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6课 蝙蝠和雷达教案教学设计学案说课3套.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74072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79.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6课 蝙蝠和雷达教案教学设计学案说课3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6课 蝙蝠和雷达教案教学设计学案说课3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6课 蝙蝠和雷达教案教学设计学案说课3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6课 蝙蝠和雷达教案教学设计学案说课3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6课 蝙蝠和雷达教案教学设计学案说课3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6课 蝙蝠和雷达教案教学设计学案说课3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6课 蝙蝠和雷达教案教学设计学案说课3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6课 蝙蝠和雷达教案教学设计学案说课3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6课 蝙蝠和雷达教案教学设计学案说课3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6课 蝙蝠和雷达教案教学设计学案说课3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6课 蝙蝠和雷达教案教学设计学案说课3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6课 蝙蝠和雷达教案教学设计学案说课3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6课 蝙蝠和雷达教案教学设计学案说课3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6课 蝙蝠和雷达教案教学设计学案说课3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6课 蝙蝠和雷达教案教学设计学案说课3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6课 蝙蝠和雷达教案教学设计学案说课3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6课 蝙蝠和雷达教案教学设计学案说课3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6课 蝙蝠和雷达教案教学设计学案说课3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6课 蝙蝠和雷达教案教学设计学案说课3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6课 蝙蝠和雷达教案教学设计学案说课3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6课 蝙蝠和雷达教案教学设计学案说课3套.docx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6课 蝙蝠和雷达教案教学设计学案说课3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6课 蝙蝠和雷达教案教学设计学案说课3套.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6课 蝙蝠和雷达教案教学设计学案说课3套.docx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6课蝙蝠和雷达教案教学设计学案说课3套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6课蝙蝠和雷达教案教学设计

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4、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使学生理解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怎样被探索出来的,科学家又是如何仿生创造为人类造福的。

对蝙蝠利用超声波飞行,飞机的雷达导航的工作原理,只是文字表述,总是比较抽象,宜用电教手段,实施直观教学,使抽象的原理讲述变成直观的形象演示。

蝙蝠、雷达的图片,仿生学资料,生字卡片。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鸟儿们在天空飞行,但它们并不能停留在某一个固定的位置不动,可是蜻蜓不同,它能停留在空中,呆上好几个钟头。

为什么蜻蜓有这种独特的本领呢?

科学家们经过对蜻蜓的观察,仿制了能悬浮在空中的飞机——直升机。

这种科学就叫仿生学。

只要生物有奇特的本领,就会成为仿生学所涉猎的目标。

现已发展出昆虫仿生学、海洋生物仿生学、设计仿生学、化学仿生学、分子仿生学等。

仿生学研究成果被广泛运用于军事、医学、制造、航空等各个方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仿生科学有关的一篇课文——《蝙蝠和雷达》。

(板书课题:

蝙蝠和雷达)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2教师检查读生字和课文的情况。

3默读课文,试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学生反馈: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

5可以用课题拓展法说明蝙蝠与雷达到底有什么关系。

三、学生自主学习

1请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关联词,说说从这个关联词懂得了什么?

文中有什么修辞手法,请练习反问句的读法。

(1)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

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介绍蝙蝠对黑夜飞行的擅长。

“极细”一词说明障碍物很小,“灵巧”说明蝙蝠动作灵活,是黑夜飞行的高手。

(2)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这句话是反问句,通过反问提出质疑,语气强调,从而引起后文对蝙蝠是否能在黑夜看清东西进行探讨。

2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

每次实验的方式是怎样的?

结果如何?

又得出了什么结论呢?

请自读四、五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解决以上问题。

你可以通过填表,也可以通过在书上作符号的形式找出答案。

3学生交流自读情况。

4请学生上台介绍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谜的。

5从“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6有了试验结果,科学家为什么还要“反复研究”?

“终于”一词说明了什么?

试验的结果只能是第一手材料,只是表面现象。

科学家们还需要进行“反复研究”,探索蝙蝠的嘴和耳朵到底是怎样配合的科学结论。

“终于”一词说明结论不是轻易得出来的,而是经过反复试验,反复研究得出来的。

是啊,科学家揭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真不容易,费了不少功夫,那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蝙蝠飞行的秘密。

那么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呢?

