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旧与创新(我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生物教材的重新尝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61825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守旧与创新(我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生物教材的重新尝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守旧与创新(我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生物教材的重新尝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守旧与创新(我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生物教材的重新尝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守旧与创新(我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生物教材的重新尝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守旧与创新(我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生物教材的重新尝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守旧与创新(我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生物教材的重新尝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守旧与创新(我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生物教材的重新尝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守旧与创新(我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生物教材的重新尝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以往旧版教材开篇就以什么是生物;

生物主要由细胞构成,要了解细胞就得先学习显微镜,紧接着细胞、组织器官等,并且先介绍生物的类群然后再从植物、动物、人体、微生物开始了逐一的讲解与教学。

虽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存在欠缺,但是学生学习起来能够逐渐构建起一定的知识体系,能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但是新教材虽开篇以“致同学们的信入手”,首先介绍一些奇特的生物现象和一些代表性强或常见生物类群,再加上近年来的一些高新生物科研成果的介绍,以生物的新、奇、怪来打动学生的童心,使其出于对生物的好奇而想看、想了解教材的内容进而进入主动的学习状态。

但是在七年级教材上册开始的部分较难:

在“生物的多样性”一节中提出了“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的内容,学生对文中“性状”、“遗传”、“遗传物质”等概念几乎不懂;

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理解,对“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就难以理解。

同时教材中还出现过去高中才有的概念,如:

“次级生态系统”及“极其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类型”,老师难教、学生难学。

这犹如当头一棒,一下子就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材把许多知识的结构层次打乱,如一开始就涉及到生物的多样性,却把生物的类群放到了八年级的下册,让学生整个学期只能死记硬背生物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和病毒,蘑菇不是植物是真菌。

学生一直在问什么是真菌;

什么是生态系统;

只好回答他:

只要等到八年级就知道了。

新教材适当删减了需要单纯记忆的知识,不过分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外,特别彻底地抛弃了从低等到高等、分门别类讲述动植物形态、结构和生理的传统体系与内容,从而大大减少了知识内容的分量,为学生主动探究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但是把生物的类群放在了八年级下册却使学生从一开始陷入了知识迷惑也要到最后才得以弄清,这又怎能有助于学习呢?

对教材的删减无可厚非,但是把相关的衍接知识也打乱甚至删减了,让学生跳跃式地学习恐怕有点为难老师和学生了。

二、过份强调了探究性学习活动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突出探究性学习活动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前提,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强调探究性学习是本次改革的亮点。

但我觉得北师大版本在探究性学习的强调尤为明显和突出,体现在量多、面广、贴近生活却脱离实际教学等方面。

仅在七年级上册就有30多个学生活动、15个建议活动,虽为教和学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

而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真正指导学生开展的活动少之又少,可能有以下原因:

实验条件简陋;

材料不足;

季节不当;

实验时间太长;

教学安排不过来;

没有必要;

考试不考等等。

这虽然有为自己开脱之嫌,但是一周两节课时教完教学内容还是很紧张的,换句话说如果能把七年级的活动都开展,那么一个学期就只剩活动了。

《生物课程标准》理念之一是倡导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应兼顾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及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融合在一起,落实探究活动。

自己一开始总认为一堂课如果没有“合作、探究”就不是一堂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因此,在教学中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重视探究活动的质量,盲目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为了探究而探究,动辄就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际上很多问题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这种形式化的做法,只是盲目迎合新理念,却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长期下去,却造成学生厌烦、懒散的心理。

生物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由注重教师“教”向注重学生“学”转变;

由注重学习系统化知识向注重学习生活化、整合化的知识转变;

由注重知识的强制性接受向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与建构转变;

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的探究学习能够适应这一要求,应该成为初中生物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学习方式。

但是基于以上两个原因,以及针对农村中学的七年级学生的整体素质还不能达到要求,所以我认为还需要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基础适当地考虑探究式教学。

我在这个学期针对七年级上册的教材在教学的安排上做了以下改动:

1、改变教学内容的顺序

先介绍生物的生命特征和生物的多样性,只强调了遗传物质决定了生物的多样性;

生态系统简单地说成生物生存的环境不同。

再学习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简单地介绍了病毒、细菌和真菌。

先学习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开始,种子萌发胚根首先突破种皮,进而学习根系的形成和根尖的结构以及根的功能。

再学习芽发育茎和叶,再学习茎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叶的结构,最后学习植物的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以及植物的有性生殖。

学习完植物的生活史和生理作用后,结合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学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最后归纳一学期以来所涉及到的实验来学习生物学的对照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2、对教材进行少量的增减

增加了生物的类群知识的介绍,特别是学习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时强调植物和动物也有单细胞,在学习光合作用后,强调植物的定义就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而我们这学期只是以绿色开花植物为例来学习植物的相关知识。

适当地降低了生物与环境及生态系统方面的要求;

减少了光学显微镜有关成像、污点的判断、装片等要求;

降低了生物体结构层次的要求。

3、对活动进行适当地选择

选择:

显微镜的操作和观察细胞、果实和鸡翅和解剖、种子的结构、种子的呼吸作为实验室里的分组实验;

种子的萌发条件、种子的营养成分、根的吸收作用、茎的运输作用、光合作用的检验、蒸腾作用等作为演示实验;

观察种子萌发过程、根系的区别、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探究霉菌的影响因素、调查学校植被以及植被与扬沙天气的关系等做为学生的课后活动。

4、降低多媒体教学的比例,增加绘图的要求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创设赏心悦目的学习情境,并以境激情、以境引趣、以境助学、以境促知,因而使学生学得快捷,理解得透彻,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率,所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是教学改革的必然。

不过,首先对于初一学生以前接触多媒体过少,到多媒体教室只图新鲜,参与的程度与精力的分配远不如在教室效果好;

其次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减少了板书和绘图的时间,老师往往会增加更多的教学内容来充实这样容易导致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笔记和理解,容易造成走马观花的效果。

而传统的教学手段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板书、板图、板画。

经过精心设计的板书,使教学内容的精华,是知识的骨架,使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有利于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和对照教科书进行复习巩固。

另外,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在黑板上边讲边绘制一些板图、板画,学生通过图文转化、绘图、填图等手段,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并在头脑中建立了空间概念,同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所以这学期对学生增加了绘图的要求:

如细胞的结构、细胞分化形成组织、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种子的结构、根尖的结构、芽的结构、叶片的横切、花的结构等。

教材内容并不等于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

新的教材观强调要按照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而不是完全拘泥于教材,对教材要科学的使用或“再度开发”,要用好、用活、用实教材。

用好,就是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能根据学生的实际,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或根据教学的需要,或针对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化难为易,以简驭繁,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

用活,体现在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

用实,就是使教材更加切合本地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富有成效。

基于此我在这学期进行以上的初步尝试,虽然还不知会有什么收效,但我在今后的实践中还将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走出对新课改认识的误区,让生物教学发挥自然学科的魅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中学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新精神,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