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A:微观经济学(1).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32364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PPT 页数:82 大小:34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A:微观经济学(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教案A:微观经济学(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教案A:微观经济学(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教案A:微观经济学(1).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教案A:微观经济学(1).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教案A:微观经济学(1).ppt_第6页
第6页 / 共82页
教案A:微观经济学(1).ppt_第7页
第7页 / 共82页
教案A:微观经济学(1).ppt_第8页
第8页 / 共82页
教案A:微观经济学(1).ppt_第9页
第9页 / 共82页
教案A:微观经济学(1).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82页
教案A:微观经济学(1).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82页
教案A:微观经济学(1).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82页
教案A:微观经济学(1).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82页
教案A:微观经济学(1).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82页
教案A:微观经济学(1).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82页
教案A:微观经济学(1).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82页
教案A:微观经济学(1).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82页
教案A:微观经济学(1).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82页
教案A:微观经济学(1).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82页
教案A:微观经济学(1).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82页
亲,该文档总共8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案A:微观经济学(1).ppt

《教案A:微观经济学(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A:微观经济学(1).ppt(8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案A:微观经济学(1).ppt

1,微观经济学,授课教师:

陈在余,中国药科大学商学院,2,经济学原理课程的重要性,这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学好整个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前提。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对经济现象进行深入分析的能力。

3,学习中的困难,本课程具有是逻辑体系十分严密的特点,前后连贯性很强。

4,学习的方法,预习与复习的重要性,力求达到理解。

需要有好的学风,并形成相互争论、深入讨论的习惯。

多做并且要认真做习题。

5,参考书目:

高鸿业主编:

西方经济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平狄克、鲁宾费尔德:

微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

李建德:

经济制度演进大纲中国财经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6,1、Introduction导论,7,11Scarcity稀缺,11-1ScarcityisBasicPremiseofEconomics稀缺是经济学的前题,8,

(1)TheMeaningofScarcity,稀缺的含义,9,A、,没有稀缺就不存在任何经济学问题。

10,B、稀缺是经济学对客观存在的基本概括,是一个最高的抽象。

11,C、因为是最高抽象,所以,稀缺的存在性只能列举而无法证明。

12,D、按是否稀缺,可把物品区分为自由物品(或非经济物品)与经济物品。

13,E、经济物品又可分为二:

商品资源或生产要素,即:

1、土地(可广义地理解为是自然资源);2、劳动,以上二类又可合称为初级生产要素;3、资本4、企业家才能,14,

(2)TheLawofScarcity稀缺法则,个人期望得到许多商品和追求许多目标,对每个人来说,至少有些商品是稀缺的。

在一个社会里,每个个人都不可能满足自己的全部需要。

因此,社会中的稀缺是普遍存在的。

15,11-2ScarcitysRelativity,稀缺的相对性,16,因地而异:

17,因人而异:

18,因时而异:

原始社会(Primitivesociety)中物质生活资料并不稀缺;文明史中物质生活资料稀缺的出现;物质生活资料的稀缺是由生产要素的稀缺所决定的;社会中,最稀缺的生产要素的决定意义;劳动劳动保护能力土地资本知识。

发达国家的丰裕(inplenty)和未来社会的来临。

19,11-3Scarcity,ChoicesandOpportunityCosts,稀缺、选择和机会成本,20,

(1)DefinitionofChoices选择的定义,选择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在不同可供选择的事件中进行挑选的活动。

21,

(2)DefinitionofOpportunityCosts机会成本的定义,如果作出一项选择而不能不放弃另一项选择,那么,这另一项选择在实际上可能的最高代价,称之为该项选择的机会成本。

从理论上说,机会成本是某项资源改作它用的各种可能中最优的选择;但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只能是其它使用中能够满意的选择。

22,注意:

使用资本的机会成本,至少是银行利息;使用劳动的机会至少是劳动者的闲暇。

23,需要注意:

完整的看,一项决策要运用多项资源,其收益应当是使用这多种资源的机会成本的总和。

24,11-4Production-PossibilityFrontier,生产可能性边界,25,

(1)Assumptions假设:

A、资源量已定,而且在讨论期不变;B、生产技术已定,而且在讨论期不变;C、只生产两种产品,比如,黄油与大炮;,26,

(2)CombinationofProduction-Possibility生产可能性组合,在所假设的条件下,两种产品生产组合的所有的可能性也就已经确定,如下表:

27,(3)Production-PossibilitiesFrontier生产可能性边界,按上述表,给出几何的表达,就形成生产可能性边界。

28,图:

生产可能性边界,Guns,Butter,A,B,C,E,F,H,W,。

29,(4)TheMeaning含义,A、AE是一条凹(sunken)向原点(origin)的曲线。

30,B、表达了稀缺法则的存在性。

AE曲线把第一象限分成二个部分。

比AE曲线更远离原点的空间中的点所表示的组合,在已定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W点。

