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云南省曲靖市宜良县第三中学学年下学期份月考高二历史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5879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85.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解析云南省曲靖市宜良县第三中学学年下学期份月考高二历史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精品解析云南省曲靖市宜良县第三中学学年下学期份月考高二历史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精品解析云南省曲靖市宜良县第三中学学年下学期份月考高二历史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精品解析云南省曲靖市宜良县第三中学学年下学期份月考高二历史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精品解析云南省曲靖市宜良县第三中学学年下学期份月考高二历史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精品解析云南省曲靖市宜良县第三中学学年下学期份月考高二历史 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精品解析云南省曲靖市宜良县第三中学学年下学期份月考高二历史 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精品解析云南省曲靖市宜良县第三中学学年下学期份月考高二历史 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精品解析云南省曲靖市宜良县第三中学学年下学期份月考高二历史 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精品解析云南省曲靖市宜良县第三中学学年下学期份月考高二历史 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精品解析云南省曲靖市宜良县第三中学学年下学期份月考高二历史 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精品解析云南省曲靖市宜良县第三中学学年下学期份月考高二历史 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精品解析云南省曲靖市宜良县第三中学学年下学期份月考高二历史 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精品解析云南省曲靖市宜良县第三中学学年下学期份月考高二历史 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精品解析云南省曲靖市宜良县第三中学学年下学期份月考高二历史 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精品解析云南省曲靖市宜良县第三中学学年下学期份月考高二历史 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精品解析云南省曲靖市宜良县第三中学学年下学期份月考高二历史 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精品解析云南省曲靖市宜良县第三中学学年下学期份月考高二历史 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精品解析云南省曲靖市宜良县第三中学学年下学期份月考高二历史 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解析云南省曲靖市宜良县第三中学学年下学期份月考高二历史 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云南省曲靖市宜良县第三中学学年下学期份月考高二历史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云南省曲靖市宜良县第三中学学年下学期份月考高二历史 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解析云南省曲靖市宜良县第三中学学年下学期份月考高二历史 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云南省曲靖市宜良县第三中学学年下学期份月考高二历史解析版

曲靖市宜良县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下学期3月份月考

高二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分卷I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0分,共50分)

1.苏格拉底率先“把哲学从天上请回人间”。

这主要是指他

A.首先对客观的自然界进行哲学思考

B.强调个人利益,创立智者学派

C.把讨论的重点从自然转移到社会

D.把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引向理性道路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苏格拉底的思想。

结合所学可知,苏格拉底在哲学上的重大贡献是他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提出“认识你自己”的主张,体现的是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这也为18世纪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所以选D。

考点: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苏格拉底的思想

2.苏格拉底对知识的看法与智者学派的不同点是

A.提出“知识即力量”

B.认为“感觉即知识”

C.认为知识是道德行为的基础

D.认为最高的知识就是对“美”这个概念的理解

【答案】C

【解析】智者学派认为知识是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基础;苏格拉底则认为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提出“美德即知识”的观点。

故答案为C项。

知识即力量是培根的名言,智者学派认为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AB项不是苏格拉底对知识的看法,排除;苏格拉底认为最高的知识是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知识,D项说法错误,排除。

3.下列关于李鸿章的评价,与清政府立场相近的是

A.“为破屋子修修补补的裱糊匠”

B.“未改变中国之现状,未带领中国走向富强”

C.“中兴名臣……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

D.“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清政府的评价立场主要从维护地主阶级统治的角度进行评价。

AB均是认为李鸿章的活动没有真正促进中国近代化。

C认为李鸿章是“中兴名臣...社稷之臣”,最符合清朝的立场。

考点: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古代中国的政治家•李鸿章(课标外)

4.“这种主义的高涨以对劳动群众生活状况的最真挚的同情和对他们的压迫者及剥削者的最强烈憎恨为前提,同时文反过来产生这种.同情和憎恨。

”列宁评价的应是孙中山的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改良主义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劳动群众生活状况”等字眼意在强调列宁评价的应是孙中山的民生方面的问题,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民族主义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民权主义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孙中山没有改良主义思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5.我国著名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徐朔方说:

“小说成书时,三教合一盛行到这样地步,以至在宋、元、明士大夫中间难得找到一个不受对方影响的儒者、道人或居士。

当时只有三教合一以道为主的道者,或三教合一以佛为主的和尚或居士。

”下列小说中,最能反映“三教合一”这一文化现象的是

A.《西游记》

B.《水浒传》

C.《三国演义》

D.《儒林外史》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西游记》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内容,既让佛、道两教的仙人们同时登场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里注入了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有时还插进几句儒家的至理名言,妙趣横生使该书赢得了各种文化层次的读者的爱好。

在《西游记》中人物涉及太上老君、佛主、唐朝皇帝等,太上老君为道家人物,佛主为佛教人物,并且人物之间的沟通交流增多反映“三教合一”的现象A项正确。

考点: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明清小说

【名师点睛】四大名著:

6.在议论变法时,宋神宗曾说:

“三代圣王之法亦有弊,国家承平百年,安得不小有更张?

