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滨海新城城市设计说明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35562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103.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绍兴滨海新城城市设计说明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绍兴滨海新城城市设计说明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绍兴滨海新城城市设计说明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绍兴滨海新城城市设计说明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绍兴滨海新城城市设计说明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绍兴滨海新城城市设计说明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7页
绍兴滨海新城城市设计说明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7页
绍兴滨海新城城市设计说明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7页
绍兴滨海新城城市设计说明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7页
绍兴滨海新城城市设计说明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7页
绍兴滨海新城城市设计说明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7页
绍兴滨海新城城市设计说明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7页
绍兴滨海新城城市设计说明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7页
绍兴滨海新城城市设计说明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7页
绍兴滨海新城城市设计说明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7页
绍兴滨海新城城市设计说明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7页
绍兴滨海新城城市设计说明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7页
绍兴滨海新城城市设计说明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7页
绍兴滨海新城城市设计说明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7页
绍兴滨海新城城市设计说明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绍兴滨海新城城市设计说明书.docx

《绍兴滨海新城城市设计说明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绍兴滨海新城城市设计说明书.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绍兴滨海新城城市设计说明书.docx

绍兴滨海新城城市设计说明书

绍兴滨海新城江滨区南部片区中心城市设计

绍兴,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素有“文化名城”与“江南水乡”的美誉,这里绿水晶莹,石桥飞架,轻舟穿梭,古城绍兴演绎着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

绍兴,一个活力充沛的城市,长三角南翼先行规划、先行开发的重点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现代绍兴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希望。

而今,绍兴从“镜湖时代”进入“杭州湾时代”,绍兴人又将在这片杭州湾的荒滩上开始新的征程……

对这片土地规划,我们首先想到了早在1898年霍华德出版的规划史上划时代巨著《明日的田园城市》,兼有城市生活便利与乡村优雅环境的城市,正是我们所需要的“营城”理念。

进入新世纪以来,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低碳生活成为全球潮流,绍兴滨海新城南部片区中心将以传统的文化底蕴,新城的现代活力以及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呈现出一种不同以往的城市新面貌。

我们期待在杭州湾南岸的这片热土上,崛起一座

生态之城、低碳典范。

01、发展背景研究

1.1长三角发展趋势

长三角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核心地区之一,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登陆中国市场的“桥头堡”,而且必将成为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

(1)长三角产业结构急需调整升级

在新一轮以创新为推动力的转型、开发实验中,长三角的发展面临了巨大的挑战。

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对外依存度较高的长三角外向型的经济模式同样备受考验,2008年长三角16个城市地区GDP增速比上年回落2.4%,长三角经济发展亟需拓展新的产业空间,调整产业结构,转变传统遍地开花的粗放发展模式,促进产业创新转型,走高效集约的发展之路。

(2)向研发创造与生产性服务转型

长三角的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发展现代服务业,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长期作为长三角经济增长发动机的制造业,在一系列考验中已进入阵痛期,长三角制造业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服务业的有力支撑。

因此,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变是长三角经济转型的必然趋势。

然而对于目前长三角产业结构而言,其提高产业结构和升级的主动性,就要将重点放在自主创新、科技研发及生产性服务业等产业内容,实现从“制造”到“创造”,从“生产”到“服务”的转型,最终实现产业升级转型。

1.2环杭州湾地区的发展战略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城镇体系发展整体思路中要求:

重点优化沪宁、沪杭沿线城镇城镇功能,加快沿江、沿杭州湾城镇发展。

环杭州湾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浙江省接轨上海、扩大开放的先导区域和主力区域。

各城镇必须联动发展,建立一个区域性生产服务平台,立足于环杭州湾地区的整体发展,服务于杭州湾产业集群,通过最新的产业发展定位与产业带的构建,更快的融入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1.3绍兴滨海新城的角色

绍兴滨海新城由袍江新区(国家级开发区)、绍兴县滨海工业区和杭州湾上虞新区(省级开发区)组成,现状产业基础较好,产业主要以纺织、节能环保、机械电子、食品饮料、医药化工等制造业为主,整体产业层次低,创新能力弱,亟需整合提升产业结构,以适应长三角经济发展趋势。

根据《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将限制越城片区二环线内的工业发展,工业用地主要集中布置在柯桥片区、浙江绍兴经济开发区和袍江片区,绍兴市中心城区产业发展空间紧缺,需要开拓新的空间,为滨海新城的产业提升转型提供机遇。

