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教学详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09049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9.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拿来主义教学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拿来主义教学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拿来主义教学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拿来主义教学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拿来主义教学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拿来主义教学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拿来主义教学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拿来主义教学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拿来主义教学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拿来主义教学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拿来主义教学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拿来主义教学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拿来主义教学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拿来主义教学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拿来主义教学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拿来主义教学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拿来主义教学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拿来主义教学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拿来主义教学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拿来主义教学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拿来主义教学详案.docx

《拿来主义教学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拿来主义教学详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拿来主义教学详案.docx

拿来主义教学详案

《拿来主义》教学详案

教学目的

1.通过引导学生研读探讨课文,结合社会历史、现实,总体理解文意,从而真正领会何谓“拿来主义”。

2.结合课堂讨论,认识、领会比喻论证及其作用。

3.在了解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语境,通过比较、联想、讨论和揣摩,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的讽刺意味。

教学重点

让学生领会讽刺手法的表现力。

教学难点

如何将学生引入“语言的讽刺性”,如何从感知体会中获得关于“讽刺”较为理想的知识;比较杂文中“讽刺”与“幽默”的异同。

教学设想

1.由语言的情感切入,引导学生理解难点。

2.在比较阅读和课堂讨论中引导学生体会比喻论证的含义和作用。

3.结合生活实例导入课文,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语言的讽刺性。

组织比较阅读辨议、探究,从感情层面上体会讽刺的效果。

4、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如果你有权继承一笔巨大的祖上留给你的遗产,你将怎么办?

(自由谈)

大家各有各的想法。

我们看看鲁迅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二、熟悉课文

听录音一遍

三、导读课文1——7段

1.何谓“主义”?

(可查工具书)

(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以及学术问题等所持有的系统的理论和主张

2.“继承遗产”竟然还有这么一套复杂的理论系统,请大家阅读课文,找出鲁迅还提及了哪些主义?

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送去主义——把学艺上的东西,把“活人”等送到国外去献媚求荣。

“送来”主义——磕头贺喜乞讨残羹冷炙,是“抛给”不是“抛来”

3.结合你的历史知识,举些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例子。

4.在课文中找出送去主义的实例

(近来就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

把古董、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所谓“发扬国光”。

即将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

5.在送去时你能想象送者的神态和接受者的神态吗?

(接受者——趾高气扬,不屑一顾。

奉送者——低声下气,阿谀奉承。

6.如果你是旁观者,你会说些什么?

(没有人格,没有国格,替他们感到羞耻。

7.能在文中看出鲁迅的态度吗?

(能。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说道:

“拿来”。

他的态度是:

怒其不争。

不应一昧地拿东西送给别人,要学会拿来。

8、鲁迅如此表明态度的根据是什么?

(尼采不是太阳,中国也不是,并非光热无穷。

中国不是地大物博,总有一天资源会用光。

我们子孙的未来不得不考虑,否则会沦为乞丐、亡国奴。

9.在别人佳节大典之际,靠磕头贺喜讨来的残羹冷炙,我们应该怎样对待?

(君子不食嗟来之食。

(这种嗟来之食没安好心,是“抛给”,是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的。

10.鲁迅说不想举出实例,文中到底有无实例?

(有。

英国的鸦片德国的费枪炮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

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11.这些东西是白送的吗?

(不是。

他们从中国换取了市场,白银,军队战斗力,国民的精神状态,

综合国力如果能够想象,20世纪初的中国,是怎样一副情形?

皮包

骨头、萎靡不振、贫弱的国民,满目苍痍的社会,萧条冷落的经济。

便是列国“奖赏”“送来”的后果,我们还能为获得这种礼物而感到庆

幸吗?

12.由此看来,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些主义?

(闭关主义要不得。

这只能导致狂妄自大,盲目乐观,没有忧患意识。

送去主义要不得。

这只能导致出卖国家主权,失去国格,沦为亡国奴。

送来主义要不得,这只能导致听任列强侵略,使并不富强的国家成为

他们吞噬的一块肥肉。

13.那么,面对文化遗产,我们别无选择,只能采取一种什么态度?

