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43.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07927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0.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4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4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4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4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4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4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4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4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4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4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4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4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4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4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4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4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4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4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4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4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43.docx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4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43.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43.docx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43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43

(总分:

300.00,做题时间:

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

65,分数:

130.00)

1.在路上遇见小时候的同伴,虽然叫不出他(她)的姓名,但确实是认识的,此时的心理活动是()

A.重现B.保持C.回忆D.再认

(分数:

2.00)

 A.

 B.

 C.

 D. √

解析:

2.一个人或者自以为是,或者人云亦云,都是缺乏思维的______的表现。

()

A.创造性B.独立性C.灵活性D.批判性

(分数:

2.00)

 A.

 B.

 C.

 D. √

解析:

3.有关感觉的相互作用,下面表述正确的是()

A.一般弱刺激能提高其他分析器官的感受性

B.红、黄、橙等暖色给人以温暖的感觉,主要体现了感觉的相互作用

C.强烈的声音刺激可使牙疼得更加厉害,符合感觉相互作用规律

D.以上均正确

(分数:

2.00)

 A. √

 B.

 C.

 D.

解析:

4.新生儿生下来遇冷空气就哭是()

A.经典条件反射B.操作条件反射C.非条件反射D.条件反射

(分数:

2.00)

 A.

 B.

 C. √

 D.

解析:

5.表象可以为想象提供素材是因为表象具有()

A.直现形象性B.片断不稳定性C.可操作性D.概括性

(分数:

2.00)

 A.

 B.

 C. √

 D.

解析:

6.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的基本形式有()

A.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B.形成概念和进行问题解决

C.进行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D.进行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分数:

2.00)

 A. √

 B.

 C.

 D.

解析:

7.在睡眠状态下脑电波主要是频率较低、波幅较高的()

A.α波B.β波C.γ波D.△波

(分数:

2.00)

 A.

 B.

 C.

 D. √

解析:

8.依照识记材料的外部联系,采取简单、重复的办法的识记称为()

A.意义识记B.无意识记C.有意识记D.机械识记

(分数:

2.00)

 A.

 B.

 C.

 D. √

解析:

9.______是指注意能够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

()

A.注意的广度B.注意的稳定性C.注意的分配D.注意的转移

(分数:

2.00)

 A.

 B. √

 C.

 D.

解析:

10.进入感觉记忆的信息保持时间很短暂,图像记忆保持的时间约1秒左右,声像记忆虽超过1秒,但不长于()

A.2秒B.3秒C.4秒D.5秒

(分数:

2.00)

 A.

 B.

 C. √

 D.

解析:

11.因为气质是神经系统类型特点的外在表现,因此,气质是()

A.具有巨大的可塑性B.具有稳定性但可塑性是主要的

C.稳定不变的D.虽具有可塑性但稳定性是主要的

(分数:

2.00)

 A.

 B.

 C.

 D. √

解析:

12.从不同的角度看钟表,它的形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我们仍然认为它是圆的,这是形状知觉的()

A.选择性B.理解性C.整体性D.恒常性

(分数:

2.00)

 A.

 B.

 C.

 D. √

解析:

13.______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它既包括对外界事物的知觉,也包括对自身内部状态的知觉和自身行为的评价。

()

A.意识B.知觉C.思维D.想像

(分数:

2.00)

 A. √

 B.

 C.

 D.

解析:

14.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不能回忆或再认的原因主要是()

A.无适当提取线索B.信息相互干扰C.痕迹消退D.压抑

(分数:

2.00)

 A. √

 B.

 C.

 D.

解析:

15.需要的根本特性为()

A.目的性B.心理性C.动力性D.生理性

(分数:

2.00)

 A.

 B.

 C. √

 D.

解析:

16.“范进中举”故事中当范进得知考中时的情绪状态是()

A.应激B.心境C.焦虑D.激情

(分数:

2.00)

 A.

 B.

 C.

 D. √

解析:

17.对记忆和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是()

A.冯特B.艾宾浩斯C.韦伯D.费希纳

(分数:

2.00)

 A.

 B. √

 C.

