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7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53713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8.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617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1617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1617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1617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1617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1617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1617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1617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1617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1617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1617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1617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1617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1617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1617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1617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1617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1617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1617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1617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617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1617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617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617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唐朝时,官员的身份证明制成鲤鱼形,故名“鱼符”。

凡五品以上官吏穿章服时必须佩戴鱼符;

中央和地方互动,也以鱼符为凭信。

凡有鱼符者俱给鱼袋,使用时系佩于腰间,内盛鱼符。

鱼符有金、银、铜等质地,以区别地位;

鱼袋也通过金、银装饰来分辨高低。

宋朝使用的“鱼袋”也有金鱼袋、银鱼袋之分,但仅是一个空包,鱼符被废用了,仅在这种包上绣上鱼纹,凡有资格穿紫红、绯红官服的高官均可用这种包。

除笏囊、鱼袋外,古代官场、文人间还有一种包很流行,这就是用来盛放计算工具、文具一类的“算袋”。

其实,“算袋”这种包很早就有,但汉代称“书囊”,也称“书袋”;

宋朝称“算袋”为“昭文袋”,也称“照袋”、“招文袋”,民间则称其为“刀笔囊”,一直到明清都在使用。

金代也使用算袋,但称为“书袋”。

元明清时代,随着新物件的出现和使用,包的款式和功能也越来越丰富。

如放钱放物的多用包“褡裢”、放烟丝的“烟袋”、盛放扇子的“扇囊”、盛放挂表的“表帕”、装饰价值更高的“荷包”等。

其中“褡裢”为双层袋子,中间开口,两头放钱,使用时从中间对折,搭于臂膊上,故又称“搭膊”。

因为搭膊多用来装钱,民间干脆呼之为“钱袋子”。

因为“袋”与“代”谐音,常用之赠人,以讨“代代有钱”的口彩。

(摘编自《安阳晚报》2016年2月24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使用最早、流行时间最久的包叫佩囊,因为外出时多将其佩戴于腰间而得名。

佩囊实用方便,人们出行都少不了它。

B.古人出行时要随身携带一些东西,但是中国古人的衣服没有口袋,这些东西需要放在包里,所以包就显得非常重要。

C.古代的佩囊因为朝代的不同,名称和款式也多有变化,如汉代有一种小的佩囊称为“縢囊”,唐代的“鱼袋”也是一种佩囊。

D.汉代的绶囊与縢囊有所不同,从形状上看绶囊是方形的包,皇帝常常将其赏赐给有官爵的人,所以它也成为身份的象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的包有大小之分,小的叫橐,大的叫囊;

制作材料也有区别,有皮质的,也有布质的;

在颜色上也有所差异,有青色的也有紫色的等。

B.古人的“佩囊之俗”据推测可能起源于士兵配备的箭囊。

从先秦到明清,佩囊之俗一直在延续,主要原因就是佩囊有装饰的作用。

C.在中国古代,绶囊、笏囊、鱼袋都有象征身份的作用,一般在图案、色彩上也有讲究,如“虎头鞶囊”就是上面绣有虎头图案的绶囊。

D.古代官场、文人间有一种被称为“算袋”的包很流行,它主要用来盛放计算工具、文具等,这种包其实在汉代就有,宋明清也在使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笏板是官员上朝持的简易手板,而装笏板的袋子就是笏囊,高级笏囊多用紫色,古人称之为“紫荷”,紫荷就是唐朝官场上的高级包。

B.虽然宋朝也使用“鱼袋”,并且鱼袋也有金鱼袋、银鱼袋之分,但因为鱼符被废弃,所以鱼袋仅是一个空包,不再是身份的象征。

C.元明清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物件不断出现并被使用,包的款式和功能也越来越多,有了盛放扇子的扇囊和具有较高装饰价值的荷包等。