(第7段)

14.齐读此段,这一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提出了中心论点)

15.它与前文的三个主义是什么关系?

然后齐读1——7段

(前三个主义是“破”,是铺垫,是蓄势;而这一段是“立”。

四、导读课文8、9段

1.默读8段,何谓“孱头”、“昏蛋”、“废物”?

(孱头——徘徊不敢走进门

昏蛋——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

废物——悠悠然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

2.我们能否将这三种错误态度也叫成什么主义?

(孱头——孺弱无能的逃跑主义

昏蛋——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

废物——全盘接受的投降主义)

3、和这三种主义对应的就是拿来主义,那么具体应该怎样来拿呢?

默读第9段。

(占有、挑选,区别对待)

4、挑选时的四种东西各自比喻什么?

(鱼刺——文化遗产中的精华

鸦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柏互见的部分

烟枪烟灯——承载文化遗产的旧的形式

姨太太——文化遗产中的糟柏。

5.投影一段阅读材料:

(即将第9段按非比喻的方式写)

6.比较阅读两段文字,你更喜欢哪一段?

并说出理由。

7.齐读8、9段

五、导读第10段,总结全课

1.齐读。

总共5句话,等于回答了5个什么问题?

(第一句——对待文化遗产,我们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第二句——拿来主义具体应该怎样做?

第三句——这样做的重要性是什么?

第四句——怎样能做到拿来主义?

第五句——不拿来主义有什么危害性?

2、总结(内容上——遗产是祖上传下来的,“拿来”是后代来拿的。

鲁迅以其

敏锐的目光,看到了我们民族的痼疾,社会的积弱,提出了面对文

化遗产的正确态度,直到今天,仍应具有指导意义。

写法上——在破中立,在比中明。

板书设计:

拿来主义

鲁迅

闭关主义

孱头、昏蛋、废物(反)

送去主义——拿来主义鱼刺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

占有、挑选

送来主义精华互见旧的形式糟柏

第二教时

(投影鲁迅50岁生日影照)

谈谈鲁迅其人、其文的印象

一、组织比较阅读,从感性层次上把握语言的讽刺性。

出示短文:

中国一向是闭关锁国的。

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自鸦片战争后,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把什么都送给了西方列强。

在艺术领域,古董被国民党拱手送给了法国;几个画师拿着古画、新画,在欧洲一路地送过去;听说不久还要把梅兰芳送到苏联、欧洲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真是越来越退步了。

1.比较阅读。

你认为哪段文字写的好,为什么?

大家都说原文形象、深刻、有力,在知其然的同时更要知其所以然。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品味一下鲁迅的《拿来主义》的语言特色。

2.比较阅读课文第一段内容与材料,找出区别(共8处)

二、组织讨论

(一)小组讨论:

不同之处为什么好?

(二)小组推荐代表发言。

(教师与交流的同时,加以点拨)

1、闭关锁国与闭关主义

何谓主义?

(较为严肃,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

“闭关”何以称“主义”?

(中国一向闭关锁国,自以为地大物博,没人能比,这个传统“源远流长”。

“所谓”何义?

辨别他是一个爱国者

他是一个所谓的爱国者

(前者肯定后者否定,“所谓”一加,语气、情感全变。

加了“所谓”,表现了作者对“闭关”的什么态度?

(否定中的讽

刺意味)

2、“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与“鸦片战争”

当你庄严地唱起国歌第一句时,你的眼前会浮现什么?

(战火、硝烟、流血牺牲)

看到这句话,你看到了什么?

(英国的坚船利炮,列强傲慢不屑的神情;麻木的国民;软

弱的统治者,受了屈辱后仍然点头哈腰,低声下气的嘴脸)(形

象。

放映电影《鸦片战争》相关画面)

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看到这一幕幕,你有何感触?

(要求结合清政府的无能、国民党的腐败进行讨论)

3、送去主义

怎样理解“送去主义”?

(依然低头哈腰,卑躬屈膝。

不是偶一为之,竟成了主义)

这是一套怎样的理论?