 D.

解析:

18.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写一篇论说文,要解决这一问题,第一步要找出所要支持的观点,第二步是设计引言、比较论据及得出结论,第三步调整整篇文章,完成文章的写作。

对这一问题的解决采用的方法是()

A.逆推法B.联想法

C.计划法D.手段-目的分析法

(分数:

2.00)

 A.

 B.

 C.

 D. √

解析:

19.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的过程称为()

A.发现问题B.提出问题C.明确问题D.分解问题

(分数:

2.00)

 A.

 B.

 C. √

 D.

解析:

20.个体心理发展在发展进程、内容、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千差万别的特殊性,各种特殊性统称为心理发展的()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方向性D.差异性

(分数:

2.00)

 A.

 B.

 C.

 D. √

解析:

21.毕生发展的观点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发展心理学概念开始被确认并取代了儿童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使儿童心理学成为发展心理学的组成部分,是()

A.19世纪后半期B.19世纪末20世纪初

C.20世纪中期以后D.20世纪后半期

(分数:

2.00)

 A.

 B.

 C.

 D. √

解析:

22.儿童将已获得的感知运动图式内化为表象系统,并具有了符号功能,开始能够运用语言或符号来代表经历的事物。

这属于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

A.形式运算阶段B.具体运算阶段C.前运算阶段D.感知运算阶段

(分数:

2.00)

 A.

 B.

 C. √

 D.

解析:

23.儿童先会画圆后会画方;先说“不”后说“是”;先会辨认上下,后会辨认前后,所有这些,都说明心理发展具有()

A.连续性阶段B.普遍性、差异性

C.方向性、顺序性D.不平衡性

(分数:

2.00)

 A.

 B.

 C. √

 D.

解析:

24.4-5岁儿童尚不能进行道德判断,他们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属于()

A.前道德判断阶段B.好孩子定向阶段

C.他律道德判断阶段D.自律道德判断阶段

(分数:

2.00)

 A. √

 B.

 C.

 D.

解析:

25.提出生态系统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维果斯基B.艾里康宁C.达维多夫D.布朗芬布伦纳

(分数:

2.00)

 A.

 B.

 C.

 D. √

解析:

26.教师在给小学六年级学生教授圆柱和圆锥的计算方法时,所设计的例题的计算结果只要求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为止。

从知识分类学习论来看,教师的教学行为的最适当解释是()

A.防止学生产生厌倦情绪B.可以突出认知策略教学

C.防止学生课业负担过重D.突出数学概念与规则的学习

(分数:

2.00)

 A.

 B.

 C.

 D. √

解析:

27.儿童容易模仿影视片中反面人物的行为,结果导致不良品德。

为了避免影视片的消极影响,根据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适当的做法是()

A.避免学生观看这类影视片

B.对有模仿行为的儿童进行说理教育

C.影片中尽量少描写反面人物

D.影视片应使观众体验到“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分数:

2.00)

 A.

 B.

 C.

 D. √

解析:

28.下面______的教师不善于处理应激。

()

A.碰到不如意的时候,常常自嘲

B.常常反省自己的反应:

为什么某些事情会令自己紧张、沮丧、愤怒

C.当学生与自己作对时,总是充分了解情况后再下结论

D.常常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情绪上

(分数:

2.00)

 A.

 B.

 C.

 D. √

解析:

29.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

A.知识学习和技能学习B.概念学习和意义学习

C.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D.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分数:

2.00)

 A.

 B.

 C.

 D. √

解析:

30.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称为()

A.自我期待感B.自我归因感C.自我预期感D.自我效能感

(分数:

2.00)

 A.

 B.

 C.

 D. √

解析:

31.关于陈述性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发出行为指令B.通过观察行为测量

C.激活速度较快D.提取需有意识搜寻

(分数:

2.00)

 A.

 B.

 C.

 D. √

解析:

32.研究者根据事先拟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并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借以了解被试的某些心理特点的方法称之为______法。

()

A.问卷B.产品分析C.谈话D.个案

(分数:

2.00)

 A.

 B.

 C. √

 D.

