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词鉴赏知识必备.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11625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5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古诗词鉴赏知识必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知识必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知识必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知识必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知识必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知识必备.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知识必备.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知识必备.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知识必备.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知识必备.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知识必备.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知识必备.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知识必备.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知识必备.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古诗词鉴赏知识必备.doc

《高考古诗词鉴赏知识必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古诗词鉴赏知识必备.doc(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古诗词鉴赏知识必备.doc

高考古诗词鉴赏知识必备

一、诗歌常见意象寓意

古典诗歌中有一类诗叫“咏物诗”,这类诗歌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

从全诗来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

大自然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用来寄托诗人的感情。

所以所谓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如王安石的《咏梅》(“墙角数枝梅”)中“梅花”的形象,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中“竹”的形象。

另外,鉴赏物象应熟记特定物象(即意象)的寓意。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

诗歌常见物象及其寓意如下:

一、送别类

(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思念之情)

1.杨柳 源于《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此句将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如柳永《雨霖铃》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长亭 古代路旁建有亭子,以供行人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之用。

在古诗词中,它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如柳永《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

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酒 酒除了能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不胜枚举,如王维《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离别之情。

5.芳草 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比喻离恨。

如《楚辞·招隐士》中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的“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作者以“青青河畔草”起兴,表达妇人对远方丈夫的思念。

二、思乡类

(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月亮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如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诗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2.鸿雁 鸿雁是候鸟,每年秋季它们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

如李清照《一剪梅》中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等。

3.双鲤 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

如宋代晏几道《蝶恋花》中的“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等。

4.捣衣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情境,不仅令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如李白《子夜吴歌·秋歌》中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等。

三、愁苦类

(或表达忧愁、悲伤的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的气氛)

1.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2.芭蕉 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李清照《添字采桑子》中通过“窗前谁种芭蕉树?

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情”的词句,把伤心、愁闷一股脑儿倾吐了出来。

3.流水 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常常和绵绵的愁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如刘禹锡《竹枝词》: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李煜《浪淘沙》: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4.猿啼 古诗词中常常借助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

如杜甫《登高》中的诗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5.杜鹃鸟 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暮春苦啼,以至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感人肺腑。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

如李白《蜀道难》中的“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6.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

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代名词。

如柳永《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营造了一种足以触动读者离愁别绪的气氛。

7.鹧鸪鸟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

鹧鸪的鸣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人们对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如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的“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词中的鹧鸪就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鸟。

8.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乌鸦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墓等荒凉之处。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它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如李商隐《隋宫》中的“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秦观《满庭芳》中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

9.黄昏、夕照 黄昏、夕照代表的是感伤的心情意绪。

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黄昏如此冷清,词人自然孤寂难耐,愁结柔肠。

这种黄昏的伤感往往还用在离别、相思、闺怨一类的感伤场面中,如李清照《醉花阴》中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0.细雨、烟雾 细雨蒙蒙,烟雾无边,寄托了诗人无边的愁绪和郁闷的心情。

如秦观《浣溪沙》中的“无边丝雨细如愁。

”细雨绵绵,愁也弥漫。

崔颢《黄鹤楼》中的“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归家不得,或者漂泊他乡,不知家在何处,渐渐升起的烟雾使人生出诸多愁绪。

四、抒怀类

(或托物言志,或抒发感慨)

1.菊花 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

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梅花 古诗中的梅花有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受到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如陆游《卜算子·咏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3.松柏 《论语·子罕》中说: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作者赞扬松柏的耐寒,进而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

如李白《赠韦侍御黄裳(其一)》: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4.竹 亭亭玉立,挺拔多姿。

郑板桥在《竹石》中有佳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5.冰雪、草木 古诗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姜夔《扬州慢》: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五、爱情类

(用以表达恋爱、相思之情)

1.红豆 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如王维《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2.莲 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3.连理枝、比翼鸟 连理枝,指树干和枝交错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总在一起飞。

两物在古代诗歌里比喻恩爱夫妻。

如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4.燕 

(1)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如晏几道《临江仙》中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展示了词人梦觉酒醒后凄寂惆怅的心境和对感怀对象的相思之情。

(2)燕子眷恋旧巢的习性,成为古典诗词中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

如刘禹锡《乌衣巷》中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日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

六、战争类

(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1.投笔 《后汉书》记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维持生活。

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

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如辛弃疾的《水调歌头》:

“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 《南史》记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臣,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

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

“乃坏汝万里长城。

”这句话是指宋文帝杀害将领,瓦解自己的军队。

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戍守边境的将领。

如陆游《书愤》中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 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如王昌龄《从军行》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柳营 柳营指军营。

《史记》记载,抗匈奴的主将为周亚夫,他的细柳营军纪严明,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后,方可入营;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认为他治军有方。

