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主干知识学科内知识串讲及跨学科知识渗透100例7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0871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主干知识学科内知识串讲及跨学科知识渗透100例7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主干知识学科内知识串讲及跨学科知识渗透100例7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主干知识学科内知识串讲及跨学科知识渗透100例7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主干知识学科内知识串讲及跨学科知识渗透100例7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主干知识学科内知识串讲及跨学科知识渗透100例7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主干知识学科内知识串讲及跨学科知识渗透100例7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主干知识学科内知识串讲及跨学科知识渗透100例7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主干知识学科内知识串讲及跨学科知识渗透100例7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主干知识学科内知识串讲及跨学科知识渗透100例7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主干知识学科内知识串讲及跨学科知识渗透100例7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主干知识学科内知识串讲及跨学科知识渗透100例7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主干知识学科内知识串讲及跨学科知识渗透100例7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主干知识学科内知识串讲及跨学科知识渗透100例7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主干知识学科内知识串讲及跨学科知识渗透100例7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主干知识学科内知识串讲及跨学科知识渗透100例7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主干知识学科内知识串讲及跨学科知识渗透100例7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主干知识学科内知识串讲及跨学科知识渗透100例7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主干知识学科内知识串讲及跨学科知识渗透100例7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主干知识学科内知识串讲及跨学科知识渗透100例7文档格式.docx

《高中历史主干知识学科内知识串讲及跨学科知识渗透100例7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主干知识学科内知识串讲及跨学科知识渗透100例7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主干知识学科内知识串讲及跨学科知识渗透100例7文档格式.docx

1846年马克思、思格斯在布鲁塞尔建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筹备建党。

1847年他们出席在伦敦举行的共产主义者同盟代表大会,并受大会委托起草同盟纲领。

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

列宁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列宁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并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思想基础是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0世纪初,列宁完成建立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工作;

1903年俄国社会主义民主工党二大会议上把无产阶级专政写入党纲,标志着列宁主义诞生。

布尔什维克党的特点:

目标的坚定性,为实现无产阶级专政而斗争;

组织的坚强性,布尔什维克有铁的纪律;

斗争的坚韧性,合法斗争与地下斗争结合;

思想的坚贞性,反对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

运用发展的观点认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产生。

马列主义是对人类思想成果的继承和发展。

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认识马列主义作为正确的意识对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列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把马列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

我们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

中共中央于1998年提出“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三讲教育。

2000年2月江##主席提出“三个代表”思想,这是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是总结中国共产党80年历史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对党的性质、根本宗旨和根本任务的新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对新时期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83.两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具体原因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及帝国主义国家三对矛盾的进一步发展;

直接原因是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美国参战的原因:

战争接近尾声,为捞取战利品,害怕其他参战国像俄国一样发生革命。

美国以德国的“无限制潜水艇战”为借口参加一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帝国主义固有的矛盾,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亚欧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及法西斯国家对外侵略;

英法执行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

二战爆发:

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二战爆发。

英法宣战后并未对德军发起进攻,导致波兰灭亡。

苏联从自身安全利益考虑,建立“东方战线”。

二战发展:

1940年春夏之交,德军在西线大举进攻北欧、西欧诸国,占领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比利时。

敦刻尔克成功撤退。

意军参战。

法国投降。

二战扩大:

1941年6月,德军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袭珍珠港后,美军参战。

美国逐步参战:

参战原因是法西斯侵略威胁美国利益,美国逐步改变“中立”姿态,援助英国;

1941美国年参加大西洋会晤,共同发表《大西洋宪章》;

美英援助苏联;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直接参战。

二战转折的四次战役:

1942-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推动整个战争转折;

1942年6月中途岛战役,日本由进攻转为防御;

1942年秋阿拉曼战役,第二年北非德军投降;

1944年6月诺曼底战役,德国受到东西夹击。

四大国际会议:

1943年11月召开开罗会议,要求日本归还中国领土;

1943年12月召开德黑兰会议,提出英美苏要协同作战;

1945年2月召开雅尔塔会议,决定建立联合国;

1945年7月召开波茨坦会议,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二战的胜利:

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其残余势力顽抗到1945年。

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

战争给世界人民造成空前的苦难;

战争摧毁了法西斯主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战后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

客观上推动了科技进步。

交战双方各是哪些国家?

明确其地理位置及相关国家的概况。

中立国有哪些?

联系两次世界大战及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分析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它对人类留下哪些启迪?

怎样才能维护当今世界和平?

中国对世界和平问题的原则和立场是什么?

当今和平问题的主要障碍是什么?