解析:

33.每个单词呈现1秒,相继呈现一f20个单词,在立即进行的自由回忆中出现了系列位置效应,其中首因效应可以用______来解释。

()

A.没有前摄抑制B.没有倒摄抑制C.仍在短时记忆D.进入长时记忆

(分数:

2.00)

 A.

 B.

 C.

 D. √

解析:

34.在进行调查访问时,下面哪几种叙述是正确的?

()

A.在访问时,与被访者谈得越投机越好

B.在访问时,调查者用眼睛、神态与被调查者交流是不礼貌的

C.在访问时,座位的安排无关紧要

D.一般情况下,只要受访者允许,访谈者应该尽可能使用录音机

(分数:

2.00)

 A.

 B.

 C.

 D. √

解析:

35.一般情况下,问卷的长度应控制到______分钟的回答时间。

()

A.0~30B.30~40C.40~50D.50~60

(分数:

2.00)

 A.

 B. √

 C.

 D.

解析:

36.进入到瞬时记忆阶段的信息,如果受到______就转入到短时记忆阶段,否则就会很快消失。

()

A.注意B.感觉C.知觉D.思维

(分数:

2.00)

 A. √

 B.

 C.

 D.

解析:

37.一般而言,心理测验除______以外,都有时限。

()

A.典型行为测验B.最高行为测验C.速度测验D.智力测验

(分数:

2.00)

 A. √

 B.

 C.

 D.

解析:

38.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是()

A.实验性、客观性、理论联系实际B.实验性、客观性、辩证发展性

C.理论联系实际、辩证发展性、实验性D.客观性、辩证发展性、理论联系实际

(分数:

2.00)

 A.

 B.

 C.

 D. √

解析:

39.唐德斯的减数法把反应分为三类,即A、B、C三种反应。

其中A反应时也称()

A.选择反应B.准备时间C.简单反应时D.辨别反应

(分数:

2.00)

 A.

 B.

 C. √

 D.

解析:

40.优先注视范式的指标是注视()

A.颜色B.时间C.方位D.声音

(分数:

2.00)

 A.

 B. √

 C.

 D.

解析:

41.最早对图形与背景加以区分的是()

A.布生(Bibson)B.考夫卡(Koffika)

C.鲁宾(Rubin)D.韦特海默(Wertheimer)

(分数:

2.00)

 A.

 B.

 C. √

 D.

解析:

42.“感觉剥夺”实验说明()

A.感觉提供了心理的原料,是一切心理活动的最初基础

B.感觉为适应生存提供了重要线索和依据

C.感受器只接受适宜刺激的现象,称作感觉器官专门化

D.感受器不同,接受适宜刺激不同

(分数:

2.00)

 A.

 B. √

 C.

 D.

解析:

43.______不属于声波的物理属性与相应的心理特性。

()

A.波长-音调B.振幅-响度C.波形-音色D.混合音-乐音

(分数:

2.00)

 A.

 B.

 C.

 D. √

解析:

44.某个年龄组智力测验的平均分数是85,标准差是10,A得了95分,他的离差智商是()

A.100B.130C.125D.115

(分数:

2.00)

 A.

 B.

 C.

 D. √

解析:

45.研究为完全随机取样设计,需检验两组平均数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已知其分布为非正态,n>20,请问用哪种统计方法最合适?

()

A.符号检验B.秩和检验C.T检验D.x2检验

(分数:

2.00)

 A.

 B. √

 C.

 D.

解析:

46.下列哪些数据可计算平均数?

()

A.同质等距数据B.等级数据

C.出现相同数值多的数据D.数值成倍变化的数据

(分数:

2.00)

 A. √

 B.

 C.

 D.

解析:

47.心理测验实质上是对______进行客观和标准化测量的系统程序。

()

A.特质B.行为样本C.心理疾病D.生理疾病

(分数:

2.00)

 A.

 B. √

 C.

 D.

解析:

48.如果实验得到遗传与儿童多动行为的相关系数是0.5,这意味着有多少儿童多动行为的变异会被除遗传外的其他变量解释?

()

A.5%B.25%C.50%D.75%

(分数:

2.00)

 A.

