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7288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0.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语文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语文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语文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语文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语文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语文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语文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语文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语文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语文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语文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语文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语文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语文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语文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语文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语文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语文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语文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docx

《语文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docx

语文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第八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

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微信谨防病态

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高,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

开会、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

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

微信的诞生

,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

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

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

尽管读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一本好刊物,甚至是一部便携式的好书,可是,阅读那些转来发去的微信时你也会发现,这毕竟有别于书籍、报刊。

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

这还不如阅读报刊,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相继呈现;更不如网页,不但有不同的声音,而且还有纠错的跟帖及时出现。

前些时候,一则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除在报纸、网络上竞相传播外,在微信里更是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都有报道,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就给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微信群遍布的今天,可谓特别恰当的形容。

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在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的各类微信群里,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沉浸、徜徉在这样的微信群中,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大家需要的只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以致很多错误百出的微信可以反复疯转。

有的微信传递的消息说是昨天的,可照片和视频里的着装都与季节不符;有的微信说得尽管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但又有谁在乎这些呢?

阅读微信有可能成为病态,而转发微信也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

好,转得瘾头十足。

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是中国人就转”“有良心的就转”等词语作为噱头,可等你打开一看,恐怕只有没良心的才会转了。

不过,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却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只图叫座,不顾事实。

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但不能过度,过度就会陷入病态,病态的结果就是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6年1月21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

坐公交、乘火车时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就连蹲厕所看微信的也是多数。

B.中国人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就连上班时间看微信,都已经成了常态行为,当然有时微信与工作也是有关的。

C.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

一家人也是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必然行为。

D.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

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各类微信群,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他们在这里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微信的诞生,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让阅读变得快捷,而且好微信就是好文章,但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B.须臾离不开微信,这种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C.病态微信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会让人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D.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在微信里被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传播微信的人对此就只有极为片面的印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个人间转发微信时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所以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

B.有的微信尽管说得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

这样的微信仍被疯转,原因是那些转发的人需要的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

C.转发微信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等词语作为噱头,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

D.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我们不过度地阅读和转发,就不容易陷入病态,也就不容易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19分)

罗艺,字子延,本寰阳人也,寓居京兆之云阳。

父荣,隋监门将军。

艺性桀黠,刚愎不仁,勇于攻战,善射。

大业时,屡以军功,官至虎贲郎将。

炀帝令受右武卫大将军李景节度督军于北平。

艺少习戎旅,分部严肃,然任气纵暴。

每凌侮于景,频为景所辱,艺深衔之。

后遇天下大乱涿郡人物殷阜加有伐辽器仗仓粟盈积又临朔宫中多珍产屯兵数万而诸贼竞来侵掠。

留守官虎贲郎将赵十住、贺兰宜、晋文衍等皆不能拒,唯有艺独出战,破贼不可胜计,威势日重。

十住等颇忌艺。

艺阴知之将为乱,乃宣言于众曰:

“吾辈讨贼甚有功效,城中仓库山积,制在留守之官而无心济贫。

此岂存恤之意也?

”以此言激怒其众,众人皆怨。

既而旋师,郡丞出城候艺。

艺因执之陈兵,而十住等惧皆来听命。

于是发库物以赐战士,开仓以赈穷乏,境内咸悦。

武德三年,奉表归国,召封燕王,赐姓李氏,预宗正属籍。

太宗之击刘黑闼也,艺领本兵数万破黑闼弟什善于徐河,俘斩八千人。

明年,黑闼引突厥俱入寇,艺复将兵与隐太子建成会于洺州,因请入朝高祖,遇之甚厚。

俄,拜左翊卫大将军。

太宗左右尝至其营,艺无故殴击之。

高祖怒以属吏,久而乃释,待之如初。

时突厥屡为寇患,以艺素有威名,为北夷所惮,令以本官领天节军将镇泾州。

太宗即位,拜开府仪同三司,而艺惧不自安,遂于泾州诈言阅武,矫称奉密诏勒兵入朝,率众军至于豳州。

治中赵慈皓不知艺反,驰出谒之。

艺遂入据豳州。

太宗命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右武侯大将军尉迟敬德率众讨艺。

王师未至,慈皓与统军杨岌潜谋击之,事泄。

艺执慈皓系狱,岌时在城外觉变,遽勒兵攻之。

艺大溃,弃妻子与数百骑,奔于突厥,至宁州界,过乌氏驿,从者渐散,其左右斩艺,传首京师。

枭之于市,复其本姓罗氏。

(节选自《旧唐书﹒罗艺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后遇天下大乱\涿郡人物殷阜\加有伐辽器仗\仓粟盈积\又临朔宫中多珍产\屯兵数万\而诸贼竞来侵掠。