”这体现了宋神宗

A.同意废止王安石的新法

B.对变法没有明确的态度

C.在很大程度上支持变法

D.认为要进行彻底的变革知识点二积贫局面的改变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据材料“三代圣王之法亦有弊,国家承平百年,安得不小有更张?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宋神宗在很大程度上支持变法,故C正确。

当时没有废止王安石的新法,故A错误。

宋神宗对变法有明确的态度,故B错误。

认为要进行彻底的变革,错在“彻底”,故D错误。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背景

7.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开始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A.井冈山时期

B.长征时期

C.延安时期

D.新中国成立后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作为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的毛泽东思想开始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七大上,中共七大召开于1945年,当时中共所在地是在延安,正处于抗日战争的后期,所以选择C。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8.下图中的三人从右至左分别是老子、释迦牟尼、孔子。

三人于一图之中,正在辩经论道。

画面中,释氏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

此图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体现了古代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

B.此三人不是同一时代,不可能同时出现

C.儒、释、道三家主张各异,冲突激烈

D.主要反映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答案】A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三教合一”,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

B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老子、释迦牟尼、孔子......正在辩经论道”不符,故排除;D项的表述与自汉武帝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以来,儒学一直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史实不符,故排除;题目中的信息“老子、释迦牟尼、孔子......正在辩经论道”体现了儒、道、佛“三教合一”,故排除C项,选择A项。

9.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

下列对这一主张的分析正确的是

A.“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西学”指西方的政治制度

B.“中学为体”指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国家的根本体制

C.“西学为用”指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政治制度

D.这一主张的根本目的是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说法错误,错在“政治制度”;“中学为体”指以中国封建制度作为国家的根本体制,故B项错误;“西学为用”指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故C项错误;中体西用的根本目的是挽救清政府,故D项正确。

10.某学者评价“百家争鸣”时指出:

“正是这一时期(战国时期)的政治混乱才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民所应该承担的角色,一些人试图找到能够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法则。

”由此可见

A.战国时诸子百家开始出现

B.争鸣核心是重建社会秩序

C.文化的繁荣源于社会混乱

D.“百家争鸣”只关注人际关系

【答案】B

【解析】“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法则”其实也就是重建社会秩序,这也是材料所强调的争鸣核心所在,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自身就是错误的,文化的繁荣源于社会经济等的繁荣,不符合题意,排除;百家争鸣也关注社会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1.梭伦执政后,非常重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

公元前6世纪雅典的一个双耳陶瓶(见下图)上的画面描绘了当时阿提卡地区

A.海外贸易的盛况

B.收获橄榄的场景

C.手工工场的生产

D.灌溉系统的发达

【答案】B

12.《格列弗游记》描述了外科医生格列弗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巫人国的游历,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的社会矛盾,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败和罪恶,被认为是“文学的伟宝库之一”。

这部小说在18世纪的欧洲颇受欢迎,主要是因为它

A.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B.体现了冒险精神

C.适应了殖民扩张要求

D.彰显了启蒙思想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欧洲文学,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材料信息并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18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社会矛盾尖锐,启蒙运动发展到高潮。

《格列弗游记》的核心思想是暴露社会矛盾.揭露社会罪恶,符合当时欧洲的社会现实。

A.B.C与这个主题不符,排除。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13.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

“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

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材料主要反映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时代的潮流影响下,也不得不抬出“民主”这块牌子,即说明了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成为时代的潮流,民主思想深入人心,C的表述符合题意。

A“各界思想趋同”表述有误;B“主要手段”表述有误;“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反映了不是真意接受三民主义,D也不合题意,故选C。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影响

14.《宋代官职大辞典》中写道:

“乾德三年(965年)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

”这一举措在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保证了地方的财政收入,稳定了地方安定局面

B.加强了对地方财政的管理,从而加强对人民统治

C.导致对人民掠夺更加残酷,加剧了社会的矛盾

D.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教材重要知识点的准确理解能力。

由材料中“朝廷遣官立转运使”可知材料主要阐述了宋朝的转运使,由已学知识可知转运使的设立使得朝廷(中央)加强了对地方财政的管理,使得中央通过对地方财政管理的加强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因此D符合题意。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5.北宋统治者认为“富者田连阡陌,为国守财耳!

