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分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58568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63.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项脊轩志》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项脊轩志》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项脊轩志》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项脊轩志》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项脊轩志》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项脊轩志》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项脊轩志》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项脊轩志》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项脊轩志》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项脊轩志》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项脊轩志》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项脊轩志》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项脊轩志》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项脊轩志》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项脊轩志》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项脊轩志》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项脊轩志》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项脊轩志》分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项脊轩志》分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项脊轩志》分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项脊轩志》分析.docx

《《项脊轩志》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脊轩志》分析.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项脊轩志》分析.docx

《项脊轩志》分析

《项脊轩志》第1-3课时导学案 

班级:

组名:

姓名:

老师评价:

模块一、明确目标·自主学习环节

【温馨寄语】智慧的开发和能力的提升,永远没有捷径,唯有在课堂内外全心全力地学习,才能让你收获成功的喜悦。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其人其事及唐宋派的熊相关知识;

2.熟读课文,翻译全文。

积累掌握“归”“稍”、“置”、“得、然、凡”等文言实词的意义、用法及词类活用等特殊用法,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找出文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描写语句,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并练习写一细节语段。

4.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难点、重点】

1.积累重点词语“得、然、凡”及词类活用等特殊用法,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习本文捕捉生活中典型细节和场面,借平淡生活琐事表达真挚感情的写法。

3.赏析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氛围,体会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

【学法指导】

1.有感情地诵读,疏通文意。

2.分析细节描写,感受事细而情深。

3.结合课文注释,做好课文批注。

4.合作探究,讨论学习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教材助读成长心灵】

温馨提示:

用双色笔(红黑笔)勾出预习中的重要知识,并加以识记

【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

归有光(1506——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

作者自幼苦读,但命运多舛,8岁丧母,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

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

一生郁郁不得志。

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接触的散文家。

他反对明朝中期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主义主张,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提倡“独出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

他的这种文风,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

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多写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善于抒情、记事,能把琐屑的事委曲写出,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

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王锡爵称其作品“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表”。

姚鼐谓其“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并把他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清代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2、唐宋派唐宋派是明代的一个主要的文学流派,以明中叶的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为代表。

他们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文主义文风,极力推崇和提倡唐宋八大家的散文,被称为“唐宋派”。

唐宋派既推尊先秦两汉文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和发展,提倡学习唐宋文,改诘屈聱牙为文从字顺,同时针对复古派的摹拟剽窃,提出“直抒胸臆”的创作主张,重视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他们的主张和创作对清代桐城派影响很大。

3、背景资料及解题

轩:

本指前面高有帷幕的车子,因而把像轩车的屋子、走廊都叫轩,今天轩用来指有窗的廊子或小屋,多用于书斋茶馆;

“项脊轩”是作者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以此为名,有两重含义。

其一:

书斋很小,如人的脊梁之间,从文中“室仅方丈,仅容一人居”可以看出。

其二:

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

把自己书斋命名为“项脊轩”,含有怀远追宗之意。

史书记载,作者于嘉靖十九年考取举人,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以后参加八次会试,均没有考中。

事实上,读完全文,让我们感受到:

归有光别号“项脊生”,从小就志向远大,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项脊”二字,也可理解为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的人生理想。

如果说妻死之年手植的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象征着作者的小有建树,那么作者在向亲人们宣誓,他日他一定会让他自己的功名事业根深叶茂,庇荫子孙。

“志”:

记。

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前面我们学过的《游褒禅山记》属游记,就属这类文体。

【自主学习·秀出风采】

预习自测

学习建议:

扎实的基础知识是提高能力的前提,为了更好地学习本课,请同学们落实好下列内容。

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熟记字形

项脊.轩()垣.()墙偃.()仰逾.()庖而宴异爨.()老妪.()先妣.()冥.()然兀坐扃.牖()休憩.()枇杷.()呱呱.()而泣象笏.()栏楯.()阖.门()奴婢.()万lài有声()渗lù()bān()驳修qì()

2、作家作品填空归有光,字,其学生称之为,朝昆山人,著名。

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

3、本文着重于记事还是怀人?