B.后遇天下大乱\涿郡人物殷\阜加有伐辽器\仗仓粟盈积\又临朔宫中多珍产\屯兵数万\而诸贼竞来侵掠。

C.后遇天下大乱\涿郡人物殷阜加\有伐辽器仗\仓粟盈积\又临朔宫中多\珍产屯兵数万\而诸贼竞来侵掠。

D.后遇天下大乱\涿郡人物殷阜\加有伐辽器仗\仓粟盈积又临朔宫\中多珍产\屯兵数万\而诸贼竞来侵掠。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宣言”是古今异义,现在指国家、政党、团体或领导人对重大问题公开表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古代是“扬言,宣扬”的意思。

B.“表”是臣子写给君主呈文,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和陈说政治的请求和愿望。

表的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带有抒情色彩。

C.“拜”是授予官职,是用一种比较尊重和正式的仪式对中下层官员的任命。

D.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罗艺勇于攻战,军功卓著。

大业年间,官至虎贲郎将;后赶上天下大乱,保卫涿郡有功,深得民心;再后征伐刘黑闼有功,得到唐高祖礼遇,拜左翊卫大将军。

B.罗艺自恃功高位重,目中无人。

他无缘无故责罚了太宗的亲信,虽惹怒了高祖,但多次为大唐解决了突厥侵扰边境的问题,最终还是得到了高祖的原谅。

C.罗艺熟悉兵法,治军严明。

涿郡被侵扰时,他破贼不可胜计;讨伐刘黑闼时,先于徐河打败其弟刘什善,斩杀俘获共八千人,第二年与太子李建成会师洺州。

D.罗艺遇事机警,且疑心重。

在得知赵十住等人的阴谋后,他利用民心占得先机;后太宗即位,他因前事恐其责罚,最终选择拥兵反叛,以致惨死于乌氏驿站。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时突厥屡为寇患,以艺素有威名,为北夷所惮,令以本官领天节军将镇泾州。

(5分)

(2)过乌氏驿,从者渐散,其左右斩艺,传首京师。

枭之于市,复其本姓罗氏。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②。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

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

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

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

是如何表现的?

请简要阐述。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中,苏轼用“,”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时的军容之盛。

(2)李白《蜀道难》中“,”两句是说一个人守住关口,万人也打不开。

(3)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春、夏两季景色的句子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

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25分)

2乘以3得8

赵新

我7岁还没上学,不识字也不识数,当然更不会算账。

村里人说我是个傻二小。

有一年,我家的斜对面开了一家小小的杂货铺,卖针头线脑、纸张文具,也卖些吃的喝的。

掌柜的是我的本家赵泰爷爷,一个很斯文的白胡子老头。

开张那天,他先放了两挂鞭炮,然后在大门上贴了一副鲜红的对联。

我问他这对子上写的什么,他告诉我,上联是“有酒今日醉”,下联是“没钱你别来”。

我问他啥意思,他说,傻二小,回家问你爹去吧!

回到家里,我把那副对联给爹念出来了,问爹这是啥意思。

爹是农民,满头黄尘,一脸汗水。

抽了一袋旱烟后爹说,二小,他那副对子一是鼓动人们买他的东西,手里有钱要舍得花;二是说他做买卖不赊账,没钱别进他的铺子。

爹说赵泰这个人虽然识文断字,可是很小气,很抠,财迷脑瓜。

爹还说他应该有个“不赊不欠”的横批!

爹说对了,不一会儿赵泰爷爷就把横批贴出来了,只不过是“概不赊欠”!

我很佩服爹的智慧和眼光,尽管爹一字不识。

爹笑着告诫我,你这个爷爷把一枚钱看得比磨盘还重,可别去买他的东西,小心糊弄你!

