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社会学》形成性考核作业2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4390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村社会学》形成性考核作业2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乡村社会学》形成性考核作业2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乡村社会学》形成性考核作业2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乡村社会学》形成性考核作业2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乡村社会学》形成性考核作业2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乡村社会学》形成性考核作业2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乡村社会学》形成性考核作业2答案.docx

《《乡村社会学》形成性考核作业2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村社会学》形成性考核作业2答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乡村社会学》形成性考核作业2答案.docx

《乡村社会学》形成性考核作业2答案

2015年《乡村社会学》形成性考核作业2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2分,总计20分)

1、乡村社会学产生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C】(P.2/1.1绪论/什么是乡村社会学)

A、中国B、日本C、美国D、欧洲

2、被认为是中国乡村社会学诞生的标志一书是【C】(P.7/1.2绪论/中国的乡村社会学)

A、《中国农村生活——一个社会学的研究》B、《华南乡村生活》C、《农村社会学》D、《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

3、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来看,被认为是农村的标准范围【D】(P.16/2.1乡村社会与乡村居民/乡村社会)

A、自然村B、行政村C、乡镇以下D、县以下

4、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校医院医生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B】(P.27/2.3乡村社会与乡村居民/乡村居民的社会化)

A、复式角色B、角色从C、实际角色D、自致角色

5、人类群体生活主要是社会交往的结果,更具有【D】(P.32/3.1乡村社会乡村初级社会群体/乡村社会群体)

A、自然性B、直接性C、互动性D、社会性

6、由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A】(P.36/3.2乡村社会乡村初级社会群体/乡村家庭)

A、核心家庭B、主干家庭C、联合家庭D、其他家庭

7、认为工人来厂做工的仅仅是为了挣钱,因此通过多劳多得、物质刺激就能够激励工人勤奋,提高效率的理论是【B】(P.49/4.1乡村社会组织/社会组织)

A、法约尔的管理理论B、泰罗制

C、韦伯的科层制理论D、行为科学和当代管理理论

8、乡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始于【A】(P.54/4.2乡村社会组织/乡村经济组织)A、1977年B、1978年C、1979年D、1980年

9、我国乡村城镇化的道路是【D】(P.73/5.3乡村社区/乡村城镇化)

A、严格控制大城市,重点发展中等城市哦,有选择发展小城市B、适度发展大城市,合理发展小城市C、大力发展各类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D、以大中城市为龙头,以小城镇为主体

10、决定生活方式的最主要因素是【A】(P.80/6.1乡村生活方式/乡村生活方式概述)

A、生产方式B、自然环境C、科学技术D、社会制度

二、多项选择题:

(每题3分,总计15分。

多选、少选不得分)

1、乡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ABCD)(P.3/1.1绪论/什么是乡村社会学)

A、乡村居民的社会生活B、乡村社会关系

C、乡村社会结构D、乡村社会变迁E、乡村社会发展史

2、文化的特征包括(ABCDE)(P.18/2.1乡村社会与乡村居民/乡村社会)

A、人类共同生活的产物B、全体成员共同享有

C、后天学得而非天生D、是社会遗产E、具有多样性

3、社会群体的特征包括(ABCDE)(P.32/3.1乡村初级社会群体/乡村社会群体)

A、交往的社会性B、交往的规范性

C、归属感D、交往活动的经常性E、交往的持续性

4、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乡村经济组织发展的历史阶段有(ABCD)(P.52—53/4.2乡村社会组织/乡村经济组织)

A、互助组B、初级社

C、高级社D、人民公社E、乡镇企业

5、社区的构成要素包括(ABCDE)(P.64—65/5.1乡村社区/社区概述)

A、共同生活的人群B、一定的地域

C、一定的生产和生活设施D、一定的管理机构E、社区文化(和一定的社区意识)

三、名词解释:

(20分)

1.乡村建设运动——(P.8/1.2绪论/中国的乡村社会学)