作者持何种态度?

(卖国理论。

以讽刺表示否定。

化抽象为形象,并有痛心之情)

4、学艺上的东西

“如果一定要说的话”,有哪些方面可说?

能举例吗?

(政治经济军事等)

为什么单说学艺上的东西?

(单是这上面都说不完,可见卖国的行径满眼皆是。

以一带全。

5、送古董展览,不知后事如何

后事到底如何?

(有去无回。

慈禧: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再

丰富的物产,也禁不起这样的慷慨)

明明是送人,为什么称是“展览”?

(借口。

借展览之名行卖国之实)

鲁迅为何不点透?

(能由语言感知面具,由面具揭露其真面目,这比

直接点透更发人深省,富有讽刺意味)

6、发扬国光

何谓发扬国光?

他们是怎样发扬的?

(态度:

“捧”“挂”——恭恭敬敬

数量:

“几张”——可怜巴巴

真正的“发扬国光”,应该是平等的,理直气壮的,而“大师”们

却是一副奴才相,可怜可鄙可恨。

作者毫不留情地加以奚落。

哪里是发扬国光,这是丢中国人的脸。

从什么地方可看出作者对他们的态度?

(引号。

使意思发生本质的变化,否定其含义,加强了讽刺。

7、进步

这真是进步吗?

(是倒退。

是莫大的倒退。

再送下去要做亡国奴了)

这是什么修辞?

(反语。

鲁迅杂文的特点,嬉笑怒骂)

8、小结;(鲁迅的文章以其鲜明的个性而令人关注,他的文字何以如此犀利、深刻,也是有章可循的,是离不开讽刺讽刺手法的运用的。

在感知中体会讽刺的形成

借用标点化抽象为形象借用比喻以一盖全运用反语以表及里

三、阅读课文下半部分,体会文中语言,找到借助以上方法表达感情,表现其讽刺力量的语言,并品味其含义。

(一)阅读、圈点、评注。

(二)课堂交流。

1.只是送出去见得大度。

(反语。

“不是坏事情”只是国民党自己的借口,“丰富”“大度”是反语,

国家已贫弱到如此程度,还打肿脸充胖子,把自己夸成肥羊,引狼入室。

2.则当佳节大典做奖赏。

(化抽象为形象。

形成鲜明的对比,用夸张的笔调以别人的阔气、喜庆、

盛气凌人来反衬我们子孙的寒酸、凄凉与低三下四,在形象的描画中极

显对国民党卖国行径的痛恨和对中国未来的忧虑。

3.“摩登”

(把卖国看成时尚,趋之若骛,岂不令人痛心。

4.“奖赏”“抛来”“抛给”

(凡“奖赏”总得于付出之后,为了拿到这个奖赏付出的是什么呢?

(人格、国格。

更何况既作奖赏,便不是纯粹的施舍与同情,而是有

鲜明的目的的。

一个引号,帝国主义的险恶用心昭然若揭。

5.“大宅子”“孱头”“昏蛋”“废物”

(读了这段语言有何感受?

(形象、生动。

因为用了比喻,)

(痛快。

直接骂人,爱憎分明。

(化抽象为形象。

前面的定语,有生动的描摹作用,使这些可笑可鄙之

人栩栩如生,宛在眼前。

(所有这些都加强了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的讽刺与奚落。

6.“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

(比喻。

化抽象为形象。

显示讽刺的魅力。

四、总结

比喻可使语言生动;描摹可使语言形象;反语可使语言辛辣;夸张可使事物在变形中现出真相。

这几者结合起来,更能使作者的感情和态度融入语言,从而使语言生动形象,辛辣有力而又意味深长。

五、朗读课文

六、出示学生摘录的讽刺语句,布置作业。

上述语句是通过何种方式具有讽刺幽默效果的?

