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基本定稿改Word文件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02205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84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基本定稿改Word文件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基本定稿改Word文件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基本定稿改Word文件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基本定稿改Word文件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基本定稿改Word文件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基本定稿改Word文件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基本定稿改Word文件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基本定稿改Word文件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基本定稿改Word文件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基本定稿改Word文件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基本定稿改Word文件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基本定稿改Word文件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基本定稿改Word文件下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基本定稿改Word文件下载.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基本定稿改Word文件下载.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基本定稿改Word文件下载.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基本定稿改Word文件下载.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基本定稿改Word文件下载.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基本定稿改Word文件下载.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基本定稿改Word文件下载.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基本定稿改Word文件下载.doc

《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基本定稿改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基本定稿改Word文件下载.doc(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基本定稿改Word文件下载.doc

9.938

15

21.56

72.84

GDP

363

1154

486

822

1066

1348

1568

进出口占GDP比例

46.87%

68.93%

16.61%

10.03%

11.68%

13.28%

38.56%

如表1-2所示,2000年合肥实际利用外资在周边省会城市中仅仅高于南昌,实际利用外资占GDP的比例也低于南京和武汉,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合肥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速度在周边省会城市中居于中下游地位。

表1-2:

2000年合肥与周边省会城市实际利用外资比较数据来自于各个城市统计年鉴

实际利用外资

10.58

81.92

2.74

16.69

26.54

107.9

35.77

325

利用外资占GDP比例

3.25%

7.10%

0.56%

2.03%

2.49%

8.00%

2.28%

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合肥必须有面向全球市场的战略眼光,以全面融入全球经济为目标,抓住机遇,吸引外资,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只有这样,合肥才能在我国城市之间新一轮发展竞争中取得先发优势,才能进一步强化合肥区域经济中心的地位。

1.1.2必须注入创新活力的合肥——知识经济时代的合肥产业发展

21世纪将是人类全面依靠知识创新和知识创新应用的可持续发展的世纪,世界将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主导因素的经济,它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与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与消费之上的经济。

知识经济时代区别于以前的以传统工业为支柱、以稀缺资源为主要依托的工业经济的重要特点一是具有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群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导产业,二是具有高素质并会运用高科技手段处理信息的各类人才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关键,三是,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和地区的创新体系(包括知识创新、知识传播、技术创新和知识应用体系)成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竞争力基础。

表1-3根据2000年的资料对合肥与周边省会城市科技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合肥在所有的比较指标上都远远落后于邻近的南京,在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占GDP比例、企业科技项目数、企业专利申请数、企业拥有发明专利数上落后于济南,综合各个指标来看,合肥企业科技情况反映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落后于南京、济南,领先于南昌、郑州。

表1-3:

2000年合肥与周边省会城市科技情况比较

324.73

1021.3

399.8

640.8

952.18

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占GDP比例

1.39%

2.36%

1.04%

0.38%

2.01%

企业技术改造支出占GDP比例

2.51%

2.88%

0.89%

1.08%

0.98%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GDP比例

11.57%

22.73%

9.26%

1.98%

6.58%

企业科技项目数

857

3487

454

574

1124

企业专利申请数

52

487

12

32

162

企业拥有发明专利数

273

11

30

86

每万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

134.41

398.24

139.43

140.43

165.29

每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

419.69

529.31

170.40

*

481.65

每万人科技人员数

71.71

153.66

64.96

*数据空缺数据来源:

各个城市统计年鉴

如图1-1所示,在企业购买国内技术支出金额的比较中,合肥远远落后于周边省会城市。

众所周知,合肥是我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拥有包括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中国科技大学在内的一大批科研院所,每年都有大批科研成果产生,而合肥企业购买国内技术支出却最低,这说明合肥科研成果大部分都没有在本地转化。

图1-1:

企业购买国内技术支出金额比较

知识经济的核心是技术创新,但根据上面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合肥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足,另一方面,作为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合肥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应该不容置疑,但由于科技成果转化不足,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并没有转化为合肥企业的产品创新,这是合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的根源。

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合肥必须营造区域创新环境,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企业技术开发投入,提高合肥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确保合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1.1.3需要大力推进信息化进程的合肥——信息化时代的合肥产业发展

