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份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4438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88 大小:939.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份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10份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10份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10份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10份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10份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8页
10份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8页
10份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8页
10份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8页
10份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8页
10份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8页
10份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8页
10份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8页
10份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8页
10份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8页
10份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8页
10份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8页
10份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8页
10份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8页
10份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8页
亲,该文档总共8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份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docx

《10份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份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docx(8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0份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docx

10份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

【10份】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

(文言文虚词系列)

目录

【题文】

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

同一篇文言文中会出现许多同字却不同用法和意义的虚词。

明辨了虚词的用法含义可帮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大意。

“而”是高考大纲里要求掌握的重要虚词。

那么,它有哪些重要含义和用法呢?

这节微课,老师就给大家重点归纳一下“而”的含义和用法。

一、了解文言虚词

虚词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它不充当句子成分,但有语法意义和功能意义。

现代汉语的虚词一般情况下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文言虚词和实词的分类大体上和现代汉语相同,所不同的是代词一般也归入虚词一类。

“高考大纲”里对文言虚词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指《大纲》中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

“在文中”指根据语言环境进行分析。

对虚词的考查,最常见的题型是选择题,多采用比较的方式,就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其意义和用法,而且往往选取文中例句与中学语文教材课文例句加点的虚词对比考查;另外在翻译题中,有时也会涉及到虚词的考查。

 

二、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

例: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第一个“为”:

介词,替、给。

第二个“为”:

动词,做出、制定。

三、辨明用法

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

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第一个“其”,代词,指代上文的“君子”。

第二个“其”,副词,难道,加强反问语气。

四、“而”字的用法

本义阐析:

“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

后来,“而”字用作虚字,那是属于假借。

(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②国险而民附。

(《隆中对》)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来”。

可不译。

例:

①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六国论》)

②履至尊而制六合。

(《过秦论》)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例: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②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②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

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鸿门宴》)

  “而”表修饰或表承接的区别是:

  

(1)如果“而”前后的两个动词表示的动作是前后相继的,也就是说,后一个动作发生的时候,前一个动作自动结束,那么,这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如《始得西山宴游记》:

“披草而坐。

”《劝学》:

“登高而招。

”先“披草”,然后坐下,坐下后,就不需要再“披草”了;先登上高处,然后向远处招手,招手的时候已登上高处,就不需要再“登”了。

因此,这两个句子中的“而”都表承接。

  

(2)如果“而”前的动作与“而”后的动作相伴而生,一辅一主,共始共终,那么这个“而”就表示修饰关系。

如《劝学》:

“吾尝跂而望矣。

”《论语•微子》:

“子路拱而立。

”这里的“跂”和“望”、“拱”和“立”都是同时发生的,以“望”和“立”为中心语意,以“跂”与“拱”为伴随状态,因此,这两个“而”都表修饰。

(二)代词

(1)第二人称,今译为:

你(们)、你(们)的。

与“尔”是同源字,在上古之时音近义通。

(2)近指代词,今译为:

此、这样。

例:

(1)①妪每谓予曰:

“其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你的)

②业根,死期至矣!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你的)

(2)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孔雀东南飞》(这样)

(三)复音虚词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

(《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

(《柳毅传》)

(四)其他用法

(1)用作动词,译为“如、好像、像”。

例:

①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

②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

知与不知也。

(《新序》)

(2)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

啊、吧。

例:

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

(《左传·宣公四年》)

(若敖鬼馁:

若敖:

指春秋时楚国的若敖氏;馁:

饿。

若敖氏的鬼受饿了。

比喻没有后代,无人祭祀。

(3)通“耐”“能”,今译为:

能够、才能。

例:

①行柔而刚,用弱而强。

(《淮南子·原道训》)

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

(《庄子·逍遥游》)

【学以致用】

一、写出下面句子中“而”的意思和用法。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2、吾尝跂而望矣

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4、剑阁峥嵘而崔嵬

5、余闻而愈悲

6、扣弦而歌之

7、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

8、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9、若欲死而父,即前斗

【参考答案】

1、连词,表假设;2、连词,表修饰;3、连词,表递进;4、连词,表并列;5、连词,表承接;6、连词,表修饰;7、连词,表假设;8、连词,表转折;9、代词,你的

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而”的意义和用法。

①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③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荆轲刺秦王》)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鸿门宴》)