试进行比较分析。

 

板书设计:

拿来主义

鲁迅

讽刺

 

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摩登

枪炮破门送去磕头贺喜

一串钉子比喻孱头、昏蛋

小大

学艺展览发扬国光奖赏

表里

一点进步反语丰富、大度

揭露批判嘲笑奚落

 

致橡树

(公开课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3.继续练习诗歌的朗诵。

教学重点

1.诗歌的思想感情。

2.诗歌的朗诵

教学难点

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设想

1.多媒体教学(课件投影)

2.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歌曲《梅花三弄》。

2.“问世间情为何物?

”是什么情?

能谈谈你的爱情观吗?

(鼓励学生大胆谈)

二、朗读

1、听录音。

2.散读。

3.随录音齐读。

三、导读

1.作者一开始就亮出了自己的正确爱情观吗?

(坚决否定:

极力攀附、只知依附、一味奉献的爱情观。

2.作者提倡的正确的爱情观是怎样的?

(平等独立

相互默契、心有灵犀、心心相印

彼此互补:

“你有我的”——象征男性阳刚

“我有你的”——象征女性阴柔

祸福同共)

(小结:

独立平等而又荣辱与共)

3.“土地”指什么?

起何作用?

(祖国。

升华了主题)

四、朗诵指导

1.再听录音。

2、分别抽女生、男生、男女联合、男女表演、分男女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

五、谈感想

1、放唱歌曲《牵手》:

这样的爱情观你们同意吗?

2.放唱歌曲《过把瘾》:

这样的呢?

六、随录音全班齐诵

《雨巷》公开课教学简案

2005、9、16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主题。

了解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

2.继续学习诗歌的朗诵方法,增强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诸多意象的象征意义的揭示。

2.理清全诗构思之思路。

3.指导朗诵。

教学设想

1.多媒体教学(制作课件投影)。

2.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江南丝竹音乐导入。

这么美好的音乐,你们知道是描绘的什么地方吗?

二、朗读1、散读

2、抽生朗读。

正音。

3、齐读。

三、讨论三个问题1、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

是爱情诗吗?

2、诗中写了哪些意象?

3、构思思路是怎样的?

四、交流1、交流的突破口是作者介绍:

现代派诗人——重意象的象征,追

求诗义的朦胧、含蓄。

因而这不是一首爱情诗。

2、意象:

撑着油纸伞的我——追求者

结着丁香愁怨的姑娘——被追求者:

美好的理想

雨、巷、颓圮的篱墙——环境:

阴暗、狭长

因而这是一首抒发情怀的咏怀诗

3、思路:

我彷徨希望——幻想的画面〈她彷徨——她走近——

她飘过——她走尽雨巷——她消散了〉——我依然彷徨希

望。

4、主题:

这样的行文思路能说明什么?

(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和执著精神)

五、朗诵指导

1.整个感情基调:

凄美、低沉

2.听录音

3、随录音齐诵。

4.散读

5.抽一男生朗诵。

6.抽男女各一人配江南丝竹音乐表演朗诵。

六、作业

背诵

 

陈奂生上城高晓声

教学目标:

1。

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探究人物性格的特征及其形成的历史渊源。

2.鉴赏小说的表现技巧。

教学重点:

分析陈奂生的多重性格及其背后的原因。

教学难点:

小说中某些细节描写的理解。

学法指导:

品读式比较拓展式

教学过程:

预习:

1。

网上查阅作家的资料。

2.思考陈奂生是个怎样的人。

3.思考作品在写作技巧上有何“匠心独运”处。

第一教时

导语:

我们大多数同学的家长都是农民,许多家长都在城里买了房,成了城里人。

但是我们觉得他们仍然没有脱胎换骨,仍然是农民,这是为什么呢?

文学常识:

检查预习1

从作家的资料中,你了解到这个作家是位什么作家?

《陈奂生上城》

是孤立的一个短篇吗?

(农民作家。

不是,是一个系列。

这是系列的第二篇。

还有《漏斗户

主》、《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出国》)

人物:

1)农民作家写农民,一定非常真实。

陈奂生有个外号叫“漏斗户主”(教

师解释什么是“漏斗户主”)这表明陈奂生是什么时期的农民?

(包产

到户前后)究竟是前还是后?

