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混合运算集体备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44935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6.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数混合运算集体备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分数混合运算集体备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分数混合运算集体备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分数混合运算集体备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分数混合运算集体备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分数混合运算集体备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分数混合运算集体备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分数混合运算集体备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分数混合运算集体备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分数混合运算集体备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分数混合运算集体备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分数混合运算集体备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分数混合运算集体备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分数混合运算集体备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分数混合运算集体备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分数混合运算集体备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分数混合运算集体备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分数混合运算集体备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分数混合运算集体备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分数混合运算集体备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分数混合运算集体备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分数混合运算集体备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数混合运算集体备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分数混合运算集体备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学生列出算式:

34-320×

4,引导学生说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写算式?

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教师:

按照我们讨论的解题方法应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按我们讨论的解题方法,应该先算做学具用了多少纸,也就是先算320×

4,再算还剩下多少纸,就是用34减去用去的纸。

引导学生说出按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应该先算乘法,也就是先算320×

4,再算减法。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十一第1题,然后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1.课堂活动。

(按要求添括号)

教师出示:

34-12×

58

2.练习二十一第1题剩余题目,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在计算分数混合运算时要注意什么?

五、独立作业

练习二十一第2、3、4、5题。

课后随记:

 

第2课时分数混合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教科书第106页例2,练习二十一第6~9题。

1.知道在分数混合运算中,有时可以应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并能正确应用运算定律进行分数混合运算的简算。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如何正确地、灵活地应用运算定律来进行分数混合运算的简算。

1.拿钥匙。

出示:

45×

23+15÷

34,(34-512)÷

23。

2.搬石头。

课件显示:

5块大石头,石头上各写着:

5.3+7.9+4.720-5.8-4.2

54×

49+46×

490.25×

87×

4125×

(80+0.4)

3、教师板书课题:

分数混合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二、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例2:

38+13÷

59+25。

(1)教师先让学生观察:

这道题按上一节课学习的运算顺序,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先算除法,再算前一个加法,最后算后一个加法。

即:

38+②13÷

①59

+③25

 

(2)学生试做,

  方法一:

38+13÷

59+25

方法二: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两种做法,看一看这两种做法的结果相同吗?

做法相同吗?

比较哪种做法更好?

为什么?

(5)教师小结:

通过刚才的验证,我们知道了在计算分数混合运算时,有时可以用学过的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同学们会用运算律简算分数混合运算吗?

同学们可以试一试。

[三、运算定律的灵活运用

①67-67×

23

②45×

12÷

12

③5÷

59-59÷

5

④54-67+314÷

32

师生共同小结:

怎样正确地在分数混合运算中进行简便计算?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

还有哪些问题?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一第6~9题。

 

解决问题

第1课时

教科书第110页例1,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二十二第1~6题。

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解题方法,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分析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解题方法。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1.分析分率句。

  

(1)梨树棵数是杨树的45。

(2)实际用电量占计划的67。

引入课题:

三峡工程中也有我们很多的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将要解决三峡工程中的问题。

(板书课题:

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教师引入:

这是我搜集到的有关三峡工程的一个信息。

出示例1及条形图。

学生观察:

你从这道题中获得哪些信息?

你能完整的叙述一下吗?

(2)分析信息,理解关键句。

 教师提问:

这些信息中,你觉得哪些信息比较重要?

你对“比2006年的水位低752”、“比2006年提高19156”怎样理解的?

用分析分率句的方法和同桌间说说它们的意思。

教师重点指导对“比2006年的水位低752”的理解。

(3)解决问题,交流方法。

根据刚才的分析,你能求出2003年的水位是多少米吗?

自己在练习本试一试。

①156-156×

752

 =156-21

=135(米)

②156×

(1-752)

=156×

4552

=135(米)

 (4)学生独立解决“2009年的水位米数”问题,全班评价。

教师追问:

这里的单位“1”是什么,提高的是哪年的19156,你是怎样做的?

2.比较小结,即时练习。

(1)教师提问:

比较几种不同的解法,它们有什么区别?

你更喜欢哪种解法?

回顾刚才我们解决的这个问题,你发现今天解决的分数乘法问题有什么特点?

关键是什么?