广大发展中国家应对世界和平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84.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发生的背景:

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资本主义垄断组织已在国家经济生活中起决定性作用。

沙皇专制统治激化了国内矛盾,俄国成为各种矛盾的集合点。

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推动作用,四月提纲指明社会主义革命方向。

1905年的革命总演习为革命提供了经验。

从根本上讲,十月革命就是要改变俄国落后的局面,拯民于水火之中,救国于灾难之时。

苏维埃政府的建立及政权巩固:

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工人和革命士兵推翻克伦斯基政府,建立苏维埃政府。

采取革命措施:

将银行、大工业、铁路收归国有;

没收地主、皇室、寺院的土地并分给农民;

与德签订和平条约及退出世界大战。

苏维埃政权受到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形势危急。

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府实行征兵制,建立革命红军,抗击国内外反动势力;

同时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利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打击敌人。

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性质:

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

作用:

建立了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影响:

世界进入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鼓舞了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革命斗争;

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通过对十月革命的学习,可得出如下认识:

无产阶级政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与否是革命成败的关键。

运用主观、客观两个方面原理分析认识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评价、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殊环境下的非常措施。

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及抓主要矛盾的工作方法和哲学原理。

运用主观动机与客现效果的辩证关系,分析认识俄德签订的《布列斯特和约》。

8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怀着各自的企图参加和会。

美国带着宣扬已久的“十四点原则”参加会议,包藏着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的打算。

英国要求削弱德国,并支付战争赔款,但为防止法国势力过分膨胀,又不主张过分削弱德国。

法国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企图重建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

意大利要求扩张领土。

日本要求把它在战争时既得的利益合法化。

和会被美英法三国操纵。

战胜国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

重新划定德国的疆界;

以“委任统治”的方式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

军事上严格限制德国;

德国须向协约国支付大量赔款。

《凡尔赛和约》签订后,协约国又相继同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和土耳其签订和约。

以这些条约的原则为指导,重新确立了战后世界的新格局,这就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凡尔赛体系加剧了四大矛盾:

战胜国与战败国(如法德之间)的矛盾;

战胜国(如英法之间、美与英法、美日之间)的矛盾;

殖民地人民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协约国与苏俄之间的矛盾,协约国公然干涉苏俄。

华盛顿会议:

美国经济实力膨胀,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日本在中国和太平洋的扩张,同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发生严重冲突,也威胁到英国在东亚的利益。

为了争夺霸权,美、英、日三国掀起海军军备竞赛。

为了缓和这种矛盾和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

由美国发起召开了华盛顿会议。

华盛顿会议签订了四国条约,取代英日同盟;

五国条约限制造舰;

中日条约,日本归还山东主权;

九国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

华盛顿会议缓和了列强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有利于美国称霸世界,构成了帝国主义战后的新格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改变欧洲格局及中东格局及重新划分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有什么表现,世界的势力范围是如何被重新划分的?

运用有关哲学观点分析“世界和平纲领”的“十四点原则”和《九国公约》。

(提示:

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86.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

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使苏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人民生活极端困苦,农民对余粮收集制不满;

1921年列宁提议实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内容:

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支配;

允许中小工业自由经营;

允许自由贸易;

废除平均分配制,实行工资级别制。

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

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1922年苏联建立。

1929~1933年经济危机沉重地打击了美国经济。

为了摆脱困境,实现经济复兴,罗斯福政府对国家经济方面加强干预。

他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

整顿财政金融体系,恢复银行信用;

通过工业复兴法,对工业加强计划指导;

加强对农业的政策调整,压缩农业生产;

积极推行“以工代赈”,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

罗斯福新政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生产的破坏,恢复了生产;

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这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成功尝试,影响深远。

罗斯福新政是美国资产阶级为了克服经济危机,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也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运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观点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的观点分析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

运用有关经济学原理分析论证邓小平的观点:

“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

……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

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

”就社会主义国家利用“市场”和资本主义国家利用“计划”(即国家干预)都取得成效的实例,说明其对我国现代经济建设的启示。

87.日本军国主义

日本军国主义发展的基本线索:

明治维新实行军事改革后,建立富于武士道精神、绝对效忠天皇的新式军队,成为日本对外扩张的工具。

军事改革为军国主义作了准备。

1889年日本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近代天皇制度。

极力发展军国主义,提出“大陆政策”:

第一期征服中国台湾;

第二期征服朝鲜;

第三期征服中国的满蒙地方(东北和内蒙古地区);

第四期征服中国内地;

第五期征服世界。

日本军国主义得到充分发展。

1936年3月,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组阁不久,就恢复了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这为军部控制政权提供了合法手段,军部从此可以操纵控制内阁。

军事法西斯在日本建立起来后加紧扩军备战,制定“基本国策纲要”,把“外交和国防互相配合,在确保帝国主义在东亚大陆地位的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定为日本的根本国策。

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1937年7月7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940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公布提出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计划,妄图建立一个以日本为主宰的囊括印度以东、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北的所有地区和国家的殖民大帝国。