自20世纪40年代中期计算机问世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信息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空前的影响,信息产业、信息经济应运而生,以信息产业发展、信息技术创新、信息技术在其他产业的应用和渗透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化建设浪潮也逐渐兴起并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量,发达国家希望借助信息化进一步确立在经济上的领先优势,发展中国家希望发挥后发优势通过推进信息化在经济上赶超发达国家,由此,世界各国都掀起了信息化建设的高潮。

在这方面,美国是个很好的案例,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以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和全球化大市场为基础的“新经济”逐渐兴起,美国经济迎来了低通胀高增长的黄金时期,同时,主要竞争对手日本的经济则陷入了长期的徘徊和衰退,美国通过信息化确保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先地位。

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城市信息化成为城市发展的新主题、新动力和城市之间竞争的焦点。

国内外许多城市纷纷提出城市信息化的目标、战略和方案,香港提出建立21世纪数码城市,新加坡提出创建国际信息通信中心,纽约提出构建智能化城市,伦敦提出信息化融入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日内瓦提出国际组织云集的信息集散中心。

国内城市对信息化也都非常重视,在北京、上海等地举办了多次城市信息化论坛,许多城市都提出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实施方案,加大信息产业发展的力度,进行了各具特色的实践,如北京的“14121”工程、上海的“1520”工程和信息港主体工程、天津的“2119”工程、深圳的“S418”工程、厦门信息港工程等等。

国内外城市信息化的实践和经验表明,推进信息化进程,发展信息产业可以培育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提高政府管理城市、经营城市的水平和效率,可以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可以带动一批新兴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实现城市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和国内先进城市相比,合肥城市信息化的水平较低,这不仅表现在信息化建设的硬件方面的落后,也表现在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发布方面的落后,例如,目前合肥要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合肥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发展,但在统计年鉴中却找不到高新技术产业完整的统计资料,而上海要把信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发展,就定期公布信息产业增加值等方面的统计信息。

因此,合肥应该抓紧制定信息化的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大力推进信息化进程,通过信息化提升传统产业,促进经济发展。

1.1.4东引西连、居中发展——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的合肥产业发展战略

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21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是扩大内需、调整结构、逐步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增强国民经济全局活力的战略举措。

在西部大开发中,合肥要找准自己的区位优势,即承东启西、纵贯南北,进一步发挥合肥对中西部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扩大西部市场,确立“东引西连、居中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

“东引”就是要抓住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吸引东部地区的投资和制造业的西移,“西连”就是要利用西部资源优势,加大合肥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有选择地实行产业的扩散和转移,大力开拓西部市场。

1.2一场刚刚开始的长跑——区域城市激烈竞争下的合肥产业发展

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制定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从全国产业战略布局的发展态势来看,现有经济格局远远没有稳定成型,各个城市都在制定发展战略,抢占战略制高点,以求在新的经济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这场城市之间的竞争只是刚刚开始,现有格局是暂时的,合肥只有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战略,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在这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图1-2:

合肥、济南、南昌GDP变化对比分析图

图1-2分析了1978-2000年合肥、济南、南昌GDP及GDP增长情况,结果表明合肥在GDP规模上始终落后于济南、南昌,1978年合肥GDP相当于济南的53.31%,南昌的87.54%,2000年合肥GDP相当于济南的34.10%,南昌的74.63%,由此可见,GDP的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扩大,这需要从各个城市GDP的增长速度寻找原因。

从图2-2可以发现,合肥与南昌GDP的差距扩大主要是因为1995-2000这个时期合肥GDP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南昌,但最近这个时期(1995-2000)合肥GDP增长速度已经超过南昌,显示了可喜的追赶势头;

合肥与济南GDP的差距扩大则是因为各个时期合肥GDP的增长速度都低于济南,令人忧虑的是这个势头仍在继续,差距仍在扩大。

图1-3分析了1978-2000年合肥、济南、南昌人均GDP及人均GDP增长情况,结果和GDP的分析类似,合肥人均GDP始终落后于济南、南昌,人均GDP的差距同样不是缩小而是扩大,原因也和GDP的分析类似。

图1-3:

合肥、济南、南昌人均GDP变化对比分析图

上述分析表明,合肥在这场城市之间的竞争中有落伍的危险,但是,只要合肥采取合适的产业发展战略,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充分利用东部产业西移和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就会在这场刚刚开始的城市竞争长跑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甚至脱颖而出。

