三个突出特点;世界上这样的剧种很少,而藏戏是其中之一;连续三个排比式的问句,更加突出了藏戏的特点,其中还有着民族的自豪感。

2.练习朗读后,找学生朗读,要求分别读出藏戏的特色;藏戏剧种的稀少;中国拥有藏戏的自豪。

(二)读课文第三部分,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

1.默读8自然段到最后,找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

(8—16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17—18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演出没有舞台的特点;19-20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部戏要演出三五天的特点。

2.自由读8—16自然段,说说你进一步了解到了什么。

3.看图片,结合具体的面具,说一说颜色象征了什么,对角色的什么特征作了夸张。

4.自由读17和18自然段,结合“不要……不要……不要……只要……”来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

5.你想看藏戏吗,为什么?

(感受藏戏的自然、古朴、神秘这些独特的魅力。

结合看戏人,来体会轻松自然、随心所欲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

(三)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特点和相呼应的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1.师读: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生读:

8-16自然段。

2.师读: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没有舞台呢?

生读:

17和18自然段。

3.师读: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生读:

20自然段。

4.师生合读:

21自然段。

四、了解藏戏的形成

1.自读后小组讨论:

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

2.交流、生发:

(1)以弱抗强的传奇:

年轻的僧人→凶险的自然。

结合“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灌水吞噬”中带点的词,来体会雅鲁藏布江的凶险,一个年轻的僧人想为百姓造福,要与天抗争。

这是勇敢的传奇。

(2)创造奇迹的传奇:

一无所有→58座铁索桥。

通过7位姑娘组成的藏戏班子,以艺术和善良感召人们,大家由哄笑到献出人力、物力、财力,在江上建了58座铁索桥,来体会这种齐心合力,人定胜天的传奇色彩。

(3)艺术的传奇:

僧人→藏戏的开山鼻祖。

这人仅由7人组成的藏戏班子,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诞生了一个为人们接受并赞叹的剧种。

五、总结

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奇葩。

藏戏,作为藏族的传统剧种,到几百年后的今天,仍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让我们再一次齐读开头部分。

六、当堂训练: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藏戏的形成及特色。

板书设计:

           戴面具演出

藏戏 没有舞台   传奇来历:

为民造福 开创藏戏

 三五天没结束

8、各具特色的民居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

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

(播放课件:

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导学提纲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2、自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

出示词语认读:

3、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客家民居

位 置

作 用

材 料

结 构

文化特征

找出后小组合作交流

3、检查预习效果,研读课文

1、指名认读以下词语

闽西南粤东北奇葩骚扰夯筑竹篾布局均匀风雨侵蚀安然无恙

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秩序井然遮天盖地清风徐来蜂拥而来家道兴旺

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多起竹楼,傍水而居树满寨,花满园

2、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客家民居

内容

位置

闽西南、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

作用

防备盗匪骚扰和当地人排挤

材料

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

结构

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文化特征

吉祥、幸福、安宁;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平等互助

四、深读探究,感知表达特点

1.自由读《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

(画出中心段落:

第一自然段)

2.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

指名说,互相补充。

(用料奇特;造型奇特;异常坚固。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

(列数字-通过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

4.同桌商议,并参考文中插图,画一画客家民居的俯瞰图。

(教师出示八卦图,请学生参考比较。

五、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

(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

6、当堂训练:

自读《傣家竹楼》部分

1.自己设计一张表格,了解傣家竹楼的特点。

2.创设情境,运用方法,介绍傣家竹楼。

(傣家竹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点。

如果由你来当导游,该如何向游客介绍?

请各小组推选选手,共同设计导游词,参加评比。

3.评议

七、拓展阅读:

这篇文章在介绍永定土楼的特点时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近五六年来,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以千计的专家、学者慕名前往闽西永定县,参观考察被称赞为“中国古建筑奇葩”的闽西土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史蒂汉斯·安德烈先生参观了土楼后赞美道:

“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永定土楼,特别是圆形住宅(土楼),以悠久的历史,宏大的,精巧的结构,独特的风格扬名于世。

优美而壮观的永定圆楼,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有如从地下冒出来的自然生长的巨大的“蘑菇”,又如自天而降的黑色“飞碟”,环形的屋顶飘浮在烟雾中。

    仅以永定县苦竹乡井头村的深远楼为例,楼里三圈,直径80米,周长250米。

外圈四层,房子260间;中圈二层,房子60间;里圈一层,房子8间。

共有房子328间,里头住毒害80户500人。

尤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偌大一座城堡式的高大建筑,不用一根钢筋,一包水泥,一块砖石,全以一担担黄土堆积而成,自明清迄今,始终完好如新。

永定圆楼由于土墙环拱,又能保暖隔热,冬暖夏凉,,易于防卫,便于管理。

闽西土楼为什么能历久不毁,成为我国古建筑艺术的一个奇葩呢?

控其奥秘,原来它以黄土为主要原料,佐以沙、石灰,拌掺少量红糖、糯米和木屑、竹条等,经过反复揉打、研舂、碾压,然后夯打土墙,并以木料为梁呆,瓦片为顶盖,因而异常坚实牢固。

板书设计: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世界民居奇葩

9、和田的维吾尔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酷热、铺天盖地、美不胜收”等词语和生动的句子。

2.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感受文章所展示的维吾尔乡村风情及他们虽苦犹乐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难点:

通过独立阅读和交流探讨,感受和田的地域风情和维吾尔人的以苦为乐的民族风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朗读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说说对维吾尔族的了解。

(如能歌善舞、热情、漂亮等)

2.对维吾尔族除了我们所知道的这些,还有着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

现在,我们就走进和田的维吾尔。

(板书课题)

2、预习导读提纲:

1.自由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并说一说你了解到了维吾尔族哪些风俗习惯。

(如,日常食品馕、烤肉和“库乃其”都是在沙土坑中烤制成的;把衣服铺在沙漠上晒干;天生爱花;能歌善舞等。

2.快速浏览,画出能够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或精神的语句。

(六年前的一个夜晚,我感受了和田维吾尔人特有的豪气与乐观;和田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和田地处大漠边缘,那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扼杀维吾尔人爱美的天性;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3.讨论:

最能集中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的是哪一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