绍兴滨海新城作为杭州湾南翼重要组成部分,将依托嘉绍通道、高铁、港口与机场等重大交通枢纽,建成以高新技术、先进制造、研发设计、高职高专、信息咨询、现代物流、绿色产业等为主的产业新城。

嘉绍通道的建设将使滨海新城成为区域性的交通门户,将成为浙江省接轨上海的先导区,加速滨海新城产业转型升级,成为产业发展主战场。

(概念图)

02、内外资源解读

2.1外部发展条件分析

(1)城市功能格局

基地位于绍兴滨海新城江滨区启动区块,其东南面为沥海古镇,东面为沥海新镇区及东部工业园区,北面依次为科教园区及新城主中心,西面为生态公园及南部工业园区,基地在功能上应与周边城市功能区相互衔接,主要布置服务配套功能。

江滨区公共设施布局形成“一心一轴”的整体格局,一心为江滨区中心,同时与上虞滨海新区核心区共同构筑绍兴滨海新城的高端综合服务中心,一轴为沿通港大道的江滨区城市空间拓展轴,基地位于城市空间拓展轴上,是江滨区次中心,是江滨区启动区块核心区,在公共设施配套上应与主中心错位发展,主要服务于南部产业区,推进江滨区启动区块的快速发展。

(2)道路交通格局

机场:

至杭州萧山国际机场40分钟车程、宁波栎社国际机场1小时车程、上海浦东国际机场2小时车程。

铁路:

苏嘉绍城际铁路,贯穿南北向苏州、嘉兴及绍兴,并在基地北侧新城主中心设置站点;杭甬高速铁路沿展望大道东西向连接杭州、绍兴及宁波。

高速:

嘉绍通道位于基地西侧,为南北向区域大通道,贯通北部南通、苏州、嘉兴和南部绍兴、温州、台州,其建设将使滨海新城成为从交通末端成为区域性的交通门户,将成为浙江省接轨上海的先导区。

苏嘉绍高速、杭甬高速北复线分别从基地东侧及北侧贯穿,并在基地东南角及西北角各设一处高速出入口。

快速路:

滨海大道、世纪大道、展望大道三条快速路东西贯穿杭州湾南翼,联系萧山国际机场、绍兴县、大江东新城及宁波杭州湾新城,越兴路、越秀路两条快速路往南走向与绍兴市区联系便捷。

轨道交通:

绍兴轨道交通2号线接杭州轨道交通8号线大江东新城核心区站,途经绍兴滨海新城核心区,最终进入上虞中心城,绍兴轨道交通1号线起点站和杭州轨道交通1号线萧山机场站接轨,进入滨海新城,基地内沿通港大道布置,并设置站点。

基地周边对外交通条件优越,未来应着重强调与周边功能区城市支路网合理对接,同时,应强调城市公共步行体系交通的合理有序组织。

(3)景观体系格局

从自然景观体系看,基地西侧为生态公园景观带,东侧为高速防护林景观带,北侧为城市景观核心,南侧为生态农业景观片,另外沿通港大道、南滨路、友谊河、中心河形成多条景观廊道,基地整体景观网络完整,规划应注重景观带及廊道的利用及延续,促进地块间景观体系的整体融合,在城市层面建构完整的景观体系。

从人文景观格局看,基地东南侧沥海镇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古镇,文化底蕴深厚,规划应充分体现对沥海文化的延续和传承,以体现地域特色。

(沥海古镇照片、分析图)

2.2基地现状分析

(1)基地范围

本区位于绍兴市域东北部、绍兴滨海新城南部,研究范围北起展望大道,南至世纪大道,西起500kv高压走廊,东至嘉绍高速公路,面积22.25平方公里。

城市设计范围西至500kv高压走廊,东至海华路,北至七六丘北塘河,南至百红路,面积6.49平方公里。

(绍兴市域区位图、滨海新城区位图、规划范围图)

(2)用地现状

基地地势平坦,河道纵横,水塘密布,用地主要为农田及水面。

建设用地较少,主要集中在百红路北侧,主要包括基地友谊河两侧的工厂,一处已批未建的居住用地、一处已建成居住小区以及一个在建宾馆。

(用地现状图)

