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抢险救灾工程管理办法.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5568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2.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急抢险救灾工程管理办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应急抢险救灾工程管理办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应急抢险救灾工程管理办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应急抢险救灾工程管理办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应急抢险救灾工程管理办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应急抢险救灾工程管理办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应急抢险救灾工程管理办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应急抢险救灾工程管理办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应急抢险救灾工程管理办法.docx

《应急抢险救灾工程管理办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急抢险救灾工程管理办法.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应急抢险救灾工程管理办法.docx

应急抢险救灾工程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进一步完善应急抢险救灾机制,规范应急抢

险救灾工程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和

《**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办法》等法律、

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全部或者部分使用市本级财政性资金的应急抢险救灾工程的确定、建设、管理、监督等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应急抢险救灾工程,是指本市行政

区域内因突发事件引发,正在产生严重危害或者即将产生严重危害,必须迅速采取应对措施的工程,或者因应对突发事件发生必须在短期内完成的工程,包括建设工程和其他处置措施。

具体包括:

(-)自然灾害和其他不可抗力因素引起的水土保持、

环境保护、园林绿化、林业、防火等的抢险整治工程;

(-)水利、排水、供水等公共水务设施的抢险加固以

及应对紧急防洪、排涝、疏浚、水污染事故等的抢险整治工程;

(三) 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

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抢险治理工程;

(四) 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和市政、环卫、交通、通信、供电、供气、人防等公共设施的抢险修复工程;

(五)危险化学品引起的火灾、爆炸、中毒等的抢险救

灾工程;

(六)其他因突发事件引发或者为应对突发事件必须采取措施的应急抢险救灾工程。

第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确定为应急抢险救灾

工程:

(-)可以纳入计划或者实施年度管理的;

(二) 在可以预见的严重危害发生前能够完成招投标

的;

(三) 突发事件的威胁或者危害已经得到控制或者消除的。

第五条应急抢险救灾工程管理坚持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规范有序、注重效率、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建立政府监督、制度完备、公开透明的管理体制。

第六条按照市级专项应急预案成立现场指挥部的,应急抢险救灾工程由现场指挥部集体决策确定。

未制定市级专项应急预案或者未按照市级专项应急预案成立现场指挥部的,应急抢险救灾工程按照以下程序确定:

(一)

项目估算财政投资金额在人民币300万元以下(含

300万元)的,由项目主管部门集体审议后确定。

300万元以上

(-)项目估算财政投资金额在人民币

800万元以下(含800万元)的,由项目主管部门提请应急抢险救灾工程联席会议审议后确定。

(三)项目估算财政投资金额在人民币800万元以上的,由项目主管部门提请应急抢险救灾工程联席会议审议后,报请市政府确定。

第七条项目主管部门根据下列材料并经本部门领导集体审议后确定应急抢险救灾工程:

(-) 工程名称、地点、

类别、建设单位、施工方案、

拟完成工期、估算财政投资金额等基本情况说明;

(二) 工程具备应急抢险救灾属性的说明材料和必要的证明材料;

(三) 其他必要的说明、证明材料。

工程具备应急抢险救灾属性的说明材料和必要的证明材料应当包括5名以上行业和应急领域的专家意见。

项目主管部门提请联席会议确定应急抢险救灾工程的,除提交前款材料外,还应当提交本部门意见;项目主管部门报请市政府确定应急抢险救灾工程的,除提交前款材料外,还应当提交本部门意见和联席会议纪要。

第八条应急抢险救灾工程联席会议由项目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召开,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主持,发展改革、公安、财政、环保、国土规划、住房城乡建设、交通、水务、林业园林、审计、城市管理、安全监管、应急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

联席会议所确定的工程有关事项,是开展工程建设的依据。

联席会议所议事项涉及到其他职能部门和相关区政府的,有关职能部门和区政府应当予以配合。

第九条依照本办法确定的应急抢险救灾工程,依法需要办理各项审批手续的,各审批部门应当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办理效率。

如不立即组织实施将发生严重危害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应急抢险救灾工程建设项目,可以在工程验收前或者灾情结束后6个月内完善相关手续。

应急抢险救灾工程,符合招投标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可以不进行招标。

第十条项目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公开、公平、公正、择优原则选取具备相应资质、 诚信综合评价良好的工程队伍,