学生互动讨论,交流,根据交流强调:

此题的分数表示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要弄清单位“1”的量和分率对应的量,以及所求的问题的关系。

教师提问。

(略)

小结:

今天我们解决的是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生活中类似的问题非常多。

(2)即时练习。

课堂活动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时对不同的方法进行评价分析。

三、同类拓展,应用提高

1.课堂活动第2题

2.练习二十二第2题。

四、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5、6题。

五、全课小结

通过学习,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问题?

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问题可以怎么解决?

 

第2课时

教科书第111页例2,练习二十二第7~10题。

1.能根据具体问题情境分析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较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能根据具体问题情境来分析数量关系。

①八月比七月节约了111。

②现在的产量比原来增加了18。

在弄清单位“1”的基础上,让学生尽可能多的从中得到更多的信息,全班评价。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将继续解决生活中的分数问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出示例2主题图,教师提问:

你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指导学生从图中获取三个信息:

①黑山镇计划退耕还林1840公顷;

②第一年完成计划的12;

③第二年完成计划的38。

全班交流两种解法:

(1)1840×

12+1840×

38

(2)1840×

(12+38)

教师重点分析第2种解法。

提问:

12+38是求什么?

1840×

(12+38)又是求什么?

这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根据回答,教师小结:

要求问题既可以先分别求出每年的退耕还林公顷数,也可以先求出两年退耕还林面积共占计划单位“1”的几分之几,再求出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即时练习,应用提高。

练习二十二第7题。

三、课堂小结

解题的一般步骤是怎样的?

四、综合练习

 练习二十二第8~10题。

  

第3课时

教科书115页例3,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二十三第1~4题。

1.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较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一些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策略。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较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出示:

(1)白海货运码头有540吨货物,运走了59,运走了多少吨?

(2)白海货运码头有540吨货物,运走了59,还剩多少吨?

学生解答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比较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理解:

这两道题都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但不同的是,前一题是直接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而后一道要先求出剩下几分之几,再求剩下的吨数是多少。

2.多媒体课件再出示:

白海货运码头有一批货物,运走了59,运走了300吨,这批货物原有多少吨?

学生解答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引导学生说出这道题是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一般我们用方程来解。

3.综合前面解题的过程,引导学生说一说在前面的解决问题中学过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画图分析法、找等量关系、分析数量关系等方法。

这节课我们是在同学们掌握了这些知识的基础上继续解决问题。

二、教学例3

1.出示例3。

(1)白海货运码头有一批货物,运走了59,运走了300吨,这批货物原有多少吨?

(2)白海货运码头有一批货物,运走了59,还剩240吨,这批货物原有多少吨?

指导学生说出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列表分析。

(在课件中显示)

题目已知条件问题

(1)题运走了59,运走了300吨这批货物原有多少吨

(2)题运走了59,还剩240吨这批货物原有多少吨

通过列表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从“运走59”可以知道这批货物被分成了9份,运走5份后就还剩下9-5=4份,而剩下的4份刚好是240吨,只要用剩下的吨数除以剩下的份数就可以得到这9份里其中每一份的重量,然后用一份货物的重量乘以货物的份数就能求到总共的吨数。

所以,可以采用“剩下的吨数÷

(总份数-运走的份数)×

总份数=总吨数”来解决这个问题。

剩下的吨数↓240÷

(÷

(总份数↓9--运走的份数↓5)×

)×

总份数↓9=总吨数

原有的吨数-运走的吨数=剩下的吨数

然后再说出算式和答案。

学生汇报完后,在征求其他同学意见的基础上,教师再在课件中将这中方法展示出来:

解:

设这批货物原有“x”吨。

原有的吨数↓x--运走的吨数↓59x==剩下的吨数↓240

教师选择一位用算术方法解决的同学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汇报:

240÷

(1-59)=540(吨)

教师结合算式和线段图重点追问:

(1-59)是指什么?

第二步为什么要用除法?

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

要求原有货物的吨数,可以先求出还剩货物占这批货物的几分之几,再根据已知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算求出这批货物的吨数。

2.练习。

四、总结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练习二十三第1、2、3、4题。

第4课时

教科书第116页例4,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二十三第5~9题。

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已知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求这个数的问题。

掌握已知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求这个数的问题解题方法。

1.课件出示:

一个花园种了茶花35株,是牡丹花的57,牡丹花种了多少株?

