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第五章 燃料含答案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5603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691.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第五章 燃料含答案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初中化学第五章 燃料含答案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初中化学第五章 燃料含答案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初中化学第五章 燃料含答案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初中化学第五章 燃料含答案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初中化学第五章 燃料含答案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初中化学第五章 燃料含答案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初中化学第五章 燃料含答案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初中化学第五章 燃料含答案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初中化学第五章 燃料含答案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初中化学第五章 燃料含答案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初中化学第五章 燃料含答案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初中化学第五章 燃料含答案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初中化学第五章 燃料含答案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初中化学第五章 燃料含答案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初中化学第五章 燃料含答案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初中化学第五章 燃料含答案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初中化学第五章 燃料含答案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初中化学第五章 燃料含答案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初中化学第五章 燃料含答案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第五章 燃料含答案教案.docx

《初中化学第五章 燃料含答案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第五章 燃料含答案教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化学第五章 燃料含答案教案.docx

初中化学第五章燃料含答案教案

第五章燃料

5.1洁净的燃料——氢气

一、氢气的物理性质

1、密度比空气小(比空气轻,是所有气体中最轻的)0℃,101.3kPa时,ρ=0.09g/L

2、熔沸点均比其他常见气体低,熔点-259℃,沸点-252℃,淡蓝色液体,雪状固体

3、无色无味的气体

4、难溶于水,也不和水反应

2、氢气的化学性质实验

1、

图5-2氢气的燃烧

实验一:

氢气的可燃性

实验:

在空气中,用带尖嘴的金属导管点燃纯净的氢气

现象:

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有无色小液滴,

用手触摸烧杯壁感觉非常烫,说明反应放出了大量的热。

分析与结论:

①氢气具有可燃性,纯净的H2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

②氢气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物是水,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③氢气完全燃烧的热值为1.43×105kJ/mol(汽油完全燃烧的热值为4.6×104kJ/mol);

图5-3氢气与空气混合燃烧易爆炸

因此,氢燃料是不产生污染物的洁净燃料。

化学方程式:

2、实验二:

氢气不纯易爆炸

实验:

取一个无盖、底部钻一小孔的塑料(纸)筒或杯,用纸团堵住小孔,开口一端朝下,通入一会儿氢气,

使筒内的气体为氢气和空气的混合气。

把这个筒拿到安全的地方,拔掉堵孔纸团,用燃着的木条在小

孔处点火(点火时人要远离些)。

现象:

塑料(纸)筒发生爆炸。

分析与结论:

①不纯的氢气点燃时可能发生爆炸。

因为,氢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遇到明火时,剧烈燃烧,在极短时间内放出大量热,使筒内气体急剧膨胀而发生爆炸。

②爆炸极限:

可燃物(可燃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或氧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均匀混合,形成

预混合气,遇到火源会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

③点燃氢气前,一定要先验纯,氢气的爆炸极限:

4%~74.2%。

3、实验三:

氢气的验纯

实验:

如图5-4操作,收集一小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使试管口稍向下倾斜,

接近酒精灯火焰,再移开拇指点火。

现象:

点燃的声音不同

分析与结论:

①若听到轻微的“噗”声,说明氢气已纯净;

②若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则表明氢气不纯;

③如氢气不纯,要用拇指继续按住试管口一会儿,使管内氢气燃烧的火

焰熄灭,再收集氢气验纯,直到听到轻微“噗”声,才可在导管口处点火。

图5-5氢气还原氧化铜

4、实验四:

氢气的还原性

实验:

如图5-5装置,将制备的纯净氢气持续通入灼热的氧化铜固体,加热反应

一段时间后观察试管内物质的变化。

现象:

黑色氧化铜固体变成红色,试管壁口有小水珠产生。

分析与结论:

氢气具有还原性,可以将金属氧化物还原成金属单质;

因为氢气具有可燃性,可点燃处理未反应完的氢气。

图5-6电解水制备氢气

反应方程式:

三、氢气的制取

图5-7活泼金属与酸反应制备氢气

(1)工业制备:

电解水制取氢气:

(2)实验室制备:

活泼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3)收集:

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

图5-8排水法向下排空气法

四、氢气的用途

性质

用途

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充气球

可燃性

高能燃料,用于焊接,切割金属,液氢用于火箭燃料

还原性

冶炼金属,做保护气

【随堂练习一】

1.氢气不同于其他气体,最显著的特性是()