那天我们家里来了客人,爹要点火做饭时,突然发现没了洋火(火柴)。

爹不敢怠慢和冷落亲戚,就交给我两毛钱,让我去买洋火。

爹告诉我二分钱一盒洋火,买三盒,剩下的钱一分也不能花,要如数拿回来。

爹说了这么几句,让我赶紧跑着去。

进了赵泰爷爷的铺子时,那位白胡子老头正趴在柜台上噼里啪啦打算盘。

他头戴一顶瓜皮帽,身穿一件蓝布长衫,鼻梁上架了一副眼镜,比学校的老师还显得有文化、有尊严。

他把算盘推到一边,俯下身来摸着我的头说,人家别的孩子都上学了,你为什么不上?

我说,爷爷,我不识数!

他说,你小子不上学,不就越来越笨吗?

我说,爹不让我上学,说掏不起书钱!

他说,你爹糊涂!

掏不起书钱不会借?

他还让你当一辈子傻二小呀?

他猛地把柜台一拍,短见,你爹真正是短见!

赵泰爷爷的脸红了,雪白的胡子也抖动起来。

他坐下去歇息一阵才问我买什么,身上带了多少钱。

他很认真地告诉我,洋火是二分钱一盒,三盒,用乘法算,二乘以三得八。

你身上带着两毛钱,用减法算,两毛减去八分,我应该再找给你一毛钱。

你听明白了吗?

听不明白,回家问你爹去!

我一点也不明白,他一会儿乘法一会儿减法,我的脑袋早大了。

那天晚上,爹好一阵激动,好一番感慨,好一番叹息!

爹先是批评赵泰爷爷,这个赵泰,想钱想疯了吧?

不顾仁义道德,不看同宗同家,光天化日之下欺负我们,他的良心呢?

他可真会打算盘哪!

一盒洋火二分钱,三盒应该是六分钱,从哪里跑出来的二乘以三得八啊?

两毛钱减去六分钱应该是一毛四分钱,他多收了咱们四分钱。

四分钱是个小数吗?

两盒洋火呀!

爹接着批评我,你真是个傻二小!

你就不会算一算?

木头啊你!

昏黄的油灯下,爹流泪了。

他的泪水掉下来,砸得桌面啪啪响。

我说,爹,那你找他去,让他把钱退回来!

爹说,他是我的长辈,我怎么去找他呀?

他财迷脑瓜,他会耍手段,他要是不认账呢?

撕破了脸面,吵闹起来,岂不让人笑话?

罢罢罢,忍了吧,和为贵。

你明天上学去吧,爹给你借钱去!

第二天我就上学了。

我发现我不笨,老师教的字,我都会写;老师讲的话,我都能记住。

一天傍晚,赵泰爷爷穿着那件长衫到我家里来了。

爹礼貌地接待了他,给他递了一袋烟,端了一碗水。

他对爹说,听说你让二小上学啦?

爹说,是呀,没钱我可以借,我们不能再受别人的欺负啦!

爷爷笑了,你忙吧,我走啦!

爹说,我这可是被人逼的呀!

赵泰爷爷走后,爹在水碗底下发现了四分钱!

爹的手一抖,碰洒了那碗还在冒着热气的水。

爹是在30多年之后去世的,那时候我在报社做记者。

临终前爹对我说,二小,你还记得你赵泰爷爷吗?

那个白胡子老头,在咱们村开杂货铺子的?

我说,记得,记得很清楚呢!

爹说,喝水不忘挖井人。

多亏了他呀!

以后每年的清明节,你一定要到他的坟头上磕三个头去。

人家为了谁呢?

爹走了,那是个秋天,一个高粱红了、谷子黄了的日子。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标题新颖简洁又独具匠心,通过一个错误的算式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它是行文的线索,也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B.作者善于设置悬念,赵泰的爱财、“骗财”到后来真相大白以及父亲的愤怒、感激等情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C.“他的泪水掉下来,砸得桌面啪啪响”,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爹”对于赵泰不看同宗、贪图小利的痛心。

D.小说写到赵泰穿着“长衫”,比学校的老师还显得有文化,表现了赵泰盛气凌人的姿态,婉转地表达了对赵泰的讽刺。

E.本文多处运用了生动的细节描写,不仅突出了人物形象,也暗示了特定的时代背景,使情节真实可信。

(2)“那天晚上,爹好一阵激动,好一番感慨,好一番叹息!