D.“褡裢”也称“搭膊”,因为它多用来装钱,在民间又被称为“钱袋子”,并且由于“袋”与“代”谐音,古人常用之赠人,以讨“代代有钱”的口彩。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

豆卢宁,字永安,昌黎徒何人。

其先本姓慕容氏,燕北地王精之后也。

高祖胜,以燕。

皇始初归魏,授长乐郡守,赐姓豆卢氏。

或云北人谓归义为“豆卢”,因氏焉,又云避难改焉,未详孰是。

父苌,魏柔玄镇将,有威重,见称于时。

武成中,以宁勋,追赠柱国大将军、少保、涪陵郡公。

宁少骁果,有志气,身长八尺,美姿容,善骑射。

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殊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屳定遇于平凉川相与肄射乃相去百步悬莎草以射之七发五中。

定服其能,赠遗甚厚,天光败,从侯莫陈悦。

及周文①讨悦,宁与李弼来归。

孝武西迁,以奉迎勋,封河阳县伯,后进爵为公。

从禽窦泰,复弘农,破沙苑,除卫大将军、兼大都督。

大统七年,从于谨破稽胡帅刘平伏于上郡。

及梁仚定反,以宁为军司,监陇右诸军事。

贼平,进位侍中、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九年,从周文迎高仲密,与东魏战于芒山。

迁左卫将军,进爵范阳郡公。

十六年,拜大将军。

羌帅傍乞铁匆及郑五丑等反叛,宁讨平之。

恭帝二年,改封武阳郡公,迁尚书右仆射。

周孝闵帝践祚,授柱国大将军。

武成初,为同州刺史。

迁大司寇,进封楚国公,邑万户,别食盐亭县一千户,收其租赋。

保定四年,授岐州刺史。

属大兵东讨,宁舆疾从军。

薨于同州。

赠太保、十州诸军事、同州刺史,谥曰昭。

初,宁未有子,养弟永恩子勣。

及生子赞,属皆请赞为嗣。

宁曰:

“兄弟之子犹子也,吾何择焉。

”遂以勣嗣。

时以此多之。

及宁薨,勣袭爵。

(选自《北史·

豆卢宁传》)

【注】①周文:

北周文皇帝宇文泰,西魏的实际掌权者,亦是北周政权的奠基者,宇文泰杀孝武帝,立元宝矩为帝,是为西魏。

从此宇文泰专制长达20年,其子建北周,追谥曰文皇帝。

豆卢宁时为西魏、北周将领。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殊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屳定遇于平凉川/相与肄射/乃相去百步悬莎草以射之/七发五中/

B.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殊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屳定遇于平凉川/相与肄射/乃相去百步悬莎草/以射之七发/五中/

C.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殊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屳定遇于平凉川/相与肄射/乃相去百步悬莎草以射之/七发五中/

D.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殊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屳定遇于平凉川/相与肄射/乃相去百步悬莎草/以射之七发/五中/

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陇右:

古代左、右、阴、阳等字都可用来表示地理方位;

文中陇右指陇山以东的地区,即今甘肃一带。

B.持节:

古代官名。

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

假节、假使节等称号。

C.践祚:

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

“践极”“践统”“践位”“践阼”“践国”“践帝”等。

D.薨:

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

也可用

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豆卢宁出身名门贵族,年少有志气。

豆卢宁少时勇猛果敢,有志气,擅于骑射。

其父生前很威严,被人称颂。

后来被追赠为柱国大将军、少保、涪陵郡公。

B.豆卢宁勇担重任,深受赏识重用。

豆卢宁归顺后一开始能够取悦宇文泰,被连续加封,后来又因辅从、征战、御敌、迎降、平叛之功多次被加官进爵。

C.豆卢宁功勋卓著,朝廷褒奖优厚。

朝廷封他做大司寇,楚国公,邑万户,但他实际拥有一万一千户食邑,并收取其租税。

D.豆卢宁忠于国事,鞠躬尽瘁。

他担任岐州刺史时,恰巧大军东征,仍抱病登车随大军出征。

在同州去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或云北人谓归义为“豆卢”,因氏焉,又云避难改焉,未详孰是。