乡村建设运动是20世纪20-30年代由知识分子倡导并参加的、以建设和复兴中国农村和解决农村问题为主旨的社会改良运动。

其中最有名的是梁漱溟领导的山东乡村建设运动和晏阳初领导的华北平民教育运动。

2.基本社会化——(P.24/2.3/乡村社会与乡村居民/乡村居民的社会化)

基本社会化是一个人从出生到他成为一个基本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从人的生理、心理发展进程来看是从婴儿到青年的成长过程,是从一个生物体(完全的生物人)变为社会生物体(社会人)的过程。

3.社会群体——(P.32/3.1/乡村初级社会群体/乡村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特定的相互关系连接在一起的共同体。

4.家长制——(P.48/4.1/乡村社会组织/社会组织)

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个人效忠、服从和依赖基础上的管理方式。

这种管理方式无疑不适应工业社会或现代社会的要求,于是逐渐被其他管理方式所取代。

5.恩格尔系数——(P.86/6.3/乡村生活方式/乡村生活方式发展的目标和主要途径)恩格尔系数是指在人们的生活消费总支出中,用于饮食方面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

比例越小,生活质量越高;比例越大,生活质量越低。

四、简答题:

(30分)

1.乡村、农业、农民的关系?

(7分)

答题要点:

(P.1—2/1.1/绪论/什么是乡村社会学)

(1)农业是一个内涵不断变化的概念,传统农业即指农田种植业,这里是从劳动内容而不是劳动方式来使用传统这一概念的。

实际上,从行业的角度来讲,农业并不局限于农田种植业,而是还包括林、牧、副、渔业。

(2)农民是从事农业、以农为生的劳动者,传统社会有士、农、工、商的职业分类方法。

农民的涵义也是广义的。

(3)农村则是由众多农民家庭聚居而成的社会。

它有与城市不同的经济类型、居住形态和生活方式。

农民被看作农村社会活动的主体,农业是农民谋求生存和进行交往的手段。

农村是农民及其家庭成员从事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活动的场所,是他们从事共同生活的社区。

2.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8分)

答题要点:

(P.25—26/2.3/乡村社会与乡村居民/乡村居民的社会化)

(1)教导生活技能和谋生手段

个人生存能力包括两部分:

基本生活技能和谋生手段。

前者指直接运用物质资料以维持自己生命的能力和方法。

后者则指获取自己生存所需物质资料的能力,即通过劳动而获取物质生活条件的方法和手段。

(2)学习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也叫社会行为规范,它是人们在共同生活或活动中形成的指导其行为的规则。

一个人要真正成为社会的一员,必须学习这些先于自己而存在的行为规范,社会也有责任教导人们习得社会规范,以实现社会秩序与和谐。

(3)确定人生目标

人生目标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上一代和社会教育的结果。

它是家庭和社会有意识的教育和引导、社会文化的熏陶及个人人生经验较长时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4)培养社会角色

个人社会化的全部内容的总和是培养合格的社会角色人选,这也是个人社会的目标。

3.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8分)

答题要点:

(P.47—48/4.1/乡村社会组织/社会组织)

(1)一定数量的成员。

这是任何一个社会组织能够建立和存在的基本条件。

(2)特定的活动目标。

组织目标代表着组织的发展方向和存在根据,是组织活动的宗旨和灵魂,是组织制定和修正方针、路线、政策的依据,也是判定组织活动效率的标准。

同时还起着团结、动员、鼓励组织成员为之奋斗的重要作用。

(3)相对规范的组织规程。

尽管任何一个社会群体都是按照一定的规程进行活动的,规范大多是成文的和成体系的,是关于本组织的性质、目标、任务、结构,组织成员的地位与角色、权利与义务以及组织活动规则的规定。

它指导着整个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规范着他们的活动,是保障组织正常运行的必要手段。

(4)职责、权力的分层体系。

其中包括一个权威的领导体系,也包括不同成员间的职责分工。

(5)一定的物质设备。

这是任何一个社会组织正常运行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没有它们,社会组织就难于发挥其固有功能。

4.科学技术影响生活方式的主要表现?

