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七篇解读解析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21416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3.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七篇解读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孟子七篇解读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孟子七篇解读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孟子七篇解读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孟子七篇解读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孟子七篇解读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孟子七篇解读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孟子七篇解读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孟子七篇解读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孟子七篇解读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孟子七篇解读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孟子七篇解读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孟子七篇解读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孟子七篇解读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孟子七篇解读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孟子七篇解读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孟子七篇解读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孟子七篇解读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孟子七篇解读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孟子七篇解读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孟子七篇解读解析文档格式.docx

《孟子七篇解读解析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七篇解读解析文档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孟子七篇解读解析文档格式.docx

得其心有道:

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离娄上)

暴君夏桀、商纣之所以丧失天下,是因为失去了天下民心。

要取得天下有一定的方法:

取得人民的信任,这就取得天下了。

取得人民信任有一定的方法:

取得他们的心,这就取得人民信任了。

取得民心也有一定的方法,希望的东西应给他们并帮他们聚积,讨厌的就不要加给他们,如此而已。

“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

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

(尽心上)

用使人民安逸的原则来役使人民,人民虽然劳累也不会怨恨。

用使人民生存的原则诛杀暴民,被杀者虽死也不会怨恨杀他的人。

“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

管理好耕地,减轻税收赋敛,就可以使人民富足了。

饮食按一定的时间,费用按一定礼仪,财富就会使用不完了。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尽心下)

[译文]孟子说:

人民是最重要的,江山国土次于人民,而君主还在其最次。

二、德治

(梁襄王)“……卒然问曰:

‘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

‘定于一。

'

“‘孰能一之?

”'

“对曰: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

‘天下莫不与也。

[译文](梁襄王)突然向我问道:

‘天下要怎样才能得到安定?

我回答说:

‘天下统一就会安定。

他又问:

‘谁能够统一天下呢?

‘不喜欢虐杀人民的国君,就能够统一天下。

‘那谁会来归服他呢?

‘普天之下的人民没有不会归服的。

'

(孟子)曰:

“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有天下;

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

是则同。

(公孙丑上)

[译文](孟子说)如果取得方圆百里的土地,并且(由他们来)统治这里,他们都能够使各国诸侯来朝见、统一天下;

要他们去做一件不道义的事、杀死一个无罪的人而换取

天下,他们都不会去做的。

这就是他们相同的地方。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采用强力去压服别人的,不能让别人心悦诚服,他们只是力量不够而已;

运用仁德去使别人自愿归顺的,他们就会心悦诚服地追随你。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公孙丑下)

得到天时还不如得地形便利好,得了地形便利还不如得到和顺的人心好。

三里见方的内城,七里见方的外城,敌人包围并攻打它但不能取得胜利。

但是仍然包围并攻打它,那一定是得到了合乎天时的战机;

如果仍然不能战胜的话,那就是这个战机不及地形更为有利。

城墙并不是不高大,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盔甲并不是不坚硬锋利,备用的军粮也不是不充足;

守军弃城逃走,那是因为地形虽有利但不如人心一致更有力呀。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

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孟子说“……获得道义的人帮助他的人也多,失去道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亲戚朋友都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民都会归顺他。

用天下人民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亲戚朋友都背叛的人,那么,君子要么不打仗,打仗一定会取得胜利。

(孟子曰):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

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

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译文](孟子)说:

“各种货物质量不一样,这是事物的本性;

有的相差十倍到百倍,有的相差千倍甚至万倍。

您硬要卖相同的价钱,这是要搅乱天下啊。

让粗糙的鞋子和精美的鞋子卖相同的价钱,人家怎么会做这种蠢事呢?

按照许先生的道理,那等于是带着大家都去做虚伪的人呀,还怎么能够治理好国家呢?