建立和完善本部门应急抢险救灾工程队伍储备库。

项目主管部门应当通过门户网站向社会公布储备库名单。

储备库应当包括应急抢险救灾工程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监理、造价咨询、施工等队伍。

除特殊专业工程外,储备库中勘察、设计、监理、造价咨询等单位应当分别不少于3家,施工单位应当不少于6家。

项目主管部门应当对储备库工程队伍的信用、服务进行跟踪评价,动态管理,并根据工程队伍的信用评价、服务质量等情况每两年至少调整1次。

第十一条因突发事件引发,正在产生严重危害或者即将产生严重危害,必须迅速采取应对措施的应急抢险救灾工程,由现场指挥部或者项目主管部门遵循效率优先的原则,采取轮候制从储备库中确定具备相应资质和能力的工程队伍。

为应对突发事件发生而必须在短期内完成的应急抢险救灾工程,由现场指挥部或者项目主管部门从储备库中摇珠产生具备相应资质和能力的工程队伍。

因应急抢险救灾工程要求特殊,在储备库中无适合资质和能力的工程队伍,可以按照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程序从储备库以外确定工程队伍。

应急抢险救灾工程队伍确定后3个工作日内,由项目主管部门在门户网站上向社会公布。

第十二条应急抢险救灾工程建设项目实施前,建设单位应当与施工单位签订框架合同,确因情况紧急未签订框架合同的,应当自工程实施之日起 15日内补签,明确施工单

位、工程量、工程费用、工期、验收标准以及质量保证责任等内容。

应急抢险救灾工程建设项目实施前,施工单位应当制定专门的安全施工方案,落实安全管理措施,确保安全生产。

第十三条应急抢险救灾工程不得化整为零、 拆分实

施,不得与非应急抢险救灾工程合并实施。

第十四条两个以上应急抢险救灾工程原则上不得合并

实施;确需合并实施的,应当按照效率优先、资源最优化原则,结合工程性质,科学、合理确定合并实施范围。

项目估算财政投资金额按照合并后的估算财政投资总额确定。

拟合并实施的应急抢险救灾工程,按照本办法第七条规定提交资料的,还应当提交合并实施计划。

第十五条应急抢险救灾工程完工后,由建设单位及时组织验收。

验收由项目主管部门主持,验收结论作为审查或者财政投资评审依据。

第十六条应急抢险救灾工程所需财政资金纳入市本级

财政预算管理。

第十七条应急抢险救灾工程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按照项目估算财政投资金额的60%先行预付。

工程完工后,由项目主管部门按照**市财政投资评审有关规定组织审查或者送财政投资评审,工程结算余额根据审查结果或者财政评审结果直接支付。

应急抢险救灾工程以工程量签证为依据,据实结算。

工程结算总额不得超过估算财政投资金额的 10%;

过10%的,根据结算总额,按照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程序报请批准后,财政部门方可支付余额。

第十八条因事故责任引发的应急抢险救灾工程,工程

资金由事故责任单位或者责任人承担。

建设单位或者项目主管部门垫付的,应当依法向事故责任单位或者责任人追偿。

建设单位或者项目主管部门应当建立追偿工作机制,定期向财政部门报送追偿结果。

第十九条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依法对应急抢险救灾工程质量负责。

建设单位应当做好工程建设日常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施工单位应当履行工程质量保

修义务,并对在规定的保修范围和保修期限内发生的质量问题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条项目主管部门应当于每年11月30日前将本年度已结算余额的应急抢险救灾工程项目的相关材料归档,并报送市府办公厅,由市府办公厅报送市人大常委会备案。

第二-一条环保、住房城乡建设、交通、水务、林业园林、城市管理等项目主管部门,应当依法组织实施本部门管理的应急抢险救灾工程,并加强工程监管,做好工程合同管理、安全生产、工程进度、工程质量、资金管理等方面的监督检查。

财政、审计等部门应当分别加强应急抢险救灾工程项目的资金监管和审计监督检查。

第二十二条有关部门、单位的工作人员在应急抢险救灾工程实施过程中有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行为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三条本办法所称项目估算财政投资金额包括工程所需的咨询、勘察、设计、监理、施工等所有必要支出。

本办法所称项目主管部门,是指工程所属行业的市级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十四条使用区级财政性资金或者使用国有企业资金的应急抢险救灾工程的确定、建设、管理、监督可以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五条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施,有效期5年。

有关政策法规依据变化或者有效期届满,根据实施情况依法评估修订。

页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