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六中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244498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6.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呼六中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呼六中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呼六中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呼六中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呼六中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呼六中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呼六中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呼六中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呼六中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呼六中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呼六中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呼六中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呼六中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呼六中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呼六中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呼六中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docx

《呼六中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呼六中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呼六中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docx

呼六中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

呼市六中2018-2019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0分)

1.周人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三年东征,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周得以“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

这说明分封制(  )

A.以政治权力重构为前提B.从西周时期开始实行

C.确立周代基本政治原则D.稳定西周的统治范围

2.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3.学者徐增阳说:

“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

”这主要体现了传统中国(  )

A.宗法血缘关系B.家国同构观念C.中央集权意识D.安土重迁理念

4.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

信中的“新约”(  )

A.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B.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C.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5.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

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

 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  )

A.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B.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C.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D.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6.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

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作用是(  )

A.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B.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

C.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D.任用外戚权臣,削弱丞相权力

7.“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的列国纷争、一个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

以下最能反映该观点的是(  )

A.皇帝制度B.世袭制度C.大一统制度D.郡县制度

8.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

这种“宰相一致原则”(  )

A.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B.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

C.旨在制约皇权的滥用D.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

9.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分为两种:

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

其中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

这一做法的主要作用是(  )

A.保证了决策机密B.强化了专制皇权

C.提高了行政效率D.适应了军务需要

10.陕甘宁边区在一份文件中讲到:

“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

”这一精神的贯彻(  )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11.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

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

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

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

12.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的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13.西周时期,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实行了分封制度,其分封的对象包括(  )

①王族  ②功臣  ③古代帝王的后代  ④平民。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4.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这一制度(  )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15.1912年颁布的《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

“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

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临时约法》(  )

A.最终成为一纸空文B.明显的限袁倾向

C.缺乏明确反帝要求D.强烈的排满色彩

16.美国史学家霍夫斯塔德认为,在西方古代,有为知识而知识者,有为真理而献身者,有为理想、信念而奋斗不息者,中国没有.在中国,知识分子之出路与归宿似乎只有一条,就是投身政治,就是逐于仕途.产生以上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洋文明与大河文明的不同B.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

C.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差异D.人文主义与儒家思想的对立

17.中国社科院知名学者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

“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

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

”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行省制必然导致地方势力膨胀B.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对较大

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D.行省是元朝最高的行政机构

18.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19.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

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

可见当时(  )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平面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2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

”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  )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个人观念淡漠D.专制王权强大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0分)

21.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

……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

……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

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

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材料二 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绶,掌治其国。

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

损其郎中令,秩千石。

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

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东汉)班固《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

材料三 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疆,与都省为表里。

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

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

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

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

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

材料四 在史学里,制度本属一项专门学问。

……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

纵然事过境迁,后代人都不了解了,即其在当时也不能尽人了解得,但到底这不是一秘密。

在当时,乃至在不远的后代,仍然有人知道得该项制度之外在需要与内在用意,有记载在历史上,这是我们讨论该项制度所必须注意的材料。

否则时代已变,制度已不存在,单凭异代人主观的意见和悬空的推论,决不能恰切符合该项制度在当时实际的需要和真确的用意。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诸侯王国政治地位发生了怎样的演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的性质及创立的目的。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四中“任何一个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者之制禄爵:

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篇》

材料二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

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

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

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

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

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

(2分)

(2)材料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

由材料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4分)

(3)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

各有何积极作用?

(4分)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1年7月)

   材料二 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

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

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议决。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1923年6月)

   材料三 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迅速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

——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6年9月)

   材料四 “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毛泽东在八七会议的发言(1927年8月)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发生了什么转变。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转变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转变产生的直接成果,并分析该成果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3)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分析从国民革命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有哪些发展?