写了有关项脊轩的什么事、什么人?

为什么写?

怎么写?

主要篇幅是怀人。

写了已逝世的母亲、祖母、妻子。

为什么写这些人物?

一间书房与上述人有什么联系?

文章是怎样把书房与这些人建立联系的?

我的疑惑(将自己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写在下面,先组内讨论尝试解决,能解决的划“√”,不能解决的划“×”,待课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课上探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自主学习第一段——诵读课文,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进行基础积累。

㈠⑴重点词语解释

1、室仅方丈()2、雨泽下注()3、每移案()4、顾视无可置者()

5、余稍为修葺()6、使不上漏()7、前辟四窗()8、垣墙周庭()

9、以当南日()3、室始洞然()10、旧时栏楯亦遂增胜()11、日影反照()12、冥然兀坐()13、万籁有声()14、珊珊可爱()

2、释义:

(A)室仅方丈一丈见方室始洞然明亮(洞若观火)亦遂增胜美顾视无可置者环顾,向周围看室始洞然明亮(洞若观火)亦遂增胜美以当南日“挡”,遮挡。

⑵词类活用。

尘泥渗漉(),雨泽下注()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4、词类活用(释义)

(1)名词作状语①雨泽下注下:

向下②使不上漏上:

从上③前辟四窗前:

在前面④内外多置小门墙内外:

在内外⑤东犬西吠西:

向西⑥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

亲手

(2)名词作动词①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垣墙:

砌上垣墙②乳二世乳:

喂乳,用乳汁喂养

⑶古今异义。

①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古义:

_______今义:

寺院的主持。

②三五之夜古义:

___________今义:

约举之数,表示数目不多

⑷文言句式。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⑸翻译

①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②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㈡读第一段思考:

1、第一自然段作者主要写的是什么?

(项脊轩经过修葺幽雅怡人。

2、课文第1段中,作者写了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其特点有何不同?

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修葺前:

狭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破漏(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阴暗(又向北,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修葺后:

明亮:

(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幽雅宁静(借书满架,桂影斑驳,万籁有声,庭阶寂寂)作者陶醉于‚借书满架,偃仰啸天‛的读书生活;陶醉于‚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的寂寂庭阶;陶醉于‚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的清幽月景。

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和小屋的客观环境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可喜‛的情感。

作者在这里得到的是读书乐(板书),感受到的是环境美(板书)。

小小书斋,给作者带来无限乐趣,借书满架,可见作者是好学之人,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三史,用五种颜色笔圈点《史记》。

作者在项脊轩中冥然兀坐,静静地思考,‚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希望在学业上有新的收获。

作者所记叙的读书画面,体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哪个词语体现了这种静:

“万籁有声”指的是“自然界的一切声响”,与“万籁俱寂”相比,这是以动写静,诗词中哪些诗句体现了这种手法: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房间静静的,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房间里静极了,只有墙上的时钟在滴滴滴地走着‛作者在这里以动写静,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白天小鸟啄食、静,夜晚、“明月”“半墙”烘托。

“桂树”“班驳”描绘,表现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

 

3、通过写项脊轩来写作者“我”,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由物到“我”。

物皆着“我”色。

“我”是一个高尚的志趣,恬淡的心境。

4、本节描写了项脊轩图:

修葺后的南阁子,为何如此深得我心?

它的美表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

日影反照,室始洞然——明亮之美植兰桂竹木于庭——气节之美(香飘四溢高风亮节)偃仰啸歌……人至不去——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朦胧美(这是美的极至,是人与景的融合)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原因:

这个小轩是属于自己的,环境是自己的。

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优美的读书的小天地,谁不高兴呢?

