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资源学复习重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8148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5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资源学复习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药资源学复习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药资源学复习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药资源学复习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药资源学复习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中药资源学复习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中药资源学复习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中药资源学复习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中药资源学复习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中药资源学复习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中药资源学复习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中药资源学复习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中药资源学复习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中药资源学复习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中药资源学复习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药资源学复习重点.docx

《中药资源学复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资源学复习重点.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药资源学复习重点.docx

中药资源学复习重点

中药资源学复习重点

中药资源学复习重点(湖医药学院) 

一.名词解释

1.传统中药:

指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并作为商品在中药市场流通,以传统中医药理论阐

述药理药效和指导临床用药,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加工炮制方法及使用形式的天然药物和人

工加工产品。

 

2.道地药材:

通常将在一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且生产比较集中,

栽培历史较悠久,栽培技术比较独特,质量和疗效较其他产区的同种药材好且为世人所认可

的药材。

 

3.单株产量:

指一株植物药用部位的平均产量。

 

4.功能食品:

是指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在天然食物中加入卫生部颁发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

的可食用药材,经过特意加工而成的适宜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而不是以治疗疾病

为目的的食品。

 

5.盖度:

植物覆盖在地面的程度,以百分数来统计。

 

6.环境:

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

 

7.民间药:

是指草药医生或民间用以防治疾病的天然药物和加工品,通常根据经验用药,其

应用地区局限,缺少医药理论指导及统一的加工炮制工艺。

 

8.民族药:

指除我国汉族外各少数民族使用的天然药物及加工品,多数具有各自独特的医药

理论体系指导,以指导用药。

 

9.生物多样性:

指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

包括数以百万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他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他们与生态环境形成的复

杂的生态系统。

 

1.我国地势总特点:

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可分为3级阶梯。

我国大陆性季风气候,东部地区

季风性显著,西北地区大陆性强烈,温度和降水变化大。

 

2.阳性植物:

甘草、麻黄、地黄、黄芩、红花、芍药。

阴性植物:

人参、黄连、三七、西洋

参、天南星、细辛、半夏。

耐阴植物:

桔梗、天门冬、麦冬。

人参适宜温度为23度,西洋

参15—18度。

 

3.北方钙土:

甘草、枸杞、麻黄、苦豆子。

盐碱地:

罗布麻。

酸性:

肉桂、黄连、槟榔。

性:

甘草、枸杞。

 

4.按社会属性分:

中药、民间药和民族药。

(藏药:

广泛吸收融合了中医药学,印度医药学和大食医药学等理论基础上,通过长期实践所形成的独特的用药体系。

蒙药:

在蒙古民族传统医药学基础上洗去了藏汉等民族以及古印度医药学理论的精华而形成的具有民族风格的独立的民族体系,在我国民族药中占有重要地位。

维药:

采阿拉伯古希腊等民族医药之长,并受到中医药学的影响,是我国民族医药的独立分支,惯用芳香性,

性峻毒烈的药物。

傣药壮药:

发展中未形成完整体系,处于民族要与民间药交融状态,动物药应用较为普遍,

善于解毒且解毒范围较广,蛇药)

 

5.按其来源的自然属性:

药用动物、药用矿物和药用植物。

(1)藻类:

海带、昆布

(2)菌类:

冬虫夏草

(3)地衣类:

地茶

(4)苔藓类:

地钱、葫芦藓

(5)种子植物:

裸子植物:

松科、麻黄;

被子植物:

菊科、豆科、毛茛科、唇形科、蔷薇科。

 

6.道地药材成因:

(1)优良的遗传物种基因是形成道地药材的内在因素

(2)特有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形成道地药材的外在条件

(3)完善的栽培加工技术是形成道地药材的可靠保证

(4)传统的中医药学理论是形成道地药材的思想基础。

 

7.道地药材的特征:

(1)道地药材具有明确的地理性

(2)道地药材具有特有的质量标准

(3)道地药材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4)道地药材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8.山东道地药材:

阿胶、山楂、大枣、金银花、蝉蜕、北沙参、丹参、蟾酥、全蝎、珊瑚菜。

 

9.植被:

是指覆盖一个地区的植物群落的总称。

 

10.植被类型

主要有森林(针叶林和针阔叶林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季雨林和

雨林)、灌丛、草原、荒漠、草甸和沼泽。

 

11.物种多样性:

物种水平上的多样性。

 

12.生态系统多样性:

指特定区域上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13.环境

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

 

14.生态因子:

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

素。

 

15.第一批《国家重点保护药材物种名录》中收载的药用动物

18种,其中属于一级保护的有虎、豹、赛加羚羊、梅花鹿4种,

属于二级保护的14种,如马鹿、林麝、马麝、黑熊、乌梢蛇、银环蛇、棕熊、穿山甲、中华大蟾蜍、黑框蟾蜍酥、中国林蛙、五步蛇、蛤蚧等

16.植物二级:

甘草、胀果甘草、杜仲、黄皮树、厚朴、人参。

 

17.“四大怀药”山药、地黄、牛膝、菊花“浙八味”白芍、白术、浙贝母、杭白菊、延胡

索、玄参、温郁冬笕、麦冬。

 

三.问答题

 

1.中药资源的特征:

(1)中药资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2)可再生资源是中药资源的主体

(3)中药资源与多种资源并存

(4)中药资源具有多用性

(5)中药资源具有可解体性

(6)中药资源具有国际性。

2.我国的气候

3.土壤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一个独立的自然体,有着自己发

生发展的历史,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4.药用植物与气候

(一)药用植物与光照太阳光能是重要的农业气候资源,是绿色植物进行

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是植物来一生存的必需条件之一

(1)根据对光照条件的需求可将植物分为阳性、阴性、耐阴类。

(2)阳性植物需要在直射光或强光的环境下才能正常生长发育。

阳性植物的光补偿点较高,自然生长在阳光充足的地方,

若缺乏阳光则植株生长发育不良。

如甘草、麻黄、地黄、黄芩、黄芪、红花、芍药等。

阴性植物需要散射光或者较弱的光照环境,光补偿点低。

如人参、黄连、三七、西洋参、天南星、细辛、半夏等。

耐阴植物对阳光的需求介于二者之间,在光照良好的条件下或稍有隐蔽的条件下都可以正常的生长,如桔梗、天门冬、麦冬。

(2)植物对自然界昼夜长短规律性变化的反映具有一定差异。

许多药用植物生长发育对日照时间长短有显著地相关性。

(3)光照条件对中药材药用成分含量也具有显著影响。

(二)药用植物与温度

(1)药用生物的生理活动和生化反应必须在一定的湿度和温度下才能进行,温度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活性等各种生理生化反应来调节植物体的生长发育,从而也影响药用植物的产量和质量。

(2)温度与药用植物分布也有很大关系,不同的药用植物类群,在地球上形成的地理分布格局与温度条件密切相关

(3)温度也可影响植物体内某些化学成分的含量。

(三)药用植物与水分

 

(1)水分是影响植物生长的关键因子,水是植物原生质的主要成分,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矿物质,大多数来自土壤水溶液

(2)水分是限制植物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

(3)水分的供应状态最某些药用植物的生物活性成分具有一定的影响

 

5.中药资源与土壤

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如质地、酸碱度、水分状态和肥力水平等均与植

物的生长密切相关,也对药材的产量具有一定影响

(1)不同土壤类型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

(2)土壤酸碱度:

土壤的化学成分和土壤生物对某些药用植物的生长也有一定作用

(3)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水分状态,其中所含化学成分种类含量和比例,施肥等都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以及要用活性成分的形成和积累有一定作用。

6.中药资源与地貌和植被

(1)地形地貌对中药资源虽不产生直接影响,但能制约光照,温度,水分等自然因素,所以对药用植物或要用动物仍起决定性作用

(2)不同植被分布区的气候,地形地貌均有一定的差异,从而生长分布着不同生长习性的植物种类

 