A.无色B.难溶于水C.密度最小D.可燃性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属于混合物

B.点燃氢气时,火焰是淡蓝色的

C氢气是无色、无气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氢气

D.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唯一产物——水,该反应也能证明水的组成

3.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一试管氢气,检验纯度时若听到尖锐的爆鸣声,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用拇指堵住管口一会儿,然后再收集B.直接用于实验

C.换一支试管重新收集、检验D.用原试管采取排水法重新收集、检验

4.下列物质与空气混合,接触到明火,有发生爆炸危险的是()

①氢气②汽油蒸气③面粉尘④棉尘

A.①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5.下列性质不属于氢气物理性质的是(  )

A.无色无味B.难溶于水C.最轻的气体D.能够燃烧

6.航天飞机已成功使用液氢作燃料,下列说法中属于H2的化学性质的是(  )

A.液氢燃烧放出大量热B.氢气是最轻的气体

C.氢气具有可燃性D.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7.用氢气流吹肥皂泡,并用燃着的木条点燃肥皂泡,这个实验的现象能同时说明氢气(  )

A.密度比空气小,具有可燃性B.密度比空气大,具有可燃性

C.密度比空气小,具有助燃性D.难溶于水,具有可燃性

8.氢气是一种具有广泛用途的物质,下列关于氢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用氢气充灌探空气球是因为相同条件下,氢气的密度最小

B.氢气具有可燃性,可以做燃料

C.点燃氢气与氧气的混合气体时,一定会发生爆炸

D.氢气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最小微粒是氢原子

 

9.有一种能源被称为2l世纪的理想能源,它燃烧的产物只有一种,该产物通常状况下呈液态,它不会产生烟尘或酸雨.这种能源是(  )

A.氢能B.电能C.太阳能D.地热能

10.氢气是未来的理想能源,科学家正在探究光分解水制取氢气反应的催化剂,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氢气燃烧要放出大量的热能,其他物质燃烧没有热能放出

B.催化剂的作用是增大光分解水的化学反应速率

C.一个氢分子中有两个氢原子,则氢气的化学式可表示为2H

D.检验氢气纯度时,听到尖锐爆鸣声,则证明氢气纯净了

11.有科学家预言,氢能将成为2l世纪的主要能源,但除了先要解决制备氢气的能耗问题之外,还必须解决的问题是(  )

A.原料受到限制B.造成环境污染C.储存和运输不便D.氢气燃烧放出的热量

12.在密闭容器中点燃下列气体时,会发生爆炸的是(  )

A.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B.氮气和氦气C.氢气和空气D.沼气和氮气

13.下列因果关系正确的是(  )

A.因为水通电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所以水是混合物

B.因为氢气密度很小,所以氢气可充气球

C.水通电分解实验加入稀硫酸,原因是稀硫酸通电分解

D.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所以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原子组成

 

5.2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

一、碳的单质

类型

物质

结构示意图

物理性质

用途

异同点

 

多样的碳单质

 

定型碳

金刚石C

透明、强折光性

钻石、首饰

 

【相同】

①碳单质

②纯净物

③化学性质相同

 

【差异】

①物理性质差异大

②原子排列不同

③空间结构不同

硬度大(天然最硬)

玻璃刀、钻头

石墨C

质软

铅笔芯

深灰色,有金属光泽

能导电

电极

滑腻,片状

润滑剂

富勒烯

(如C60、C50、C70等)

 

 

良好的导电性

与导热性

 

电子工业

碳纳米管

 

 

无定形碳

物质

物理性质

制法

用途

木炭

灰黑色的多孔性固体

木材隔绝空气加强热

燃料、黑火药、制活性炭、冶炼金属

无定形碳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能将色素等吸附在多孔性结构中,具有较强的吸附性(物理性质)

活性炭

灰黑色多孔颗粒状固体

木炭在高温下用水蒸气处理

净化多种气体和液体、作防毒面具

焦炭

浅灰色多孔性固体

烟煤隔绝空气加强热

冶炼金属

炭黑

极细的黑色粉末

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

墨、油墨、油漆、鞋油、燃料等,作橡胶制品的填料

二、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

1、碳的化学性质

(1)碳的稳定性

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受日光照射或跟空气、水接触,都不容易起变化。

例如我国古代用墨汁书写、绘制字画,可保存几百年不褪色;我们的档案资料均要求用墨水书写。

(2)碳的可燃性

①碳充分燃烧(氧气充足):

(燃烧热值为32.8kJ/mol)

碳不充分燃烧(氧气不足):

(燃烧热值为9.2kJ/mol,是完全燃烧热值的1/3.6倍)

(3)碳的还原性

①高温条件下,灼热的碳可使CO2还原成CO:

在加热条件下,碳可将金属氧化物还原成金属单质:

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CO易燃,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CO2(煤炉或炭炉上方观察到的燃烧现象

(2)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提示】一氧化碳CO是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有毒气体,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液失去输氧能力,发生煤气中毒。

【讨论】

(1)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发生煤气中毒?