我的疑惑(将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重点词句)写在下面,先组内讨论尝试解决,能解决的划“√”,不能解决的划“×”,待课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1)()

(2)()

(3)()

总结:

作者写项脊轩的修葺与轩中的生活,写自己在这不完美的世界里的自我欣赏、自我陶醉,其着意处不在于此,写喜的目的是为了给下文写悲做铺垫。

第一部分,作者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幽静的环境,快乐的读书生活,给作者带来无限的乐趣。

这种可喜与下文的可悲之事,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自主学习第二段——诵读课文,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进行基础积累。

㈠⑴重点词语解释

1、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2、迨()诸父异爨()3、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4、客逾庖()而宴5、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6、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7、妪每()谓余曰:

“某所,而()母立于兹()。

8、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9、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10、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大母过余()11、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12、大类女郎也()13、比去(),以手阖门()14、“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15、顷之(),曰: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⑵词类活用

①乳二世()②客逾庖而宴()③执此以朝()④吾家读书久不效()⑤东犬西吠()⑥多可喜,亦多可悲()

⑶古今异义①往往而是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今义:

表示某种情况通常在一定条件下才会出现或发生,相当于“每每”“常常”

②束发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古人男子十五岁要把头发束起来,表示成丁。

通假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当”通“挡”)而母立于兹(“而”通“尔”)

⑷指出下列句式

1、然余居于此()2、鸡栖于厅()3、家有老妪,尝居于此()4、妪,先大母婢也()5、室西连于中闺()6、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⑸翻译

⑴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⑵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我的疑惑(将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重点词句)写在下面,先组内讨论尝试解决,能解决的划“√”,不能解决的划“×”,待课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1)()

(2)()

(3)()

三、自主学习第三段——诵读课文,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进行基础积累。

㈠⑴重点词语解释

1、轩东,故尝为厨()2、人往,从轩前过。

()3、余扃牖而居()

4、久之()5、能以()足音辨人6、轩凡四遭火()7、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⑵文言句式。

轩东,故尝为厨()

⑶翻译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四、自主学习第四、五段——诵读课文,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进行基础积累。

1、余既为此志()2、后五年,吾妻来归()3、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4、或凭几学书()5、吾妻归宁()6、“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

7、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8、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8、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⑵词类活用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⑶古今异义余久卧病无聊..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今义:

因精神空虚而烦闷,泛指无事可做时候的阴郁心情

我的疑惑(将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重点词句)写在下面,先组内讨论尝试解决,能解决的划“√”,不能解决的划“×”,待课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1)()

(2)()

(3)()

㈡读第2—5思考:

1、说说第2节首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并试结合文本内容作简要分析。

承上启下。

上文写可喜事——①景物宜人②环境幽谧③轩中读书怡然自乐,下文分四层写可悲事——①项脊轩外院子的变迁②回忆慈母遗事③回忆祖母对作者的疼爱、期待④怀念亡妻遗事。

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也表明了文章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

(中心句)

2、第一段以后的段落,作者写了那些事?

写了那些人?

表现了一个什么“我”?

(事、:

分家,人:

母、大母、妻,‚我‛:

感怀(悲)

3、写这些人物由一个什么字来统领?

为什么这些人物给作者一种“悲”感?

(悲字统领,这些人物都与项脊轩有关,都离‚我‛而去了,所以都给作者以无限的悲感。

4、第2段里还叙述了作者束发读书轩中,祖母前来探望的一件佚事。

说说祖母的言语举止表露了她怎样的心情?

这件事情是作者亲身经历的。

一次,作者在轩中读书,祖母前来探望。

一见面,祖母就说:

“吾儿,久不见若影。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话语中既含疼宠之情,又有赞许之意。

“比去,以手阔门,自语曰: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这一段描写,细致入微地写出了老祖母复杂的内心活动。

临走的时候,轻轻阖门,生怕屋外有什么动静会干扰孙儿读书。

一个小小的动作,表露了祖母对孙儿的关切之情。

同时,看到孙儿如此发愤,想见将来必有成就,喜悦之情不能自已,因此喃喃自语,又想到自己年岁大了,怕等不到孙儿获取功名那一天,激动之中,又稍带有几分伤感。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希望孙儿取得功名,荣宗耀祖,这无疑有其庸俗的一面,但通过一个细节,几句话语,就把祖母对孙儿的勉励、期待之情摹写得十分真切。

5.课文第4段通过哪几个生活片断来抒写作者当年与其妻的亲密感情的?