1.3打破安逸、重新定位——合肥城市功能重构与合肥产业发展

合肥从建国初期不到十万人口的小城发展到今天安徽无可争议的首位城市,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既使和周边省会城市中并非先进的济南、南昌比较而言,合肥也只能说是一个城市发展竞争中无奈的落伍者,面对渐行渐远的周边省会城市,合肥再也不能沉醉在安徽首位城市的安逸梦中了,而必须在更广阔的时空背景下,以放眼全国、面向世界的开放思维,在新一轮城市发展竞争中,加快发展的步伐,从“不东不西”的尴尬走向“东引西连,居中发展”的辉煌,把合肥发展成为长江中下游的区位中心城市之一。

合肥一旦确定要发展成长江中下游的区位中心城市之一的战略,就必须重构城市功能,重点要提升合肥城市的经济中心和科技中心的功能。

合肥提升经济中心功能的最重要的着力点有两个,一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二是抓住发达国家与地区、我国先进省市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制造业,把合肥建成制造之城。

合肥作为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似乎是无可争议的科技中心,但是如果合肥不把每万人中技术人员、科技人员比例提高到接近南京的水平,如果合肥不改变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那么建设科技中心的愿望就可能落空,因此,合肥要进一步优化吸引人才的环境,加大科技方面的投入,真正把合肥建成无可争议的科技中心。

第二章 失落与骄傲——合肥产业发展的历史与现实

2.1合肥经济增长的要素分析

1949年建国初期,合肥是一个人口不到十万的小城市,经过五十多年的稳步发展,2000年合肥市总人口达到438.18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为324.73亿元,占全省比重为10.72%,成为安徽省内无可争议的首位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合肥经济经历了20多年的高速增长。

统计数据显示,合肥GDP年均增长率“六五”时期为14.3%,“七五”时期为6.5%,“八五”时期为15.9%,“九五”时期为13.6%。

如图2-1所示,可以看出合肥GDP增长率波动较大,改革开放后合肥GDP增长加速,1985年达到18.4%,随后GDP增长陷入了低谷,1991年下降到0.6%,1992-1993年合肥GDP又一次快速增长,1993年GDP增长率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最高点21.8%,之后的合肥经济呈现稳步增长态势,每年GDP增长率都高于10%,但从长期趋势上来看,增长率有下降的趋势,反映出合肥经济增长的后劲不足。

上述分析表明,合肥经济增长随着全国经济宏观环境的好坏而波动,波动的幅度远远大于全国经济增长波动的幅度,这反映了合肥经济结构和全国经济结构的趋同,在经济紧缩时期,合肥经济增长乏力,说明了合肥产业市场竞争力不高,此外,合肥尚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结构,也使合肥经济发展无法摆脱全国经济大环境而独领风骚。

图2-11978-2000年合肥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和波动情况

通过对1980-2000年间合肥经济增长进行分析,计算出资本、劳动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长期的经济增长取决于供给方面的因素,即要素投入的增加和生产率的提高。

资本和劳动力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而对它们的使用效率,即生产效率的变化也会影响经济的增长。

在希克斯中性下,根据新古典增长理论中的总量生产函数模型,总增加值的增长率由反映技术进步的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率,劳动力投入增长的贡献和资本投入增长的贡献三部分组成。

,如表2-1所示:

表2-11980-2000年促进合肥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1980-1985

1985-1992

1992-2000

增长率

贡献度

GDP增长率

17.27%

100%

12.44%

20.86%

要素贡献

13.15%

76.15%

7.26%

58.34%

10.12%

48.50%

其中:

资本

10.26%

59.42%

5.57%

44.78%

9.39%

44.99%

劳动

2.89%

16.72%

1.69%

13.56%

0.73%

3.51%

全要素生产率

4.12%

23.85%

5.18%

41.66%

10.74%

51.50%

注:

根据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关于开展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作用测算工作的通知》(计科技[1992]2525号文),资本、劳动力的弹性值分别取0.35和0.65。

本表中资本增长率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代替。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

改革开放初期、80年代中期到92年南方讲话、92年至今这三个阶段中,资本投入和制度创新、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效率提高是促进合肥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

(1)改革开放初期(1980-1985):