(3)交通现状

基地内已建成道路主要百红线、友谊线等,红线宽度为7-19米不等,断面形式多为一块板,另外基地内部田间道路纵横交织。

现状道路体系基本形成一个相对规则的网格体系,但等级较低,宽度不足,难以满足现代交通需求。

(道路交通现状图)

(4)自然环境现状

基地内主要为上世纪70年代滩涂围垦用地,地势南高北低,总体地势平坦开阔。

基地中央有友谊河、中心河呈“十”字相交,另外河塘、鱼塘密布,农田沿水、沿路规则的线状分布,肌理脉络简单而清晰,呈现网格状、直线形,没有湖泊、港湾、河汊,环境特征简单单一。

(景观现状图)

2.3规划限定条件

(1)用地

根据征集文件要求,规划范围内已建、在建和已批未建的居住、商业、军事设施用地应予以保留,原则上不再调整。

工业用地将随着城市的发展逐渐外迁或转化为三产用地,采取远近结合的弹性操作方式。

基地西侧生态公园规模原则上与《控规》一致,公园整体上应以生态涵养防护功能为主。

(2)道路

南滨路和通港大道为城市主干道,红线宽度分别为50米、42米,原则上不予调整相应道路红线线位及红线宽度。

(3)市政设施

规划范围内现状和电力专项规划确定的高压线走廊原则上不调整,其他市政设施用地城市设计中暂不考虑。

(4)河流水系

友谊河为江滨区较为重要的泄洪通道,规划在现状基础上拓宽至50米左右。

城市设计中在不减少其规划河道宽度不阻碍泄洪通道的顺畅的前提下,可适当局部改变岸线。

中心河在基本保持现状宽度和线形的基础上,可适当局部改变岸线。

(规划限定条件图)

2.4基地特征评价

(1)“十字形”的城市推进轴

整个江滨区空间上形成“十字形”的城市推进轴,分别是南北向沿通港大道连接北部江滨区中心与南部工业片区、沥海片区服务中心的城市空间推进轴,及东西向连接工业区块与居住区块的南滨路空间推进轴,基地位于两轴交汇处,形成片区的交通核心及功能核心,规划应强调轴线的延续及完整性。

(2)“3+1”的景观展示界面

基地周边形成“3+1”的景观界面,“3”指基地东、南、北侧沿嘉绍高速、世纪大道及展望大道形成的外部交通形象展示景观界面,“1”指基地西侧沿生态公园形成的内部生态景观活动、城景交融的景观界面,如何对“3+1”景观界面的利用及展示,是本次规划的重要任务。

(3)优越的区位和交通条件

基地周边对外交通条件优越,随着嘉绍大通道、杭绍甬沿海高速公路、苏嘉绍城际铁路等重大工程、城市“三横两纵”快速路网及轨道交通的建设使用,基地与上海、杭州、绍兴联系便捷,区位交通优势凸显。

基于优越的区位和交通条件,如何选择功能设施和活动路径,是本次规划的关键。

(4)单一的自然景观资源条件

基地现状农田、河流、鱼塘密布,为成熟的农业生产区,生态环境优越,但过于简洁的水系农田地貌构造使得环境的生态特征微弱,景观资源条件单一,如何整合利用基地资源,塑造一个特色鲜明的城市空间环境,是本次规划的首要任务。

(5)黄金游览线上的空间节点

随着曹娥江大闸的建设完成以及华侨城等大型休闲娱乐项目的进驻,将形成绍兴市区—沥海古镇—滨海生态观光区—华侨城—曹娥江—钱塘江的一条黄金旅游线,基地将是黄金旅游线上的重要中转枢纽。

(6)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基地东南侧沥海镇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古镇,文化底蕴深厚,然而现状对历史资源的挖掘及利用基本没有,因此,规划需要强调文化延续和传承,构筑历史与现代相结合的、特色的片区中心。

(基地特征综合评价图)

03、目标定位

3.1片区功能定位

(1)环杭州湾层面――立足本市、辐射周边

环杭州湾区域是长三角未来重要的现代制造业集聚区,为支撑区域性产业集聚区的持续发展,需要结合城镇布局产业与创新中心。

在杭州湾区域大环境中,本区块应以服务绍兴市为主,与沥海镇发展紧密结合,在立足于本地特色产业的基础上,争取扩大对外辐射范围。

(2)绍兴市域层面――低碳示范、生态新城

从绍兴市城市功能和未来发展定位来看,本区邻近杭州湾、曹娥江,生态敏感、可塑性强,在全球“低碳经济”的背景潮流下,本区具备发展“低碳技术”的良好条件,按照生态低碳城市的概念进行建设,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示范新城。