31,C、一个经济必须做出选择。

现实的生产,只能在AE曲线上选择一个点。

选择了B,就意味着必须放弃作出A、C、D、E的选择。

其它也然。

32,D、选择是有机会成本的。

从A-E的各点的关系来看,在既定条件下,要增加大炮的生产,必须减少黄油的生产为代价。

反之也然。

33,E、progressivelyincrease机会成本的递增:

从图和表中可见到,替代的成本,分别为1、2、3、4。

成本递增法则,是源于“资产专用性”,由于最适合生产某得产品的资产最先被使用,并依次类推,导致了成本递增;这又与可能性曲线凹向原点等价。

34,F、帕累托改善Pareto(1848-1923),这时,可以在不减少一种产品的生产的同时,增加另一种产品的生产。

这个资源利用的改善过程,就称为帕累托改善。

35,G、帕累托(Pareto)效率,在A、B、C、D、E各点上,在假设的条件下,只有减少一种产品的产量,才能增加另一种产品的产量,这时的资源配置状况,称为具有帕累托效率。

36,12EconomicMan经济人,如果说,稀缺是社会存在的经济概括,那么,经济人这个概念就是对社会意识的经济学概括。

经济学并不研究稀缺本身,而是研究在稀缺条件下人的行为,也就是研究经济人的行为。

37,12-1TheMeaningofEconomicMan经济人,

(1)Definition定义:

具有对稀缺作出适应性(adaptability)反映能力的人,称之为经济人。

这种人的行为(behavior),也就称之为对稀缺的适应性行为,或简称为适应性行为。

38,

(2)TheModelofBehavior行为的模式,“最大”:

投入同样的代价,取得尽可能大的收效。

“最小”:

取得同样的成效,力求投入最小。

39,偷盗行为出现的经济学分析:

收入预期值(expectedvalue)=偷窃的平均收入期望值成功的概率预期成本=对偷窃的惩罚破案的概率(probability)在这里,破案率是关键。

40,(3)ConsumerandProducer消费者与生产者,同样的支付实现效用的最大化,或享用同样的效用力求支付最小化,是消费者行为的基本目标。

同样的成本支付时力求收益最大化,或力求在同样的收益水平时,实现成本最小化,是生产者行为的目标。

41,12-2Suppose假设,为了能进行经济分析,所谓的经济人需要符合一定的行为特征条件。

42,

(1)CompleteofHobby偏好的完备性,在以下三种可能的选择中,必能取其一:

AB,AB,AB,43,

(2)ConsistenceofBehavior行为的一致性,如果比较的是二项,那么,这一种一致性又称为非对称性(No-symmetry)。

即:

如果有AB,那么必有BA,44,三项一致性,也称为传递性(Transferble),如果:

ABBC那么,必有AC如果:

ABBC那么,必有AC关系,称为强偏好关系,或称为严格偏好关系;关系,称为弱偏好关系,AB读作A选择至少不比B差;由此还可以由此推出N项一致性。

以上三项假设,主流学派称为关于经济人选择的三个公理。

45,12-3EconomicInstitutions经济制度,面对稀缺,人类与其他生物的最大区别,在于人类是各个个体以合作的方式组织成社会,并共同面对稀缺。

人类社会的基础是合作。

46,

(1)TheDefinitionofEconomicInstitutions经济制度的定义,制度,首先是人们行为的规范或规则。

制度是人们形成合作关系中所必要的共信。

拥有了必要的共信,才使人类得以组织成社会,并使人们能够形成合作关系,并以制度的整体演进替代个体的生物演进,并得以适应稀缺环境的新变化。

47,制度作为规则的分类,制度可分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

非正式制度如:

习俗、风气、习惯等;正式制度如:

法律、各种规则或章程以及契约等。

48,

(2)TheClassificationofEconomicInstitution经济制度的分类,具体的制度,都是一组规则的集合,并具体集合在一个组织中。

因此,制度分为家庭(血缘组织),市场(自组织),国家,自治组织(民间组织)和企业(民间的赢利组织)。

49,(3)TheMovePatternofMarketEconomy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以消费者的货币选票决定生产什么;以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决定怎么生产;由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生产品分配给谁。

50,13TheDefinitionandSortofEconomics,经济学的定义与分类,51,13-1DefinitionofEconomics经济学的定义,广义地说,经济学是行为科学,是研究人们在稀缺条件下的行为选择。

狭义地说,经济学研究如何选择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以及如何分配社会产品。

更狭义地说,经济学是研究生产、交换与消费中的效率问题。

而分配问题就不仅是效率问题,而且更是公平问题。

52,经济学可分为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主要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

应用经济学主要有产业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等。

53,13-2MicroeconomicsandMacroeconomics,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54,

(1)Microeconomics,微观经济学中假定总量不变,分析个量之间的关系。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的经济单位(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单个商场等)为对象,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或内在的经济关系,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是如何决定的。

微观经济学研究如何解决资源的配置问题,并由此而假定总量的利用程度不变。

55,微观学两个基本假定经济人完全信息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供给需求及均衡价格决定效用论、生产论、成本论、市场论分配论:

生产要素市场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56,

(2)Macroeconomics,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的行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中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