“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

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

离娄上)

[译文](孟子)说:

城墙不坚固,军备不充足,这不算国家的灾难;

田野土地不开发,货物财产聚敛不多,这也不是国家的祸害;

国君不讲礼义,人民缺少教育,盗贼乱民多起来,亡国的日子就不远了。

“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间也;

唯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

君仁,莫不仁;

君义,莫不义;

君正,莫不正。

一正君而国定矣。

[译文]孟子说:

“君主用人有不当不必于指责,君主行政有不当也不必过于非议;

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纠正君主思想上的错误。

君主如果讲仁爱,人民没有不仁爱的;

君主如果讲道义,人民没有不道义的;

君主如果端正,人民没有不端正的。

国君一旦端正国家也就会安定了。

“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

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

(离娄下)

“君主无辜地滥杀士人,那么卿大夫就可离开这个国家;

君主无辜地杀害人民,那么士人就可以移居别处。

“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

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

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离娄下)

“拿自己的德行去制服别人,这就不可能使别人心服;

拿自己的德行去教育别人,这就能使天下人民信服。

天下人民内心不服而能够统一天下的事,是决不会有的。

“禹恶旨酒而好善言。

汤执中,立贤无方。

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

武王不泄迩,不忘远。

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

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大禹不喜欢饮美酒却喜欢听人家有益的话。

商汤坚持中庸之道,但举荐贤能却不拘常规。

周文王看待人民,好象他们受了伤一样关心,按道理在做却向没看见一样还要努力。

周武王不侮慢身边的臣属,也不忘怀派到外地的臣属。

周公旦希望同时学习夏、商、周的君王,用以实践禹、汤、文、武四位君主的事业;

遇到和他们做法不相符的地方,就抬着头认真思考,日夜不停地推敲;

偶然之间想通了,(唯恐忘记)就坐着等待天亮去实行。

“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

稷思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大禹觉得天下那些被洪水淹没的人,就向是自己推他们下水去的;

稷觉得天下那些挨饿的人,就

向是自己使他们挨饿一样,所以他们对拯救人民如此急迫

“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

善教,民爱之。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仁厚的言辞不如仁德的声望那样深入人心,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教育获得民心。

良好的政治,人民敬畏它;

良好的教育,人民喜爱它。

良好的政治获得人民的财产,良好的教育获得人民的心。

“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

”(尽心下)

[译文]孟子说:

“平时注意积累财富的人到荒年就不会窘迫,平时注意修养道德的人到乱世也不会感到迷惑。

“诸侯之宝三:

土地、人民、政事。

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译文]孟子说:

“诸侯应珍视的三件宝贝是:

土地,人民,国家政务。

如果去重视珍珠宝玉,灾祸就会降临到他身上。

三、仁政

“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国土不必再扩大了,人民不必再增加了。

只要认真施行仁德政治、统一天下,没有谁能够阻挡的了。

“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

)分些财产给人家这叫小恩小惠,教育别人要善良这个叫忠诚,帮助天下人民找到治世人才的,这个才叫仁德。

)“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所以只有具有仁爱之心的人适合处在帝王地位;

不仁爱的人处在帝王地位,这将会把他的丑恶传播给大家了。

)“孔子曰:

‘仁不可为众也。

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

今也欲无敌于天下而不以仁,是犹执热而不以濯也。

)“孔子说:

‘仁的威力是不可以人数多少计算的。

一个国家君主爱好仁,那就会天下无敌的。

现在有些人既想做到天下无敌,可自己又不肯实行仁政,这好比是害怕炎热却又不肯去洗澡一样。

)“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

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告子上)

)“仁德能够胜过不仁德,好比水能胜过火。

但现在那些行仁的人,却好比用一小杯水去扑灭一车木柴燃起的大火,火焰扑不灭,他就说是水不能胜过火,这就又和那种很不仁德的人差不多了,以后他也一定会把自己的仁丧失掉的。

)“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苟为不熟,不如荑稗。

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五谷是粮食作物中品种最优秀的;

但如果种了不能成熟,反而不如秭米和稗子了。

仁德的价值也在于它成熟罢了。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君子亲爱亲人因而仁爱人民,仁爱人民因而爱惜万物。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完全相信《书》,那就还不如没有《书》为好。

我对于书上的《武成》篇,也只采用二、三段文字罢了。

仁德的人在天下是没有敌手的,以周武王这样极仁爱的人去讨伐商纣王这样极不仁爱的人,怎么会发生血流成河以至漂走木槌的惨景呢?