教师小结:

解决分数问题,我们可以结合分率句,找出数量关系,用比、方程、分数的方法进行解决。

今天我们将运用前面研究的方法继续解决分数问题。

1.教学例4。

教师出示例4,学生说说题目中的信息。

这些信息中,哪句最关键?

你从分率句中能得到哪些信息?

你说能出哪些数量关系?

 同桌相互说说得到的信息和数量关系。

学生列方程解决,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抽学生在视频台展示根据第一个等量关系列出的方程x+1150x=610

师生分析:

1150x是指什么?

x+1150x是指什么?

学生回答后,抽学生说说其他方程是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列的。

除了用方程,这道题还可以怎么解决

学生思考后,指名回答。

学生可能还会有用比的方法解:

610÷

(50+11)×

50

用分数的方法解:

(1+1150)

对于不同的解法,教师要追问解决问题的思路。

  2.对比练习。

练习二十三第6题。

三、课堂练习

1.练习二十三第5题。

2.练习二十三第9题。

3.独立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7、8题。

四、全课小结

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有什么体会?

第5课时

教科书第119页例5,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二十四1-3题。

1.让学生经历用“假设法”解决分数工程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的分数工程问题的基本特点、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2.通过自主探究,评价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能力。

能利用假设法掌握分数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假设不同的数据得出结果相同的道理。

一、复习旧知,情境引入

(1)修一条300米的公路,甲队修10周完成,平均每周修多少米?

(2)修一条300米的公路,甲队每周修30米,多少周能完成?

教师板书:

工作总量÷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追问:

要求工作时间,需要知道什么?

(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

图片引入:

为了建设新农村,各地都在进行乡村公路的建设。

王庄村也准备新修一条公路。

现在有两个工程队准备应聘参加这条公路的建设。

(课件出示)他们单独修完这条公路所用的时间是甲队10周完成,乙队要15周完成。

二、探究新知

说说今天你的收获?

第6课时较复杂的分数问题(五)

教科书第119页例6,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二十四第4题,第5题及补充的题目。

1.让学生经历用“假设法”解决工程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的工程问题的基本特点、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2.通过自主探究,评价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利用假设法掌握分数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假设不同的数据得出结果相同的道理。

一、复习旧知,情境引入

今天,我们将继续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先让我们看一个修路队修路的情况。

课件出示一个修路队修路的情况:

(1)修一条300m的公路,甲队修10周完成,平均每周修多少米?

(2)修一条300m的公路,甲队每周修30m,多少周能完成?

默读题目,并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指名学生口答,教师提问:

你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列式的?

根据回答,教师板书:

(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

1.出示例题,分析题目信息。

王庄村要修一条公路,甲队10周完成,乙队15周完成。

如果两队同时从公路两端修,几周可以完成?

2.辨析各种解法。

(1)学生用假设法解决,老师巡视,发现学生的各种方法,并抽不同假设的同学板书自己的方法。

(2)小组交流:

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你的方法,看看其他同学的方法能给你什么启示?

(3)全班展示并评价各种方法,让学生说说自己解决的思路与方法。

提问:

这里的1指什么,115,110指什么,115+110各代表什么?

为何用1÷

请学生结合工作总量,工作效率与工作时间的关系说说。

(同桌说说这种解法的思路)

3.分析工程问题的特点。

评价:

除了假设300米,60米和单位“1”的,其他同学假设的多少?

得到的结果又是多少呢?

引发思考:

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你们各自假设的公路全长不同,但答案都是6周,为什么呢?

4.巩固练习。

5.揭示课题。

像做一项工作、修一条公路这样的做工问题我们把它叫做“工程问题”。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6.小结反思:

仔细观察今天我们解决的工程问题,你觉得有什么特点?

可以怎样解决?

根据全班的讨论,得出解决工程问题可以用假设法,利用具体的数量关系进行解决,也可利用分数方法进行解决。

三、巩固反馈,同类拓展

1.课堂活动第2题。

2.拓展练习。

一批布,可单独做上衣20件,单独做裤子可做30件。

如果将上衣和裤子配套做,可做多少套?

(1)(20+30)÷

2

(2)300÷

(300÷

20+300÷

30)(3)1÷

(120+130)(4)300÷

(120+130)。

学生选择后,说说选择的理由及思路,重点指导分析第(4)题的错误原因。

3.补充练习。

(1)如果甲,乙两队合作两周,修这条公路的几分之几?