⑥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

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

⑧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国论》)

【参考答案】

①连词,表并列关系,可不译。

②连词,表承接关系,可不译。

③连词,表修饰关系,可不译。

④连词,表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

➄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可是”。

➅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为了”“为的是”。

➆连词,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⑧人称代词,可译为“你的”。

⑨连词,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邻之人有鸡夜鸣,恶其不祥,烹之。

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

已而谓予曰:

“吾家之鸡或夜鸣,或旦而不鸣,其不祥奈何?

”予告之曰:

“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

其自为不祥而已。

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与焉?

若夫时然后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也,孰从而烹之乎?

”又思曰:

“人之言默,何以异此?

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

”故书之以为言默戒。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越数日:

(2)吾家之鸡或夜鸣:

(3)人何与焉:

(4)若夫时然后鸣:

(5)则人将赖汝以时夜也:

(6)人之言默:

(7)未可言而言:

(8)故书之以为言默戒:

【参考答案】

(1)过了

(2)有的

(3)干预,关涉

(4)按时

(5)通“司”,掌管

(6)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表转折

(8)将……作为

参考译文

邻人家有一只鸡在夜里打鸣,邻人厌恶它不吉祥,便把它烹煮吃了。

过了几天,另一只鸡天亮了却不打鸣,邻人便也把它烹煮吃了。

过后(他)对我说:

“我家的鸡有的夜里打鸣,有的早晨却不打鸣,(对)这种不吉祥的事情我该怎么办?

”我告诉他说:

“鸡打鸣能对人不吉祥吗?

(只不过)人们自以为不吉祥罢了。

有的夜里打鸣,鸣得不是时候;早晨不打鸣,不打鸣也不是时候,那是它们自作不吉祥而招致烹煮的,与人又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它们按时打鸣,那么人将靠它们掌握时间,谁还会烹吃它们呢?

”我又想到:

“人的发言与沉默和这件事有什么不同呢?

不应发言而发言,与应当发言而不发言,都足以招致灾祸啊。

”所以写下来作为发言和沉默的告诫。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贺钦,字克恭,……成化二年以进士授户科给事中。

因亢旱上章极谏,复以言官旷职召灾,自劾求退。

会陈献章被征来京师,钦听其论学,叹曰:

“至性不显,真理犹霾,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

”即日上疏解官去,执弟子礼事献章。

既别,肖其像事之。

其学专读《五经》、《四书》、小学,期于反身实践,主敬以收放心。

有来学者,辄辞之曰:

“己尚未治,何以治人?

”既而从游者甚众,磨砻淬厉,成其器业。

如是者十余年,虽不出户庭,而达官贵人闻风仰德者,莫不躬拜床下。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而从游者甚众,磨砻淬厉,成其器业。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世间即使要用我,然而我拿什么为世间所用呢?

(2)不久,跟随他学习的人很多,磨炼激励,成就他们的才能学识。

【详细分析】

(1)句中“奚以”为宾语前置,拿什么;“为”,表被动。

(2)“既而”表时间;“其”,代“他们的”;“器业”指才能学识。

参考译文

贺钦,字克恭,……成化二年,凭借进士的身份被授予户科给事中。

因为天下大旱,上表极力进谏,又认为自己作为言官荒废职守,招致灾害,所以自己弹劾自己,请求辞官。

恰逢陈献章被征召来到京师,贺钦听他谈论学问,叹息道:

“真正的性情是不显露的,真正的道理如同埋在地下。

世间即使要用我,然而我拿什么为世间所用呢?

”当天就上奏疏辞官而去,用弟子侍奉老师的礼节来侍奉陈献章。

分别以后,画了陈献章的画像来供奉。

他学习专门研究《五经》、《四书》、小学,期望投身实践,以恭敬来约束狂放之心。

有来向他求学的人,他就推辞说:

“我自己尚且还没管好,怎么去教育别人呢?