)“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

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不行仁德而能获得一个国家,这种事是有的;

不行仁德而能获得整个天下,这种事是决不会有的。

)“仁也者,人也。

合而言之,道也。

)“仁的意思,就是人。

把仁与人合起来讲,就是道了。

四、道义

(公孙丑曰:

)“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

“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

无是,馁也。

公孙丑上)

[译文](公孙丑问:

)“大胆请问,先生您的长处是什么?

”孟子说:

“我擅长于研究别人的言辞,并擅长于培养自己的浩然气。

”公孙丑问“大胆请问,什么叫做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

“这很难说清楚。

它作为一种气,是极为伟大极为刚强的,如果用正确的方法去培养而不是去伤害它,那么它将充满于天地宇宙之间。

同时,它作为一种气,需要和正义、道理相配合;

否则的话,它就没有力量。

‘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

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

不甚,则身危国削。

)“孔子说‘治国方法有两种,就是仁政和暴政罢了。

过分虐待他的人民,那自己也会身死国亡,虐待不太厉害也会造成危险使国家削弱。

孟子告齐宣王曰: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

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

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译文]孟子告诉齐宣王说:

“君主如果把臣子看得如同自己的手足,那么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得如同自己的腹心;

君主如果把臣子看得如同狗和马,那么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得如同普通百姓;

君主如果把臣子看得如同碎泥小草,那么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得如同敌寇仇人。

)“君仁莫不仁;

君义莫不义。

)“君主讲求仁爱,人民没有不仁爱的;

君主讲求道义,人民没有不道义的。

)“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

)“不合礼仪的礼,不合道义的义,品德高尚的君子是不肯做的。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人类不同于禽兽的地方是很少的(仅仅在于人懂道理),可是一般人还抛弃这些区别,只有高尚的君子能保留它。

舜能够明了各种事物的道理,体察各种人物的心情,是因为他按照仁义去做,不是把仁义作为工具来使用。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是我所希望得到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希望得到的东西;

如果二者不可同时获得,那我就放弃鱼而要熊掌。

生命也是我所希望得到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希望得到的东西;

但两者不可以同时获得,那我就牺牲生命而追求道义。

)“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

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

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尊重道德热爱义理,就可以快快乐乐了。

所以士人在贫穷时不会丧失道义,得志时不会背离原则。

贫穷时不丧失道义,所以士人能自得其乐;

得志时不背离原则,所以人民不会对他失去希望。

古代贤德的人,得志时,把恩惠施加给人民;

不得志时,就修养品德给世人作表率。

贫穷时就搞好本身品德的修养,得志时就帮助天下人民都走善道。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

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天下政治清明,道就能按贤人的愿望去施行;

天下政治昏暗,贤人就随同道义隐居起来;

我没有听说过废弃道义来迎合王侯的。

)“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

使人不以道,不能

行于妻子

)“自己不按正道办事,正道在他妻子身上也行不通(更何况别人);

支配别人不能运用正道,连妻子也不能支配(更何况别人)。

五、任贤(孟子曰:

)“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

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

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

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

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

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

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

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

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

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国家君主选拔贤能的人,如果迫不得已要用新人,就可能要让地位卑下的超过尊贵的,原来疏远的超过亲近的,这种事难道可以不慎重吗?

您左右的人都说他贤德,这还不能肯定;

朝中各位大夫都说他贤德,这也不能肯定;

全国人民都说他贤德,这样可以进一步考察他;

发现他确实是贤德,就可以重用他。

您左右的人都说他不贤德,不要轻信;

朝中各位大夫都说他不贤德,也不要轻信;

全国人民都说他不贤德,这样应该认真审察他;

发现确实是

不贤德,就应该及时撤换他。

您左右的人都说他该杀,不要

轻信;

朝中各位大夫都说他该杀,也不要轻信;

全国人民都说他该杀,这样就应该认真审察他,发现他确实该杀,这样就应该杀掉他。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是全国人民杀掉他的。

如果做到这样,您就可以作好人民的父母了。

)“君有过则谏;