(2)有人用煤火取暖,又担心煤气中毒,临睡前在煤炉上和地上放两大盆冷水,这样做能预防煤

气中毒吗?

(3)用煤火取暖时,怎样预防煤气中毒?

(4)煤气厂为什么常在家用煤气(含有一氧化碳)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

如发生煤气泄漏

应当怎么办?

【总结】

(1)如果煤气泄漏,室内通风不良,或生煤炉火的房间不装烟囱,都有可能导致煤气中毒。

(2)水不能预防煤气中毒,因为CO难溶于水。

(3)首先室里应装烟囱,其次应注意睡觉时头不要靠墙边,因为CO的密度略小于空气,它会沿

着墙壁慢慢地向上飘。

(4)因为一氧化碳无色无味,煤气泄露不易被察觉,所以煤气厂常在家用煤气中掺入微量具有难

闻气味的气体。

如果发生煤气泄漏,应立即关闭煤气阀门,然后开窗通风。

【随堂练习二】

1.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账本等应用毛笔或诸如碳素墨汁的钢笔书写,这是因为墨汁中的碳()

A.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B.被氧化成稳定的物质

C.被还原成稳定的物质D.与纸发生反应生成稳定的物质

2.“吸烟有害健康”。

我国政府规定:

从2011年5月1日起,公共室内禁止吸烟。

烟草燃烧释放的有害物质中,能与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的是()

A.尼古丁B.一氧化碳C.焦油D.甲醛

3.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有毒

B.木炭、活性炭都具有吸附性

C.木炭、一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都能与氧化铜反应

D.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4.李兵同学编写的化学小报中有如下标题,其中某标题下文章中的主角是一氧化碳,该标题可能是(  )

A.PM2.5与雾霾天气B.新装修房屋内空气中的杀手

C.形成酸雨的罪魁祸首D.燃气热水器安装在居室内的危险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碘酒是一种混合物

B.水是纯净物,但自然界中几乎不存在纯净的水

C.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在常温下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D.一氧化碳是一种红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6.香烟烟雾中含有CO、CO2、SO2三种气体,它们(  )

A.都由相同元素组成B.都属于氧化物C.都是有毒气体D.都易溶于水

7.以科学原理和事实为依据进行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

A.物质世界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因此可以利用周期表中的元素任意组合新物质

B.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

C.原子和分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因此物质不是由分子构成,就一定是由原子构成

D.CO和CO2的元素组成相同,所以它们的性质也完全相同

8.株洲晚报2月28日报道:

“因厨房窗户紧闭,4名年轻人深夜煤气中毒,幸好被及时抢救,均脱离危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引起煤气中毒的主要成分是CO2

B.为了便于及时发现煤气泄漏,煤气厂常在家用煤气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

C.冬天用煤炉取暖时,为了防止冷空气进入,应关闭门窗

D.在煤炉旁放一盆冷水,可以防止煤气中毒

9.市政府有关部门提醒大家,冬季用燃气热水器洗澡要特别注意室内通风,以免造成人员中毒,这里的有毒气体主要是指(  )

A.CO2B.N2C.O2D.CO

10.CO是一种无色、无味、具有可燃性的有毒气体.有科学家利用一种复杂的金属复合物研制出新型高灵敏度的CO探测器,它能通过颜色变化来探测空气中是否含有CO,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无色、无味、具有可燃性,都是CO的物理性质

B.CO探测器用于空气质量监测,可以让人们及时了解空气质量状况

C.CO有毒,是因为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影响血液对氧气的输送

D.发现有人CO中毒时,应将病人迅速转移到清新的空气中

11.对性质和用途的关系分析错误的是(  )

A石墨软又滑做电极B稀有气体稳定作保护气

C氢气有可燃性作火箭燃料D活性炭有吸附性用于防雾霾口罩

12.下列有关碳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刚石、石墨是碳的单质,而C60则是碳的化合物