(7分)

答题要点:

(P.81/6.1/乡村生活方式/乡村生活方式概述)科学技术是影响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

(1)科学技术通过改善物质生活条件来影响生活方式;

(2)科学技术通过改变人的生活观念来影响生活方式;(3)科学技术通过扩展人们的生活能力来推动生活方式发展。

五、论述题(15分)

联系我国现实,深入阐述我国农村城镇化的道路选择及其实现的途径。

答题要点:

(P.71—75/5.3/乡村社区/乡村城镇化)

(一)乡村城镇化的涵义

乡村城镇化或者称之为“农村城市化”是乡村社区逐渐发展为城镇社区的一种多方面的综合的社会经济运动,是乡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乡村固有特点消失和城镇特点的增长并逐渐发展为城镇社区的过程。

其实质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并最终消灭城乡差别。

乡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是乡村城镇化的显著特征。

(二)乡村城镇化的必然性

内在原因之一:

工商服务业较之农业具有更强的吸收劳动力的能力。

工商服务业的发展受自然资源和生产空间的限制较少,其所需要的生产经营要素多数是由人的劳动提供的,只要存在着对工业产品和对商业、服务业的社会需求,它们就可以不断扩大其规模,因而也就能够不断地吸收劳动力。

这种能力自工业革命以来愈加充分地显示出来,它成了农业人口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乡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内在原因,并将继续推动这一过程的深入发展。

内在原因之二:

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现代化农业是以机械化操作为基础的,而机械化的实现缩小了农业劳动和工业劳动的差距,使广大农民的劳动方式越来越接近于城镇工人,广大农民的劳动生产率和收入越来越接近于城镇居民,从而必将促使乡村社区逐渐发展为城镇社区。

内在原因之三:

城市的现代文明吸引着乡村居民,并愈益强烈地影响着乡村。

此外,当代城市是工业集中、交通便利、市场繁荣、财富集中、文化科技先进的社区,是现代文明的集中地,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居于中心地位,城市的这些优点对广大农村居民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

具体地说,城市在职业方面、物质生活方面、精神生活方面的优势都强烈地吸引着乡村居民流入城市。

(三)我国城镇化的实现途径

1、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二、三产业是城镇社区的经济基础,是城镇社区赖于存在的根本前提,是乡村城镇化的直接推动力。

第一,乡村二、三产业的大发展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乡村社区的经济结构,使非农产业最终成为社区经济的主导力量,从而必将促使乡村社区转变为小城镇社区。

第二,乡村二、三产业的大发展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乡村的职业结构,能够造就一大批“城市型”的居民。

第三,乡村二、三产业的大发展能够改变传统乡村的生活方式。

第四,乡村二、三产业的大发展所带来的集约和劳动者的集中,必将导致分散的乡村居民点逐步聚集成现代化的小城镇。

2、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是大规模城市化的必要条件。

第一,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为乡村人口大规模向城镇集中提供了足够的农产消费品。

第二,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使大批乡村劳动力从农田耕作中解脱了出来,从而为城镇社区的发展提供了大批的劳动力,为大规模城镇化准备了人力条件。

第三,农业现代化还通过为声调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材料,推动城市工业的发展,从而有助于加快城镇化的步伐。

3、加强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

既然小城镇在我国城镇化体系中处于主体地位,加强小城镇建设,使其真正成为吸纳农业剩余人口的主阵地,就成了实现我国城镇化目标的重要措施。

4、控制乡村人口数量,提高其素质。

由于人是城市化的主体,因此,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和质量是否与城市化的客观要求相适应,就成了能否顺利实现城市化的一个关键因素。

各地都要把严格控制农村人口增长,提高其素质作为实现城镇化目标的战略任务去抓。

此外,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等等,也是促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