作者撰写(项脊轩志)一文之后,又有其妻来归一段情事。

项脊轩中原是作者一人独居,或“啸歌”,或“兀坐”,以诗书自娱。

“后五年,吾妻来归”,这时的项脊轩中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其妻“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有问即有答,有学即有教。

从字里行间,我们似可以听得见项脊轩中传出来的欢声笑语。

再说,作者安贫乐道,他的妻子问的是大事,学的是书法,志趣自然相近,伉俪间感情之融洽自可想见。

这一层从正面写。

接着,作者又指出一件琐事,“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表面看来,这一句话突然冒出,似与上文全不相关,然而细细体味,文脉似断而实连。

“吾妻”转述的是诸小妹的话。

诸小妹怎么会问起“阁子”的事呢?

无疑是“吾妻”经常在她们面前提起的缘故。

那么“吾妻”为什么会经常提起“阁子”呢?

上面“时至轩中……”那一句话就是答案。

可以想见,“吾妻”经常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光是“阁子”,而且还有阁子中的人,他们在阁子中柔密无间的生活。

这一层从侧面写,对前一层既是补充,又是深化。

“其后六年……其后二年……”这一层,交待了妻子亡故之后的一些事情。

句句记实,字字含情。

第一句,说“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项脊轩原先是既窄小,又破旧,作者“稍加修葺”,再作美化,独居陋室,自有无穷乐趣。

现在呢?

因为“吾妻死”,室坏也不想修了。

作者没有说妻子亡故以后自己如何悲痛,如何怀念。

但读者从前后的对比中自能体会到作者对妻子那种真挚的感情和深切的怀念。

妻子亡故,已有时日:

但复葺旧室,全然不见当年的热情,无限伤感溢于言外。

三、诵读课文,合作探究

1、本文以什么为线索?

作者写了哪些悲喜之事?

答:

本文以悲喜的情感为线索,围绕这条线,作者写了‚五喜五悲‛。

五喜:

修缮后,‚不上漏‛、‚室始洞然‛,一喜;兰桂增胜,二喜;‚偃仰啸歌,冥然兀坐‛,庭阶寂寂,小鸟来食,三喜;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四喜;补记一段,夫妻欢乐,五喜。

第二段,作者用‚然余居于此,亦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承上启下,写了五悲:

诸父异爨,庭中多墙,一悲;祖母对自己生活的关心,祖母对自己的厚望到现在还没实现,二悲;轩四遭火,三悲;妻死室坏而不修,四悲;妻子所种之树,现已亭亭如盖,但物在人亡,五悲。

2、清姚鼐说“震川之文,每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

”;《项脊轩志》是“太仆最胜之文”。

这主要得力于作者善于捕捉生活细节以表达深挚的感情。

事细而情深是本文的最大特点,文章这么感人,在选择细节描写上有何独到之处?

请找出最打动你的细节,有情味地朗读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知识链接:

那么什么是细节描写呢?

细节描写就是把细小事物,如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特点用特写镜头把它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

或者说所谓细节描写,就是对某些细小而又能很好地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环节和情节(多为人物的生活细节),加以具体描写。

好的细节描写,能使人物性格丰满、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和真实性。

初中我们学过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背影》,其中有一段精彩典型的细节描写,我们一起来回顾一遍吧: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作者抓住生活中买橘子这一十分平常的小事精雕细刻,成功刻画了父亲的背影,使我们感到父亲的真实、可敬、可亲,从而写得情透纸背,泪透纸背,力透纸背。

例1: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

‚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

‚汝秭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

‘儿寒乎?

