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1 第三单元 第11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 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1028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91.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1 第三单元 第11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 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1 第三单元 第11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 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1 第三单元 第11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 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1 第三单元 第11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 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1 第三单元 第11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 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1 第三单元 第11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 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1 第三单元 第11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 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1 第三单元 第11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 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1 第三单元 第11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 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1 第三单元 第11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 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1 第三单元 第11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 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1 第三单元 第11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 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1 第三单元 第11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 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1 第三单元 第11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 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1 第三单元 第11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 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1 第三单元 第11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 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1 第三单元 第11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 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1 第三单元 第11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 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1 第三单元 第11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 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1 第三单元 第11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 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1 第三单元 第11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 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1 第三单元 第11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 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1 第三单元 第11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 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1 第三单元 第11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 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2.标志:

中共“一大”的召开。

(1)召开:

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后又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举行。

(2)内容

党的名称

中国共产党

奋斗目标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

中心工作

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领导机构

成立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3)意义: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教材补缺

 中共早期斗争实践的探索

1.中共二大

时间、地点

1922年7月,上海

主要内容

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决定加入共产国际,确认中共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

意义

制定了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2.工人运动

1922~1923年,中共领导了香港海员罢工,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二七大罢工)等。

因工人阶级孤军奋战,基本上都失败。

三、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1.国共合作

(1)条件:

中国共产党在开展工人运动中,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

(2)实现标志:

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

(3)影响:

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国民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

2.北伐战争

(1)条件

①群众基础:

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②组织基础:

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

③军事条件:

整编国民革命军,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

(2)目的:

消灭帝国主义支持的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

(3)进程:

北伐军歼灭吴佩孚、孙传芳部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

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

3.结局——国民革命失败

(1)原因:

帝国主义干涉,寻找新的代理人;

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

陈独秀坚持右倾错误,限制工农运动,放弃革命领导权。

(2)标志: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误区警示

 国民革命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1)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新三民主义,而不是马克思主义。

新三民主义并不等于三大政策,前者是纲领与目标,后者是方法与手段。

(2)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

(3)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北伐战争胜利了;

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革命最终失败了。

四、国共十年对峙(土地革命时期)

1.武装起义

(1)南昌起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秋收起义: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

10月,在井冈山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土地革命

(1)背景:

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2)内容: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

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3.根据地建设

(1)理论:

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2)实践

①经济:

努力发展生产,粉碎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②军事:

从1930年10月起,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军三次粉碎敌人的“围剿”。

③政权: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定都瑞金。

(3)成就:

到1930年夏,农村革命根据地有十几块,红军达十万人,革命的星星之火已发展成燎原之势。

4.红军长征

博古、李德等人坚持“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经过

①开始:

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

②生死转折:

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③胜利会师: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在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胜利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

(3)意义

①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②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

③长征一结束,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就开始了。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内政外交(1927~1937年)

1.形式上统一全国

宁汉合流

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后,1927年8月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

东北易帜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军队继续北伐。

张学良于1928年12月从东北发出通告,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2.对外政策:

反苏亲帝

对苏联:

敌对

停止对苏贸易,驱逐苏联侨民,宣布与苏断交

对英美:

依附

发起改订新约运动,换取帝国主义的承认

对日本:

变化

不抵抗政策——攘外必先安内——逐步转向抗日

考点一 从五四运动到国民革命

1.北洋军阀

民国军阀势力之一,由袁世凯掌权后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袁死后,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分裂,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

在名义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

但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故而在北洋军阀时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军阀政府(简称北洋政府)的称呼。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从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开始,到1928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结束,持续16年,又可分为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和军阀割据混战时期(1916~1928年)两阶段。

2.民主主义革命

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之前的革命,在近代中国其任务是反封建反侵略。

民主主义革命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目标。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针对练1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指出:

“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

”其主旨是指五四运动(  )

A.开启了近代中国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B.对传统伦理观念给予了最致命打击

C.成为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

D.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答案 D

解析 题干中提到“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说明其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故D项正确。

3.“左”倾与右倾

(1)“左”倾:

是激进冒险主义、机会主义,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如王明的“左”倾错误,“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等。

(2)右倾:

是保守主义、机会主义,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如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3)“左”倾和右倾都是主观主义。

因此,既要反“左”,也要反右。

1.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1)新式知识精英群体走上中国社会舞台。

通过新文化运动和反巴黎和会出卖中国利益的社会运动,新式知识精英群体整体地、主动地出现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舞台上,成为一支无法忽视的巨大力量,这充分展现了他们改造中国的主动意识、集体意识。