(2)宁曰:

(二)古代诗歌阅读欣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8-9题。

(11分)

还山宅

杨师道

暮春还旧岭,徙倚玩年华。

芳草无行径,空山正落花。

垂藤扫幽石,卧柳碍浮槎。

鸟散茅檐静,云披涧户斜。

依然此泉路,犹是昔烟霞。

【注】①槎:

读chá

,指小舟。

14.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准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中“还旧岭”开篇点题,“徙倚”意为徘徊流连,“玩年华”是指自己虚度美好春光。

B.第二联描写了暮春时节的衰败景象:

荒草弥漫,无路可行,空山寂静,落花飘零。

C.第四联中“鸟散茅檐静”是写诗人回到山宅,惊散了栖息在茅檐下的鸟儿,山宅因此安静下来,暗示诗人已久未还家。

D.尾联虚写诗人所经泉路依旧,看到烟霞如昔,这些都是诗人熟悉的旧时风最;

再次突出了“还”字。

E.“还”字是最能体现全诗主旨的“诗眼”,全诗处处都紧紧围绕“还”字来写,首尾呼应,构思巧妙。

9.第三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结合诗句赏析其妙处。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在《琵琶行》中,白居易描写贬谪之地的音乐“,”,和琵琶女高妙的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

(2)在《赤壁赋》中,苏轼与友人一边相劝饮酒,一边“,”欣赏着赤壁的美景。

(3)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同屋学生衣着光鲜,如同神人,而“”,丝毫也不羡慕的想法。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号右边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鱼的故事

张炜

父亲也被叫到海上拉鱼了。

我沿着父亲的足迹,去海上看那些拉大网的人。

海上没有浪,几个人把小船摇进去。

随着小船往海里驶,船上的人就抛下一张大网,水面上留下一串白色网漂。

小船兜一个圈子靠岸,剩下的事儿就是拽住大网往上拖,费劲地拖。

这就是“拉大网”。

网一动,渔老大就呼喊起来,嗓门吓死人。

所有的拉网人随号子嗨呀嗨呀叫,一边后退一边用力。

大网慢慢上来了,岸边的人全都狂呼起来。

我这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活蹦乱跳的鱼一齐离水。

各种鱼都有,最大的有三尺多长,头颅简直像一头小猪。

有一条鱼的眼睛睁得老大,转动着,一会儿盯盯这个,一会儿盯盯那个。

我相信它懂事。

岸边早排好了长队,都是赶来买鱼的人。

他们有的推车,有的担筐。

鱼不值钱,买鱼的扔下一块钱就可以随便背鱼。

父亲真辛苦,每天要拉好多网。

早晨还要拉“黎明网”,这网最重要。

这时也是海上老大最精神的时候。

拴网绳了,喊号子了,领头喊的人两手伸得像大猩猩一样长,一举一举大喊。

海上老大就高兴这样。

父亲也跟上喊,额头冒着汗珠。

父亲学会了做一种毒鱼。

这种鱼肉最鲜,可偏偏有毒,毒死的人数不完。

母亲一见它就吓得叫起来,说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冒这个险。

父亲把衣袖绾起,用一把小刀剖开鱼肚,然后分离出什么,把鱼头扔掉。

用清水反复冲洗,又将鱼脊背上那两根白线抽掉,说:

“没事了。

”母亲喘着把鱼做好。

一种奇特的鲜味飘出,真好吃。

这才叫好吃。

父亲从酒葫芦里倒出一点酒,让我和母亲都尝了一小口。

这天晚上很愉快,父亲还唱起了一首拉网的歌,母亲为他缝补衣衫。

我胆子大了,伏到父亲背上,脊背热得像炕。

父亲常把海上的欢乐带回,又差点全部抵销。

这次父亲又捎回几条毒鱼,扔在地上就睡去了。

母亲仿照父亲上次那样把鱼剖开,从头全做一遍。

还是鲜气逼人,又美吃一顿。

一个多钟头过去,我有点晕,真的晕了。

接着我看见父亲全身抖动,手指像按在一根琴弦上,又颤又挪,嘴里吐出了白沫。

母亲比我们好一点,脸也黄了。

母亲摇晃过来,我们扶在一起。

母亲说:

“到外面采一点木槿叶,采一点解毒草。

我往外连爬带跑。

草地上全是一样的草稞,根本分辨不出有什么不同。

这些草稞像是向我伸来,抚摸我。

我低下头,它们就像火焰一样烧我的脸。

母亲已经采到了一株解毒草,她先嚼碎一些,吐在我嘴里。

原野在眼前变成一片紫色,

又变幻出更奇怪的颜色。

整个原野都有一层紫幔,下面像有一万条蛇在拱动。

它不停地抖、舞,升上来,眼看就要把我覆盖了。

我不能挣脱。

我想起了妈妈,睁大眼找,四周一个人也没有。

我喊,不知喊了多久,才听到一阵脚步声。

我躺在小茅屋里,旁边是父亲。

母亲坐在那儿,旁边的碗里是捣成稀汁的解毒草。

她说:

“孩子,你说胡话……”

吃毒鱼后一个多月的晚上,外面起了大风。

风很大,搅弄得整个荒滩不得安宁,各种大声使我害怕。

我睡着了,接着就梦见一条小鱼,好俊的小鱼。

它打扮得像一个小姑娘一样走进了茅屋。

母亲把她抱到怀里,给她梳理透明的头发。

真漂亮,除了有两个鱼鳍,到处和人一样。

我扯着她的手在院里玩,一起逮蝉。

后来我才知道,母亲想让她做我的媳妇。

我不好意思。

不过,幸福啊。

她说她要走了,但是还会常来小屋。

走前她告诉我:

她的爷爷、奶奶、哥哥、弟弟,所有的亲戚都给海上老大逮来了,他们死得惨。

她让我求求岸上人,求求他们住手吧。

如果他们做得到,她就可以嫁到岸上来。

我哀求母亲去找海上老大,母亲答应了。

小鱼姑娘又来了。

她哭着,告诉我,他们还在捕鱼,海里那么多姐妹再也看不到了。

她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所以刚才路过鱼铺的时候,给好多睡觉的拉网人腿上胳膊上都扎了红头绳:

“我把他们扎住了,他们就不能下海了。

梦做到这儿就醒了。

我觉得像失掉了一个真正的朋友,竟然哭了。

母亲赶紧把我抱到怀里,问怎么了?

我就告诉了这个梦。

天亮后父亲要到海上去,母亲让他小心一点。

她把我的梦告诉了他,说:

“孩子梦见好多拉网人都给扎上了红头绳。

父亲瞥了母亲一眼,走了。

后来我才知道:

那天父亲把我的梦告诉了海上老大,老大只是一笑。

那天傍晚风息涛平,老大就让小船出海。

想不到一场风暴突来,出海的五个人就在人们的眼皮底下跌进了狂浪。

他们无一生还。

父亲跑回来嘴唇都紫了,双手抖着跟母亲讲了风暴。

母亲一句话也没说,只直眼盯着我。

这就是鱼的故事。

我再也忘不掉,一直没忘。

尽管许多人说那只是一次巧合……

(选编自《上海文学》2003年11期,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以一个小孩子的视角,叙述了捕鱼人因拒听鱼姑娘的劝告,捕鱼过多而遭到大自然的惩罚,最终都坠海而死的故事,警醒人们要敬畏自然。

B.小说的语言富有特色,抒情色彩较浓。

在作者的笔下,捕鱼生活虽言艰辛却充满了乐趣,而鱼也带有灵性,甚至还化为人来向人类报信。

C.作者在文中强调拉网拉上来的鱼很多,其用意在于告诉读者:

人类捕捞已经过度了,人类对大自然的索取已经到了没有节制的地步。

D.“我”一家因吃大海中的毒鱼而濒临死亡,却又在草地上找到解毒草而获救。

这个情节启示我们:

大自然可能带来灾难,也能帮助我们渡过危难。

E.在“我”的梦里,鱼姑娘说给拉网人扎上了红头绳,让他们不能下海。

母亲因此提醒父亲,但父亲却不以为然,结果发生了意外,情节出人意料。

 

(2)小说中“我”的父亲作为打鱼人的代表,具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围绕鱼写了捕鱼、吃鱼、梦鱼三件事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赏析。

(4)小说为什么要详写“我”做的梦?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真率自然的画笔人生

徐锐

1898年丰子恺出生在浙江省崇德县。

丰子恺9岁在云芝私塾求学的时候,按《芥子园画谱》勾描人物,被塾师发现,塾师遂令他画一幅孔子像以供同学朝夕礼拜,从此,丰子恺便有了“小画家”的名声。

1914年秋,丰子恺考入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

期间,在李叔同的指点与鼓励下,丰子恺一方面努力写生,一方面观摩西洋名画,学习绘画理论,画艺进步很快;

而时任国文老师的夏丏尊则教导严厉,要求习作“不准讲空话,要老实写”,对丰子恺影响很大。

1919年丰子恺赴日学习绘画。

留学期间,他与著名画家竹久梦二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竹久梦二那里,他得到了更多漫画的灵感,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和自己对个体生命与艺术的感受融会其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漫画风格。

回国后,迫于生计的丰子恺在春晖中学授课讲学,并开始了漫画创作。

好友朱自清把其中一幅拿去,刊登在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上。

此后,丰子恺在《文学周刊》上多次发表作品,并冠以“漫画”的标题,于是中国才开始有了“漫画”这个名称。

丰子恺尤其喜欢画儿童漫画。

丰子恺认为,儿童是最能保全人的本性的,他们彻底的真实,纯洁而不虚饰。

他的儿童画往往从日常生活中捕捉童趣,显示出一个漫画家对童心的珍视和呵护。

丰子恺也是一位大胆创新的艺术家。

他的作品题的是古诗词句,画的却往往是现代的人物,他称之为“古诗新画”。

“古诗新画”是对传统山水画的创新,意在捕捉现代生活中的古诗意趣,其“取材少而精,立意深而长”的创作原则使之具有鲜明的写意性。

为祝贺弘一法师50岁生日,丰子恺与法师合作,创作了《护生画集》。

丰子恺作画,精通佛法的弘一法师撰文,珠联璧合。

这套画集不仅融入了师恩和情谊,也融入了丰子恺一生所倡导的“和平、仁爱、悲悯”。

丰子恺从小就受到祖父母不杀生的影响,认为杀生是一件残忍的事,出于这种心情,他以画为径,劝人戒杀、放生。

丰子恺强调,“护生”就是为了“护心”——这也是画护生画的真正目的。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当时丰子恺已近40岁。

国难当头之际,丰子恺、叶浅予等漫画家以自己的方式组成了一支特殊的抗战队伍——“救亡漫画宣传队”,去当时的抗日中心城市武汉,用画笔作枪,展开了一系列抗日救国的文化运动。

1938年5月,漫画家们将大量的抗战题材作品运上了两架开往日本的飞机。

两架飞机飞抵日本本土后进行投掷,各种反战宣传物品就像一枚枚真正的炸弹,深深震撼了那些有良知的日本人民的心,强烈地动摇了日军的后方阵地。

丰子恺由此深感漫画抗战的力量,写下了《漫画是笔杆抗战的先锋》一文,发出“最后的胜利已经在望了,全国漫画家齐冲锋”的号召。

除了声名远播的漫画作品,丰子恺的散文也备受读者的关注和肯定。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他的以“闲适”为特征的随笔散文蔚为风行。