24.材料 清入关后,即以宗主视天下,同时密切关注边疆事务、励精图治,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建立起一个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巩固的“大一统”帝国。

清王朝接受并发展了“大一统”思想。

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以推重“大一统”政权为核心、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之中,使之更有利于清廷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

清朝对“大一统”思想及其正统论的总结,束缚了人民的思想,但也起到了统一思想,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经营管理,进而统一国家的积极作用。

清朝奠定了近代中国领土疆域的基础。

这个统一是在清王朝的统治下实现的,但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完成的。

经过历史上长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中华民族在清朝“大一统”政治格局下得到进一步发展,升华成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近代,随着外国列强的入侵,造成中国边疆危机、民族危机,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御外侮,掀起救亡图存运动。

在反帝反封建的血与火的斗争中,中华各民族作为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对立者,其整体性更加突出,各族人民由自发联合走向自觉联合,中华民族由一个自在的整体升华为一个自觉的整体。

“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成为凝聚民族、维护统一、保卫边疆的强大精神力量。

——摘编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朝前期对“大一统”思想的发展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民族”发展为一个自觉整体的历史原因。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

从材料中可获悉,西周经过灭商和东征,控制了广大地区,为了对广大疆域进行有效控制,巩固国家统治,统治者采取了分封制,故D项符合;

西周采取分封制不是实行政治权力的重构,而是巩固统治。

故A不符合题题意,排除;

分封制在周朝以前就已存在,故B排除;

西周政治基本政治原则是宗法制,故C项错误。

故选:

D。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了解分封制的内容和目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对分封制内容全面准确了解。

2.【答案】A

【解析】

A.题目的引导语是“分封”,而不是“材料反映了、说明了、体现了”由此可知,这个题目中的材料只是引出考察的对象分封,及其的作用,结合分封制的内容,我们可知,分封制加强了西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形成了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也强化了周边地区对西周的文化认同,促进了各地区的文化交流。

B.分封制主要是地方官制,不可能加强君主专制的权力,另外,西周时期,没有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权力在当时不是非常突出,西周主要强调以德治国。

C.结合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分封制地方诸侯国有很强的独立性,西周王朝就是不能够直接操控地方,所以实行分封,选项表述是错误的。

D.分封制的实施,确实是体现了世袭的贵族特权,但不能说明,贵族的世袭特权是由分封制确立的,在西周之前,世袭贵族就拥有特权。

故选:

A。

本题主要考查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影响,要求学生从材料中受封对象与周王之间的关系来分析。

本题材料简单,但选项角度比较特殊,要求学生结合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相关知识来联合分析,同时要结合西周刚刚建立对地方控制有限这一现实来分析和理解材料。

3.【答案】B

【解析】

解答本题时注意关键语句“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这体现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的特点:

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的结合,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故B项正确。

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宗法制虽然消亡,但这种“家国一体”的宗法观念却延续下来,A项只强调了“血缘”这一“家族关系”的信息,而国家政治未概括在内,故A项错误。

材料中信息未体现中央集权意识,故C项错误。

安土重迁理念主要体现在儒家思想体系中,而题干信息为宗法制,故D项错误。

故选:

B。

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

考查宗法制的特点-家国同构观念。

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宗法制特点的掌握。

宗法制特点:

(1)嫡长子继承制,利用父系关系的亲疏来决定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

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家”和“国”密切结合。

(2)宗法制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3)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关系。

4.【答案】C

【解析】

本题材料“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而且“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反映了台湾割让给日本,准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这来自《马关条约》,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设厂,标志着帝国主义侵略以资本侵略为主.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后危害最深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战争赔款使清政府不得不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财政.