 B.

 C.

 D. √

解析:

49.正态分布不具有以下哪一项特性?

()

A.单峰B.渐进性C.对称性D.方差恒定性

(分数:

2.00)

 A.

 B.

 C.

 D. √

解析:

50.什么情况下样本均值分布是正态分布?

()

A.总体分布是正态分布B.样本容量在30以上

C.A和B同时满足D.A或B之中任意一个条件满足

(分数:

2.00)

 A.

 B.

 C.

 D. √

解析:

51.如果你的统计测验得了90分,而老师是把试卷分成五个组来记分的。

你希望你的这个分数是属于哪一组?

()

A.

B.

C.

D.

(分数:

2.00)

 A.

 B.

 C.

 D. √

解析:

52.以下哪种数据量度是适于列联表分析的?

()

A.正态B.顺序型C.命名型D.比率间距

(分数:

2.00)

 A.

 B.

 C. √

 D.

解析:

53.测验的使用者利用______可将原始分数转换为与其对应的导出分数,从而对测验的分数做出有意义的解释。

()

A.转换表B.分布表C.对照表D.都不是

(分数:

2.00)

 A. √

 B.

 C.

 D.

解析:

54.测验编制的一般程序不包含下列哪一项?

()

A.测验的目标分析B.测验的编写

C.制定常模D.测验的编排和组织

(分数:

2.00)

 A.

 B.

 C. √

 D.

解析:

55.测题编排的一般原则不包括()

A.尽可能将同类型的测题组合在一起

B.测题的难度排列宜逐步上升

C.根据各种类型测题本身的特点排列题目

D.测题的难度排列可随意编排

(分数:

2.00)

 A.

 B.

 C.

 D. √

解析:

56.效标测量本身的可靠性如何是值得考虑的一个问题。

效标测量的可靠性即效标测量的()

A.区分度B.常模C.信度D.效度

(分数:

2.00)

 A.

 B.

 C. √

 D.

解析:

57.在能力测验中通常反映难度水平的指标,在非能力测验(如人格测验)中,类似的指标称()

A.流畅性B.灵活性C.通俗性D.相似性

(分数:

2.00)

 A.

 B.

 C. √

 D.

解析:

58.下列关于项目反应理论的陈述不正确的是()

A.项目反应理论又称潜在特质理论,它与心理学中关于潜在特质的一般理论有关

B.大多数项目反应模型都假设完全潜在空间是单维的

C.项目反应理论认为,被试对于测验项目的反应除了受到某种特定“特质”支配外,还受到许多随机因素的影响

D.项目反应理论还假设同一特质水平的被试对不同测验的反应在统计上是相关的

(分数:

2.00)

 A.

 B.

 C.

 D. √

解析:

59.在370名被试者中,选为高分组和低分组的被试者各有100人,其中高分组有70人答对第1题,低分组有40人答对第1题,则第1题的难度为()

A.0.35B.0.45C.0.55D.0.65

(分数:

2.00)

 A.

 B.

 C. √

 D.

解析:

60.受应试动机影响不太大的测验是______测验。

()

A.成就B.智力C.能力倾向D.投射

(分数:

2.00)

 A.

 B.

 C.

 D. √

解析:

61.______是指独立于测验内容的反应倾向,即由于每个人回答问题的习惯不同,而使能力相同的被试者得到不同的测验分数。

()

A.应试动机B.焦虑倾向C.反应定势D.应试技巧

(分数:

2.00)

 A.

 B.

 C. √

 D.

解析:

62.不属于评定量表特点的是()

A.材料无严格限制B.偏重于实用

C.简便易用D.都使用自评的形式

(分数:

2.00)

 A.

 B.

 C.

 D. √

解析:

63.要使总体中每一个体有同等的机会被抽取,最基本的原则是()

A.代表性B.随机性C.全面性D.推论性

(分数:

2.00)

 A.

 B. √

 C.

 D.

解析:

64.不适于用问卷法进行测验的为()

A.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问卷B.洛夏墨迹测验

C.艾森克人格问卷D.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

(分数:

2.00)

 A.