(2)近代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

巴黎和会上列强对于日本侵略中国的要求予以满足的做法使接受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知识群体终于忍无可忍,最终以火山爆发的方式表现出来。

这种意识的形成对于后来中国的民族独立起到了巨大的保障作用。

(3)对现代化的探索不断深入。

五四运动从根本上说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政治运动也是在近代思想文化的长期熏陶下自然发酵出来的。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无论是提倡文学革命,还是提倡思想启蒙,无论是提倡社会风俗变革,还是主张个性自由,都触及了西学东渐下的中国文化改造命题。

2.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及历史功绩

(1)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

①革命任务:

“打倒列强,除军阀”说明当时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②群众基础;

以国共两党合作为核心,形成了四个阶级的统一战线。

③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

④革命军队:

组建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战争,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打击了列强的侵华势力。

(2)国民革命的历史功绩

①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②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③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宣传了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共产党开始掌握一部分武装,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的洗礼。

家国情怀——五四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五四精神蕴含着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

五四精神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民族感,是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先进的思想意识相结合的精神。

这种精神的内核是爱国主义,激励无数进步青年投身于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

考点二 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1.王明路线

1931~1934年间,王明等在中共党内推行的一条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的“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史称“王明路线”。

“王明路线”具体表现为“在政治上,混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一切斗争,否认联合;

在军事上,先是推行冒险主义,后来又变为保守主义和逃跑主义;

在组织上,实行宗派主义”。

2.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

(1)井冈山精神的核心是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是坚定信念、矢志不移,井冈山精神的基石是依靠群众、艰苦奋斗。

(2)长征精神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

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

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

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1.工农武装割据的含义及历史意义

(1)含义:

工农武装割据是指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包括三个方面:

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

土地革命是工农武装割据的核心内容;

武装斗争是主要形式;

根据地是革命基地。

(2)历史意义

①奠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实践基础,开辟了新的革命道路。

②是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③工农武装割据政权属于工农民主政权,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雏形,为在中国建立真正统一的人民共和国积累了经验。

针对练2

 (2018·

广安、眉山一模,30)1930年,武汉、长沙、广州等南方的大中城市,陡然增加了许多豪绅地主,尤其是江西的南昌、赣州等地,更是在短时间内涌入了十多万地主及其家属。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内发生严重经济危机

B.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实践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

D.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影响

答案 B

解析 据所学1927~1930年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江西瑞金是中共中央所在地,结合“1930年……城市,陡然增加了许多豪绅地主”和“江西的南昌、赣州”的信息可知,材料现象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实践的结果,故B项正确。

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四个转移

(1)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最高决策由错误到正确:

右倾错误→“八七会议”的正确决策;

“左”倾错误→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

(3)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

瑞金→陕北。

(4)中国时局由内战转移到“外战”:

1927~1936年内战→1937年国共合作抗战。

3.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程

(1)革命纲领:

1921年中共一大纲领脱离中国国情,1922年中共二大依据中国国情(社会性质、革命对象、革命任务),制定最低纲领即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军阀。

(2)革命力量:

从工人运动高潮的失败中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建立统一战线,团结广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等,1924年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迎来国民革命的高潮。

(3)革命领导:

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共产党认识到必须掌握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独立领导革命。

南昌起义标志着共产党独立领导军队和革命的开始。

(4)革命道路:

1927年三大起义失败,共产党认识到照搬苏联革命“城市中心论”的局限,毛泽东把马列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中国特色的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

(5)纠正错误:

1935年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确立毛泽东的正确领导,独立自主解决了内部矛盾,1936年胜利完成长征。

(6)主要矛盾: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协调国内阶级矛盾,抓主要矛盾一致对外,初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治上不断走向成熟。

材料 1921年7月中共一大时,党员50余人;

1922年7月二大时,党员195人;

1923年6月三大时,党员432人。

此后至1924年5月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召开,即国民党改组前后一年时间,党员基本上没有增加,一些地方还明显减少。

——王健英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料汇编》

要求:

根据材料概括1921~1924年中共党员人数的变化情况。

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情况:

1921年7月到1923年6月,中共由无到有,逐渐发展壮大;

1923年6月到1924年5月,中共党员没有增加。

材料 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

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

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陈勤、李刚、齐佩芳著《中国现代化史纲·

无法告别的革命》

观点

思考方向

历史结论

角度1

对国民革命性质的认识

角度2

对国民革命特点的认识(与辛亥革命相比)

国民革命是在新三民主义指导下的有更广泛群众基础的、有明确反帝目标的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

角度3

对国民革命目标的认识

答案 

角度1:

国民革命是国共合作领导的人民大革命。

角度3:

国民革命的目标是“打倒列强,除军阀”,建立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材料 中国仍属于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和交通极端落后,各地区发展又极不平衡,那种在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主要依靠工人阶级利用危机时刻在反动统治力量强大的城市进行革命的理念,不符合中国国情。

分析上面的材料,论证中国选择“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论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当时中国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对中国分而治之;

中国各地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落后;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多数,敌人在农村的统治力量薄弱;

城市敌人力量强大。

1.(2018·

课标全国Ⅰ,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

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这场争论(  )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答案 C

解析 C对:

题干反映的是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

通过这些争论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产生了一批早期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A错: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发生在关于社会主义的争论之后。

B错:

材料说的是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与欧美社会制度没有关系。

D错:

“消除”一词说法错误。

[概念理解] 新民主主义革命虽然是从五四运动时期开始的,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却是从1927年之后开辟的,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2.(2016·

课标全国Ⅱ,29)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

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时间“1930年”可知当时处于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在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赢得了农民的支持,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因而出现了粮食增产现象,故A项正确;

其他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技巧点拨] 通过时间判断是解答高考题的基本方法。

1930年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这一时期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所以分到土地的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

3.(2015·

课标全国Ⅰ,29)《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

“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

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

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

”这一时局出现在(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解析 由题干“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等信息,说明此时地方军阀正在混战,从而判断为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故选D项。

A、B、C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4.(2013·

课标全国Ⅰ,30)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

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

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解析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民主革命道路。

但1928年召开的中共六大却强调,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说明中国共产党六大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否定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属于“左”倾机会主义错误,选B项。

A、D两项与材料信息明显不符,可排除。

易错选C项,中共六大的决议强调的是城市暴动的重要性,而不是强调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1.(2019·

衡水中学高三摸底考试)下表信息表明五四运动前夕,中国(  )

1894年

中国产业工人10万人

1871~1911年

有记载的罢工斗争达105次

1912~1919年

罢工斗争达130多次

至1919年

中国产业工人约200万人

中国还有1000万左右手工业工人和店员工人

1915~1920年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黄金时代”

A.工人阶级政治觉悟程度有所提高

B.具备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

C.阶级矛盾逐步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D.初步进行了新型民主政治的尝试

解析 材料中并没有对工人阶级政治觉悟的提及,故A项错误;

从1894年至1920年,中国的无产阶级数量激增了100多倍,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故B项正确;

材料中并没有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涉及,故C项错误;

工人阶级的数量剧增并不等于新型民主政治的初步尝试,故D项错误。

2.(2019·

钦州三模,29)1924~1927年间,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划破了浓重的黑暗,工人运动、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北伐胜利进军,革命浪潮席卷全国。

这说明(  )

A.工农运动推动大革命发展

B.政党联合产生了巨大力量

C.北伐战争取得了重大成果

D.第一次国共合作取得成功

解析 工农运动是大革命发展的表现,不是原因,故A项错误;

由于国共合作推动工农运动,故B项正确;

材料说明不了重大成果,故C项错误;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失败的,故D项错误。

3.(2019·

齐鲁名校科研协作体冲刺模拟,29)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积极推行反苏方针,使中苏关系严重恶化,但1932年6月,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议通过决议,决定与苏联复交,并愿与之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国民政府这一政策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

A.积极抵抗日本侵略B.为“剿共”创造有利环境

C.顺应美英远东政策D.压制东北抗日义勇军

解析 此阶段国民党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故A项错误;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民党与苏联友好往来是为“剿共”创造条件,故B项正确;

英美主张与苏联对峙,故C项错误;

国民政府主张抗日,故D项错误。

4.(2019·

天津河北区模拟)下图是1927~1928年中共党员成分构成变化示意图。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B.“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C.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

D.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解析 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导致共产党员绝对值锐减,故A项错误;

题干反映工人比例下降而农民比例陡增,与毛泽东等深入农村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相关,故B项正确;

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是解放战争时期与1950~1952年,故C项错误;

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故D项错误。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枣庄模拟)“世界似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学生像中国的学生这样,一致而热切地追求现代的和新的思想。

”这种社会和思想的酝酿,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

这场“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的主要影响是(  )

A.推动现代科学的传播B.促进民众的思想解放

C.加速国家统一的进程D.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

解析 材料中“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是指五四运动,推动现代科学的传播并非五四运动的主要影响,故A项错误;

五四运动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大大促进民众的思想解放,故B项正确;

五四运动对国家统一没太大影响,故C项错误;

五四运动发生时日本还未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