”不久,跟随他学习的人很多,磨炼激励,成就他们的才能学识。

这样过了十几年,虽然他足不出户,但是达官贵人仰慕他的高风亮节的,都亲自来到他家里躬身礼拜。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3400000659)

宝绘堂记

[宋]苏轼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

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

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

老子曰: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

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

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①。

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

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

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

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

此留意之祸也。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

既而自笑曰:

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

自是不复好。

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

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

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附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

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

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

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

(本文有删节)

[注]①锻炼:

打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病:

祸害。

B.然去而不复念也去:

归去。

C.常与寒士角角:

较量。

D.以蓄其所有蓄:

收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

B.

C.

D.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

B.凶其身

C.吾薄富贵而厚于书

D.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构思极具特色。

作为记文,作者不从宝绘堂的建筑、景物着眼,而先以论点开篇,直到文末才交代为宝绘堂作记之事,可谓别开生面。

B.本文层次清晰,论证严密。

先讲道理,再引历史人物正反论证,后又以个人经历佐证,紧扣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这个中心展开论述。

C.本文以散句为主,兼用对偶、排比句式,整散交错,颇具气势;而比喻、用典等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言简意丰,文采斐然。

D.本文用老子之言,说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猎等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但不能沉溺其中。

圣人并未废此四者,也未“发狂”,就是这个道理。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C

3.C

4.D

5.

(1)但是到了沉溺(书画)而不能舍弃(的地步),那么这祸害将难以说尽。

(2)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心他们不肯给我啊。

【详细分析】

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B项“去”为“消失”的意思,由前文语境“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可知“归去”错误。

2.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

A项“以”均为介词,译作“因,因为”。

B项“而”均为连词,表并列关系。

C项前句为“被”,后句为介词“替,给”。

D项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分别涉及教材中的《<指南录>后序》《论语》《鸿门宴》和《赤壁赋》,要重点掌握。

3.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词类活用,能力层级为(E)。

C项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可看作意动用法,译作“以……为薄”“看轻”;A、B、D三项加点词均为使动用法,分别译作“使……悦(高兴)”“使……凶(受害)”和“使……全(保全,真正得到)”。

要注意常见的词类活用的情形,如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用作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注意他们的词法功能,会进行语法分析。

4.本题重在考查对文言内容的赏析及主旨的理解分析。

对理解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重点是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D项说“圣人并未废此四者,也未‘发狂’,就是这个道理”不正确,道理不一样,文中用老子的话意在说明“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而圣人的做法意在说明“聊以寓意”,即暂且用来寄托心意。

【参考译文】

君子可以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但不可以把心意留滞于事物中。

如果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即使事物很微小也会很快乐,即使事物特异也不会成为祸害。

如果把心意留滞在事物中,即使事物很微小也会成为祸害,即使是特异的事物也不会感到快乐。

老子说:

“缤纷的色彩使人目盲,动听的音乐使人耳聋,丰美的食物使人口伤,骑马打猎使人心发狂。

”但是圣人并没有因此而废除这四样东西,也是暂且用来寄托心意罢了。

刘备有雄才大略,却性喜织毛物。

嵇康达观洒脱,却喜爱打铁。

阮孚狂放不羁,却喜爱制鞋子。

这难道有什么音乐美色和香气吗,但他们终身喜欢而不厌弃。

事物之中最可喜,足以取悦于人而不足以移动人心的,莫过于书和画了。

然而到了那把心意留滞在书画上而放不下的程度,它的祸害就说不完了。

钟繇发展到因此吐血盗墓,棠孝武帝和王僧虔发展到因此互相猜忌……都是由于小孩子玩的把戏害了他们的国家,害了他们的身体。

这就是把心意留滞在事物中带来的祸害。

原来我在年少的时候,也曾经喜好这两样东西。

家里所有的都担心失去,别人所有的又担心不给我。

不久就自我嘲笑说:

我看轻富贵而看重书画,看轻生死而看重书画,岂不也是厚薄轻重颠倒错误,丧失自己的本心吗?