B.利用活性炭的稳定性来吸附冰箱中的异味

C.室内放一盆水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D.大气中二氧化碳消耗的途径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13.有关碳元素形成的几种物质,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C60是一种新型化合物B.金刚石是天然最硬的物质

C.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D.活性炭可以除去冰箱中的异味

14.太湖流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保存下来的历史碑刻十分丰富,如图用宣纸紧贴在碑刻上,用吸取墨汁后的拓包拍打宣纸,就能将碑刻上的文字或图案清晰地拷贝到宣纸上,这张拷贝了文字或图案的宣纸就是拓片,它是记录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墨汁是纯净物B.墨汁中含有碳,常温下化学性质活泼

C.墨汁的主要成分是炭黑D.拓包拍打宣纸得到的拓片是化学变化过程

15.图5-16是煤在煤炉中燃烧的剖面示意图。

请完成下列问题:

图5-16

(1)写出炉膛内A段发生反应产生蓝色火焰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炉膛内B段可能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煤炉在缓慢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剧毒气体CO,请制订出对这种煤炉的防毒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16.某气体中可能含有CO、CO2和H2中一种或几种,为了确定该气体的组成,某实验小组按如下装置进行实验。

 

①实验现象:

A、D装置中均有白色沉淀产生;B装置中黑色粉末变成亮红色;C装置中有明显现象,该现象是。

②依据上述实验现象,该气体的组成是。

装置A中澄清石灰水的作是,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③问题与反思:

实验结束后,某同学对上述实验设计提出质疑,认为没有达成实验目的.下面请你一起对上述实验装置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5.3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

一、二氧化碳的性质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加压降温条件下先变为液体,进而凝固成白色雪状固体,即“干冰”,可升华。

2、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

实验

实验操作图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

实验结论

实验一

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

二氧化碳气体沿烧杯内壁流下,先聚集在底部,然后逐渐上升,把杯内的空气自下而上排出

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实验二

塑料瓶变瘪

二氧化碳溶于水使瓶内气压减小

二氧化碳易溶于水

试管中的溶液遇紫色石蕊变红

二氧化碳溶于水后生成的新物质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剂变红

二氧化碳溶于水后形成碳酸

加热后,红色溶液褪色变回紫色,有气泡产生

二氧化碳溶于水后生成的新物质不稳定,加热条件下,新物质又会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实验三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常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

 

二、二氧化碳的循环与利用

 

1、温室效应:

地球大气层中的CO2及水蒸气等就像温室的玻璃一样,让阳光可以通过,又能吸收地表的红外线辐射,阻止地表热量向外散发,起到保温作用。

2、利用:

(1)化工原料:

用于制造汽水、纯碱、化肥

(2)“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3)灭火器:

①物理性质:

CO2密度比空气大

②化学性质:

CO2不支持燃烧

(4)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随堂练习三】

1.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叙述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不易溶于水 

B.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一般情况下也不支持燃烧

C.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D.二氧化碳气体不能供给人们呼吸

2.二氧化碳的下述用途没有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CO2用作气体肥料       B.CO2用于灭火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CO2用来制Na2CO3

3.下列突发事故的处理措施正确的是(  )

A.图书档案起火,立即报警且用CO2灭火器灭火

B.厨房中的煤气泄漏时,应跑到室外,等煤气泄漏完后再回家

C.眼睛里不小心溅进氢氧化钠溶液,立即滴入稀盐酸来中和

D.有人不慎跌入含有大量CO2的深洞中,救人要紧,立即下洞救人

4.“雪碧”是一种无色碳酸饮料,振荡一瓶刚开启的雪碧,将逸出的气体导入盛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中,然后加热试管中的液体.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为(  )

A.先变红后变紫B.变红以后不再变C.先变无色后变红D.先变蓝后变紫

5.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金刚石、石墨和C60均为碳元素的单质B.CO2可用于灭火

C.CO易溶于水生成酸D.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6.下列图示实验所得出的结论中,错误的是(  )

A.

B.

C.

D.