侵华战争持续到1945年8月,日本军国主义发展到疯狂的程度。

近代以来,日本对朝鲜的侵略(见专题91)近代以来,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见专题41、72)

弄清日本在周边扩张的具体表现。

日本发展的不利因素是本国资源的贫乏,又地处地震带;

发展的有利因素是岛国港湾多,有利于大力发展海上航运、进口原料、出口产品的临海型工业外向型经济。

联系时政:

日本国会通过“日美安全合作防卫指针”相关法案;

日本国内右翼势力否定侵华罪行,在钓鱼岛问题上屡挑事端,日本首相森喜朗发表“神国论”,日本右翼势力修改历史教科书,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等等。

说明日本军国主义阴魂不散,军国主义、右翼势力有所抬头。

这已引起亚洲乃至世界爱好和平和坚持正义的人们的警觉。

试指出日本要真正发展自身,应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的具体途径。

88.慕尼黑阴谋

1938年,德国吞并了奥地利,接着把侵略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对捷提出了领土要求。

英法推行绥靖政策,希望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极力纵容德国。

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协定,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强行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史称“慕尼黑阴谋”。

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

慕尼黑协定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法西斯的侵略公然受到鼓励,半年后德国吞并全部捷克斯洛伐克;

德国壮大了发动战争的实力,加速了战争的进程;

苏联为自身安全,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弄清德国法西斯在二战前领土扩张的表现。

可联系时政:

科索沃问题,该地区被西方大国分区把持,是对主权国家南斯拉夫的严重侵犯,是现代的慕尼黑阴谋,开了一个恶劣的国际先例。

美、英、法西方大国在伊拉克领空非法设立的禁飞区,是对主权国家伊拉克的公然侵犯和挑衅,同时也遭到世界人民的坚决反对。

89.国联与联合国

建立国际联盟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帝国主义的国际秩序,防止再次发生世界大战。

其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但实际上它是英法帝国主义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1920年初,国际联盟正式成立,总部设于瑞士的日内瓦。

最初有44个会员国。

联合国成立后,1946年国联解散。

国联存在26年,为以后的联合国提供了许多方面的有效经验。

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作出决定:

准备建立战后合作的机构联合国。

1945年10月联合国成立。

总部设在美国纽约,主要机构有联合国大会和安全理事会等。

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的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间的平等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和平合作,协调各国行动。

《联合国宪章》规定了各国会员必须遵守的原则:

主权平等、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等等。

联合国成立初期,实际上被美国操纵。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权利。

中国重新取得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理解国联处理中国东北问题、处理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问题的本质。

本世纪联合国处理朝鲜问题的出发点是什么?

对当事国有何影响?

联系时政认识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所发挥的日益增强的作用。

因此,各会员国更应严格遵守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维护联合国的权威,积极开展工作,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我国在安理会坚持实事求是和伸张正义的原则,参与解决国际争端,对联合国事业作出了贡献。

学习我国的重要外交政策以及提出的为世界所公认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我国在联合国的范围内取得的外交成就。

在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下,国际组织在处理国际关系、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问题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001年6月14日,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共同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安全为先行的定方位地区合作组织,其性质是不结盟,不针对其他国家地区组织以及对外开放。

六国对未来合作和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三股势力”达成了广泛共识。

“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对发展双边关系,维护地区安全稳定,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都有重要意义。

90.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在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同时,还积极策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以它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

1949年4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12国外长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此后不久,缔约国又据此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为战后初期美国遏制苏联推行冷战政策和争霸世界霸权的工具。

北约的演变:

1949年为12国,1950年扩大为16国,1999年北约吸收波兰、匈牙利和捷克三国加入,其成员国发展到19国,今后还将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已远远超出北大西洋地区。

明确北约成员国的地理位置,并能分清华约成员国、中立国,亚洲土耳其的范围已远远超出北大西洋地区。

联系时政,1999年3月24日北约对南斯拉夫的侵略。

科索沃问题是南斯拉夫联盟的内政问题,南既没有攻击北约的任何一个成员国,又没有对世界的和平与安全构成威胁的情况下,北约对南实施空中打击,特别是轰炸我国驻南大使馆,充分说明北约已变为进攻性组织。

北约的演变是对联合国的挑战;

妄图取代安理会,美国妄图以北约作为自己称霸世界的工具,妄图建立单极世界。

北约的所作所为严重背逆时代潮流,置世界人民的正义要求于不顾,已遭到中国在内的一切爱好和平的力量的坚决反对。

在全世界和平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北约的图谋终将归于失败。

91.朝鲜问题

1592年和1597年日本丰臣秀吉妄图征服朝鲜和中国,两次大举进攻朝鲜。

1876年《江华条约》为日本打开了侵略朝鲜的大门。

1895年,日本增强了控制朝鲜的势力。

1905年在美国的支持下,日本把朝鲜变为保护国。

1910年日本通过《日韩合并条约》吞并朝鲜。

1945年,日本投降后,苏美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进驻朝鲜的北部和南部。

1948年朝鲜北南分别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

朝鲜从此开始处于分裂状态。

1950-1953年美国发动侵朝战争。

朝鲜以鸭绿江和图门江与我国为界,半岛东南隔海峡与日本相望,东北一角与俄罗斯接壤。

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

半岛北部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南部为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半岛矿产资源丰富。