从这以后就不再那样喜好了。

看见喜欢的书画虽然也想再收藏它,然而被人取走了,也不再感到可惜。

就像烟云从眼前闪过,百鸟的呜叫从耳边掠过,无不愉快的接受,但是一旦消失,也就不再记挂。

于是书画二物就常常带给我快乐,而不会成为祸害。

驸马都尉王君虽然是皇亲国戚,但他牢记并遵循礼义,学习《诗》《书》,经常与贫寒的读书人切磋。

平日里也排斥精美的食品,弃绝远离歌舞和女色,却专心在书画方面。

在私宅的东边建了宝绘堂,用来储蓄全部的书画,并要求我写文章来记录这件事。

我担心他弄不好会像我年少时那样爱好,所以写这篇文章告诫他,也许可以使他真正得到快乐而远离祸害。

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

 

【题文】

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

同一篇文言文中会出现许多同字却不同用法和意义的虚词。

明辨了虚词的用法含义可帮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大意。

“乎”“何”是文言文中经常会用到的虚词,那么“乎”“何”的用法有哪些特点?

有哪些需要我们注意和提高警惕的地方呢?

一、“乎”字的用法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

欲食乎?

(《项脊轩志》)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涉世家》)

欲安所归乎?

(《赤壁之战》)

2.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

3.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捕蛇者说》)

4.用在句中的停顿处,不译。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归去来辞》)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解释。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前一个“乎”:

在;后一个“乎”:

比。

)(《师说》)

2.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捕蛇者说》)

(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1.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2.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赤壁赋》)

二、“何”的用法

(一)本义阐析

“何”在金文中的个独体字,像人扛着戈,是“荷”的本字。

后来,“何”字成了“曷”的假借字,便另造“荷”字来表示原义。

①另:

“何”“曷”“盍”三字音同,词义相通。

例如: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五人墓碑记》“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二)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发问,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六国论》)

2、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②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

(二)用作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2.程度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  

(三)复音虚词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阿母谓府吏:

“何乃太区区!

”(《孔雀东南飞》)

【何必】译为“不必”,表示反问语气。

《孟子·梁惠王上》:

“王何必曰得,亦有仁义而已矣。

【何许】译为“何处,什么地方”。

《大铁椎传》: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三、学以致用

1.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何”的意义和用法。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

②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③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六国论》)

⑤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赤壁之战》)

【参考答案】

①通“呵”,“喝问”。

②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什么”。

③副词,表程度深,“多么”。

④疑问副词,“为什么”。

➄疑问副词,“怎么”。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且夫:

句首助词,引出下文议论,况且、再说

B.沛公曰: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奈何:

怎么办

C.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以为:

认为

D.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然而:

这样却

【答案】 C

【详细分析】以为:

以之为,把……作为。

3.对下列句子中固定结构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是故:

因此

②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独……哉:

“只是……吗”

③谓沛公曰: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谓……曰……:

“对……说……”

④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何……为:

“为什么……呢”

⑤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乎:

表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将军之谓也

之谓也:

……的称谓

⑦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

认为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

C.②④⑤⑥D.③④⑥⑦

【答案】B

【详细分析】②独……哉:

表反问,可译为“难道……吗”。

⑥之谓也:

可译为“说的就是……”。

⑦以为:

以之为,把……作为。

4.(2015高考四川卷)340000022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虞溥字允源,高平昌邑人也。

父袐,为偏将军,镇陇西。

溥从父之官,专心坟籍。

郡察孝廉,除郎中,补尚书都令史。

稍迁公车司马令,除鄱阳内史。

大修庠序,广招学徒,移告属县曰:

“学所以定情理性而积众善者也。

情定于内而行成于外,积善于心而名显于教,故中人之性随教而移,善积则习与性成。

唐虞之时,皆比屋而可封,及其废也,而云可诛,岂非化以成俗,教移人心者哉!

自汉氏失御,天下分崩,江表寇隔,久替王教,庠序之训,废而莫修。

今四海一统,万里同轨,熙熙兆庶,咸休息乎太和之中,宜崇尚道素,广开学业,以赞协时雍,光扬盛化。

”乃具为条制。

于是至者七百余人。

溥乃作诰以奖训之,曰:

文学诸生皆冠带之流,年盛志美,始涉学庭,讲修典训,此大成之业,立德之基也。

夫圣人之道淡而寡味,故始学者不好也。

及至期月,所观弥博,所习弥多,日闻所不闻,日见所不见,然后心开意朗,敬业乐群,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