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贵族特权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分析题干材料,主要表达的意思是:

富人兼并了大量土地,是为国家守财,当国家发生危难时,他们这种兼并得来的钱财,就乐意向国家捐纳。

所以这表明北宋政府并不抑制兼并,A错误。

B和D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答案为C。

考点:

王安石变法

点评:

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和理解能力,解题时要特别注意题干所强调的主旨是不抑兼并。

16.下图是我国水稻平均亩产量柱形图。

据统计:

1976~1998年,中国水稻产量累计增产3.5亿吨,按每吨1000元计算,累计增收3500亿元;按人均口粮每年450千克计算,能解决500多万人一年的吃饭问题。

出现这种现象的最直接原因是

A.我国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B.家庭联产承包提高了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

C.袁隆平的水稻杂交技术提高了水稻亩产量

D.我国在基因工程方面的科学技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国水稻产量累计增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水稻产量的提高直接得益于袁隆平的水稻杂交技术提高,故C项正确;ABD项是主要原因,不是直接原因。

点睛:

解答本题的最关键因素是水稻“亩产量”提高。

17.近代有学者说,“文人画不仅形于山水,无物不可寓文人之兴味也明矣”“西洋画可谓形似极矣!

而立体派之思想转变,亦足见形似之不足尽艺术之长”。

该学者这一认识的主旨是

A.西方画作都以形似为重

B.文人画和西洋画可以取长补短

C.文人画有形似的不足

D.文人画与立体派都重精神表达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东西方的艺术。

根据材料,这位近代学者认为,文人画不仅可以绘出山水之形状,而且绘出的任何物体都蕴含着作者的“兴味”,即每幅文人画都有自己的思想旨趣。

而西洋画是把描摹形状做到了极致,立体派思想转变表明他们要改变传统的单纯注重“形似”,而也要表现画家的思想。

立体派思想转变指的是20世纪初出现的否定从一个视点观察事物和表现事物的传统方法,把三度空间的画面归结成平面的、两度空间的画面的派别,这显然不主要依靠视觉经验和感性认识,而主要依靠理性、观念和思维,结合立体派代表人物毕加索的画作可知,立体派注重精神表达。

A项,西方立体派不以形似为重。

故A项错误。

B项,材料中并未体现东、西绘画取长补短。

故B项错误。

C项,材料认为文人画形神兼备。

故C项错误。

D项,从材料可知,文人画、立体派都注重精神表达。

故D项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考点:

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学艺术·绘画艺术·文人画;世界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艺术状况·立体派绘画

18.依据你所学知识判断下列所示京剧角色的四大行当,正确的是

A.①生②净③旦④丑

B.①净②生③旦④丑

C.①旦②生③丑④净

D.①生②净③丑④旦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京剧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观察图片结合所学可知①为旦角、②为生角、③为丑角、④为净角,故选C。

考点: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古代的戏曲·京剧

19.“当你出去画画时,要设法忘掉你面前的物体,一棵树、一片田野,只是想,这是一块蓝色、这是一条粉红色、黄色,然后准确地画下你所观察到的颜色和形状,直到它达到你最初的印象为止。

”与此画家属于同一流派的画作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这是一块蓝色、这是一条粉红色、黄色,然后准确地画下你所观察到的颜色和形状,直到它达到你最初的印象为止”可知是印象派艺术;

(1)是现实主义美术,

(2)是自由主义美术,(3)是印象派美术,(4)是现代主义美术,故排除ABD,所以选C。

20.“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

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

”文中的“这场思想变革”

A.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营造了必要空间

B.为结束封建帝制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C.促使了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

D.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答案】A

【解析】由“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可判断该思想变革指的是新文化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故A项正确;封建帝制结束指的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后,民主思想就已经传入中国,故C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是在甲午战后,故D项错误。

点睛:

材料“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是解题的关键。

21.康德说: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批判的时代,一切事物都必须接受审判”。

这里“批判”的本意是强调

A.批驳否定

B.批评指正

C.质疑分析

D.理解同情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批判的时代,一切都须受到批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德主张理性批判,强调质疑分析,故C正确;理性批判不等于批驳否定,故A错误;批评指正,也不符合理性主义的含义,故B项错误;理解同情,也不符合启蒙思想理性主义的内容,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康德的理性主义思想的内涵,学生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一切都须受到批判”,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对选项逐一分析判断,得出“质疑分析”的最佳答案。

22.“它直接提出群众生活状况及群众斗争问题,热烈地同情被剥削的劳动者,相信他们是正义的和有力量的。

”这里列宁评价的是孙中山的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由题目中的信息“提出群众生活状况”、“同情被剥削的劳动者”可知此应为孙中山三民主义中关注土地问题的民生主义,故排除A、B、D三项,选择C项。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生主义