今天我们一起寻找答案。

二、合作学习,突破重点

1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

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仔细品读七、八自然段。

2小组代表反馈交流。

教师用课件演示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探测障碍物的方法,请学生填空。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3指导朗读第7、8自然段,让学生学习以上(以前)对课文的学习方法,自己设置一两个问题,并自行解决。

教师对学生的自行提问及解答要给予正确的指导和评价,要多多鼓励基础较差的学生。

三、拓展延伸

1自读全文,说说你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人们的哪些发明都来自动物的启发?

2阅读资料袋,补充交流仿生学的资料。

3根据仿生学自己动手设计一种小发明。

四、写生字

1认读生字。

2提出难写的字。

3各自说出记字的方法。

4给生字组词。

5抄写生字词。

五、总结全文

1指名朗读全文。

2教师小结:

本文介绍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指出雷达就是模仿蝙蝠这一功能而发明制作的,并解释了雷达的作用及原理。

在内容上,文章环环相扣、结构紧凑。

3学完全文后,你有什么感想?

(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的聪明、伟大,另外要多留心自然界中的某些生物,看能否从它们身上的某一奇特功能受到启发,进行发明创造。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浅显易懂的科普课文。

课文层次清楚,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

提出飞机为何在夜间飞行这一问题;三次特殊的实验;受蝙蝠的启示制造出了雷达。

在设计教学时,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突出“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训练重点。

其次,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

再次,适度进行拓展,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2019-2020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6课蝙蝠和雷达教案(新教材)

9蝙蝠和雷达

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全文要说明的主要问题。

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部分:

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第三部分:

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安全飞行。

这项研究告诉人们,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启示。

1、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本课8个生字;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启示、证明”等词语的意思,并积累。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的内容。

3、了解飞机靠雷达在夜间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受到的启示,知道事物之间有着普遍联系,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的。

2、理解蝙蝠飞行与飞机夜航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案一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出示蝙蝠图,你们认识它吗?

叫叫它的名字。

谁能告诉我这两个字怎么写?

(师根据提示板书)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两个字的。

掌握了形声字的规律,学习生字就容易多了。

2、出示雷达。

板书。

你们了解雷达吗?

有这样一段文字是介绍雷达的,谁来读一读?

3、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是《蝙蝠和雷达》,齐读。

此时,你的脑子里是否产生一个大大的问号呢?

4、这两个完全不同类的事物,怎么会有联系呢?

今天让我们研读《蝙蝠和雷达》,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读课文,注意文中的生字。

并想一想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

2、出示词语,指名读。

生字会读好,还得会写好。

这些生字哪些地方需要注意的,相互提个醒。

出示选词填空,“敏捷“敏锐”说说两个词的区别,并给敏锐找近义词。

找出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

3、默读课文,划出直接描写蝙蝠和雷达关系的句子。

汇报,出示句子。

指名读,此时你是否又产生了一些问题?

预设:

蝙蝠有什么本领呢?

科学家是怎样得到启示的?

蝙蝠探路的方法又是怎样的?

三、研读文本

1、让我们先去看一看蝙蝠到底有什么本领。

课文哪一段介绍了蝙蝠的本领?

(1)出示文字出示第3自然段。

(2)自由读一读,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读。

读着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蝙蝠很了不起,从“无论”“即使……也”等词感受到。

(3)用“无论……即使……也……”说一句话。

(4)蝙蝠的确令人佩服,用佩服的语气读一读。

2、这蝙蝠可真够神的,读到这儿,我们不禁要问:

(出示句子)

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齐读

3、事实是不是如我们所猜想的这样呢?

早在一百多年前,科学家们为了揭开这个秘密,进行了多次试验。

让我们也来当一回科学家探究一下吧。

自由读读四五六自然段,试完成实验记录表。

试验条件

试验情况

第一次试验____蝙蝠的____结果

第二次试验____蝙蝠的____结果

第三次试验____蝙蝠的____结果

试验结论

4、汇报第一次:

(1)试验条件:

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

指名读,让听者眼前能产生一幅幅画面。

你看到了什么?

有什么想法?

指名读。

(2)结果如何呢?

指名汇报。

结果真是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谁来读一读?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蝙蝠夜里飞行靠的——

5、汇报第二、三次。

(1)知道与眼睛无关后,科学家又进行了两次试验。

谁来汇报第2次?