后多以“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如王维《观猎》中的“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5.请缨 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归顺汉朝。

终军说:

“请给我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

”后用来指请求杀敌或请求给予任务。

如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中的“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6.羌笛 羌笛在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词》中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七、闲适类

(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1.五柳 五柳的出处即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主人公是一位忘怀得失、诗酒自如的隐者。

后常用“五柳”借指归隐后的田园生活。

如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2.东篱 古代诗歌中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

如陶渊明《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李清照《醉花阴》中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3.三径 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如白居易的《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

“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4.南山 代表隐居的地方。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饮酒》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5.黄莺 黄莺善于歌唱,是春天的象征。

如杜牧《江南春》中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用黄莺歌唱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春景。

二、浙江籍诗人作品赏析

(一)罗隐

罗隐(833~910),字昭谏,杭州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

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

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

“谗书虽胜一名休”。

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

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

公元910年去世,享年77岁。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赏析】

蜂与蝶在诗人词客笔下,成为风韵的象征。

然而小蜜蜂毕竟与花蝴蝶不同,它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

诗人罗隐着眼于这一点,写出这样一则寄慨遥深的诗的“动物故事”。

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

此诗艺术表现上值得注意的有三点:

一、欲夺故予,反跌有力。

此诗寄意集中在末二句的感喟上,慨蜜蜂一生经营,除“辛苦”而外并无所有。

然而前两句却用几乎是矜夸的口吻,说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

这里作者运用极度的副词、形容词——“不论”“无限”“尽”等,和无条件句式,极称蜜蜂“占尽风光”,似与题旨矛盾。

其实这只是正言欲反、欲夺故予的手法,为末二句作势。

俗话说:

抬得高,跌得重。

所以末二句对前二句反跌一笔,说蜂采花成蜜,不知究属谁有,将“尽占”二字一扫而空,表达效果就更强。

如果在一开始就正面落笔,必不如此有力。

二、叙述反诘,唱叹有情。

此诗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但议论并未明确发出,而运用反诘语气道之。

前两句主叙,后两句主议。

后两句中又是第三句主叙,第四句主议。

“采得百花”已示“辛苦”之意,“成蜜”二字已具“甜”意。

但由于主叙主议不同,末二句有反复之意而无重复之感。

本来反诘句的意思只是:

为谁甜蜜而自甘辛苦呢?

却分成两问:

“为谁辛苦”?

“为谁甜”?

亦反复而不重复。

言下辛苦归自己、甜蜜属别人之意甚显。

而反复咏叹,使人觉感慨无穷。

诗人矜惜怜悯之意可掬。

三、寓意遥深,可以两解。

此诗抓住蜜蜂特点,不做作,不雕绘,不尚辞藻,虽平淡而有思致,使读者能从这则“动物故事”中若有所悟,觉得其中寄有人生感喟。

有人说此诗实乃叹世人之劳心于利禄者;有人则认为是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以无情讽刺。

两种解会似相龃龉,其实皆允。

因为“寓言”诗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作者为某种说教而设喻,寓意较浅显而确定;另一种是作者怀着浓厚感情观物,使物着上人的色彩,其中也能引出教训,但“寓意”就不那么浅显和确定了。

如此诗,大抵作者从蜂的“故事”看到那时苦辛人生的影子,但他只把“故事”写下来,不直接说教或具体比附,创造的形象也就具有较大灵活性。

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同意义的辛苦人生,这就使得读者可以在两种意义上做不同的理解了。

黄 河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

何必劳君报太平!

【赏析】

这首《黄河》,不是真要赋咏黄河,而是借事寓意,抨击和讥讽唐代的科举制度。

一开头,作者就用黄河无法澄清进行比喻,暗示当时的科举考试的虚伪性,揭露官场正和黄河一样混浊,即使把用来澄清浊水的阿胶都倾进去,也无济于事。

接着又用“天意”“难明”四字,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

下面两句,作者进一步描画科举场中的黑暗。

李白诗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句。

黄河古来又有九曲之称,如刘禹锡《浪淘沙》词:

“九曲黄河万里沙”。

诗人巧妙地把这两层意思联系起来,驰骋想象,写道:

“解通银汉应须曲。

”表面上是说黄河所以能够通到天上去,是因为它河道曲折。

可是“银汉”在古人诗词中又常用来指代皇室或朝廷,所以这句的真实意思是说,能够通到皇帝身边去的(指通过科举考试取得高官显位),必是使用“曲”的手段,即不正当的手段。

唐代科举考试,特别是到晚唐,主要不是在考查学问,而是看士子有没有投靠巴结当权人物的本领,正直的人肯定是要失败的。

古人误以为黄河发源于昆仑山,所以作者说它“才出昆仑便不清”。

这也是有寓意的。

“昆仑”同“银汉”一样,是指朝廷豪门贵族甚至当朝皇帝。

因为那些被提拔荐引做了官的士子,都是与贵族、大臣私下里勾结,一出手就不干不净,正如黄河在发源地就已经混浊了一样。

五、六两句,包含了两个典故。

第五句是指汉高祖在平定天下、大封功臣时的誓词,誓词里说:

“使河如带,泰山若砺。

”翻译出来就是:

要到黄河像衣带那么狭窄,泰山像磨刀石那样平坦,你们的爵位才会失去(那意思就是永不失去)。

第六句说的是汉代张骞奉命探寻黄河源头。

据说他坐了一只木筏,溯河直上,不知不觉到了一个地方,看见有个女子正在织布,旁边又有个放牛的男子。

张骞后来回到西蜀,拿这事请教善于占卜的严君平。

君平说,你已经到了天上牛郎、织女两座星宿的所在了。

作者借用这两个典故,同样也有寓意。

上句是说,自从汉高祖大封功臣以来(恰巧,唐代开国皇帝也叫“高祖”),贵族们就世代簪缨,富贵不绝,霸占着朝廷爵禄,好像真要等到黄河细小得像衣带时才肯放手。

下句又说,封建贵族霸占爵位,把持朝政,有如“仙人占斗”。

(天上的北斗,古代天文学属于紫微垣,居于天北极的周围。

古人用以象征皇室或朝廷。

)他们既然占据了“北斗”,那么,要到天上去的“客槎”(指考试求官的人),只要经他们的援引,自然飘飘直上,不须费力了。

由此可见,诗人虽然句句明写黄河,却又是句句都在暗射封建王朝,骂得非常尖刻,比喻也十分贴切。

这和罗隐十次参加科举考试失败的痛苦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首诗艺术上值得称道的有两点:

第一,诗人拿黄河来讽喻科举制度,这构思就很巧妙;其次,句句紧扣黄河,而又句句别有所指,手法也颇为高明。

诗人对唐王朝科举制度的揭露,痛快淋漓,切中要害,很有代表性。

诗中语气激烈,曾有人说它是“失之大怒,其词躁”(刘铁冷《作诗百法》),即不够“温柔敦厚”。

这是没有理解罗隐当时的心情才做的“中庸之论”。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赏析】

有一类诗,刚接触时感到质木无文,平淡无奇,反复涵咏,却发现它自有一种发人深省的艺术力量。

罗隐的《雪》就是这样的作品。

题目是“雪”,诗却非咏雪,而是发了一通雪是否瑞兆的议论。

绝句长于抒情而拙于议论,五绝篇幅极狭,尤忌议论。

作者偏用其短,看来是有意造成一种特殊的风格。

瑞雪兆丰年。

辛勤劳动的农民看到飘飘瑞雪而产生丰年的联想与期望,是很自然的。

但眼下是在繁华的帝都长安,这“尽道丰年瑞”的声音就颇值得深思。

“尽道”二字,语含讥讽。

联系下文,可以揣知“尽道丰年瑞”者是和“贫者”不同的另一世界的人们。

这些安居深院华屋、身袭蒙茸皮裘的达官显宦、富商大贾,在酒酣饭饱、围炉取暖、观赏一天风雪的时候,正异口同声地大发瑞雪兆丰年的议论,他们也许会自命是悲天悯人、关心民生疾苦的仁者呢!

正因为是此辈“尽道丰年瑞”,所以接下去的是冷冷的一问:

“丰年事若何?

”即使真的丰年,情况又怎样呢?

这是反问,没有作答,也无须作答。

“尽道丰年瑞”者自己心里清楚。

唐代末叶,苛重的赋税和高额地租剥削,使农民无论丰歉都处于同样悲惨的境地。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聂夷中《伤田家》),“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聂夷中《伤田家》),“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

细获又精舂,粒粒如玉珰。

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箱”(皮日休《橡媪叹》)。

这些诗句对“事若何”作出了明确的回答。

但在这首诗里,不道破比道破更有艺术力量。

它好像当头一闷棍,打得那些“尽道丰年瑞”者哑口无言。

三、四两句不是顺着“丰年事若何”进一步抒感慨、发议论,而是回到开头提出的雪是否为瑞的问题上来。

因为作者写这首诗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抒写对贫者虽处丰年仍不免冻馁的同情,而是向那些高谈丰年瑞者投一匕首。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好像在一旁冷冷地提醒这些人:

当你们享受着山珍海味,在高楼大厦中高谈瑞雪兆丰年时,恐怕早就忘记了这帝都长安有许许多多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露宿街头的“贫者”。

他们盼不到“丰年瑞”所带来的好处,却会被你们所津津乐道的“丰年瑞”所冻死。

一夜风雪,明日长安街头会出现多少“冻死骨”啊!