(3)滨海新城层面――特色次心、升级平台

本区是绍兴滨海新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江滨区南部中心,主要为滨海新城南部启动区块的产业发展配套较为完善的服务功能,为滨海新城实现产业服务和创新产业转型提供重要平台,完善绍兴市滨海新城应有的次中心职能,增强新城的总体竞争力。

综上所述,本区的总体定位可表述为:

环杭州湾区域重要的产业服务节点

绍兴市宜业、宜居、宜游的低碳生态示范城

绍兴滨海新城特色次中心,辐射新城南部的生产服务业中心和创新机构聚集区

 

3.2与主中心错位发展

基地北侧为新城主中心,强调高端服务和区域服务功能,规划区作为新城次中心,为避免产生同质竞争,不利于新城持续发展,在功能定位上应与新城主中心错位发展,形成特色的、现代化片区中心。

主中心:

环杭州湾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远景副中心,新城的综合服务中心,强调高端服务和区域服务功能。

次中心:

服务于新城南部产业区,提供完善的生产服务和城市公共活动中心。

主次中心配套公共设施的选择及定位比较

用地性质

主中心

次中心

C1

新城管委会和各行政机关

投资服务中心、综合办公

C2

城际铁路站商业综合体、商务金融中心、集中大型金融保险机构、购物中心、商业步行街区、高档宾馆

百货商店、大中型超市、各类专卖店、金融机构、商务酒店、宾馆

C3/C4

文化馆、档案馆、图书馆等大型公益性的文化设施

体育中心包括体育馆、体育场、游泳馆、网球馆及各类球场

启动区文体中心、生态科技馆等

C5

市级综合医院、卫生服务中心

区级综合医院、卫生服务中心

将新城核心区公共设施布局放入一个更广阔的功能、空间二维坐标体系看,如图所示,功能维显示各种公共设施分类,空间维显示沿着通港大道推进轴自南向北发展,由此可见,为次中心配套的功能位于推进轴的最南端,过渡性功能位于推进轴中间,以便远期调整升级,新城级配套功能位于推进轴最北端,形成远期滨海新城主中心。

公共设施分类

 

3.3业态及项目策划

结合本区定位,本区将着力发展生产服务、生活服务、区域服务、创新科技四大产业集群。

产业类型

产业市场细分

产业发展对策

布置区域

生产服务

市民中心

服务于南部工业园区,布置投资服务中心、管委会、市民广场及规划展览馆,提供一站式行政服务。

公共服务中心区

金融服务设施

服务于南部工业园区的商务人群,提供高档的金融保险服务。

公共服务中心区

高档商务设施

服务于南部工业园区的商务人群,提供高档的商务酒店、商务办公等。

公共服务中心区

总部园区

服务于南部工业园区的龙头企业,具有品牌效应,提供高档的办公环境。

公共服务中心区

工业展销会场

重点服务工业园区,具备为浙江省中小型企业提供展示空间及配套服务的能力。

市场贸易区

专业市场

依托便利的交通环境,为工业园区配套,形成专业展销市场。

市场贸易区

生活服务

商业中心

服务于南部片区人群,设置大型超市、商业步行街、SHOPPINGMALL、各类专卖店、餐厅、酒吧等综合消费环境。

公共服务中心区

文化设施

结合新城的开发建设,主要提供观光参观、文化宣传与策划等服务。

公共服务中心区

娱乐设施

提供城市俱乐部、高档影院、特色餐厅等功能。

公共服务中心区

体育设施

服务于南部片区人群,布置启动区体育馆、游泳池、健身中心、各类球场等体育设施。

公共服务中心区

医疗设施

服务于南部片区人群,布置综合医院、急救中心、社区服务中心。

公共服务中心区

品质居住

服务于地区的消费人群,提供良好的城市景观,完善的社区服务和生活环境

高尚社区

教育配套设施

服务于地区的居住人口,提供小学、中学等教育设施。

高尚社区

区域服务

特色购物(OUTLETS)

为区域级服务,依托便利交通,开发新的郊区购物模式。

市场贸易区

主题园

结合高压走廊及河流布置,服务于新城,作为片区的生态与景观亮点,提升新城品质。

生态公园

古镇旅游

保护并更新沥海古镇,形成集商业、休闲、旅游、文化和服务业为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