资本投入带动合肥经济增长。

1980-1985年是合肥经济摆脱徘徊局面进入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这个时期,经济改革全面展开,大规模的基本设施建设和国家投资促进了合肥经济的快速增长,由于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制度和政策方面的优越性还不能迅速体现出来,生产效率还没有显著提高,因此在改革开放初期,制度从而生产效率对经济增长贡献尽管也很重要,但远远低于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2)80年代中期到“南方讲话”(1985-1992):

制度创新、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率提高对合肥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1984年,中央决定全面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推行承包经营,个体私营经济开始兴起,这些制度创新和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生产效率迅速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1985-1992年,全要素生产率对GDP增长的贡献度为41.66%,已经很接近资本投入对GDP增长的贡献度44.78%。

(3)“南方讲话”至2000年(1992-2000):

制度创新、技术进步成为促进合肥经济增长最主要的驱动力量。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同年召开的十四大决定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全国掀起了新一轮改革和建设的高潮,合肥经济也掀起了新的增长高潮。

这一轮改革和改革开放初期明显不同的是,经济发展不再只重视规模扩张,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运行效率成为经济改革的重要目标,这一时期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合肥国企改革不断深化,外资持续进入,特别是1991年3月6日经国务院首批批准成立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3又创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合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制度创新、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效率提高对GDP增长的贡献度达到了51.50%,已经超过了资本投入对GDP增长的贡献度44.99%,成为推动合肥经济增长最主要的驱动力量。

总结上述三个时期,资本投入始终是促进合肥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制度创新、技术进步对合肥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重要,目前已经成为合肥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合肥未来的经济增长,取决于上述这些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能否继续下去。

从资本投入来看,改革开放以来,资本投入对GDP增长的贡献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是拉动合肥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是,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期内,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能下降,如表3-2所示,1996年以来合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波动很大,甚至在1998年出现了负增长,如图2-2所示,1993年以来合肥的投资率就是一个下降的趋势,其间只有1999年是个例外,但2000年重新又开始了下降趋势,综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波动和投资率下降趋势来看,资本投入放缓的趋势明显,合肥经济增长要逐渐摆脱对资本投入的过渡依赖。

表2-2合肥市1990-2000投资、GDP和投资率变化情况

年份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58.19

59.69

71.32

96.22

131.82

167.58

211.59

248.99

270.47

294.45

V1

2.6%

19.5%

34.9%

37.0%

27.1%

26.3%

17.7%

8.6%

8.9%

10.3%

TI

9.6

11.8

18.9

38.6

46.6

59.0

67.3

81.4

77.9

118.0

126.4

V2

23.2%

59.8%

104.5%

20.6%

26.6%

14.1%

21.0%

-4.2%

51.4%

7.1%

投资率

16.5%

19.8%

26.5%

40.2%

35.3%

35.2%

31.8%

32.7%

28.8%

40.1%

38.9%

V1:

GDP增长速度,TI: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V2: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

数据来源:

《合肥统计年鉴2001》

图2-21990-2000年合肥投资率变化图

从劳动投入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劳动投入对合肥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下降,1992-2000年对GDP增长的贡献度仅仅3.51%,这是因为合肥的就业大多集中在第一产业,合肥需要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优化就业结构。

从制度创新、技术进步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制度创新、技术进步释放的生产力对合肥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今后,合肥经济更是必须依靠制度创新、技术进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带动经济高效增长。

面临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信息化的冲击,我国城市发展都已没有了特殊的政策优势,都必须寻找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我们认为,未来合肥经济发展要在加大资本投入的基础上,重点依靠劳动投入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这个战略的实施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经济增长方式要转换——从主要依靠高投入到主要依靠高效益。

目前,由于要素成本不断提高,依靠投入来维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困难,此外,国内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原先利用国内资源、国内市场进行粗放型增长的条件已不再具备,因此,迫切需要转换增长方式,从主要依靠高投入到主要依靠高效益。

主要依靠高效益同增加投入、扩大规模、高速度并不对立。

不同的是,要继续投入资金、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但必须使这种投入更加有效率,有效的资金不是热衷于铺新摊子,而是注重投向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扩大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的规模,注重规模经济。

第二,投资主体要转变,从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到主要依靠社会上各种投资主体进行投资。

政府投资应主要集中于营造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引导技术创新,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方面,当前最为迫切的就是要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科技企业孵化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迅速增加到国内先进城市的支持水平。

第三,增长轴心要转移,从工业化推动到工业化、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