”请结合文意说说”爹”激动什么?

感慨什么?

叹息什么?

(6分)

(3)文章结尾一段,作者特别强调“爹”走的时候,是一个“高粱红了,谷子黄了的日子”,有何作用?

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6分)

(4)关于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赵泰爷爷,也有人认为是“爹”。

你同意哪种观点?

谈谈你的理由。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忆阎肃:

白云为你铺大道

屈塬

正月初五早上醒来,习惯性地点开手机新闻,一条消息让我愣怔:

阎老走了。

一整天里,悲痛的情绪让我沉重、让我肃穆。

和阎老相识有20多年。

从年龄上讲,阎老与我父亲同龄,是我的前辈。

从专业上讲,阎老是德高望重的艺术家,是我的师长。

按说无论岁数还是成就,我离他都有很大的距离,然而20多年的相处,我们成了忘年交。

他的平易为人,他的敞亮心态,他的不无童趣的性情,具备天然的感染力、亲和力,经常使人忘记他是个耄耋老者。

阎老对事业忠诚,有责任担当,有遵守规则的操守。

20多年间,我与阎老在一起的活动难以计数,在我的记忆里,他从来没有迟到过,一次也没有。

1999年举办的第七届全军文艺会演,评委们在全军各大单位往来奔波近一个月。

最初的时候,个别年轻评委觉得迟到三、五分钟也没什么,阎老作为年长的老艺术家总是提前到位,耐心等候。

身教重于言传,几天过去后,习惯迟到的评委不好意思了,自觉加快节奏,活动秩序很快好转。

多年来,凡是国家、军队的重要演出活动,阎老经常会担任总策划或艺术顾问。

“定海神针”是重大活动中创作人员对阎老的评价,这貌似有些戏谑成分的定位,表达了大家对阎老由衷的信赖与敬重。

在领会意图、把握主题、确定风格的诸多重点环节,每次他都能以丰富的经验和学识做出精到的判断。

一次次面对新的任务,永不轻慢,永不倦怠,态度之认真恭谨,都像小学生初次面对描红作业。

我多次注意到阎老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

面对猪肉白菜馅饺子时满脸的陶醉、吃烧饼时用手小心接着掉下的芝麻粒、剩下的包子饺子打包下顿再吃、抽了半根烟掐灭下次接着抽……这哪里像是一位享誉全国的艺术家呀!

最初接触的时候有些不以为然,慢慢地不由得肃然起敬。

艺术上从来严要求,生活上一直不讲究,是他的一贯风格。

他熟悉所有的曲牌、词牌,却不了解奢华的品牌,没有见他穿过、用过一件名牌。

脱下戎装,一身布衣,就是一个诙谐风趣、知足达观的老大爷。

阎老是专家,也是杂家。

他兴趣广泛,涉猎庞杂,博闻强记,有着扎实厚重的传统文化功底。

他思维机敏,头脑清晰,语言睿智,从无老年人木讷迟钝的时候。

我听到过他一个人在房间里看足球大声叫好,见过他为了看完一折戏耽误了吃饭。

文艺界的新动向、新潮流,他常常比我们这些年轻人了解得更快、更早,流行组合”凤凰传奇”、歌曲《吉祥三宝》等新人、新作品,都是他介绍给我的。

如果将人比作电脑的话,那么阎老的系统不断在升级,阎老的版本经常会更新,因为他不断地在学习,兼收并蓄,为我所用。

参加奥运竞标活动时,每天早上阎老都会给大家讲一会儿新闻。

国内国外、天上地下,人间万象,他都及时了解,纳入自己的信息库。

还是那段时间,阎老每天都拿着电话,请年轻人帮他给别人回信息。

大家有时候会交流手机上传播的段子,那些结构精巧、语言机智的短信,经常逗得阎老开怀大笑:

好包袱呀!

好素材呀!

看来得学会发短信啊!

几天后的一个深夜,我收到阎老发来的信息,就一句话:

“这条信息是阎肃亲手发给你的!

!

!