(2)指名读结果的句子。

(评:

我听出了,此时蝙蝠是在乱飞啊!

真像一只没头的苍蝇!

(3)由此得知,蝙蝠夜里飞行不撞墙与——有关?

(4)汇报第3次。

6、出示总表。

仔细品味作者对这3次试验的记录,你发现了什么?

(分别用了“蒙上”、“塞上”“封住”)这3个词位置能不能互换呢?

作者用词是如此准确,我们写作文时也要注意用词准确。

由这3次试验,科学家最后得出一个结论: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7、此时,你脑子里是不是又产生了一些疑问?

科学研究就是这样不断产生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然后又产生新的问题,在疑问与解疑中有所收获。

让我们带着头脑中的这些问题,继续走进下节课的学习中去。

第二课时

一、多媒体出示蝙蝠图:

问:

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

(根据回答板书:

蝙蝠)

你从课外资料中知道蝙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学生介绍课外搜集的资料)

师述:

无论何种蝙蝠,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夜间都能安全地飞行。

(板书:

夜间飞行)

二、接下来,请大家打开书本,自读第3节,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不理解的地方,请在书上做个标记。

1、学生自学。

2、检查:

多媒体出示第3节。

a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相机板书:

灵巧)

(飞行特点)

b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根据学生回答圈出:

还能、无论、即使也)

3这段话该如何把它读好呢?

谁来试试,这样吧,我们先练练,待会儿我们来比赛。

学生练习———指名两人比赛———学生评议———认为自己读得好的同学站起来朗读

3、同学们,读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

(怎样探路的)

师述:

对呀,这时,我们都会想:

老师指末句,生齐读。

三、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意大利科学家斯兰瑞尼已经做了很多试验,接下来,请同学们分学习小组根据表格自学第4、5小节,同时用大圈圈出科学家研究的对象,用“———”划出试验方法,用“”划出试验结果,再想一想,这个试验证明了什么?

请一、二组的学生自学第4节,三、四组的同学自学第5节。

(多媒体出示表格)

1、学生分小组学习。

2、检查:

假如你就是意大利的著名科学家,现在请你来介绍一下你的实验过程。

学生代表交流学习情况。

(我是科学家--------,我在第---次实验中是这样做的-----------)

3、小结:

三次试验证明-------(多媒体出示,学生读)

“蝙蝠探路的工具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

请大家把书上的这句话用双横线划出来,然后仔细地读读。

边读边想想你还想知道什么?

4、学生自读后提问。

四、引导学生探究蝙蝠的嘴和耳朵到底是怎样探路的?

1、同桌一起自学第六节,找出有关蝙蝠飞行的秘密的句子,闭上眼睛想一想,你能理解它吗?

2、同桌自学第六节

3、检查:

交流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什么?

多媒体出示第六小节。

a、老师根据回答划出2、4两句。

b、请大家自读这两句话,看看你能自个儿读懂它吗?

c、学生介绍读懂的地方,板书:

嘴超声波障碍物耳朵

d、老师操作课件示意图

e、请学生上黑板标出超声波传播方向。

(生板演,生简评)

4、师生分读第6节。

师1、3生2、4。

5、问:

这一节告诉我们什么?

6、赏读:

好,那我们再一起来当一回研究成功的科学家,向在座的老师介绍一下蝙蝠探路的秘密吧。

(齐读第六节)

五、过渡

科学家揭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后,就模仿它来发明了雷达(板书:

雷达)那么雷达是怎样探路的呢?

请用同样的方法自读第7节,同时也帮老师设计一个雷达探路示意图的板书。

1、学生自学。

2、检查交流自学体会。

3、多媒体出示课后第三道填空。

(口答)

4、出示设计示意图并介绍设计意图,生评并上黑板板书:

天线无线电波荧光屏

5、集体朗读第7节。

六、总结

同学们,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联系呀?

(板书:

和)

像这种人们通过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来创造发明东西,为人类造福,这门学科叫仿生学(卡片出示:

“仿生学”)

人类仿生发明的东西很多很多,你能再举些例子来吗?

当然,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生物的秘密还未发现,许多地方值得人类利用它来创造发明,为子孙后代造福,这个重任我希望大家能挑起它,有信心吗?

七、作业

表演题:

想象假如有一天,蝙蝠在夜间飞行时偶然碰到了夜行的飞机,它非常惊讶,就和飞机说起话来,同学们,它们会怎么说呀?