(前。

因下篇是《包产》)

2)讨论:

陈奂生这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可没有我们现在的农民那样幸运,他

偶尔进一次城,就暴露出许多农民的特点。

这些特点有优点有缺点,

那么陈奂生是不是也像大多数农民一样是缺点大于优点?

具体有哪

些优点哪些缺点?

3)交流:

缺点》优点

人格上自卑、委琐——不乏幽默

精神上贫乏、木呐——不乏心机

思维方式上狭隘、小农意识——不乏随和

主题;缺点可鄙,优点可爱。

陈奂生有那么多缺点,表明陈奂生还是一个传

统的农民。

但他毕竟是生活在那个时代,同样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

息,他在哪些方面富有时代气息?

(8节精神生活)

很难想象:

温饱都很难解决的人去会渴望过“精神生活”

传统特点是“承上”,时代特点是“启下”,陈奂生就是这样一个

承上启下式的农民的典型。

那么,作者塑造这样一个人物,有什么用

意吗?

(传达出作家的一种思考:

中国农民走出物质贫乏易,走出精神贫

乏难)

第二教时

放映电影片段

比较:

上堂课我们分析了陈奂生是一个承上启下式的农民形象,也就是说他和

我们以前在文学作品中接触过的旧农民形象(比如闰土)有同有异,与

我们现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新农村农民形象也有巨大的差别。

大家畅所

欲言,谈谈他们有何异同?

承上者:

愚昧落后麻木不仁

承上启下者:

有许多落后的地方,但也开始变化

启下者:

(学生随便举例)开拓进取充满阳光

“上城”的题材我们以前也读过“刘姥姥进大观园”“阿贵进城”等,但

他们留给我们的印象是既好笑又可悲,而本文却让我们在好笑的同时,看

到了可喜。

它使我们看到了农村希望的田野。

虽然现在我们农村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文

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技巧:

讨论:

本文在写作上有何技巧?

交流:

1)语言独特的叙述语言(人物自叙、亦庄亦偕)

2)描写出色的心理描写

典型细节,以小见大

3)情节一奇陈竟进高级房间

五巧“卖油绳”可见“食有余”

“买帽”为病伏笔

“渴求精神生活”反映农民变化

选择“车站”使遇吴书记变自然

因病住宿得以纵深表现人物心理

拓展:

阅读高晓声《李顺大造屋》(节选)

思考:

1)《李》与《陈》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区别?

2)李顺大与陈奂生性格有何异同?

交流:

1)亦庄亦偕夸张的叙述

2)同忠厚淳朴勤劳

异李:

迷信小聪明妙语

陈:

偏狭憨木纳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柳宗元

教学目标1。

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柳宗元对于“为师”的态度和观点,以

及“为文”的创作主张。

2.了解作者运用举例、类比进行说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1。

理解作者流露出的教育教学思想及其启迪意义。

2.领会作者运用举例、类比论证方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1。

如何激发学生阅读此文的兴趣,是传授本文的一个棘手问题。

2.复杂、矛盾的思想感情,学生如何理解,是又一个难题。

教学设想1。

针对以上难题,第一课时应做好铺垫,并且制作课件。

2.3课时

学法指导导读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阅读课文1——3节

二、导语

1.韩愈的《师说》说到当时的从师风气,是怎样说的?

(耻学于师)

2.如果从师了会形成什么结果?

(群聚而笑之)

3.当时是谁向韩愈拜师?

韩愈答应了吗?