欲食乎?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一个动作、一句话,刻画了一个慈母形象,这一细节准确传达了母亲对子女的深切关怀和厚爱,同时我对母亲的无比崇敬和怀念之情也不言而喻。

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可以传达人物微妙而深邃的感情。

三)小组讨论:

文章多处描写生活细节、平凡场景,你最喜欢哪一处细节描写,请谈谈你的理由。

1、第1处、“借书满架„„姗姗可爱”。

课文第1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略前而详后。

项脊轩原是陈年旧屋,又小,又破,又漏,又暗,简直不堪人居。

但作者对它却很有感情。

首先,修葺之时,不但“使不上漏”,而且“杂植兰佳竹木于庭,旧时栏媚,亦遂增胜”,着意对书斋周围的环境加以美化。

其次,修葺之后,作者“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满架的书都是“借”来的,说明作者当时处境之清寒,但他寒窗苦读,似有无穷乐趣。

正因为作者具有高洁的情操,所以他能够从朴素的环境中看到无穷诗意。

白天,“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在他笔下的庭院显得多么幽静,多么迷人!

如是“三五之夜”,则“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正是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

皓月当空,月色如水,桂枝的倩影投落在粉墙上,错落有致,别具情味。

微风过处,顿见光影摇动,但闻幽香阵阵,更觉心旷神怡。

这里作者写的是景,但景中含情。

从作者笔下那“珊珊可爱”之景,读后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项脊轩那种深挚的眷恋之情。

归纳:

细节的选材——琐细、真实、丰富;细节的描写——自然、简洁、清淡;细节的抒情——细腻、深挚、委婉;结论:

由此我们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对祖母、母亲、妻子及自我的深情。

3.这篇课文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

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分析:

文章结尾,贵有余味。

这篇课文的结尾,可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庭有批把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看到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妻子的欢声笑语。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何况这一番是永别呢!

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

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

这一句话,托物寓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

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

4.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取材来于身边的生活小事)。

明确:

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来展现情感,用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寥寥数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人在情感上易于与之共鸣。

在文章中作者借项脊轩来写事,这些琐事、琐谈虽是一鳞半爪,但它们是人生活之树上采撷的最有光彩的枝叶,是生命长流中最动人的浪花;是作者用心灵感受过的且感受最深的、历久不忘的,所以这些我们平常熟视但只有感觉而不怎么认识的事,一经作者真切再现,便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便能以“小”、“琐”事令读者产生巨大的震撼。

例如写对母亲的怀念一事,作者早年丧母对母亲的慈爱不可能有太深的记忆,于是由老妪说出,极为自然。

作者没有让老妪说出有关母亲的什么动人的大事,只写“娘以指叩门扉曰:

‘儿寒乎?

欲食乎’”可谓平淡之极,但对于一个幼年丧母的人来说,是多么的亲切,多么的温暖,又多么让人怀念!

所以,“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读者读之“亦泣”,正所谓“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5.有人称赞归有光的文章“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本文如何体现这一点的?

答:

这篇散文有如下特点。

①善于用线索串连生活琐事,形散神聚。

本文以悲喜的情感为线索,围绕这条线,作者写了“五喜五悲”。

②善于摄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运用委婉动人的语言,寥寥数笔,就使人物形神毕肖。

写母亲、妻子是这样,而写祖母尤为出色。

作者抓住了祖母看望和勉励孙儿的一个感人场面,祖母说: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语气亲切生动贴切地表现了祖母对孙儿的疼爱与关怀。

临去,以手阖门自语曰: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细致入微地表露了祖母的激动和对孙儿的殷切期望。

随即,“持一象笏至”,激励作者为改变“读书久不效”的家庭景况而奋发向上。

祖母的这动作和语言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生活气息十分浓厚。

作者就是抓住这些看似平常,实则感人肺腑的细节和语言,运用传神笔,使祖母的音容笑貌、举止神态,甚至复杂的心理活动,全跃然纸上。

③行文朴素清淡,叙事以白描见长,融记叙、描写、抒情于一炉,亲切而感人。

作者在叙事中往往能直接透露自己的感受。

 

6、课文中用了不少叠字,试把它们找出来,并说说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2、早慧能文的作者,悲的又是什么?

可悲:

①大家庭的衰败(叔伯分家,大家庭崩溃)②幼年(8岁)丧母的悲痛(妪忆母亲,触动失母之悲)③去世祖母的企盼(追忆祖母,长号不自禁)作者8岁丧母,作为一个文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