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公开课教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12584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庖丁解牛》公开课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庖丁解牛》公开课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庖丁解牛》公开课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庖丁解牛》公开课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庖丁解牛》公开课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庖丁解牛》公开课教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庖丁解牛》公开课教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庖丁解牛》公开课教案.doc

《《庖丁解牛》公开课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庖丁解牛》公开课教案.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庖丁解牛》公开课教案.doc

内容

备注

课题:

庖丁解牛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体会人物形象。

2、培养质疑探究合作精神,分析人物形象及作品主旨.

3、理解“庄子之道”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实践、运用规律的精神。

重点难点:

1、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要点,分析人物形象。

(重)

2、对本文“庄子之道”以及所具有启示意的理解。

(难)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

庖:

厨师丁:

人名解牛:

分解、分割

庖丁解牛:

一个叫丁的厨师分解牛的肢体。

这篇课文是《庄子•养生主》里的一则寓言。

题目是后来加的,原意是讲养身之道。

养生主:

指养生的主要关键。

庄周认为:

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回避矛盾,寻求解脱,就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反映了没落阶级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二、字词正音:

踦yǐ(支撑,接触)  騞huō(象声词) 砉huā(象声词)謋huò(象声词)

卻xì(同隙,空隙)軱gū(大骨)  硎xíng(磨刀石)  窾kuǎn(空)      

 怵chù(害怕,恐惧)间jiàn(间隙)向xiǎng通“响”盖hé通“盍”

三、知识积累:

(一)、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为”字的用法和意义

2、“于”字的用法和意义

3、“然”字的用法和意义

4、“乎”字的用法和意义

技盍至此乎?

(疑问语气词:

呢)

进乎技矣(相当于“于”,介词,可不译)

依乎天理(相当于“于”,介词,可不译)

而况大軱乎(疑问语气词:

呢)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二)、词类活用及句式。

1、通假字:

 “向”——通“响”“盖”——通“盍”“善”—— 通“缮”

2、词类活用

  “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岁”、“月”,名词做状语

3、古今异义:

天理——古:

天然结构今:

常指天然的道理

 固然——古:

本来的样子今:

表示承认某一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虽然——古:

虽然如此,尽管那样今:

常用作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4、特殊句式:

“臣之所好者,道也。

”——判断句,“……者,……也”

“技经肯綮之未尝”——“之”字结构形成宾语前置:

未尝技经肯綮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代词“是”作“以”的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

书面翻译以上三个句子(注意句式的特点)

(三)、疑难句子翻译

1、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手接触到的地方,肩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

2、臣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超过技术了。

3、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从未尝试(砍)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的地方,更何况大骨头呢?

4、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间),宽宽绰绰地,它对于刀刃运转必定是有余地。

(四)、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

游刃有余:

现在使用他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目无全牛:

现在用一般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踌躇满志:

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

现指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切中肯綮:

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

四、课文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

一个解牛技艺娴熟高超的庖丁形象。

五、梳理课文结构

本文共4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首段):

描写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突出庖丁的技术高超。

第二部分(第2、3段):

写庖丁技术之所以高超的原因。

第三部分(末段):

从故事引出养生之道。

第二课时

六、但凡是名人,成名之前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一段曲折离奇的成长历史……

庖丁是经过哪些阶段才达到这个境界的?

七、[清]王国维《人间词话》人生三境界说: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臣之所好者,道也—不畏艰难,目标高远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三年之后、方今之时—坚定不移,孜孜以求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千锤百炼,终成正果

八、联系第三节,思考讨论:

1、庖丁解牛追求的是什么?

解牛之道

2、课文是怎样突出庖丁解牛技艺之高的?

目的何在?

对比突出“道”之重要

对比: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臣之刀十九年---以无厚入有间

通过良庖、族庖反衬庖丁。

对比三者不同的用刀方法割、折、解,突出庖丁技艺高超。

九、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

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寻“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

其二,遵循”道“。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尊重事物的规律。

其三,谨慎的态度。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十、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

庖丁的“解牛之道”和文惠君感悟到的“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

庖丁的“解牛之道”:

完全顺着牛天然的骨节肌理,在空隙处下刀,绝不勉强硬砍。

  文惠君感悟到的“养生之道”:

养生应顺应自然,不要硬碰困难,避免身心受到损害。

  相似之处:

顺应自然。

十一、感悟事理: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了解规律,掌握规律

臣以神遇不以目视——抓住本质,用心处事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顺其自然,不强求

技经肯綮之未尝——避开锋芒,从长计议

以无厚入有间——以己之利攻彼之弊

每至于族……行为迟,动刀甚微—不莽撞,谨慎行事

善刀而藏之——收敛锋芒,低调做人

依理——谨行——藏锋

十二、寓意小结:

一切事物都有它自身的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十三、这则寓言故事给了我们什么有益的启示?

作者用牛体的复杂结构来比喻社会,用刀来比喻人。

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要像庖丁避开肯綮一样,来避开矛盾,游刃有余地在各种矛盾的缝隙中生存,像保护刀刃一样来保护自己。

这则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1、反复实践,不断积累,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

2、面对困难,不应逃避,应勇于面对。

3、要热爱本职工作。

4、反复练习,就熟能生巧。

5、做事要循序渐进。

……………

十四、

(一)、实词检测

1、加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依次是:

B

(1)A、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乎)

B、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会合)

C、庖丁释刀对曰(放下)

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接触)

(2)A、官知止而神欲行(器官感觉)B

B、批大卻,导大窾(批判)

C、因其固然(依照)

D、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换)

“会”应为节奏“批”应为“击”,进一步解释为“砍”或“劈”。

(3)加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A、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出)

B、虽然,每至于族(虽然这样)

C、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警惕)

D、视为止,行为迟(阻止)

“止”为“目光集中在某处”

(二)、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2

1、老师揭穿了他的谎言,他羞愧得游刃有余。

2、他曾在英国专修英国文学,要他用英文写作自然游刃有余。

3、警方布下天罗地网,那几个歹徒一定游刃有余。

此成语多用以形容做事熟练,轻而易举。

(三)、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

1、他做事情只考虑自己,毫无集体观念,真是目无全牛。

2、小王下棋总是输多赢少,因为他目无全牛,没有能做到“走一步看三招”。

3、张师傅很有修车经验,对各种型号汽车的性能、结构等了如指掌,修理技术已达到目无全牛的地步。

此成语多用以形容技艺十分纯熟。

(四)、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1

1、你做事老是怕这怕那的,犹豫不决,真是踌躇满志。

2、他的论文获得一等奖,又被提升为处长,难怪他最近总是踌躇满志。

3、陈师傅在车间工作了二十多年,拆装机器神速准确,如同庖丁解牛,令人赞叹。

4、他看问题总是高瞻远瞩,分析起来能够切中肯綮,使人听了豁然开朗。

此成语多用以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绩心满意足。

踌躇:

从容自得的样子。

(五)、成语填空:

时间犹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只有做好充分准备,我们才不会与成功失之交臂。

学习中我们要借鉴他人之长,但也不能亦步亦趋,只有这样我们在处理各种问题时才能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教学后记: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