A.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B.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C.反应前后天平示数不相等,说明该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D.燃烧条件之一是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7.为验证“CO2能与水反应生成酸”且“密度大于空气”的性质,将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碳缓慢地通过如图装置(玻璃管为高低两根),最早明显变红的蓝色石蕊试纸是(  )

A.ⅠB.ⅡC.ⅢD.Ⅳ

8.O2、H2O和CO2都是身边常见的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O2能支持燃烧,可用作燃料B.H2O由氢分子和氧原子构成

C.可用带火星的木条鉴别O2和CO2D.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空气中含量越高越好

9.如图所示,将若干正萌发的种子放入广口瓶中一段时间.对此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B.U型管中A端液面上升,B端液面下降

C.U型管中A端液面下降,B端液面上升

D.U型管中A、B端液面上升

10.下列有关CO2的实验中,只能证明CO2物理性质的实验是(  )

A.

B.

C.

D.

 

三、二氧化碳的制取

1、二氧化碳与氧气制取区别

装置分类

实验选用

氧气O2反应装置与原理

二氧化碳CO2反应装置与原理

发生装置

固+固

加热型

固+液

不加热型

收集装置

排水法

二氧化碳易溶于水

排空气法

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

检验装置

验满

检验

2、制取流程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如上图所示,将反应装置一端的导管浸入水里,用手掌贴反应器外壁,若导管口

有气泡逸出,放开手掌一会,有水升到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则装置不漏气;若没有气泡

冒出则装置漏气;

【补充】反应装置使用长颈漏斗,则用长颈漏斗插入液面内的气体发生装置,紧闭导气管出口,从

漏斗中加水。

如果液面稳定后水面下降,则表明漏气;若水面不下降,则表明不漏气。

(2)加入药品:

用大理石或石灰石粉末,增大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利于反应的进行;

(3)收集气体:

向上排空气法;

(4)进行验满:

把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要伸入瓶内),如果火焰熄灭,证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了;

(5)检验气体:

把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如果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就证明收集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注意】

①不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的原因:

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阻碍反应的继续进行。

②不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的原因:

浓盐酸易挥发,使生成的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而不纯。

③不用纯碳酸钙或碳酸钠等代替大理石、石灰石的原因:

它们与稀盐酸反应速率太快,不容易控制和收集,且成本较高。

 

【随堂练习四】

1.为了检验二氧化碳是否充满集气瓶,正确的方法是()

A.加入澄清石灰水B.滴入紫色石蕊试液

C.用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D.用燃着的木条迅速伸入瓶底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      ) 

A.石灰石和稀硫酸  B.大理石和浓硫酸  C.大理石和稀盐酸  D.碳酸钠和稀盐酸

3.二氧化碳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原因是(  )

A.难溶于水且密度大于空气B.难溶于水且密度小于空气

C.能溶于水且密度大于空气D.易溶于水且密度小于空气

4.下列关于CO2气体的制取、收集、临时存放的实验装置中,正确的是( )      

 

①②③④⑤⑥

A.②④⑤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⑤

5.证明汽水中含有CO2气体,最合理的做法是(  )

ABCD

6.实验室制取O2、CO2和氢气的方法,具有的主要特点是(  )

①气体发生装置可能相同②气体收集装置可能相同③反应类型可能相同④可以都不需要催化剂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7.如图是三瓶无色气体,下列关于它们的一些说法中完全正确的是(  )

A.从第③个集气瓶瓶口向下放置,可判断瓶③存放的一定是H2

B.将一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①,如果发现木条熄灭,那证明集气瓶①中肯定装的是CO2

C.如果向集气瓶②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发现石灰水变浑浊,可判断瓶②中装的很可能是CO2

D.向瓶②中加入少量紫色石蕊溶液,若石蕊溶液变为红色,说明瓶②存放的一定是CO2

8.下列有关盛放某些气体的集气瓶,其摆放情况正确的是(  )

A.

B.

C.

D.

9.小松用足量的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并尝试直接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和收集一瓶CO2,你认为小松(  )

A.选择A、B两种装置,导管a接导管c可收集到一瓶CO2

B.选择B、C两种装置,导管b接导管d可收集到一瓶CO2

C.选择B、C两种装置,导管c接导管d可收集到一瓶CO2

D.不可能收集到一瓶CO2,因为CO2可溶于水

 

10.如图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其中的错误共有(  )

A.1处B.2处C.3处D.4处

11.下图所示为实验室常用的实验装置: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带标号仪器的名称:

①②;

(2)实验室通常用稀盐酸和石灰石反应制取C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此外,若用此法来制取CO2,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收集装置是;检验CO2的方法是。

 

5.4古生物的“遗产”——化石燃料

一、化石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