5.【答案】D

【解析】

①有权就有一切指的是皇帝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

②家长制指的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的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属于宗法制度的内容;

③官僚政治则指的是官吏的设置,它属于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

④文化上的蒙昧主义则指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重要内容,指的是儒家思想;

故选:

D。

本题属于一道知识点综合考查题目,考查了对皇权制度、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制度以及儒家思想知识点的掌握,考查了学生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

本题以古代政治制度为考查重点,在学习中准确掌握各种制度的重点内容及其重要意义,如:

宗法制度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6.【答案】B

【解析】

料涉及的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故排除A。

依据材料“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等老子B正确。

CD材料均不能体现,故排除。

故选:

B。

本题考查西汉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关键信息是:

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演进的情况,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题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7.【答案】D

【解析】

材料中指出秦汉帝国的国家形态,根据国家形态,我们可以知道,秦汉时期整个国家实行的郡县制的管理模式;

A、皇帝制度不属于国家形态范畴,故错误;

B、世袭制度不属于国家形态的范畴,故排除;

C、大一统不是国家形态的特点,故排除;

故选:

D。

本题以秦汉国家形态为考查切入点,考查对郡县制度的理解。

本题考查了对郡县制度知识点的掌握,郡县制度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8.【答案】D

【解析】

A.从材料可以看出,三省长官都是宰相,要形成一致意见才能决策,这样不但不能提高行政效率,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政效率提高。

B.咱俩能够体现出宰相能够形成决策,所以体现不出削弱宰相决策权的特点。

C.材料体现的是宰相一致原则,主要是对宰相的一种制约,而不是对皇权的制约。

D.宰相一致原则,体现了各个宰相之间相互制约,削弱了每一个宰相的权力,但是整个宰相集团仍然有决策权。

故选:

D。

本题主要考查唐朝君主专制的强化,要求学生结合唐朝三省六部制的权力运行特征来分析材料。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在于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把相权“一分为三”,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互相牵制和监督,提高决策正确性和行政效率;同时,又将尚书省权分六部,即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加强了皇权与中央集权、削弱了相权;中国官职的重大改革,历代基本沿袭。

9.【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寄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可知是皇帝的上谕直接让军机处办理,不让其他人知道,说明皇帝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故选B项。

ACD项不是主要作用。

故选:

B。

本题考查了清朝军机处。

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本题考查了清朝军机处,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材料“军机处”“主要作用”。

10.【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陕甘宁边区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共中央所在地和抗日根据地,根据题干材料“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权利”可知,这一精神的贯彻有利于团结全民族一切力量抗战,故B项正确。

题干材料与土地革命无关,故A项错误。

陕甘宁边区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共中央所在地和抗日根据地,与国民革命无关,故C项错误。

题干反映的抗日战争,不是反抗国民党政府,故D项错误。

故选:

B。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

需要掌握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政策的作用。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陕甘宁边区判断出是抗日战争时期,依据“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权利”进行分析理解即可。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

考查对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政策的作用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11.【答案】B

【解析】

依据题干“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可以看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是对列强在中国的领海、领土等特权的否定,故B项正确。

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中国还没有建立新中国,不属于社会主义阵营,故A项错误。

题干材料不涉及国民党,故C项错误。

“另起炉灶”外交方针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

B。

本题考查解放战争。

需要掌握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反帝的表现。

解题的关键是对“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解放战争。

考查对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反帝的表现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答案】A

【解析】

A.材料中有明初和中后期两个明显的对比,明初严禁宦官识字,明中后期培养宦官识字,这说明明朝,以皇上为中心的中枢决策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B.限制宦官读书和强化宦官读书制度都是为了加强皇权,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明朝皇权一直是在强化,没有削弱和衰落。

C.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内阁的职能变化,而且据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太祖朱元璋时期没有内阁。

D.材料中主要体现的是宦官识字制度的出现,这有可能会让宦官掌握一定的权力,但不能肯定宦官一定掌握决策权力。

故选:

A。

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结合明朝初期强化皇权的措施来分析材料。

学生回答本题时,首先要知道明朝初期,朱元璋为了强化皇权,废除宰相,并且为了防止宦官专权,规定,宦官不得读书识字。

但随着明朝政治不断的发展,皇帝为了制约朝臣官员,起用身边的太监参与政治,为皇上决策国家事务服务,故而开始形成了宦官读书识字的制度,当然,这一制度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强化皇权,但也造成了明朝后期宦官专权的现象出现,导致政治日益黑暗。

13.【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分封的对象包括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但不包括平民。

综上所述,故A正确,排除BC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