(2)甲,乙两队合作几周,就可以完成这条公路的23?

(3)如果丙队30周完成,现在三个队一起合作,几周可以修完这条公路?

4.完成练习二十四第4题,第5题。

五、全课小结

说说今天你的收获?

课后随记:

第七单元:

负数的初步认识

第1课时负数的初步认识

教科书第123-124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二十五第1、3、4、5题。

  1.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的意义,了解负数的产生与作用,感受负数使用带来的方便。

  2.会正确地读、写正、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负数的意义和负数的读法与写法。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一、复习导入

  提出问题:

举例说明我们学过了哪些数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

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一个场面,主持人说:

“哈尔滨零下6至3摄氏度,重庆6至8摄氏度……”

  同学们,你们对情境中的内容一定相当熟悉吧?

你能给大家讲讲“哈尔滨零下6至3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为什么阿姨说的零下6摄氏度,屏幕上打出的字幕就变成了-6℃呢?

  这里有零下6℃、零上6℃,都记作6℃行吗?

  你有什么简洁的方法来表示他们的不同呢?

  现在,国际数学界都是采用符号来区分,我们把比0摄氏度低的温度用带有“-”号的数来表示,例如把零下6℃记作-6℃,读作负6摄氏度;

零上6℃记作+6℃,读作正6摄氏度或6摄氏度

  

(2)巩固练习。

  同学们,你能用刚才我们学过的知识,用恰当的数来表示温度吗?

试试看。

  学生独立完成第117页下图的练习。

  教师巡视,个别辅导,集体订正写得是否正确,并让学生齐读。

  2.自主学习例2。

(进一步认识正数和负数)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

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

老师把有关网页带来了。

(课件出现网页,上面有简单的文字介绍)谁来读一读这段介绍。

  今天,老师还带来一张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请看。

(课件演示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教科书第118页上图的左部分,数字前没有符号)从图上你看懂了些什么?

  学生交流:

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可以记作:

+8844.43米或8844.43米。

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记作:

-155米。

(板书)

  教师追问:

你是怎么想到用这种方法来记录的呢?

  最后教师将课件中数字改动成:

海拔+8844.43米或8844.43米;

海拔-155米。

  教师小结:

以海平面为界线,+8844.43米或8844.43米这样的数表示比海平面高8844.43米;

-155米这样的数表示比海平低155米。

  

(2)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18页试一试。

  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3.小组讨论,归纳正数和负数。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收集到了一些数据,(课件显示)我们可以用这些数来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还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那么,你们观察一下这些数,它们一样吗?

它们可以怎样分类呢?

  学生交流、讨论。

  预设:

①4、+8844.43、3193等这些数归一类;

-6、-155、-11034等归一类;

0归为一类。

②6、3193等归一类;

+8844.43归一类;

③6、+8844.43、3193、0归一类;

-6、-155、-11034等归一类。

  指出:

因为+8844.43也可以写成8844.43米,所以有正号和没正号都可以归于一类。

  提出疑问:

0到底归于哪一类?

(如有学生提出更好)引导学生争论,各自发表意见。

  ①如果都同意分三类的,老师可以出难题:

我觉得0可以分在6它们一类啊,你们怎么来说服我?

  ②如果有学生发表分三类的,有的分两类的,可以引导他们互相争论。

(对于发表意见出色的学生要及时的给予鼓励和表扬)

 通常正号可以省略不写。

负号可以省略不写吗?

  最后,让学生看书勾划,并思考两个“……”还代表那些数?

(让学生对正负数的理解更全面和深刻)

三、运用新知,课堂作业

  1.课堂活动第1题。

让学生先自己读读,并举例说说是什么意思?

全班订正后,同桌间自选5个互相说说。

  2.课堂活动第2题。

同桌先讨论,然后反馈。

  3.练习二十五第3题。

同桌互说,然后全班反馈。

  4.独立作业:

练习二十五第1、4题。

  5.课外调查:

练习二十五第5题。

四、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说,★教师适当启发)

  板书:

  负数的初步认识

  正数:

+3(3)+8844.43+15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负数:

-3-155-10

第2课时负数的初步认识

(二)

  教科书第126页例3、例4,课堂活动第1~3题,练习二十五第2、6、7、8题。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