23.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

“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

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A.教会是否腐败

B.信仰是否必要

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根据所学,马丁路德主张通过自己阅读《圣经》就可以理解并同上帝对话,教会认为《圣经》容易被曲解,需要依靠教会对圣经的解释,所以二者的区别在于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符合题意的是C项,ABD项不是主要分歧,排除。

24.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指出,中国欲图生存,必须抛弃“官僚的专制的民主政治”,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

而要真正实现民主政治,必须依靠全国大多数人的政治觉悟,自觉“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

关于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陈独秀号召发动工农群众起来反抗军阀专制统治

B.材料背景是要领导五四运动

C.材料中的“政治觉悟”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

D.陈独秀要实现的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内容“而要真正实现民主政治,必须依靠全国大多数人的政治觉悟,自觉“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出现的必要性,此时他们主张以学习西方的民主思想以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故D正确。

因为A出现于国民大革命时期,故A错误。

因为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出现于新文化运动后期,故B、D错误。

考点:

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必要性

25.毛泽东提出:

“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是在

A.国民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反映了两个信息:

掌握革命领导权、关注农民问题。

国民革命时期,共产党犯了“右”倾错误,放弃了革命领导权,但本题考查的是毛泽东思想,此时是毛泽东思想萌芽阶段,毛泽东已经关注到了农民问题,A项正确;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正是吸取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认识到共产党须掌握革命的领导权,以及照搬苏联的经验,攻打中心城市接连失败,工作重心由城市到农村,但此时期毛泽东处于形成阶段,提出的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B项排除;抗日战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成熟阶段,主要是新民主主义理论,C项排除;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主要是关于国家政权建设问题,D项排除。

考点: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点评:

本题考查材料信息的分析与解读能力,对毛泽东思想的内容及其发展的阶段特征的准确理解,本题易因革命领导权而错选B项。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6小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是雅典市场。

这里既是集市,也是雅典公民进行社会活动的公众场所。

(1)从图片中你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2)智者学派产生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答案】

(1)信息:

雅典商品经济发达;公民积极参与社会活动;雅典民主政治发达;雅典建筑整齐美观,建筑水平高超。

(2)经济根源:

雅典工商业的发展。

政治根源:

雅典民主制的繁荣。

【解析】

(1)从材料“既是集市,也是雅典公民进行社会活动的公众场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雅典商品经济发达;公民积极参与社会活动;雅典民主政治发达;雅典建筑整齐美观,建筑水平高超。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智者学派产生的济根源是雅典工商业的发展;政治根源是雅典民主制的繁荣。

27.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

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

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

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

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请回答:

(1)文中哪些属于史料?

(2)文中哪些属于史料解释?

(3)文中哪些属于历史评价?

【答案】

(1)史料: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2)史料解释:

民贵君轻。

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

(3)历史评价:

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解析】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史料,所谓的史料分为两种:

一种是第一史料,是来源于考古发现;另外一种就是第二史料,是文献古书上面的记载。

因此我们可以从材料中找到史书上的原话,就是第二史料。

(2)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所谓的史料解释就是对史料的一种阐述,对史料所表达含义一种解释。

材料中很多都是对史料的一种阐述,这些都是史料解释。

我们从材料中一一总结即可。

一般都在史料附近,后面居多。

(3)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史料评价一般都是笔者对这种思想观点的一种阐述和表达,往往带有自我主观的色彩,但是这种主观色彩往往表现的不够明确,我们需要区分它和历史解释的区别,一个是陈述,一个是评价。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孟子的思想

28.法律作为一种社会冲突的解决机制,为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材料一

“礼不下庶人,刑人不上大夫。

——《礼记》

“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源也。

——《荀子》

“天道之大者在阴阳。

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

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

——《春秋繁露》

材料二

“人类的一切法律都因那惟一的神(逻各斯)的法律而存在。

——《古希腊罗马哲学》

“法律应该不仅仅是管辖人民,君主如不依法办事,也要管辖君主。

——柏拉图《理想国》

“教皇如果有背弃信仰,挥霍教会财产、通奸、抢劫以及其他严重损害教会声誉的犯罪,那他就要受到审判和废黜。

——《教会法大全》

“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国法判,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

——《大宪章》

材料三这一时期的社会政治思想以“自然法理论”为基础,通常有两个基本概念,一个是“自然状态”,一个是“社会契约”。

哲学家的历史使命是说明现行的社会制度是不合理的……就要找到一个合理的标准来衡量,这也是为了给进一步提出一种合理的社会制度作为理想的典范。

——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西法律思想的特点。

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