宏观经济学解决的是资源的总量的利用程度问题,并由此而假定配置状况不变。

宏观经济学假定个量不变,分析总量之间的关系;总供给、总需求及国民收入决定,57,14TheMethodologyofEconomics,经济学的方法论,58,根本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即稀缺条件下人们的适应性选择。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最稀缺的生产要素决定经济制度。

59,14-1TheFundamentalMethods,基本方法,60,

(1)TheMethodofCombiningHolisticAnalysisandIndividualAnalysis整体分析与个体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个体分析与整体分析是一对互补的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方法,是确定社会科学研究起点的基本研究规则。

当某些现象中,个体之间不发生反馈关系时,仅仅从个体出发就能对该社会现象进行可先靠的分析。

在某些社会现象中,个体之间必然要发生正、负反馈的关系,这时要能得到可靠的认识,就有必要把社会现象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分析。

只采用其中任何一种分析方法,都不可能获得完整、全面而可靠的知识。

61,

(2)TheMethodofCombiningPositiveAnalysisandNormalAnalysis,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62,A定义:

实证分析是从“现有的事实”,推导出“将会是什么”的逻辑结构。

规范分析是从“现有的事实”,推导出“应当如何”的逻辑结构。

63,B意义:

经济学,首先需要从事实出发,把握未来的可能的事实;但不可能到此为止,因为经济学是人们的选择的理论指南,所以还必须从事实出发,进而解决,“应当如何”的问题。

这就必须有这二种方法的结合。

64,C实证分析的逻辑结构:

1、定义行为变量,2、列出假说,3、推导出假说,4、做出预测,5、检验预测,通过检验:

接受,没有通过检验:

拒绝,提出新的理论,65,14-2TheOtherMethods,其他方法,66,

(1)TheMethodofEquilibrium均衡分析,A定义:

当正反二种力量正好相等,相互抵消时,我们说此时处于均衡状态。

67,状态均衡与行为均衡,在经济学中,不仅是指这种状态意义下的均衡,更是指行为意义下的均衡。

所谓行为均衡,是指在这种状态下,谁也没有动机来打破现存在状态。

市场均衡,就不仅是状态均衡,更是行为均衡:

供需双方都不再愿意改变价格与产量。

68,B局部均衡与总体均衡,a)局部均衡:

局部均衡的方法,是马歇尔(Marshall)在经济学原理中所经常使用的分析方法。

这是分析一个产品、一个市场中的供需均衡问题,也可以扩展为对一些产品或一些市场中的均衡问题。

为了进行这样的分析,就不能不排除其他产品或其他市场对正在进行的均衡分析的影响。

所以,这种分析方法是建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假定前提下的。

69,b)总体均衡,总体均衡是瓦尔拉斯(Walras)首先使用的分析方法。

这是以一个系统中所有的市场都能够同时实现均衡为前提的分析方法。

70,

(2)StaticAnalysisandDynamicAnalysis,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71,a)静态分析:

当所使用的变量,都是同一时期的,即,这是不考虑时间因素时的经济分析方法,就是静态分析。

“当价格是3,需求为5”,就是一个静态分析的结果。

72,b)静态比较(comparativestatic)分析,常用的是静态比较的分析,即,对不同时点的状态进行比较。

比如,“价格上升,需求下降”,“收入增加,需求曲线右移”等,都是比较静态分析的结果;,73,c)动态分析,动态分析的中心在于经济状态随时间而变动的过程或变动的机制。

而不是对变动前后状态的比较。

动态分析在函数表达中的基本特点是变量具有时间特征。

74,(3)TheErrorofEasyAppearanceWhenThinkingEconomicIssue,经济思考时容易出现的错误,75,A主观偏见: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学是最具有阶级性的学科,这是有相当道理的。

即使在今天,因为人们仍然存在利益的差别,而经济学又不能不涉及利益问题,因此,具有不同利益的人,对同一现象会有不同的看法。

76,B忽视结论所依赖的条件,需求定理是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为前提的。

77,C合成的谬误,经济与社会中存在广泛的正负反馈作用,所有微观现象的简单相加,不一定而且经常不是总体,这也就是需要区分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根本原因。

78,D后此谬误,不要轻易地决定什么是“因”与什么是“果”。

计量经济学中的“共轭现象”。

79,1.5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西方经济学研究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和消费,生产的目的是增进物质财富如何增进物质财富什么是财富,80,重商主义:

宏观经济学的早期思想15-17世纪中期货币是财富,交换古典经济学:

经济学的形成时期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70年代,经济学第一次革命:

国富论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分工新古典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的形成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经济学第二次革命,边际革命边际效用是财富的本质,边际方法以市场价格为中心进行分析,81,当代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凯恩斯主义:

20世纪30-50年代,第三次革命新古典和新古典综合:

20世纪50-60年代把凯恩斯框架与新古典结合起来,具体是运用凯恩斯的政策主张实现充分就业,满足微观经济学的前提条件(微观与宏观经济学的统一)自由放任主义的复兴时期:

20世纪70年代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西方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8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