7.民间药的特点:

较强的地域性;较好的疗效;较强的生命力;发掘的新药潜力大。

 

8.三向地带性学说:

纬度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结合起来,

影响并决定着一个地区植被种类和分布基本特点

 

9.三大地域分布特征:

东部季风区域以纬向分布明显;西北干旱区域以经向分布明显;青藏

高寒区域以垂直分布明显。

气候特征:

东部湿润,西北干旱,青藏高寒

 

10.七个自然地区

(1)东北寒温带、温带区

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温润而短促,春季多大风,秋季风速较春季小,降水集中在夏季

“关药”人参、黄檗、五味子、细辛、黄花

 刺五加桔梗党参鹿茸等

(2)华北暖温带区

温暖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夏季气温较高而多雨,冬季较长,气温冷而干燥,春季干旱多风沙,秋季天高气爽,天短,年降水量少于东北区,但集中从沿海向西北方向递减,

年平均降水量由北向南递增。

北药西药怀药淮药

 (3)华中亚热带

 温度适宜,雨热同季,对喜温好湿的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有利。

气温由北向南递增

 浙药部分南药

(4)西南亚热带区

一定的大陆性气候,多数地方春气气温略高于秋季

 川广云贵道地药材

(5)华南热带亚热带区

 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冬暖夏长,干湿季节分明,年降水量全国之冠

 

“南药”阳春砂仁缩砂蜜肉桂儿茶

(6)西北干旱区

 中温带至暖温带,远离海洋降水量自沿海至内陆递减。

形成干旱特征。

甘草占

全国九成,麻黄八成

(7)青藏高寒区

 

地势高气压低,空气稀薄,光照充足,多大风,干湿

季节分明,寒冷干燥,气候条件较为严酷。

植物生长稀疏,种类不多,野生种类多。

 

11.中药区域一级区9个

东北寒温带、中温带野生、家生中药区;华北暖温带家生、野生中药区;华东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家生、野生中药区;西南北亚热带、中亚热带野生、家生中药区;华南南亚热带、北亚热带家生、野生中药区;内蒙古中温带野生中药区;西北中温带、暖温带野生中药区;青藏高原野生中药区;海洋中药区。

 

12.中药区划的目的

是按照中药资源分布的自然规律和中药生产的客观经济规律,因地制宜指导中药资源开发与生产。

 

13.中药区划的原则

(1)中药生产条件的相对一致性原则

(2)中药生产特点的相对一致性原则

(3)中药生产发展方向和途径的相对一致性原则

(4)中药区划与农业区划相协调原则

(5)不同等级的中药区划相衔接原则

(6)保持一定的行政区划单元的完整性原则。

 

14.中国中药区划

我国中药区划采用二级分区系统:

一级区主要反映了各中药区不同的自然、经济条件和中药资源开发与生产的主要地域差异;在以及区内依据中药资源优势种类以及组合特征和生产发展方向与途径的不同,划分二级区。

一级区、二级区均按三段命名。

一级区为地理方位+热量带+药材生产方向。

二级区为地理位置+地貌类型+优势中药资源名称(地理位置+地貌类型通常采用地理简称来代替)。

综上所述,我国共可划分出一级区9个,二级区28个,其中陆域区域一级区8个,二级区26个;海域部分一级区1个,二级区2个。

 

15.中药资源的效益性评价:

中药资源经济效益评价;中药资源生态效益评价;中药资源社会效益评价。

16.