1、同桌练习,配以动作。

2、请一生上台表演。

蝙蝠:

嘴巴——超声波雷达:

天线——无线电波

耳朵——反射接收荧光屏——反射接收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蝙蝠和雷达》是人教版中的一篇讲述科学知识的老课文,本人想通过抓住蝙蝠探路和飞机夜航的秘密及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培养他们认识事物的能力,教育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同时,结合本人的研究课题,我认为如下几方面体会深刻。

一、激发认识兴趣。

常言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

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执着地去探索。

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培养强烈的创造欲望。

我注意把学生当作认识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例如:

学习科学家的三次试验,我放手让学生小组学习,然后创设情景介绍概括。

在了解了蝙蝠飞行的秘密后,学习雷达的工作原理时,也注意让学生同桌自学。

并时时处处请学生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悟。

二、开拓知识领域。

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入门不等于有了兴趣,就有了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往往靠有关事物的启示,触发联想,从而实现认识上的飞跃。

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课前找资料了解蝙蝠,课后多看有关仿生学的知识,想象蝙蝠和雷达之间会有什么对话等练习形式,来开拓学生的知识面,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我以为)

三、鼓励学生求异思维。

广博的知识是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但知识不等于创造性思维能力。

知识转化为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而求异思维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思维形式。

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运用这种思维方式来训练学生。

例:

学习段落第3、6节时,我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词语在理解蝙蝠的飞行特点和秘密这一中心。

其次,在学习中,我还引导学生质疑、发问,从而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开拓思路,灵活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当然,教学中也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我相信,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探索,一定能找到创新思维教学更好的途径。

教案二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分两步出现)

1.介绍蝙蝠(播放有关蝙蝠的多媒体资料)

2.简介雷达(播放有关雷达的多媒体资料)

3.引导学生思考课题:

蝙蝠是一种夜间飞行的哺乳动物,雷达却是一种现代化的推测装置,它们是不是同一类事物呢?

(不是)课题用一个“和”字把蝙蝠和雷达两种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块儿了,为什么会联系在一块呢?

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同学们,让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来弄清楚这个问题。

二、检查自学生字词情况。

1.多媒体播放生字词,检查学生读音情况,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联系课文上下文理解词义,有困难的可查字典。

2.讨论记字方法。

例:

钟、辟、超,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

碍、塞、摹,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记。

3.用形近字组词的方法来做巩固练习。

(多媒体播放)

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竖()即()得()起()

坚()既()碍()超()

塞()摹()辟()彰()

赛()暮()避()障()

三、理解词语。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例:

横七竖八——形容纵横杂乱。

联系上下文,横七竖八本课指科学家在做试验的房间里拉的绳子很多。

3.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

敏锐:

感觉灵敏,眼光尖锐。

本课指眼光尖锐。

摹仿:

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

本课指科学家根据蝙蝠探路的原理发明了雷达。

反复:

①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

②颠过来倒过去。

③重复的情况。

找出课文中带有“反复”的句子读一读。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看一看应选哪种解释?

证明:

①用可靠的材料来表明或断定人或事物的真实性。

②证明书和证明信。

同样从文中找出带有“证明”的句子,读一读,看看选哪种解释。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应选①。

四、造句练习。

根据“证明”、“反复”的意思,结合生活实际造两个句子。

例:

反复——经过反复思考和计算,小明终于做出了这道题。

证明——看到蚂蚁搬家,小明说要下雨了,果然,一会儿豆大的雨点落了下来,证明小明说得对。

五、自由读课文。

要求流畅、读准字音。

六、作业。

1.写生字新词,造句。

2.熟读课文,并联系课文内容思考课后作业题。

第二课时

1、导入

同学们,现在让我们玩一个小小的游戏。

(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来,然后用毛巾蒙住他的眼睛。

现在,请这位同学走回自己的座位,(学生走)同学们,为什么他会撞到桌椅呢?

(生答)是的,同学们都很聪明,是因为这位同学被蒙住了眼睛。

既然眼睛那么重要,那么现在请大家想想,如果我们没有了眼睛,走路的时候怎么才可以避开障碍物呢?