(李蟠答应了)

4.你们知道韩愈当时收了李蟠为学生后,造成了什么结果吗?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矣。

5.只因收了个学生,便得狂名,便屡遭贬斥,比韩愈自己设想的还要

严重,可见当时不从师的社会风尚是多么嚣张。

三、作者简介及其背景

1.这段文字是与韩愈同时代的另外一位文学家柳宗元写的。

请一位同学

介绍柳宗元。

(字子厚,号河东,又称柳柳州。

中唐“古文运动”。

《永州八

记》、《三戒》)

2、柳宗元的个人经历比韩愈不幸多了。

他因为参加王叔文的革新运动,

被贬官到湖南南部的永州。

唐代的永州还是一块“蛮夷之地,生活

着土著的苗族、壮族、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

3.当时,也有位年轻人要拜柳宗元为师。

这个人是官宦人家子弟,虽

然还没考中进士,但已享有文名了,却还千里迢迢,不顾艰难,从

京城来到湖南(“自京师来蛮夷间”),先在长沙(潭州。

他父亲在那儿

做官)写了封信给柳宗元,要拜柳宗元为老师。

柳宗元于是写了封回

书,这就是《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四、导读第1——3段

1.从我们已预习的前三段来看,柳宗元答应做韦中立的老师了吗?

为什么不答应呢?

(理由:

自己才疏学浅,不敢为师;社会不从师风气嚣张,不

想为师。

2.自己才疏学浅应是作者的自谦,所以是个托词,这种说法对吗?

看原文是怎么写的?

由于自己“仆道不笃,业甚浅近”,所以“不敢为人师。

为众人

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笃——精深,众人——一般人、卜——估量)

(从“甚”、“众人”等词中,可读出浓浓的自谦意味。

3.辨别第二段几个“师”字的用法辱书云欲相师(意动)

未见可师也(名作动)

4.抽生译。

5.齐读。

散读。

背诵。

6.那不答应为师的主要原因应是当时不从师的社会风尚。

作者是

怎样描绘这种风尚的?

与《师说》比较,有什么不同?

(更具体。

时间——“由魏晋氏以下”,韩文“久矣”;

表现、后果——“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7.“以为狂人”韩愈文中无。

它是从韩愈的事例中得出的教训。

这是

一种什么论证方法?

运用这种方法有何作用?

(举例。

更有说服力。

8.为什么要引用屈原的诗句?

蜀犬吠日的原因是什么?

(引出并说明古已有之。

“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

吠。

“这是一种生活常识——少见多怪。

恒——长期)

9.柳宗元还写了个亲身经历的事,这个事可用哪四个字归纳?

它是

与蜀犬吠日说同一个道理吗?

(粤犬吠雪。

是)

10.作者是怎样描绘的?

“前六七年,仆来南。

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数州。

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

(岭——南岭,被——覆盖,苍黄——同“仓皇”

已——停止。

11.蜀犬吠日与粤犬吠雪在这里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这种论证方法

论证了什么观点?

除了使说理更有说服力之外,还有何作用?

(类比)(犬——群小蔑视委琐龌龊

(日、雪——韩愈赞美崇高高洁)

12.作者蔑视的情绪激烈吗?

哪里体现出一种激愤的情绪?

(几个反问句)

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

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

然雪与日岂有过哉?

顾吠者犬耳。

今天下不吠者几人?

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以为:

认为,以:

太,病:

前一名作动、后二使动

顾:

只是,度:

估量,炫:

显露自己)

13.齐读1——3段。

五、作业翻译1——3段,预习4——6段。

第二课时

六、研读第四段

1.如果说1——3段是说柳宗元不“为师”的原因是由于社会不从师的风尚太嚣张和自己自谦,不为师还有其他原因吗?

(还有联系自己已不喜闹的原因。

2.研读第4段。

周——本来平居——平时理外——意外

3.这是自谦吗?

为什么?

(不是。

因为很真诚)

4.这说明什么?

(从这个角度说,柳宗元不仅是不敢为师,而且确实是不能为师了。

七、研读第五段

1.这一段写了什么?

用了什么方法写?

词:

责——要求尤——特别拂然——不高兴的样子

却——后退荐——插咸——都曳——拖

句式:

何预我邪——宾语前置

(这则事例其实也是在类比不从师,进一步揭示不从师的危害。

2.为什么说“进一步”?

这是把不从师的危害上升到了什么高度?

为什么

要这样写?

(政治。

这是韩文所没有的。

指出不尊古道必然是道德沦丧、群臣

昏庸,是非颠倒、政治腐朽。

气动神非地横扫邪气,一树凛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