菱镁矿、钨和石墨的储量居世界前列。

森林面积占半岛的四分之三。

矿产和森林主要分布在北部。

农作物以稻米为主,特产有人参。

朝鲜半岛形势的缓和及半岛最终的统一,是半岛南北双方自己的事,由南北人民自己解决。

中国作为朝鲜人民的老朋友,愿为实现半岛的和平与统一发挥积极的作用。

2000年6月13日~15日朝鲜南北双方举行了首脑会晤,为实现民族和解、半岛和平与统一迈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

92.中东和平问题

巴勒斯坦地区原来是希伯来人(即犹太人)的栖息之地。

新兴起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1453年灭掉东罗马帝国后,把势力延伸到这里。

从此巴勒斯坦沦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版图。

后来犹太人陆续迁离,阿拉伯人乘机迁入,巴勒斯坦成为阿拉伯人长期生活的地方。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获得这一地区的“委任统治”权。

英国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陆续迁往巴勒斯坦,这便形成了第一次犹太复国运动,也由此产生了阿以矛盾。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批犹太人受到迫害,再次逃离。

二战结束后,在美国的支持下,犹太人再次开始了复国运动,英国也因国力渐衰又面临巴勒斯坦地区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反对,委任统治难以维持,不得不在1947年把巴勒斯坦问题交给联合国处理。

第二届联和国大会通过了巴勒斯坦地区“分治”、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的决议。

1948年,犹太人国家建立起来,英国宣布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结束。

但是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国家长期没有建立起来。

数十年来,巴勒斯坦人民为自己的民族命运不懈地努力奋斗,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广泛支持和同情。

中东地区位于亚、非、欧三洲交界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其石油储量十分丰富。

该地区气候特点是炎热干燥。

巴以争端包括领土和水资源问题。

为什么中东和平不能真正实现?

西方大国为维护本国利益,插手干涉巴以争瑞,并偏袒以方。

美国支持以色列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在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维持力量平衡。

近来,巴以冲突升级,巴勒斯坦人民的正义事业得到广泛的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命运和中东和平问题得到世界人民的广泛关注。

中国主张以联合国有关决议和“土地换和平”的原则为基础,要求双方切实履行已达成的协议,使和谈不断取得进展。

巴勒斯坦人民享有包括建国权在内的民族自决权,中国尊重巴人民的选择,并支持巴人民的正义事业。

93.苏伊士运河与巴拿运河

苏伊士运河于1859年由法国开凿,1869年通航。

英国购买了运河公司44%的股票,取得了运河的控制权。

1935年,国联对意大利实行制裁时,英国掌握下的苏伊士运河仍让意军使用。

1956年埃及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英国对埃及长达70多年的殖民统治结束。

巴拿马运河:

1903年推行大棒政策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使美国夺取巴拿马地区,美国取得了运河的开凿权和运河的永久租让权。

巴拿马运河于1904年开凿,1914年通航。

经过巴拿马人民的长期斗争,1977年巴美签订了关于巴拿马运河的新约,规定到1999年底运河区和运河管理权全部交还给巴拿马。

掌握苏伊士运河的重要地理位置。

巴拿马运河的重要位置及拉丁美洲这一地理政治概念。

苏伊士运河沟通了亚、非、欧的交通,连接红海和地中海,沟通印度洋与大西洋,缩短了欧亚间的航程。

巴拿马运河缩短了美洲东岸到西岸的航程,是南北美洲的分界河,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是拉美进入太平洋的交通要道。

巴拿马运河主权于1999年12月31日由巴拿马政府收回。

同时,美国撤出全部军队。

运河的收回,表明巴拿马主权中对运河应有的管辖权的恢复,它实现了巴拿马对属于其领域范围内的运河的管辖权。

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的开通,体现了人类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正确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然环境为人类造福的哲学原理。

94.科技革命

18世纪60年代起,英国棉纺织业开始发明和使用机器,此后机器生产扩展到采煤、冶金、交通运输等各行业。

特别是瓦特制成的改良蒸汽机于1785年投入使用以后迅速推广,大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这次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的基础;

产生了近代两大对立阶级;

把劳动力从农村引向城市,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大肆抢占商品市场,强占原料产地,拓展殖民地,加剧了当地的贫困落后,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人类跨入了电气时代。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有:

以科学家发明为主;

多国发明相互推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