好,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蝙蝠与雷达》。

二、讲读课文。

(一)指名读第1、2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1.“第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自然段描述一架飞机在夜航。

2.“夜航¡±,同学们刚刚提到了这个词语,那为什么飞机能在黑夜中安全飞行?

书本中有这样的话吗?

它是怎么解释的?

现在请大家认真阅读,然后找出答案。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

¡±¡°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3.在这句话中,哪个词语是重点词语呢?

(¡°启示¡±,多媒体播放)

4.那么第1、2自然段写了什么呢?

哪位同学来总结一下。

(飞机夜航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二)那么同学们现在觉得课文接下来的会怎么写呢?

谁来回答老师这个问题呢?

(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人们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

1.下面默读课文:

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科学家探索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

然后4人一小组进行讨论。

(课文第四至第6自然段写了这个内容)

2.下面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3自然段。

其他同学带着问题思考:

这一自然段写的什么内容?

(蝙蝠高超的飞行本领,引起了科学家的思考。

3.从哪儿看出蝙蝠的飞行本领高超?

划出有关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夜间飞行能捕捉极小的飞虫,从来不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也能灵巧地避开。

请同学们朗读有关句子,想象蝙蝠夜行的高超本领。

4.这些引起了科学家怎样的思考?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

想想蝙蝠的眼睛是不是非常敏锐,在漆黑的夜里能看清楚所有的东西?

¡¡

5.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请大家齐声朗读,读出疑问的语气。

6.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做了三次试验,每次试验的目的是什么?

用了什么方法?

结果怎样?

(让同学们4人一小组一起讨论学习第四、五两个自然段。

事先每组发一张表,讨论后集体填表。

第一次试验:

目的:

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眼睛。

方法:

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

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结果:

铃铛一个也没响。

证明:

蝙蝠夜行探路与眼睛无关。

第二次试验:

目的:

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耳朵。

方法: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让它在屋里飞。

结果:

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证明:

蝙蝠夜行探路与耳朵有关。

第三次试验:

目的:

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嘴。

方法:

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里飞。

结果:

同试验二。

证明:

蝙蝠夜行探路与嘴有关。

7.汇报填表情况。

8.科学家在这三次不同的试验中证明了什么?

(齐读:

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9.“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来探路的。

”(多媒体播放)这个结论与书上的有什么不同?

哪一个更科学?

同学们联系两次试验去思考一下。

(丢掉¡°配合¡±不科学,因为第二次和第三次两次试验,分别塞住耳朵,封住嘴,也就是说单独将嘴或耳朵露在外面,但蝙蝠都失去了暗中探路的本领,这说明探路时靠的是这两样器官同时发挥作用,所以课文上用上¡°配合¡±是科学的。

(三)指导朗读第4、5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蝙蝠夜行探路靠的是嘴耳配合,那么蝙蝠到底口耳是怎样配合的呢?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

二、讲读课文。

1.指名读第6自然段,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口耳配合起来夜行探路的。

(先同桌互相讨论,再举手回答问题。

学生说时,老师要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

2.下面哪位同学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捕捉小飞虫的?

或蝙蝠是怎样避开极细的电线的?

3.那么你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科学家揭示出蝙蝠夜行的秘密是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的?

请同学们细细地体会¡°反复研究¡±一词。

¡°反复研究¡±就是:

一遍又一遍地研究。

4.你们能想象出科学家是怎样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研究的吗?

5.教师小结:

任何一项科学成果,都是来之不易的,都是科学家们反复研究,经过无数次失败,无数次地总结经验教训。

无数次地再试验才得来的,只有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攀登的人才能够摘下科学王冠上的一颗颗闪闪发光的宝珠。

6.老师读第6自然段第一句: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全体同学齐读后三句:

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

这种声音叫作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

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7.科学家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夜行探路的秘密。

科学家从这个秘密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4人一组讨论,试着画出示意图。

指三或四个组的代表在黑板上板演并加以说明。

8.看第6自然段,蝙蝠是怎么探路的?

与飞机比较,然后画出示意图。

9.完成课后思考练习2。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Ù、飞机上的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嘴。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超声波。

¢Ú、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耳朵。

10.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说说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为什么?

(雷达探路的道理是从蝙蝠夜行探路的道理得来的,所以说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11.指导朗读第7自然段。

三、指导分段,练习归纳段落大意。

1.指导分段:

仔细看每个自然段,想一想,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