反复之而不听,则去。

(万章下)

)“君主有错误他就劝谏;

如果反复劝阻还是不肯听,就离去。

)“言无实不祥。

不祥之实,蔽贤者当之。

)“说话不实在会带来危害。

最大的危害,莫过于阻碍进用贤德的人。

)“仁则荣,不仁则辱;

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

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

唯大国,必畏之矣。

)只要实行仁政就可以获得荣耀,不实行仁政就会遭受耻辱;

现在大家都痛恨耻辱却又安于不仁德的现状,这好比是痛恨潮湿却又甘愿住在低洼的地方啊。

如果真要痛恨它,就应该重视仁德并且尊重有修养的读书人,让贤德的人处在高位上,让能干的人担任工作职务。

趁着国家还没有危难,抓住这个时机,修明国家政令法典,那么即使是强大的国家,也一定会因此而敬畏它的。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尊重贤德的人任用有能力的人,有才华的杰出人物都有官位,那么天下的读书人都会高兴,并且愿意到你的朝廷供职了。

)“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

不用贤则亡。

(告子下)

)“从前虞国不重用百里奚因而亡了国,秦穆公重用了他因此成就霸业。

不举用贤德的人就会亡国。

)“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

庆以地。

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在位,则有让。

)“天子进入某国疆界,如果土地开辟得好,田野管理整齐,老人得到供养,贤人受到尊重,能干杰出的人各居其位,那就有奖赏;

赏给土地。

天子进入某国疆界,如果土地荒芜,老人被遗弃贤人不重用,聚剑财富的人处在上位,那就是处罚。

陈子曰:

“古之君子何如则仕?

“所就三,所去三。

迎之致敬以有礼;

言,将行其言也,则就之。

礼貌未衰,言弗行也,则去之。

其次,虽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礼,则就之。

礼貌衰,则去之。

[译文]陈子问:

“古时的君子怎样才出来做官呢?

”孟子说:

“有三种情况当官,有三种情况不当官。

如果恭敬有礼地迎接他;

他提出建议也准备付诸实行,那他就会就职。

虽然礼貌并没有减少,但建议不能实行,那就辞职。

其次,虽然没有实行他的建议,但迎接他还是恭敬有礼、尽心尽意,那他也会就职。

如果礼貌减少了那就辞职。

“不信仁贤,则国空虚;

无礼义,则上下乱;

无政事,则财用不足。

“不信任仁德贤能的人,国家就会空虚;

没有礼义,上下的关系就会错乱;

没有好的政事,国家的钱财就会不够用。

六、修德孟子曰:

“爱人不亲,反其仁;

治人不治,反其智;

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你爱护别人但人家不亲近你,就反省自己的仁爱够不够;

你管理人民却管不好,就要反省自己才智够不够;

待人以礼对方不报答,就要反省自己恭敬够不够。

任何行为如果没有取得效果,都要反过来检查一下自己,只要自己本身端正了,天下人民就会归顺你了。

“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人们有句口头常言,都这样说‘天下

国家'

天下的根本在于国家,国家的根本在于家,家的根本在于个人。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

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

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一个人有了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会侮辱他;

一个家有了自己毁坏的因素,别人才能毁坏它;

一个国家自己有了被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有预料不到的赞扬,也有过份苛刻

的诋毁。

“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

)“一个人把什么话都轻易地说出口,那便(要出现很多错处,对他就)不足责备了。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一个人(妨碍自己进步)的坏毛病,就在于他自满到老是喜欢当别人的老师。

“仲尼不为已甚者。

)“孔子是一个不会做过火的事的人。

孟子曰:

“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

虽有恶人,斋戎沐浴,则可以祀上帝。

)“如果西子施身上沾了肮脏,别人走过她身边时也会掩着鼻子;

虽然是个面貌丑陋的人,如果他斋戎沐浴,也一样可以祭祀上帝。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

隋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

博奕好欲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

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

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

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世上人常说不孝的事有五件:

四肢懒惰,(不事生产)不管父母的生活,一不孝;

好下棋、饮酒,不管父母的生活,二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