 B. √

 C.

 D.

解析:

65.内容效度主要用于考查______的有效性。

()

A.智力测验B.人格测验

C.特殊能力测验D.成绩、技能测验

(分数:

2.00)

 A.

 B.

 C.

 D. √

解析:

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

10,分数:

30.00)

66.关于对事物知觉的描述,以下哪些是正确的?

()

(分数:

3.00)

 A.受人以往知识经验影响 √

 B.知觉是感觉的相加

 C.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知觉不同 √

 D.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 √

解析:

67.以下属于感觉对比现象的有()

(分数:

3.00)

 A.吃完苦药后再吃糖觉得糖更甜 √

 B.一样亮的灰分别放在白背景和黑背景上看起来明度不一样了 √

 C.声音停止后,耳朵里还有这个声音的余音在萦绕

 D.绿叶陪衬下的红花看起来更红了 √

解析:

68.接到老朋友的电话,知道对方是谁却叫不出名字,过一会儿就会想起来,这被称为()

(分数:

3.00)

 A.暂时性遗忘 √

 B.舌尖现象 √

 C.抑制现象

 D.压制现象

解析:

69.下列哪几项是情绪对时间估计长短的影响规律?

()

(分数:

3.00)

 A.正经历的事件,情绪愉快则觉得过得慢

 B.在盼望未来的事件时则觉得过得慢 √

 C.正经历着事件,情绪愉快则觉得过得快 √

 D.正经历着事件,情绪不愉快则觉得过得快

解析:

70.托马斯和切斯将婴儿的气质类型分为()

(分数:

3.00)

 A.容易型 √

 B.困难型 √

 C.迟缓型 √

 D.活泼型

解析:

71.建构主义本身并不是一种学习理论流派,而是一种理论思潮,并且目前正处在发展过程中,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存在着不同的取向。

这些取向可包括()

(分数:

3.00)

 A.激进的建构主义 √

 B.社会自主性建构主义

 C.社会文化认知建构主义 √

 D.信息加工的建构主义 √

解析:

72.在“识字量对不同年龄儿童阅读理解成绩的影响”一文中,自变量有()

(分数:

3.00)

 A.识字量 √

 B.年龄 √

 C.阅读理解

 D.成绩

解析:

73.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斯腾伯格从反应时变化上确定了对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因素分别是()

(分数:

3.00)

 A.测试项目的质量 √

 B.识记项目的数量 √

 C.反应类型 √

 D.反应类型相对频率 √

解析:

74.效标效度的研究可以验证构思效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分数:

3.00)

 A.一个测验若效标效度理想,不能作为构思效度验证的一个指标

 B.将不同被试者形成相对的对照的两组,比较其成绩 √

 C.效标效度也可将被试者按测量分数分成高、低分组进行比较 √

 D.也可按心理特质的动态变化对被试者进行测量比较其文化 √

解析:

75.在合成测验审定题目时,应注意()

(分数:

3.00)

 A.题目数量要与所需题目数一致

 B.题目难度必须符合测验目的的需要 √

 C.测验难度应越难越好

 D.题目的说明必须清楚明白 √

解析:

三、简答题(总题数:

5,分数:

50.00)

76.简述社会影响的种类。

(分数:

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社会影响包括说服、从众和服从、去个体化、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等。

(1)说服

说服是指向对方阐明和分析道理,使之接受,并试图使其态度、行为朝特定方向改变的一种影响意图的沟通。

(2)从众与服从

①从众是指个体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直接的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②服从是指按照他人或群体的直接命令行动的现象。

即个体根据别人的意愿或社会的要求、群体规范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相符行为,它是从两人或双方关系中产生的。

就其对象而言,有个体对尊长者、所属群体和社会规范的服从;就其心理状态而言,则有自愿和不自愿的服从之分。

(3)去个体化

去个体化指在群体中的个体对群体的认同取代了个人的自我认同,而使个体失去通常的个性感的现象。

具体而言,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论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这种现象被称为去个体化。

(4)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①社会助长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由个人对他人的意识(包括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②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指群体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