“为瑞不宜多”,仿佛轻描淡写,略作诙谐幽默之语,实际上这里面蕴含着深沉的愤怒和炽烈的感情。

平缓从容的语调和犀利透骨的揭露,冷峻的讽刺和深沉的愤怒在这里被和谐地结合起来了。

雪究竟是瑞兆,还是灾难,离开一定的前提条件,是很难辩论清楚的,何况这根本不是诗的任务。

诗人无意进行这样一场辩论。

他感到憎恶和愤慨的是,那些饱暖无忧的达官贵人们,本与贫者没有任何共同感受、共同语言,却偏偏要装出一副对丰年最关心、对贫者最关切的面孔,因而他抓住“丰年瑞”这个话题,巧妙地做了一点反面文章,扯下了那些“仁者”的假面具,让他们的尊容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诗里没有直接出现画面,也没有任何形象的描绘。

但读完全诗,诗人自己的形象却鲜明可触。

这是因为,诗中那些看来缺乏形象性的议论,不仅饱含着诗人的憎恶、蔑视、愤激之情,而且处处显示出诗人幽默诙谐、愤世嫉俗的性格。

从这里可以看出,对诗歌的形象性是不宜作过分偏狭的理解的。

(二)林逋

林逋(967~1028)字君复,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

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

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

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

每逢客至,叫门童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

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

1028年(天圣六年)卒。

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

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

点绛唇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

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

王孙去。

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赏析】

此为咏物词中的佳作。

全词以清新空灵的笔触,物中见情,寄寓深意,借吟咏春草抒写离愁别绪。

整首词熔咏物与抒情于一炉,凄迷柔美的物象中寄寓惆怅伤春之情,渲染出绵绵不尽的离愁。

金谷,即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造的一座奢华的别墅。

石崇在《金谷诗序》里说,征西将军祭酒王诩回长安时,他曾在金谷涧为其饯行。

所以后来南朝江淹的《别赋》中就有“送客金谷”之说,并成了典故。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

”人既去,园无主,草木无情,依旧年复一年逢春而生。

曾经是锦绣繁华的丽园,如今已是杂树横空、蔓草遍地了。

写春色用“乱生”二字,可见荒芜之状,其意味,与杜牧《金谷园》诗中的“流水无情草自春”相近。

“谁为主”之问,除点明园的荒凉无主外,还蕴含着作者对人世沧桑、繁华富贵如过眼烟云之慨叹。

“余花”两句,写无主荒园在细雨中春色凋零的景象。

绚烂的花朵已纷纷坠落,连枝头稀疏的余花,也随蒙蒙细雨而去。

“满地和烟雨”,境界阔大而情调哀伤,虽从雨中落花着笔,却包含着草盛人稀之意。

眼看“匆匆春又归去”,词人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惆怅情怀。

过片直写离情。

长亭,亦称十里长亭。

古代为亲人送行,常在长亭设宴饯别,吟咏留赠。

此时别意绵绵,难舍难分。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词人正是抓住了黯然销魂的时刻,摄下了这幅长亭送别的画面。

最后“王孙”三句,活用《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诗意,是全词之主旨。

“王孙”本是古代对贵族公子的尊称,后来在诗词中,往往代指出门远游之人。

凝望着亲人渐行渐远,慢慢消失了,唯见茂盛的春草通往四方之路,茫茫无涯。

正如李煜《清平乐》词所说: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以萋萋春草比喻离愁和远思,在我国古代似有传统,都是以无处不生的春草,比喻不可抑制、无时不增的离情。

林逋这首“草”,相比之下另有自己的特色,更显得含蓄、委婉、深沉。

长相思

吴山青,越山青。

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

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赏析】

此词采用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节奏和清新优美的语言,托为一个女子声口,抒写了她因爱情生活受到破坏,被迫与心上人江边诀别的悲怀。

上片起首两句,用民歌传统的起兴手法,叠下两个“青”字,色彩鲜明地描画出钱塘江两岸山明水秀的江南胜景。

接下来两句,以拟人化手法移情寄怨,借青山无情反衬离人有恨,深切道出了有情人诀别时的痛苦。

过片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

写行者与送者。

临别之际,泪眼相对,哽咽无语。

结尾两句含蓄道出了他们悲苦难言的底蕴,并以分别后的一江恨水抒写有情人的离情别绪。

古代男女定情时,往往用丝绸带打成一个心形的结,叫作“同心结”。

“结未成”,喻示他们爱情生活横遭不幸。

不知是什么强暴的力量,使他们心心相印而难成眷属,只能各自带着心头的累累创伤,来此洒泪而别。

这两句以景语作结,创造出一个隽永空茫、余味无穷的意境。

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赏析】

《山园小梅》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林逋的一首名诗。

林逋是北宋初期的一个诗人,他的字叫作“和靖”,人们称他为林和靖。

他隐居在杭州西湖的孤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