古镇文化旅游区

创新科技

科创园

充分结合新城产业空间布局和发展基础,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安排研发产业、科技展览中心等,以科技产品的研发、推广为主。

科技创智区

研发创意园

鼓励创意产业的发展,建立具有品牌效应的创意产业园。

工业片区

04、策略研究

4.1案例研究与经验借鉴

(1)曹妃甸国际生态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曹妃甸国际生态城规划目的在于通过指标体系引导的全面整合、节能和最大程度减少CO2、节水节地的高效发展,构建创新型、知识型、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城市。

生态城整体体现九大主题,分别为宜居的城市、创新的城市、交通便利的城市、绿色和蓝色的城市、气候中性的城市、节能的城市、灵活的城市、美丽的城市及健康的城市。

规划在各个层面上体现了各个主题特色,具有较高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宜居的城市:

注重发展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及私密空间的平衡,避免了造成隔绝的“蛙跳式”开发,鼓励不同程度的混合及容积率的不同。

创新的城市:

混合各种城市功能和城市密度,营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创新环境。

城市节点创造开放的氛围,如中端创新节点、科学节点等。

交通便利的城市:

轻轨和BRT作为交通动脉和发展轴,强调行人优先,建立多个交通换乘枢纽。

绿色和蓝色的城市:

形成绿地和水渠构成的绿色及蓝色网络,便于各个街区方便到达。

气候中性的城市:

建设节能建筑、开发新能源等形成可再生能源使用率达95%以上。

节能的城市:

提出水、能源、垃圾和材料的综合循环系统,提高能源再利用。

灵活的城市:

城市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不同的布局方式,灵活发展。

美丽的城市:

绿色走廊、城市森林、公共空间、公园、农业区及河流构筑城市美景。

健康的城市:

生态循环模型与能源和交通系统相结合,促进城市环境的健康发展。

(2)湖州市东部新城中心区――继承与传扬城市的历史文脉

湖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一座具有23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之称。

东部新城中心区规划从地段的塘浦圩田系统中得到启示,塘浦圩田系统是在纵溇横塘之间,利用开挖土方、筑堤建圩,构成位位相接的棋盘式结构的水网农田。

它始筑于春秋战国,唐初具雏形,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在水利史上可与都江堰媲美。

塘浦圩田系统是南太湖水利工程的杰作,我国水利史中的瑰宝,代表了片区独特的原生文化生态景观。

规划以重现“塘浦水韵”、再造“湖州奇景”为题,将塘浦圩田系统转化为崭新的具有水乡城市文化内涵的城市空间,形成水路相依的棋盘式结构中心区城市空间结构,以现代城市风貌再现传统风情,准确体现湖州东部新城的真正特色。

(3)巴黎拉德方斯――交通枢纽与城市中心的紧密结合

拉德方斯位于巴黎式北部,巴黎城市主轴线的西端,距离巴黎城市中心区域2公里。

现在的拉德方斯已经成为巴黎商务办公集中区,成为一个服务配套齐全,以商务功能为主,集居住、购物、会展、旅游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城市副中心。

拉德方斯目前已经形成高架交通、地面交通和地下交通三位一体的交通系统。

成为交通枢纽与城市公共中心紧密结合的典型案例之一。

(照片、总平)

4.2“低碳生态城”专题研究

(1)低碳生态城的主要特征

低碳生态城表达在各个层面上具有较高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如何满足和实现低碳生态城的远景和目标即低碳生态城主要特征,几个主要方面概述如下:

1、功能复合:

拥有一个紧凑的混合功能结构,各种元素相互交织构成整体。

城市节点是各城区的中心,并各具特色,如创新科技、商贸、科研和运动等。

城市在功能上的混合有利于创造一个对商业和文化都有积极影响的环境。

2、TOD交通模式:

可持续的基础设施和交通模式是生态城的基础,轻轨和BRT作为交通动脉和发展轴,强调行人优先,建立多个交通换乘枢纽。

3、能源循环利用模式:

形成一个对能源、垃圾和水资源的综合处理方案,能够利用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和有机垃圾产生的沼气提纯为车用燃料,废水、雨水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垃圾焚烧进行热电联供等。

4、蓝色与绿色交织:

形成绿地和水渠构成的绿色及蓝色网络,便于各个街区方便到达,完善慢行系统,提升城区品质。

5、气候中性(即不影响气候)的能源计划:

以节能建筑和系统达到最低能源消耗为基础,研究利用无污染新能源。

(2)低碳生态城的指标体系

低碳生态城指标体系是指导低碳生态城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支撑系统,从而实现其整体愿景,即成为“以人为本、社会进步、经济繁荣、气候中性、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新城。

这些指标也从整体性视角支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环境生态、社会经济、文化和空间目标。

低碳生态城采用以“共生城市”方法为基础的指标体系,即建立在“共生城市”的综合性和多学科的方法基础上,关键指标如下:

城市人口密度

每公顷居民数为300-400人包括工作岗位的数量。

服务设施的方便性

在400米范围内享有基本服务功能的住房比率为100。

混合功能

80%的街坊拥有混合功能。

街区大小

细分为60-100米的小街坊。

本地机动车出行率

所有本地出行中步行和自行车交通量的比例大于50%。

能源需求

每人每年10000Kw

可再生能源

占基本能源消耗的比例达95%。

回收利用

大于80%的垃圾将进行回收利用。

回收用于农业

大于80%的食物垃圾经过生物处理,长生肥料和回收能量。

用水量

人均每日用水量120L。

雨水收集

每年储存的雨水总量比例为75%。

污水分类收集

90%-95%的建筑物拥有黑水和灰水分开处理的技术措施。

公共绿地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在20平方米。

公共空间包括绿色空间的可达性

住宅区的所有居民可在500米的范围内抵达公共空间和绿地。

(配图)

4.3发展策略

⏹生态引领

以“低碳生态城”为发展导向,以建设一个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城市为建设目标,拉开滨海新城建设的序幕,引领整个新城的开发。

规划应积极打造创新型、知识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和最大程度减少CO2排放,实现节水、节地的高效发展,开启绍兴城市发展的新篇章。

⏹文化润色

绍兴历史文脉的内涵丰富,基地又拥有沥海古镇的特色文化资源,规划应积极颂扬地区文化个性,塑造具有绍兴和沥海文化底蕴的现代新城,使新城成为城市文化特征与城市生活相互交汇的载体。

⏹多元引力

创造城市高复合、高集聚的功能特色。

在强调与沥海镇功能互动的基础上,以产业服务、创新科技为引领,落实总部办公、行政、科技培训、交通集散等功能,融入居住、休闲等功能,积极拓展商贸服务业,打造滨海新城南部片区中心,多元复合的城市功能和高效集聚土地使用将给新城增添活力,提升土地价值。

⏹水绿和谐

以城市环境作为建设的起点和归宿,通过梳理基地内水绿脉络,增添基地的绿色引力,提升土地价值,以达到“水脉、绿脉、人脉、文脉”和谐一体的意境,弘扬“天人合一”的和谐发展理念,为新城居民激情四溢的都市生活赋予生态田园的色彩,彰显滨海新城的现代化生态城市魅力。

4.4开发容量预测

(1)人口规模

根据研究范围内人口规模预测,研究范围内人口总量21.6万人,7.2万户人,其中中心区(城市设计范围)人口8.6万人,2.9万户。

(2)用地规模

研究范围总用地面积2225.1公顷,其中水域等非城市建设用地96.05公顷,占总用地4.3%;城市建设用地2129.05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95.7%;城市设计范围总用地面积648.59公顷,其中水域等非城市建设用地62.51公顷,占总用地9.6%;城市建设用地586.08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90.4%,其中居住用地240.03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40.95%;公共设施用地110.11公顷(含商业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18.79%;绿地144.58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24.67%;道路广场用地87.75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14.97%。

(3)中心区开发规模

中心区(城市设计范围)规划开发容量控制在580-600万平方米比较合适,毛容积率为0.91左右,其中居住建筑面积控制在390万平方米,公共设施建筑控制在200万平方米。

05、概念规划设计

5.1设计构思

⏹聚湖成核――城湖相依格局的延续

纵观绍兴市区,中有镜湖,东有迪荡湖,西有瓜渚湖,规划延续绍兴“城湖相依”的地方特色空间格局,在基地内友谊河和中心河交汇处扩大水面形成“中心湖”,建立以湖为主体的自然生态核心,城市环湖而建,成为城市内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