”结尾是三个感叹号。

因为敏锐而灵动。

阎老的众多作品广为传唱,家喻户晓,最让我惊诧又给我启示的是《雾里看花》。

写这首作品的时候他已年近七旬,一个老人,用现代感极强的手法,以充满流行元素的文笔,把打击假冒伪劣产品这样一个让人头疼的命题,写得洋洋洒洒,真真切切,告诫人们学会用慧眼去甄别扑朔迷离、变幻莫测的现实世界中的形形色色。

这首别致的佳作,标志着阎老的歌词艺术到达了信马由缰、随心所欲的境界,她拓展了阎肃歌词创作艺术的营盘,也丰富当代流行音乐的样式和色彩。

至今听来,仍然让人感叹,引人深思。

这位劳碌、奉献了一辈子、沉睡了近五个月的老人真的走了。

这位毕生空军蓝的高龄长者,身披别样的风花雪月,以年轻的姿态,以飞行的方式,沿着白云铺就的大道排空而去,在我们的记忆里,留下一串极富感染力的爽朗笑声。

(选自《中国艺术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阎肃平易为人,心态敞亮,性情中富有童趣,具备天然的感染力、亲和力,尽管作者与他相差二十几岁,却仍跟他成了忘年之交。

B.凡是国家、军队的重要演出活动,阎肃都会担任总策划或艺术顾问,因此被重大活动中的创作人员誉为“定海神针”。

C.阎肃生活中勤俭节约,珍惜普通吃食,不了解奢华品牌,穿着毫不讲究,这些起初都令作者不以为然。

D.阎肃虽然上了年纪,但他不断学习,掌握新闻动态,及时了解国内国外、天上地下,人间万象,把这些都纳入自己的信息库。

并且积极向年轻人学习,终于学会了发短信。

E.“这条信息是阎肃亲手发给你的!

!

!

”这句话后的三个感叹号不仅表明了阎肃学会发短信后的内心的欣喜,也表明了他的平易近人和富有童趣的性情的一面。

(2)在阎肃的众多作品中,为何《雾里看花》最让本文作者惊诧又给作者以启示,请结合文章第8段,概括其原因。

(6分)

(3)传记标题为“忆阎肃:

白云为你铺大道”,作者为何以此为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4)阎肃作为著名的艺术家,受人爱戴,必有其内在原因。

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李金发先生一生清高,不大与文坛往来,出版的作品也甚少,但却以风格迥异的诗歌,成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

(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狡猾的美国人,待时机成熟便以所谓中立国的身份向交战国家贩卖军火、战略物资、情报等,伺机大发战争横财,使得战后美国的经济一跃成为世界第一。

(3)诚实守信、历来都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公民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也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石和标志。

A.开山鼻祖坐山观虎斗一诺千金B.始作俑者隔岸观火一言九鼎

C.始作俑者坐山观虎斗一诺千金D.开山鼻祖隔岸观火一言九鼎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是一个祭奠先祖、追念逝者的传统节日,如今却是一个外出郊游的好时光。

B.纵观古今,我们不难发现,决定国家兴盛衰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政府是否清正廉洁确实是制约国家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C.积极发展家庭农场,适当扩大农户经营模式,进一步加大农产品追溯制度的实施力度,有利于降低农产品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

D.9个省份实行中职教育学费全免政策后,中职学校在校人数并没有明显增多,这主要是由于人口数量变化导致初中毕业生人数减少造成的。

15.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古往今来的画家,可谓恒河沙数,不可胜计,可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画社会认为最好的画;第二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类人,与道合而为一,“其人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

他的艺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朝闻道夕死可矣”

②置好坏于度外,受冥顽不朽的力量驱动作画

③终身勤于斯而不闻道

④世俗形骸消亡之日,正是他的艺术走向永恒之时

⑤画自己认为最好的画

⑥就是天然本真的生命

A.①④⑤②⑥③B.①④⑤②③⑥

C.⑤②③①⑥④D.⑤②①③④⑥

16.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四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5分)

日前国防科工局发布的玉兔号月球车在第二个月昼机构控制出现了异常的消息,让无数国人在产生了第三个月昼他能否正常自主唤醒的忧虑的同时,献上了希望他能经受住第二个月夜超低温考验的祝福。

17.下面是广州亚运会志愿者标志,请从构形角度说明标志的创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

(4分)

 

六、写作表达(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