(一)中药资源的外在品质评价指药材的外观性状,包括形状大小,颜色,表面特征,

断面气味等

(二)中药资源的显微评价

(三)中药品质的物理指标评价

(四)中药资源的内在品质评价

(1)中药资源的化学品质评价

(2)中药资源的药用功效或药理作用的品质评价

(3)中药资源药效成分的稳定性评价

(4)中药资源的安全性评价

17.生物多样性评价:

生物、遗传、生态系统、景观多样性。

 

18.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经济价值,体现在人类从生物多样性中直接得到了所需的全部食品,许多药物和工业原料

(2)间接经济价值,对环境的影响过程和生态系统的公益情况,主要与生态功能有关

(3)伦理价值,主要指精神与美学价值

19.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

(1)利用文献(历史文献、现代文献)寻找新资源

(2)利用化学分类学原理寻找新资源

(3)从民族药、民间药和海洋中开发新资源

(4)现有中药资源的在开发(扩大药用部位、用药范围、资源综合利用)

(5)利用化学和生物技术(化学成分转化及结构修饰、生物技术开发新药和活性物质)

 

20.中药资源的特征:

(1)中药资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2)可再生资源是中药资源的主体

(3)中药资源与多种资源并存

(4)中药资源具有多用性

(5)中药资源具有可解体性

(6)中药资源具有国际性。

21.中药资源的现状保护意义现状

(1)种类繁多人均占有量少

(2)需求量不断增加蕴藏量迅速减少

(3)开发利用无序危机可持续发展

(4)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存在许多问题。

 意义

 

(1)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3)能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

(3)可促进中药现代化进展

22.中药资源保护途径

(1)就地保护

1建立和完善包含药用动植物在内的自然保护区和中药

资源保护区

2采取有效的生产性保护措施

3合理采收

(2)异地保护又称迁地保护,指把珍稀濒危药用生物迁出自然生长地保存在动物园、植物园内并进行引种驯化研究

(3)离体保护

1组织培养技术

2建立中药资源种质资源库

(4)矿物类中药资源的保护

有计划开采、向发达国家学习、科学研究筛选矿物药种类、充分利用工业废料中的有用元素

 

23.为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做好以下及格方面的工作:

(1)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工作

(2)以法为本,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合理开发利用中药资源

(4)积极开展珍稀濒危中药资源代替品的研究

(5)开展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研究

(6)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4.生物资源保护的有关法规

 

25.濒危物种的分级

 绝灭种:

一个物种在野外五十年没有肯定发现,表示该类群确实已经灭绝。

濒危种:

该类面临绝灭危险,如果致危因素继续存在,他们就可能不能生存。

 

易危种:

如果致危因素继续存在,可能很快就会沦为濒危种的类群。

26.中药资源调查的内容:

(1)社会经济条件调查

(2)自然条件调查

1.地理环境

2.气候调查

3.土壤条件

4植被条件

植物群落名称

(1)密度

(2)盖度和郁蔽度

(3)频度

(4)药材的蕴藏量

27.野生药用资源调查的方法

(1)现场调查

(2)路线调查

(3)访问调查

(4)野外调查

(5)取样调查

 

28.中药资源专著:

《本草纲目》、《植物名实图考》、《中国中药资源志要》、《中国中药区划》、

《中国药典》、《中国常用中药材》、《美国药典》、《英国药典》、《中国医药年鉴》、

《中国植物志》、《中药志》

期刊《化学文摘》、《医学索引》、生物学文摘、国际要学文摘

 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国外科技资料目录、中国药学文摘、中国中药杂志、中草药、中药材、

中国生物学文摘、野生动物、自然资源

 

28.2005中国药典与2000年版比较药材金银花有何改动?

2000年版的中国药典收载4种:

忍冬、红腺忍冬、山银花和毛花柱忍冬的干燥花蕾称为

金银花,后三者称为山银花

 200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金银花的基元植物为忍冬的一种。

而灰毡毛忍冬、红腺忍冬、华

南忍冬即山银花3个种共同作为药材山银花的植物来源。

 

29.甘草整理

 

30.简述实现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社会条件

 

31.中药资源品质评价

 

32.中药资源总经济价值

 

33.中药资源的产品开发利用

 

34.中药资源的保护法规

 

35.麻黄、大黄、黄连、丹参、金银花来源

 

36.朱砂、蟾酥(填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