丰子恺的首部散文《缘缘堂随笔集》里的文章写的多是些平凡生活中的琐事,表达出作者的人生哲学,读起来轻松自在,毫无牵强做作之感,却足以引人深思。

他的散文带有淡淡的“禅味”,在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丰子恺散文的禅味不仅是参禅顿悟,还有对人生、现实深切至诚的关怀。

他始终关怀着人间苦难,戒惧罪恶,对生命充满爱惜,从不放弃用爱与美来拯救世道人心的努力。

丰子恺以佛家的慈悲和他与生俱来的悲悯情怀关爱这个世界,他的文章始终充溢着一种人性的光辉。

丰子恺不是一个形式上的佛教徒,他始终以清醒的头脑关注社会人生,不屑于与那些自以为信佛就可免灾的人为伍,入佛道却不为佛道淹没。

与其说丰子恺信佛,倒不如说是佛家给了他一种思维方法,为他营建了一个乱世中的心灵栖息地。

热衷于现世又不被生活磨难所击垮,丰子恺颇有苏轼的随意与旷达,也有海明威那般的“硬汉”风度。

丰子恺是一个传统的中国文人,但他创作与生活中体现出来的人生态度不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选编自《传记文学》2012年第6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1我认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

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

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艺术文化,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丰子恺《我与弘一法师》)

②听说丰子恺先生的《缘缘堂随笔集》又将出版,而且听说那里面还收有好多篇从未发表过的文章。

据丰一吟同志说,丰先生白天坐“牛棚”,挨批斗,这些文章是丰先生在清晨灯光下悄悄地写出来的。

丰先生本来是一位慈祥恺悌的君子,可是他这种韧性的战斗,就不是我们一般人所能及,更不必拿那些随风而倒的小丈夫来对比了。

(林放《丰子恺先生一事》)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丰子恺的绘画和散文这两类作品有相似之处,十分重视从日常生活中取材,作品

思想充满着人性的关怀,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B.丰子恺在云芝私塾求学的时候,受到塾师的鼓励画了一幅孔子像,因此对绘画产生了兴趣,并从此走上了专业创作之路。

C.丰子恺的漫画受李叔同、竹久梦二等人的影响,融合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和对个体生命与艺术的感受,呈现质朴清新的风格。

D.丰子恺的散文作品闲适自然,毫无牵强做作之感,与他早年的老师夏丏尊教导习作“不准讲空话,要老实写”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E.丰子恺继承了中国艺术传统,更重要的是学习了西洋绘画理论,这决定他的艺术创作体现出来的人生态度不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2)丰子恺在绘画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6分)

(3)丰子恺认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物质、精神和灵魂三个层次,他个人的生活就体现了这三个层次,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文中说佛家“为他(丰子恺)营建了一个乱世中的心灵栖息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拉贝日记》以具体而真实的文字,记载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有力地控诉了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所犯的累累罪行。

②鲁迅杂文的语言,多一字会显冗余,少一字则现不足,妙喻层出,讽刺深刻,旁征博引,可谓,充分展示了作者非凡的文字功底。

③位于新加坡的同盟会南洋支部旧址晚晴园,得以翻新与重新开放,新加坡当时的新闻及艺术部部长的倡议,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A.一字千钧一言九鼎一字千金B.一字千金一言九鼎一字千钧

C.一言九鼎一字千金一字千钧D.一字千钧一字千金一言九鼎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虽然中国已经在法律法规的层面上进行了一系列的规范,但由于某些地方对利益的渴求,依旧放纵走私“洋垃圾”等行为,有法不依。

B.新出台的网络支付管理规则,充分考虑了未来小电商发展的空间,不仅保护日交易额小于万元的交易,而且保护了超过百万元的大额交易。

C.2015年岭南古琴音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